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油液过滤装置_江苏大学;镇江四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_201910625023.4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镇江四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9-07-11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公开(公告)号:CN110328056B

主分类号:B03C5/02(20060101)

分类号:B03C5/02(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9.18#授权;2019.11.08#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15#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液过滤装置,包括油泵变频电机组、正电场过滤机构、负电场过滤机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反馈传感器以及闭环控制系统。借助所设置的正电场过滤机构,将呈负电性的颗粒吸附,使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借助所设置的负电场过滤机构,将呈正电性的颗粒吸附,使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从而可以实现对被过滤油液中的颗粒第一次吸附过滤,之后,借助所设置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可以实现二次聚并过滤,最后,借助所设置的反馈传感器和闭环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检测该所输出的油液的颗粒粒径大小,可以根据颗粒粒径大小控制各过滤机构的工作状态,可以提高过滤效果。

主权项:1.一种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泵变频电机组、正电场过滤机构、负电场过滤机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反馈传感器以及闭环控制系统;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以及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连通,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与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连通,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电连接,所述反馈传感器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反馈传感器还与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电连接;其中,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内提供被过滤油液;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提供正电压以及向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提供负电压,以在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内形成非均匀梯度正电场和在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内形成非均匀梯度负电场;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正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负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负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正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用于分别接收并聚并来自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的第二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以及来自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的第二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所述反馈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并将其发送至所述闭环控制系统;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控制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以及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的工作状态;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桶内呈筒状的第一过滤介质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内的第一过滤电极,所述第一过滤桶接地,且所述第一过滤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过滤电极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电连接;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桶、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桶内呈筒状的第二过滤介质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内的第二过滤电极,所述第二过滤桶接地,且所述第二过滤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过滤电极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电连接;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一输液管路、第一输液支管路以及第二输液支管路;所述第一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连通,所述第一输液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和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的第一端均连通,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包括聚并桶,所述聚并桶内设置有第三聚并腔室、位于所述第三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三过滤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过滤腔室外侧的回油腔室,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排污阀,所述第三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三过滤腔室内设置有呈筒状的第三过滤介质层,所述回油腔室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回液口;所述第一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过滤桶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回液口,所述第二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过滤桶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回液口;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输液管路、第三输液支管路、第四输液支管路、第一回液管路、第二回液管路和第三回液管路;其中,所述第二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和第四输液支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油箱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油箱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油箱连通;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输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一回液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二回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开关阀,所述第三回液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六开关阀和所述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的控制端均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其中,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的开关状态;当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大于第一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阀和所述第五开关阀开启,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关闭;当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小于第二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关闭。

全文数据:油液过滤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油液过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液过滤装置。背景技术目前,针对液压润滑油品的油液净化系统有很多,从过滤机理来分主要包括滤芯过滤、真空过滤、离心过滤等等。传统的机械过滤机理、无法去除的微小颗粒物、难以满足不同系统油液的过滤要求以及复杂工况变化。发明内容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油液过滤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液过滤装置,包括油泵变频电机组、正电场过滤机构、负电场过滤机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反馈传感器以及闭环控制系统;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以及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连通,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与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连通,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电连接,所述反馈传感器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其中,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内提供被过滤油液;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提供正电压以及向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提供负电压,以在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内形成非均匀梯度正电场和在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内形成非均匀梯度负电场;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正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负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负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正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用于分别接收并聚并来自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的第二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以及来自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的第二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所述反馈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并将其发送至所述闭环控制系统;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以及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的工作状态。可选地,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桶内呈筒状的第一过滤介质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内的第一过滤电极,所述第一过滤桶接地,且所述第一过滤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过滤电极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电连接;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桶、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桶内呈筒状的第二过滤介质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内的第二过滤电极,所述第二过滤桶接地,且所述第二过滤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过滤电极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电连接;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一输液管路、第一输液支管路以及第二输液支管路;所述第一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连通,所述第一输液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和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的第一端均连通,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滤电极外侧的第一精过滤子介质层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子精过滤介质层外侧的第一粗过滤子介质层;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过滤电极外侧的第二精过滤子介质层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子精过滤介质层外侧的第二粗过滤子介质层。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桶包括第一聚并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一过滤腔室,所述第一聚并腔室下方设置有第一排污阀,所述第一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和所述第一过滤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腔室中;所述第二过滤桶包括第二聚并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二过滤腔室,所述第二聚并腔室下方设置有第二排污阀,所述第二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和所述第二过滤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腔室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聚并腔室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一过滤腔室向远离所述第一过滤腔室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二聚并腔室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向远离所述第二过滤腔室的方向依次减小。可选地,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包括聚并桶,所述聚并桶内设置有第三聚并腔室、位于所述第三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二过滤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外侧的回油腔室,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排污阀,所述第三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内设置有呈筒状的第三过滤介质层,所述回油腔室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回液口;所述第一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过滤桶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回液口,所述第二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过滤桶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回液口;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输液管路、第三输液支管路、第四输液支管路、第一回液管路、第二回液管路和第三回液管路;其中,所述第二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和第四输液支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油箱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油箱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油箱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输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一回液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二回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开关阀,所述第三回液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六开关阀和所述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的控制端均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其中,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的开关状态。可选地,当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大于第一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阀和所述第五开关阀开启,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关闭;当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小于第二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关闭。可选地,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向远离所述第二过滤腔室的方向依次减小。可选地,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压力调节系统,所述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第四油箱、第三输液管路、压力调节阀和压力表,所述第三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油箱连通,所述第三输液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输液管路连通,所述压力调节阀和所述压力表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三输液管路上,并且,所述压力调节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本发明的油液过滤装置,借助所设置的正电场过滤机构,利用其所形成的非均匀梯度正电场,将呈负电性的颗粒吸附,并使得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借助所设置的负电场过滤机构,利用其所形成的非均匀梯度负电场,将呈正电性的颗粒吸附,并使得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从而可以实现对被过滤油液中的颗粒第一次吸附过滤,之后,借助所设置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可以实现二次聚并过滤,并且还能够有效去除被过滤油液中的细小颗粒物,提高被过滤油液的纯度。最后,可以借助所设置的反馈传感器和闭环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检测该油液过滤装置所输出的油液的颗粒粒径大小,从而可以根据颗粒粒径大小控制各过滤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而可以提高油液过滤装置的过滤效果。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油液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正电场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负电场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液过滤装置100,该油液过滤装置100包括油泵变频电机组110、正电场过滤机构120、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150、反馈传感器160以及闭环控制系统170。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110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以及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均连通,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均与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连通,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150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均电连接,所述反馈传感器160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电连接。其中,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110,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内提供被过滤油液。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150,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提供正电压以及向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提供负电压,以在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内形成非均匀梯度正电场和在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内形成非均匀梯度负电场。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正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负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负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正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用于分别接收并聚并来自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的第二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以及来自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的第二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所述反馈传感器160,用于采集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并将其发送至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用于根据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以及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的油液过滤装置100,借助所设置的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利用其所形成的非均匀梯度正电场,将呈负电性的颗粒吸附,并使得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借助所设置的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利用其所形成的非均匀梯度负电场,将呈正电性的颗粒吸附,并使得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从而可以实现对被过滤油液中的颗粒第一次吸附过滤,之后,借助所设置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可以实现二次聚并过滤,并且还能够有效去除被过滤油液中的细小颗粒物,提高被过滤油液的纯度。最后,可以借助所设置的反馈传感器160和闭环控制系统170,可以实时检测该油液过滤装置100所输出的油液的颗粒粒径大小,从而可以根据颗粒粒径大小控制各过滤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而可以提高油液过滤装置100的过滤效果。一并参考图1和图2,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包括第一过滤桶121、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桶121内呈筒状的第一过滤介质层12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122内的第一过滤电极123,所述第一过滤桶121接地,且所述第一过滤桶12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进液口图中并未标号,所述第一过滤电极123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150电连接。一并参考图1和图3,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包括第二过滤桶131、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桶131内呈筒状的第二过滤介质层13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132内的第二过滤电极133,所述第二过滤桶131接地,且所述第二过滤桶13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过滤电极133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150电连接。本实施例结构的油液过滤装置100,通过将第一过滤电极123和第二过滤电极133设置呈圆柱形,以及接地设计的第一过滤桶121和第二过滤桶131,可以更有效的形成非均匀电场,而第一过滤介质层122和第二过滤介质层132的插入,会更有效的形成电场梯度,从而会使得电场力作用于颗粒,进而可以使得带电颗粒可以更好流向过滤介质,达到更好地过滤效果。继续参考图1,所述油液过滤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输液管路181、第一输液支管路182以及第二输液支管路183。所述第一输液管路181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110连通,所述第一输液管路18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182和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183的第一端均连通,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18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18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管路布置方式,实现油泵变频电机组110与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和负电场过滤机构130的连通。继续参考图1、图2和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油液过滤效果,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122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滤电极123外侧的第一精过滤子介质层122a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子精过滤介质层122a外侧的第一粗过滤子介质层122b。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132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过滤电极133外侧的第二精过滤子介质层132a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子精过滤介质层132a外侧的第二粗过滤子介质层132b。本实施例结构的油液过滤装置100,通过嵌套设置的两层过滤介质子层,一方面,可以对油液中的颗粒实现二次吸附过滤,另一方面,嵌套设置的两层过滤子介质层,可以进一步有效形成电场梯度,提高过滤效果。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述第一过滤桶121包括第一聚并腔室121a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聚并腔室121a上方的第一过滤腔室121b,所述第一聚并腔室121a下方设置有第一排污阀121c,所述第一排污阀121c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电连接,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122和所述第一过滤电极123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腔室121b中。继续参考图1和图3,所述第二过滤桶131包括第二聚并腔室131a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聚并腔室131a上方的第二过滤腔室131b,所述第二聚并腔室131a下方设置有第二排污阀131c,所述第二排污阀131c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电连接,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132和所述第二过滤电极133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31b中。具体地,在需要将第三聚并腔室内的颗粒排出时,闭环控制系统170可以控制各排污阀开启,例如,控制第一排污阀121c开启,则可以将第一聚并腔室121a内的聚并颗粒排出,控制第二排污阀131c开启,则可以将第二聚并腔室131a内的聚并颗粒排出。为了实现更好地聚并效果,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聚并腔室121a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一过滤腔室121b向远离所述第一过滤腔室121b的方向依次减小,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聚并腔室121a的横截面呈锥形。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聚并腔室131a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31b向远离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31b的方向依次减小,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聚并腔室131a的横截面呈锥形。一并参考图1和图4,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包括聚并桶141,所述聚并桶141内设置有第三聚并腔室142、位于所述第三聚并腔室142上方的第二过滤腔室14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43外侧的回油腔室144,所述第三聚并腔室14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进液口图中并未示出,所述第三聚并腔室142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排污阀142a,所述第三排污阀142a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电连接,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43内设置有呈筒状的第三过滤介质层145,所述回油腔室144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回液口图中并未示出。具体地,当正电场过滤机构120中的呈正电性的第二部分颗粒以及负电场过滤机构130中的呈负电性的第二部分颗粒进入到上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时,呈正电性的第二部分颗粒和呈负电性的第二部分颗粒会在第二过滤腔室143内吸附固定,同时,会有部分颗粒在第三聚并腔室142内发生聚并,从而可以有效将油液中的颗粒过滤去除,当需要释放第三聚并腔室142内的颗粒时,可以利用闭环控制系统170控制第三排污阀142a开启,从而将第三聚并腔室142内的颗粒排出。为了实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与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和负电场过滤机构130的连通,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桶121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排液口图中并未示出,所述第一过滤桶121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回液口图中并未示出,所述第二过滤桶131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排液口图中并未示出,所述第二过滤桶132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回液口图中并未示出。所述油液过滤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输液管路184、第三输液支管路185、第四输液支管路186、第一回液管路187、第二回液管路188和第三回液管路189。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输液管路18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管路18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185和第四输液支管路186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18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18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18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187的第二端与第一油箱190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18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188的第二端与第二油箱191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189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189的第二端与第三油箱192连通。为了便于控制各过滤机构的过滤工作状态,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185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185a,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186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186a,所述第二输液管路184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184a,所述第一回液管路187上设置有第四开关阀187a,所述第二回液管路188上设置有第五开关阀188a,所述第三回液管路189上依次设置有第六开关阀189a和所述反馈传感器160,所述第一开关阀185a、所述第二开关阀186a、所述第三开关阀184a、所述第四开关阀187a、所述第五开关阀188a和所述第六开关阀189a的控制端均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电连接;其中,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传感器160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185a、所述第二开关阀186a、所述第三开关阀184a、所述第四开关阀187a、所述第五开关阀188a和所述第六开关阀189a的开关状态。具体地,当所述反馈传感器160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大于第一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阀187a和所述第五开关阀188a开启,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185a和所述第二开关阀186a关闭。这样,进入到正电场过滤机构120和负电场过滤机构130内的被过滤油液可以直接回油箱循环,只通过正电场过滤机构120、负电场过滤机构130进行过滤,节能高效。反之,当所述反馈传感器160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小于第二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开关阀184a和所述第六开关阀189a关闭。这样,可以增加带电颗粒聚并机构140的工作时间,从而可以让颗粒进行充分聚并,节能高效。为了使得聚并效果更佳,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三聚并腔室142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43向远离所述第二过滤腔室143的方向依次减小。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过滤效果,如图1所示,所述油液过滤装置100还包括压力调节系统,所述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第四油箱193、第三输液管路194、压力调节阀195和压力表196,所述第三输液管路19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油箱193连通,所述第三输液管路19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输液管路181连通,所述压力调节阀195和所述压力表196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三输液管路194上,并且,所述压力调节阀195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170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泵变频电机组、正电场过滤机构、负电场过滤机构、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反馈传感器以及闭环控制系统;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以及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连通,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与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连通,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均电连接,所述反馈传感器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其中,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和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内提供被过滤油液;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用于分别向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提供正电压以及向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提供负电压,以在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内形成非均匀梯度正电场和在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内形成非均匀梯度负电场;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正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负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用于在所述非均匀梯度负电场的作用下吸附所述被过滤油液中的呈正电性的颗粒,并使得第一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聚并呈电中性的颗粒;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用于分别接收并聚并来自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的第二部分呈正电性的颗粒以及来自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的第二部分呈负电性的颗粒;所述反馈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并将其发送至所述闭环控制系统;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所输出的颗粒的粒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以及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的工作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场过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桶内呈筒状的第一过滤介质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内的第一过滤电极,所述第一过滤桶接地,且所述第一过滤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过滤电极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电连接;所述负电场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桶、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桶内呈筒状的第二过滤介质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内的第二过滤电极,所述第二过滤桶接地,且所述第二过滤桶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过滤电极与所述电压自动调节输出系统电连接;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一输液管路、第一输液支管路以及第二输液支管路;所述第一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油泵变频电机组连通,所述第一输液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和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的第一端均连通,所述第一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过滤电极外侧的第一精过滤子介质层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子精过滤介质层外侧的第一粗过滤子介质层;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过滤电极外侧的第二精过滤子介质层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二子精过滤介质层外侧的第二粗过滤子介质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桶包括第一聚并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一过滤腔室,所述第一聚并腔室下方设置有第一排污阀,所述第一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一过滤介质层和所述第一过滤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腔室中;所述第二过滤桶包括第二聚并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二过滤腔室,所述第二聚并腔室下方设置有第二排污阀,所述第二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二过滤介质层和所述第二过滤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腔室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并腔室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一过滤腔室向远离所述第一过滤腔室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二聚并腔室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向远离所述第二过滤腔室的方向依次减小。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颗粒聚并机构包括聚并桶,所述聚并桶内设置有第三聚并腔室、位于所述第三聚并腔室上方的第二过滤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外侧的回油腔室,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排污阀,所述第三排污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内设置有呈筒状的第三过滤介质层,所述回油腔室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三回液口;所述第一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过滤桶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一回液口,所述第二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过滤桶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其壁厚的第二回液口;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输液管路、第三输液支管路、第四输液支管路、第一回液管路、第二回液管路和第三回液管路;其中,所述第二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输液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和第四输液支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排液口连通,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排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油箱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油箱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回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回液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油箱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液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四输液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输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一回液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二回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开关阀,所述第三回液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六开关阀和所述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的控制端均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其中,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选择性地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的开关状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大于第一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阀和所述第五开关阀开启,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关闭;当所述反馈传感器所采集的颗粒的粒径大小小于第二预设粒径值时,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六开关阀关闭。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聚并腔室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第二过滤腔室向远离所述第二过滤腔室的方向依次减小。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液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过滤装置还包括压力调节系统,所述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第四油箱、第三输液管路、压力调节阀和压力表,所述第三输液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油箱连通,所述第三输液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输液管路连通,所述压力调节阀和所述压力表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三输液管路上,并且,所述压力调节阀的控制端与所述闭环控制系统电连接。

百度查询: 江苏大学;镇江四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油液过滤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