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辐射加热器装置_株式会社电装_201580039876.X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申请日:2015-07-07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公开(公告)号:CN106576399B

主分类号:H05B3/20(20060101)

分类号:H05B3/20(20060101);B60H1/22(20060101);F24C7/04(20060101);F24D13/02(20060101);H05B3/00(20060101)

优先权:["20140725 JP 2014-152199","20141103 JP 2014-223865","20150303 JP 2015-041659"]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5.19#授权;2017.05.1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04.19#公开

摘要: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具备:面状的发热层20;设置在发热层并通过通电来发热的发热部24;配置在发热层并辐射由发热部传递来的热的多个散热部23;设置在各散热部的周围且由与该散热部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的低导热部26;检测物体与发热层的接触的检测电路40a。辐射加热器装置还具备通电量降低部,在由检测电路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接触的情况下,该通电量降低部使对发热部的通电量降低。

主权项:1.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该辐射加热器装置辐射出辐射热,其特征在于,具备:面状的发热层20;发热部24,该发热部24设置在所述发热层且通过通电来发热;多个散热部23,该多个散热部23配置在所述发热层并辐射由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热;低导热部26,该低导热部26设置在各个所述散热部的周围,且由与所述散热部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接触检测部40a,该接触检测部40a检测物体与所述发热层的接触;以及通电量降低部S102,在由所述接触检测部检测到物体与所述发热层接触的情况下,该通电量降低部S102使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降低。

全文数据:辐射加热器装置[0001]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0002] 本申请以2014年7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52199号、2014年11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3865号以及2015年3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41659号为基础,并在此援弓I其记载的内容。技术领域[0003] 本发明涉及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背景技术[0004] 以往,有如下的加热器装置:具有多个散热部和多个发热部,发热部形成为薄板状,多个散热部分散配置,且在相邻的两个散热部之间设置有低导热部,通过使低导热部包围散热部的整周而使多个散热部相互热分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0005] 现有技术文献[0006] 专利文献[0007] 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4-3000号公报[0008]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装置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当物体接触装置的表面时,物体正下方的特定的散热部的热被向物体散热,此外,从特定的散热部的周围向特定的散热部的热传递被低导热部抑制,因此,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温度上升得以抑制。因此,例如在人体与散热部接触时,散热部的表面温度暂时降低。但是,即使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对发热部的通电也继续进行,因而散热部的表面温度逐渐上升。因此,当人体与散热部的接触长时间持续时,会给予使用者热不适感。发明内容[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减少在与人体接触时对人体造成的热不适感。[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辐射加热器装置具备:面状的发热层;发热部,该发热部设置在发热层并通过通电来发热;多个散热部,该多个散热部配置在发热层并辐射由发热部传递来的热;低导热部,该低导热部设置在各个散热部的周围,且由与该散热部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接触检测部,该接触检测部检测物体与发热层的接触;以及通电量降低部,在由接触检测部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的接触的情况下,该通电量降低部使对发热部的通电量降低。[0011] 根据该结构,在发热层配置有辐射由发热部传递来的热的多个散热部,在各个发热部的周围设置有由与该散热部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的低导热部。因此,当物体与发热层的表面接触时,靠近物体接触的部位的散热部的热被向物体散热,并且通过包围散热部的周围的低导热部来抑制向散热部的热传递。其结果,能够使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温度迅速降低。此外,在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的接触的情况下,使对发热部的通电量降低,因此,即使物体的接触长时间持续,也抑制发热层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在人体与发热层接触时的发热层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减少对人体造成的热不适感。附图说明[0012] 对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和下述的详细记述加以更加明确。[0013]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图。[0014]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结构的图。[0015]图3是表示加热器部的结构的图。[0016]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1V线处的剖面图。[0017]图5是对加热器部的传热路径进行说明用的图。[0018]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加热器部进行说明用的图。[0019]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结构的图。[0020]图8是对接触检测层的电阻的温度特性进行说明用的图。[0021]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框图。[0022]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0023]图11是对在人体与接触检测层或发热层接触时的接触部温度、电阻的电阻值、电阻的电流、以及加热器控制温度进行说明用的图。[0024]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0025]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0026] 图14是表示在加热器的局部损伤时的异常部的温度、电阻的电阻值、电阻的电流、以及加热器的开关状态的图。[0027]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图。[0028]图16是对PTC特性进行说明用的图。[0029]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0030]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0031]图19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的结构的图。[0032]图20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概略剖面图。[0033]图2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结构的图。[0034]图22是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接触检测层中,将第一、第二电极板以及PTC特性部件重叠来看的图。[0035]图23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结构的图。[0036]图24是对NTC特性进行说明用的图。[0037]图25是对CTR特性进行说明用的图。[0038]图26是对在接触检测层的检测电阻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说明用的图。[0039]图27是对在接触检测层的检测电阻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说明用的图。[0040]图28是对在接触检测层的检测电阻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说明用的图。[0041]图29是对在接触检测层的检测电阻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说明用的图。[0042]图30是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流程图。[0043]图31是加热器装置的控制部的控制所涉及的时间图。[0044]图32对加热器控制温度进行说明用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45]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0046]第一实施方式[0047]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用图1〜图8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0设置在道路行驶车辆的室内。加热器装置10构成为室内用的制热装置的一部分。加热器装置10是通过搭载于道路行驶车辆的电池、发电机等电源对加热器装置10供电而发热的电加热器。加热器装置10形成为薄板状。加热器装置10主要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辐射出辐射热H,以加热定位在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对象物。[0048] 在车室内设置有乘员12就座用的座位11。加热器装置10以向乘员12的脚下辐射出辐射热H的方式设置在车室内。加热器装置10可以作为如下的装置来利用:例如在其它的制热装置刚启动后,对乘员12提供速效性的温暖用的装置。加热器装置10被设置为与设想的一般姿势的乘员12相对。例如,道路行驶用车辆具有支承方向盘13用的转向柱14。加热器装置10可以被设置为在转向柱14的下侧与乘员12相对。[0049] 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本加热器装置10具备发热层20和接触检测层30,该接触检测层30检测物体对该发热层20的接触。发热层20和接触检测层30以重合的方式设置。接触检测层30是以覆盖面状的发热层20的方式配置的层状部件。[0050] 图3以及图4表示发热层20。图4表示图3中的IV-1V线处的剖面图。另外,在图3以及图4中,省略接触检测层30。发热层20沿着由X轴和Y轴规定的X-Y平面扩展。发热层20具有Z轴方向上的厚度。发热层20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薄板状。发热层20具有:基板部21、多个散热部23、多个发热部24、一对端子27。发热层20也可以称作主要向与表面垂直的方向辐射出辐射热R的面状加热器。[0051] 基板部21提供出色的电绝缘性,并且由耐高温的树脂材料制成。基板21是多层基板。基板部21具有:表面层21a、背面层21b、中间层21c。表面层21a面向福射热R的福射方向。换言之,在发热层20的设置状态中,表面层21a是与作为加热对象物的乘员12的一部分相对配置的面。背面层21b位于发热层20的背面侧。该背面层21b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中间层21c支承散热部23和发热部24。基板部21是支承多个散热部23用的部件。[0052] 多个散热部23分别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制成。此外,散热部23由出色的电导体,即具有低电阻的材料制成。散热部23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0053]多个散热部23分别形成为与基板部21的面平行的薄板状。一个散热部23能够通过由通电提供的热来辐射出辐射热R。一个散热部23通过被加热到规定辐射温度,而可以辐射使乘员12,即使人感到温暖的辐射热R。以通过从发热部24提供的热能够达到使散热部23可以辐射出辐射热R的温度的方式来设定一个散热部23的体积。一个散热部23的体积被设定为通过从发热部24提供的热来使散热部23的温度迅速上升。一个散热部23的体积被设定为较小,以通过向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的物体散热而产生迅速的温度降低。一个散热部23的厚度被设定为较薄,以使与表面平行的面积最大化、体积最小化。一个散热部23的面积被设定为适合用于辐射出辐射热R的宽度。一个散热部23的面积被设定为比定位在与发热层20的表面相对的物体的一部分小,例如比乘员12的一部分小。[0054] 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散热部23在X-Y平面中形成为四边形。散热部23本身即使通电,也不产生这样的热:产生使乘员12感到温暖的程度的辐射热R的热。散热部23是不发热而仅用于散热的部件。[0055]多个散热部23相对于基板部21的表面分散配置。换言之,多个散热部23在辐射出辐射热R的面分散配置。多个散热部23以相互不重复的方式配置。多个散热部23相互分离配置。多个散热部23以占据图中的X-Y平面上的规定面积的方式有规则地排列。多个散热部23也可以被称作散热部阵列。多个散热部23被配置为相对于基板部21的表面形成nXn的网格。多个散热部23相对于基板部21的表面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分布。多个散热部23在形成于一对端子27之间的一个或多个通电路径上排列。在图示的例子中,多个散热部23在蜿蜒的通电路径上排列。[0056] 多个散热部23埋设于基板部21的内部。具体而言,多个散热部23配置在表面层21a和中间层21c之间。因此,多个散热部23不露出到基板部21的表面。多个散热部23由基板部21保护。[0057] 多个发热部24分别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材料制成。发热部24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多个发热部24与多个散热部23相同,也相对于基板部21的表面分散配置。[0058] 发热部24配置在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23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23连接。因此,发热部24是与散热部23热连接并通过通电来发热的部件。发热部24和散热部23连接为能够进行热传递。由此,发热部24产生的热直接传递到与发热部24直接连接的散热部23。一个发热部24产生的热经由基板部21等的部件,也向位于分离的位置的其它的散热部23传递。此外,发热部24和散热部23也进行电连接。对于一个散热部23,至少连接有两个发热部24。多个发热部24和多个散热部23在一对端子27之间形成连续的通电路径。[0059] 发热部24形成为沿着通电方向具有较小的截面面积,以使电流集中。发热部24形成为在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之间的截面面积较小,以抑制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之间的热传递。在图示的例子中,发热部24比散热部23厚。但是,在X-Y平面中发热部24的宽度比散热部23的宽度小。在X-Y平面中发热部24的宽度小于散热部23的宽度的一半。发热部24的长度被设定为具有规定的长度,以得到规定的发热量。此外,发热部24的长度被设定地较长,以抑制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之间的热传递。其结果,发热部24在X-Y平面中被赋予细长的形状。[0060] 该实施方式的一个发热部24形成为填充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23之间,并且也位于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23的下方。发热部24也辐射出辐射热R。但是由于发热部24在X-Y平面中的面积小,因此辐射热R的辐射量少。发热部24是发热以及散热用的部件。[0061] 散热部23的个数与发热部24的个数大致相等。其结果,与由一个发热部24产生的热量大致相等的热量被给予一个散热部23。一个发热部24产生并提供给散热部23的热被设定为使对应的一个散热部23的温度能够到达上述辐射温度。[0062] 在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之间,设置有低导热部6,该低导热部6用于抑制相邻的两个散热部23之间的热传递。低导热部26主要由构成基板部21的材料构成。低导热部26在X-Y平面中包围一个散热部23的整周。包围一个散热部23的低导热部26抑制热从周围向该散热部23流入。全部的散热部23的整周由低导热部26包围。低导热部26通过包围全部的散热部23的整周来提供多个散热部23之间的热屏障。低导热部26使多个散热部23相互热分离。[0063] 包围特定的一个散热部23的低导热部26抑制从特定的散热部23的周围向该特定的散热部23的热传递。并且,在发热层20上,可以假想特定的散热部群。特定的散热部群是定位在一块的散热部23的群。这种情况下,包围特定的散热部群的低导热部26抑制从特定的散热部群的周围向该特定的散热部群的热传递。[00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散热部23是四边形,所以在其四边配置低导热部26。在一个散热部23的至少一边,形成有仅具有基板部21的第一低导热部261。第一低导热部261在一个散热部23的至少两边形成。在一个散热部23的至少一边,形成有具有基板部21和发热部24的第二低导热部262。第二低导热部261在一个散热部23的至少一边形成。对于四周被其它的散热部23包围的散热部23的情况,两个第一低导热部261和两个第二低导热部262包围该散热部23。[0065]图5表示包含一个散热部23的截面4A和在该散热部23的周围形成的截面4B、4C。此外,在图中,主要的热传递方向通过箭头表示。截面4C表示的第一低导热部261仅由构成基板部21的材料21a、21b、21c构成。因此,第一低导热部261的平均导热率K61能够基于基板部21的导热率求出。截面4B表示的第二低导热部262由构成基板部21的材料21a、21b、21c和发热部24构成。因此,第二低导热部262的平均导热率K62能够基于基板部21的导热率以及发热部24的导热率求出。截面4A表示的散热部23的横截面的平均导热率K3R能够基于基板部21的导热率以及散热部23的导热率求出。[0066] 形成基板部21的树脂材料的导热率K2比提供散热部23的材料的导热率K3以及提供发热部24的材料的导热率K4低很多。即,K2K3,K2K4。此外,提供发热部24的材料的导热率Κ4比提供散热部23的材料的导热率Κ3低。即,Κ4Κ3。导热率Κ62比导热率Κ61大。即Κ61Κ62。但是,导热率K3R远大于导热率Κ61和导热率Κ62。即K61K3R,且Κ62K3R。[0067]四周被包围的散热部23由两个第一低导热部261和两个第二低导热部262包围。因此,包围该散热部23的整周的平均导热率KP为:KP=2XK61+2XK62。在该实施方式中,材料和尺寸被设定为KPK3R。即,横截散热部23的截面4A上的平均导热率K3R比包围该散热部23的整周的导热率KP大。[0068] 根据该结构,在包含散热部23的截面中热被迅速地传递。因此,一个散热部23的温度可以迅速地上升、下降。在物体不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时,发热部24的发热量被设定为在散热部23上的表面层21a的表面能得到规定辐射温度。由此,辐射能够给予乘员12温暖的辐射热R。发热部24的发热量能够通过发热部24的材料、尺寸、电流值来调节。当开始向发热层20通电时,发热层20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到上述规定辐射温度。因此,即使在冬季期间等,也能够迅速给予乘员12温暖。[0069]如图6所示,在物体与一个特定的散热部23的上方的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该特定的散热部23的热迅速地传递到正在接触的物体。其结果,特定的散热部23的温度迅速地降低。因此,物体正在接触的部分的发热层20的表面温度迅速地降低。特定的散热部23的热传递到正在接触的物体,并扩散到正在接触的物体。因此,抑制正在接触的物体的表面温度过度上升。[0070] 如图7所示,本加热器装置10具备:设置在发热层20的通电路径24a、设置在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以及控制部40。通电路径24a由发热部24以及散热部23构成。本加热器装置10通过对设置在面状的发热层20的发热部24进行通电来辐射出辐射热。[0071] 在发热层20中,形成有以蜿蜒的方式布置的通电路径24a。根据控制部40的控制来对构成通电路径24a的发热部24施加恒定电压VI。当根据控制部40的控制对发热部24施加十旦定电压Vl时,发热部24开始发热,进而发热部24的温度上升并产生福射热。[0072] 在接触检测层30中,形成有检测发热层的温度变化的电阻31。电阻31的电阻值根据温度变化而变化。电阻31按照在接触检测层30的面内形成的蜿蜒状的样式构成。电阻31形成于接触检测层30的与发热层20相反的一侧的面。电阻31与发热层20温度大致相同。电阻31能够检测面状的发热层20的规定区域,即发热层20中配置有发热部24的整个区域的温度变化。电阻31也能够检测在发热层20的多个位置上的局部异常发热。电阻31是检测发热层20的温度变化的温度检测部。[0073] 在图8中,表示该电阻31的温度与电阻值的关系。电阻31具有正温度特性。伴随着电阻31的温度的上升,电阻31的电阻值也增大。即,通过物体对发热层20的接触,当形成于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的温度降低时,电阻31的电阻值减小。本加热器装置10通过电阻31的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物体的接触。[0074] 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设置在发热层20,检测例如发热层20的中央的温度,并将表示检测出的温度的信号向控制部40输出。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相当于发热层温度检测部。[0075] 控制部40是作为具备CPU、R0M、RAM、IO等的微型计算机而构成的,CPU按照存储于ROM的程序实施各种处理。[0076] 并且,控制部40具有检测电路40a,该检测电路40a根据流到电阻31的电流来输出电压。控制部40基于检测电路40a的输出电压来判定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检测电路40a是检测物体与接触检测层30的接触的接触检测部。[0077] 在图9中,表示本加热器装置10的框图结构。本加热器装置10具备:形成于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发热并辐射出辐射热的发热部24、检测发热层20的温度的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部40、以及用于进行加热器装置10的操作的操作部50。[0078] 操作部50具备用于操作加热器装置10的开关等。使用者通过对操作部50进行操作,能够进行加热器装置10的电源的开闭、设定温度的设定。当操作部50被操作时,与操作对应的信号向控制部40输出。[0079] 本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在基于形成于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的电阻值而判定物体接触了的状态时,实施这样的控制处理:使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进一步减少。[0080] 在图10中,表示该处理的流程图。当根据使用者对于操作部50的开关的操作,加热器装置10变为动作状态时,控制部40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设定的设定温度,并进行对发热部24的通电,且定期进行图10所示的处理,以使由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检测出的温度与加热器控制温度接近。[0081]首先,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S100 ο即,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直接接触或物体通过接触检测层30与发热层20的接触。具体而言,基于检测电路40a的输出电压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的接触。在此,在物体不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的情况下,SlOO的判定为NO,结束本处理。[0082]并且,例如人体与接触检测层30或发热层20接触,则如图11 a所示,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如图11b所示,形成于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的电阻值减小,并且如图11C所示,流过电阻31的电流增加。并且,当由检测电路40a输出的电压为第一阀值以上时,SlOO的判定为YES,接着,如图11c所示,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S102。具体而言,进行进一步减少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控制。由此,从发热部24产生的热量减少。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中的执行S102的结构软件、硬件等构成通电量降低部。[0083] 接着,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的接触状态解除S104。具体而言,判定物体与接触检测层30的接触是否解除。[0084] 在此,在人体对接触检测层30或发热层20的接触继续进行的情况下,S104的判定为NO,返回S102。因此,从发热部24产生的热量保持减少。以这种方式,发热层20以及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0085]并且,当人体与接触检测层30或发热层20的接触解除,S104的判定为YES,解除加热器控制温度的降低S106。具体而言,将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控制为恢复到被降低前的通电量,并结束本处理。由此,从散热部23辐射的辐射热增加并恢复到被降低前的热量。[0086] 然而,在加热器装置中还有如下的加热器装置:在主体开口部具备高温辐射加热器,并在开口部前表面具备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当利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检测到物体的接近时停止对发热器的通电例如,日本特开平6-341650号。这种加热器装置产生高温的辐射热,并检测物体的接近。但是,这种加热器装置即使在物体不与加热器直接接触而仅检测到物体的接近就会使对加热器的通电停止。[0087] 与此相对,在本加热器装置10中,辐射由发热部24传递来的热的多个散热部23分散配置于发热层20,且各个散热部23的周围由低导热部26包围,该低导热部26由与该散热部23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当物体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时,靠近物体接触的部位的散热部23的热向物体散热,并且通过包围散热部23的周围的低导热部26来抑制向散热部23的热传递,从而使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温度迅速地降低。[0088] S卩,在本加热器装置10中,在发热层20配置有多个散热部23,该多个散热部23辐射由发热部24传递来的热,且在各个散热部23的周围设置有低导热部26,该低导热部26由与该散热部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因此,当物体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时,靠近物体接触的部位的散热部23的热被向物体散热,并且通过包围散热部23的周围的低导热部26来抑制向散热部23的热传递。其结果,可以使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温度迅速地降低。进一步,在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的情况下,使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降低,因此即使物体的接触长时间持续,也抑制发热层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人体与发热层接触时的发热层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减少对人体造成的热不适感。[0089] 并且,还具备检测发热层20的温度变化的电阻31,将利用该电阻31检测到的发热层20的温度降低作为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来检测,因此,能够基于由物体的接触而产生的发热层20的温度降低来高精度地检测物体的接触。[0090]并且,电阻31设置于接触检测层30,该接触检测层30被配置为覆盖面状的发热层20的规定区域,因而电阻31能够检测上述区域的温度变化。[0091]第二实施方式[009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现的结构相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在SlOO判定检测到物体的接触的情况下,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而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在判定为检测到物体一定时间以上的接触的情况下,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0093] 在图12中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的流程图。在根据使用者对于操作部50的开关的操作,从而加热器装置10变为动作状态时,控制部40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一定时间以上的接触。在此,一定时间是指设定在从与发热部24接触开始到使用者表现出热不适感为止的时间以内。具体而言,基于检测电路40a的输出信号来判定是否检测到一定时间以上的物体接触。在此,在物体不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的情况下,SlOO的判定为NO,结束本处理。[0094]并且,例如当物体与接触检测层30或发热层20接触一定时间以上时,S200的判定为YES,接着,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S102。具体而言,将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控制为进一步减少。由此,从发热部24产生的热量减少。[0095]当物体只是短时间接触就实施使加热器温度降低的控制时,有这种担忧:辐射热的热量降低而给予使用者不协调感,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检测到物体一定时间以上的接触时实施使加热器温度降低的控制,能够在不给予使用者热不适感的范围内不给予使用者制热的不协调感。[0096]第三实施方式[0097]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现的结构相同。当利用根据温度变化而电阻值变化的电阻31来判定是否检测到加热器的局部异常发热,并检测到加热器的局部异常发热时,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实施使加热器停止的处理。[0098] 在图13中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的流程图。在根据使用者对于操作部50的开关的操作而加热器装置10变为动作状态时,控制部40除实施图10所示的处理之外,还定期进行图13所示的处理。[0099]首先,判定是否检测到加热器的因某些原因导致的局部异常发热S300。具体而言,基于检测电路40a的输出电压是否为第二阀值以上来判定是否检测到加热器的局部异常发热。另外,第二阀值是比在SlOO使用的第一阀值小的值。在此,在检测电路40a的输出电压为第二阀值以上的情况下,S300的判定为NO,结束本处理。[0100] 并且,如图14a所示,在由于加热器的局部损伤等而导致该部分的温度局部地上升时,如图14b所示,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的电阻值增大,并如图14c所示,流过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31的电流减少。[0101] 并且,当由检测电路40a输出的电压未达到第二阀值时,S300的判定为YES,接着,如图14d所示,使加热器停止关闭S302。具体而言,优先于图10所示的处理地停止对发热部24的通电并结束本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中的执行S302的结构软件、硬件等构成通电停止部。[0102]如上所述,电阻31设置于接触检测层30,该接触检测层30被配置为覆盖面状的发热层20的规定区域,因而电阻31能够检测上述区域的局部异常发热。在通过电阻31检测到上述区域的局部异常发热的情况下停止对发热部24的通电,因而能够防止加热器装置10的异常发热。[0103] 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面状的加热器装置,利用焦耳热的加热器装置通过对使用电阻的发热体的通电来发热,当发热体的局部受到损伤时,局部的电阻值上升。并且,损伤部分的温度相比于未损伤部分上升。这种局部的发热不能够用如上所述的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那样的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在本加热器装置10中,通过将发热层20的整个面的温度变化作为电阻31的电阻值而收集,从而变得能够检测如上所述的局部的发热,电阻31设置于接触检测层30,该接触检测层30被配置为覆盖面状的发热层20的规定区域。具体而言,与物体接触时相反地,通过电阻31的电阻值的上升,能够检测如上所述那样的局部的发热。[0104]第四实施方式[0105] 在图15中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接触检测层30的结构和控制部40的处理。[0106]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接触检测层30具备:PTC层32、电极板321、以及电极板322。[0107] 另外,在图15中显示为在发热层20和电极板321之间、电极板321和PTC层32之间、PTC层32和电极板322之间形成有空间,但实际上,发热层20、电极板321、PTC层32、以及电极板322是层叠的。[0108] PTC层32由具有PTC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特性的正温度特性部件构成,且构成为薄板状。如图16所示,PTC层32具有以下PTC特性:在温度低的时候电阻值小,当温度上升并到达规定温度居里点时,电阻值急剧增大。PTC层32相当于温度检测部。[0109]电极板321以及电极板322分别由导电性部件构成,且构成为薄板状。电极板321以及电极板322被配置为从PTC层32的两面侧夹住PTC层32。[0110] 电极板321以及电极板322分别通过连接线与控制部40的检测电路40a连接。并且,在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施加一定电压例如,5V。本实施方式的检测电路40b输出与在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的电流对应的电压。控制部40基于由检测电路40a输出的电压来判定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0111]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发热层2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发热层20具有相同的结构。即,在乘员的手指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发热层20的散热部23的热向接触的手指迅速传递并在该手指散热。并且,各散热部23的周围由低导热部26包围,该低导热部26由与该散热部23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因此,抑制热从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的部位的周围向该接触的部位移动,且与手指接触的部分的发热层20的表面温度迅速下降。[0112]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具备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相同结构的发热层20。本加热器装置10中,即使将发热温度设定在100°C以上,当乘员的手指与发热层20的表面接触时,该部位的温度也降低到例如40°C左右。[0113] 并且,本加热器装置10具备接触检测层30,该接触检测层30具有PTC层32。在PTC层32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高的情况下,电阻值增大,因此电流不在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0114] 但是,在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且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时,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也降低。并且,当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PTC层32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时,电流通过PTC层32的一部分在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0115] 本加热器装置10中,将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变化作为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的电流变化,并通过检测电路40a检测出该电流变化,在基准值以上的电流在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处理。通过这种处理,在人体和散热部的接触长时间持续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给予使用者热不适感。[0116]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按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实施处理。但是,在如本加热器装置10这样的结构中,在对发热部24的通电开始后,接触检测层30的PTC层32的温度仍然比规定温度倨里温度低的情况下,PTC层32的电阻小,电流在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因此,会导致即使物体不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也误判定为物体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0117] 为了消除这种误判定,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在进行图10所示的流程图的S100以及S104的判定时,实施图17所示的处理。[0118]首先,在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判定加热器温度是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S400。可以使用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的检出温度作为加热器温度。并且,规定温度被设定为比PTC层32的居里点高的温度。[0119] 在此,在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刚开始后,在加热器温度未达到规定温度的情况下,S400的判定为NO,判定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S406。由此,视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结束本处理。[0120] 并且,在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当加热器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以上时,S400的判定为YES,接着,判定在接触检测层30的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的电流是否为预先规定的基准值以上S402。在此,在物体不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接触检测层30的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的电流变得比基准值小的情况下,判定为物体不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S406,结束本处理。[0121] 并且,在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在加热器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以上后,有物体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在接触检测层30的电极板321和电极板322之间流动的电流变得比基准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有物体与接触检测层30接触S404,结束本处理。[0122] 如上所述,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在加热器温度未达到规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视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而能够防止误判定。[0123]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加热器装置10中,和本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实施图17所示的处理。[0124]第五实施方式[0125]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控制部40的处理。在图18中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的流程图。[0126] 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40在S400判定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加热器温度是否为规定温度以上,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变为在S500判定从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是否经过一定时期。[0127]具体而言,在S500判定从加热器装置的通电开始后是否经过一定时期。另外,一定时期被设定为相对于加热器温度上升到PTC层32的居里点的时期长的时期。[0128] 在此,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在未经过一定时期的情况下,S500的判定为NO,判定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S406。如此,视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结束本处理。并且,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当经过一定时期时,S500的判定为YES,进入S402。[0129] 如上所述,本加热器装置10的通电开始后,在未经过规定时期的情况下,视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误判定。[0130]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加热器装置10中,和本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实施图18所示的处理。[0131]第六实施方式[0132] 在图19中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并且,在图20中表示本加热器装置10的大致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接触检测层30的结构。[0133]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接触检测层30具有绝缘层33a和第一电极板321、第二电极板322,该绝缘层33a埋设有多个具有PTC特性的PTC特性部件33,该第一电极板321、第二电极板322配置为从该绝缘层33a的两面侧夹住该绝缘层33a。[0134] PTC特性部件33贯通绝缘层33a,并且,平面地看该绝缘层PTC特性部件33形成为点状斑点形状ITC特性部件33相当于温度检测部。另外,绝缘层33a由绝缘树脂构成。[0135] 第一电极层331配置在绝缘层33a的一面侧,第二电极层332配置在绝缘层33a的另一面侧。在第一电极层331形成有线状的电极331a,电极331a在绝缘层33a的一面侧与PTC特性部件33接触。并且,在第二电极层332形成有线状的电极332a,电极332a在绝缘层33a的另一面侧与PTC特性部件33接触。另外,电极331a以及电极332a分别形成为蜿蜒状。电极331a以及电极332a的短边方向的间隔为5毫米左右。[0136] 对于第一电极层331的电极331a和第二电极层332的电极332a施加一定电压例如,5V。本实施方式的检测电路40b根据在电极331a和电极332a之间流动的电流来输出电压。[0137] 本加热器装置10具备接触检测层30,该接触检测层30具有埋设有多个PTC特性部件33的绝缘层33a。在发热层20的温度高且PTC特性部件33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高的情况下,PTC特性部件33的电阻值大,因此,电流不在电极331a和电极332a之间流动。[0138] 但是,当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则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也降低。并且,当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PTC特性部件33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时,电流通过一部分的PTC特性部件33在电极331a和电极332a之间流动。[0139] 本加热器装置10将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变化作为在电极331a和电极332a之间流动的电流变化而通过检测电路40a检出,并在基准值以上的电流在电极331a和电极332a之间流动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处理。[0140] 如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在使PTC层32、电极板321、以及电极板322形成为层状的结构中,热容易被困在接触检测层30,在如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具备第一电极层331和第二电极层332,该第一电极层331配置在绝缘层33a的一面侧且具有在绝缘层33a的一面侧与PTC特性部件33接触的线状的电极331a,该第二电极层332配置在绝缘层33a的另一面侧且具有在绝缘层33a的另一面侧与PTC特性部件33接触的线状的电极332a,因此,可以使热不易被困在接触检测层30。并且,如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在具备PTC层32的结构中,需要用于构成PTC层的大量的正温度特性部件,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PTC特性部件33来形成检测发热层20的温度变化的结构,该PTC特性部件33贯通绝缘层33a并以在绝缘层33a被分割成多个区域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以比较少的正温度特性部件构成接触检测层30,因此,也能够减少成本。[0141]第七实施方式[0142] 在图21中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并且,在图22中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中的接触检测层30的第一电极板321、第二电极板322、以及PTC特性部件34重叠来看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接触检测层30的结构。[0143] 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以将埋设有PTC特性部件33的绝缘层33a通过第一电极板321、第二电极板322从两面侧夹住的方式构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在形成有PTC特性部件34的绝缘层34a的一面侧具备电极层341,该电极层341由两个梳齿状的电极341a、341b形成。[0144] 特性部件在绝缘层34a的一面侧,平面地看该绝缘层34a,PTC特性部件34形成为点状斑点形状。即,PTC特性部件34以在绝缘层34a的一面侧被分割成多个区域的方式形成。PTC特性部件34相当于温度检测部。[0145] 电极层341被配置为与绝缘层34a层叠。在电极层341形成有两个电极341a、341b,两个电极341a、341b通过形成于绝缘层34a的PTC特性部件34来连接。并且,绝缘层34a用绝缘树脂构成。[0146] 电极341a以及电极341b分别形成为梳齿状。电极341a以及电极341b以梳齿的顶端相对的方式形成。另外,电极341a以及电极341b的短边方向的间隔为两毫米左右。并且,如图22所示,电极341a和电极341b通过各PTC特性部件4连接。[0147] 在发热层20的温度高,且PTC特性部件34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高的情况下,PTC特性部件34的电阻值大,因此电流不在电极341a和电极341b之间流动。[0148] 但是,当物体与发热层接触,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时,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也降低。并且,当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PTC特性部件34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时,电流通过一部分PTC特性部件34在电极341a和电极341b之间流动。[0149] 本加热器装置10将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变化作为在电极341a和电极341b之间流动的电流变化而通过检测电路40a检出,在基准值以上的电流在电极341a和电极342b之间流动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处理。[0150] 如上述第六实施方式,在PTC层32由电极板321以及电极板322夹住的结构中,必须要两个电极板,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能够通过一个电极板来构成接触检测层30ο[0151]第八实施方式[0152] 在图23中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接触检测层30的结构。[0153]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构成为具有PTC部件,该PTC部件具有PTC特性,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IO具备绝缘层35a,该绝缘层35a由具有NTCNega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负温度系数特性的线状的NTC特性部件35形成。NTC特性部件35在绝缘层的一面侧形成为蜿蜒状。绝缘层35a用绝缘树脂构成。[0154] 如图24所示,NTC特性部件35具有如下特性:在温度低的时候电阻值大,当温度上升时电阻值逐渐变小。NTC特性部件35相当于温度检测部。[0155] 在发热层20的温度高,NTC特性部件35的温度变低的情况下,NTC特性部件35的电阻值变小,因此电流在NTC特性部件35流动。[0156] 但是,当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时,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也降低。并且,当靠近接触的部分的接触检测层30的NTC特性部件35的温度降低时,电流在一部分NTC特性部件35流动。[0157] 本加热器装置10将接触检测层30的温度变化作为在NTC特性部件35流动的电流变化而通过检测电路40a检出,在基准值以上的电流在NTC特性部件35流动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处理。[0158]第九实施方式[0159] 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构成为具备绝缘层35a,该绝缘层35a由具有NTC特性的NTC特性部件35形成,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具备由具有CTRCriticalTemperatureResistor:临界温度热敏电阻特性的CTR特性部件形成的绝缘层。作为CTR特性部件,例如,可以用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钒系材料。[0160] 如图24所示,NTC特性为:在温度低的时候电阻值大,当温度上升时电阻值逐渐变小,但是如图25所示,CTR特性为:在温度低时电阻值大,当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居里点时,电阻值急剧变小。[0161]由此,通过用CTR特性部件作为负温度特性部件,能够高灵敏度地检出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ΟΙ62]第十实施方式[0163] 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使用具有正温度特性的电阻检测电阻3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使用具有PTC特性的检测电阻31。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装置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相比较,控制部40的处理不同。[0164] 首先,参照图26〜图29,对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变化进行说明。另外,图26〜图28是接触检测层30的等效电路。并且,在图26〜28中,从电源端子对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施加规定电压V2。[0165] 如图26所示,低温时,在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的状态下,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小,因此电流I流过各检测电阻31。另外,使各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相等。并且,检测电阻31可以看做η个电阻并联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当将检测电阻31的检测电阻值设为RPTC,I时,此时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Rmin可以表示为:Rmin=RPTC,Iη。[0166] 并且,如图27所示,当通过发热层20的发热而使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高时,各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变大,电流不流过各检测电阻31。另外,当设接触电阻31的电阻的温度系数为α时,此时的合成电阻Rmax可以表示为:Rmax=CtRmin0[0167]并且,如图28所示,当像这种高温时,物体F 例如使用者的手指与发热层20接触,从而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时,温度降低的部位的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急剧减少,且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值也急剧减少。并且,电流I通过检测电阻31从电源向检测电路40a流动。在此,一个检测电阻31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的情况下的合成电阻Rtouch可以表示为:nan-1+aRmin。[0168] 如图29所示,在加热器装置10刚开始动作后,在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的温度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低的状态下,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变为比较小的Rmin。并且,当由于发热层20的发热而使接触检测层30的检测电阻31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居里温度高时,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变为比较大的Rmax。并且当在高温时,物体F例如,手指与发热层20接触时,各接触电阻31的合成电阻急剧减少。另外,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变为低温时的合成电阻Rmin和高温时的合成电阻Rmax的中间值。[0169]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基于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的变化来检测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并在判定为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的情况下,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具体而言,控制部40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到人体皮肤温度例如,37°C左右。[0170] 但是,当像这样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到人体皮肤温度例如,37°C左右时,会导致检测电阻31的温度变得比居里温度低,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变得比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小。并且,当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变得比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小时,即使物体从发热层20离开,也不能检测到物体从发热层20离开。[017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在判定了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的情况下,经过一定时间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到人体皮肤温度例如,37°C左右后,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上升为与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相比为充分大。并且,在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的上升幅度未达到规定值的情况下,当作物体与发热层20持续接触而再度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在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的上升幅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当作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而实施这样的处理:解除加热器控制温度的降低。[0172] 在图30中表示该处理的流程图。并且,在图31中表示对该处理进行说明用的时间图。在根据使用者对于操作部50的开关的操作而使加热器装置10变为动作状态时,控制部40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设定的设定温度高温级,并进行对发热部24的通电,并且定期实施图30所示的处理,以使由加热器控制用温度传感器25检测出的温度与加热器控制温度接近。[0173]首先,基于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是否下降了规定量以上来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S600。具体而言,基于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是否上升到规定量以上来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0174] 在此,如图31a〜C所示,当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时,发热层20的接触部的加热器温度降低,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从高温时的合成电阻Rmax左右降低到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左右。[0175] 由此,当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上升为规定量以上时,S600的判定为YES,接着,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从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设定的设定温度高温级降低到低温级S102。在此,低温级是加热器温度变为人体皮肤温度左右的温度。具体而言,进行进一步减少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控制。[0176] 另外,当发热层20的温度降低从而检测电阻31的温度变得比规定温度居里点低时,如图31C所示,检测电阻31的合成电阻变得比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小,不能检测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0177] 接着,对如下情况进行判定:从进行控制来进一步减少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开始,是否经过规定时间S604。另外,规定时间设定为比使发热部24的温度下降到不给使用者造成热不适感为止所必须的时间更长。[0178] 在此,在从进行控制来进一步减少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开始,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S604的判定为NO,重复实施S604的判定。并且,当经过规定时间,S604的判定为YES,接着,为了能够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上升S606。具体而言,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从低温级变为高温级,并进行增加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的控制。另外,S606相当于使对发热层20的通电量增加的通电量增加部。在此,通过使发热层20的温度的上升速度比一般的发热层20的温度的上升速度缓慢,来减低给予使用者的热不适感。[0179] 接着,基于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是否上升到规定量以上来判定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S608。具体而言,从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从低温级变为高温级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后,基于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是否上升到规定量以上来判定是否检测到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更具体而言,在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上升到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在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未上升到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另外,S608相当于再次判定物体与发热层接触的接触再判定部。[0180] 在此,在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持续的情况下,如图31b所示,物体与发热层20保持接触,因此检测电阻31的温度不会变得比居里温度高。因此,如图31c所示,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的上升被限制。并且,物体接触的部分的温度与物体未接触的部分的温度相比较上升地非常缓慢。因此,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仅增大到接触时的合成电阻Rtouch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不上升到规定量以上,S608的判定为NO,在S102使加热器控制温度再次降低。具体而言,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从高温级变为低温级。由此,进行控制来减少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0181] 并且,当从进行控制来进一步减少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开始,经过规定时间时,S604的判定为YES,在S606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上升。[0182] 此时,当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时,发热层20开始升温且检测电阻31的温度变得比居里温度高。并且,与发热层20开始升温前相比较,检测电阻31的电阻值上升规定量以上,且当从检测电路40a输出的输出电压上升规定量以上时,S608的判定为YES,进而使加热器控制温度恢复S106。具体而言,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从低温级变为高温级,进行控制以使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恢复到降低前的通电量,并结束本处理。另外,S106相当于使对发热部的通电量恢复到降低前的通电量的通电量恢复部。由此,从发热部24辐射的辐射热增加并回到降低前的热量。[0183] 如上所述,当在S102使对发热层20的通电量降低的情况下,在S606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使对发热层20的通电量增加,在使对发热层20的通电量增加后,在S608对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进行再判定,在判定为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的情况下,在S102使对发热层20的通电量降低,因此,在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持续的情况下,能够使对发热层20的通电量持续降低。[0184]并且,在S608对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进行再判定,在判定为物体与发热层20不接触的情况下,在S106使对发热部的通电量恢复到降低前的通电量,因此,能够维持舒适性。[0185]第^ 实施方式[0186] 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在S606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从低温级上升到高温级,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加热器装置10在S606使加热器控制温度为正常动作时的最低设定级别。[0187] 在此,参照图32对加热器控制温度进行说明。高温级是用于设定到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设定的设定温度的级别。并且,低温级是在物体与发热层20接触的情况下设定的级别。当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低温级时,加热器温度变为人体皮肤温度。[0188] 并且,最低设定级别是用于设定到根据使用者的设定而能够设定的最低设定温度的级别。该最低设定温度比检测电阻31的居里温度高。[0189]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的控制部40在S102使加热器温度降低后,在S606判定经过了规定时间后,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最低设定等级S608。具体而言,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比检测电阻31的居里温度高,并且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能够设定的最低设定级别。[0190] 另外,在S608判定物体不与发热层20接触的情况下,在S106使加热器控制温度变为高温级,进行控制以使对发热部24的通电量恢复到降低前的通电量,并结束本处理。[019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S608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比检测电阻31的居里温度高的温度且设定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能够设定的最低设定温度,因此,相比于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能够检出更低温度下的物体与发热层20的非接触。即,不使发热层20的温度上升到必须以上就能够检出物体与发热层20的非接触。[019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S608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比检测电阻31的居里温度高,且设定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所能够设定的最低设定温度,但是,也可以例如将加热器控制温度设定为比检测电阻31的居里温度高的规定温度。[0193]其它实施方式[019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在道路行驶车辆的车室内设置加热器装置10的例子,但也可以在船舶、航空装置等的移动体的室内设置本加热器装置10。[0195] 并且,在上述第一〜二实施方式中,使加热器控制温度降低,但是也可以使对发热部24的通电停止。[0196]并且,在上述第一〜三实施方式中,发热层20和接触检测层30作为独立的层,但是也可以在一个层的内外表面配置发热层20和接触检测层30,也可以使发热层20的配线和接触检测层30的电阻线平行配置而作为一个层。[0197] 并且,在上述第一〜七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PTC特性的PTC特性部件检出发热层的温度,但是也可以通过具有NTC特性的NTC特性部件或具有CTR特性的CTR特性部件来检出发热层的温度。[0198] 并且,在上述第一〜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输出与流过电阻31的电流对应的电压的检测电路40a来检测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但是,也可以例如用检测物体对发热层20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来检测物体与发热层20的接触。[0199]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发热层20中的发热部24和散热部23的配置形态,说明了在相邻的散热部23之间配置发热部24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配置形态:在发热层20中的构成散热部23的区域内,设置发热部24。[0200]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改变。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相互无关的,除了在明确不能够进行组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清楚表明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限定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不被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辐射加热器装置,该辐射加热器装置辐射出辐射热,其特征在于,具备:面状的发热层20;发热部24,该发热部24设置在所述发热层且通过通电来发热;多个散热部23,该多个散热部23配置在所述发热层并辐射由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执.JtW,低导热部26,该低导热部26设置在各个所述散热部的周围,且由与所述散热部相比导热率低的材质构成;接触检测部40a,该接触检测部40a检测物体与所述发热层的接触;以及通电量降低部S102,在由所述接触检测部检测到物体与所述发热层接触的情况下,该通电量降低部S102使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检测所述发热层的温度变化的温度检测部31〜35,所述接触检测部将由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发热层的温度降低作为物体与所述发热层的接触来检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设置在层状部件30,该层状部件30被配置为覆盖所述面状的发热层的规定区域,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区域的温度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设置在层状部件30,该层状部件30被配置为覆盖所述面状的发热层的规定区域,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包含在所述区域中的局部的异常发热,该辐射加热器装置还具备通电停止部S302,在通过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到所述面状的发热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局部异常发热的情况下,该通电停止部S302使对所述发热部的供电停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检测部检测物体与所述发热层的一定时间以上的接触,在通过所述接触检测部检测到物体与所述发热部的一定时间以上的接触的情况下,所述通电量降低部进一步降低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由具有正温度特性的正温度特性部件构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温度特性部件形成为薄板状,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两个电极板321、322,该两个电极板321、322被配置为从所述正温度特性部件的两面侧夹住所述正温度特性部件。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温度特性部件由PTC特性部件构成,该PTC特性部件以贯通绝缘层33a并被分割成多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所述温度检测部具备:第一电极层331,该第一电极层331配置在所述绝缘层的一面侧且具有在所述绝缘层的一面侧与所述PTC特性部件接触的线状的电极331a;以及第二电极层332,该第二电极层332配置在所述绝缘层的另一面侧且具有在所述绝缘层的另一面侧与所述正温度特性部件接触的线状的电极332a。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温度特性部件由PTC特性部件构成,该PTC特性部件以在绝缘层34a的一面侧被分割成多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电极层341,该电极层341以与所述绝缘层层叠的方式配置,在该电极层341的所述绝缘层侧的面形成有两个电极341a、341b,该两个电极341a、341b通过在所述绝缘层形成的所述PTC特性部件而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由具有负温度特性的负温度特性部件构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温度特性部件是具有CTR特性的CTR特性部件。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发热层温度检测部25,该发热层温度检测部25设置在所述发热层,并检测该发热层的温度,在从开始所述通电到由所述发热层温度检测部检测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为止的期间,所述接触检测部判定为物体不与所述发热层接触。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开始所述通电到经过一定时期为止的期间,所述接触检测部判定为物体不与所述发热层接触。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通电量增加部S606,在通过所述通电量降低部而降低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的情况下,该通电量增加部S606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使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增加;以及接触再判定部S608,在通过所述通电量增加部而增加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后,该接触再判定部S608再次判定物体与所述发热层的接触,在通过所述接触再判定部而判定为物体与所述发热层接触的情况下,所述通电量降低部使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降低。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辐射加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通电量恢复部S106,在通过所述接触再判定部而判定为物体不与所述发热层接触的情况下,该通电量恢复部S106使对所述发热部的通电量恢复到降低前的通电量。

百度查询: 株式会社电装 辐射加热器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