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_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_201711431126.4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7-12-26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公开(公告)号:CN109955909B

主分类号:B62D25/08(20060101)

分类号:B62D25/08(20060101);B62D25/04(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10.16#授权;2019.09.13#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7.02#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第一端部和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第一接口,第二端部和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第二接口,第三端部和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第三接口。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上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汽车。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能减少D柱接头的组件数量,提高D柱接头连接位置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

主权项:1.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所述C柱结构包括C柱内板和顶框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搭接,且所述C柱内板的边缘由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三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所述顶框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六端部搭接。

全文数据: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框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背景技术D柱接头是汽车车身重要的接头结构之一,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强度、刚度和模态等性能。尤其是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车身,尾门框是薄弱区域,尾门框的强度和刚度不足容易引起开裂,因此,D柱接头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白车身的好坏。现有的D柱接头技术中,需要三个及以上的零件来连接组成该D柱接头,其组成部件数量繁多,内部需匹配的结构繁多,使得结构极为复杂,加工和组装难度较大,加工成本高。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对C柱的加强通常是利用C柱内板实现,C柱内板采用一块板材制作而成。然而,由于C柱内板结构复杂,C柱内板一般采用深冲压板材设计而成,刚度不足,且这种C柱和D柱的连接方式没有使车身后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影响车身的刚度等。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汽车的D柱接头结构存在结构复杂以及加工和组装难度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可选地,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可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包括顶盖后横梁上盖板和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一端部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四端部搭接。可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D柱接头的三通腔内部,且所述顶盖后横梁的端部连接在所述D柱接头上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交汇位置。可选地,所述D柱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二端部搭接,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五端部搭接。可选地,所述C柱结构包括C柱内板和顶框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搭接,且所述C柱内板的边缘由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三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所述顶框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六端部搭接。可选地,所述C柱内板2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板状,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边缘与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和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另一侧边缘形成C柱支撑结构。可选地,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件和后地板,至少部分所述C柱加强件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上,且所述C柱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D柱接头内板,所述C柱加强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地板。可选地,所述C柱加强件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上背离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的顶面。可选地,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内板,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包括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后轮轮罩内板前段,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相互连接,且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位于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后地板之间,所述C柱加强件具有平滑部和弯折部,所述平滑部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上,所述弯折部架设于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上。可选地,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外板,所述后轮轮罩外板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的底部两侧。可选地,所述C柱内板中部设置有分力孔。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由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相互搭接形成D柱接头,同时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通过三通腔的第一接口连接顶盖后横梁组件,通过三通腔的第二接口连接D柱结构,通过三通腔的第三接口连接C柱结构,使得所需的组件大大减少,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之间相互助力,提高了D柱接头连接位置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与顶盖后横梁组件形成的车身后部框架的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D柱接头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D柱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内部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另一内部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C柱内板装配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外部视角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D柱接头;11、D柱接头外板;111、第三弯折部;112、第二台阶部;113、第四端部;114、第五端部;115、第六端部;12、D柱接头内板;121、第一端部;122、第二端部;123、第三端部;13、第一接口;14、第二接口;15、第三接口;2、C柱结构;21、C柱内板;211、分力孔;212、环状凸起;213、C柱支撑结构;22、顶框加强板;3、D柱结构;31、D柱内板下段;311、第一弯折部;32、D柱加强板;321、第二弯折部;4、后轮轮罩内板;41、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2、后轮轮罩内板后段;5、C柱加强件;51、平滑部;52、弯折部;53、第一连接部;54、第二连接部;6、后轮轮罩外板;7、顶盖后横梁组件;71、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1、第一台阶部;72、顶盖后横梁;8、后地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方向”、“长度方向”、“高度方向”、“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见图1~图4和图7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包括D柱接头1、顶盖后横梁组件7、C柱结构2和D柱结构3,所述D柱接头1包括D柱接头内板12和D柱接头外板11,所述D柱接头内板12为具有第一端部121、第二端部122和第三端部123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为具有第四端部113、第五端部114和第六端部115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121和所述第四端部113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13,所述第二端部122和所述第五端部114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14,所述第三端部123和所述第六端部115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15,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7连接所述第一接口13,所述D柱结构3连接所述第二接口14,所述C柱结构2连接所述第三接口15。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之间形成三通腔,一方面,形成三通腔结构有利于降低D柱接头1的重量,另一方面,所述三通腔结构有利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之间力的传导,保证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在D柱接头1的连接强度,一般来说,所述三通腔的截面越大,其起到的强度提升作用越好。所述第一接口13朝向汽车的宽度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接口13连接顶盖后横梁组件7,形成宽度方向上的支撑;所述第二接口14朝向汽车的高度方向,通过所述第二接口14连接D柱结构3,形成高度方向上的支撑;所述第三接口15朝向汽车的长度方向,通过所述第三接口15连接C柱结构2,形成长度方向上的支撑;使得所需的组件大大减少,D柱接头内板12和D柱接头外板11之间相互助力,提高了D柱接头1连接位置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与顶盖后横梁组件7形成的车身后部框架的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D柱接头1由上下结合的D柱接头内板12和D柱接头外板11组成,由于顶盖后横梁组件7、C柱结构2和D柱结构3均为包括多个部件的组装结构,通过D柱接头内板12和D柱接头外板11能够分别与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7、C柱结构2和D柱结构3上不同部件进行分别连接安装,避免安装过程中的相互干涉,降低安装难度,同时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形成整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柱接头1为Y型结构,所述第一接口13、所述第二接口14和所述第三接口15分别位于所述D柱接头1的三个端部。具体的,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均为呈弧面的Y型凹凸板状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内弧面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外弧面相接,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外缘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外缘相互接合,且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外缘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外缘在三个端部位置相互分离,以露出所述第一接口13、所述第二接口14和所述第三接口15,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1通过固定结构连接或是焊接连接,具体地,固定结构可以是螺钉、卡扣、螺栓、安装孔、凹凸定位块等结构,以下描述中固定结构的定义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比如所述D柱接头为铸铝件或其他铸塑件。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7包括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和顶盖后横梁72,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与所述顶盖后横梁72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72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第一端部121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72和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第一端部121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顶盖后横梁72和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重叠部分设置固定结构连接固定,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第四端部113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第四端部113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重叠部分设置固定结构连接固定。如图7所示,所述顶盖后横梁72与所述第一端部121搭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D柱接头1的三通腔内部,且所述顶盖后横梁72的端部连接在所述D柱接头1上第一接口13、第二接口14和第三接口15的交汇位置,使得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整体性更好,有利于力的传递。所述顶盖后横梁72为主要加强结构,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为辅助加强结构,通过所述顶盖后横梁72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搭接,以及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搭接,使顶盖后横梁组件7与D柱接头1形成一整体,提高顶盖后横梁组件7的刚度,进而使汽车后部强度得到提高。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上设置有第一台阶部711,所述第一台阶部711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与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71交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台阶部112,所述第一台阶部711和所述第二台阶部112交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柱结构3包括D柱内板下段31和D柱加强板32,所述D柱内板下段31与所述D柱加强板32连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3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第二端部122搭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3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第二端部122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D柱内板下段3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重叠部分设置固定结构连接固定;所述D柱加强板3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第五端部114搭接,所述D柱加强板3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第五端部114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D柱加强板3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重叠部分设置固定结构连接固定。所述D柱加强板32用于对所述D柱内板下段31进行加强,通过所述D柱内板下段3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搭接,以及所述D柱加强板3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搭接,使D柱结构3与D柱接头1形成一整体,提高D柱结构3刚度。所述D柱内板下段31的一侧边缘朝所述D柱加强板32的方向弯折形成有第一弯折部311,所述第一弯折部311沿汽车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D柱加强板32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弯折部321,所述D柱内板下段31和所述D柱加强板32通过所述第一弯折部311和第二弯折部321限位接合,所述D柱接头外板11与所述D柱加强板32交接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弯折部111,所述第二弯折部321搭接在所述第三弯折部111的端部。如图4~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C柱结构2包括C柱内板21和顶框加强板22,所述C柱内板21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22连接;所述C柱内板21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搭接,且所述C柱内板21的边缘由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第三端部123延伸至第二端部122;具体的,所述C柱内板21的外缘还与所述D柱内板下段31连接。所述C柱内板2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C柱内板2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的重叠部分设置固定结构连接固定;所述顶框加强板2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第六端部115搭接,所述顶框加强板2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第六端部115具有重叠部分,在所述顶框加强板2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重叠部分设置固定结构连接固定。所述顶框加强板22用于对所述C柱内板21的进行顶部加强,通过所述C柱内板21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搭接,以及所述顶框加强板22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1搭接,使C柱结构2与D柱接头1形成一整体,提高C柱结构2刚度,所述C柱结构2和所述D柱结构3共同对汽车的侧面强度起支撑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C柱内板2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板状,所述C柱内板21的顶部边缘与顶框加强板22连接,所述C柱内板21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1和所述D柱结构3连接,所述C柱内板21的另一侧边缘形成C柱支撑结构2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件5和后地板8,至少部分所述C柱加强件5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21上,且所述C柱加强件5的一端连接所述D柱接头内板12,所述C柱加强件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地板8。所述C柱加强件5为拱形截面的弯折型材或拉伸型材,所述C柱加强件5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3和第二连接部54,所述第一连接部53连接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12上背离所述D柱接头外板11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54连接于所述后地板8的顶面,通过所述C柱加强件5与所述C柱内板21的抵接部分,有效地提高了C柱内板21的刚度,还可根据强度和刚度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材料和料厚来分配所述C柱加强件5上各个部位的强度和刚度需求,能够很好的降低成本。另外,所述C柱加强件5和上述三通式的D柱接头1、后地板8的搭接形式形成了上下车体的连续整体式框架结构,大大提高了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内板4,所述后轮轮罩内板4包括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和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1,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1相互连接,且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1位于所述C柱内板21和所述后地板8之间,所述后轮轮罩内板4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后地板8上,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1的一侧相互连接,由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1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组合形成所述后轮轮罩内板4,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41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的顶部外缘与所述C柱内板21连接,所述C柱加强件5具有平滑部51和弯折部52,所述平滑部51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21上,所述平滑部51为弧形结构,所述平滑部51朝向所述C柱内板21的内侧表面与所述C柱内板21贴合,所述弯折部52架设于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上,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相对于所述C柱内板21朝汽车的内部凸出,所述弯折部52朝向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的内侧面与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42贴合。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外板6,所述后轮轮罩外板6为拱形结构,所述后轮轮罩外板6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4分别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21的底部两侧,共同组成后轮轮罩结构。上述设置将后轮轮罩内板4、后轮轮罩外板6、C柱内板21和后地板8形成连接,同时通过C柱加强件5将所述D柱接头1、后轮轮罩内板4、C柱内板21和后地板8相关联,使得所述后轮轮罩内板4、C柱内板21受到的冲击能够作用于C柱加强件上,并通过与C柱加强件连接的D柱接头1和后地板8抵消冲击力,实现对C柱结构2和后轮轮罩内板4的加强作用。如图6所示,所述C柱内板中部设置有分力孔211,所述分力孔211为三角形,且在角位置进行圆角处理,所述分力孔211的外缘设置有环状凸起212。汽车碰撞、振动形成的冲击力能够沿所述分力孔211传递扩散,避免了冲击力集中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上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的汽车增强了C柱内板21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了C柱内板21的刚度,减少了D柱组件的数量,提高了D柱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且形成的上下车体的连续整体式框架结构,提高了与所述后端横梁形成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D柱接头、顶盖后横梁组件、C柱结构和D柱结构,所述D柱接头包括D柱接头内板和D柱接头外板,所述D柱接头内板为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具有第四端部、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Y型结构,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连接,以在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之间形成三通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五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六端部搭接以形成连通所述三通腔的第三接口,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接口,所述C柱结构连接所述第三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组件包括顶盖后横梁上盖板和顶盖后横梁,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一端部搭接,所述顶盖后横梁上盖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四端部搭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端部搭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D柱接头的三通腔内部,且所述顶盖后横梁的端部连接在所述D柱接头上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的交汇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结构包括D柱内板下段和D柱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内板下段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二端部搭接,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五端部搭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结构包括C柱内板和顶框加强板,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搭接,且所述C柱内板的边缘由所述D柱接头内板的第三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所述顶框加强板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第六端部搭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内板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板状,所述C柱内板的顶部边缘与顶框加强板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D柱接头和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C柱内板的另一侧边缘形成C柱支撑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件和后地板,至少部分所述C柱加强件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上,且所述C柱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D柱接头内板,所述C柱加强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地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加强件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上背离所述D柱接头外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的顶面。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内板,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包括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后轮轮罩内板前段,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相互连接,且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前段位于所述C柱内板和所述后地板之间,所述C柱加强件具有平滑部和弯折部,所述平滑部架设于所述C柱内板上,所述弯折部架设于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后段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部框架结构还包括后轮轮罩外板,所述后轮轮罩外板和所述后轮轮罩内板分别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的底部两侧。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内板中部设置有分力孔。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后部框架结构。

百度查询: 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