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_安庆美特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_201811034998.1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美特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8-09-06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公开(公告)号:CN109201783B

主分类号:B21D3/05(20060101)

分类号:B21D3/05(20060101);B21D3/10(20060101);B21D43/02(20060101);B21D43/08(20060101);B21D43/12(20060101);B21D43/14(20060101);B21D43/20(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2.11#授权;2019.02.12#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1.15#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包括对檩条端部的板面及折角进行整形、对檩条进行整体整形、对整形后的檩条进行堆垛、捆扎和输出等工序。本发明的方法对檩条实现整形,并对整形后的檩条进行堆垛、捆扎和输送。

主权项:1.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檩条端部的板面及折角进行整形;步骤2:对檩条进行整体整形;步骤3:对整形后的檩条进行堆垛、捆扎和输出;所述的步骤1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将檩条放置在夹持底座176及底板101上,并使檩条10的端部不超出底板101的端部;步骤12:启动第一推动气缸106,第一推动气缸106分别驱动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向内移动直至形成与檩条外形相吻合的C形容腔,在移动过程中,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分别对檩条的腹板11、左翼板12、右翼板13、左翼缘板14及右翼缘板15的面部进行调直整形;步骤13: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下压,横梁151通过第二导向柱161、第三导向柱173及第四导向柱177分别带动连接块163、定位块171及夹持块175下行,当定位块171与定位底座172相抵靠时,夹持块175与夹持底座176配合实现檩条10的夹持固定;此时,模芯进入檩条10的内腔并处在内腔的中心位置;步骤14: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继续下压,斜楔块194推动滑块193沿第一连杆165限定的方向向模芯方向移动,与滑块193相连的连杆一191、连杆二192驱动左模芯120的左导向板121及右模芯140的右导向板141相分离,并促使左上角块、左下角块、右上角块、右下角块分别沿左上45度、左下45度、右上45度、右下45度的方向移动,实现檩条各折角的整形。

全文数据: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檩条整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背景技术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中光伏产业更是发展迅速。太阳能光伏支架是光伏系统中为了摆放、安装、固定太阳能面板而设计的特殊的支架,太阳能光伏支架一般由檩条制作而成,其具有无焊接、无钻孔、可调、可重复利用的特点。檩条在重复利用前,需先对拆卸以及运输过程中带来的变形进行整形处理,而目前檩条的整形处理一般是通过人工进行,整形效果不佳,且效率低。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该方法可实现檩条的整形及堆垛打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檩条端部的板面及折角进行整形;步骤2:对檩条进行整体整形;步骤3:对整形后的檩条进行堆垛、捆扎和输出。所述的步骤1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将檩条放置在夹持底座及底板上,并使檩条的端部不超出底板的端部;步骤12:启动第一推动气缸,第一推动气缸分别驱动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向内移动直至形成与檩条外形相吻合的C形容腔,在移动过程中,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左平板、右平板分别对檩条的腹板、左翼板、右翼板、左翼缘板及右翼缘板的面部进行调直整形;步骤13:压力缸驱动横梁下压,横梁通过第二导向柱、第三导向柱及第四导向柱分别带动连接块、定位块及夹持块下行,当定位块与定位底座相抵靠时,夹持块与夹持底座配合实现檩条的夹持固定;此时,模芯进入檩条的内腔并处在内腔的中心位置;步骤14:压力缸驱动横梁继续下压,斜楔块推动滑块沿第一连杆限定的方向向模芯方向移动,与滑块相连的连杆一、连杆二驱动左模芯的左导向板及右模芯的右导向板相分离,并促使左上角块、左下角块、右上角块、右下角块分别沿左上45度、左下45度、右上45度、右下45度的方向移动,实现檩条各折角的整形。所述的步骤2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1:完成步骤1整形后的檩条以倾斜45度的状态进入折角调直装置;步骤22:对辊一、对辊二、对辊三及对辊四分别对檩条的折角一、折角三、折角四、折角二进行调直;步骤23:步骤22的同时,对辊一、对辊二、对辊三及对辊四驱动檩条继续前行,直至檩条完全进入转动支架;步骤24:转动支架转动,带动檩条转动至开口向上的水平位置;步骤25:第二推动气缸将檩条水平向前推送至面部调直装置;步骤26:对辊五对檩条的腹板进行整形,再通过对辊六及对辊七对檩条的左翼板及右翼板进行整形;步骤27:步骤26的同时,对辊五、对辊六、对辊七驱动檩条继续前行至檩条堆垛装置。所述的步骤3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31:完成步骤2整形后的檩条进入输送辊,输送辊将檩条分别输送至左输送单元及右输送单元;步骤32:檩条到达第一输送带的上方时,第一滚筒向上抬起,输送辊上的檩条转移至第一输送带上,并通过第一输送带输送至第二输送带上,再通过翻转支架实现水平翻转,并由第三输送带继续向前传送至左定位块处;步骤33:檩条到达第四输送带的上方时,第六滚筒向上抬起,输送辊上的檩条转移至第四输送带上,并通过第四输送带输送至第五输送带上,第五输送带将檩条继续向前传送至右定位块处;步骤34:当第三输送带及第五输送带上的檩条分别累积到三个时,第三输送带及第五输送带停止运行,升降板在升降装置的驱动下上升至与第五输送带相平齐的位置;步骤35:第二推动装置动作,滑动块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推动第五输送带上的檩条向左移动进入升降板,此时第一层檩条堆放完成;步骤36:第一推动装置动作,滑动块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推动第三输送带上的檩条向右移动进入升降板,此时第二层檩条堆放完成;步骤37:升降板下降一个高度,并返回步骤34继续堆垛,直至堆垛完成;步骤38:堆垛完成后,挡板气缸驱动第一挡板从升降板的前后方向将升降板上的檩条组挤紧;步骤39:第三推动气缸带动推动板将堆垛好的檩条组推送至捆扎单元,捆扎完成后檩条组由输送机输出,结束整个整形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技术效果为:可实现檩条的整形、堆垛和捆扎,且整形效果佳,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新能源用檩条整形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檩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仰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下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左模芯的爆炸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左导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右模芯的爆炸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模芯闭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主视图;图14是图13的仰视图;图15是图13的左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模芯打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的主视图;图18是图17的仰视图;图19是图17的左视图;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檩条辊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折角调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折角调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檩条堆垛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檩条堆垛装置的俯视图;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堆垛单元、捆扎单元及输送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推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8是本发明的檩条的堆垛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28,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设备,包括顺序布置的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100、檩条辊压装置200以及檩条堆垛装置300,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100用于对檩条10实现一侧端头的整形,经过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100整形后的檩条进入檩条辊压装置200实现檩条折角及板面的整体整形,并通过檩条堆垛装置300对整体整形后的檩条进行交错堆垛。为了便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图2对檩条1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即檩条10由腹板11、左翼板12、右翼板13、左翼缘板14和右翼缘板15组成,其中,腹板11与左翼板12形成折角一,左翼板12与左翼缘板14形成折角二,腹板11与右翼板13形成折角三,右翼板13与右翼缘板15形成折角四。如图3~图19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100包括上模及下模,上模从檩条内腔实现檩条折角的调直,下模从檩条外侧包围并贴合檩条各板面以实现檩条板面的调直。具体为:下模包括与檩条腹板11相配合的底板101、与檩条左翼板12及右翼板13相配合的左侧板102及右侧板103、与檩条左翼缘板14及右翼缘板15相配合的左平板104及右平板105,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形成与檩条外形相吻合的容腔,该容腔为开口向上的C型容腔。进一步的,左平板104与左侧板102为整体结构,右平板105与右侧板103为整体结构,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为分体结构,且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分别在第一推动气缸106的作用下向内合拢以形成容纳檩条的C型容腔。具体地,以底板101为例,底板101的下方平行设有第一推板107,第一推板107与底板101通过第一导向柱108相连,第一导向柱108上套设有第一压簧109,第一推板107与第一推动气缸106相连。即第一推动气缸106通过第一推板107推动底板101向上移动,左侧板102及右侧板103的推动原理与底板1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在形成C型容腔时彼此限位。具体为:底板101与左侧板102及右侧板103相配合的两侧板面分别设有限位槽,左侧板102及右侧板103的下板面分别向下凸出设置有与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块110,限位槽的槽深小于限位块110的厚度,该限位块110卡合在限位槽的槽底时,限位块110的下板面与底板101的上板面相抵靠。即通过限位槽与限位块110的配合可实现左侧板102、右侧板103与底板101在水平方向的限位,通过左侧板102及右侧板103的下板面与底板101的上板面的抵靠可实现左侧板102、右侧板103与底板101在垂直方向的定位。初始状态下,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形成的容腔略大于檩条10的外形,整形时,在第一推动气缸106的推动下,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分别向内合拢,在此过程中,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可对檩条10的端部板面形成一个冲压作用,以此来调直檩条10端部的板面。当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移动到位时,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形成的容腔正好与檩条10的外形相吻合。移动过程中,可通过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彼此之间的限位来控制位置。上模包括模芯,模芯整体呈方形且为分体结构,模芯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模芯120和右模芯140,模芯与动力机构相连,且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实现左模芯120和右模芯140的分离以及檩条折角的调直,模芯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用于连接左模芯120及右模芯140,同时该限位装置还用于限制左模芯120及右模芯140的分离距离。具体为:左模芯120包括左导向板121、左导向块122、左上角块123及左下角块124,右模芯140包括右导向板141、右导向块142、右上角块143及右下角块144,左上角块123及左下角块124可沿左导向板121及左导向块122限定的方向向左上45度及左下45度方向位移,右上角块143及右下角块144可沿右导向板141及右导向块142限定的方向向右上45度及右下45度方向位移,以此实现左上角块123、左下角块124、右上角块143、右下角块144对檩条折角的调直。左模芯120与右模芯140对称设置,下面以左模芯120为例进行结构的具体说明,右模芯140的结构与左模芯12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左导向板121呈铅垂方向布置,左导向板121远离右导向板141的板面上沿其高度方向均设有多个第一导槽1211,左导向板121的顶端设有耳座1212,耳座1212上设有供第二连杆181穿过的通孔1213;左上角块123为整体结构,由方形的上座1231以及垂直于上座1231下表面设置的多个第一梯形块1232组成,第一梯形块1232的截面呈上底长、下底短的直角梯形状,且第一梯形块1232上底的长度与上座1231的宽度相吻合,第一梯形块1232直角腰所处的端面设有与第一导槽1211相配合的第一导向块1233,第一梯形块1232斜腰所处的端面设有第二导槽1234;左下角块124与左上角块123对称设置,左下角块124为整体结构,由方形的下座1241以及垂直于下座1241上表面设置的多个第二梯形块1242组成,第二梯形块1242与第一梯形块1232交错布置,且第二梯形块1242的截面呈上底短、下底长的直角梯形状,第二梯形块1242的下底长度与下座1241的宽度相吻合,第二梯形块1242直角腰所处的端面设有与第一导槽1211相配合的第二导向块1243,第二梯形块1242斜腰所处的端面设有第三导槽1244;左导向块122包括间隔交错布置的第一三角块1221及第二三角块1222,第一三角块1221及第二三角块1222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第一三角块1221的斜面与第二梯形块1242的斜腰相抵靠,且该斜面上设有与第三导槽1244相配合的第三导向块1223,第二三角块1222的斜面与第一梯形块1232的斜腰相抵靠,且该斜面上设有与第二导槽1234相配合的第四导向块1224。优选的,第一导槽1211、第二导槽1234、第三导槽1244、第一导向块1233、第二导向块1243、第三导向块1223、第四导向块1224的截面均为T型。进一步的,左导向板121与左导向块122的两个端部之间分别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五导向柱130,第五导向柱130上套设有第五压簧131,第五导向柱130的一端与左导向块122端部设置的第一限位块125固定连接,第五导向柱130的另一端贯穿左导向板121设置且左导向板121可沿第五导向柱130限定的方向移动。优选的,第一限位块125与左导向块122为整体结构。第一限位块125包括第一方块段1251及第二方块段1252,第一方块段1251与第五导向柱130相连,且第一方块段1251的边长大于第二方块段1252的边长,第一方块段1251及第二方块段1252形成的台阶面与限位装置相抵靠以形成限位,第一限位块125与限位装置形成限位时,左上角块123、左下角块124、右上角块143及右下角块144分别抵靠在檩条内腔的各折角上。第五导向柱130与左导向板121相配合的端部设有直径大于第五导向柱130的柱状端头132,左导向板121的内部分别设有与柱状端头132及第五导向柱130相配合的台阶孔。进一步的,限位装置为倒置的U型块180,U型块180的横向板面固定在第一连杆165上,限位装置的两竖直板面之间设有贯穿左导向板121及右导向板141设置的第二连杆181,限位装置的竖直板面上开设有与第一方块段1251尺寸相吻合的方形缺口182,方形缺口182卡设在第二方块段1252上,且与第一方块段1251实现限位。进一步的,模芯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总成与动力机构相连,连杆总成包括呈八字形布置的连杆一191及连杆二192,连杆一191及连杆二192的一端分别与动力机构铰接,连杆一191及连杆二192的另一端分别与左模芯120及右模芯140的端部铰接。动力机构包括滑块193,滑块193的顶面为一斜面,连杆一191及连杆二192与滑块193相连,动力机构还包括与滑块193形成斜楔机构的斜楔块194,斜楔块194固定在横梁151的底部,滑块193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杆165上且位于定位块171与限位装置之间。进一步的,模芯与下压机构相连,下压机构驱使模芯进入檩条内腔,下压机构包括横梁151以及驱动横梁151上下动作的压力缸152,横梁151通过连接装置与模芯相连,横梁151的一端设有控制模芯下行位置的定位机构,横梁151的另一端设有夹持檩条的夹持机构。连接装置包括贯穿横梁151中部设置的第二导向柱161,第二导向柱161的上端设有与横梁151相限位的限位头162,第二导向柱161的下端设有连接块163,第二导向柱161上套设有第二压簧164,连接块163与限位装置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一连杆165相连,第一连杆165贯穿连接块163及限位装置。优选的,第一连杆165设置两根。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连杆165一侧端部的定位块171以及与定位块171相配合的定位底座172,定位块171通过第三导向柱173与横梁151连接,第三导向柱173上套设有第三压簧174;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连杆165另一侧端部的夹持块175以及与夹持块175相配合的夹持底座176,夹持块175通过第四导向柱177与横梁151连接,第四导向柱177上套设有第四压簧178。进一步的,定位底座172及夹持底座176的上平面相平齐,且位于下模上,定位块171的底面位置低于夹持块175的底面位置,两者位置的差值与檩条10的厚度相吻合,定位块171与定位底座172相配合定位时,模芯位于檩条内腔的中心位置,且左上角块、左下角块、右上角块、右下角块的顶点分别与檩条内腔中相对应折角的顶点形成45度连线。具体地说,即定位块171、滑块193、U型块180、连接块163及夹持块175均通过第一连杆165贯穿连接,其中,U型块180对称设围起在连接块163的两端,滑块193对称设置在U型块180的两侧,U型块180与滑块193之间的第一连杆165上还设有弹簧,第一连杆的中部通过连接块163及第二导向柱161与横梁151相连,定位块171及夹持块175分别通过第三导向柱173及第四导向柱177与横梁151相连,U型块180通过第二连杆181与左模块120及右模块130相连,同时与左模块120及右模块140上的第一限位块相配合限位,滑块193分别通过连杆一191、连杆二192铰接相连。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对檩条进行端部的整形时,首先将檩条放置在夹持底座176及底板101上,并使檩条10的端部不超出底板101的端部,也就是要位于C型容腔内;接着启动第一推动气缸106,第一推动气缸106分别驱动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向内移动直至形成与檩条外形相吻合的C形容腔,在移动过程中,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分别对檩条的腹板11、左翼板12、右翼板13、左翼缘板14及右翼缘板15的面部进行调直整形;接着,下压机构中的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下压,横梁151通过第二导向柱161、第三导向柱173及第四导向柱177分别带动连接块163、定位块171及夹持块175下行,当定位块171与定位底座172相抵靠时,夹持块175正好抵靠在檩条腹板11的上板面,实现对檩条的夹持固定;此时,与连接块163相连的模芯正好进入檩条的内腔并处在中心位置,且模芯的左上角块123、左下角块124、右上角块143及右下角块144的顶点分别与檩条的折角二、折角一、折角四及折角三的顶点的连线为45度斜线,这是便于在后续的整形中可以使各角块与各折角精准定位;横梁151继续下压时,与横梁151相连的斜楔块194推动滑块193沿第一连杆165限定的方向向模芯方向移动,与滑块193相连的连杆一191、连杆二192驱动左模芯120的左导向板121及右模芯140的右导向板141相分离,并促使左上角块123、左下角块124、右上角块143及右下角块144分别沿左上45度、左下45度、右上45度、右下45度的方向移动,实现檩条各折角的整形;当第一限位块125的台阶面与U型块180竖直板面上方形缺口182相抵靠时,横梁151停止下压,这时左上角块123、左下角块124、右上角块143及右下角块144分别抵靠在檩条10的折角二、折角一、折角四及折角三上,实现折角的调直整形。对檩条的端部进行调直整形,是为了保证端部可以顺利进入檩条辊压装置。如图20~2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檩条辊压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檩条辊压装置200包括顺序布置的折角调直装置210、转动支架220及面部调直装置230,折角调直装置210用于对檩条10的折角进行调直并推动檩条前行套设在转动支架220上,转动支架220通过旋转使檩条处于开口向上的水平状态,转动支架220的旁侧设有将转动支架上调至水平状态的檩条推入面部调直装置230的第二推动气缸240,面部调直装置230用于对檩条10的板面进行调直。折角调直装置210与形成檩条折角的板面相接触的位置与面部调直装置230与檩条板面相接触的位置在边缘处应有部分重合。如图21、2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折角调直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折角调直装置包括由相互配合的槽辊与尖辊组成的对辊,一对对辊用于调直型材的一个折角。对辊设置的个数与型材的折角个数相吻合。本实施例以檩条为型材进行说明,具体为:折角调直装置210包括依次布置的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分别用于调直檩条的四个折角;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均包括相互配合的槽辊215与尖辊216,槽辊215的辊面以及尖辊216的辊面分别贴合在檩条折角的外侧边及内侧边上,且槽辊辊面形成的夹角以及尖辊辊面形成的夹角均与檩条折角的角度相吻合。进一步的,对辊一211的辊轴及对辊三213的辊轴呈铅垂方向布置,对辊二212及对辊四214的辊轴呈水平方向布置,经过端部冲压整形后的檩条以倾斜45度的状态进入折角调直装置210。檩条以45倾斜45的方向进入折角调直装置210,是为了便于布置各对辊的辊轴,各对辊的辊轴可以呈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布置。进一步的,槽辊215的辊面以及尖辊216的辊面与檩条相对应的折角边的接触距离大于檩条左翼缘板或右翼缘板的宽度。这样,在进行折角调直的同时可以对构成折角的两板面的部分位置进行调直,与后续的对辊五231、对辊六232、对辊七233相配合时,即可实现檩条10面部全部位置的调直。面部调直装置230包括依次布置的对辊五231、对辊六232及对辊七233,对辊五231用于调直檩条的腹板,对辊六232及对辊七233分别用于调直檩条的左翼板及右翼板,对辊五231包括对称设置在檩条腹板上下侧的直辊一2311和直辊二2312,直辊一2311及直辊二2312的辊轴水平设置,直辊一2311与直辊二2312之间的间距与檩条的厚度相吻合,直辊一2311及直辊二2312的辊面宽度小于檩条开口的宽度;对辊六232包括对称设置在檩条左翼板两侧的直辊三2321及直辊四2322,直辊三2321及直辊四2322的辊轴垂直设置,直辊三2321与直辊四2322之间的间距与檩条的厚度相吻合,直辊三2321及直辊四2322的辊面宽度小于檩条左翼板的高度,对辊七233用于调直檩条右翼板的板面,其结构与对辊六23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转动支架220包括中心转轴221、支撑架222以及与檩条内腔相配合的定位卡合装置223,支撑架222沿中心转轴221的长度方向至少布置两组,两组支撑架222均包括沿中心转轴221周向均匀布置的连接杆2221,连接杆2221的一端与中心转轴221固连,连接杆2221的另一端设有垂直于连接杆2221的竖杆2222,定位卡合装置223包括相互平行的左导杆2231、右导杆2231以及垂直连接左导杆2231及右导杆2232的横杆2233,横杆2233的中间位置垂直连接于竖杆2222的端部,且横杆2233设置的个数与支撑架222设置的组数相吻合,左导杆2231及右导杆2232之间的间距大于檩条开口的宽度且小于檩条左翼板及右翼板之间的间距,檩条以45度方向进入折角调直装置后,在折角调直装置动力的作用下,边调直边前行,最终脱离折角调直装置完全卡合在转动支架220的定位卡合装置上,这时,通过转动支架的转动可使檩条回复到开口向上的水平状态,再通过第二推动气缸240将檩条水平推送至面部调直装置230。优选的,左导杆2231及右导杆2232对称设置,且其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支撑架222沿中心转轴221的长度方向布置三组,三组支撑架222分别位于中心转轴221的两端及中间位置。优选的,支撑架222中相邻两根连接杆2221之间的夹角为45度。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进行过端部整形的檩条10通过人工送至折角调直装置210,可在檩条端部冲压整形装置100及檩条辊压装置200中间设置一个V形支座,V形支座的夹角为45度,这样可将檩条10放在V形支座上,人工推动其进入檩条辊压装置200。由于檩条10的端部已整形完毕,所以檩条10进入辊压装置200时,可以准确的定位并进入折角调直装置210。檩条10进入折角调直装置210后,由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分别对檩条10的折角一、折角三、折角四、折角二进行调直;同时折角调直装置210一边对檩条10的折角进行调直,一边可驱动檩条10继续前行,整形完的一端先进入转动支架220,直至檩条10完全进入转动支架220;然后转动支架220转动,带动檩条10转动至开口向上的水平位置,再由第二推动气缸240将檩条10水平向前推送至面部调直装置230,进入面部调直装置230的檩条10通过对辊五231对檩条的腹板11进行整形,再通过对辊六232及对辊七233对檩条的左翼板12及右翼板13进行整形,面部调直装置230在对檩条10的板面进行整形的同时,也驱动檩条10继续前行至檩条堆垛装置300。如图24~28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檩条堆垛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檩条堆垛装置300包括用于输送檩条的输送辊310、与输送辊相配合的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设置在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之间的堆垛单元340、将檩条从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推送至堆垛单元340的推动装置、设置在堆垛单元340旁侧的捆扎单元350、将堆垛完成后的檩条组推送至捆扎单元350的第三推动气缸360以及与捆扎单元350相连的输送机370,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的输送方向垂直于输送辊310的输送方向,且输送辊310将檩条间隔输送至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左输送单元320将檩条实现水平翻转后输送,右输送单元330将檩条原样输送。具体为:左输送单元32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带321、第二输送带322及第三输送带323,第二输送带322与第三输送带323之间设有用于将檩条水平翻转的翻转支架324,第一输送带321紧套于第一滚筒325及第二滚筒326上,第二输送带322紧套于第二滚筒326及第三滚筒上,第三输送带323紧套于第四滚筒及第五滚筒上,第一滚筒325及第二滚筒326分别位于输送辊310的两侧,且第一滚筒325的上下位置可调;也就是在输送辊310动作时,第一滚筒325的位置应低于输送辊310的辊面,同时应避免与输送辊310及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发生干涉,第二滚筒326的位置可略高于输送辊310的位置;第一输送带321与输送辊310间隔布置,第二输送带322与第一输送带321间隔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带321平行设置三条,第一输送带321与输送辊310间隔布置,第二输送带322平行设置两条,第二输送带322与第一输送带321间隔布置,第三输送带323平行设置两条。右输送单元33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四输送带331及第五输送带332,第四输送带331紧套于第六滚筒333及第七滚筒334上,第五输送带332紧套于第七滚筒334及第八滚筒上,第六滚筒333及第七滚筒334分别位于输送辊310的两侧,且第六滚筒333的上下位置可调;也就是在输送辊310动作时,第六滚筒333的位置应低于输送辊310的辊面,同时应避免与输送辊310及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发生干涉,第七滚筒334的位置可略高于输送辊310的位置;第四输送带331与输送辊310间隔布置,第五输送带332与第四输送带331间隔布置,本实施例中,第四输送带331平行设置三条,第四输送带331与输送辊310间隔布置,第五输送带332平行设置两条,第五输送带332与第四输送带331间隔布置。进一步的,左输送单元320还包括靠近第三输送带323末端设置的左定位块327,翻转后的檩条10输送至左定位块327处被阻挡,右输送单元330还包括靠近第五输送带332末端设置的右定位块335,正常状态的檩条10输送至右定位块335处被阻挡,当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数到达待堆垛的数量时,由推动装置先将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推入堆垛单元,再由推动装置将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推入堆垛单元,由于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是开口向上的状态,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推入堆垛单元后可以与先前第五输送带332推入堆垛单元的开口向上的檩条交错卡合在一起,因此,左定位块327距离输送辊310端部的距离大于右定位块335距离输送辊310端部的距离,两者之间的位置差值大于檩条左翼缘板14或右翼缘板15的宽度。优选的,左定位块327间隔布置在第三输送带323之间,右定位块335间隔布置在第五输送带332之间。本实施例中,左定位块327及右定位块335均设置三块。进一步的,翻转支架324包括翻转轴3241及沿翻转轴3241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翻转板3242,相邻两块翻转板3242之间的夹角为45度。初始状态下,靠近第二输送带322末端的翻转板3242应处于与第二输送带322相平齐的位置或略低于第二输送带322,第二输送带322上的檩条进入翻转板3242,并通过翻转轴3241的转动使其翻转180度后落在第三输送带323上。进一步的,推动装置包括分别推动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及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进入升降板341的第一推动装置381及第二推动装置382,第三输送带323的位置高于第五输送带332的位置,两者之间的位置差值大于檩条的厚度,第一推动装置381及第二推动装置382间隔动作实现檩条在升降板341上的交错堆垛。第一推动装置381及第二推动装置382对称设置,第一推动装置381及第二推动装置382均包括滑杆383、固定滑杆383的支座384、套设在滑杆383上的滑动块385以及与滑动块385相连的第二推板386,滑动块385与动力装置相连,动力装置驱动滑动块385沿滑杆383限定的方向平动,第二推板386设置在滑动块385的下表面,且第二推板386呈直角状,动力装置推动滑动块385滑动时,第二推板386抵靠在檩条的端部从而推动檩条10进入升降板341。进一步的,堆垛单元340包括置于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之间的升降板341、驱动升降板341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342、设置在升降板341前后两侧的第一挡板343以及设置在升降板341左右两侧的第二挡板344,第二挡板344的顶部距离第三输送带323或第五输送带332表面的距离小于檩条的高度,第一挡板343由挡板气缸345驱动其动作,升降板341的前后板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挡板343相配合定位的卡槽。进一步的,第三推动气缸360与推动板361相连,所述推动板361的长度小于待堆垛檩条组的整体长度。第三推动气缸360位于左输送单元320的下方,捆扎单元350及输送机370位于右输送单元330的下方。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经檩条辊压装置200整形后的檩条10呈开口向上的状态进入输送辊310,输送辊310将檩条10间隔输送至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间隔输送的方式不限,可以将一个先送至左输送单元320,再将下一个送至右输送单元330,也可以先输送多个至左输送单元320,再输送多个至右输送单元330。具体的输送过程如下:檩条10到达第一输送带321的上方时,第一滚筒325向上抬起,此时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转移至第一输送带321上,并通过第一输送带321输送至第二输送带322上,第二输送带322上的檩条10经过翻转支架实现水平翻转,即由开口向上的状态翻转成开口向下的状态,并由第三输送带323继续向前传送至左定位块327处被左定位块327阻挡;檩条10到达第四输送带331的上方时,第六滚筒333向上抬起,此时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转移至第四输送带331上,并通过第四输送带331输送至第五输送带332上,第五输送带332将檩条10继续向前传送至右定位块335处被右定位块335阻挡;当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分别累积到三个时,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停止运行,升降板341在升降装置342的驱动下上升至与第五输送带相平齐的位置,第二推动装置382动作,滑动块385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386推动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向左移动进入升降板341,此时第一层檩条堆放完成;接着第一推动装置381动作,滑动块385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386推动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向右移动进入升降板341,由于第三输送带323的高度至少比第五输送带332高出一个檩条10的厚度,所以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可以交错布置在第一层檩条上,此时第二层檩条的堆放完成;堆放完成后,升降板341下降一个高度,第二推动装置382及第一推动装置381再重复之前的动作,实现檩条的多层堆垛,当檩条整体堆放结束后,挡板气缸345驱动第一挡板343从前后方向将升降板341上的檩条组挤紧,如图20所示,最后由第三推动气缸360带动推动板361将堆垛好的檩条组推送至捆扎单元350,捆扎完成后檩条组由输送机370输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檩条端部的板面及折角进行整形;步骤2:对檩条进行整体整形;步骤3:对整形后的檩条进行堆垛、捆扎和输出。所述的步骤1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将檩条放置在夹持底座176及底板101上,并使檩条10的端部不超出底板101的端部;步骤12:启动第一推动气缸106,第一推动气缸106分别驱动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向内移动直至形成与檩条外形相吻合的C形容腔,在移动过程中,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分别对檩条的腹板11、左翼板12、右翼板13、左翼缘板14及右翼缘板15的面部进行调直整形;步骤13: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下压,横梁151通过第二导向柱161、第三导向柱173及第四导向柱177分别带动连接块163、定位块171及夹持块175下行,当定位块171与定位底座172相抵靠时,夹持块175与夹持底座176配合实现檩条10的夹持固定;此时,模芯进入檩条10的内腔并处在内腔的中心位置;步骤14: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继续下压,斜楔块194推动滑块193沿第一连杆165限定的方向向模芯方向移动,与滑块193相连的连杆一191、连杆二192驱动左模芯120的左导向板121及右模芯140的右导向板141相分离,并促使左上角块、左下角块、右上角块、右下角块分别沿左上45度、左下45度、右上45度、右下45度的方向移动,实现檩条各折角的整形。所述的步骤2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1:完成步骤1整形后的檩条以倾斜45度的状态进入折角调直装置210;步骤22: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分别对檩条10的折角一、折角三、折角四、折角二进行调直;步骤23:步骤22的同时,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驱动檩条10继续前行,直至檩条10完全进入转动支架220;步骤24:转动支架220转动,带动檩条10转动至开口向上的水平位置;步骤25:第二推动气缸240将檩条10水平向前推送至面部调直装置230;步骤26:对辊五231对檩条的腹板11进行整形,再通过对辊六232及对辊七233对檩条的左翼板12及右翼板13进行整形;步骤27:步骤26的同时,对辊五、对辊六、对辊七驱动檩条继续前行至檩条堆垛装置300。所述的步骤3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31:完成步骤2整形后的檩条进入输送辊310,输送辊将檩条分别输送至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步骤32:檩条10到达第一输送带321的上方时,第一滚筒325向上抬起,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转移至第一输送带321上,并通过第一输送带321输送至第二输送带322上,再通过翻转支架324实现水平翻转,并由第三输送带323继续向前传送至左定位块327处;步骤33:檩条10到达第四输送带331的上方时,第六滚筒333向上抬起,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转移至第四输送带331上,并通过第四输送带331输送至第五输送带332上,第五输送带332将檩条10继续向前传送至右定位块335处;步骤34:当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分别累积到三个时,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停止运行,升降板341在升降装置342的驱动下上升至与第五输送带相平齐的位置;步骤35:第二推动装置382动作,滑动块385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386推动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10向左移动进入升降板341,此时第一层檩条堆放完成;步骤36:第一推动装置381动作,滑动块385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386推动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10向右移动进入升降板341,此时第二层檩条堆放完成;步骤37:升降板341下降一个高度,并返回步骤34继续堆垛,直至堆垛完成;步骤38:堆垛完成后,挡板气缸345驱动第一挡板343从升降板341的前后方向将升降板341上的檩条组挤紧;步骤39:第三推动气缸360带动推动板361将堆垛好的檩条组推送至捆扎单元350,捆扎完成后檩条组由输送机370输出,结束整个整形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檩条端部的板面及折角进行整形;步骤2:对檩条进行整体整形;步骤3:对整形后的檩条进行堆垛、捆扎和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将檩条放置在夹持底座1716及底板101上,并使檩条10的端部不超出底板101的端部;步骤12:启动第一推动气缸1016,第一推动气缸106分别驱动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向内移动直至形成与檩条外形相吻合的C形容腔,在移动过程中,底板101、左侧板102、右侧板103、左平板104、右平板105分别对檩条的腹板11、左翼板12、右翼板13、左翼缘板14及右翼缘板15的面部进行调直整形;步骤13: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下压,横梁151通过第二导向柱161、第三导向柱173及第四导向柱177分别带动连接块163、定位块171及夹持块175下行,当定位块171与定位底座172相抵靠时,夹持块175与夹持底座176配合实现檩条10的夹持固定;此时,模芯进入檩条10的内腔并处在内腔的中心位置;步骤14:压力缸152驱动横梁1511继续下压,斜楔块194推动滑块193沿第一连杆165限定的方向向模芯方向移动,与滑块193相连的连杆一191、连杆二192驱动左模芯120的左导向板121及右模芯140的右导向板141相分离,并促使左上角块、左下角块、右上角块、右下角块分别沿左上45度、左下45度、右上45度、右下45度的方向移动,实现檩条各折角的整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1:完成步骤1整形后的檩条以倾斜45度的状态进入折角调直装置210;步骤22: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分别对檩条10的折角一、折角三、折角四、折角二进行调直;步骤23:步骤22的同时,对辊一211、对辊二212、对辊三213及对辊四214驱动檩条10继续前行,直至檩条10完全进入转动支架220;步骤24:转动支架220转动,带动檩条10转动至开口向上的水平位置;步骤25:第二推动气缸240将檩条10水平向前推送至面部调直装置230;步骤26:对辊五231对檩条的腹板11进行整形,再通过对辊六232及对辊七233对檩条的左翼板12及右翼板13进行整形;步骤27:步骤26的同时,对辊五、对辊六、对辊七驱动檩条继续前行至檩条堆垛装置3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包括如下步骤:步骤31:完成步骤2整形后的檩条进入输送辊310,输送辊将檩条分别输送至左输送单元320及右输送单元330;步骤32:檩条10到达第一输送带321的上方时,第一滚筒325向上抬起,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转移至第一输送带321上,并通过第一输送带321输送至第二输送带322上,再通过翻转支架324实现水平翻转,并由第三输送带323继续向前传送至左定位块327处;步骤33:檩条10到达第四输送带331的上方时,第六滚筒333向上抬起,输送辊310上的檩条10转移至第四输送带331上,并通过第四输送带331输送至第五输送带332上,第五输送带332将檩条10继续向前传送至右定位块335处;步骤34:当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分别累积到三个时,第三输送带323及第五输送带332停止运行,升降板341在升降装置342的驱动下上升至与第五输送带相平齐的位置;步骤35:第二推动装置382动作,滑动块385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386推动第五输送带332上的檩条10向左移动进入升降板341,此时第一层檩条堆放完成;步骤36:第一推动装置381动作,滑动块385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推板386推动第三输送带323上的檩条10向右移动进入升降板341,此时第二层檩条堆放完成;步骤37:升降板341下降一个高度,并返回步骤34继续堆垛,直至堆垛完成;步骤38:堆垛完成后,挡板气缸345驱动第一挡板343从升降板341的前后方向将升降板341上的檩条组挤紧;步骤39:第三推动气缸360带动推动板361将堆垛好的檩条组推送至捆扎单元350,捆扎完成后檩条组由输送机370输出,结束整个整形过程。

百度查询: 安庆美特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用檩条整形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