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仪表板_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_201680041454.0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6-07-08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公开(公告)号:CN107835757B

主分类号:B60K37/00(20060101)

分类号:B60K37/00(20060101)

优先权:["20150713 JP 2015-139945"]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9.15#授权;2018.04.1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3.23#公开

摘要:仪表板10的单元容纳部23具有板开口25和单元容纳空间26。仪表板10的单元支撑部24具有经由薄壁部29、35而从内板部28连续并延伸的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并被配置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工作人员切断驾驶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薄壁部29、35来将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将驾驶席侧单元1安装在驾驶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上,将副驾席侧单元2安装在副驾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及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上。

主权项:1.一种仪表板,通过将供转向柱插过的驾驶席侧单元选择性地安装在车宽方向的右侧或左侧,并将具有与上述驾驶席侧单元大致相同的单元外形的副驾席侧单元安装在与上述驾驶席侧单元相反侧,从而能共用于右舵车与左舵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主体,其在车厢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竖立,并被固定在车体侧,左右1对单元容纳部,其被配置在上述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侧,并分别具有板开口和上述板开口的内侧的单元容纳空间,上述板开口从上述板主体的下端缘向上方延伸,被形成为比上述单元外形稍大,并供上述驾驶席侧单元或上述副驾席侧单元嵌合,上述单元容纳空间容纳上述驾驶席侧单元或上述副驾席侧单元,以及左右1对单元支撑部,其分别具有由薄壁形成的易切断部和能通过切断上述易切断部从而从上述板主体侧切除的单元固定部,并被配置在上述左右1对单元容纳部的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与上述板主体一体形成,在不切断上述易切断部的状态下支撑被固定在上述单元固定部上的上述副驾席侧单元;在右舵车的情况下,在不切断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而切断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来从上述板主体侧切除上述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后的状态下,上述驾驶席侧单元从右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板主体上,上述副驾席侧单元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上;在左舵车的情况下,在不切断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而切断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来从上述板主体侧切除上述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后的状态下,上述驾驶席侧单元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板主体上,上述副驾席侧单元从右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上。

全文数据:仪表板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共用于右舵车和左舵车的仪表板。背景技术[000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能够共用于右转向用与左转向用的仪表板。在与仪表板的驾驶席及副驾席相对的部位,分别形成有互为相同形状的收纳部。在与驾驶席相对的收纳部中,收纳有仪表单元及方向盘的轴,在与副驾席相对的收纳部中,收纳有托盘及手套箱。收纳部具有:凹部,其收纳有仪表单元或托盘;以及开口部,其安装有形成有方向盘的轴的通过孔的下罩板或手套箱。在副驾席侧的凹部与开口部之间,利用螺丝或夹子这样的固定部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保持有作为加强构件的加强件,该加强构件具有作为锁定部件的撞栓lockstriker,该撞栓将手套箱的盖保持在闭合状态。[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9-249048号公报发明内容[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0007]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仪表板中,因为在副驾席侧的凹部与开口部之间,固定有相对仪表板独立的加强件,所以会导致与加强件相应的零件个数增加。若为了抑制零件个数的増加而取消加强件,则可能难以固定将手套箱的盖保持在闭合状态的撞板,难以安装手套箱等副驾席侧单元。[0008]此外,若为了抑制零件个数的増加,将加强件一体形成在仪表板上,则因为驾驶席侧的加强件横跨下罩板的开口部,所以会存在驾驶席侧的加强件干扰转向柱的风险。或者,根据被安装在驾驶席侧的凹部及开口部上的驾驶席侧单元仪表单元、下罩板等)的形状的不同,会存在驾驶席侧的加强件干扰驾驶席侧单元的风险。[0009]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仪表板,其不使零件个数増加就能够确保固定副驾席侧单元的固定区域,并且能够避免与驾驶席侧单元或转向柱的干扰。[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00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仪表板通过将供转向柱插过的驾驶席侧单元选择性地安装在车宽方向的右侧或左侧,并将具有与驾驶席侧单元大致相同的单元外形的副驾席侧单元安装在与驾驶席侧单元相反侧,从而可共用于右舵车与左舵车,包括板主体、左右1对单元容纳部、以及左右1对单元支撑部。板主体在车厢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竖立,被固定在车体侧。左右1对单元容纳部被配置在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侧,并分别具有板开口和板开口的内侧的单元容纳空间,该板开口从板主体的下端缘向上方延伸,被形成为比单元外形稍大,并供驾驶席侧单元或副驾席侧单元嵌合,该单元容纳空间容纳驾驶席侧单元或副驾席侧单元。左右1对单元支撑部分别具有由薄壁形成的易切断部、以及能通过切断易切断部从而从板主体侧切除的单元固定部,并被配置在左右单元容纳部的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与板主体一体形成,在不切断易切断部的状态下支撑被固定在单元固定部上的副驾席侧单元。在右舵车的情况下,在不切断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易切断部而切断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易切断部来从板主体侧切除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单元固定部的状态下,驾驶席侧单元从右侧的单元容纳部的板开口被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板主体上,副驾席侧单元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的板开口被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单元固定部上。在左舵车的情况下,在不切断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易切断部而切断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易切断部来从板主体侧切除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单元固定部后的状态下,驾驶席侧单元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的板开口被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板主体上,副驾席侧单元从右侧的单元容纳部的板开口被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单元固定部上。[0012]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将副驾席侧单元固定在被与板主体一体形成的单元支撑部的单元固定部上,所以能够不增加零件个数就确保固定副驾席侧单元的固定区域。[0013]此外,因为切断驾驶席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易切断部来从单元支撑部切除单元固定部,所以能够避免转向柱或驾驶席侧单元与单元支撑部的单元固定部的干扰。[0014]此外,也可以是,上述左右的单元支撑部具有残存部,即使通过切断易切断部来切除单元固定部该残存部也会残存在板主体侧,还可以是,右舵车的驾驶席侧单元被固定在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残存部上,左舵车的驾驶席侧单元被固定在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残存部上。[0015]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左右的单元支撑部具有即使通过切断易切断部来切除单元固定部也会残存在板主体侧的残存部,并且驾驶席侧单元被固定在单元支撑部的残存部上,所以能够通过单元支撑部来确保驾驶席侧单元的支撑刚性。[0016]发明效果[0017]根据本发明的仪表板,能够不增加零件个数就确保固定副驾席侧单元的固定区域,并且避免与驾驶席侧单元或转向柱的干扰。[0018]附图的简要说明[001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立体图。[0020]图2是将图1的仪表板应用在右舵车上时的车厢前部的立体图。[0021]图3是图2的车厢前部的分解立体图。[0022]图4是图1的IV—IV向视剖面图。[0023]图5是图1的V—V向视剖面图。[0024]图6是图2的VI—VI向视剖面图。[0025]图7是图2的VII—VII向视剖面图。[0026]图8是将图1的仪表板应用在左舵车上时的车厢前部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0027]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另外,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车辆的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在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伩表板10被配置于在车厢9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8参照图3的后方并被固定在仪表板横梁8上,被左右对称地形成并在车厢9的前方竖立。如图2所示,对于该仪表板10,通过将驾驶席侧单元1选择性地安装在车宽方向的右侧或左侧在图2中,表示了安装在右侧的状态),并将具有与驾驶席侧单元1相同的预定单元外形20的副驾席侧单元2安装在与驾驶席侧单元1相反侧在图2中,表示了安装在左侧的状态),从而能够在右舵车与左舵车上共用。在仪表板1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安装有中央仪表群罩18。另外,所谓单元外形,是指在驾驶席侧单元1及副驾席侧单元2中,与下述的仪表板1〇的板开口25嵌合的部分的外缘部的形状。[0029]如图2所示,驾驶席侧单元1及副驾席侧单元2的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具有在车宽方向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端缘20a、20a、从左右的后端缘20a、20a的上端向前方弯曲并延伸的左右的上端缘20b、20b、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的上端缘20b、20b的前上端缘20c。[0030]如图2及图3所示,驾驶席侧单元1包括上侧的仪表单元3与下侧的驾驶员罩4日文:Ky一力一),在将仪表单元3与驾驶员罩4组合后的状态下,具有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仪表单元3包括仪表盖5、仪表主体6、以及仪表群罩7。仪表盖5具有从后方的开口5a向前方延伸的空间5b,在该空间5b的内部设置有固定仪表主体6的仪表固定部5c。[0031]仪表盖5的外形为驾驶席侧单元1的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中的左右的上端缘20b、20b、前上端缘20c、以及左右的后端缘20a、20a的一部分上部)。仪表盖5的上表面5d具有:大致“U”字状的平面部5e,其在上表面5d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前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凸面部5f,其被大致“U”字状的平面部5e包围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呈拱状突出。[0032]仪表主体6具有车速表或转速表等各种伩表类6a,并被从开口5a向仪表盖5的空间5b中插入并被固定在仪表固定部5c上。仪表群罩7为覆盖仪表盖5的开口5a侧的端部的装饰盖,具有可从驾驶席侧视认仪表主体6地前后贯通的通孔7a,并被固定在仪表盖5的开口5a侧的端部上。[0033]驾驶员罩4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向后方呈截面大致“U”字状突出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向柱罩部4a,并在仪表群罩7上在仪表群罩7的下端缘部的车宽方向两侧被固定。在驾驶员罩4被固定在仪表群罩7上的状态下,在转向柱罩部4a的内侧,贯通上下方向地划分有允许转向柱12插过的柱开口13。驾驶员罩4的外形为驾驶席侧单元1的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中的左右后端缘20a、20a的一部分下部)。[0034]转向柱12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向轴14内包,在地板省略图示)的驾驶席侧在图2及图3中的右侧竖立,并经由支架15而被固定在仪表板横梁8上。在转向轴14的上端部,固定有供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省略图示)。[0035]副驾席侧单元2包括上侧的上盖16与下侧的手套箱17,并在将上盖16与手套箱17组合后的状态下具有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上盖16由上表面部16a、以及从上表面部16a的后端缘向下方弯曲并延伸的后表面部16b呈大致“L”字状地一体形成。上盖16的外形为副驾席侧单元2的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中的左右的上端缘20b、20b、前上端缘20c、以及左右的后端缘20a、20a的一部分上部)。[0036]手套箱17具有:箱主体17c,其在内部划分有从后端的开口17a参照图7向前方延伸的容纳空间17b参照图乃;以及开闭门nd,其能开关箱主体17C的开口17a。手套箱17的开闭门17d的外形为副驾席侧单元2的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中的左右后端缘20a、20a的一部分下部)。[0037]中央仪表群罩18具有使被配置在仪表板1〇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多个电装零件19例如,音频设备或空调的操作面板等)、或空调的出风口21等露出的多个开口部18a,并被固定在仪表板1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0038]如图1所不,仪表板10为树脂制的面板,包括:板主体22,其在车厢9的前方竖立;左右1对单兀容纳部23,其容纳驾驶席侧单元1或副驾席侧单元2;以及左右1对单元支撑部24,其用于支撑副驾席侧单元2。[0039]板主体22—体地具有上表面部22a、从上表面部22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表面部22b、以及从上表面部22a及后表面部22b的左右两端延伸的左右1对侧面部22c在图1中,仅表示左侧的侧面部22c,并在车厢9的前方竖立。上表面部22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上方突出。在后表面部22b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安装上述多个电装零件19参照图2或空调的出风口21等,并固定中央仪表群罩18参照图3。[0040]在夹着固定该中央仪表群罩18的板主体2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左右的单元容纳部23及左右的单元支撑部24。另外,因为左右的单元容纳部23及左右的单元支撑部24被对称地设置于仪表板1〇的左右,并具有大致同样的构成,所以以下说明其右侧,并省略对其左侧的说明。[0041]单兀容纳部23具有:板开口25,其被以比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稍大的形状形成在板主体22的上表面部22a的表面以及后表面部22b的表面上;以及单元容纳空间26,其在板开口25的内侧。板开口25由板主体22的后表面部22b的表面的后表面部开口25a、以及上表面部22a的表面的上表面部开口25b构成。后表面部开口25a以比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的左右的后端缘20a、2〇a之间的宽度稍大的宽度,从板主体22的后表面部22b的下端缘延伸到上端缘。上表面部开口25b从后表面部开口25a的上端缘连续并沿上表面部22a向前方延伸,被形成为比由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0的左右的上端缘20b、20b以及前上端缘20c划分的区域稍大。[0042]如此,通过以比上述预定单元外形2〇稍大的形状形成板开口25,从而如后所述,驾驶席侧单元1或副驾席侧单元2嵌合在板开口25中。单元容纳空间26为向板开口25的内侧扩展的空间,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容纳驾驶席侧单元1或副驾席侧单元2。[0043]单元支撑部M被配置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一体地具有:内板部残存部28,其从侧壁部27的前端向板开口25的内侧延伸,该侧壁部27从板开口25连续并延伸;以及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单元固定部3〇,其经由后述的薄壁部(易切断部29、35而从内板部28连续并延伸。[0044]侧壁部27具有从板开口25的后表面部开口25a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后侧壁部27a在图1中,仅表示了右侧的后侧壁部27a、以及从板开口25的上表面部开口25b向下方延伸的上侧壁部27b,并被与板主体22—体形成,左右的后侧壁部27a的上端与上侧壁部27b的两端连续。[0045]内板部28—体地具有从左右的后侧壁部27a的前端向板开口25的内侧弯曲而与前后方向交叉地延伸的左右的后内板部28a、以及从上侧壁部27b的下端向板开口25的内侧弯曲而与上下方向交叉地延伸的大致“u”字状的上内板部28b,并被与侧壁部27—体形成,左右的后内板部28a的上端与上内板部28b的两端连续。[0046]在左右的后内板部28a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驾驶席侧单元1或副驾席侧单元2的螺栓孔或夹子孔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侧3个固定孔31。在上内板部28b的上表面的前端部上,形成有用于固定驾驶席侧单元1或副驾席侧单元2的螺栓孔或夹子孔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固定孔32。[0047]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分别为:上部单元固定部30a,其为板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的后内板部28a的上端部;左侧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其为板状,并从左侧的后内板部28a的下端部向右侧延伸;以及右侧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c,其为板状,并从右侧的后内板部28a的下端部向左侧延伸。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分别被与内板部28—体形成。在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副驾席侧单元2的螺栓孔或夹子孔等固定孔36。[0048]如图4所示,在上部单元固定部30a的两端与左右的后内板部28a的上端部之间,在前表面及后表面上的相对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槽33,并由这2个槽33形成沿上部单元固定部3〇a的上下全体地连续地延伸的左右薄壁部29。如图5所示,在右侧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〇c与右侧的后内板部28a的下端部之间,在前表面及后表面上的相对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槽34,并由这2个槽34形成沿右侧下部单元固定部30c的上下全体地连续地延伸的薄壁部35。另外,在左侧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与左侧的后内板部28a的下端部之间,也形成有与右侧同样的薄壁部35。[0049]薄壁部29、35被形成为工作人员用剪刀或切削刀具等能容易切断的程度的薄壁。工作人员通过切断左右的薄壁部29,从而能将上部单元固定部30a从板主体22侧切除,通过切断左右的薄壁部35,从而可以将左右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从板主体22侧切除。另外,即使工作人员将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内板部28也会残存在板主体22侧。[0050]接着,说明将驾驶席侧单元1及副驾席侧单元2安装到仪表板10时的安装作业。[0051]如图3所示,在右舵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不切断左侧副驾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薄壁部29、35参照图4及图5而切断右侧(驾驶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薄壁部29、35从而将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了的状态下,将驾驶席侧单元1安装在右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上,将副驾席侧单元2安装在左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及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〇上。[0052]如图3及图6所示,在将驾驶席侧单元1安装在右侧的单元支撑部24上时,在将右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了的状态下,使驾驶席侧单元1的仪表单元3向仪表板10的上表面部22a以将其从上方覆盖的方式靠近,从图1所示的右侧的单元容纳部23的板开口25的上表面部开口25b及后表面部开口25a的上部区域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并通过螺栓或夹子等固定在残存在板开口25内的内板部28的固定孔31、32、以及仪表板横梁8的支架I5上。[0053]其后,使驾驶席侧单元1的驾驶员罩4向仪表板10的后表面部22b以从后方将其覆盖的方式靠近,从右侧单元容纳部23的板开口25的后表面部开口25a的下部区域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并通过螺栓或夹子等固定在残存在板开口25内的内板部28的固定孔31及仪表单元3的仪表群罩7上。在固定了驾驶员罩4的状态下,转向柱12插过转向柱罩部4a的内侧的柱开口13。另外,图6的双点划线表示在不切除上部单元固定部3〇a的情况下配置上部单元固定部30a的位置。[0054]如图3及图7所示,在将副驾席侧单元2安装在左侧单元支撑部24上时,使副驾席侧单元2的上盖16向仪表板10的上表面部22a以将其从上方覆盖的方式靠近,从图1所示的左侧的单元容纳部23的板开口25的上表面部开口25b及后表面部开口25a的上部区域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并通过螺栓或夹子等固定在板开口25内的内板部28的固定孔31、32、以及上部单元固定部30a的固定孔36上。[0055]其后,为了将副驾席侧单元2的手套箱17的箱主体17c配置在仪表板横梁8的上方,将手套箱17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23的板开口25的后表面部开口25a的下部区域容纳在单元容纳空间26中,将箱主体17c通过螺栓或夹子等固定在板开口25内的内板部28的固定孔31及上部单元固定部30a的固定孔36中,并且将手套箱17的下部的开闭门17d的铰链部省略图示通过螺栓或夹子等固定在左右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的固定孔36。[0056]如图8所示,在左舵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不切断右侧副驾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薄壁部29、35参照图4及图5而切断左侧(驾驶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薄壁部29、35从而将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了的状态下,与上述右舵车同样地将驾驶席侧单元1安装在左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上,将副驾席侧单元2安装在右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及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上。[0057]在被如上构成的仪表板10中,将副驾席侧单元2的上盖16以及手套箱17固定在被与仪表板10的板主体22—体形成的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上。如此,能够不使零件个数增加就确保固定副驾席侧单元2的固定区域。[0058]此外,因为切断驾驶席侧的单元支撑部24的薄壁部29、35来从单元支撑部24切除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所以如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能够避免上部单元固定部30a与仪表单元3的干扰。此外,能够避免左右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与驾驶员罩4或转向柱12的干扰。[0059]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使零件个数增加就确保固定副驾席侧单元2的固定区域,并且避免与驾驶席侧单元1或转向柱12的干扰。[0060]此外,因为在将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了时残存的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上固定驾驶席侧单元1,所以能够通过单元支撑部24的内板部28来确保驾驶席侧单元1的支撑刚性。[0061]此外,在副驾席侧,因为上部单元固定部30a在板开口25的后表面部开口25a内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的后内板部28a的上端部彼此,所以能够确保副驾席侧的板开口25周边的板主体22的刚性。[00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驾驶席侧单元1与副驾席侧单元2设为相同的单元外形20的形状,但是大致相同即可。所谓大致相同的单元外形,是指即使形状稍有不同,但是能够相对于相同的板开口嵌合的形状。[006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预定单元外形20设为了左右对称的形状,但是单元外形20不被限定于左右对称的形状,如果在驾驶席侧与副驾席侧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则也可以为非左右对称的形状。[006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由板主体22的后表面部22b的表面的后表面部开口25a、以及上表面部22a的表面的上表面部开口25b构成单元容纳部23的板开口25,但是也可以是,没有上表面部开口25b,仅由后表面部开口25a构成。在此情况下,驾驶席侧单元1及副驾席侧单元2的单元外形20为嵌合于板开口25的后表面部开口25a中的形状。[00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即使将3个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从板主体22侧切除也会残存在板主体22侧的单元支撑部M的内板部28,并在内板部28上固定驾驶席侧单元1及副驾席侧单元2,但是也可以是,不设置内板部28而将驾驶席侧单元1及副驾席侧单元2固定在板主体22上。[00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由2个槽33形成并沿上部单元固定部30a的上下全体地连续地延伸的左右的薄壁部29、以及由2个槽34形成并沿左右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的上下全体地连续地延伸的左右的薄壁部35,但是也可以是,薄壁部29、35不沿上部单元固定部30a或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的上下全体地连续地延伸。例如,也可以是,薄壁部29、35沿上部单元固定部30a或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的上下全体地断续地虚线状)延伸来作为易切断部而发挥功能。[006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一侧3个左右3对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但是一侧至少设置1个左右1对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30即可。[0068]此外,也可以是,代替左右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b、30c,而是设置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的后内板部28a的下端部的下部单元固定部30d。即使在该情况下,因为在驾驶席侧从单元支撑部24切除下部单元固定部30d,所以例如即使在预先将转向柱12放倒在地板上省略图示),将仪表板10固定在仪表板横梁8上之后抬起转向柱12并固定在仪表板横梁8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转向柱12与下部单元固定部30d的干扰,并能够抬起转向柱12来固定在仪表板横梁8上。[0069]以上,虽然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即,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本实施方式而完成的其它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等当然全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0070]本申请基于2015年7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39945,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0071]工业可利用性[0072]本发明的仪表板能够起到不使零件个数増加就确保固定副驾席侧单元的固定区域,并且避免与驾驶席侧单元或转向柱的干扰这样的效果,并在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组装作业这一点上是有用的。[0073]附图标记说明[0074]1:驾驶席侧单元[0075]2:副驾席侧单元[0076]9:车厢[0077]10:仪表板[0078]12:转向柱[0079]20:单元外形[0080]22:板主体[0081]23:左右的单元容纳部[0082]24:左右的单元支撑部[0083]25:板开口[0084]26:单元容纳空间[0085]28:内板部残存部)[0086]29:薄壁部易切断部)[0087]30:副驾席侧单元固定部单元固定部)

权利要求:1.一种仪表板,通过将供转向柱插过的驾驶席侧单元选择性地安装在车宽方向的右侧或左侧,并将具有与上述驾驶席侧单元大致相同的单元外形的副驾席侧单元安装在与上述驾驶席侧单元相反侧,从而能共用于右舵车与左舵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主体,其在车厢的前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竖立,并被固定在车体侧,左右1对单元容纳部,其被配置在上述板主体的车宽方向两侧,并分别具有板开口和上述板开口的内侧的单元容纳空间,上述板开口从上述板主体的下端缘向上方延伸,被形成为比上述单元外形稍大,并供上述驾驶席侧单元或上述副驾席侧单元嵌合,上述单元容纳空间容纳上述驾驶席侧单元或上述副驾席侧单元,以及左右1对单元支撑部,其分别具有由薄壁形成的易切断部和能通过切断上述易切断部从而从上述板主体侧切除的单元固定部,并被配置在上述左右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与上述板主体一体形成,在不切断上述易切断部的状态下支撑被固定在上述单元固定部上的上述副驾席侧单元;在右舵车的情况下,在不切断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而切断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来从上述板主体侧切除上述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后的状态下,上述驾驶席侧单元从右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板主体上,上述副驾席侧单元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上;_在左舵车的情况下,在不切断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而切断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易切断部来从上述板主体侧切除上述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后的状态下,上述驾驶席侧单元从左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板主体上,上述副驾席侧单元从右侧的单元容纳部的上述板开口被容纳在上述单元容纳空间中并被固定在上述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单元固定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_^上述左右的单元支撑部具有残存部,即使通过切断上述易切断部来切除上述单元固定部该残存部也会残存在上述板主体侧,右舵车的上述驾驶席侧单元被固定在右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残存部1,左舵车的上述驾驶席侧单元被固定在左侧的单元支撑部的上述残存部上。

百度查询: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仪表板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