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触点的接触构造_SMK株式会社_201610831930.0 

申请/专利权人:SMK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6-09-19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公开(公告)号:CN106558787B

主分类号:H01R13/03(20060101)

分类号:H01R13/03(20060101);H01R13/04(20060101);H01R13/11(20060101)

优先权:["20150930 JP 2015-192482","20160311 JP 2016-048573"]

专利状态码:失效-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法律状态:2023.09.29#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18.06.19#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04.05#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成抑制带电连接的触点间发生的电弧放电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将在第1触点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相对的一组接离接触面的至少一方的面用氧化皮膜包覆。在第1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在一组的接离接触面之间隔着作为绝缘物的氧化覆膜,使在第1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的瞬间的两者之间蓄积的能量降低,抑制电弧放电。

主权项:1.一种触点的接触构造,它是沿着第1触点的第1滑动接触面的滑动方向进退移动的第2触点在接触于第1滑动接触面的期间,使第1触点与第2触点带电连接,以和第1滑动接触面的一端连续的第1接离接触面与第1触点接离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第2触点由回折成U字型的板簧片所形成,在板簧片的第1触点朝第2触点移动的接触方向形成有向第1触点侧倾斜的倾斜片,第2触点具备:形成于倾斜片,与第1触点的第1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接离接触面;以及与第2接离接触面的第1触点侧连续,滑动接触于第1触点的第1滑动接触面的第2滑动接触面,在第1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相对的第1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的至少一方被氧化皮膜包覆。

全文数据:触点的接触构造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分别带电连接于电路的一对触点间的触点的接触构造,更详细是涉及在接离的一对触点间产生高电能的触点的接触构造。背景技术[0002]带电连接传送高电压、高电流的电力的电力线等的电连接器,在插拔所连接的相对侧连接器时,在接近的一对触点间蓄积着高电能,在其间会发生电弧放电。这样的电弧放电也会由于在将连接于感应式负载的一方连接器从连接于电力线的另一方的连接器拔出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而产生。[0003]电弧放电会熔损电连接器的触点等,成为加速劣化的原因,因此一直以来大致采用两种方法作为对策。第I方法是在日本专利特开2010-56055号公报专利文献I所揭示的方法,在与一对触点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永久磁铁等并施加磁场,藉由洛仑兹力使电弧的方向偏向以防止电弧放电造成触点的损伤。[0004]此外,第2方法是使蓄积在一对触点间的电能本身降低以使得电弧放电不会发生的方法。蓄积在一对触点间的电能与一对触点间的电压及电流成比例,因此日本专利特开昭63-8628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与实开平4-246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使一对触点分离时的触点间的电压降低来防止电弧放电的发生。[0005]亦即,专利文献2记载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00是如图6所示,将触点101与电阻率P比触点101高的电阻体102,沿着相对侧连接器的触点103移动的移动路径连设,另一方的触点103在从移动路径被拉出分离时,在电阻值为最高的电阻体102的前端102a使触点103分离,使两者间的电压成为不致电弧放电的电压从而防止电弧放电的发生。[0006]此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10如图7所示,使得触点112的电阻值沿着相对侧的触点114移动的移动路径越是朝背离方向图中右方移动越是增加,从相对侧的触点114完全被插入的同图a所示的状态,如同图b所示,相对侧的触点114从移动路径抽出时,以触点114接近的触点112的前端112a的部分为最高电阻,在触点112产生大的电位下降,使其前端112a与触点114间的电压成为不致电弧放电的电压。[0007][现有技术文献][0008][专利文献][0009][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56055号公报[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86281号公报[0011][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4-2467号公报发明内容[0012][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13]专利文献I示出的第I方法是在与一对触点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永久磁铁等来产生磁场,其构造复杂且触点的接触构造大型化,并且不是防止电弧放电本身的发生,因此电弧放电引起的电磁噪声会对负载等的电路造成不良影响,并非本质上的解决手段。[0014]此外,第2方法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00是在将另一方的触点103抽出时,介以电阻率P高的电阻体102与触点101分离,因而会因电阻体102的电阻值使得电阻体102的前端102a的电压下降。在此,电阻体102的电阻值与触点101的自接触位置xO的距离成比例,因此电阻值在电阻体102的前端102a的位置XI是最大。但是,根据施加于触点11、103间的电压,或在触点11、103间流动的电流,即使在电阻体102的前端102a使电阻体102的电阻值为最大,在电阻体102仍不能使电位充分地下降,有时会发生电弧放电。[0015]在如以上的场合,可考虑以更高电阻率P的导电材料形成电阻体102,但是使用高电阻值的电阻体102时,在相对侧连接器的触点103的接触位置从触点101移动至电阻体102的瞬间,电阻体102成为与空气同样的绝缘体,而会因接近的触点101、103间的电能而发生电弧放电。因此,触点103的接触位置从连接位置xO到规定的距离为止不能使电阻体102的电阻值大幅地上升,无法通过导电材料的变更来解决。[0016]为此,延伸从电阻体102的连接位置xO到前端位置Xl为止的长度来增加前端102a的电阻值,但是电阻值仅会与沿着背离方向的距离成比例而增加,因此电阻体102的电阻值的上限有所限制,以致也会因朝着背离方向延伸导致触点的接触构造的大型化。[0017]此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10为触点102越是沿移动路径朝着背离方向图7中右方移动电阻值越是增加,但触点102所用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P在各导电材料为固有的值,因此为了越是朝背离方向图7中右方移动越是增加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需要准备多种电阻率P逐渐变大的导电材料在背离方向上连续,制造困难且不实用。[0018]本发明是考虑如上述现有的问题点所研创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使用以往不用作触点的材料的导电材料的简单构成,可靠地抑制电弧放电的触点的接触构造。[0019][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0020]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是在沿着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的滑动方向上与第I触点接离的第2触点在与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接触的期间,第I触点与第2触点带电连接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为: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连接有中间接触体,并使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与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沿着第2触点的滑动方向连续,以氧化皮膜包覆第I接离接触面。[0021]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被高接触电阻的氧化皮膜包覆,因此在第2触点与第I触点接离的瞬间,隔着高接触电阻的氧化皮膜,不易蓄积发生电弧放电的程度的电能。[0022]本申请的第二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由阀金属形成的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被形成于阀金属的表面的钝化覆膜包覆。[0023]由阀金属形成的中间接触体与空气接触自然地在其表面会形成钝化覆膜,因此连接于第I触点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的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被作为氧化皮膜之一种的高接触电阻的钝化皮膜包覆。[0024]本申请的第三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中间接触体是固定于第I触点的第I接离接触面侧的金属薄板。[0025]间隔有钝化覆膜的中间接触体与第2触点间的接触电阻与中间接触体的大小或长度无关,因此即使是薄壁的金属薄板也不影响与第2触点的接触电阻。[0026]由于中间接触体为金属薄板,所以固定于第I触点且与其接离位置连接的步骤容易,此外,钝化覆膜产生的热能被热传导散出至连接的第I触点。[0027]本申请的第四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通过电镀包覆由金属或合金构成的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0028]第I触点,由于第I滑动接触面通过电镀被包覆,所以抗蚀性佳,能以低接触电阻与第2触点电连接。[0029]本申请的第五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中间接触体以不锈钢形成。[0030]不锈钢所含有的铬与空气接触而氧化,在第I接离接触面形成钝化覆膜的氧化皮膜。[0031]本申请的第六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第2触点由与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滑动接触的第2滑动接触面及与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接离接触面连续的板簧片形成,以氧化皮膜包覆第2接离接触面。[0032]第I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在其间重迭隔着包覆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的氧化皮膜与包覆第2触点的第2接离接触面的氧化皮膜。[0033]本申请的第七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在与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固定有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以形成于阀金属的表面的钝化覆膜包覆第2接离接触面。[0034]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与空气接触自然地在其表面形成钝化覆膜,因此在与第I触点的接离位置连接的金属薄板的第2接离接触面被作为氧化皮膜之一种的高接触电阻的钝化皮膜包覆。[0035]本申请的第八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是沿着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的滑动方向进退移动的第2触点在接触于第I滑动接触面的期间,使第I触点与第2触点带电连接,以和第I滑动接触面的一端连续的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I触点接离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为:第2触点由与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滑动接触的第2滑动接触面及与第I触点的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接离接触面连续的板簧片形成,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相对的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的至少一方被氧化皮膜包覆。[0036]由于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相对的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的至少一方被高接触电阻的氧化皮膜包覆,因此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的瞬间,隔着高接触电阻的氧化皮膜,不易蓄积发生电弧放电的程度的电能。[0037]本申请的第九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在与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固定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并以形成在阀金属的表面的钝化覆膜包覆第2接离接触面。[0038]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与空气接触自然地在其表面形成钝化覆膜,因此在与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连接的金属薄板的第2接离接触面被作为氧化皮膜之一种的高接触电阻的钝化皮膜包覆。[0039]本申请的第十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以电镀包覆由金属或合金构成的第2触点的第2滑动接触面。[0040]由于第2触点是以电镀包覆第2滑动接触面,因此抗蚀性优异,可以低接触电阻与第I触点形成电连接。[0041]本申请的第十一技术方案的触点的接触构造的特征为:阀金属为不锈钢。[0042]不锈钢中所含有的铬与空气接触而氧化,在第2接离接触面形成作为钝化覆膜的氧化皮膜。[0043][发明效果][0044]根据本申请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与中间接触体的电阻率无关的高接触电阻的氧化覆膜在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间隔于中间接触体与第2触点之间,因此不论中间接触体的大小或长度,可降低第2触点与中间接触体之间的电压,抑制电弧放电的发生。[0045]根据本申请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仅使得由阀金属形成的中间接触体连接于第I触点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即可降低第2触点与中间接触体之间的电压,并使抑制电弧放电发生的钝化覆膜间隔在与第2触点的分开位置。[0046]中间接触体被钝化覆膜包覆,所以具有抗蚀性。[0047]根据本申请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中间接触体以金属薄板形成,因此容易进行第I触点与第2触点的在接离位置的连接。[0048]此外,即使中间接触体以金属薄板形成,也不影响与钝化覆膜接触的第2触点的接触电阻,可一边抑制电弧放电的发生,一边将中间接触体产生的发热迅速散热至第I触点。[0049]根据本申请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第I触点是以电镀包覆滑动接触面,因此抗蚀性优异,即使第2触点重复地滑动接触,滑动劣化也少。[0050]此外,第I触点是隔着电镀与第2触点接触,因此可以低接触电阻进行带电连接。[0051]根据本申请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中间接触体是以不锈钢形成,因此可通过焊接或软焊容易地连接于第I触点。[0052]此外,由于中间接触体是以在高温的应力缓和小的不锈钢形成,因此即使钝化覆膜发热仍可获得不变形的规定的强度。[0053]根据本申请第六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在中间接触体与第2触点之间隔着两层高接触电阻的氧化覆膜,因而可使第2触点与中间接触体间的电压进一步降低,可靠地抑制电弧放电的发生。[0054]根据本申请第七技术方案的发明,可容易将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连接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仅与接离位置连接,即可在第2触点与中间接触体间之间隔着钝化覆膜。[0055]根据本申请第八技术方案的发明,与第I触点或第2触点的电阻率无关的高接触电阻的氧化覆膜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间隔于相对的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之间,因此不论第I触点或第2触点的大小或长度,可降低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间的电压,抑制电弧放电的发生。[0056]根据本申请第九技术方案的发明,可容易将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连接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仅与接离位置连接,即可在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之间隔着钝化覆膜。[0057]根据本申请第十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第2触点是以电镀包覆第2滑动接触面,因此抗蚀性优异,即使重复地与第I触点滑动接触,滑动劣化也少。[0058]此外,第I触点与第2触点是隔着电镀进行接触,因此可以低接触电阻带电连接。[0059]根据本申请第十一技术方案的发明,由于固定在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的金属薄板是以不锈钢形成,因此可通过焊接或软焊容易地连接于第2触点。[0060]此外,由于金属薄板是以在高温的应力缓和小的不锈钢形成,因此即使钝化覆膜发热仍可获得不变形的规定的强度。[0061]附图的简单说明[0062]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触点的接触构造I的凸触点2的插头20与具有凹触点3的插座30,省略绝缘壳体21、32的上盖的立体图。[0063]图2是表示将插头20插入插座30使凸触点2与凹触点3接触的状态,省略绝缘壳体21、32的上盖的立体图。[0064]图3是表示凹触点3滑动接触于凸触点2的滑动接触面2a I的触点的接触构造I的侧视图。[0065]图4是表示在凸触点2的第I接离接触面5a表示凹触点15的第2接离接触面15b接离的状态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1的侧视图。[0066]图5是表示凹触点15的第2滑动接触面15a滑动接触于凸触点2的第I滑动接触面2al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1的侧视图。[0067]图6为习知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00的侧视图。[0068]图7为习知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10的a是表示将相对侧的触点114完全插入的状态的纵剖视图,b是表示从动作路径抽出相对侧的触点114的状态的纵剖视图。[0069] 符号说明[0070] 1、11:触点的接触构造[0071] 2+:高压侧凸触点第I触点[0072] 2al:第I滑动接触面[0073] 3+:高压侧凹触点第2触点[0074] 5、12:金属薄板[0075] 5a:第I接离接触面[0076] 6、13:钝化覆膜[0077] 12a:第2接离接触面[0078] 15:凹触点[0079] 15a:第2滑动接触面具体实施方式[0080]以下,使用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相关的触点的接触构造I。触点的接触构造I为第I触点的凸触点2与第2触点的凹触点3滑动接触的构造,本说明书中,将凸触点2朝向凹触点3移动的接触方向作为右方;将从与凹触点3的接触位置背离而移动的背离方向作为左方;并将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以说明各部。[0081]在与直流电源电力线10的末端连接的凸触点的插头20具备凸触点2,及在与接受来自直流电源电力线10的供电而动作的负载连接的凹侧连接器的插座30具备凹触点3,将插头20的凸触点2插入插座30的插头插入孔31,带电连接凸触点2及与插头插入孔31相邻的凹触点3,藉此例如将48V、2A的96W的电力从直流电源电力线1供应至负载。[0082]在插座30的绝缘壳体32,如图1所示,将一对凹触点3与辅助触点4的3支触点彼此绝缘地安装于左右方向,上述一对凹触点3为将磷青铜、黄铜等的铜合金的金属板冲压加工形成的高压侧凹触点3+和成为接地电位的接地侧凹触点3-,上述辅助触点4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高压侧凹触点3+是将左端部向上方呈U字型回折,对回折后的自由端的凹侧接触部3a的上表面施以镀金,并邻接于在绝缘壳体32的左面开口的高压侧插头插入孔31+的内深处,并且,右端是从绝缘壳体32的右面突出,连接在与负载连接的直流电源电力线的高压侧电源线。[0083]辅助触点4是将左端部向下方呈U字型回折,使得回折片4a从与凹侧接触部3a邻接的下表面相反侧的上表面邻接于高压侧插头插入孔31+内,如后述,从上方弹推插入高压侧插头插入孔31+内的高压侧凸触点2+,提高作为第I触点的高压侧凸触点2+与作为第2触点的高压侧凹触点3+的接触压而可以可靠地电连接两者。[0084]接地侧凹触点3-是以上下方向作为带状片的宽度方向而安装于绝缘壳体32,将左端部朝着图1的纸面跟前方向呈U字型回折,使回折后自由端的凹侧接地接触部3b邻接于在绝缘壳体32的左面开口的接地侧插头插入孔31-的内深处,使右端从绝缘壳体32的右面突出,连接在与负载连接的直流电源电力线的接地侧电源线。[0085]在插头20的绝缘壳体21,如图1所示,将磷青铜、黄铜等的铜合金的金属板冲压加工形成平刀型的高压侧凸触点2+与成为接地电位的接地侧凸触点2-的一对凹触点3彼此绝缘地安装于左右方向。[0086]接地侧凸触点2-是在插座30与插头20间连接的状态下,以与插座30侧的接地侧凹触点3-平行的方式且以上下方向为平刀型的宽度方向安装于绝缘壳体21,在绝缘壳体21内左端部连接于直流电源电力线10的接地侧电源线10-。此外,从绝缘壳体32的右面突出的右端部插入插座30的接地侧插头插入孔31-,并成为与凹侧接地接触部3b接触的凸侧接地接触部2b。[0087]高压侧凸触点2+是在插座30与插头20间连接的状态下,以板厚方向被夹持于插座30侧的高压侧凹触点3+与辅助触点4之间的方式且以上下方向为平刀型的板厚方向安装于绝缘壳体21,在绝缘壳体21内左端部连接于直流电源电力线1的高压侧电源线10+。高压侧凸触点2+的凸侧接触部2a是从可插入于插座30的高压侧插头插入孔31+的绝缘壳体32的右面的位置突出,插入高压侧插头插入孔31+时,藉由辅助触点4的回折片4a朝下方的高压侧凹触点3+的方向弹推,以预定的接触压使得高压侧凹触点3+的凹侧接触部3a滑动接触。[0088]如图3表示,在与高压侧凹触点3+接离日文:接離的高压侧凸触点2+的接离位置、即前端部的下表面高压侧凹触点3+侧的面软焊固定有阀金属的不锈钢所形成的金属薄板5。因此,高压侧凹触点3+的凹侧接触部3a是与高压侧凸触点2+的插拔一起,从凸侧接触部2a的下表面的滑动接触面2al至金属薄板5的下表面的接离接触面5a连续地滑动接触。[0089]不锈钢一旦与空气接触时使不锈钢含有的铬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作为氧化皮膜的一种的由三氧化铬Cr2O3构成的钝化覆膜,因此由不锈钢所形成的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也形成有数nm厚度的钝化覆膜6。三氧化铬Cr2O3为绝缘物,因此每Imm2的接触面积在厚度方向成为数百ΜΩ的电阻。其结果,在连接于高压侧凸触点2+的接离位置的金属薄板5与高压侧凹触点3+之间形成有数nm厚度的钝化覆膜6,在其间产生数Ω以至数十Ω的接触电阻。[0090]—般,如以不锈钢的阀金属形成将流动数A的大电流的电力线间带电连接的连接器的触点时,如上所述会因形成于其接触面的钝化覆膜的接触电阻而发生电压下降或电力损失,并由于接触阻力使接触面发热,因此不使用阀金属作为触点的材料。[0091]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是在高压侧凹触点3+接离的高压侧凸触点2+的接离位置,连接供形成钝化覆膜6的金属薄板5,在接离的瞬间的高压侧凹触点3+与高压侧凸触点2+间,有目的地使钝化覆膜6产生数Ω以至数十Ω的接触电阻,藉此如后所述可有效抑制高压侧凹触点3+与高压侧凸触点2+接离的瞬间的电弧放电。[0092]再者,接地侧凹触点3-与接地侧凸触点2-皆是接地电位,在其间并未蓄积有如使电弧放电发生的电能,所以在凸侧接地接触部2b未设有如金属薄板5的中间接触体。因此,以下的说明中,将高压侧凸触点2+、高压侧凹触点3+分别仅单纯标记为凸触点2、凹触点3。[0093]未固定有凸触点2的金属薄板5的凸侧接触部2a的下表面的滑动接触面2aI是如图3所示,以镀金7包覆。藉此,凸触点2是以低接触电阻与凹触点3电连接。此外,凸触点2的凸侧接触部2a与金属薄板5是以镀金7和钝化覆膜6包覆,因此可分别获得高的抗蚀性。[0094]如以上所构成的插头20连接于插座30的场合,从左方将插头20的一对凸侧接触部2a与凸侧接地接触部2b分别插入插座30的高压侧插头插入孔31+与接地侧插头插入孔31-。并进一步向右方插入时,首先将接地侧凹触点3-的凹侧接地接触部3b弹性接触于凸侧接地接触部2b,进行接地侧凸触点2-与接地侧凹触点3-间的电连接。[0095]另外,随着插头20的向右方插入的方向的移动,辅助触点4的回折片4a—边弹性接触于凸侧接触部2a的上表面一边滑动,接着,在凹触点3的凹侧接触部3a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接触之后,从接离接触面5a与滑动接触面2al连续并滑动接触,在插头20的绝缘外壳21抵接于插座30的绝缘壳体32的图2所示的位置,完成带电连接凸触点2与凹触点3及接地侧凸触点2-与接地侧凹触点3-间的连接过程。[0096]从插座30拔出插头20时,使插头20从上述连接位置向左方移动,伴随着向左方的移动,与上述接触顺序相反地,解除凸触点2与凹触点3及接地侧凸触点2-与接地侧凹触点3-间的连接。亦即,从连接位置凹触点3的凹侧接触部3a是在从凸侧接触部2a的滑动接触面2al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连续并滑动接触之后,从接离接触面5a背离,解除凸触点2与凹触点3间的连接。随后,使辅助触点4的回折片4a从凸侧接触部2a背离,并使得凹侧接地接触部3b从凸侧接地接触部2b背离。[0097]上述的插头20的连接过程与拔出过程中,分别有产生一定电位差V的凹触点3的凹侧接触部3a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间接离的瞬间,设在背离的瞬间相对的凹触点3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间的电位差为V,设流动于两者的电流为I,蓄积在两者之间的电能EE=JV.Idt—旦超过边界值时,在其间会产生电弧放电。本实施方式相关的插头20与插座30的连接中,虽在电位差V超过25V、电流I超过2A的场合会发生电弧放电,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形成有作为绝缘覆膜的钝化覆膜6,所以因钝化覆膜6产生的数Ω以至数十Ω的接触电阻而降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侧的电位。其结果,使背离瞬间的凹触点3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间的电位差V降低,可抑制电弧放电。[0098]凹触点3的凹侧接触部3a在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接触的期间,虽因钝化覆膜6的表面阻力使得接触部分发热,但是在插头20对插座30的插拔的过程中两者接触的区间微小,即使在两者接触的位置插头20的插拔停止,但金属薄板5形成为薄壁,且固定于凸侧接触部2a,因此藉热传导散热至凹触点3侧。[0099]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金属薄板5是以在高温下的应力缓和小的不锈钢所形成,因此即使因钝化覆膜6而产生发热,金属薄板5仍具有不易变形的规定的强度。[0100]此外,藉形成在金属薄板5的表面的钝化覆膜6产生数Ω以至数十Ω的接触电阻与形成金属薄板5的金属材料的电阻率P无关,且不论金属薄板5的形状为何,即使是微小的长度仍可使凹触点3与金属薄板5的接离接触面5a间存在足够抑制电弧放电之大小的电阻。[0101]并可以和凸触点2无显著差的电阻率P的金属材料形成金属薄板5,因此隔着金属薄板5在凹触点3与凸侧接触部2a间不会产生如发生电弧放电的电位差V,在凹侧接触部3a从凸侧接触部2a移动至金属薄板5的瞬间也不会发生电弧放电。[0102]图4、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触点的接触构造11,相对于上述第I实施方式有关的凸触点2,在凹触点15的与凸触点2接离的接离位置也是连接着表面以氧化皮膜包覆的金属薄板12。在这些图中,包括凸触点2的其他的构成并未与第I实施方式相关的各部分有所不同,因此图中赋予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0103]凹触点15是以和凹触点3同样的细长带状的板簧片所形成,将左端部向上方呈U字型回折,使回折后的斜向上方的倾斜片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成为与凸触点2接离的接离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在凹触点15的该接离位置,也以软焊等固定由阀金属构成的金属薄板12,在与凸触点2的接离位置以钝化覆膜13包覆与凸触点2的第I接离接触面5a相对的金属薄板12的第2接离接触面12a。[0104]藉此,在凸触点2与凹触点15接离时,在相对的第I接离接触面5a与第2接离接触面12a之间,重迭间隔着钝化覆膜6、13,因此在凸触点2的凸侧接触部2a与凹触点3接离时,在其间不会产生发生电弧放电的电位差V,可抑制电弧放电的发生。[0105]凹触点15是以板簧片所形成,因此凸触点2从图4所示的接离位置进一步向右方移动时,如图5表示,凹触点15弹性变形使得与凸触点2的接触位置从第2接离接触面12a朝右上方的自由端侧移动,使上端的第2滑动接触面15a与凸触点2的第I滑动接触面2al滑动接触。[0106]第2滑动接触面15a没有被氧化皮膜包覆,因此在与凸触点2的第I滑动接触面2al滑动接触的期间,凸触点2与凹触点15间是以低接触电阻带电连接,以低接触损失从直流电源电力线10朝负载进行供电。[0107]再者,该第2实施方式中,如果仅通过包覆第2接触接离面12a的表面的钝化覆膜13,就能使得与抑制电弧放电发生的程度相对的第I接离接触面5a与第2接离接触面12a间的电位差V降低,那么金属薄板5在凸触点2的接离位置无须以钝化覆膜6包覆第I接离接触面5a的表面,可以凸触点2的下表面整体作为滑动接触面2aI。[0108]并且,也可以镀金14包覆第2滑动接触面15a的表面,防止第2滑动接触面15a的腐蚀,并以更低的接触电阻与第I滑动接触面2al滑动接触。[0109]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以钝化覆膜包覆第I接离接触面5a或第2接离接触面12a的表面,而以不锈钢形成与接离位置连接的金属薄板5、12,但只要是在表面形成钝化覆膜的阀金属,则可以由N1、Co、Cr、Nb、Ta、Al、Mo的其中之一或其合金形成。[0110]此外,在以氧化皮膜包覆第I接离接触面5a或第2接离接触面12a的表面的场合,并非必须要由钝化覆膜包覆,也可以使表面形成有氧化铝的氧化皮膜的耐酸铝等的金属薄板取代金属薄板5、12而连接于接离位置。耐酸铝是对铝进行阳极氧化处理而在其表面形成氧化铝的氧化皮膜,所以氧化铝的氧化皮膜本身是薄壁且为绝缘物,因此表面电阻为数Ω以至数十Ω。[0111]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虽是将作为中间接触体的金属薄板5连接在凹触点3接离的凸触点2的前端位置的下表面侧,但沿着滑动方向凸触点2的右端也是接离位置,因此也可连接于右端面侧。[0112]此外,金属薄板5、12的板厚只要不损及相对侧触点3、2的滑动方向的滑动则可以是任意板厚,例如,也可以由金属箔形成。[0113]另外,对滑动接触面2al、15a的表面施加的电镀为镀镍、镀锡等,并不限于上述的镀金。[0114]此外,对于金属薄板5、12的连接,虽以软焊连接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电气式及机械式连接,则可以是焊接等以外的连接方法。[0115]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虽是带电连接直流电的插头20的凸触点2与插座30的凹触点3的接触构造,但是带电连接的一组触点除了插头与插座所构成的电连接器以外,也可以应用于继电器、开关所使用的触点的连接构造。[011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0117]可运用于将有发生电弧放电之虞的触点间带电连接的触点的接触构造。

权利要求:1.一种触点的接触构造,它是在沿着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的滑动方向上与第I触点接离的第2触点在与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接触的期间,第I触点与第2触点带电连接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连接有中间接触体,使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与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沿着第2触点的滑动方向连续,以氧化皮膜包覆第I接离接触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由阀金属形成的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被形成于阀金属的表面的钝化覆膜包覆。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中间接触体是固定于第I触点的第I接离接触面侧的金属薄板。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通过电镀包覆由金属或合金构成的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中间接触体以不锈钢形成。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第2触点由与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滑动接触的第2滑动接触面及与中间接触体的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接离接触面连续的板簧片形成,以氧化皮膜包覆第2接离接触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与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固定有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以形成于阀金属的表面的钝化覆膜包覆第2接离接触面。8.—种触点的接触构造,它是沿着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的滑动方向进退移动的第2触点在接触于第I滑动接触面的期间,使第I触点与第2触点带电连接,以和第I滑动接触面的一端连续的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I触点接离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第2触点由与第I触点的第I滑动接触面滑动接触的第2滑动接触面及与第I触点的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接离接触面连续的板簧片形成,在第I触点与第2触点接离时,相对的第I接离接触面与第2接离接触面的至少一方被氧化皮膜包覆。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与第I接离接触面接离的第2触点的接离位置,固定由阀金属形成的金属薄板,并以形成在阀金属的表面的钝化覆膜包覆第2接离接触面。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以电镀包覆由金属或合金构成的第2触点的第2滑动接触面。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触点的接触构造,其特征在于,阀金属为不锈钢。

百度查询: SMK株式会社 触点的接触构造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