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元件供应装置_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_201680087844.1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6-08-08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公开(公告)号:CN109565951B

主分类号:H05K13/02(20060101)

分类号:H05K13/02(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9.15#授权;2019.04.2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4.02#公开

摘要:元件供应装置1是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P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21的装置。该元件供应装置1包括:元件露出部6,使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并且在由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所形成的行进路5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中的元件P露出。该元件露出部6包含进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的盖带立起部61。而且,在由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形成的行进路5中,设置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从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朝着下游而向Z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倾斜地延伸。

主权项:1.一种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元件收纳带包括载带和盖带,所述载带中收纳所述元件的多个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该元件供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料带送出部,在沿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上,朝着所述元件取出位置送出所述元件收纳带;料带行进路形成部,形成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至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行进路;以及元件露出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上,使在所述行进路上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所述行进路包含第一路径部分,该第一路径部分包含倾斜部,该倾斜部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作为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及所述料带进给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的上下方向中的下方向侧倾斜,而且该倾斜部以其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的方式构成,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以其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下游端相对于最上游端位于下方侧的方式构成,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路径部分具有:第一区域,形成为沿着朝上方向凸出的第一假想曲线的形状;以及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连,而且形成为沿着朝下方向凸出的第二假想曲线的形状,所述元件露出部包含盖带立起部,该盖带立起部通过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盖带抵接来进行该盖带的相对于所述载带立起的立起处理而使所述元件露出,所述盖带立起部通过其的成为与所述盖带抵接的起点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上或该交界线近傍的所述第二区域侧,从而所述盖带立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而不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至所述第二区域的范围。

全文数据:元件供应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中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背景技术用于将电子元件以下简称为“元件”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等基板上的元件安装机具备将该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作为元件供应装置,已知有使用收纳有元件的元件收纳带的装置。元件收纳带包括:载带,具有收纳元件的元件收纳部;以及盖带,以覆盖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载带。这种元件供应装置公开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元件供应装置供料器包括作为元件收纳带的行进路的料带滑道和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具有:刀具,切断行进在料带滑道上的元件收纳带的盖带;以及盖带引导件,引导被切断后的盖带。此处,料带滑道形成为使元件收纳带一旦下降后再度上升而行进的凹状。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元件供应装置中,行进在形成为凹状的料带滑道上的元件收纳带的盖带被刀具切断且基于盖带引导件的引导而向上方侧立起并且向左右方向被扩开。由此,使元件收纳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元件可被取出地露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55181号发明内容元件收纳带的载带中,在为了使元件露出而使盖带立起且扩开时,载带有时会发生压曲变形。该载带的压曲变形的变形量有如下的倾向:元件收纳带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而盖带的立起区域越宽,则该变形量越大。此外,载带的压曲变形的变形量有如下的倾向:盖带立起时的元件收纳带的行进距离越短,则该变形量越大。鉴于上述那样的涉及载带的压曲变形的倾向,上述以往的元件供应装置中,使作为元件收纳带的行进路的料带滑道形成为凹状,由此,盖带引导件使盖带立起时的元件收纳带的行进距离变长,乍一看可以防止载带的压曲变形。然而,上述的以往元件供应装置中,在料带滑道的形成为凹状的区域部分,元件收纳带的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和最下游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当元件收纳带沿着凹状的料带滑道一旦下降后再度上升而行进时,在被盖带引导件立起后的盖带上会产生一个从料带进给方向下游端往立起起点盖带上与盖带引导件抵接的起点的拉伸应力。当盖带上发生了拉伸应力时,载带会基于该应力而发生压曲变形。载带发生压曲变形时,会使元件收纳带的行进恶化,导致元件供应装置往元件取出位置供应元件的供应效率下降。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针对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中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供应元件的元件供应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元件收纳带包括载带和盖带,所述载带中收纳所述元件的多个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该元件供应装置包括:料带送出部,在沿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上,朝着所述元件取出位置送出所述元件收纳带;料带行进路形成部,形成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至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行进路;以及元件露出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上,使在所述行进路上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所述行进路包含第一路径部分,该第一路径部分包含倾斜部,该倾斜部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及所述料带进给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倾斜,所述元件露出部包含盖带立起部,该盖带立起部通过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盖带抵接来进行该盖带的相对于所述载带立起的立起处理而使所述元件露出,所述盖带立起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一路径部分。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图示将变得更为明了。附图说明图1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被用于元件供应装置的元件收纳带的结构的图。图3是从料带进给方向观察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料带送出部时的图。图4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料带行进路形成部的结构的图。图5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元件露出部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元件露出部中的盖带立起部的结构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料带行进路形成部所形成的行进路的第一路径部分的形状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行进路的第一路径部分中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形状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行进路的第一路径部分中的第二区域的形状的图。图10是表示元件收纳带的盖带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的压曲变形的状况的图。图11是表示元件露出部中的盖带前处理部的结构的图。图12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的插入部件插入到元件收纳带的盖带和载带之间的状况的图。图13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的盖带切断部切断元件收纳带的盖带时的状况的图。图14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中的插入部件及盖带切断部的摆动状况的图。图15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盖构件的图。图16是表示盖构件的变形例的图。图17是放大表示图16的盖构件的图。图18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元件露出部的结构的图。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露出部中的盖带立起部的结构的图。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露出部中的盖带前处理部的结构的图。图21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的插入部件插入到元件收纳带的盖带和载带之间的状况的图。图22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中的插入部件的摆动状况的图。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盖构件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有关方向关系,以下利用XYZ正交坐标轴进行说明。以左右方向作为X轴方向,以与X轴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作为Y轴方向,以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这两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作为Z轴方向。此外,将作为X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左方向称作“+X方向”,将作为与X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的右方向称作“-X方向”。此外,将作为Y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前方向称作“+Y方向”,将作为与Y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的后方向称作“-Y方向”。此外,将作为Z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下方向称作“-Z方向”,将作为与Z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的上方向称作“+Z方向”。图1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的结构的图。元件供应装置1被附设于用于将元件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等基板上的元件安装机,是用于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中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21的装置。被元件供应装置1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21的元件通过元件安装机所具备的吸嘴而从元件收纳带中被取出,之后被安装到基板上。吸嘴基于被供应来的负压而能够通过该吸嘴来吸附保持元件取出元件,基于被供应来的正压而能够解除元件的吸附保持。此外,作为从元件收纳带中取出元件的机构,可以是具备多个安装头的头部组件,所述安装头基于吸嘴安装于远端部而成。在说明元件供应装置1的结构之前,参照图2来说明元件收纳带。图2是表示被用于元件供应装置1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结构的图。元件收纳带100由载带101和盖带102构成。载带101是多个用于收纳元件P的元件收纳部101a以指定的间隔排列而成的料带。此外,载带101中,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分别隔开指定间隔地排列有卡合孔101b,该卡合孔101b与后述的料带送出部3的第一链轮311、第二链轮321及第三链轮331的齿部卡合,用于通过料带送出部3而使元件收纳带100送出。此外,“元件收纳带100的卡合孔101b与第一链轮311、第二链轮321及第三链轮331的齿部卡合”是指如下的状态:齿部嵌入卡合孔101b,能够送出与第一链轮311、第二链轮321及第三链轮331的转动联动的元件收纳带100。盖带102是以覆盖元件收纳部101a的方式被贴附于载带101的料带。盖带102通过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被熔融而被贴附于载带101。因此,元件收纳带100中,在载带101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基于盖带102的熔融而成的沿着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端缘内侧呈线状延伸的熔敷部103。熔敷部103设置在载带101的宽度方向上比卡合孔101b更内侧的位置。具有上述结构的元件收纳带100中,沿着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端缘内侧分别形成在载带10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熔敷部103的彼此间的长度K1形成为与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此外,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K2与载带10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如图1所示,元件供应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2、料带送出部3、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元件露出部6、以及盖构件7。装置主体2为收容构成元件供应装置1的各个部的箱体。该装置主体2上附设有操作面板22。操作面板22是被操作人员输入为了使元件供应装置1工作的指示的部分。图3是简略地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送出部3的结构的图,是从料带进给方向H观察时的图。图4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的结构的图。图5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元件露出部6的结构的图。料带送出部3朝着元件取出位置21将元件收纳带100向沿着元件收纳部101a的排列方向的指定的料带进给方向H送出。料带送出部3朝着元件取出位置21将元件收纳带100送出时的料带进给方向H与+Y方向相一致。料带送出部3以使元件收纳部101a按指定的时间间隔一个一个地到达元件取出位置21的方式沿着料带进给方向H间歇地进给元件收纳带100。此外,料带送出部3被构成为能够执行如下动作:朝着元件取出位置21沿料带进给方向H送出元件收纳带100的送料动作;向与料带进给方向H相反方向的-Y方向送出元件收纳带100的卸料动作。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形成由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至元件取出位置21的行进路5。如图1及图4所示,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包含:一对引导壁41;多个作为导轮的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一对引导壁41在装置主体2内以在X轴方向上具有指定的间隔并且彼此相向的方式设置,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壁部。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上的X轴方向两端部分别被一对引导壁41的+Z方向侧的端面411以下称作“引导面411”引导。即,行进路5沿着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而形成。此外,一对引导壁41中被凹切有设置料带送出部3的后述的作为第二送出部32的一对第二链轮321和作为第三送出部33的一对第三链轮331的区域部分。一对引导壁41的彼此相向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K3被设定为与元件收纳带100的熔敷部103之间的长度K1大致相等。此外,一对引导壁41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K4被设定为与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K2大致相等。该距离K4成为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如图4所示,沿着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而形成的行进路5包含第一路径部分51、第二路径部分52、第三路径部分53。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是由倾斜部构成的路径,该倾斜部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及料带进给方向H正交的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下方侧倾斜。第一路径部分51具有:位于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侧的第一区域511;与第一区域51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的第二区域512;与第二区域512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的第三区域513。有关该第一路径部分51的形状的详细情况后述。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是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侧相连的路径。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路径部分52以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而水平地延伸的方式形成。行进路5的第三路径部分53是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且达至元件取出位置21的路径。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路径部分53具有水平区域531和倾斜区域532。水平区域531是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三区域513相连并且沿着料带进给方向H水平地延伸的区域部分。第三路径部分53的水平区域53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端在料带进给方向H上与元件取出位置21相一致。这样,通过采用使元件取出位置21位于第三路径部分53中成为水平的区域部分的水平区域531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该元件取出位置21处的从元件收纳带100取出元件P的取出精度。此外,倾斜区域532是与水平区域53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而且远低近高地倾斜的区域部分。构成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的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分别是在X轴方向上彼此离开间隔的一对滚轮,能够围绕沿X轴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一起形成行进路5中的第一路径部分51。第一导轮42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端。第一导轮42相对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稍为向+Z方向侧上方侧突出。第一导轮42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中的X轴方向两端部。第二导轮43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中相对于第一导轮42而位于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的位置。第二导轮43相对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稍为向+Z方向侧上方侧突出。第二导轮43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中的X轴方向两端部。第三导轮44以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与第二导轮43相向的方式设置。第三导轮44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两端部。第四导轮45以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相向的方式设置。第四导轮45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两端部。第五导轮46以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相向的方式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中设置在相对于第四导轮45而位于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的位置。第五导轮46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两端部。第六导轮47以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三区域513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相向的方式设置。第六导轮47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两端部。如上所述,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能够围绕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因此,能够减小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时产生的摩擦力。因此,能够减轻元件收纳带100在由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和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所形成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时的行进阻力。以上,对由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和一对引导壁41构成的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进行了说明,但是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并不仅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也可以采用由多个在Z轴方向上相向的滚轮对排列而成的结构。参照图1及图3来具体说明料带送出部3的结构。料带送出部3包含第一送出部31、第二送出部32、第三送出部33。第一送出部31设置在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端。第一送出部31通过将元件收纳带100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送出来使该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二路径部分52及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第一送出部31包含一对第一链轮311、一对第一蜗轮312、一对第一蜗杆313、第一伺服马达314、第一皮带315、第一张紧轮316。一对第一链轮311以能够围绕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装置主体2支撑,是圆板状的链轮。一对第一链轮311具备在周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齿部311a。一对第一链轮311的齿部311a分别能够与形成在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卡合孔101b卡合。此外,一对第一链轮311中内置有仅向一个方向传递转动力的单向离合器。一对第一蜗轮312分别是设置在与一对第一链轮311的各者同轴上的蜗杆齿轮。一对第一蜗杆313分别是与一对第一蜗轮312的各者啮合的螺纹状的齿轮。第一伺服马达314是产生用于使一对第一链轮311转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源。第一伺服马达314具有用于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输出轴314a。第一皮带315为环形皮带,被张紧设置在马达输出轴314a和一对第一蜗杆313之间,基于第一伺服马达314的转动驱动而能够回转运行。第一张紧轮316是抵接于第一皮带315的外周面而对该第一皮带315赋予张紧力的滚轮。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送出部31中,第一伺服马达314的转动驱动力经由第一皮带315及一对第一蜗杆313而传递到一对第一蜗轮312,由此,一对第一蜗轮312转动。一对第一蜗轮312转动时,一对第一链轮311与该转动联动地转动。一对第一链轮311转动时,包含具有与该第一链轮311的齿部311a卡合的卡合孔101b的载带101的元件收纳带100被送出。第二送出部32设置在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端,换言之,设置在第三路径部分53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端。第二送出部32接受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而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并且朝着元件取出位置21送出该元件收纳带100。由此,第二送出部32使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三路径部分53上行进。与第一送出部31同样地,第二送出部32包含一对第二链轮321、一对第二蜗轮322、一对第二蜗杆323、第二伺服马达324、第二皮带325、第二张紧轮326。一对第二链轮321以能够围绕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装置主体2支撑,是圆板状的链轮。一对第一链轮321具备在周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齿部321a。一对第二链轮321中,处于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的齿部321a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露出。一对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分别能够与形成在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卡合孔101b卡合。一对第二蜗轮322分别是设置在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各者同轴上的蜗杆齿轮。一对第二蜗杆323分别是与一对第二蜗轮322的各者啮合的螺纹状的齿轮。第二伺服马达324是产生用于使一对第二链轮321转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源。第二伺服马达324具有用于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输出轴324a。第二皮带325为环形皮带,被张紧设置在马达输出轴324a和一对第二蜗杆323之间,基于第二伺服马达324的转动驱动而能够回转行进。第二张紧轮326是抵接于第二皮带325的外周面而对该第二皮带325赋予张紧力的滚轮。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二送出部32中,第二伺服马达324的转动驱动力经由第二皮带325及一对第二蜗杆323而传递到一对第二蜗轮322,由此,一对第二蜗轮322转动。一对第二蜗轮322转动时,一对第二链轮321与该转动联动地转动。一对第二链轮321转动时,包含具有与该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卡合的卡合孔101b的载带101的元件收纳带100被送出。此外,当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到达一对第二链轮321且该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中的载带101的卡合孔101b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卡合时,第一伺服马达314停止。虽然第一链轮311的转轴如此基于第一伺服马达314停止而停止,但由于在该转轴和第一链轮311之间存在着单向离合器,因此,即使转轴不转动,第一链轮311也会与基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转动而被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移动联动而能够转动。第三送出部33设置在行进路5的第三路径部分53的水平区域53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端。即,第三送出部33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H上与元件取出位置21相一致的位置。第三送出部33接受被第二送出部32送出而在第三路径部分53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并且以使该元件收纳带100通过元件取出位置21的方式送出该元件收纳带。由于将第三送出部33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H上与元件取出位置21相一致的位置,并且由该第三送出部33接受元件收纳带100,因此,能够将元件收纳带100以高精度被定位的状态送出到元件取出位置21。第三送出部33包含一对第三链轮331和一对第三蜗轮332。上述的“第三送出部33设置在与元件取出位置21相一致的位置”是指第三送出部33以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元件取出位置21位于料带进给方向H上的一对第三链轮331的范围内的方式而被设置的情形。较为理想的是,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元件取出位置21位于一对第三链轮331的顶部最上端部的正上方。若将元件取出位置21设置在沿Y轴方向偏离于一对第三链轮331的顶部正上方的位置时,偏离到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的位置要比偏离到下游侧的位置更好。这是因为被第三送出部33的一对第三链轮331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中通过元件取出位置21的区域部分处于被拉伸的状态,该区域部分的变形较少,能够成为相对于元件取出位置21高精度被定位的状态。一对第三链轮331以能够围绕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装置主体2支撑,是圆板状的链轮。一对第三链轮331具备在周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齿部331a。在一对第三链轮331中,处于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的齿部331a从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露出。一对第三链轮331的齿部331a分别能够与形成在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卡合孔101b卡合。一对第三蜗轮332分别是设置在与一对第三链轮331的各者同轴上的蜗杆齿轮。一对第三蜗轮332分别与一对第二蜗杆323的各者啮合。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三送出部33中,与第二送出部32同样地,第二伺服马达324的转动驱动力经由第二皮带325及一对第二蜗杆323而传递到一对第三蜗轮332,由此,一对第三蜗轮332转动。一对第三蜗轮332转动时,一对第三链轮331与该转动联动地转动。一对第三链轮331转动时,包含与该第三链轮331的齿部331a卡合的卡合孔101b的载带101的元件收纳带100被送出。其次,参照图5来说明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元件露出部6的结构。元件露出部6设置在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所形成的行进路5上。元件露出部6使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而在行进路5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内的元件P露出。该元件露出部6包含盖带立起部61、盖带前处理部62、盖带后处理部63。图6是表示元件露出部6中的盖带立起部61的结构的图。盖带立起部61设置于行进路5上的第一路径部分51。盖带立起部61通过与在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抵接来进行使该盖带102相对于载带101向+Z方向侧上方侧立起的立起处理。基于盖带立起部6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内的元件P露出。本实施方式中,盖带立起部61与被后述的盖带前处理部62所具备的盖带切断部622切断后的盖带102的切断部分102a抵接而进行该切断后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盖带前处理部62的盖带切断部622切断盖带10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指定位置例如中央位置。此外,被盖带切断部622切断的盖带102的切断部分102a沿着行进路5呈线状延伸。盖带立起部61包含立起区域扩展部611和立起区域保持部612。立起区域扩展部611是盖带立起部61中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的区域部分。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端部611A的远端为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上游端61A,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起点。立起区域扩展部611使盖带102的相对于载带101向+Z方向侧上方侧的立起区域从立起起点扩展至熔敷部103的范围。此外,盖带102的立起起点是盖带102中与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上游端61A抵接的起点,本实施方式中,其位于被盖带切断部622切断后的盖带102的切断部分102a上。此外,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端部611A固定在后述的盖构件7上。立起区域扩展部611具有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和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及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分别是在料带进给方向H上具有指定的长度的板状部件,它们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彼此连接。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及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的连接部分成为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端部611A。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随着从与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连接的连接部分亦即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朝着下游端延伸而逐渐接近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端部。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与被切断后的盖带102的切断部分102a抵接。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的-Z方向侧的端缘与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中与熔敷部103交界的交界部分抵接。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随着从与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连接的连接部分亦即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朝着下游端延伸而逐渐接近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端部。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与被切断后的盖带102的切断部分102a抵接。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的-Z方向侧的端缘与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中与熔敷部103交界的交界部分抵接。立起区域保持部612通过连接部件613而连接于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端。立起区域保持部612以能够以连接部件613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连接于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立起区域保持部61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侧端部的远端为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下游端61B,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终点。立起区域保持部612将被立起区域扩展部611扩展至熔敷部103的范围为止的盖带102的立起区域以维持此状态的方式保持。由于盖带立起部61采用了立起区域保持部612以能够以连接部件613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连接于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的结构,因此,其能够对应于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举动的变化而摆动。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6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的稳定性下降。有关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举动的变化在后面叙述。立起区域保持部612具有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和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及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分别是在料带进给方向H上具有指定长度的板状的部件。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往下游端沿着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延伸。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经由连接部件613而连接于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的下游端。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以相对于第一区域扩展片6111能够以连接部件613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而被装置主体2支撑。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为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下游端61B。第一区域保持片6121的-Z方向侧的端缘与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中与熔敷部103交界的交界部分抵接。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往下游端沿着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延伸。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经由连接部件613而连接于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的下游端。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以相对于第二区域扩展片6112能够以连接部件613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而被装置主体1支撑。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为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下游端61B。第二区域保持片6122的-Z方向侧的端缘与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中与熔敷部103交界的交界部分抵接。其次,在图6的基础上还参照图7至图10来说明行进路5的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形状和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图7是用于说明料带行进路形成部所形成的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的形状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中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的形状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中的第二区域512的形状的图。图10是表示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状况的图。如图10所示,在由盖带立起部61进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有时会发生载带101压曲变形的情况。参照图9来进行说明,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有可能因如下情况而产生:被盖带立起部61实施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102b和被后述的盖带后处理部63扩开后的盖带10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102c之间存在着差距。被盖带立起部61实施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中,基于所述差距而会产生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102b往立起起点盖带102中与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上游端61A抵接的起点的拉伸应力。当盖带102上产生拉伸应力时,载带101会因该应力而发生压曲变形。元件收纳带100的熔敷部103之间的长度K1越长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的立起区域变得宽阔时,则所述差距的大小越大。即,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变形量基于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立起区域越大而变得越大。此外,盖带立起部61中沿着第一路径部分51的长度C越短而盖带102的立起时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距离变得短时,则所述差距的大小越大。即,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变形量基于盖带102的立起时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距离越短而变得越大。例如,若为了供应大型的元件P而使元件收纳部101a变得较大时,熔敷部103之间的长度K1变得较长。在利用这样的元件收纳带100来供应大型的元件P的情况下,鉴于载带101的与压曲变形相关的上述举动,其发生压曲变形的可能性增大。此情况下,通过增加盖带102的立起时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距离,能够防止载带101的压曲变形。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以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及料带进给方向H正交的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下方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与例如盖带立起部61设置在沿着料带进给方向H水平地延伸的行进路上的情形相比,能够增加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而通过盖带立起部61时的行进距离。而且,第一路径部分51并未如上述的以往技术那样以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端与最下游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由盖带立起部61进行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中发生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102b往立起起点的拉伸应力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61进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盖带102的拉伸应力所引起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因此,能够保持元件收纳带100的良好的行进性,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元件取出位置21供应元件P。此外,在具有能够防止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结构的元件供应装置1中,能够缩短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沿着料带进给方向H的长度亦即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最上游端至最下游端的沿着料带进给方向H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元件供应装置1的小型化。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如上所述具有位于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侧的第一区域511、与第一区域51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的第二区域512、与第二区域512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的第三区域513。第一路径部分51中,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从第一区域5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端511A至第二区域51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下游端512A的路径部分形成为沿具有拐点F12的假想曲线的形状。具体而言,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形成为沿着向与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Z方向;下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Z方向;上方向凸出的第一假想曲线F1的形状。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形成为沿着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的一个方向-Z方向;下方向凸出的第二假想曲线F2的形状。此处,从第一区域5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端511A至第二区域51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下游端512A的路径部分只要是随着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往下游延伸而向-Z方向侧倾斜的形状便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作为沿着第一假想曲线F1的第一区域511的形状和沿着第二假想曲线F2的第二区域512的形状,可举出图8的1所示的圆弧形状、图8的2所示的由多个线段连结而成的折曲形状、图8的3所示的由多个曲线连结而成的弯曲形状等。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路径部分51中,沿着第一假想曲线F1的第一区域511和沿着第二假想曲线F2的第二区域512在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弯曲方向彼此不同,曲率符号变化。当元件收纳带100沿着这样的第一路径部分51行进时,在通过第一区域511时和在通过第二区域512时会对元件收纳带100产生一个在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上欲向相反方向挠曲的作用力。因此,例如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中,在第一区域511至第二区域512的范围设置盖带立起部61时,有可能导致盖带立起部6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的稳定性下降。为此,如图6所示,盖带立起部61以其的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起点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端61A位于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和第二区域512的交界线S1上或该交界线近傍的方式设置。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上游端61A位于第一区域511和第二区域512的交界线S1上或该交界线近傍,因此,该盖带立起部61便设置在第二区域512而不设置在第一区域511至第二区域512的范围。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6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稳定性的下降。此外,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上行进时,挠曲地行进。此处,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在由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游侧的第一送出部31送出时和由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下游侧的第二送出部32送出时,其行进时的挠曲方向以沿第一区域511的第一假想曲线F1和沿第二区域512的第二假想曲线F2之间的拐点F12为界而变化,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行进举动发生变化。这样的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举动的变化不仅在元件收纳带100沿着料带进给方向H往元件取出位置21被送出的送料动作时,而且在沿着与料带进给方向H相反方向的-Y方向的卸料动作时也会产生。具体而言,在送料动作时,由第一送出部31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区域511中向+Z方向侧上方侧挠曲而在第二区域512中向-Z方向侧下方侧挠曲。此外,由第二送出部32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区域511中向-Z方向侧下方侧挠曲而在第二区域512中向+Z方向侧上方侧挠曲。本实施方式的盖带立起部61中,如上所述,仅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的上游侧端部611A被固定于后述的盖构件7,立起区域保持部612以能够以连接部件613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连接于立起区域扩展部611。由此,盖带立起部61能够对应于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举动的变化而摆动。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6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的稳定性下降。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路径部分51如上所述由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与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一起形成。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以能够围绕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的方式构成,因此,即使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举动发生变化,也能够降低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时的行进阻力。此外,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时,其的-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被一对引导壁41的引导面411、第一导轮42及第二导轮43引导。另一方面,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被第三至第六导轮44、45、46、47引导。即,作为用于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的结构,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不具备具有连续的引导面的引导壁。这是为了更切实地减轻元件收纳带100的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行进举动发生变化时的行进阻力。其次,参照图7及图9来说明用于更切实地防止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结构。较为理想的是根据对应于所述差距的阈值T参照图9来设计行进路5中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的形状,所述差距是被盖带立起部61实施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102b和被后述的盖带后处理部63扩开后的盖带10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102c之间的差距。如图9所示,阈值T可通过下述的式1导出。T=W·sin2θ=2W·sinθ·cosθ1上述的式1中,“W”表示盖带立起部61的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起点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端61A和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终点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下游端61B之间的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距离。此外,上述的式1中,如图9所示,“θ”是以盖带立起部61所立起的盖带102的立起起点盖带102中与盖带立起部61的最上游端61A抵接的起点为中心的角度。此外,如图9所示,上述的式1中的“sinθ”及“cosθ”分别通过下述的式2及式3导出。sinθ=WsqrtC2+W22cosθ=CsqrtC2+W23上述的式2及式3中,“C”表示盖带立起部61的沿着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的长度。通过将式2所示的“sinθ”和式3所示的“cosθ”代入式1中而导出下述的式I,以作为定义阈值T的式。T=2C·W2C2+W2I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与划定行进路5中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的形状的第二假想曲线F2对应的扇形F4圆心角α中的弧与第二假想曲线F2相当的长度L和弦F5的长度d的差值L-d,以大于上述的式I所定义的阈值T的方式而被设定。由此,在由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二区域512中的盖带立起部61进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能够更切实防止因盖带102的拉伸应力引起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此外,如图6及图7所示,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路径部分51中与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二区域512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相连的第三区域513形成为沿着向+Z方向上方向凸出的第三假想曲线F3的形状。如上所述,具备一对第二链轮321的第二送出部32设置于与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下游端相当的第三区域513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下游端513A。第三区域513的形状被设为沿着向+Z方向上方向凸出的第三假想曲线F3的形状是因为能够使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且在第三区域513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上的载带101的卡合孔101b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卡合时的卡合性变得良好。料带送出部3并不一定需要具备第二送出部32,但是,基于具备第二送出部32,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嵌入到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而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卡合孔101b中而卡合,由此,能够切实地接受元件收纳带100。而且,基于第二送出部32,能够将该第二送出部32所接受的元件收纳带100切实地朝着设置在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下游侧的第三路径部分53中的元件取出位置21相一致的位置上的第三送出部33送出。第三区域513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下游端513A的高度位置根据载带101的卡合孔101b的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的卡合性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防止效果而被设定。第三区域513的最下游端513A的高度位置以和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最上游端相当的第一区域511的最上游端511A的高度位置不相同的方式而被设定。即,如图7所示,第二区域512的最下游端512A和第三区域513的最下游端513A之间的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距离K6以短于第一区域511的最上游端511A和第二区域512的最下游端512A之间的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的距离K5的方式而被设定。此外,在采用料带送出部3不具备第二送出部32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路径部分51可以不包含第三区域513而以从第二区域512的最下游端512A朝着第三路径部分53水平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或者,也可以在从第二区域512的最下游端512A水平地延伸的部分中设置第二送出部32。此外,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三区域513中,如上所述,设置有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上的X轴方向两端部的第六导轮47。该第六导轮47以让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而在第三区域513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的齿根抵接的方式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由此,能够使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上的载带101的卡合孔101b与一对第二链轮321的齿部321a卡合时的卡合性变得良好。其次,参照图1及图5来说明元件露出部6的盖带前处理部62及盖带后处理部63。盖带前处理部62相对于盖带立起部61离开距离地设置在行进路5中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侧相连的第二路径部分52。盖带前处理部62在由盖带立起部61进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之前对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且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而在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进行切断盖带102的前处理。由此,盖带立起部61与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的抵接便变得顺畅,盖带立起部6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便能够顺畅地被实施。此外,元件收纳带100以其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并且从行进路5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在第二路径部分52及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此处,盖带前处理部62相对于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盖带立起部61离开距离地设置在第二路径部分52。因此,当元件收纳带100在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上游侧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而通过盖带前处理部62时,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处于未实施立起处理的状态。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设置有盖带前处理部62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中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中因立起处理伴随的盖带102的拉伸应力引起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发生。由盖带立起部61进行了盖带102的立起处理后的元件收纳带100基于第二送出部32而被送出到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下游侧的第三路径部分53。该第三路径部分53中设置有盖带后处理部63。盖带后处理部63对被盖带立起部61进行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进行向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方向扩开的后处理。由此,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内的元件P的露出度增大。因此,能够提高元件取出位置21处的元件P的易取出度。参照图11来说明元件露出部6的盖带前处理部62的详细结构。图11是表示元件露出部6的盖带前处理部62的结构的图。盖带前处理部62包含插入部件621和盖带切断部622以及支撑部623。插入部件621是插入到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而在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中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部件。插入部件621形成为平板状。该插入部件621具有基部6211和与该基部6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相连的远端部6212。此外,后述的盖构件7连接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6211a。图12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62的插入部件621插入在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况的图。插入部件621中,远端部6212以从与基部621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着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6212a而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倾斜的方式相对于基部6211远高近低地倾斜。换言之,如图12所示,在插入部件621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基部6211与盖带102大致平行,远端部6212以相对于载带101离开间隔且向盖带102侧延伸的方式倾斜。由于采用了使插入部件621的远端部6212如上述那样倾斜的结构,因此,在插入部件621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当元件收纳带100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时,能够抑制远端部6212与载带101上位于相邻的元件收纳部101a之间的区域部分亦即收纳部连接区域部分101c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保持元件收纳带100的良好的行进性,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元件取出位置21供应元件P。此外,插入部件621的远端部6212形成为远端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插入部件621插入到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时的插入性被提高。此外,插入部件621被支撑部623支撑。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623被设置在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6211a连接的后述的盖构件7的上侧面,而且被固定于装置主体2。基于这样的结构,支撑部623经由盖构件7来支撑插入部件621。盖带切断部622将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且在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切断。盖带切断部622切断盖带10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指定位置例如中央位置。被盖带切断部622切断后的盖带102的切断部分102a沿着行进路5呈线状延伸。盖带切断部622包含切断盖带102的刀具部6221和保持部6222。保持部6222具有以让刀口露出的方式保持刀具部6221的保持面6222a。盖带切断部622以保持部6222的至少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侧的区域部分6222b中的保持面6222a相反侧的面和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的面6211b盖带102侧的面抵接的方式经由盖构件7而被支撑部623支撑。此外,盖带切断部622中,被保持部6222的保持面6222a保持的刀具部6221面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通过盖带切断部622时,插入部件621便位于该盖带切断部622的上游端6222c和载带101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盖带切断部622的上游端6222c与收纳在载带101的元件收纳部101a中的元件P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元件P与盖带切断部622接触而被损坏的情况。此外,在盖带切断部622的保持部6222中,较为理想的是保持面6222a为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朝着上游远低近高地倾斜的倾斜面。由此,在元件收纳带100在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而通过盖带切断部622时,能够沿着为倾斜面的保持部6222的保持面6222a而被引导。其结果,能够减轻元件收纳带100通过盖带切断部622时的行进阻力。图13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62的盖带切断部622切断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时的状况的图。在插入部件621及盖带切断部622插入于在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中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会对盖带102赋予一个向离开载带101的方向的拉伸应力。基于对盖带102赋予这样的拉伸应力,盖带102便被盖带切断部622的刀具部6221顺畅地切断。另一方面,在盖带102被赋予拉伸应力时,如图13的1所示,有时会发生载带101的压曲变形。基于该载带101的压曲变形,会导致赋予盖带102的拉伸应力下降。当赋予盖带102的拉伸应力过低时,会妨碍盖带切断部622的刀具部6221顺畅地切断盖带102。为此,如图12所示,将从插入部件621的远端部6212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端6212a至盖带切断部622的保持部6222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端6222c的距离K7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宽度尺寸K8和相邻的元件收纳部101a彼此的间隔K9相加所得的值。由此,如图13的2所示,能够防止在插入部件621及盖带切断部622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因此,能够维持盖带切断部622的刀具部6221对盖带102进行的顺畅的切断。图14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62的插入部件621及盖带切断部622的摆动状况的图。插入部件621可以采用以能够围绕沿着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指定的轴心J1摆动的方式经由盖构件7而被支撑部623支撑的结构。而且,盖带切断部622的保持部6222的至少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侧的区域部分6222b抵接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的面6211b盖带102侧的面,以使该盖带切断部622能够与插入部件621的摆动联动地摆动。由此,例如在元件收纳带100挠曲地在行进路5上行进时,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插入部件621及盖带切断部622能够对应于该元件收纳带100的挠曲而摆动。因此,能够稳定地抑制插入部件621的远端部6212与载带101的收纳部连接区域部分101c的接触。其次,在图1及图5的基础上,还参照图15来说明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盖构件7。图15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盖构件7的图。盖构件7是覆盖被元件露出部6进行了使元件收纳部101a内的元件P露出的露出处理后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的各个开口的至少局部的构件。基于采用元件供应装置1具备盖构件7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盖构件7限制露出处理后的元件收纳带100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时元件P从元件收纳部101a中脱出的情况。因此,元件供应装置1能够稳定地进行往元件取出位置21的元件供应,能够效率良好地对元件取出位置21供应元件。本实施方式中,盖构件7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6211a沿着行进路5延伸到元件取出位置21。由此,在行进路5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的各个开口的至少局部在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下游端6211a至元件取出位置21的范围被盖构件7覆盖。因此,通过盖构件7能够切实地限制元件P从露出处理后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中的脱出。此外,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下游端6211a连接的盖构件7以插入在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中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沿着行进路5覆盖元件收纳部101a。因此,盖构件7具有在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引导被料带送出部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的功能。因此,盖构件7与一对引导壁41及第一至第六导轮42、43、44、45、46、47一起形成行进路5,并构成料带行进路形成部4。如上所述,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包含形成为沿具有拐点F12的假想曲线的形状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上行进时挠曲地行进。因此,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中存在着增大摩擦力的可能性,该摩擦力基于覆盖元件收纳部101a的盖构件7与载带101的接触而产生。为此,较为理想的是盖构件7为具有挠性的部件。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当元件收纳带100沿着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挠曲地行进时,盖构件7便对应于该元件收纳带100的挠曲而挠曲。由此,对于在第一路径部分51的第一区域511及第二区域51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能够抑制因覆盖元件收纳部101a的盖构件7与载带101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的增大。因此,能够减轻元件收纳带100在行进路5上行进时的行进阻力。图16是表示盖构件7的变形例的图。图17是放大表示图16的盖构件7的图。如图15所示,具有挠性的盖构件7由薄板状的薄膜件构成。此外,如图16及图17所示,具有挠性的盖构件7还能够由在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线状部件来构成。此外,如图11所示,盖构件7的与插入部件621的基部6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6211a连接的连接部分亦即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端部被支撑部623支撑。而且,盖构件7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侧端部被装置主体2从上方支撑。如上所述,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在由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游侧的第一送出部31送出时和由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下游侧的第二送出部32送出时,其行进时的挠曲方向以沿第一区域511的第一假想曲线F1和沿第二区域512的第二假想曲线F2之间的拐点F12为界而变化,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行进举动发生变化。由于采用了仅盖构件7的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分别被支撑部623和装置主体2支撑的结构,因此,盖构件7对应于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举动的变化而挠曲。由此,能够减轻元件收纳带100在元件收纳部101a被盖构件7覆盖的状态下而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时的行进阻力。图18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所具备的元件露出部60的结构的图。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是进行作为使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内的元件P露出的露出处理的一处理而切断盖带102的前处理的装置。对此,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是进行作为露出处理的一处理而从载带101上剥离盖带102的前处理的装置。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除了元件露出部60的结构不同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相同的结构。这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同样的部分。因此,在以下的说明及图中,对于对应的同样的部分附与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元件供应装置10所具备的元件露出部60包含盖带立起部601、盖带前处理部602、盖带后处理部603。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露出部60中的盖带立起部601的结构的图。盖带立起部601设置在行进路5上的第一路径部分51。盖带立起部601通过与在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抵接来进行该盖带102的相对于载带101向+Z方向侧上方侧立起的立起处理而使元件P露出。本实施方式中,盖带立起部601与被后述的盖带前处理部602所具备的插入部件6021从载带101上剥离后的盖带102抵接,进行该剥离后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此外,盖带前处理部602的插入部件6021沿着熔敷部103将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剥离。盖带立起部601是在料带进给方向H上具有指定长度的板状的部件。盖带立起部602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侧端部601A固定于盖构件7。盖带立起部601以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而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延伸。即,盖带立起部601中,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起点的最上游端601Aa位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此外,成为与盖带102抵接的终点的最下游端601B位于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上述结构的盖带立起部601中,其的最上游端601Aa与被插入部件6021剥离后的盖带102的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盖带立起部601的最下游端601B与盖带10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上的与熔敷部103交界的交界部分抵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中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同样地,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01的第一路径部分51以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下方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增加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而通过盖带立起部601时的行进距离。而且,能够抑制被盖带立起部601进行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中的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102b往立起起点的拉伸应力的发生。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601进行盖带102的立起处理时因盖带102的拉伸应力而引起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因此,能够保持元件收纳带100的良好的行进性,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元件取出位置21供应元件P。盖带前处理部602相对于盖带立起部601离开距离地设置在行进路5上的与第一路径部分51的料带进给方向H上游侧相连的第二路径部分52。在由盖带立起部60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之前,盖带前处理部602对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且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而在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进行在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上从载带101剥离盖带102的前处理。由此,盖带立起部601与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的抵接便变得顺畅,盖带立起部601进行的盖带102的立起处理便能够顺畅地被实施。此外,元件收纳带100以其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从行进路5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在第二路径部分52及第一路径部分51上行进。此处,盖带前处理部602相对于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51上的盖带立起部601离开距离地设置于第二路径部分52。因此,元件收纳带100在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上游侧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而通过盖带前处理部602时,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处于未被实施立起处理的状态。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设置有盖带前处理部602的第二路径部分52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中因立起处理所伴随的盖带102的拉伸应力而引起的载带101的压曲变形的发生。由盖带立起部601进行了盖带102的立起处理后的元件收纳带100被第二送出部32送出到行进路5的第一路径部分51下游侧的第三路径部分53。在该第三路径部分53中设置有盖带后处理部603。盖带后处理部603进行将由盖带立起部601进行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102向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方向扩开的后处理。由此,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1a内的元件P的露出度增大。因此,能够提高元件取出位置21处的元件P的易取出度。参照图20来说明元件露出部60的盖带前处理部602的详细结构。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露出部60的盖带前处理部602的结构的图。盖带前处理部602包含插入部件6021和支撑部6022。插入部件6021是在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且行进在第二路径部分52上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上插入到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部件。该插入部件6021沿着熔敷部103来将盖带102的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X方向侧的端部剥离。插入部件6021形成为平板状。该插入部件6021具有基部60211和与该基部60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相连的远端部60212。此外,盖构件7连接于插入部件6021的基部60211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60211a。图21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602的插入部件6021插入在元件收纳带100的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况的图。插入部件6021中,远端部60212以从与基部6021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着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端60212a而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Z方向侧;上方侧倾斜的方式相对于基部60211远高近低地倾斜。换言之,如图21所示,在插入部件6021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基部60211与盖带102大致平行,远端部6212以相对于载带101离开间隔且向盖带102侧延伸的方式倾斜。由于插入部件6021的远端部60212被设置为上述那样的倾斜结构,因此,在插入部件6021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状态下,当元件收纳带100被第一送出部31送出时,能够抑制远端部60212与载带101的收纳部连接区域部分101c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保持元件收纳带100的良好的行进性,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元件取出位置21供应元件P。此外,插入部件6021被支撑部6022支撑。支撑部6022固定于装置主体2。图22是表示盖带前处理部602的插入部件6021的摆动状况的图。支撑部6022可以设置在与插入部件6021的基部60211上的料带进给方向H的下游端60211a连接的盖构件7的上侧面。此情况下,支撑部6022通过盖构件7支撑插入部件6021。插入部件6021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以能够围绕沿着行进路5的第二路径部分52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指定的轴心J1摆动的方式,经由盖构件7而被支撑部6022支撑。由此,例如在元件收纳带100挠曲地在行进路5上行进时,插入在盖带102和载带101之间的插入部件6021能够对应于该元件收纳带100的挠曲而摆动。因此,能够稳定地抑制插入部件6021的远端部60212与载带101的收纳部连接区域部分101c之间的接触。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所具备的盖构件7的图。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0所具备的盖构件7能够采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的情形同样的结构。即,元件供应装置10所具备的盖构件7较为理想的是具有挠性。此外,盖构件7可以由图23的1所示的薄板状的薄膜件来构成。此外,盖构件7还可以由图23的2所示的在行进路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线状部件构成。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其例如还能够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行进路5中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一个方向为下方向-Z方向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设置有盖带立起部61的第一路径部分51的从料带进给方向H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一个方向为上方向+Z方向。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盖带前处理部62具备分体的插入部件621和盖带切断部62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该结构。盖带切断部622的保持部6222也可以具有插入部件621的功能的方式构成。此情况下,将保持部6222和插入部件621设为一体形成的结构体,并且将该结构体作为插入部件。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如下方案的发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元件收纳带包括载带和盖带,所述载带中收纳所述元件的多个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该元件供应装置包括:料带送出部,在沿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上,朝着所述元件取出位置送出所述元件收纳带;料带行进路形成部,形成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至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行进路;以及元件露出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上,使在所述行进路上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所述行进路包含第一路径部分,该第一路径部分包含倾斜部,该倾斜部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及所述料带进给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倾斜,所述元件露出部包含盖带立起部,该盖带立起部通过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盖带抵接来进行该盖带的相对于所述载带立起的立起处理而使所述元件露出,所述盖带立起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一路径部分。根据该元件供应装置,在由料带行进路形成部形成的行进路中,设置有盖带立起部的第一路径部分由倾斜部构成,该倾斜部从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与行进路的宽度方向及料带进给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倾斜。由此,与例如盖带立起部设置在沿着料带进给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行进路上的情形相比,能够增加元件收纳带在行进路中的第一路径部分上行进而通过盖带立起部时的行进距离。此外,第一路径部分并未如上述的以往技术那样以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与最下游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由盖带立起部进行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中发生从料带进给方向的下游端往立起起点盖带中与盖带立起部抵接的起点的拉伸应力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进行盖带的立起处理时的盖带的拉伸应力所引起的载带的压曲变形。因此,能够保持元件收纳带的良好的行进性,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元件取出位置供应元件。此外,在具有能够防止盖带的立起处理时的载带的压曲变形的结构的元件供应装置中,能够缩短设置有盖带立起部的第一路径部分的沿着料带进给方向的长度亦即从第一路径部分的最上游端至最下游端的沿着料带进给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元件供应装置的小型化。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第一方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为上下方向中的下方向,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路径部分具有:第一区域,形成为沿着朝上方向凸出的第一假想曲线的形状;以及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连,而且形成为沿着朝下方向凸出的第二假想曲线的形状,所述盖带立起部以其的成为与所述盖带抵接的起点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位于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上或该交界线近傍的方式设置。该技术方案中,从行进路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一路径部分中,沿着第一假想曲线的第一区域和沿着第二假想曲线的第二区域在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弯曲方向彼此不同,曲率符号变化。当元件收纳带沿着这样的第一路径部分行进时,在通过第一区域时和在通过第二区域时会对元件收纳带产生一个在第一方向上下方向上欲向相反方向挠曲的作用力。因此,例如在第一路径部分中,在第一区域至第二区域的范围设置盖带立起部时,有可能导致盖带立起部进行的盖带的立起处理的稳定性下降。为此,盖带立起部以其的成为与盖带抵接的起点的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位于第一路径部分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上或该交界线近傍的方式设置。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盖带立起部的最上游端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上或该交界线近傍,因此,盖带立起部便设置在第二区域而不设置在第一区域至第二区域的范围。因此,能够防止盖带立起部进行的盖带的立起处理时的稳定性的下降。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被沿着所述第二假想曲线的假想圆弧所划定的扇形中的弧长L和弦长d之差值L-d以大于以上述式I所定义的阈值T的方式设定。该技术方案中,在由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的第二区域中的盖带立起部进行盖带的立起处理时,能够更切实防止因盖带的拉伸应力引起的载带的压曲变形。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料带行进路形成部所形成的所述行进路还包含与所述第一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相连的第二路径部分,所述料带送出部包含第一送出部,该第一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并且将所述元件收纳带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送出而使该元件收纳带在所述第二路径部分及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上行进,所述元件露出部还包含盖带前处理部,该盖带前处理部相对于所述盖带立起部离开距离地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二路径部分,并且在由所述盖带立起部进行的所述立起处理之前进行在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将所述盖带从所述载带剥离或者将所述盖带切断的前处理。该技术方案中,盖带前处理部在由盖带立起部进行盖带的立起处理之前进行从载带剥离盖带或切断盖带的前处理。由此,盖带立起部与元件收纳带的盖带的抵接便变得顺畅,盖带立起部进行的盖带的立起处理便能够顺畅地被实施。此外,元件收纳带以其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被第一送出部送出,从行进路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在第二路径部分及第一路径部分上行进。此处,盖带前处理部相对于设置在第一路径部分上的盖带立起部离开距离地设置于第二路径部分。因此,元件收纳带在行进路的第一路径部分的上游侧的第二路径部分上行进而通过盖带前处理部时,元件收纳带的盖带处于未被实施立起处理的状态。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设置有盖带前处理部的第二路径部分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中因立起处理所伴随的盖带的拉伸应力而引起的载带的压曲变形的发生。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料带行进路形成部所形成的所述行进路还包含与所述第一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连并且达至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第三路径部分,所述料带送出部还包含第二送出部,该第二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三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并且接受被所述第一送出部送出而在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上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且将该元件收纳带朝着所述元件取出位置送出而使该元件收纳带在所述第三路径部分上行进,所述元件露出部还包含盖带后处理部,该盖带后处理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三路径部分,并且对被所述盖带立起部进行了所述立起处理后的所述盖带进行向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方向扩开的后处理。该技术方案中,由盖带立起部进行了盖带的立起处理后的元件收纳带被料带送出部的第二送出部送出到行进路的第一路径部分下游侧的第三路径部分。在该第三路径部分中设置有盖带后处理部。盖带后处理部进行将由盖带立起部进行了立起处理后的盖带向元件收纳带的宽度方向扩开的后处理。由此,元件收纳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元件的露出度增大,因而能够提高元件取出位置处的元件的易取出度。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针对将元件收纳带所收纳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供应元件的元件供应装置。符号说明1元件供应装置2装置主体3料带送出部31第一送出部32第二送出部33第三送出部4料带行进路形成部5行进路51第一路径部分511第一区域512第二区域513第三区域52第二路径部分53第三路径部分6元件露出部61盖带立起部62盖带前处理部621插入部件6211基部6212远端部622盖带切断部6221刀具部6222保持部6222a保持面623支撑部63盖带后处理部7盖构件100元件收纳带101载带101a元件收纳部102盖带

权利要求:1.一种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元件收纳带包括载带和盖带,所述载带中收纳所述元件的多个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该元件供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料带送出部,在沿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上,朝着所述元件取出位置送出所述元件收纳带;料带行进路形成部,形成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至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行进路;以及元件露出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上,使在所述行进路上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所述行进路包含第一路径部分,该第一路径部分包含倾斜部,该倾斜部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而向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及所述料带进给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倾斜,所述元件露出部包含盖带立起部,该盖带立起部通过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盖带抵接来进行该盖带的相对于所述载带立起的立起处理而使所述元件露出,所述盖带立起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一路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为上下方向中的下方向,从所述行进路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路径部分具有:第一区域,形成为沿着朝上方向凸出的第一假想曲线的形状;以及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连,而且形成为沿着朝下方向凸出的第二假想曲线的形状,所述盖带立起部以其的成为与所述盖带抵接的起点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位于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上或该交界线近傍的方式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沿着所述第二假想曲线的假想圆弧所划定的扇形中的弧长L和弦长d之差值L-d以大于以下述式I所定义的阈值T的方式设定,T=2C·W2C2+W2I上述式I中,“C”表示盖带立起部的沿着第一路径部分的第二区域的长度,“W”表示盖带立起部的成为与盖带抵接的起点的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上游端和成为与盖带抵接的终点的料带进给方向的最下游端之间的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带行进路形成部所形成的所述行进路还包含与所述第一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相连的第二路径部分,所述料带送出部包含第一送出部,该第一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并且将所述元件收纳带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送出而使该元件收纳带在所述第二路径部分及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上行进,所述元件露出部还包含盖带前处理部,该盖带前处理部相对于所述盖带立起部离开距离地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二路径部分,并且在由所述盖带立起部进行的所述立起处理之前进行在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将所述盖带从所述载带剥离或者将所述盖带切断的前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带行进路形成部所形成的所述行进路还包含与所述第一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连并且达至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第三路径部分,所述料带送出部还包含第二送出部,该第二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三路径部分的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并且接受被所述第一送出部送出而在所述第一路径部分上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且将该元件收纳带朝着所述元件取出位置送出而使该元件收纳带在所述第三路径部分上行进,所述元件露出部还包含盖带后处理部,该盖带后处理部设置在所述行进路的所述第三路径部分,并且对被所述盖带立起部进行了所述立起处理后的所述盖带进行向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方向扩开的后处理。

百度查询: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应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