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_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_201580034274.5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申请日:2015-06-23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公开(公告)号:CN106460838B

主分类号:F04C14/26(20060101)

分类号:F04C14/26(20060101);F04B49/08(20060101)

优先权:["20140630 JP 2014-134748","20150428 JP 2015-092295"]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7.17#授权;2017.07.0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02.22#公开

摘要:实现一种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具备油压释放阀和感温释放阀,与油的温度高低无关,能够进行在目标的油的压力下的油释放排放并且能够使其构成简单。其具备:油泵9;上游流路61,其从该油泵9的排出部侧设置到发动机E;油压释放阀A,其通过阀体在油的压力下移动而进行油的释放;以及感温释放阀B,其通过感知油的油温而无级地开闭来进行油的释放。所述油压释放阀A和所述感温释放阀B并联地配置在所述上游流路61。

主权项:1.一种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油泵;上游流路,其从该油泵的排出部侧设置到发动机;油压释放阀,其通过阀体在油的压力下移动而进行油的释放;以及感温释放阀,其通过感知油的油温而无级地开闭来进行油的释放,所述油压释放阀和所述感温释放阀并联地配置在所述上游流路,所述感温释放阀具备感温阀体和感温壳体,所述感温阀体具备感温驱动部和感温阀部,该感温阀部具有流入孔,所述感温驱动部具有通过基于热蜡的油温检测而隐现的活塞,所述感温阀部连接至所述活塞,所述感温壳体在内周侧面内形成有第二释放流出部,所述感温阀部能够通过滑动而开闭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所述感温阀部由圆筒部和顶部构成,在所述顶部具有沿轴方向贯穿形成的流入孔。

全文数据: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具备油压释放阀和感温释放阀,与油的温度高低无关,能够进行在目标的油的压力下的油释放排放并且能够使其构成简单。背景技术[0002] —直以来,在用于对发动机供给用于润滑及冷却的油的栗中,存在各种具备释放阀的栗,释放阀在排出压力超过既定值的情况下进行释放。而且,还存在不仅是压力变化,还与油的温度变化对应地判断是否进行释放的类型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0003]作为此种具体例子,存在专利文献I的第三实施方式。专利文献I的第三实施方式是具备第一控制阀⑷和第二控制阀⑵的油栗。对该专利文献I进行概述。此外,符号直接使用专利文献I所使用的符号。第一控制阀4为作为油栗X下游的排出油路⑶中的工作油的排出压力高的情况下的释放阀起作用的构成。[0004] 第二释放阀⑵是用于根据工作油温度而动作进行对所述第一控制阀⑷的控制,具体而言,流入第一控制阀4第二阀室44的工作油的油压的控制的阀。第二控制阀7具备根据工作油的温度使阀体72往复动作的阀体工作机构73。阀体工作机构73为伸缩的感温伸缩体73a,具体而言,使用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0005] 所述第一控制阀⑷和所述第二控制阀7通过第一阀间油路91和第二阀间油路92而连通。通过切换第一阀间油路91和第二阀间油路92的连通、非连通来进行第一控制阀4的阀体42中油压的控制。如此,在专利文献I中,第一控制阀⑷和第二控制阀7并非单独地动作,而是相互关联且动作。[0006]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4286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I中,所述第二控制阀⑵随着油温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因而第一控制阀⑷受油温影响地动作。高油温时是指大约油温110°c〜130°C左右,例如油温50°C时与油温110°C〜130°C左右时相比油粘度高,因而油压变高。[0008]因此,在油温50 °C这样的低油温时,单位转子转速的排出压力与油温110〜130°C左右时相比较变高,因而各图所记载的直线LI的斜度变陡,而且在排出压力上升到某既定值时,第一控制阀4进行排出压力的释放。通过以上的动作,低油温时的油压变高,因而能量损失多,是低油温时的燃料效率提高的阻碍原因。[0009] 为感温阀的第二控制阀⑵是用于使第一控制阀⑷的释放压力增减的控制阀,第二控制阀⑵的控制偏差和第一控制阀⑷的控制偏差通过串联连接而相加,从而变为大的控制偏差。另外,由于第二控制阀⑵是控制油压而非流量的阀,故是即使稍微运通油压也几乎全部传播的所谓ON‘OFF式的阀,难以进行细微的控制。[0010]因此,本发明的目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能够以极为简单的构成,与油温度的高低无关地实现几乎相同的油压特性,特别能够抑制低油温时的燃料效率降低,且廉价且可靠性高。[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心反复研究之后,通过使权利要求1的发明为以下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来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特征在于,具备:油栗;上游流路,其从该油栗的排出部侧设置到发动机;油压释放阀,其通过阀体在油的压力下移动而进行油的释放;以及感温释放阀,其通过感知油的油温而无级地开闭来进行油的释放,所述油压释放阀和所述感温释放阀并联地配置在所述上游流路。[0012] 通过使权利要求2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1中,在低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进行油释放。通过使权利要求3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1中,在中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以在低油温附近油释放的量多,且在高油温附近油释放的量少的方式进行。通过使权利要求4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I中,在高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不进行油释放。[0013] 通过使权利要求5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1、2、3、或4中的任一项中,所述感温释放阀设于所述发动机。通过使权利要求6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1、2、3、4或5中的任一项中,所述感温释放阀具备感温阀体和感温壳体,所述感温阀体具备感温驱动部和感温阀部,该感温阀部具有流入孔,所述感温驱动部具有通过基于热蜡一ΐ一7、;夕X的油温检测而隐现出没的活塞,所述感温壳体在内周侧面内形成有第二释放流出部,所述感温阀部能够通过滑动而开闭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0014] 通过使权利要求7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6中,所述感温阀部的流入孔采用与所述感温阀部的顶部外周不相交的构成,并且所述流入孔采用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小的构成。通过使权利要求8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1、2、3、4、5、6、或7中的任一项的记载中,在所述排出部处且所述感温释放阀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突出地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使油的流动集中于所述感温释放阀的感温驱动部。通过使权利要求9的发明为以下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中,在权利要求8中,所述突起部在上游侧形成为缓倾斜状。[0015] 发明效果在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通过采用在从油栗的排出部到发动机或该发动机的主通道maingallery设置的上游流路中,阀体因油压力而移动且进行释放的油压释放阀、以及感知油温而开闭的感温释放阀并联地配置的构成,油压释放阀和感温释放阀相互独立地工作。[0016] S卩,油压释放阀感知油栗的排出压力并决定是否进行油释放动作,感温释放阀感知油温并决定是否进行油释放动作。从而,在从油栗经由上游流路对发动机输送油的情况下,相对于从发动机的低转速范围到高转速范围产生的油栗的排出压力的变化,油压释放阀工作,且相对于油温的变化,感温释放阀工作。[0017] 油压释放阀和感温释放阀在上游流路内并联地配置,分别个别或双方同时地进行释放动作。因此,若来自油栗的油排出压力和油温中的仅任一者变化,变为需要进行油释放的状况,则油压释放阀或感温释放阀能够对应并进行油释放。[0018] 此外在此,并联的意思是指油压释放阀和感温释放阀不串联连接的配置,只要从上游流路分支且并联地配置,则一个释放阀相对偏上游地配置,另一个释放阀相对偏下游地配置的构成也包含在并联中。[0019] 在本发明的构成中,由于感温释放阀和油压释放阀并联地连接,故各释放阀具有的控制偏差不会相加,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控制。另外,感温释放阀由于具有通过感知油温而无级地开闭来进行油的释放的功能,故并非以往那样的所谓0N‘0FF式的阀,而是无级地开闭。例如若将感温释放阀打开仅少许,则仅释放少许,因而油压仅降低少许,因而能够通过调整感温释放阀的开闭量来无级地进行油压的调整。[0020] 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在低油温时,不仅是油压释放阀,还从感温释放阀释放油。由此,在油压变高的低油温时,与油压释放阀的释放的有无无关,始终从感温释放阀释放油。通过以上来防止在低油温时油压变高,因此能够防止低油温时的燃料效率恶化。[0021] 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在中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以在低油温附近油释放的量多,且在高油温附近油释放的量少的方式进行。中油温为低油温与高油温之间的温度范围。因此,在中油温内在偏低油温侧处和偏高油温侧处具有大的温度差。由此,在中油温的范围内,在油的粘度中也产生大的差异。[0022] 从而,在中油温内,油温越低则油的粘度越大,油压上升,油温越高则粘度越小,油压减小。因此,在中油温内在,在油温低的范围内,感温释放阀进行增加释放量那样的控制,因而即使油温下降油压也不上升,能够将排出压力维持为大致一定的低油压,不会引起燃料效率的恶化。[0023] 在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为在高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不进行油释放的构成。由此,能够促进冷却、润滑。在权利要求5的发明中,通过采用感温释放阀设于发动机的构成,将感温释放阀安装于为在缸体内配置的油路的主通道附近的上游侧且发动机的缸体,从而无需特别地准备感温释放阀的阀壳体,发动机的缸体能够兼作感温释放阀的壳体,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及部件件数的削减。[0024] 在权利要求6的发明中,能够使感温释放阀的构成极为简单且紧凑,能够以低价格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整体。在权利要求7的发明中,对于能力不同且尺寸各不相同的油栗,能够构成谋求了部件共有化的感温释放阀,因此能够以低价格提供本发明产品。另外,在对栗壳体安装感温释放阀时,能够无需考虑感温阀部的流入孔、以及感温壳体的第二释放流出部的位置或相位关系地进行安装。在权利要求8的发明中,能够容易检测感温释放阀中的油温变化,使感温释放阀的响应迅速。在权利要求9的发明中,即使流动曲折也能够将油的流动的乱流抑制为最低限度,以使油的流动集中于感温释放阀。附图说明[0025]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释放流路的发动机油循环回路的构成的概要图;图2是示出低油温且发动机的低转速范围下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图3是示出低油温且从发动机的中转速范围到高转速范围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在图4中,㈧是示出中油温范围的偏低油温且发动机的低转速范围下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⑶是示出中油温范围的偏高油温且发动机的低转速范围下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在图5中,㈧是示出中油温范围的偏低油温且从发动机的中转速范围到高转速范围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B是示出中油温范围的偏高油温且从发动机的中转速范围到高转速范围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图6是示出高油温且发动机的低转速范围下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图7是示出高油温且从发动机的中转速范围到高转速范围的油的释放动作的放大概要图;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中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释放流路的发动机油循环回路的构成的概要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特性的图表;在图10中,A是对本发明的油栗装入了油压释放阀及感温释放阀的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平面图,⑶是㈧的Yl-Yl向视截面图,C是A的α部的一部分截面的图,⑶是⑶的β部放大图;在图11中,㈧是感温释放阀的释放大量的油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B是感温释放阀的释放少量的油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C是不通过感温释放阀进行油的释放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2是示出感温释放阀采取不进行油的释放的状态,正在利用油压释放阀进行油的释放的状态的一部分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在图13中,A是示出感温释放阀中的感温驱动部和感温阀部的构成的一部分截面的侧视图,B是具有长圆形流入孔的感温阀部的立体图,C是具有圆形流入孔的感温阀部的立体图;在图14中,㈧是示出相对于感温阀部的活塞,能够从具有不同外径尺寸的多个感温阀部中选择并连接于活塞的情况的截面图,⑶是栗壳体内的感温壳体部位的截面图;在图15中,㈧是图10㈧的Xl-Xl向视截面图,⑶是㈧的γ部放大图,C是在㈧的Y部中设有其他实施方式的突出部的构成的放大图;图16是栗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其示出未形成突起部的情况下的排出部的油流动。具体实施方式[0026]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主要包括油压释放阀Α、感温释放阀B、油循环回路6、上游流路61、下游流路62、以及油栗9参照图1、图8。油压释放阀A是通过来自油栗9的排出压力来进行释放排放动作的部件。油压释放阀A由阀体1、弹性部件2、以及阀壳体3构成参照图1、图8。[0027] 阀体I由圆筒形状的小径部11和大径部12构成,二者由同一轴芯且沿轴方向一体形成。小径部11以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方式在轴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大径部12形成为扁平圆筒形状。小径部11的轴方向一端的端面图1中为阀体I的上端面为受压面11a。[0028] 在大径部12的轴方向另一端在图1中为阀体I的下端面形成有圆筒形状的突起部14。该突起部14是用于支撑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2的部件,突起部4为插入作为螺旋弹簧的弹簧部件2内的构造。[0029] 阀壳体3由小径阀室31和大径阀室32构成。小径阀室31是所述阀体I的小径部11所滑动的阀室,大径阀室32是大径部12所滑动的阀室。此外,虽然在小径阀室31中,仅小径部11滑动,但在大径阀室32中,小径部11也与大径部12—同进入。[0030] 在阀壳体3的小径阀室31,在其轴方向端部图1的阀壳体3的上端部位形成第一释放流入部33。该第一释放流入部33配置在阀壳体3与阀体I的顶部之间,是用于使油流入油压释放阀A的部件。[0031] 另外,从阀壳体3的小径阀室31的轴方向中间部位,在与所述大径阀室32的边界部位之间的适当位置形成第一释放流出部34。该第一释放流出部34通过阀体I的小径部11的往复滑动而被开闭,是用于在被打开时将油从阀壳体3排放到外部,并将油送回油栗9的吸入侧或油盘101的部件。油压释放阀A不限于上述构成,若是感知油的压力并工作的部件,则不管是哪种部件都可以。[0032] 另外,第一释放流出部34有时也设置两个。在该情况下,两个第一释放流出部34、34在阀体I的移动方向上隔开既定间隔地配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一释放流出部34,能够进行更为细微的油压控制。[0033] 感温释放阀B由感温阀体4和感温壳体5构成。感温阀体4由感温阀体41和感温驱动部42构成,感温驱动部42检测油的温度,并使感温阀部41在感温壳体5内滑动。在感温壳体5形成有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0034] 在此,具有以往的感温传感器的感温释放阀在开始动作到结束的油温变化之差预期5°C至10°C左右地设计。但是,本发明的感温释放阀B使从开始用于进行油的释放的动作到结束的温度差更大,具体而言在约50°C根据需要为约40°C处开始动作,并在约120°C根据需要为约140°C左右处结束动作,该油温之差为约70°C或约1TC。[0035]如此,将本发明的感温释放阀B的用于进行油释放的动作的温度范围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地扩大。而且,从低油温朝高油温,感温阀部41能够从移动方向的始端部朝终端部慢慢移动。即,并非以往那样的0N‘0FF控制,而是能够采用在大的油温范围内跟随油温的控制的部件。[0036] 感温驱动部42具备作为感温传感器的作用。具体而言,为缸类型的部件,且由缸42a和活塞42b构成。在缸42a设有感温传感器42c。作为感温传感器42c,使用热蜡。具体而言,在缸42a设有填充了热蜡的部分参照图1,该热蜡根据所检测的温度的高低而进行膨胀及热收缩,从而所述活塞42b相对于缸42a进行伸缩动作。[0037] 通过在感温传感器42c中采用使用热蜡的构成,能够使装置廉价。另外,热蜡能够大致正确地膨胀收缩,从而感温阀体4能够更为顺利地动作。[0038] 如前所述,感温释放阀B并非以往那样的0N‘0FF控制,而是能够采用在大的油温范围内跟随油温的控制的部件。而且,感温释放阀B的感温阀体4是伸缩量相对于油温的高低变化而慢慢变化的部件。即,感温阀体4是由于油的油温上升而使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开口以慢慢变窄的方式闭合的部件,为能够使经由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流动的油的量慢慢减少的构成。[0039] 另外,在油温下降时,能够以开口面积从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完全闭合状态开始慢慢变大的方式打开,以使油所释放的量慢慢增加。即,控制感温阀体4的动作的感温驱动部42并非根据油温的高低来单纯地使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为完全打开状态和完全闭合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构造。[0040] 在本发明中,为除了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完全闭合和完全打开状态之外,还能够采用其开闭中途状态的构成。即,感温阀体4能够将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打开面积与油的油温对应地调整为最佳。[0041] 通过此种构造,由于油温的高低变化,感温阀部41在感温壳体5内往复移动。此时,在油为低油温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为完全打开,以使通过感温释放阀B的油的释放量为最大。另外,在油为高油温的情况下,使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为完全闭合,不进行基于感温释放阀B的油的释放。[0042] 而且,在油温为中油温的情况下,在中油温的范围内偏低油温处,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开口面积与完全打开时相比小少许。另外,在中油温的范围内偏高油温处,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不是完全闭合,而是在开口面积小的状态下打开。[0043] S卩,在油温为中油温的情况下,在偏低油温处,能够使油的释放量为多的状态,在偏高油温处,能够使油的释放量少。如此,为在油的油温为中油温的情况下,能够无级地调整油的释放量的大小的构造。[0044] 虽然在所述感温驱动部42,作为感温传感器42c使用热蜡,但感温驱动部42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使用形状记忆合金、双金属等。在所述感温驱动部42中使用的热蜡、形状记忆合金、双金属等完全不使用电气系统,在本发明中将其称之为非电子控制部件。通过在所述感温释放阀B的感温驱动部42中使用非电子控制部件,由于不使用电子控制类的部件,故不会受到因电气系统的故障导致的影响,能够进行稳定的工作。[0045] 另外,感温阀部41具备在使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为始终连通状态的方向上与感温驱动部42的载荷反方向地施加载荷的螺旋弹簧等辅助弹性部件43。[0046] 如上所述,通过在感温释放阀B的感温传感器42c中使用非电子控制部件,由于不使用电子控制类的部件,故不会受到因电气系统的故障导致的影响,能够进行稳定的工作。[0047] 油栗9为内啮合齿轮式栗,由栗壳体91、内转子95、以及外转子96构成。在栗壳体91内形成有转子室92,且形成有吸入端口93和排出端口94。在栗壳体91中,将形成有吸入端口93的一侧称为吸入部9A,将形成有排出端口94的一侧称为排出部9B。而且,在吸入部9A具备包含吸入端口93以及该吸入端口93的吸入口等的构成,且在排出部9B具备包含排出端口94以及排出端口94的排出口等的构成。[0048] 在所述转子室92,配置有内转子95和外转子96。在内转子95形成有外齿,在外转子96形成有内齿,且内转子95配置在外转子96内,内转子95进行驱动,与外转子96—同旋转,以将从吸入端口93吸入的油从排出端口94排出。[0049] 油栗9被装入油循环回路6。该油循环回路6通过油栗9对汽车等的发动机E供给润滑油。而且,在油循环回路6中,将从油栗9的排出部9B到发动机E的流路称为上游流路61,将从发动机E到油栗9的吸入部9A的流路称为下游流路62。另外,在下游流路62内,设有油盘101,有时还采用通过该油盘101连通于油栗9的吸入部9A的构成。[0050] 在油栗9与发动机E之间,即在油循环回路6的上游流路61的中间部位与油栗9的吸入部9A之间,设有释放流路7。所述油压释放阀A和所述感温释放阀B以并联的方式设于该释放流路7。[0051]作为释放流路7的构成,存在两个实施方式,在其第一实施方式中,分为从所述上游流路61在偏油栗9侧的位置处经由第一分支部7a分支的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以及在偏发动机E侧的位置处经由第二分支部7b分支的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参照图1。[0052] 而且,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是并联的流路,在所述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设有油压释放阀A,在所述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设有感温释放阀B,通过采用此种构成,油压释放阀A和感温释放阀B并联。[0053] 在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中,将设有油压释放阀A的位置的上游侧的流路称为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的第一上游分支流路71a,将下游侧的流路称为第一下游分支流路71b。而且,油压释放阀A的第一释放流入部33和所述第一上游分支流路71a连接,第一释放流出部34和所述第一下游分支流路71b连接参照图1。[0054]同样,在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中,将设有感温释放阀B的位置的上游侧的流路称为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的第二上游分支流路72a,将下游侧的流路称为第二下游分支流路72b。而且,感温释放阀B的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所述第二上游分支流路72a连接,第二释放流出部52和所述第二下游分支流路72b连接参照图1。[0055] 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都能够经由油盘101将油送到油栗9的吸入部9A侧。另外作为释放流路7的第二实施方式,从油循环回路6的上游流路61的中间部位设有与油栗9的吸入部9A侧连通的一条上游共有流路73,从该上游共有流路73设有上游二分分支部7c,从该上游二分分支部7c以并联状态设有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参照图8。[0056] 在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中的一者设有油压释放阀A,在另一者设有感温释放阀B。而且,在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的下游端部处,设有下游二分合流部7d,从该下游二分合流部7d设置下游共有流路74。该下游共有流路74经由油盘101连通于油栗9的吸入部9A。[0057]如此,释放流路7的第二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构成:在上游侧端部与下游侧端部之间以成二分状态的方式设置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并在它们以成为并联状态的方式配置油压释放阀A和感温释放阀B。[0058]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油循环回路6的上游流路61中,油压释放阀A设于偏油栗9侧的位置,感温释放阀B设于偏发动机E侧处,特别优选地设于发动机E的主通道中的上游侧附近或正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与发动机E主通道的油温更为接近的油温来进行感温释放阀B的控制,能够进行正确的控制。[0059] 发动机E虽未特别图示,但包括缸头、缸体,在该缸体内,形成有为所述上游流路61的最下游部分的主通道即设于发动机E内的油路。[0060] 感温释放阀B有时以与发动机E成为一体构造的方式装入缸体内,油压释放阀A有时也采用所述油栗9为一体构造的构成,装入栗壳体91。在此种构成中,油压释放阀A与感温释放阀B在释放流路7中也并联。[0061] 说明油循环回路6中的油的基本流动。从油栗9的排出部9B侧排出的油流动到油循环回路6,经由上游流路61,对发动机E供给作为润滑及冷却的油。而且,在发动机E内循环的油在下游流路62中流动,并再次返回油栗9的吸入部9A侧。此时,当在下游流路62与油栗9的吸入部9A之间设有油盘101时,积存于该油盘101参照图1。[0062]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释放装置的释放动作。如前所述,油压释放阀A和感温释放阀B并联地配置在进行油的释放的释放流路7,且分别独立地进行释放动作。而且,根据来自油栗9的油排出压力的增加或油温的高低,油压释放阀A和感温释放阀B分别个别地动作。[0063]以下,根据油温的高低及发动机E转速的高低,关于以下情况说明油的释放动作。在此,油的油温为低油温是指约50°C以下的情况,在该低油温中具有从约40°C到比约60°C低的温度范围。另外,中油温是指在从约40°C到约130°C的范围内,但在本发明中设为从约50°C到约120°C。另外,高油温设为120°C以上。另外,在图1至图8中,沿着油循环回路6及释放流路7记载的箭头示出油的流动及其方向。[0064] 油为低油温且发动机E为低转速范围时的油的释放动作如下参照图2。所述感温释放阀B进行油的释放,所述油压释放阀A不进行油的释放。作为此种状况的具体例子,例如为在发动机E的起动之后不久,油未充分变暖的情况。从而,油为低油温,油的粘度高。[0065] 由于油压低,故不进行基于油压释放阀A的释放动作。相对于此,感温释放阀B在低油温时,阀体4为打开状态以使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连通,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流动油,以进行释放。[0066] 油为低油温且发动机E为中转速范围及高转速范围时的油的释放动作如下参照图3。感温释放阀B及油压释放阀A都进行油的释放。即,在发动机E为中转速范围及高转速范围的状态下,由于油的压力变高,故油压释放阀A工作,进行基于油压的释放。[0067] 油为中油温且发动机E为低转速范围时的油的释放动作如下参照图4。感温释放阀B以在中油温的范围内的偏低油温处油的释放量变多的方式进行油的释放参照图4A。另外,以在中油温的范围内偏高油温处油的释放量变少的方式减少第二释放流入部51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连通量。由于发动机E为低转速范围的状态,油的压力低,故油压释放阀A不进行油的释放参照图4⑶。[0068] 油为中油温且发动机E为中转速范围及高转速范围时的油的释放动作如下参照图5。感温释放阀B以在中油温的范围内的偏低油温处油的释放量变多的方式进行油的释放参照图5A。另外,以在中油温的范围内的偏高油温处油的释放量变少的方式进行油的释放。由于在发动机E为中转速范围及高转速范围的情况下,油的压力也上升,故油压释放阀A进行油的释放参照图5⑶。[0069] 油为高油温且发动机E为低转速范围时的油的释放动作如下参照图6。感温释放阀B在高油温下变为完全闭合且不进行油的释放。另外,由于在发动机E为低转速范围的状态下,油的压力低,故油压释放阀A不进行油的释放。[0070] 油为高油温且发动机E为中转速范围及高转速范围时的油的释放动作如下参照图7。感温释放阀B在高油温下完全闭合且不进行油的释放。另外,由于来自油栗9的排出压力高,故油压释放阀A进行油的释放。[0071]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释放装置中,根据油的低油温、中油温、高油温以及发动机E的低转速范围、中转速范围及高转速范围下的各状况,进行合理的油的释放。由此,如示出本发明的油压特性的图表参照图9所示,本发明的油压特性在为低油温和中油温的情况下,都能够实现与高油温同等的低油压特性。[0072]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主要构成。释放流路7以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和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形成并联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设有油压释放阀A,在所述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设有感温释放阀B。[0073] 感知所述感温释放阀B的油温的传感器感温传感器42c使用非电子部件。而且,在所述感温释放阀B中,感知油温而移动的感温阀体4的动作相对于油温的高低变化而慢慢流畅地移动。[0074] 本发明的释放装置如上所述,其特征为,在低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B进行油释放,在中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B以偏低油温处油的释放量多,偏高油温处油的释放量少的方式进行,在高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B不进行油的释放。[0075]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所述油栗9为内啮合齿轮式栗,但不限定于此,还可以使用外啮合齿轮式栗、叶片栗等。即,若是作为油压发生源的栗,则不问栗的种类。[0076]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基于感温传感器42c的控制更为准确,且响应性更好,感温传感器42c可相对于上游流路61邻接或一部分突入地配置。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阀壳体3和感温壳体5为通过铸造等而一体形成的构造来削减部件件数。[0077] 接着,说明油压释放阀A及感温释放阀B的具体构成。在此,油压释放阀A及感温释放阀B装入栗壳体91内,作为使油压释放阀A及感温释放阀B—体地组合而作为单元的栗9的构造来说明参照图10㈧。[0078]另外,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对栗壳体91设定上下方向。关于栗壳体91的上下方向,在图10㈧中,将设内转子95及外转子96所旋转的方向为垂直面时的垂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关于上下方向,记载于图10。在图中,98为驱动轴,该驱动轴98通过发动机E的动力而旋转,以使内转子95及外转子96转动。[0079] 油压释放阀A如前所述,由阀体1、弹性部件2、以及阀壳体3构成。感温释放阀B设于上游流路61。该上游流路61虽然是与栗壳体91的排出部9B连续的流路,但在此,上游流路61为一体地形成且装入栗壳体91内的构造参照图10A。[0080] 如此,将上游流路61中在栗壳体91内形成的部分称为壳体内上游流路611。该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为构成排出部9B的流路,是从排出端口94到向栗壳体91的外部排出油的排出口的油路。另外,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为相对于栗壳体91的上下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流路参照图10㈧、C、图12。[0081] 在所述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的下端面形成有阀壳体3,在阀壳体3安装有阀体I及弹性部件2,阀体I被弹性部件2始终朝上方弹性施力。阀壳体3的上端部位在与所述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相交的部分处为开口3a。该开口3a是作为与所述释放流路7和所述第一释放流入部33相当的部分使用的部位。[0082] S卩,释放流路7的第一分支部7a、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的上游分支流路71a的部分一同设于所述开口3a。阀壳体3的开口3a部分的内径比阀体I的外径小地形成,阀体I为不能够从开口3a突出到上方的构成。[0083] 在所述阀壳体3的内周侧面3b的适当位置形成有第一释放流出部34。该第一释放流出部34连接于吸入端口93,从第一释放流出部34流出的释放油通过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1的下游分支流路71b而被送入吸入端口93。所述下游分支流路71b—体地形成在栗壳体91内。两个所述第一释放流出部34沿阀壳体3的上下方向并联状地设置参照图10A。[0084] 感温释放阀B如前所述,由感温阀体4和感温壳体5构成。感温释放阀B在所述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中且相对于所述油压释放阀A在下游侧邻接地设置。感温壳体5以从壳体内上游流路611分支的方式形成。[0085] 感温壳体5沿栗壳体91的上下方向形成,通过圆筒状的内周侧面5b和圆形状的底面5c而形成为圆筒状的空间。感温壳体5的上端部位在与所述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相交的部分处为开口5a。[0086]该开口 5a是作为与所述释放流路7和所述第二释放流入部51相当的部分使用的部位。即,释放流路7的第二分支部7b、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的第二上游分支流路72a的部分一同设于所述开口5a。在所述内周侧面5b的适当位置形成有第二释放流出部52。[0087] 该第二释放流出部52连接于油盘101或吸入端口93,从第二释放流出部52流出的释放油通过第二释放分支流路72的第二下游分支流路72b而被送入油盘101或吸入端口93。所述第二下游分支流路72b有时也一体地形成在栗壳体91内。[0088] 感温阀体4的感温阀部41由圆筒部411和顶部412形成,在圆筒部411的上端一体形成顶部412,以形成大致圆筒杯状参照图12。在该顶部412形成有连接部413,连接部413供感温驱动部42的活塞42b的轴端插入连接。该连接部413是形成为能够插入活塞42b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参照图13⑶、C。[0089] 在所述顶部412形成有流入孔414参照图10⑶、图11、图13⑶、C、图14㈧等。该流入孔414在所述连接部413周围的适当部位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流入孔414是起到将油经由感温阀部41送入感温壳体5的作用的部件。[0090] 流入孔414存在各种形状。作为该第一形状,为长圆参照图13B或椭圆状。在为长圆的形状中,整体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弧状。作为流入孔414的第二形状,存在形成为圆形状的形状参照图13C。[0091] 流入孔414在形成有两个的情况下,优选为将所述连接部413作为中心,以两个流入孔414、414为点对称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流入孔414以其开口的总面积比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开口面积小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0⑶、图11、图13⑶、C、图14㈧等。[0092] 在感温阀部41的流入孔414、以及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串联状地配置的情况下,释放量由流入孔414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中其开口面积小的一者的面积大致决定。在油温低的情况下,第二释放流出部52完全打开。[0093]因此,在油温低的情况下,能够仅通过感温阀部41的流入孔414的总面积来决定释放量。另外,在油温高时,感温壳体5内的第二释放流出部52由感温阀部完全闭合,因而能够采用不进行基于感温释放阀B的油压降低的控制。[0094] 感温驱动部42如前所述,由缸42a和活塞42b构成,在所述缸42a填充有热蜡。该热蜡根据所检测的油温的高低来进行膨胀及热收缩,所述活塞42b相对于缸42a进行基于隐现的伸缩动作。将检测油温的部分作为感温传感器42c。[0095] 感温驱动部42安装于在所述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中且与形成有所述感温壳体5的部位对应的位置参照图1OC、图12。在壳体内上游流路611,形成有供感温驱动部42安装的安装部97。具体而言,相对于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的感温壳体5形成部位,在其正上方的位置形成有作为能够配置感温驱动部42的程度的空隙的安装部97参照图10C、图12。[0096] 感温驱动部42经由保持件44安装于所述安装部97。保持件44具有保持感温驱动部42的保持部44a和外螺纹44b,在安装部97形成有内螺纹97a。而且,感温驱动部42的缸42a安装于所述保持部44a,外螺纹44b和内螺纹97a螺合,以将感温驱动部42安装于安装部97。设置感温壳体5及感温驱动部42的位置为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的排出侧端部的附近参照图10㈧、C、图12。[0097] 接着,说明感温释放阀B的动作。在感温阀部41的顶部412形成有流入孔414,在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中流动的排出油的一部分始终从流入孔414流入感温壳体5。另外,感温释放阀B的感温阀体4的伸缩量相对于油温的高低变化而慢慢地变化,在低油温的情况下,感温驱动部42的活塞42b使感温阀部41位于感温壳体5的上方,以使第二释放流出部52为完全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UA。[0098]由此,在低油温下,油流过流入孔414和第二释放流出部52流动,始终进行排出油的释放。在所述顶部412形成的流入孔414不形成在顶部412的偏外周处,而是在该顶部412的偏中心的区域中且沿轴方向贯穿形成。即,流入孔414不与顶部412的偏外周处相交,而是形成在从外周隔开的位置。[0099] 这是不采用流入孔414的一部分与顶部412的外周缘相交,且在圆筒部411侧面成为槽的构成的形状。由此,在将感温阀部41安装于感温驱动部42的活塞42b并且将感温阀部41插入感温壳体5时,能够不考虑该感温壳体5内的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位置或相位,将所述活塞42b作为中心轴在水平面上的任意角度都能够安装,组装作业变得简单。而且,在该组装作业中,不需要准备特别的夹具、角度相位测定装置等。[0100] 通过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的油的油温上升,感温阀部41在感温壳体5内向下方滑动,以使与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开口慢慢变窄。由此,流入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油的量慢慢减少,油的释放变为少量参照图11⑶。[0101] 而且,若油温进一步上升而变为高油温,则感温阀部41向下方滑动并将第二释放流出部52完全地闭合完全闭合,来自第二释放流出部52的油的释放停止参照图11C。在油为高油压时,油压释放阀A打开第一释放流出部34,且进行油的释放参照图12。[0102] 在感温释放阀B中,存在对一个感温驱动部42,具备具有不同外径尺寸的多个感温阀部41、41^_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40。这是为了能够对应感温阀部41所滑动的感温壳体5的内径尺寸根据油栗9的排出量等能力而各种各样地变化的情况参照图14B。[0103]首先,具备多个具有不同外径尺寸Dl、D2、D3、Dn、…η是表示个数的正整数的感温阀部41参照图14A。这些具有不同外径尺寸的感温阀部41的连接部413的内径尺寸h都相同。而且,连接部413的内径h配合感温驱动部42的活塞42b的轴径直径d,以能够进行基于压入或基于铆接的连接方法的连接的方式设定。[0104] 在安装油栗9内的感温释放阀B时,配合感温壳体5的内径H的大小,从多个感温阀部41、41、…中选择外径尺寸合理的感温阀部,并将所选择的感温阀部41与感温驱动部42的活塞42b连接来使用。由此,相对于多种内径尺寸的感温壳体5,感温驱动部42能够仅为一种,能够降低对感温释放阀B花费的费用。[0105] 在欲变更油温低的情况下的释放量时,仅改变感温阀部41的流入孔414的开口面积即可,还具有能够使感温驱动部42为仅一种的效果。如此,在感温释放阀B中,感温传感器42c、缸42a及活塞42b对各机器种类使用相同的物品,各机器种类的油压特性自身能够通过仅改变固定于活塞42b的感温阀部41的流入孔414的面积来广泛地用于多种机器种类。即,感温传感器42c、缸42a及活塞42b能够使用相同的物品,因而能够通过量产效应来降低费用。[0106] 然后,存在在排出部9B处且所述感温释放阀B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突出地形成有突起部612的实施方式,突起部612使油的流动集中于所述感温释放阀B的感温驱动部42。具体而言,在构成排出部9B的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中,突起部612是起到使油的流动方向对准感温驱动部42的感温传感器42c部位的作用的部件。突起部612在极为接近感温释放阀B的上游侧的状态下形成。[0107] 所述突起部612以和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山形状的方式形成。为山形状的突起部612的顶面部612a形成为圆弧状。而且,在突起部612的上游侧,形成有倾斜面612b。[0108]该倾斜面612b形成为弧状,采用向内侧凹入的形状参照图15㈧、⑶、或者采用向外侧凸起的形状参照图15C。而且,倾斜面612b采用陡倾斜面参照图15㈧、⑶、或者采用缓倾斜面参照图15C。[0109] 突起部612的顶部612a的位置优选为与感温驱动部42的感温传感器42c最接近的位置。通过突起部612,流动方向被朝向感温传感器42c,与不存在突起部612的情况参照图16相比较,能够使油的流动集中于感温传感器42c参照图15⑶、C。[0110] 栗壳体91由壳体本体部911和盖部912构成。通常,在壳体本体部911侧,配置转子室92、吸入端口93、排出端口94等构成栗的主要部分,通过将盖部912安装于壳体本体部911来构成油栗9。另外,还存在所述壳体本体部911或盖部912中的任一者一体地形成于发动机等的罩的情况。[0111] 而且,壳体内上游流路611也存在通过将盖部912安装于栗壳体91来形成的情况,此时,在盖部912形成突起部612参照图15。该突起部612与盖部912为分开的部件,还存在采用突起部612粘着于盖部912的构造,或者突起部612—体地形成于盖部912的情况。[0112] 关于感温释放阀B的感温驱动部42及感温阀部41,由于将它们安装于栗壳体91内,故需要其安装空间,通常,多设于排出部9B的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等流路曲折的部分,并且并非与流路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中央,而是偏端部侧的位置。因此,油的流动难以相对于感温驱动部42的感温传感器42c集中,检测油温变化的速度往往变慢参照图16。[0113] 如此,通过在排出部9B处且所述感温释放阀B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形成突起部612,以使油的流动集中于感温驱动部42的特别是感温传感器42c部位,感温驱动部42的感温传感器42c较快地检测油温的变化,能够使感温释放阀B的对油温的响应迅速。另外,通过使突起部612的倾斜面612b为缓的倾斜,能够实现难以在流过壳体内上游流路611的油中产生乱流的构造,能够降低噪音。感温释放阀B虽未特别图示,但还可以是感温驱动部42的活塞42b的轴端部抵接于所述保持件44,感温传感器42c配置在活塞42b下方,且感温阀部41配置在该感温传感器42c下方的构成。这例如是日本特开2014-145468号公报的图3所示的热阀那样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也是感温阀部41及感温传感器42c—起通过活塞42b的伸缩而上下运动的构成,关于该构成,本发明也成立,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0114]符号说明A油压释放阀、I阀体、B感温释放阀、4感温阀体、41感温阀部、414流入孔、42b活塞、42感温驱动部、5感温壳体、52第二释放流出部、6油循环回路、61上游流路、612突起部、62下游流路、9油栗、7释放流路、71第一释放分支流路、72第二释放分支流路、9A吸入部、9B排出部、E发动机。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油栗;上游流路,其从该油栗的排出部侧设置到发动机;油压释放阀,其通过阀体在油的压力下移动而进行油的释放;以及感温释放阀,其通过感知油的油温而无级地开闭来进行油的释放,所述油压释放阀和所述感温释放阀并联地配置在所述上游流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低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进行油释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中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以在低油温附近油释放的量多,且在高油温附近油释放的量少的方式进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高油温时,所述感温释放阀不进行油释放。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释放阀设于所述发动机。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释放阀具备感温阀体和感温壳体,所述感温阀体具备感温驱动部和感温阀部,该感温阀部具有流入孔,所述感温驱动部具有通过基于热蜡的油温检测而隐现的活塞,所述感温壳体在内周侧面内形成有第二释放流出部,所述感温阀部能够通过滑动而开闭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阀部的流入孔采用与所述感温阀部的顶部外周不相交的构成,并且所述流入孔采用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二释放流出部小的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出部处且所述感温释放阀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突出地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使油的流动集中于所述感温释放阀的感温驱动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在上游侧形成为缓倾斜状。

百度查询: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发动机油回路的释放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