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装置_第一精工株式会社_201810335282.9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04-16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公开(公告)号:CN108808395B

主分类号:H01R24/00(20110101)

分类号:H01R24/00(20110101);H01R13/631(20060101)

优先权:["20170427 JP 2017-088957"]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5.19#授权;2018.12.0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11.13#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地维持电连接器彼此的嵌合状态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装置。具备如下结构:在以在与对象连接器10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方式设置于导电性壳部件23的弹性臂状部件23d设置有卡定片23e,该卡定片23e具有对象连接器10从嵌合方向的里侧面对的连接器抵接面23e1和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一部分从嵌合方向的跟前面对的壳抵接面23e2,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对象连接器10施加外力时,成为在对象连接器10与导电性壳部件23之间夹持卡定片23e的状态,从而避免卡定片23e从对象连接器10脱落而导致锁定解除的情形。

主权项:1.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连结有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的对象连接器嵌合,并具备: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延伸,并配置成能够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电极部接触;以及导电性壳部件,所述导电性壳部件配置成包围所述接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抵接并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弹性臂状部件设置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并且在所述弹性臂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抵接的卡定片,所述卡定片具有:连接器抵接面,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所述对象连接器施加外力时,所述连接器抵接面与比该卡定片靠所述嵌合方向的里侧的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抵接;以及壳抵接面,所述壳抵接面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相向,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抵接时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移动。

全文数据: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构成为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装置。背景技术[0002]通常,在各种电气设备中,广泛地使用通过使一对电连接器彼此嵌合来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装置。在这样的电连接器装置中,在使一对电连接器彼此嵌合时,为了维持电连接器彼此的嵌合状态,经常采用锁定机构。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的所谓的机械锁定机构是利用机械性地卡合的锁定片得到嵌合保持力的锁定机构,具备如下结构: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电连接器对象连接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通过使设置于双方电连接器的锁定片彼此在拔去方向上抵接配合而成为卡合关系,从而维持电连接器的嵌合状态。[0003]然而,在设置于以往的电连接器装置的锁定机构中,针对沿拔去处于嵌合状态的电连接器对象连接器的方向施加的外力,未设置有支承锁定片的部件。因此,不能说可与拔去方向上的外力对抗的极限载荷是充分的,可以考虑到:即使在施加较弱的外力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解除锁定机构的卡合关系或者在锁定机构中产生破坏,从而导致电连接受损。[0004]在先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1780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000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地维持电连接器彼此的嵌合状态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装置。[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采用如下结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连结有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的对象连接器嵌合,并具备: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延伸并配置成能够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电极部接触;以及导电性壳部件,所述导电性壳部件配置成包围所述接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在与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抵接并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弹性臂状部件设置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并且在所述弹性臂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抵接的卡定片,所述卡定片具有:连接器抵接面,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所述对象连接器施加外力时,所述连接器抵接面与比该卡定片靠所述嵌合方向的里侧的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抵接;以及壳抵接面,所述壳抵接面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相向,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抵接时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抵接来限制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移动。[0011]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1的电连接器,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对象连接器施加外力时,由于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与卡定片的连接器抵接面抵接,并且设置成与该卡定片的连接器抵接面相向的壳抵接面与导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抵接而成为限制对象连接器的移动的状态,所以可避免卡定片从对象连接器脱落而导致锁定解除这样的情形。[0012]另外,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采用如下结构:一种电连接器装置,所述电连接器装置具备: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连结;以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该第一连接器嵌合,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延伸并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电极部接触的接触部件和配置成包围该接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的导电性壳部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并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弹性臂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导电性壳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弹性臂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的卡定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卡定片具有:连接器抵接面,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所述第一连接器施加外力时,所述连接器抵接面与比该卡定片靠所述嵌合方向的里侧的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抵接面抵接;以及壳抵接面,所述壳抵接面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相向,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抵接面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抵接时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移动。[0013]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施加外力时,由于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与卡定片的连接器抵接面抵接,并且设置成与该卡定片的连接器抵接面相向的壳抵接面与导电性壳部^的一部分抵接而成为限制第一连接器的移动的状态,所以可避免卡定片从第一连接器脱落而导致锁定解除这样的情形。[0014]而且,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弹性臂状部件在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向所述嵌合方向或其相反方向延伸后,以向与该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折返的状态进行延伸。[0015]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弹性臂状部件与被折返的量相应地增长,从而可充分地确保设置于该弹性臂状部件的卡定片的弹性位移。、[0016]另外,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弹性臂状部件以及卡定片以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向的状态设置有一组。[0017]另外,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可以是,与所述卡定片的壳抵接面面对的所述f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由设置于该导电性壳部件并供所述卡定片插通的贯通孔的开口缘部构成。I[0018]而且,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导电性壳部件设置有解除操作部,所述解除操作部使该导电性壳部件位移至所述卡定片不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或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的位置〇[0019]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容易进行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拔去操作[0020]财卜,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可是,与所述卡定片的连接器抵接丽对的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为设置于该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寸电性冗部件。[0021]发明的效果[0022]如上所述,本发明由于具备如下结构:在与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导电性壳部件的弹性臂状部件设置卡定片,所述卡定片具有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从嵌合方向的里侧面对的连接器抵接面和设置成与连接器抵接面相向的壳抵接面,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施加外力时,成为在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与导电性壳部件之间夹持卡定片的状态,从而可避免卡定片从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脱落而导致锁定解除这样的情形,所以能够牢固地维持电连接器彼此的嵌合状态。附图说明[0023]图1是从正面上方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对象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24]图2是图1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的俯视说明图。[0025]图3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的主视说明图。[0026]图4是示出图1〜图3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与该插塞式连接器连结的同轴电缆信号传输介质及安装于该同轴电缆的终端部分的插塞式接触部件的分解立体说明图。[0027]图5是用水平面剖开用于图1〜图4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的绝缘外壳而示出的图,(A是单个绝缘外壳的剖视外观立体说明图,(B是将插塞式接触部件安装于绝缘外壳的状态下的剖视外观立体说明图。[0028]图6是用水平面剖开而示出将插塞式接触部件安装于用于图1〜图4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的绝缘外壳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0029]图7是用长度方向上的垂直面剖开而示出将插塞式接触部件安装于图6所示的绝缘外壳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0030]图8是用宽度方向上的垂直面剖开而示出将插塞式接触部件安装于图6所示的绝缘外壳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0031]图9是从正面上方示出用于图1〜图5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的插塞式接触部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32]图10是图9所示的插塞式接触部件的侧视说明图。[0033]图11是图9以及图10所示的插塞式接触部件的主视说明图。[0034]图12是图9〜图11所示的插塞式接触部件的仰视说明图。[0035]图13是从正面上方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36]图14是从正面下方示出图13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37]图15是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的侧视说明图。[0038]图16是图13〜图15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的后视说明图。[0039]图17是将图13〜图16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分解而示出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40]图18是从正面上方示出用于图13〜图17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的插座式接触部件日文:b七口y夕外部材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41]图19是从背面上方示出图18所示的插座式接触部件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42]图20是从插座式连接器的正面上方示出将作为图1〜图4所示的对象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插塞式连接器与作为图I3〜图I7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43]图21是从插座式连接器的正面下方示出图2〇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与插塞式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0044]图22是示出图2〇以及图21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与插塞式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俯视说明图。[0045]图23是示出图20〜图22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与插塞式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侧视说明图。[0046]图24是沿着图23中的XXIV-XXIV线的水平剖视说明图。[0047]图25是沿着图22中的XXV-XXV线的水平剖视说明图。[0048]图26是沿着图22中的XXVI-XXVI线的水平剖视说明图。[0049]图27是示出插塞式接触部件与插座式接触部件的连接状态的俯视图。[0050]图28是放大地示出将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嵌合的各阶段下的卡定片的弹性位移状态的图,(A是开始插入插塞式连接器的阶段下的局部放大水平剖视说明图,(B是插塞式连接器与卡定片抵接的状态下的局部放大水平剖视说明图,0:是完成插塞式连接器的嵌合的状态下的局部放大水平剖视说明图,(D是插塞式连接器承受拔去方向上的外力的状态下的局部放大水平剖视说明图。[0051]附图标记说明[0052]10插塞式连接器对象连接器、弟一连接器)[0053]11绝缘外壳[0054]11a终端配置空间[0055]llal连接器嵌合通路[0056]lla2电缆配置通路[0057]lib接触安装部[0058]12插塞式接触部件[0059]12a电极部[0060]12b导体保持部[0061]12c固定片[0062]12d定位片[0063]13导电性壳部件[0064]13a壳主体部[0065]13b屏蔽保持部[0066]13c外皮保持部[0067]13d后ijfjj抵接面[0068]20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0069]21绝缘外壳[0070]21a接触安装槽[0071]22插座式接触部件[0072]22a电极部[0073]22b接触基部[0074]22c接触部[0075]22d固定片[0076]22e基板连接部[0077]23导电性壳部件[0078]23a壳开口部[0079]23b接地片[0080]23c侧壁面部[0081]23d弹性臂状部件[0082]23e卡定片[0083]23el连接器抵接面[0084]23e2壳抵接面[0085]23e3引导倾斜边[0086]23f贯通孔[0087]23fl卡定抵接缘[0088]23g解除操作部[0089]SC细线同轴电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0090]SCa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0091]SCb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0092]SCc电缆电介质[0093]SCd外周包覆件具体实施方式[0094]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细线同轴电缆作为信号传输介质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0095][关于同轴型电连接器装置的整体构造][0096]首先,作为图1〜图5所示的对象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插塞式连接器1〇构成为连结有作为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作为图13〜图17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20构成为安装在省略了图示的配线基板上。并且,构成为沿着配线基板的安装表面主面)的延伸方向将插塞式连接器10向插座式连接器20插入而进行嵌合,并且在其相反方向进行拔去。插塞式连接器1〇相对于该插座式连接器20的嵌合、拔去作业在与配线基板的安装表面主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进行。[0097]在此,如上所述,将配线基板的安装表面主面的延伸方向设为“水平方向”,并且将沿与该配线基板的安装表面主面正交的方向离开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的“上方”,与之相反地,将向配线基板的安装表面主面接近的方向设为“下方”。另外,将向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嵌合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〇的方向设为“嵌合方向”,对于插塞式连接器10以及插座式连接器20中的每一个而言,将朝向对象侧进行嵌合的方向设为‘别方”,与之相反地,将进行拔去的方向设为“后方”。另外,将与进行这样的嵌合、拔去的“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0098][关于细线同轴电缆][0099]在说明上述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以及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〇的详细构造之前,先说明作为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具体构造。特别地,如图4所示,细线同轴电缆SC沿着其中心轴线具备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并且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隔着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电缆电介质SCc与该电缆中心导体SCa配置成同轴状。其中的电缆外部导体SCb通过剥去外周包覆件SCd而成为露出状态,并且电缆中心导体SCa通过进一步剥去电缆外部导体SCb以及电缆电介质SCc而成为露出状态。[0100]并且,成为该露出状态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与如后述那样安装于绝缘外壳11的插塞式接触部件12连结而进行信号连接,并且配置成包围该电缆中心导体SCa的外周侧的电缆外部导体屏蔽线)SCb凿密固定于后述的导电性壳部件I3的一部分而接地。[0101][关于插塞式连接器][0102]特别地,如图4〜图8所示,构成上述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〇的连接器主体部分的绝缘外壳11由概略形状呈四棱柱状的树脂等绝缘性部件形成,在该呈大致四棱柱形状的绝缘外壳11的内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该绝缘外壳11的终端配置空间11a。[0103]该终端配置空间11a的内部的“前方”部分嵌合方向的里侧部分成为配置有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具有较大的宽度尺寸的连接器嵌合通路llal,并且终端配置空间11a的“后方”部分嵌合方向的跟前部分成为配置有与插塞式接触部件12连结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的具有较小的宽度尺寸的电缆配置通路lla2。此时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成为从终端配置空间11a的电缆配置通路lla2向“后方”延伸的状态。[0104]此外,在将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向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的内侧插入而进行嵌合时,在上述终端配置空间1la的连接器嵌合通路1lal内配置有安装于插座式连接器20的绝缘外壳21的插座式接触部件22参照图24〜图27,插座式接触部件22相对于插塞式接触部件12成为接触状态。这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0105]另一方面,特别地,如图5B所示,在上述终端配置空间1la的连接器插入通路llal,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以呈立壁状的方式设置有接触安装部lib。该接触安装部lib以从绝缘外壳11的“高度方向”的上下相向壁部的一方立起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与后述的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以从“上方”跨越的状态安装于该接触安装部lib。[0106][关于插塞式接触部件][0107]另一方面,特别地,如图8〜图12所示,对于如上述那样安装于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lib的插塞式接触部件12而言,该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前方”部分成为电极部接点部)12a。该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由以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U字状的方式弯折的薄壁的金属板形成。该呈大致U字状的电极部12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预先设定的长度。[0108]另外,该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的大致U字状的内侧空间在“宽度方向”上具备预先设定的距离。此时的插塞式接触部件I2的电极部12a具有的内侧空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与上述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lib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或比其稍小,该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从外侧覆盖并以压入状态安装于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lib。其结果是,如图5〇3所示,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以在与嵌合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持作为绝缘外壳11的一部分的接触安装部lib的状态被安装。[0109]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塞式接触部件12以在“宽度方向”上夹持作为绝缘外壳11的一部分的接触安装部lib的状态被安装,并且设置于如后述那样成为嵌合状态的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〇的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电极部接点部成为在与嵌合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按压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状态。其结果是,插塞式接触部件12相对于绝缘外壳11成为牢固的固定状态。[0110]在此,插塞式接触部件I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向上述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lib的安装是通过上述终端配置空间11a的电缆配置通路lla2而从该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的“后方”向“前方”插入来进行的。并且,该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安装状态通过使设置于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固定片12c成为与上述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Ub卡合的状态而被维持,由此,插塞式接触部件12整体构成为安装于绝缘外壳11。即,在上述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的“高度方向”上的“下方”区域设置有将该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一部分立起为爪状而得到的固定片12c。如图6所示,该固定片12c在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部以彼此相向的状态设置有一对,并向插塞式接触部件12具有的大致U字状的内侧空间立起。并且,通过使上述两固定片12c、12c向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lib的两侧壁陷入而卡合,从而插塞式接触部件12整体成为固定状态。[0112]设置于这样的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各固定片12c相对于上述电极部12a在嵌合的方向(前后方向)上具有如下位置关系。即,在将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与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嵌合时,上述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以与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20的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电极部接点部接触的状态在嵌合方向(前后方向)上滑动。像这样,特别在图10以及图27中,用附图标记“Q”示出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沿嵌合方向“前后方向”在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电极部上滑动的区域。[0113]并且,如上所述,相对于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电极部接点部在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上滑动的嵌合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区域Q,设置于前述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固定片12c配置在嵌合方向(前后方向)的内侧区域即上述区域Q的范围内。[0114]根据这样的结构,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在插座式连接器20的插座式接触部件22上滑动的区域Q与配置有设置于插塞式连接器10的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固定片12c的区域成为在嵌合方向(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其结果是,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嵌合方向(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该嵌合方向上比电极部12a和固定片12c沿着嵌合方向前后方向)排列的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长度短,由此,实现电连接器装置整体的小型化。[0115]另外,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以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在上述一对电极部12a各自的“后方”的端缘部分别设置有朝向相向的对象侧的电极部12a并沿“宽度方向”突出的定位片(日文:突当片)12d。上述各定位片12d成为从“后方”与上述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lib面对的配置关系,在插塞式接触部件12完成安装的状态下,成为定位片12d与绝缘外壳11的接触安装部1lb的“后方”的端面抵接的配置关系。[0116]利用设置有这样的定位片12d的结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在将插塞式接触部件12安装于绝缘外壳11时能够稳定地进行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插入操作。[0117]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插塞式接触部件12,在从上述电极部接点部)12a靠“后方”的部分一体地设置有向斜“上方”延伸的一对导体保持部1此、1此。上述各导体保持部12b由从外侧向在细线同轴电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终端部分露出的电缆中心导体SCa卷绕而被弯折成弯曲状的薄板状的金属材料构成,通过凿密固定于电缆中心导体SCa,从而维持为插塞式接触部件12与细线同轴电缆SC连结的状态。[0118]另外,如上述那样弯折成弯曲状的一对导体保持部12b、12b与细线同轴电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起收容在设置于前述绝缘外壳11的终端配置空间1la的“后方”部分的电缆配置通路1la2的内部。渗照图5⑻)[0119][关于导电性壳部件][0120]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绝缘外壳11的外周表面被由薄壁的板状金属部件构成的导电性壳部件13覆盖,该导电性壳部件13在“前方”部分具备覆盖绝缘外壳11的外周表面的壳主体部13a。该壳主体部13a具有针对配置有上述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¾的终端配置空间11a的屏蔽功能。[0121]另外,屏蔽保持部13b从上述壳主体部13a向“后方”一体地延伸,并且外皮保持部13c进一步从该屏蔽保持部13b向“后方”一体地延伸。如图4所示,上述屏蔽保持部13b以及外皮保持部13c由向斜上方延伸的一对薄板状部件形成。上述屏蔽保持部13b以及外皮保持部13c从外侧向在细线同轴电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终端部分露出的电缆外部导体SCb以及外周包覆件SCd卷绕并弯折成弯曲状而被凿密固定,由此,导电性壳部件13以及插塞式连接器10整体相对于细线同轴电缆SC成为连结状态。[0122][关于插座式连接器的概要][0123]另一方面,在前述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中,特别如图14所示,在构成连接器主体部分的绝缘外壳21安装有插座式接触部件22,并且安装有该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绝缘外壳21以压入状态安装于呈中空状的导电性壳部件23的“后方”端部分、即位于嵌合方向上的里侧端的部分的内部。[0124]另外,在导电性壳部件23的“前方”端部分、即位于嵌合方向上的跟前的部分设置有壳开口部23a,构成为前述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从该壳开口部23a向该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状内部插入。并且,通过使该插塞式连接器10成为嵌合状态,从而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接点部)12a参照图1与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电极部接点部22a参照图17接触而成为电连接的状态。[0125][关于绝缘外壳][0126]如图17所示,这样的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的绝缘外壳21由概略形状呈正面大致矩形的板状的绝缘部件形成,并配置成从安装有插座式连接器20的配线基板省略图示)的主面沿“高度方向”立起的状态。从该绝缘外壳21的底面部朝向上方开缺口而使得一对接触安装槽21a、21a以大致平行且呈细长状地延伸的状态设置于在该安装状态下的绝缘外壳21的“下方”部分。以下说明的插座式接触部件22从“下方”以压入状态安装于上述一对接触安装槽21a、21a。[0127][关于插座式接触部件][0128]S卩,特别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上述插座式接触部件22由以在俯视时呈大致U字状的方式弯折的薄壁的金属板形成,构成该U字状的闭塞部分的接触基部22b在绝缘外壳21的内部成为固定状态。该接触基部12b由从上述绝缘外壳21的底面位置向“上方”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一对电极部接点部22a、22a从该接触基部12b的上方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缘向嵌合方向的跟前即“前方”延伸。[0129]上述一对电极部接点部22a、22a从上述绝缘外壳21的接触安装槽21a、21a向嵌合方向的跟前即“前方”突出,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宽度方向)伸出的接触部22c、22c以在俯视时呈山形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一对电极部22a、22a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分。上述接触部22c、22c彼此的间隔设定为比前述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12a彼此的间隔稍小。并且,在将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向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插入而进行嵌合时,成为如下配置关系:插塞式接触部件12的电极部12a、12a插入到设置于插座式接触部件22的电极部22a、22a的两接触部22c、22c彼此之间而成为电接触状态。[0130]另外,在插座式接触部件22中,如图19所示,在上述电极部22a、22a的“高度方向”的“下方”部分设置有同样地从接触基部22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缘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固定片22d、22d。在将插座式接触部件22安装于绝缘外壳21时,上述一对固定片22d、22d相对于绝缘外壳21的侧壁部成为卡合状态,由此,维持为插座式接触部件22整体固定于绝缘外壳21的状态。[0131]而且,在上述固定片22d、22d的“高度方向”的“下方”部分,接触基部22b的下端部分向“后方”呈大致直角地弯折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而成为基板连接部22e。该基板连接部22e钎焊在省略了图示的配线基板的主面上,由此,进行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的安装。[0132][关于导电性壳部件][0133]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由覆盖前述绝缘外壳21的外周表面的薄壁的板状金属部件构成的导电性壳部件23由呈大致四棱柱形状的中空构造体构成,在该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内部的“后方”端部分嵌合方向的里侧端部分安装有前述绝缘外壳21。另外,设置于该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内部的“前方”端部分嵌合方向的跟前部分的壳开口部23a具有正面大致矩形的开口形状,从该壳开口部23a到上述绝缘外壳21为止的部位成为供前述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插入的“中空插入通路”。[0134]该导电性壳部件23具备在安装时与配线基板省略图示的主面面对的底面部,呈舌片状的接地片23b在向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内部呈悬臂状地立起的状态下设置于在“高度方向”上与该导电性壳部件23的底面部相向的上表面部。成为如下配置关系:设置于该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的接地片23b与嵌合于该插座式连接器20的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上表面部弹性地抵接而进行接地。[0135]另外,在形成上述导电性壳部件23的壳开口部23a的正面大致矩形的开口缘部中的、形成“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缘的侧壁面部23c、23c的前端缘部分别一体地设置有由带板状部件构成的弹性臂状部件23d、23d。上述各弹性臂状部件23d刚从壳开口部23a的开口缘部向“前方”(嵌合方向的跟前突出之后,就向与之相反的“后方”(嵌合方向的里侧)以俯视大致呈U字状的方式折返。并且,各弹性臂状部件23d从该折返部沿着上述侧壁面部23c、23c的外表面向“后方”(嵌合方向的里侧呈悬臂状地延伸。[0136]上述各弹性臂状部件23d通过以上述折返部的附近为根部部分大致水平地延伸,从而构成为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0137]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臂状部件23在从导电性壳部件23的壳开口部23a延伸后,向与该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折返并延伸,所以与被折返的量相应地具有弹性的跨距被增长,从而可充分地确保设置于该弹性臂状部件23的卡定片23e的弹性位移。[0138]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弹性臂状部件23d从导电性壳部件23向嵌合方向延伸,进而以向与该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折返的状态进行延伸。[0139]并且,在上述各弹性臂状部件23d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途部分分别设置有向上述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插入通路”突出的卡定片23e。上述各卡定片23e设置于与导电性壳部件23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对应的位置,从上述各弹性臂状部件23d的“下方”的端缘部呈大致直角地弯折并向朝向连接器内侧、即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插入通路”的方向延伸。并且,如上所述,伴随着各弹性臂状部件23d进行弹性位移,各卡定片23e构成为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参照图24[0140]另一方面,在上述导电性壳部件23的各侧壁面部23c的与卡定片23e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侧视时呈大致矩形的贯通孔23f。该贯通孔23f设置成在板厚方向上贯通上述侧壁面部23c,卡定片23e成为从“宽度方向”的外侧向该贯通孔23f插入的状态插通状态)。[0141]成为如下配置关系:插入到该贯通孔23f的卡定片23e伴随着上述弹性臂状部件23d的弹性位移,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插入通路出没。即,在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插入到“中空插入通路”的内部前的“初始状态”下,如图28A所示,成为卡定片23e向“中空插入通路”内突出的状态,从该“初始状态”起弹性臂状部件23d卡定片23e与壳主体部13a抵接,如图28⑻所示,通过以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张的方式进行弹性位移,从而构成为卡定片23e从上述“中空插入通路”内脱离而转移为隐没状态。[0142]像这样,如图M以及图28所示,设置成通过导电性壳部件23的贯通孔23f而向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插入通路”出没的卡定片23e的外周缘部在俯视时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并且,该卡定片23e的外周缘部的嵌合方向的里侧的端缘后方端缘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连接器抵接面23el,并且设置成与连接器抵接面23el相向且位于嵌合方向的跟前的端缘前方端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短的壳抵接面23e2。上述连接器抵接面23el和壳抵接面23e2成为在嵌合方向(前后方向)上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配置关系。[0143]如上所述,卡定片23e的连接器抵接面Mel配置成向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中空插入通路”内呈较大的突出长度的状态,在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插入到该“中空插入通路”内的情况下,如图2SC所示,作为构成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壳主体部13a的“后方”端面嵌合方向的跟前的端面)的后端抵接面13d成为从嵌合方向的里侧与上述卡定片23e的连接器抵接面2:3el面对的配置关系。在该状态下,当向插塞式连接器1〇施加拔去方向上的外力时,作为该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一部分的壳主体部13a从嵌合方向的里侧朝向跟前与卡定片23e的连接器抵接面23el抵接,从而插塞式连接器10被保持在“中空插入通路”内。[0144]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从构成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〇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壳主体部13a的后端抵接面l3d从嵌合方向的里侧与卡定片23e的连接器抵接面23el面对的状态变为弹性臂状部件23d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进行弹性位移而使得卡定片23e从“中空插入通路”向“宽度方向”的外侧脱离的状态时,包括连接器抵接面23el在内的卡定片23e整体被引出至不与插入到“中空插入通路”内的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抵接的外侧的位置,从而能够进行插塞式连接器10的拔去。[0145]另外,构成上述卡定片23e的嵌合方向的跟前的端缘前方端缘)的壳抵接面23e2配置成朝向“中空插入通路”呈较小的突出长度的状态。如图24以及图28所示,形成上述贯通孔23f的开口缘部中的位于嵌合方向的跟前的端缘前方端缘即卡定抵接缘23fl配置成从嵌合方向的跟前向设置于该卡定片23e的壳抵接面23e2接近或与之抵接的状态。[0146]并且,如前所述,插入到“中空插入通路”内的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〇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一部分即壳主体部13a的后端抵接面13d从嵌合方向的里侧在拔去方向上与卡定片23e的连接器抵接面23el抵接,由此,当卡定片23e整体向嵌合方向的跟前拔去方向)被按压移动时,如图28D所示,上述卡定片23e的壳抵接面23e2成为与位于贯通孔23f的嵌合方向的跟前的卡定抵接缘23fl抵接的配置关系。[0147]像这样,与贯通孔23f的卡定抵接缘23fl抵接的卡定片23e成为夹持在上述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一部分壳主体部13a的后端抵接面13d与上述贯通孔23f的卡定抵接缘23fl之间的状态,可避免卡定片23e从插塞式连接器10脱离的情形。[0148]而且,如图24以及图28所示,引导倾斜边23e3从上述卡定片23e的外周缘部中的壳抵接面23e2向中空插入通路内突出的前端朝向嵌合方向以向中空插入通路内伸出的量变大的方式延伸。如前所述,插入到“中空插入通路”内的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配置成从嵌合方向的跟前与该引导倾斜边23e3抵接的位置关系。[0149]S卩,如前所述,当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插入到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的“中空插入通路”内时,首先,如图28A所示,构成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壳主体部13a的前端部分(嵌合方向的里侧端部分)与上述卡定片23e的引导倾斜边23e3抵接,之后随着进行插塞式连接器10的插入,如图28B所示,卡定片23e以对抗弹性臂状部件23d的弹性力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推压的方式进行位移。[0150]然后,如图28C所示,在插塞式连接器10的嵌合结束的时间点,该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在嵌合方向上从卡定片23e脱离,从而卡定片23e借助弹性臂状部件23d的弹性恢复到原先的位置。其结果是,构成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后端抵接面13d配置成从嵌合方向的里侧与卡定片23e的连接器抵接面23el相向的状态。[0151]并且,当从这样的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与卡定片23e的相向状态起插塞式连接器10在从插座式连接器20拔出的方向上承受外力时,构成插塞式连接器10的导电性壳部件13的壳主体部13a的后端抵接面13d从嵌合方向的里侧与卡定片23e抵接。由此,对插塞式连接器10的移动进行限制,基本上可防止插塞式连接器10的拔出。[0152]当进一步向这样的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持续施加从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拔出的方向上的外力时,如图28〇所示,伴随着弹性臂状部件23d的弹性位移,卡定片23e在贯通孔23f的内侧区域向嵌合方向的跟前即“后方”移动,该卡定片23e的壳抵接面23e2与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一部分即在嵌合方向的跟前与之相向配置的贯通孔23f的卡定抵接缘2沉1抵接。此后,可牢固地防止插塞式连接器10的拔出。[0153]此外,如图13所示,各弹性臂状部件幻的延伸端部分、即从上述卡定片23e向嵌合方向呈悬臂状地延伸的部分成为用于使卡定片23e从中空插入通路脱离的解除操作部23g。当向上述各解除操作部23g施加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解除操作力时,卡定片23e与弹性臂状部件23—起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弹性位移,并位移至卡定片23e不与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抵接的位置,由此能够进行插塞式连接器10的拔去。[0154]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与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〇成为嵌合状态的对象连接器即插塞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施加外力时,作为插塞式连接器10的一部分的导电性壳部件13从嵌合方向的里侧与插座式连接器2〇的卡定片2%的连接器抵接面Mel抵接。另外,该卡定片Me的壳抵接面23e2与插座式连接器2〇的导电性壳部件23的一部分、即在嵌合方向的跟前与上述壳抵接面23e2相向配置的贯通孔23f的卡定抵接缘23fl抵接。其结果是,成为卡定片23e夹持在插塞式连接器10与导电性壳部件之间的状态,可避免卡定片2%从插塞式连接器10脱落而导致锁定解除的情形。[0155]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由本发明者做出的发明,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毫无疑问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0156]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水平嵌合型的电连接器,但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垂直嵌合型的电连接器。[0157]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单芯的细线同轴电缆用连接器,也同样能够应用于配置成多极状的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同轴电缆和绝缘电缆混合多个的类型的电连接器等。[0158]产业上的可利用性[0159]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在各种电气设备中使用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连结有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的对象连接器嵌合,并具备: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延伸,并配置成能够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电极部接触;以及导电性壳部件,所述导电性壳部件配置成包围所述接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抵接并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弹性臂状部件设置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并且在所述弹性臂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抵接的卡定片,所述卡定片具有:连接器抵接面,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所述对象连接器施加外力时,所述连接器抵接面与比该卡定片靠所述嵌合方向的里侧的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抵接;以及壳抵接面,所述壳抵接面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相向,并在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抵接面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抵接时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所述对象连接器的移动。2.—种电连接器装置,所述电连接器装置具备: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终端部分连结;以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该第一连接器嵌合,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延伸并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电极部接触的接触部件和配置成包围该接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的导电性壳部件,所述电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并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的弹性臂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导电性壳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弹性臂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的卡定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卡定片具有:连接器抵接面,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拔去方向向处于嵌合状态的所述第一连接器施加外力时,所述连接器抵接面与比该卡定片靠所述嵌合方向的里侧的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抵接面抵接;以及壳抵接面,所述壳抵接面设置成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相向,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抵接面与所述连接器抵接面抵接时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或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状部件在从所述导电性壳部件向所述嵌合方向或其相反方向延伸后,以向与该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折返的状态进行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或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状部件以及卡定片以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向的状态设置有一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或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卡定片的壳抵接面面对的所述导电性壳部件的一部分由设置于该导电性壳部件并供所述卡定片插通的贯通孔的开口缘部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或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壳部件设置有解除操作部,所述解除操作部使该导电性壳部件位移至所述卡定片不与所述对象连接器或所述第一连接器抵接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或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卡定片的连接器抵接面面对的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为设置于该对象连接器或第一连接器的导电性壳部件。

百度查询: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