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_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_201610850023.0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6-09-26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公开(公告)号:CN107817572B

主分类号:G02B13/00(20060101)

分类号:G02B13/00(20060101)

优先权:["20160914 TW 105130052"]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7.03#授权;2018.04.13#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3.20#公开

摘要:本发明揭露一种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且影像镜头组的透镜皆为单一且非黏合透镜。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影像镜头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主权项:1.一种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六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影像镜头组的透镜皆为单一且非黏合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f4f1|+|f4f2|0.92;-8.0R5+R6R5-R60.50;以及|f1f2|2.0;其中,该影像镜头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该影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0ΣATEPD0.75。

全文数据: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影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组的需求日渐提高,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0003]随着摄影模组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将摄影模组装置于各种智能型电子产品、车用装置、辨识系统、娱乐装置、运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系统是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为了具备更广泛的使用经验,搭载一个或多个具有不同视角之镜头的智能装置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为因应不同的应用需求,有发展出不同特性的影像镜头组,具有大视角的光学系统需求也因此变多,规格上需求也变的更严格。然而,在现有的影像镜头组中,被摄物端通常会配置具有较强正屈折力的透镜,导致较大视角的光线无法顺利进入影像镜头组。此外,现有的透镜配置往往搭配具有较弱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也较难让大视角的光线聚集在成像面上。因此,发展能同时满足大视角、高成像品质与小型化的影像镜头组实为目前业界欲解决的问题之一。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影像镜头组的第四透镜具有较强的正屈折力,有助于使较大视角的光线进入影像镜头组,并且搭配具有较弱正屈折力的第一和第二透镜,可缩短影像镜头组的总长度,而能维持小型化。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避免第一和第二透镜因屈折力过强而影响视角,有助于在小型化与扩大视角之间得到较适合的平衡。此外,第三透镜有助于适当修正第一与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以提高成像品质。另外,可进一步避免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强,更能让影像镜头组呈现大视角的特色。再者,可避免第二透镜面形过度弯曲或是形状变化太大,有助于防止面反射产生或制造上的问题。[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影像镜头组的透镜皆为单一且非黏合透镜。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0006]f4fl|+|f4f2|0.92;[0007]-8·0〈R5+R6R5-R6〈0·50;以及[0008]flf2|2.0〇[0009]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影像镜头组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影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0010]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0011]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影像镜头组的透镜皆为单一且非黏合透镜。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0012]f4fl|+|f4f2|1.0;[0013]-8.0〈R5+R6R5-R6〈0.50;以及[0014]-0·50〈(R3+R4R3-R4〈8·0。[0015]当If4flI+If4f2I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避免第一和第二透镜因屈折力过强而影响视角,有助于在小型化与扩大视角之间得到较适合的平衡。[0016]当(R5+R6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三透镜有助于适当修正第一与第二透镜所广生的像差,以提尚成像品质。[0017]当Inf2I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进一步避免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强,更能让影像镜头组呈现大视角的特色。[0018]当(R3+R4R3-R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避免第二透镜面形过度弯曲或是形状变化太大,有助于防止面反射产生或制造上的问题。[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附图说明[0020]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21]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22]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23]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24]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25]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26]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27]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28]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29]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30]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31]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32]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33]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34]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35]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36]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0037]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0038]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Sag51、Sag52、SagV6R2的示意图;[0039]图2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之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以及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之交点的示意图;[0040]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0041]图2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0042]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0043]其中,附图标记[0044]取像装置:10[0045]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046]光阑: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0047]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0048]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0049]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0050]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0051]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0052]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0053]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0054]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0055]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0056]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0057]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0058]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0059]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0060]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0061]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0062]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0063]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0064]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0065]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0066]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0067]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0068]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0069]CT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0070]CT6: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0071]EPD:影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0072]f: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073]Π:第一透镜的焦距[0074]f2:第二透镜的焦距[0075]f3:第三透镜的焦距[0076]f4:第四透镜的焦距[0077]f5:第五透镜的焦距[0078]f6:第六透镜的焦距[0079]fx:第X透镜的焦距[0080]fy:第y透镜的焦距[00811Fno:影像镜头组的光圈值[0082]HF0V:影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0083]ImgH:影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0084]Pl: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之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0085]P2: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之交点[0086]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87]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88]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89]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90]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91]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92]Rll: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93]R1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0094]Sag51: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0095]Sag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0096]SagV6R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0097]T: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0098]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0099]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離[0100]ΣΑΤ:影像镜头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之间隔距离的总和具体实施方式[010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0102]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其中,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0103]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各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亦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可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由于黏合透镜的工艺较非黏合透镜复杂,特别是在两透镜的黏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黏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过程中,更可能因偏位而造成移轴缺陷,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可为六片单一非黏合透镜,可有效避免黏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进而有利于透镜的组装,以提升制造良率。[0104]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缩短影像镜头组的总长度而有助于维持小型化。[0105]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适当配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分布,而能降低影像镜头组的敏感度。[0106]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有助于使较大视角的光线进入影像镜头组,同时搭配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和第二透镜可缩短影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以维持小型化。[0107]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修正第四透镜因屈折力过强所广生的像差。[0108]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有助于修正影像镜头组的佩兹伐和数Petzvalsum而使成像面较为平坦,同时可修正离轴处的像差。[0109]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If4flI+1f4f2I〈1.0。借此,可避免第一和第二透镜因屈折力过强而影响视角,有助于在小型化与扩大视角之间得到较适合的平衡。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If4fl1+f4f2|〈0.92〇[0110]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8.0〈R5+R6R5-R6〈0.50。借此,第三透镜有助于适当修正第一与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以提高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11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Iflf2I〈2.0。借此,可进一步避免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强,更能让影像镜头组呈现大视角的特色。[0112]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〇.50〈R3+R4R3-R4〈8.0。借此,可避免第二透镜面形过度弯曲或是形状变化太大,有助于防止面反射产生或制造上的问题。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25R3+R4R3-R4〈2.0〇[0113]影像镜头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之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ΑΤ,影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ΣATEPD〈0.75。借此,可让影像镜头组呈现较大光圈的配置,并且确保透镜之间具有足够的紧密度而更能妥善利用影像镜头组的内部空间。[011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120'2〈0.80。借此,可使第一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距较为恰当,以避免因间距过大而造成组装透镜上的困难。[0115]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与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少其中之一由近光轴处至周边处可具有至少二临界点。借此,可确保影像各处的像差修正的平衡,有助于平均提升整体影像的品质,同时当第五透镜的屈折力较弱时,还能够避免第五透镜的形状过度弯曲,有助于提高制造性。[0116]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ISag51I+ISag52ICT5〈1.25。借此,当第五透镜的屈折力较弱时,能避免第五透镜的形状过度弯曲,进而减少制造上的问题。请参照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参数Sag51、Sag52的示意图,其中,所述水平位移量朝像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正,朝物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负。[0117]影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即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为ImgH,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ll,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5〈(11^!11?11+111^!11?12〈10.0。借此,有助于在短总长以及较大的成像面配置下,使第六透镜更能发挥缩短后焦距的趋势。[0118]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X透镜的焦距为f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4|〈|fx|,其中1=1、2、3、5、6。借此,可进一步加强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以提升第四透镜扩大视角的能力。[0119]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V6R2,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5〈SagV6R2CT6〈2.5。借此,可适当配置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面形变化,有助于加强像差修正与缩短后焦等能力。请参照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参数SagV6R2的示意图,其中,所述水平位移量朝像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正,朝物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负。[0120]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1?7+1?81?7-1?8〈10。借此,能让第四透镜的形状适合搭配第三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形状,以使各透镜在组装或是成型上都更为容易。[0121]影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影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TL[f*tanHF0V]〈1.50。借此,有助于缩短具有较大视角的影像镜头组的的总长度,以减少整体体积。[0122]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y透镜的焦距为fy,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6I|fyI,其中y=1、2、3、5。借此,能修正屈折力较强的第四透镜所产生的像差,更可以将影像镜头组的主点移往被摄物,进一步缩短总长度,同时也有助于控制主光线角度ChiefRayAngle,CRA与相对照度。[0123]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可相较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借此,可加强修正大视角的周边影像像差,进一步提高成像品质。请参照图2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T于光轴上的交点Pl以及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P2的示意图。[0124]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0125]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0126]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所述临界点CriticalPoint为垂直于光轴的切面与透镜表面相切的切线上的切点,且临界点并非位于光轴上。[0127]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影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0128]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Stop或视场光阑(Field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0129]本发明揭露的影像镜头组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Pupi1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镜头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0130]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影像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影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HolderMember或其组合。[0131]请参照图21、22与23,取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倒车显影装置如图21所示)、网路监控设备(如图22所示)与行車记錄器如图23所示等电子装置。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0132]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数位平板、智能型电视、网路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013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0134]〈第一实施例〉[0135]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阑101、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170与成像面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面1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110-1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136]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37]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1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138]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39]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40]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41]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142]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1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143]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0145]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0146]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0147]R:曲率半径;[0148]k:锥面系数;以及[0149]Ai:第i阶非球面系数。[0150]第一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组中,影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影像镜头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影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03毫米mm,Fno=2.12,HF0V=52.0度(deg·。[0151]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T12CT2=0.19。[0152]影像镜头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之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影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ΣATEH=0.36。[0153]影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影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满足下列条件:TL[f*tanHF0V]=1.36。[0154]影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ll,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ImgHRlI+ImgHR12=7.03。[0155]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0·30。[0156]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0.42。[015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R7-R8=2.36。[0158]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If4fl|+|f4f2|=0.58。[0159]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Π,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Iflf2I=1.95〇[0160]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ISag511+ISag52ICT5=0·73。[016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临界点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V6R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SagV6R2CT6=1.25。[0162]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由近光轴处至周边处具有二临界点,且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由近光轴处至周边处具有一临界点。[0163]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0168]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7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夕卜,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169]〈第二实施例〉[0170]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0、第二透镜220、光阑201、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与成像面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面2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210-2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171]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72]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73]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74]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5]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76]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177]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2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178]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0182]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251由近光轴处至周边处具有二临界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252由近光轴处至周边处具有二临界点,如下表所示,且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184]〈第三实施例〉[0185]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阑301、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与成像面3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面3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310-3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186]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87]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3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188]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89]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90]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191]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192]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3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193]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0196]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199]〈第四实施例〉[0200]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阑401、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与成像面4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面4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410-4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201]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02]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4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203]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04]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05]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06]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207]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4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208]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0213]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215]〈第五实施例〉[0216]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阑501、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与成像面5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面5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510-5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217]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18]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5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219]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20]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21]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22]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223]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5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224]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0229]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231]〈第六实施例〉[0232]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阑601、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与成像面6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面6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610-6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233]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34]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6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235]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36]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37]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38]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239]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6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240]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0244]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247]〈第七实施例〉[0248]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阑701、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与成像面7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面7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710-7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249]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50]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7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251]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52]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53]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54]第六透镜7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7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255]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7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760及成像面7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256]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0260]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262]〈第八实施例〉[0263]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光阑801、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与成像面8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90设置于成像面8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810-8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264]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65]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8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266]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67]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68]第五透镜8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69]第六透镜8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8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270]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8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860及成像面8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271]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0276]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278]〈第九实施例〉[0279]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990。影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光阑901、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第六透镜9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70与成像面9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990设置于成像面980上。影像镜头组的透镜910-960为六片单一且非黏合透镜。[0280]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81]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21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其物侧表面92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影像镜头组的像侧。[0282]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83]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84]第五透镜9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0285]第六透镜9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96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0286]红外线濾除濾光元件9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960及成像面9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镜头组的焦距。[0287]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0291]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0293]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六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影像镜头组的透镜皆为单一且非黏合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f4fl|+|f4f2|0.92;-8·0〈(R5+R6R5-R6〈0·50;以及flf2|2.0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ΑΤ,该影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0ΣΑΤΕΡϋ0.75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0〈T12CT2〈0.8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少其中之一由近光轴处至周边处具有至少二临界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ISag511+1Sag52ICT5〈1·25。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ll,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l2,其满足下列条件:5.5ImgHRll+ImgHR1210.0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X透镜的焦距为fx,其满足下列条件:f4|〈|fx|,其中x=l、2、3、5、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一临界点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V6R2,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0.75SagV6R2CT62.5〇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1.5R7+R8R7-R810〇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影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TL[f*tanHF0V]1.50〇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y透镜的焦距为fy,其满足下列条件:f6|〈|fy|,其中y=l、2、3、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0.25R3+R4R3-R42.0〇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切线于光轴上的交点相较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该影像镜头组的像侧。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3.0〈(R5+R6R5-R6〈0.2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16.—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镜头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影像镜头组的一成像面上。17.—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18.—种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六透镜,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影像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影像镜头组的透镜皆为单一且非黏合透镜,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f4fl|+|f4f2|1.0;-8·0〈(R5+R6R5-R6〈0·50;以及-0.50R3+R4R3-R48.0〇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Τ12,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0〈T12CT2〈0.80。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3.0〈(R5+R6R5-R6〈0.25。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0.25R3+R4R3-R42.0〇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影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满足下列条件:TL[f*tanHFOV]〈1.50。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X透镜的焦距为fx,其满足下列条件:f4|〈|fx|,其中x=l、2、3、5、6。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镜头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ΑΤ,该影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0ΣΑΤΕΡϋ0.75〇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一临界点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V6R2,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0.75SagV6R2CT62.5〇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ISag511+1Sag52ICT5〈1·25。

百度查询: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