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冯晶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申请的专利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和应用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707129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6-24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238672.4,技术领域涉及:C02F3/34;该发明授权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和应用是由冯晶;张玉磊;姚宗路;赵立欣;于佳动;申瑞霞;罗娟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3-03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和应用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和应用,属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包括:富集土壤中以氢氧化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富集土壤中以硫氧化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富集土壤中以甲烷氧化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将甲烷氧化菌富集菌群、硫氧化细菌富集菌群和氢氧化细菌富集菌群混合接种于驯化培养基中进行驯化培养后,接种于含有沼液的驯化培养基中进行同步固碳脱氮。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富集筛选以甲烷氧化细菌为主的多种微生物群体共存的复合微生物代谢群以构成协同代谢系统。所述协同代谢系统具有H2S耐受性,能代谢沼气中的甲烷、二氧化碳以及沼液中的N、P营养物质,达到同步固碳脱氮的目的。
本发明授权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和应用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同步固碳脱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氢氧化细菌混合气,富集土壤中氢氧化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得到氢氧化细菌富集菌群; 通过硫氧化细菌混合气,富集土壤中硫氧化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得到硫氧化细菌富集菌群; 通过甲烷氧化菌混合气,富集土壤中甲烷氧化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得到甲烷氧化菌富集菌群; 将甲烷氧化菌富集菌群、硫氧化细菌富集菌群和氢氧化细菌富集菌群混合接种于驯化培养基中进行驯化培养,得到复合微生物代谢群; 将复合微生物代谢群接种于含有沼液的驯化培养基中通入沼气进行同步固碳脱氮; 所述氢氧化细菌混合气包括H2、O2和CO2,H2、O2和CO2的体积比为(50~70):(30~20):(20~10); 所述硫氧化细菌混合气包括H2,O2,CO2和H2S,H2,O2,CO2和H2S的体积比为(30~50):(20~30):(20~30):(20~30); 所述甲烷氧化菌混合气包括CH4和O2,CH4和O2体积比为(50~80):(50~20); 富集土壤中以硫氧化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的方法包括: 将土壤中的微生物接种于硫氧化细菌初级种子培养基中通入硫氧化细菌混合气进行培养,至H2S浓度不再降低,得到硫氧化细菌初级种子液; 将所述硫氧化细菌初级种子液接种于硫氧化细菌次级种子培养基中通入硫氧化细菌混合气进行培养,得到硫氧化细菌富集菌群; 硫氧化细菌初级种子培养基的组成包括:酚红:0.001~0.003gL、1,4-哌嗪二乙磺酸:4.5~8.5gL、氯化钠:10~25.000gL、七水合硫酸镁:1.1~2.9gL、氯化钾:0.1~1gL、氯化铵:0.015~0.3gL、五水合硫代硫酸钠:1.5~3.2gL、二水合氯化钙:0.05~0.2gL、六水合氯化镁:2.5~4.5gL、磷酸氢二钾:0.05~0.15gL、六水合硫酸亚铁铵:0.001~0.002gL、微量元素溶液:1mLL和维生素溶液:10mLL; 硫氧化细菌次级种子培养基的组成在硫氧化细菌初级种子培养基的基础上还包括:葡萄糖1%~3%,酵母粉0.6%~2%和酪蛋白胨1.5%~3.2%; 进行驯化培养时通入混合气;所述混合气的组成为H2,O2,CO2,CH4和H2S;所述H2,O2,CO2,CH4和H2S的体积比为(0.1~1):(10~20):(15~25):(50~60):(0.1~0.3); 所述驯化培养连续传代3~4次;所述驯化培养基中还包括Na2S和氯化铵;第一次驯化培养时驯化培养基中Na2S的质量浓度为1~2mgL,氯化铵的质量浓度为100~300mgL;每次传代培养时,驯化培养基中Na2S和氯化铵的质量浓度为前一次培养时Na2S和氯化铵的质量浓度的1.5~2倍。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其通讯地址为: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中关村南大街12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