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开闭体驱动装置_株式会社美姿把_201780015578.6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申请日:2017-01-26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公开(公告)号:CN109072659B

主分类号:E05F15/643(20060101)

分类号:E05F15/643(20060101);B60J5/04(20060101);B60J5/06(20060101);E05F11/04(20060101)

优先权:["20160310 JP 2016-046726"]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7.17#授权;2019.01.15#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12.21#公开

摘要:由于开侧缆绳22a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滑轮46的滑轮槽50与凸缘部51之间的连接部5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开侧缆绳22a由于如以往那样被强力地按压于角部而造成的损伤。因此,能够提高开侧缆绳22a的耐久性,进而延长驱动单元的维护周期,可获得高信赖性。

主权项:1.一种开闭体驱动装置,驱动开闭开口部的开闭体,所述开闭体驱动装置具有:壳体;卷筒,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引导槽;缆绳,一端侧缠绕于所述引导槽,另一端侧与所述开闭体连接;缆绳进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缆绳通过所述缆绳进出部进出于所述壳体;滑轮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卷筒与所述缆绳进出部之间,并具备滑轮轴;滑轮,以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滑轮轴,并具备供所述缆绳缠绕的滑轮槽;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滑轮的轴向两侧,防止所述缆绳从所述滑轮槽脱落;以及弹簧部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向使所述卷筒与所述缆绳进出部之间的缆绳路径的长度增加的方向按压所述滑轮架,所述缆绳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所述滑轮的所述滑轮槽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所述滑轮架具有:一对支撑壁,支撑所述滑轮轴的轴向两侧、且限制所述滑轮向轴向的移动;连接壁,配置在所述滑轮的径向外侧,并将所述一对支撑壁彼此连接;突出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并向所述滑轮的径向外侧突出;通过通路,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允许设置于所述缆绳的一端部的卡扣块通过;以及狭缝,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侧,引导所述缆绳从所述通过通路向所述滑轮槽进行缠绕。

全文数据:开闭体驱动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驱动开闭体的开闭体驱动装置,该开闭体开闭开口部。背景技术以往,在单厢车等车辆中,在车身侧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门开闭体。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形成于车身侧部的大的开口部进行上下车或装卸货物等。由于滑动门的重量增大,因此在车辆上搭载可自动开闭该滑动门的电动滑动门装置。在电动滑动门装置中,将一端侧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与滑动门连接的缆绳的另一端侧经由设置在固定于车身的导轨两端的反转滑轮引导到驱动单元。而且,将缆绳的另一端侧缠绕在驱动单元的卷筒上,并通过电机使该卷筒旋转,从而用缆绳牵引滑动门来开闭开口部。在如上所述的缆绳式电动滑动门装置中,滑动门由导轨的弯曲部分引导并以强大的力拉入车身的内侧。因此,缆绳有时会因长期使用而伸长而使缆绳的路径长度变长。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单元中,为了吸收缆绳的路径长度的变化,与开侧缆绳及闭侧缆绳对应地在壳体内设置一对张紧机构。由此,对各缆绳分别施加规定的张力,消除各缆绳的松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1-074657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单元中,将扁平辊用于构成张紧机构的滑轮。具体而言,在滑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圆筒状的导向面平坦面,在其轴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凸缘部,以防止缆绳从导向面脱落。这些凸缘部从导向面向滑轮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其直径大于导向面。而且,在各凸缘部的导向面侧形成有大致直角的角部。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单元中,形成于缆绳的径向外侧而使缆绳平滑地移动的树脂制皮膜因被强力地按压在凸缘部的角部上而受到损伤,由此可能产生缆绳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缆绳的耐久性的开闭体驱动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在本发明的一方面中,提供驱动开闭开口部的开闭体的开闭体驱动装置,该开闭体驱动装置具有:壳体;卷筒,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引导槽;缆绳,一端侧缠绕于所述引导槽,另一端侧与所述开闭体连接;缆绳进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缆绳通过所述缆绳进出部进出于所述壳体;滑轮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卷筒与所述缆绳进出部之间,并具备滑轮轴;滑轮,以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滑轮轴,并具备供所述缆绳缠绕的滑轮槽;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滑轮的轴向两侧,防止所述缆绳从所述滑轮槽脱落;以及弹簧部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向使所述卷筒与所述缆绳进出部之间的缆绳路径增加的方向按压所述滑轮架,所述缆绳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所述滑轮的所述滑轮槽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所述滑轮槽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该滑轮槽的半径尺寸设为所述缆绳的直径尺寸以上的尺寸。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所述滑轮架具有:一对支撑壁,支撑所述滑轮轴的轴向两侧、且限制所述滑轮向轴向的移动;连接壁,配置在所述滑轮的径向外侧,并将所述一对支撑壁彼此连接;突出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并向所述滑轮的径向外侧突出;通过通路,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允许设置于所述缆绳的一端部的卡扣块通过;以及狭缝,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侧,引导所述缆绳从所述通过通路向所述滑轮槽进行缠绕。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所述狭缝的宽度尺寸设为允许所述缆绳通过而限制所述卡扣块通过的尺寸。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在所述通过通路与所述狭缝之间形成有锥部,所述锥部引导所述缆绳从所述通过通路向所述狭缝移动。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沿所述滑轮轴的轴向的所述连接壁的中央部,在所述滑轮抵接于所述支撑壁的状态下,所述狭缝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尺寸设为比所述狭缝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间隙尺寸大的尺寸。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所述滑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滑轮轴摆动自如。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缆绳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滑轮的滑轮槽与凸缘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缆绳由于如以往那样被强力地按压于角部而造成的损伤。因此,能够提高缆绳的耐久性,进而延长开闭体驱动装置的维护周期,可获得高信赖性。附图说明图1是单厢车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滑动门向车身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图3是示出驱动单元无盖的概要的主视图。图4是示出卷筒的细节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固定于缆绳的卡扣块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3的开侧张紧机构的细节的立体图。图7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6的张紧机构的立体图。图8是沿图6的通过滑轮轴的线B-B的截面图。图9的a、b是用于说明滑轮相对于滑轮轴向轴向移动的移动状态的说明图。图10的a、b、c是用于说明缆绳向滑轮槽进行缠绕的缠绕顺序的说明图。图11的a、b、c是用于说明缆绳不从滑轮槽脱落的说明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二的张紧机构的滑轮周边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三的张紧机构的与图8对应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图1示出单厢车的侧视图,图2示出表示滑动门向车身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图3示出表示驱动单元无盖的概要的主视图,图4示出表示卷筒的细节的立体图,图5示出表示固定于缆绳的卡扣块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单厢车,在形成车辆10的车身11的侧部设置有较大的开口部12。此外,在车身11的侧部设置有开闭开口部12的滑动门开闭体13。如图2所示,滑动门13具备辊子组件13a,辊子组件13a沿固定于车身11的侧部的导轨14移动。而且,当辊子组件13a沿导轨14进行了移动时,滑动门13也沿车身11的侧部移动。具体而言,滑动门13在图1及图2的实线所示的“全闭位置”与图1及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全开位置”之间,沿车辆10的前后方向移动而开闭开口部12。这里,如图2所示,在导轨14的车辆10的前方侧的部分设置有向车厢内侧图中上侧弯曲的拉入部14a。由此,通过将辊子组件13a引导到拉入部14a,滑动门13封闭开口部12,并且与车身11的侧面收容在同一面中。辊子组件13a及导轨14除了如图1所示分别设置于沿车身1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部以外,还分别设置在滑动门13的车辆10的前方侧的上下部分上部及下部。即,滑动门13在总共三个部位处被开闭自如地支撑于车身11。如图2所示,在车辆10上搭载有自动开闭滑动门13的电动滑动门装置20。电动滑动门装置20是缆绳式开闭装置,具备驱动单元21、开侧缆绳22a、闭侧缆绳22b。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单元21配置在车身11的车厢内、且配置在导轨14的沿车辆10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此外,开侧缆绳22a及闭侧缆绳22b分别具有将驱动单元21的动力传递到滑动门13的功能。开侧缆绳22a经由导轨14的位于车辆10后方侧的第一反转滑轮23a从车辆10的后方侧被引导到辊子组件13a,由此将滑动门13牵引到打开侧。与此相对地,闭侧缆绳22b经由导轨14的位于车辆10前方侧的第二反转滑轮23b从车辆10的前方侧被引导到辊子组件13a,由此将滑动门13牵引到关闭侧。开侧缆绳22a及闭侧缆绳22b的一端侧分别被引导至驱动单元21的内部。于是,当通过驱动单元21卷绕开侧缆绳22a时,滑动门13被开侧缆绳22a牵引而自动地进行打开动作。与此相对地,当通过驱动单元21卷绕闭侧缆绳22b时,滑动门13被闭侧缆绳22b牵引而自动地进行关闭动作。如图3所示,驱动单元21具备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壳体30。壳体30也作为支撑构成驱动单元21的各部件或机构的框架发挥功能。而且,驱动单元21借助设置于壳体30的四处固定部FP,通过螺栓等未图示而固定于车身11参照图2。这里,驱动单元21构成本发明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在壳体30中设置有作为驱动单元21的驱动源的电动机电机31。电动机31采用可沿正反方向旋转的扁平形状的无刷电机,由此抑制驱动单元21的厚度尺寸增大。而且,在壳体30的内部且电动机31的附近设置有由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成的减速机构未图示。由此,电动机31的旋转速度被减速,输出轴32的旋转力被高转矩化。此外,在减速机构与输出轴32之间设置有电磁离合器未图示。而且,在对滑动门13参照图2手动地进行开闭操作时,该电磁离合器分离,从而切断减速机构与输出轴3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由此,能够以小的负载顺畅地对滑动门13进行开闭操作。如图3所示,在壳体30的大致中心部分设置有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卷筒容纳室30a。卷筒容纳室30a与电动机31配置在同轴上,在其内部旋转自如地容纳有驱动用卷筒卷筒33。如图4所示,驱动用卷筒33形成为在外周面具备螺旋状的引导槽33a的大致圆柱形状,并在其轴心处固定于向卷筒容纳室30a突出的输出轴32。由此,驱动用卷筒33被电动机31旋转驱动,在卷筒容纳室30a的内部沿正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用卷筒33与输出轴32彼此锯齿嵌合,可靠地一体旋转而不相互滑动。而且,被引导到驱动单元21的开侧缆绳22a的一端侧从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一侧跟随引导槽33a进行缠绕。此外,如图5所示,在开侧缆绳22a的一端部通过铆接等而牢固地固定有形成为大致四角柱形状的金属制的卡扣块34。卡扣块34卡扣于设置在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一侧面的卡扣孔33b,由此开侧缆绳22a的一端部固定于驱动用卷筒33。与此同样地,被引导到驱动单元21的闭侧缆绳22b的一端侧从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另一侧跟随引导槽33a进行缠绕。此外,在闭侧缆绳22b的一端部也固定有与开侧缆绳22a相同的卡扣块未图示。而且,该卡扣块关闭侧卡扣于设置在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卡扣孔未图示。这样,开侧缆绳22a及闭侧缆绳22b的一端侧缠绕于驱动用卷筒33的引导槽33a,另一端侧连接到滑动门13。在壳体30的卷筒容纳室30a的里侧部分且靠开侧张紧机构40a及闭侧张紧机构40b的部分图中下部设置有基板容纳室未图示。在基板容纳室中容纳有控制电动机31及电磁离合器的动作的控制基板未图示。控制基板是在基板上安装有CPU、存储器、驱动电路等电子零部件的结构,经由连接器连接部35a、35b与搭载在车辆10上的电池电源、车厢内的开闭开关等均未图示电连接。而且,当驾驶员等对开闭开关进行了“打开操作”时,电动机31被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由此输出轴32及驱动用卷筒33沿逆时针方向以高转矩旋转。由此,开侧缆绳22a边牵引滑动门13边在驱动用卷筒33上,滑动门13自动地进行打开动作。此时,随着驱动用卷筒33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闭侧缆绳22b从驱动用卷筒33被送出到壳体30的外部。与此相对地,当驾驶员等对开闭开关进行了“关闭操作”时,电动机31被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由此输出轴32及驱动用卷筒33沿顺时针方向以高转矩旋转。由此,闭侧缆绳22b边牵引滑动门13边卷绕在驱动用卷筒33上,滑动门13自动地进行关闭动作。此时,随着驱动用卷筒33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开侧缆绳22a从驱动用卷筒33被送出到壳体30的外部。如图3所示,在壳体30中,与卷筒容纳室30a相邻地设置有开侧张紧容纳室30b及闭侧张紧容纳室30c。而且,被引导到壳体30的内部的开侧缆绳22a及闭侧缆绳22b分别从设置于壳体30的开侧缆绳进出部30d及闭侧缆绳进出部30e被引进开侧张紧容纳室30b及闭侧张紧容纳室30c。即,各缆绳22a、22b从各缆绳进出部30d、30e自由地进出壳体30内,并经由各张紧容纳室30b、30c被引导到卷筒容纳室30a。在开侧张紧容纳室30b及闭侧张紧容纳室30c中,分别容纳有对开侧缆绳22a及闭侧缆绳22b分别施加规定张力的开侧张紧机构40a及闭侧张紧机构40b。这样,通过设置各张紧机构40a、40b,即使各缆绳22a、22b因滑动门13的反复牵引动作而伸长,使其路径长度发生变化,各缆绳22a、22b也不会松弛。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各张紧机构40a、40b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简略地示出其图示。这里,在壳体30的各缆绳进出部30d、30e与各反转滑轮23a、23b之间分别设置有具有可挠性的外管TU。而且,各缆绳22a、22b在各缆绳进出部30d、30e与各反转滑轮23a、23b之间分别插入外管TU而在该外管TU的内部移动。此外,壳体30的开口部分图3中的近前侧由树脂制的盖未图示封闭。由此,卷筒容纳室30a、各张紧容纳室30b、30c被密封,可靠地防止雨水、灰尘等进入其内部。以下,使用附图,说明开侧张紧机构40a及闭侧张紧机构40b的详细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各张紧机构40a、40b以隔着图3的中心线P分别成镜像对称的方式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因此,以下,以开侧张紧机构40a为代表说明其详细结构。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仅作为“张紧机构40”进行说明。图6示出表示图3的开侧张紧机构的细节的立体图,图7示出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6的张紧机构的立体图,图8示出沿图6的通过滑轮轴的线B-B的截面图,图9的a、b示出用于说明滑轮相对于滑轮轴向轴向移动的移动状态的说明图,图10的a、b、c示出用于说明缆绳向滑轮槽进行缠绕的缠绕顺序的说明图,图11的a、b、c示出用于说明缆绳不从滑轮槽脱落的说明图。如图6及图7所示,张紧机构40具备滑轮架41,该滑轮架41设置在壳体30内的驱动用卷筒33与开侧缆绳进出部30d之间,通过将塑料等树脂材料注射成形等而形成为规定形状。滑轮架41具备在内侧具有滑轮容纳室42a的主体部42和一体地设置于该主体部42的导向轴43。滑轮架41的主体部42具备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一对支撑壁42b。而且,在各支撑壁42b的长边方向一侧设置有将各支撑壁42b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壁42c,在各支撑壁42b的长边方向另一侧设置有将各支撑壁42b彼此连接的第二连接壁42d。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壁42c、第二连接壁42d分别支撑各支撑壁42b的长边方向两侧,并且配置在滑轮46的径向外侧。此外,在第一连接壁42c的与第二连接壁42d侧相反的一侧连结有导向轴43的轴向基端侧。导向轴43的轴向前端侧进出自如地装配在设置于开侧张紧容纳室30b参照图3的插通孔未图示中。由此,滑轮架41在壳体30的内部沿与输出轴32参照图3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自由移动。这样,导向轴43限定滑轮架41相对于壳体30的移动方向。此外,在导向轴43上装配有螺旋弹簧弹簧部件44。也就是说,导向轴43也具有作为支撑螺旋弹簧44的弹簧支撑部的功能。而且,螺旋弹簧44以被施加有规定的初始载荷的状态收缩某种程度的状态配置在壳体30的开侧张紧容纳室30b与滑轮架41的主体部42之间。由此,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即使开侧缆绳22a伸长而使其路径长度增加,滑轮架41也被螺旋弹簧44按压,从而消除开侧缆绳22a的松弛。这样,螺旋弹簧44向使驱动用卷筒33与开侧缆绳进出部30d之间的开侧缆绳22a的路径长度增加的方向按压滑轮架41。如图8所示,在设置于滑轮架41的一对支撑壁42b之间,以横穿滑轮容纳室42a的方式设置有由圆柱状的钢棒构成的滑轮轴45。即,各支撑壁42b支撑滑轮轴45的轴向两侧。滑轮轴45在与导向轴43参照图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上延伸。即,滑轮轴45与输出轴32参照图3平行。而且,滑轮轴45通过将其轴向端部铆接而固定于各支撑壁42b的大致中央部参照图6、图7。需要说明的是,各支撑壁42b的长边方向两侧由各连接壁42c、42d支撑,因此在将滑轮轴45铆接固定于各支撑壁42b时,各支撑壁42b不会挠曲。滑轮46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滑轮轴45上。这里,如图8所示,滑轮46的厚度尺寸约为滑轮容纳室42a的厚度尺寸的一半的尺寸,由此如箭头M1所示,滑轮46相对于滑轮轴45在其轴向上自由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组装张紧机构40时,在滑轮46与滑轮轴45之间,虽未图示但涂布有足够量的润滑脂润滑油。由此,滑轮46能够相对于滑轮轴45长期顺畅地旋转及移动。这里,滑轮46沿滑轮轴45的轴向自由移动,但其移动量受到各支撑壁42b的限制。滑轮46由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盘状,并且在其径向内侧设置有装配于滑轮轴45的圆筒形状的装配部46a。在装配部46a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在该装配部46a的轴向上凹陷的润滑脂积存槽46b。由此,在滑轮46与滑轮轴45之间供应润滑脂。在装配部46a的径向外侧一体地设置有环状滑轮主体46c。而且,在装配部46a与滑轮主体46c之间形成有多个减胶部46d。这些减胶部46d在滑轮46的周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实现滑轮46的轻量化并防止该滑轮46在注射成形时的变形防止凹痕的发生。由此,充分确保装配部46a与滑轮主体46c的同轴度,实现高精度的树脂制的滑轮46。在滑轮主体46c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滑轮槽50,该滑轮槽50遍及滑轮主体46c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而且,如图8所示,滑轮槽50的截面的半径尺寸为R1。更具体而言,滑轮槽50的截面的直径尺寸R1×2约为滑轮主体46c的厚度尺寸的23的尺寸。此外,在滑轮主体46c的轴向两侧图8中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从滑轮槽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51。这些凸缘部51遍及滑轮主体46c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具有防止缠绕于滑轮槽50的开侧缆绳22a从滑轮槽50脱落的功能。进一步地,在沿滑轮46轴向的滑轮槽50与各凸缘部51之间设置有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的连接部52。一对连接部52遍及滑轮主体46c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其半径尺寸为滑轮槽50的半径尺寸R1的大致一半的大小的半径尺寸R2R2≈R12。这里,滑轮槽50朝向滑轮主体46c的径向内侧凹陷,与此相对地,一对连接部52朝向滑轮主体46c的径向外侧且滑轮槽50侧突出。而且,形成滑轮槽50的截面的曲线和形成各连接部52的截面的曲线彼此平滑地在连接点CP在图示中仅示出一个点的部分处连接,在该连接点CP上未形成有角部。由此,即使通过驱动单元21参照图3的驱动,开侧缆绳22a在滑轮槽50内乱动并靠向各凸缘部51移动,开侧缆绳22a也仅是与半径尺寸R1的滑轮槽50和半径尺寸R2的连接部52均为圆弧形状的部分接触。因此,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开侧缆绳22a与角部接触,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开侧缆绳22a过早损伤。这里,如图5所示,开侧缆绳22a由捻合多根细铁丝而成的金属线WA和覆盖其外周的树脂制的皮膜PF形成。此外,开侧缆绳22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直径尺寸为φX。更具体而言,开侧缆绳22a的直径尺寸φX约为滑轮槽50的截面的直径尺寸R1×2的13的尺寸φX≈R1×23。换言之,滑轮槽50的半径尺寸R1设为开侧缆绳22a的直径尺寸φX以上的尺寸。这样,根据滑轮46,能够可靠地防止低刚度的皮膜PF的过早损伤,因此,将金属线WA暴露于外部而过早生锈、或者剥离的皮膜PF对开侧缆绳22a的卷绕动作驱动单元21的动作造成妨碍防患于未然。如图8所示,在形成滑轮架41的主体部42的第二连接壁42d上设置有向滑轮46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0。突出部6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并且在突出部60的内侧形成有允许固定于开侧缆绳22a的一端部的卡扣块34图中的双点划线通过的通过通路61。通过通路61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形状,在通过通路61的内部,卡扣块34不能倾斜或旋转。因此,卡扣块34能够顺畅地通过通过通路61,进而提高驱动单元21参照图3的组装作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组装驱动单元21时,如图6的粗虚线箭头所示进行将开侧缆绳22a布线于滑轮46的作业。如图6及图7所示,突出部60设置在滑轮46周围大致90度的范围内,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更具体而言,突出部60配置在相对于导向轴43的轴心靠开侧缆绳进出部30d参照图3的部分。如图8所示,在突出部60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引导开侧缆绳22a从通过通路61向滑轮槽50进行缠绕布线的狭缝62。该狭缝62遍及突出部60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狭缝62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尺寸W1在突出部60的整个周向区域内是一定的。这里,狭缝62的宽度尺寸W1设定为开侧缆绳22a可通过的宽度尺寸、即比开侧缆绳22a的直径尺寸φX稍大的宽度尺寸W1W1>φX。由此,狭缝62允许开侧缆绳22a通过,另一方面又限制卡扣块34通过。因此,在组装驱动单元21时,卡扣块34不会被夹在狭缝62而是引导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进行缠绕,能够顺畅地进行该作业。此外,在通过通路61与狭缝62之间形成有引导开侧缆绳22a从通过通路61向狭缝62移动的一对锥部63。这些锥部63遍及突出部60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并且配置在通过通路61及狭缝62中的沿滑轮轴45的轴向的两侧。由此,能够使开侧缆绳22a从通过通路61向狭缝62顺畅地移动,能够容易地进行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进行缠绕的缠绕作业。不过,各锥部63不限于遍及突出部60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例如也可以在突出部60的周向上局部地设置多个。如图8所示,突出部60配置在沿滑轮轴45的轴向的第二连接壁42d的中央部。由此,在滑轮46相对于滑轮轴45向下方移动且该滑轮46与下方的支撑壁42b抵接的状态图8的状态下,设置于滑轮46的凸缘部51的外周部分从滑轮46的径向与狭缝62相对。此时,狭缝62与连接部52之间的间隙尺寸W2为比狭缝62与凸缘部51之间的间隙尺寸W3大的尺寸W2>W3。这里,如果整理开侧缆绳22a的直径尺寸φX、狭缝62的宽度尺寸W1、狭缝62与连接部52之间的间隙尺寸W2、狭缝62与凸缘部51之间的间隙尺寸W3的大小关系,则W1>φX>W2>W3。由此,当从图8的状态起进行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的缠绕作业时,开侧缆绳22a可靠地向滑轮槽50侧移动而无需目视观察。这是因为,W2>W3以及滑轮46只能从图8的状态起相对于滑轮轴45向增大W2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如从图8清楚可见,通过滑轮46的移动,W2可变大而W3不可变大,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的缠绕作业。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相反,在滑轮46与上方的支撑壁42b抵接的状态未图示下也可得到与上述相同的尺寸关系。因此,在滑轮46与上方的支撑壁42b抵接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的缠绕作业。如图9所示,驱动用卷筒33的引导槽33a形成为螺旋状。由此,随着驱动用卷筒33的旋转,开侧缆绳22a卷绕于驱动用卷筒33的卷绕位置开侧缆绳22a从驱动用卷筒33拉出的拉出位置在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不管驱动用卷筒33的旋转如何,壳体30的缆绳进出部30d总是位于与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将驱动用卷筒33的轴向长度设为E时,缆绳进出部30d的位置为E2的位置。由此,随着驱动用卷筒33的旋转,缆绳进出部30d与驱动用卷筒33之间的开侧缆绳22a的倾斜角度Z在图示中为以基准线C为中心的开侧缆绳22a的最大倾斜角度以基准点P1为中心进行变化。当开侧缆绳22a的倾斜角度Z变化时,配置有滑轮46的位置的开侧缆绳22a的移动路径在滑轮轴45的轴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变化。于是,滑轮46相对于滑轮轴45沿轴向移动,以便跟随开侧缆绳22a的移动路径的变化。这里,图9的a示出了滑动门13参照图2处于全闭状态、且是开侧缆绳22a的大部分已从驱动用卷筒33拉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图9的b示出了滑动门13处于全开状态、且是开侧缆绳22a的大部分被卷绕在驱动用卷筒33上的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滑动门13的开闭,开侧缆绳22a以基准线C为中心如箭头M2所示沿图中的上下方向摆动。此时的开侧缆绳22a的最大摆动角度是倾斜角度Z的2倍。这样,开侧缆绳22a随着滑动门13的开闭而进行摆动运动,但滑轮槽50的延伸方向维持相对于基准线C保持平行的状态。因此,开侧缆绳22a在滑轮槽50的内部以基准点P2为中心进行摆动运动。此时,开侧缆绳22a被强力地压向设置在滑轮46上的一对凸缘部51参照图8。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轮槽50与各凸缘部51之间设置有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的连接部52参照图8,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分散作用于开侧缆绳22a的应力集中。因此,防止开侧缆绳22a的皮膜PF参照图5过早地受到损伤。此外,为了消除开侧缆绳22a的松弛,从螺旋弹簧44经由滑轮46向开侧缆绳22a传递较大的按压力螺旋弹簧44的弹簧力。因此,使该皮膜PF和金属线WA参照图5剥离那样的、可产生所谓的“走样”的较大的应力作用于开侧缆绳22a的皮膜PF。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开侧缆绳22a与截面形状分别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滑轮槽50及连接部52接触,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分散作用于开侧缆绳22a的应力集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形成于滑轮的外周面的平坦的导向面被按压于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缆绳,并且一对凸缘部的角部被按压于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缆绳,因此伴随于应力集中的“走样”有可能过早地发生。这里,参照图9,按照以下所示的要点来设定滑轮槽50的截面的半径尺寸R1及连接部52的半径尺寸R2参照图8。由此,能够分散作用于开侧缆绳22a的应力集中,有效地防止上述“走样”的发生。首先,滑轮槽50的截面的直径尺寸R1×2设定为大于开侧缆绳22a的直径尺寸φXR1×2>φX。不过,如果直径尺寸R1×2过于大于直径尺寸φX,则与现有技术同样地,对开侧缆绳22a的应力集中的分散变得不充分,有可能过早地发生“走样”。另一方面,如果将直径尺寸R1×2设为接近直径尺寸φX的值,则开侧缆绳22a的延伸方向与滑轮槽50的延伸方向平行。也就是说,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开侧缆绳22a不能相对于滑轮槽50倾斜。于是,除了滑轮46的厚度尺寸减小,开侧缆绳22a易于从滑轮槽50脱落之外,滑轮46还相对于滑轮轴45塌陷,有可能滑轮46难以相对于滑轮轴45顺畅地旋转及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直径尺寸R1×2与直径尺寸φX的期望的数值关系,将直径尺寸R1×2设为直径尺寸φX的大致3倍的尺寸R1×2≈φX×3。此外,关于连接部52的半径尺寸R2及开侧缆绳22a缠绕于滑轮槽50的缠绕长度L,设定为连结基准点P2和连接点CP的线段AL相对于基准线C的倾斜角度Y大于以基准线C为中心的开侧缆绳22a的最大倾斜角度ZZ>Y。由此,缓和从连接部52施加到开侧缆绳22a的按压力。接着,使用附图,说明开侧缆绳22a缠绕于滑轮槽50的缠绕顺序。首先,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将设置于开侧缆绳22a的一端部的卡扣块34参照图5插入设置于滑轮架41的突出部60的通过通路61。由此,开侧缆绳22a由卡扣块34带路而在通过通路61内插入通过,并且开侧缆绳22a配合突出部60的圆弧形状而进行弹性变形。然后,将开侧缆绳22a向滑轮46侧拉拽,由此使开侧缆绳22a通至狭缝62。此时,通过锥部63,开侧缆绳22a被顺畅地引导到狭缝62。然后,通过进一步将开侧缆绳22a向滑轮46侧拉拽,如图10的a的箭头1所示,开侧缆绳22a经由狭缝62与连接部52之间而被引导移动到滑轮槽50。这是因为,如图8所示,使狭缝62与连接部52之间的间隙尺寸W2为比狭缝62与凸缘部51之间的间隙尺寸W3大的尺寸。因此,即使不目视观察开侧缆绳22a,该开侧缆绳22a也不会如图10的a的虚线箭头那样移动。接着,如图10的b的箭头2所示,通过在狭缝62和连接部52之间被引导的开侧缆绳22a,如箭头3所示,滑轮46沿滑轮轴45参照图8的轴向移动。由此,如图10的c的箭头4所示,开侧缆绳22a缠绕布线在滑轮槽50上,如箭头5所示,滑轮46沿滑轮轴45的轴向移动,恢复到图10的a所示的原来的状态。由此,完成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缠绕的缠绕作业。接着,使用附图,对开侧缆绳22a不从滑轮槽50脱落的情况进行说明。当通过驱动单元21参照图3的运行,开侧缆绳22a高速移动时,例如,如图11的a的箭头6所示,由于开侧缆绳22a的离心力等,可能引起该开侧缆绳22a从滑轮槽50向径向外侧鼓出。这里,在滑轮槽50与第二连接壁42d从径向相对的情况下,开侧缆绳22a能够立即返回到滑轮槽50。与此相对地,在滑轮槽50与狭缝62从径向相对的情况下,如图11的a所示,可能引起开侧缆绳22a到达通过通路61。假设即使开侧缆绳22a到达通过通路61,如图11的b的箭头7及图11的c的箭头8所示,开侧缆绳22a也能够顺畅且迅速地返回到滑轮槽50。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使狭缝62与连接部52之间的间隙尺寸W2为比狭缝62与凸缘部51之间的间隙尺寸W3大的尺寸参照图8。因此,到达通过通路61的开侧缆绳22a不会如图11的b、图11的c的虚线箭头那样移动。如以上所详述的,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驱动单元21,开侧缆绳22a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滑轮46的滑轮槽50与凸缘部51之间的连接部5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开侧缆绳22a如以往那样由于被强力地按压于角部而造成的损伤。因此,能够提高开侧缆绳22a的耐久性,进而延长驱动单元21的维护周期,可获得高信赖性。此外,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驱动单元21,滑轮槽5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使滑轮槽50的半径尺寸R1为开侧缆绳22a的直径尺寸φX以上的尺寸,因此开侧缆绳22a能够在滑轮槽50的内部以基准点P2为中心进行摆动运动参照图9。由此,能够抑制滑轮46由于开侧缆绳22a而相对于滑轮轴45塌陷,进而能够使滑轮46顺畅地运行。进一步地,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驱动单元21,在滑轮架41上设置突出部60,在该突出部60上设置卡扣块34可通过的通过通路61,进而在突出部60的径向内侧设置引导开侧缆绳22a从通过通路61向滑轮槽50进行缠绕的狭缝62。因此,在组装驱动单元21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进行缠绕的缠绕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提高成品率。此外,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驱动单元21,将狭缝62的宽度尺寸W1设为允许开侧缆绳22a通过并限制卡扣块34通过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单元21的组装作业性。进一步地,由于在通过通路61与狭缝62之间形成有引导开侧缆绳22a从通过通路61向狭缝62移动的锥部63,由此也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单元21的组装作业性。此外,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驱动单元21,在突出部60配置于沿滑轮轴45的轴向的第二连接壁42d的中央部,并且滑轮46与支撑壁42b抵接的状态下,狭缝62与连接部52之间的间隙尺寸W2为比狭缝62与凸缘部51之间的间隙尺寸W3大的尺寸。由此,在组装驱动单元21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开侧缆绳22a向滑轮槽50进行缠绕的缠绕作业参照图10。进一步地,在驱动单元21的运行中,假设即使开侧缆绳22a到达通过通路61,也能够使开侧缆绳22a顺畅且迅速地返回到滑轮槽50参照图11。接着,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2示出了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张紧机构的滑轮周边的截面图。在实施方式二中,与实施方式一参照图8相比,如图12的箭头M3所示,不同点仅在于,将滑轮70设置为以中心点P3为中心相对于滑轮轴45摆动自如。具体而言,在滑轮70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71,并在该圆筒部71的径向内侧装配有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轴承部件72。轴承部件72的径向内侧装配成相对于滑轮轴45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此外,在轴承部件72的径向外侧形成有设定为规定曲率的环状的圆弧凸面73,该圆弧凸面73与形成于圆筒部71的径向内侧的环状的圆弧凹面74滑动接触。这里,在圆筒部71与滑轮轴45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S。由此,滑轮70能够相对于滑轮轴45以中心点P3为中心摆动。在如上所述形成的实施方式二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二中,滑轮70相对于滑轮轴45摆动自如地设置,因此即使从开侧缆绳22a参照图8作用使滑轮70相对于滑轮轴45塌陷的力时,滑轮70也随之如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摆动。因此,能够使滑轮70更顺畅地运行。接着,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图13示出了表示实施方式三的张紧机构的与图8对应的截面图。与实施方式一参照图8相比,在实施方式三中,仅滑轮槽80的截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滑轮槽80以朝向滑轮46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方式遍及滑轮主体46c的整个周向区域而设置。而且,形成滑轮槽80的一对平坦面81与一对连接部52连接。在如上所述形成的实施方式三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作用效果。这里,开侧缆绳22a被按压于一对平坦面81两处,因此能够使作用于开侧缆绳22a的应力集中至少分散到两处。因此,与以往情况那样应力集中于一处相比,能够抑制“走样”的发生。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驱动单元21配置在车身11的内部,并将各缆绳22a、22b与滑动门13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以下结构:将驱动单元21配置在滑动门13的内部,并将各缆绳22a、22b经由滑动门13的辊子组件13a的部分固定到导轨14的两端部。除此以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部分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设置部位等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即可,可以是任意的,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工业实用性开闭体驱动装置搭载于车辆车身的侧部,用于驱动开闭形成于车身侧部的开口部的滑动门。

权利要求:1.一种开闭体驱动装置,驱动开闭开口部的开闭体,所述开闭体驱动装置具有:壳体;卷筒,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引导槽;缆绳,一端侧缠绕于所述引导槽,另一端侧与所述开闭体连接;缆绳进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缆绳通过所述缆绳进出部进出于所述壳体;滑轮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卷筒与所述缆绳进出部之间,并具备滑轮轴;滑轮,以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滑轮轴,并具备供所述缆绳缠绕的滑轮槽;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滑轮的轴向两侧,防止所述缆绳从所述滑轮槽脱落;以及弹簧部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向使所述卷筒与所述缆绳进出部之间的缆绳路径增加的方向按压所述滑轮架,所述缆绳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所述滑轮的所述滑轮槽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滑轮槽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该滑轮槽的半径尺寸设为所述缆绳的直径尺寸以上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滑轮架具有:一对支撑壁,支撑所述滑轮轴的轴向两侧、且限制所述滑轮向轴向的移动;连接壁,配置在所述滑轮的径向外侧,并将所述一对支撑壁彼此连接;突出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并向所述滑轮的径向外侧突出;通过通路,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允许设置于所述缆绳的一端部的卡扣块通过;以及狭缝,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侧,引导所述缆绳从所述通过通路向所述滑轮槽进行缠绕。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狭缝的宽度尺寸设为允许所述缆绳通过而限制所述卡扣块通过的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其中,在所述通过通路与所述狭缝之间形成有锥部,所述锥部引导所述缆绳从所述通过通路向所述狭缝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沿所述滑轮轴的轴向的所述连接壁的中央部,在所述滑轮抵接于所述支撑壁的状态下,所述狭缝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尺寸设为比所述狭缝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间隙尺寸大的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体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滑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滑轮轴摆动自如。

百度查询: 株式会社美姿把 开闭体驱动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