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支撑单元_塞夫霍兰德有限公司_201680039337.0 

申请/专利权人:塞夫霍兰德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6-05-25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公开(公告)号:CN107848357B

主分类号:B60G11/28(20060101)

分类号:B60G11/28(20060101);F16F9/05(20060101)

优先权:["20150529 DE 102015108519.4"]

专利状态码:失效-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法律状态:2022.05.06#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18.04.20#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3.27#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弹簧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具有主体和强化元件,其中,所述主体具有固定至多用途运载车的底盘的第一接触侧,其中,所述强化元件能够固定至所述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并且被设计成用于支撑空气弹簧的柱塞,所述强化元件由具有高于所述主体的强度和或硬度的材料形成。

主权项:1.一种用于空气弹簧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具有主体2和强化元件6,其中,所述主体2具有固定至多用途运载车的底盘的第一接触侧22,其中,所述强化元件6能够固定至所述主体2的第二接触侧24并且设计为用于支撑空气弹簧的柱塞10,其中,所述强化元件6由具有高于所述主体2的强度和或硬度的材料形成。

全文数据:支撑单元技术领域_[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弹簧或者与空气弹簧一起使用的支撑单元。背景技术[0002]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支撑单元,尤其是用于支撑空气弹簧的柱塞的支撑单元。尤其需要的是,如果多用途运载车旨在能够进行起重机装载,其中,多用途运载车被升起,并且悬挂在空气弹簧上的可枢转的控制臂由于多用途运载车的车轮的重量而向下位移,其中,柱塞被拉出空气^单簧。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可从控制臂升起柱塞的设备被证明是有利的。由此,防止了空气弹簧波纹管上的过高的负载以及之后的撕裂。然而,为了将柱塞正确地定位到控制臂上而设置有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用于支撑柱塞并且使柱塞相对于控制臂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然而,由于这种设计,需要比常规的柱塞更多的部件,并且由于多个不同的部件相互嵌合,空气弹簧的重量大于单独地形成的柱塞的质量。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能够实现高的操作可靠性,灵活的适配于各种不同的空气弹簧单元并且能够减小空气弹簧和或与空气弹簧单元相邻的组装件的重量。[0004]上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支撑单元的方式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将体现本发明的其它的优点和特征。[0005]根据本发明,支撑单元具有主体和强化元件,其中,主体具有用于固定至多用途运载车的底盘的第一接触侧,其中,强化元件固定至或者可固定至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并且被设计为用于支撑空气弹簧的柱塞,其中,强化元件由高于主体强度和或硬度的材料形成。换句话说,优选地,支撑单元是多部件形式的空气弹簧的柱塞的一部分,其中,优选地,支撑单元被设计成固定于多用途运载车的拖曳臂以使柱塞的其它部件在该多用途运载车的使用期间保持在相对于控制臂的正确位置。在此,特别优选地,主体由尽可能轻质的材料构成。铝材料或者塑料材料或者纤维复合材料等尤其适用于此目的。这些相对轻质的材料的缺点在于,它们通常表现出相对较低的耐磨损性和表面耐损耗性。由此,强化元件能够固定于或者优选地固定于主体,其中,强化元件保护相应的接触侧,尤其是主体的第二接触侧,以防止由于磨损、冲击或者局部高压力而导致的损耗。由此,支撑单元的使用寿命可以显著增加,因为特别地,通常由金属或者类似的硬质材料制成的柱塞不再直接位于主体的轻质或者相对软的材料上,而是优选地仅被支撑于强化元件上。这里,强化元件具有高于主体材料的强度和或硬度。在此方面,材料强度特性和材料硬度特性是有区别的。这里,强度尤其是指对拉力、压力和扭力的抗性,强度阻止了强化元件的塑性变形或撕裂或弯曲。强化元件的硬度或者强化元件的材料的硬度尤其是指强化元件表面的抵抗物体进入强化元件表面的能力的特征。在此方面,可考虑将布氏硬度作为材料硬度。尤其优选的是,强化元件的背离柱塞和背离主体的第二接触侧的一侧的表面硬度高于朝向柱塞的一侧的表面硬度。特别地,期望表面上的最高负载位于强化元件的所述朝外的一侧,这是因为与之相邻的柱塞的或者空气弹簧的那些部分作用在强化元件的表面上。然而,已知的关系是,特定的金属材料的硬度越高,该金属材料的强度,特别是该金属材料的对于韧性断裂的抗性就越低。因此,优选在高强度和足够硬度之间进行折中,特别优选地,对于强化元件的材料,首先保证强化元件材料具有足够的弹性,并且其次尽可能地使强化元件上在支撑单元运行时只有小的表面磨损。特别优选的情况是,在柱塞完全放置在主体上之后,从柱塞传递到主体上的力仅被主体的与第一接触侧相对的那一侧吸收。在这种情况下,在其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强化元件的第二接触侧的横向(优选地,锥形)区域优选地用于在将柱塞放置于主体上或者从主体上抬起的期间对柱塞进行引导和对主体的材料进行保护。[0006]特别优选地,主体由塑料形成。塑料适合作为生产材料,这是因为生产成本特别低廉,并且例如甚至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成型为相对复杂的形状,而不需要高的制造成本。在此,作为塑料,特别优选纤维增强塑料,此种塑料例如在相应的区域中通过金属材料纤维或碳纤维或芳族聚酰胺纤维材料的纤维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地,主体通过注塑成型而制造的。然而,在主体由塑料制成的情况下,显而易见的是,例如可以设置有金属插件,其中,例如设置有用于通过螺栓将主体固定到控制臂的螺纹。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显而易见地,主体的主要部分由塑料形成。[0007]此外,优选地,强化元件由金属形成。优选地,例如钢等金属材料根据本发明的强化元件的要求而在足够高的强度和足够高的表面硬度之间进行折中。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元件的使用寿命以及整个支撑单元的使用寿命可以大幅增加。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形成为变形的金属工件或锻造部件。[0008]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具有抵接面和保持部,其中抵接面背离主体,并且,其中,保持部被布置为或可以被布置为与主体嵌合。优选地,保持部是强化元件的至少局部地弯曲的部分,该保持部与主体上的对应的几何构造形成底切undercut,或者可以以某种其它方式与主体形状配合地嵌合。在强化元件被包封到主体的位于保持部的区域内的材料中这样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优选地配备有倒钩状的几何形状,该几何形状能够实现与主体的材料的可靠的,形状配合的,紧密的嵌合。[0009]优选地,抵接面具有朝向外部的大体上平坦的形状;换句话说,抵接面设置在强化元件的背向主体的一侧上,并且所述抵接面基本上是平坦的,平面的或者具有轻微的圆角。特别优选地,抵接面在柱塞下放期间使柱塞更容易地沿着支撑单元滑动。此外,优选地,抵接面的平均长度大致是保持部的平均长度的至少两倍。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元件可以设置有特别大的抵接面,由此可以优化从柱塞到强化元件的力传递,并且使强化元件和柱塞上的表面磨损尽可能低。因此能够提供强化元件的重量优化设计,其中,对于特定的抵接面或抵接面的尺寸,强化元件的重量仍然相对较低,这是因为保持部具有相对较小的长度,因此保持部也具有相对较低的重量。[0010]优选地,保持部被布置为或可以被布置为与主体的固定部形状配合地嵌合。特别地,保持部在这种情况下被设计成可以例如以卡扣连接的形式与主体的相对应的固定部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单元的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保持部与主体的固定部形状配合地嵌合。此外,优选的是,主体具有多个固定部,可以选择性地使强化元件与多个固定部嵌合。以这种方式,可以使用同一个主体形成具有不同设计的支撑单元。显而易见的是,在主体上布置的强化元件越多,支撑单元的重量越大,但是,同时,在支撑单元上为空气弹簧的柱塞或类似部件提供了越大的抵接面。因此,主体上的强化元件的灵活的和可拆卸的布置允许支撑单元适配于操作多用途运载车时所需的要求。[0011]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强化元件局部地包封在主体的材料中。换句话说,优选的情况是,强化元件的保持部至少局部地优选全部地被主体的材料包封。以这种方式,可以在主体和强化元件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和形状配合的连接。该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强化元件与主体之间的连接强于在强化元件与主体之间的纯粹的形状配合的连接的情况下的连接。该实施例的缺点在于,当强化元件使用寿命结束时,不能很容易地将强化元件从主体中取出并用新的强化元件进行替换。因此,该实施例尤其有利于在支撑单元和空气弹簧的其它部件之间的界面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的多用途运载车,这是因为:由于强化单元与主体以牢固的方式彼此连接使得在这两个部件之间不会由于振动而产生摩擦,所以尤其是底盘系统中的振动不被传递至或者仅十分微弱地被传递至强化元件和主体之间的界面中。[0012]特别优选地,保持部通过强化元件的弹性变形而被布置为与固定部形状配合地嵌合,其中,固定部和保持部形成底切,并且,其中,保持部和固定部之间的嵌合是可释放的。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具有两个保持部,其中,第一保持部可以首先被使用者布置成与主体上的对应的固定部嵌合,其中通过位于保持部之间的强化元件的材料的后续的弹性变形或弯曲,第二保持部同样可以被布置成与主体的第二固定部形状配合地嵌合。由于强化元件的材料的弹性恢复作用,两个保持部随后保持为与各自的固定部形状配合地连接。特别优选地,通过强化元件的新建的弹性变形,使得强化元件的至少一个保持部能够与各自相应的固定部脱离嵌合,由此可以从主体除去强化元件。保持部与固定部之间的作为可释放连接的嵌合形式特别适合于如下情况:对于不同的应用主体上将布置不同数量的强化元件,或者在强化元件达到了它们的使用寿命的终点之后所述强化元件需要更替并且替换成新的强化元件。[0013]此外,优选地,设置用于将保持部固定在主体上的固定元件。作为保持部与固定部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补充或者替代,尤其优选地设置能够将保持部固定至主体的固定元件。在此,固定元件优选地接合在主体上,并且具有能够被布置为与保持部接合的底切几何形状,以便将所述保持部固定在主体上。在最简单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元件是简单的螺栓,其可以被引导穿过保持部上的对应的底切并且与主体螺纹连接。特别地,如果在多用途运载车和支撑单元的操作期间在强化元件上有时可能会出现高度的变形,则固定元件提供额外的固定动作以防止主体与强化元件之间的形状配合的嵌合的解除。换句话说,在支撑单元的操作期间,不能像使用者通过弯曲强化元件而产生的形状配合嵌合的解除那样容易地解除固定元件。显而易见的是,这引起的不利结果是,增加了支撑单元的安装成本。[0014]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具有多个保持部。特别优选地,在强化元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保持部,每个保持部可以与主体上的相对应的固定部嵌合。此外,优选地,还可以在强化元件上设置额外保持部,该额外保持部可以被布置为与主体上的相对应的固定部形状配合地嵌合。主体特别优选具有比保持部实际占用的固定部更多的固定部。通过这种方式,特别优选地,可以实现主强化元件在主体上的非均匀布置,以便能够优选地通过主体上的较多或较少数量的强化元件相应地抵抗在多用途运载车的使用期间在不同方向上以较大或较小的强度作用的力。在此,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容易地为多个应用和不同的多用途运载车设置使用同一个主体的对应的支撑单元,这是因为能够容易地使多个强化元件和强化元件在主体上的定位适配于相应的运行条件。[0015]特别优选地,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具有大致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优选地,第二接触侧是主体的朝向空气弹簧的柱塞上的相对应的抵接面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地,第二接触侧为锥体或截头椎体的壳体表面。此外,优选地,第二接触侧也可以共同包围顶面表面,也就是说,截头锥体的与第一接触侧背离的表面,因为在该区域中也可以将空气弹簧的柱塞布置为抵靠主体。在此,优选地,第二接触侧的所有相关部分或者可以与柱塞嵌合的部分均可以分别配置有强化元件。在本文中,“大致圆锥形”特别地限定了大体上对应于几何锥体的形状,然而,例如固定部或在边缘处的局部带圆角部分可以设置在到第二接触侧或者到主体的上侧的过渡区域,这样的固定部或局部带圆角部分同样地被限定为与大致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几何形状相关。另外,优选地,为了节省重量的目的,为了实现局部材料的节约和减少主体的重量,还可以在大致圆锥型的几何形状上设置额外的切口。[0016]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的抵接面具有距第二接触侧的最大间距,其中,最大间距与第二接触侧的平均直径的比值为0.02〜0.3,优选0.05〜0•2,并且特别优选大约0.05〜0.1。抵接面,即强化元件的背离第二接触侧的侧面或表面优选地具有与第二接触侧或第二接触侧的表面的最大间距。特别地,这能够使即使相对于第二接触侧的长度具有相对大长度的柱塞也能够通过强化元件而被固定至大致更小的主体上。另外,优选地,主体的第二接触侧与柱塞的相应部分之间的更具有金属弹性的弹性材料的布置使得能够通过强化元件相应地削弱或缓冲从柱塞传递到主体的振动和冲击。特别优选地,第二接触侧的平均直径定义为垂直于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的第二接触侧的垂直轴线、对称轴线或旋转对称轴线的第二接触侧的平均直径。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平均直径是在第二接触侧的中等高度位置处的第二接触侧的直径。这里,最大间距与第二接触侧的平均直径的比值的范围0.02〜0.3涵盖了在本发明中测试的并且被认为是有利的所有实施例。特别地,所述最大比例允许在处于0.3的比率上限处强化元件的重量增加与处于0.02的比率下限处强化元件的过低的弹簧作用之间进行足够好的折衷。对于高负载的多用途运载车,已经发现最大间距与平均直径的比例不应低于0.05,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强化元件的足够的弹簧作用。然而,对于此种多用途运载车,己经发现,在不超过〇.2的数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足够低的重量,由此支撑单元总体上能够有助于优化多用途运载车的重量。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的0.05〜0.1的范围己经被证明特别适用于在频繁地执行起重机装载的情况下的多用途运载车。在这种情况下,0.05的比值低值允许在起重机装载期间强化元件进行充分良好的对于冲击和震动的缓冲,并且只有数值为0.1的比值具有强化元件的重量优化设计的特征。[0017]特别优选地,在主体上设置有多个强化元件,这些强化元件以分布的方式布置在第二接触侧上。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强化元件可以布置成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即,例如沿着主体的或者主体的第二接触侧的在平均直径的高度上定义的圆周均匀地分布。这样,通过强化元件,可以在所有负载方向上实现相同的效果。[0018]在替代实施例中,强化元件可以以非均匀分布的方式固定到第二接触侧。在此,特别地,第二接触侧上的强化元件的非均勾分布用于局部强化支撑单元的主体,从而相比于在主体的朝向车辆中心和朝向车辆外侧的那些表面处的强化元件,通过例如在多用途运载车的纵长方向上位于主体的前侧和后侧上的强化元件实现对主体更大的支撑或强化。此夕卜,已经发现,在主体的背离控制臂的枢转轴线的一侧上对主体进行加强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在多用途运载车的装载期间,控制臂与支撑单元一起更深地伸入柱塞,由此在主体的与枢转轴线相对的一侧上或者在外侧上比在主体的面向枢转轴线的一侧上需要借助于强化元件的更高程度的加强。[0019]特别优选地,主体在其背向第二接触侧的一侧上具有支柱,其中,强化元件在支柱的高度处固定于第二接触侧。因此特别优选的情况是,主体在其优选朝内的一侧上具有支柱结构或框架状结构。在此,特别优选地,对于一个强化元件或优选地布置的多个强化元件而言,在各自的情况下被布置在支柱或相应的支柱的高度上。由此,可以通过支柱直接支撑强化元件。直接经由加强支柱进行从柱塞经由强化元件作用至主体的力的传导。由此,可以实现更高的稳定性,由此可以节省支柱之间的材料,并且可以实现减轻重量。[0020]特别优选地,主体在第一接触侧上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优选地偏心地布置在第一接触侧上。优选地,主体的第一接触侧是如下表面:通过该表面,所述主体被坐装在多用途运载车的控制臂上并且能够被固定于控制臂。为了防止主体相对于控制臂的转动,优选地,在第一接触侧上设置嵌合部,相对于可能优选地设置在主体上的对称轴线或对称平面偏心地布置该嵌合部。因此,在优选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的主体上,优选地以与主体的中心轴线或旋转对称轴线间隔开的方式布置嵌合部。特别优选地,嵌合部形成为能够与控制臂上的相对应的几何形状嵌合的突起。除了嵌合部之外,优选地,主体在第一接触侧上还具有紧固部,例如螺钉或螺栓可以通过螺纹而被插入和固定至主体的紧固部中。在此,优选地,主体被紧压在控制臂上,其中,嵌合部确保防止主体相对于多用途运载车的控制臂旋转。[0021]优选地,强化元件的抵接面具有横切于或垂直于第一接触侧的纵向长度以及沿着围绕主体的对称轴线延伸的周向方向的外围长度,其中纵向长度大于外围长度。换句话说,强化元件因此具有大致细长的形状,其中强化元件的较长侧以大致横切于第一接触侧所跨越的方式布置在主体上。在此,特别优选地,纵向长度至少两倍于抵接面的外围长度。以这种方式,柱塞能够沿着从主体的相对窄的一侧到主体的相对宽的一侧的方向滑动,其中通过强化元件在强化元件的抵接面的纵向方向上支撑柱塞。优选地,抵接面形成并布置为大致平行于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在此情况下,“大致平行”意味着强化元件的抵接面不必强制地与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而是,也可以具有大致平坦的或平面的形式。这里,优选地,强化元件的抵接面的外围长度不大于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在平均直径的高度处的周长的十分之一,特别优选地不大于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在平均直径的高度处的周长的二十分之一。[0022]优选地,强化元件的纵向长度为平行于对称轴线的第二接触区域的长度的至少〇.3倍,特别优选地至少0.6倍,并且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的纵向长度等于第二接触区域的平行于对称轴线的长度。这里,优选地,对称轴线为大致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的主体的对称轴线。因此,平行于所述对称轴线的线限定了主体的高度,其中,强化元件的纵向长度是所述主体的高度的至少0.3倍,特别优选地,是主体的第二接触区域的高度。在强化元件的纵向长度是平行于对称轴线的第二接触区域长度的至少0.6倍的情况下,尤其可以节省重量,其中,柱塞仍然可以在第二接触区域的主要和足够的长度上沿着强化元件滑动并且进入柱塞在支撑单元上的最终位置。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的纵向长度至少等于第二接触区域的平行于对称轴线的长度,其中,整个第二接触区域被强化元件保护,并且,此外,如果强化元件的长度大于第二接触区域的平行于对称轴线的长度时,位于第二接触区域的上侧的主体区域也受到强化元件的保护。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强化元件被设计为在两侧上与主体重叠,其中,强化元件的纵向长度大体上大于第二接触区域的平行于对称轴线的长度的两倍。[0023]特别优选地,强化元件形成为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可更换的损耗件。特别地,如果使用相对薄壁形式的金属板件作为强化元件,那么有利的是,在磨损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在没有额外的工具的情况下容易地更换该强化元件。此外,优选地,这种强化元件能够作为标准部件而被大批量生产,这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还实现了不同的支撑单元上的相同类型的强化元件之间的通用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支撑单元的整体制造成本,其中,通过使用特别薄壁的强化元件,可以显著减小支撑单元的重量。[0024]优选地,设置如下的强化元件:该强化元件不仅覆盖第二接触侧的圆锥形侧部,而且还覆盖第二接触侧的上部的、大致环形的部分,该部分与主体的第一接触侧相对。强化元件因此适合于吸收多用途运载车的在垂直方向上(即相对于第一接触面横向地通过柱塞的重力,并且均匀地将重力传递到主体的材料上。由此,强化元件防止主体在第二接触侧的横向位置区域和第二接触侧的环形上部区域的磨损。这里,优选地,强化元件使主体的上侧远离冲击和类似的力冲击。[0025]特别优选地,强化环能够被固定到第二接触侧,该强化环通过柱塞针对第二接触侧上的力的施加而强化主体。特别优选地,强化环插入到主体上的对应的环形凹槽中,其中,特别优选地,在凹槽的边缘区域中的材料与强化环一起形成底切,该底切保持所述强化环的位置。此外优选地,强化环被主体的材料包封。强化环用于加强主体的第二接触侧,其中尤其是由于柱塞在主体的顶部上的作用而引起的在径向方向上作用的力被强化环吸收。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力被吸收在强化环的材料中成为拉伸应力。优选地,强化环由能够吸收特别高的拉应力的钢制成。另外,优选地,强化环由碳纤维材料形成,尽管比钢更昂贵,但碳纤维材料能够在吸收更大的拉伸应力的同时显著地减小重量。[0026]优选地,强化环固定在主体的与第一接触侧相对的一侧上。通过该布置,强化环特别地被设计为很好地吸收通过垂直于第一接触侧的柱塞施加的力并将所述力引导至主体的材料中。除了同样地固定到第二接触面的强化元件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强化环优选地固定到主体。这里,强化元件确保主体的第二接触侧的锥体部分不与柱塞接触。附图说明[0027]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已经被明确排除或由于技术条件而被禁止,否则仅在特定实施例或附图中示出的各个特征也可用于其它实施例。[0028]在附图中:[002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单元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图。[0030]图2示出了支撑单元的实施例的位于平行于第二接触侧的部分的视图。[0031]图3示出了支撑单元的实施例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0032]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强化元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0033]图5示出了支撑单元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t〇〇34]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单元的优选实施例的平面图。[0035]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单元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并且[0036]图8示出了其上布置有柱塞的支撑单元的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7]在图1中所示的支撑单元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大致截头圆锥形的主体2。截头圆锥形状的偏差尤其存在于固定部26和第二接触侧24上的导圆部分中。在底侧,主体2具有第一接触侧22,在第一接触侧,主体可以被固定至多用途运载车的底盘部。优选地,主体2固定于底盘的控制臂,优选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这里,嵌合部27用于旋转地固定主体2。嵌合部嵌合至底盘部上的相应的几何形状中,例如圆柱形切口。例如,在主体中,具有螺纹的切口相对于对称轴线R布置在中心处。可以固定用于将主体2支撑在底盘部上的螺钉或螺栓的螺纹,主体2啮合在所述螺纹中。至少一个强化元件6被固定至主体2的第二接触侧24。在此,在左侧示出的强化元件6是第一实施例,并且右侧示出的强化元件6是强化元件6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两个强化元件6之间的区别在于,左侧的强化元件6的抵接面62比右侧所示的强化元件6的抵接面62具有更大的与第一接触侧24的最大间距x和更大的纵向长度。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在左侧示出的强化元件6仅以形状卡合的方式与主体2连接,其中,通过主体2的底座部未示出)的支撑防止强化元件6向下滑出。强化元件6具有两个保持部64,保持部64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嵌合至对应的固定部26中。为了将强化元件6固定于主体2,优选地,所述强化元件6局部地弹性变形,从而,例如,首先使下保持部64以及随后使上保持部64分别与相应的固定部2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嵌合。在图1左侧所示的强化元件6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强化元件从下方插入主体2。图1中右侧所示的强化元件6被包封在主体2的材料中,优选在保持部64的区域中,并且特别优选也在保持面62的区域中。换句话说,强化元件6己经以图1右侧所示的方式插入或嵌入到主体2的铸模中,并且随后由优选塑料或轻金属的材料包封。图1还示出了主体2的第二接触侧24的平均直径D,其中,该平均直径相对于抵接面62距接触侧24或接触侧24在强化元件6的区域中的表面的最大间距x成一定比例。图1中左侧所示的强化元件6具有大于0的最大间距X。图1中右侧所示的强化元件具有等于0的最大间距X。优选地,通过使用图中左侧所示的强化元件6,能够将柱塞未示出)推至支撑单元上,所述柱塞具有大于第二接触侧24的各对应直径的内直径。因此,相对于主体2,基本上或唯一地通过强化元件支撑柱塞。[0038]图2示出了图1中右侧示出的强化元件6的详细视图。在此可以看出,强化元件6还具有嵌合到主体2的材料中的横向保持部64。在此,特别优选地,通过额外的形状配合的方式在保持部64与主体2的相对应的几何形状之间实现接合。还示出了,优选地,强化元件6在支柱25的高度处被固定于主体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力从强化元件6直接引导至支柱25,并且因此能够增加支撑单元的稳定性,其中,能够减小主体2的重量。[0039]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单元的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该实施例非常类似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中的强化元件6相比,图3的强化元件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其中,保持部64以钳型的方式嵌合至主体2的相应的固定部26中。换句话说,优选地,保持部64的远端彼此相对地延伸。为了将强化元件6布置为与主体2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嵌合,强化元件的优选地,在抵靠面62的范围内的)弹性变形是必要的。因此,优选地,强化元件6设计为相对薄壁的形式,优选地设计为薄金属片,从而使用者能够简单地通过施加手动弯曲力而使强化元件6与主体2嵌合。在图3中还示出了强化元件6的纵向长度L与主体2的沿着或平行于对称轴线R的长度的比率。在当前情况下,强化元件6的纵向长度L大约是主体2的平行于对称轴线R的长度的三分之二。[0040]图4示出了强化元件6的立体图。优选地,图4所示的强化元件6用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强化元件6具有两个保持部64。此外,在图4所示的强化元件6的情况下,示出了外围长度P和纵向长度L之间的关系。然而,纵向长度L首次出现在主体2上的强化元件6的组装状态中。[0041]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单元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其中,强化元件6具有第一保持部64,该第一保持部64可以与主体2的相应的固定部26接合。在强化元件6的第二保持部64上设置有固定元件7。固定元件7是例如螺钉或螺栓。如果强化元件优选地,在抵接面62的区域中)具有使强化元件6无法手动弹性变形的材料厚度,则该实施例是尤其适用的。以这种方式,首先可以将上保持部64布置为与主体2形状配合地嵌合,并且其次能够使强化元件6的下保持部64通过固定元件7而被固定于主体2。[0042]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其上固定有强化元件6的主体2的平面图。优选地,这些强化元件6以不均匀地分布在所述主体的第二接触侧24的圆周上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以这种方式,能够适应在使用多用途运载车的期间在主体上的特定方向上的相对高的或相对低的力。显而易见地,图6中所示的主题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在主体2上也可以布置更多数量的强化元件6,或者更少的数量例如,4个)的强化元件6,以便保护主体2尤其优选地,主体2的第二接触侧24不会与多用途运载车的空气弹簧单元的柱塞直接接触。[0043]图7示出了主体2的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在此例中,强化元件6被设置为不仅覆盖第二接触侧24的圆锥形侧面部分,而且还覆盖第二接触侧24的上部的大致呈环形的部分,该部分与第一接触侧22相对。因此,强化元件6适合通过柱塞10在垂直方向上g卩,横切于第一接触面22吸收多用途运载车的重力,并且将重力均匀地传递到主体2的材料。因此,强化元件6防止主体2第二接触侧24的侧面区域和在第二接触侧24的环形的上部区域处的损耗。显而易见地,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如图1的实施例中的强化环8可以固定于第二接触侧24,即使这在图7中没有明确地示出。[0044]图8示出了其上布置有柱塞10的优选的支撑单元的截面图。在此,在第二接触面24的横向的圆锥形区域中,优选地,柱塞与主体2和固定在主体上的强化元件6间隔开。特别优选的情况是,当柱塞10完全坐压在第二接触面的上部的环形部分上时,在柱塞10与主体2或强化元件6之间留有间隙s。通过形成在主体的上部区域中的大致截头圆锥形的底切来实现柱塞在主体2上的中心对准,其中,固定于柱塞10的锥体嵌合至该底切中。优选地,在图1、3和7中所示的主体2与布置在主体上的柱塞10之间也设置有所述间隙s未在每种情况下示出)。优选地,通过调节固定至柱塞10的底侧的螺栓的方式,使嵌合到主体2的顶部的相应的底切中的圆锥对准。以这种方式,能够精细地调节柱塞10在主体2上,尤其在主体2的第二接触面24的顶部的座装。因此优选的情况是,当柱塞10完全置于主体2上时,柱塞10上的与主体2上的底切或圆锥形凹部相互作用的锥体防止了柱塞10相对于主体2发生横向位移,而在第二接触面的横向区域中在主体2和柱塞10之间留有间隙s。根据主体2的顶部的类似的几何设计,显而易见地,仅在图8中明确示出的该特征在图1、3和7的实施例中也是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0045][0046]2主体[0047]6强化元件[0048]7固定元件[0049]8强化环[0050]22第一接触侧[0051]24第二接触侧[0052]25支柱[0053]26固定部[0054]27嵌合部[0055]62抵接面[0056]64保持部[0057]D平均直径[0058]L纵向长度[0059]P外围长度[0060]R对称轴线[0061]s间隙[0062]x最大间距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空气弹簧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具有主体⑵和强化元件6,其中,所述主体⑵具有固定至多用途运载车的底盘的第一接触侧22,’其中,所述强化元件6能够固定至所述主体2的第二接触侧24并且设计为用于支撑空气弹簧的柱塞10,其中,所述强化元件6由具有高于所述主体⑵的强度和或硬度的材料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主体⑵由塑料形成,和或其中,所述强化元件⑹由金属形成。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强化单元⑹具有抵接面62和保持部64,其中,所述抵接面62背向所述主体2,并且其中,所述保持部64能够布置为与所述主体⑵嵌合。4.根据权利要求3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64能够布置为与所述主体⑵的固定部26形状配合地嵌合。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强化元件⑹被局部地包封在所述主体⑵的材料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64能够布置为通过所述强化元件6的弹性变形而与所述固定部26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嵌合,其中,所述固定部26和所述保持部64形成底切,并且其中,所述保持部64和所述固定部26之间的嵌合是能够解除的。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单元,其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保持部64固定在所述主体⑵上的固定兀件⑺。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强化元件⑹具有多个所述保持单元64。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单元,其中,所述第二接触侧24是大致圆锥形或者截头圆锥形。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单元,其中,所述抵接面62具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面24的最大间距x,其中,所述最大间距x与所述第二接触侧24的平均直径①的比值为〇.〇2至0•3,优选为0.05至0•2,并且特别优选为大约0.05至0.1。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单元,其中,设置有多个所述强化元件6,多个所述强化元件6以分散的形式布置在所述第二接触侧24上,并且其中,多个所述强化元件6优选地以非均匀分散的方式固定至或者能够固定至所述第二接触侧24。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单元,其中,主体在其背向所述第二接触侧24的一侧具有支柱25,其中,所述强化元件⑹在所述支柱25的高度处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侧24。13.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单元,其中,所述抵接面62具有横切于所述第一接触侧(2¾的纵向长度L和沿着环绕所述主体⑵的对称轴线⑻的圆周方向的外围长度P,其中,所述纵向长度L大于所述外围长度P,其中,优选地,所述强化元件6的所述纵向长度L是所述第二接触区域24的平行于所述对称轴线⑻的长度的至少0.3倍,优选至少0•6倍,并且特别优选至少等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24的平行于所述对称轴线R的长度。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单元,其中,强化环8能够固定至所述第二接触侧24,所述强化环针对通过所述柱塞(10作用在所述第二接触侧24上的力而强化所述主体⑵。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单元,其中,所述强化环⑻固定至所述主体⑵的与所述第一接触侧22相对的一侧。

百度查询: 塞夫霍兰德有限公司 支撑单元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