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_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_201810084928.0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01-29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公开(公告)号:CN108394273B

主分类号:B60K17/344(20060101)

分类号:B60K17/344(20060101);B60K17/35(20060101);B60K23/08(20060101);F16H48/38(20120101);F16H48/40(20120101);F16H57/04(20100101)

优先权:["20170206 JP 2017-019907"]

专利状态码:失效-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法律状态:2024.02.09#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18.09.0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8.14#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从传动轴传递来的动力向左右的副驱动轮进行分配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中,即使传动轴停止旋转也能够确保润滑的结构。通过在侧轴承104的侧方处设置与输出轴70一起旋转的挡油环138,从而能够利用挡油环138的旋转而对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内的润滑油进行搅拌,进而向侧油封154供给润滑油。由此,即使在内啮合齿轮68停止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侧油封154的润滑。

主权项:1.一种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被用于将从驱动源12向左右的主驱动轮14传递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能够从动力传递路径上分离的传动轴28而向左右的副驱动轮16输出的四轮驱动车辆10中,所述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34将来自所述传动轴的动力分配到所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并且使所述传动轴与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被连接在所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的输出轴7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断开或连接,所述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侧油封154,其被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与壳体74之间;侧轴承104,其被设置在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侧油封相邻的位置处,且以能够在所述壳体中旋转的状态而对所述输出轴进行支承,在所述侧轴承的侧方处设置有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挡油环138,所述挡油环被形成为圆盘状,所述挡油环的外周部158由弹性部件构成。

全文数据: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差速器装置的润滑结构。背景技术[0002]己知一种使从驱动源向左右的主驱动轮传递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能够从动力传递路径上分离的传动轴而向左右的副驱动轮进行传递的四轮驱动车辆。在这种四轮驱动车辆所具备的、将来自传动轴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差速器装置)中,已知有具备如下的断开连接机构的差速器装置,所述断开连接机构使作为差速器装置的输入旋转部件的内啮合齿轮与作为输出旋转部件的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断开或连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后差速器就是这样的装置。专利文献1的后差速器被构成为具备由使内啮合齿轮与输出轴断开或连接的啮合离合器构成的断开连接机构,并且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而使断开连接机构适当地被断开或连接。[0003]在先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4370号公报发明内容[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0007]但是,以往,被设置于输出轴与壳体之间的侧油封的润滑是通过由内啮合齿轮所实施的润滑油的搅拌而实现的,但当传动轴从动力传递路径上分离从而使内啮合齿轮与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被断开时,由于内啮合齿轮的旋转会停止,因此存在有无法确保被设置于输出轴与壳体之间的侧油封的润滑这类问题。[0008]本发明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从传动轴传递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中,即使传动轴停止旋转也能够确保润滑的结构。[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0010]第一发明的主旨为,(a—种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被用于将从驱动源向左右的主驱动轮传递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能够从动力传递路径上分离的传动轴而向左右的副驱动轮输出的四轮驱动车辆中,且将来自所述传动轴的动力分配到所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并且使所述传动轴与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被连接在所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的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断开或连接,所述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b侧油封,其被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与壳体之间;(c侧轴承,其被设置在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侧油封相邻的位置处,且以能够在所述壳体中旋转的状态而对所述输出轴进行支承,(d在所述侧轴承的侧方处设置有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挡油环。[0011]此外,第二发明的主旨为,在第一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被设置于所述侧轴承的与设置有所述侧油封的位置相反一侧,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侧轴承接触的面上,形成有在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油槽。[0012]此外,第三发明的主旨为,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被形成为圆盘状,所述挡油环的外周部由弹性部件构成。[0013]此外,第四发明的主旨为,在第三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的外径大于在组装时该挡油环穿过内周侧的环状部件的内径的最小值。[0014]此外,第五发明的主旨为,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意一个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的内周部被插装在所述侧轴承的内圈与弹簧之间,所述挡油环的内周部通过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被按压在所述侧轴承的内圈上。[0015]发明效果[0016]根据第一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通过在侧轴承的侧方设置与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挡油环,从而能够通过挡油环的旋转来对搅拌润滑油,进而向侧油封供给润滑油。由此,即使在内啮合齿轮停止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侧油封的润滑。[0017]另外,根据第二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能够将通过挡油环的旋转而被搅拌的润滑油经由油槽而向侧油封供给。[0018]另外,根据第三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由于挡油环的外周部由弹性部件构成,因此,即使在组装时存在与挡油环的外周部发生干涉的部件,也能够通过使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而进行组装。[0019]另外,根据第四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即使挡油环的外径大于环状部件的内径的最小值,也能够在组装时当挡油环穿过环状部件的内周侧时通过使挡油环的外周部发生弹性变形而进行组装。[0020]另外,根据第五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通过使挡油环的内周部因弹簧的作用力而被按压在侧轴承的内圈上,从而使挡油环与内圈以及输出轴一体旋转。附图说明[0021]图1为示意性地对优选应用了本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框架图。[0022]图2为图1的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的剖视图。[0023]图3为在图2的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的剖视图中,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输出轴进行支承的侧轴承周边放大的放大剖视图。[0024]图4为在图3中将侧轴承周边进一步放大的放大剖视图。[0025]图5为图3的挡油环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0026]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简化或变形,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不一定被准确地描绘出来。[0027]实施例[0028]图1为概要性地对优选应用了本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1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框架图。在图1中,四轮驱动车辆10将发动机12作为驱动源,并具备基于FFfront-enginefront-wheeldrive: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四轮驱动用动力传递装置17以下,称为动力传递装置17,所述动力传递装置17具有将发动机12的动力向与主驱动轮相对应的左右前轮14L、14R在未特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前轮14进行传递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将发动机12的动力向与副驱动轮相对应的左右后轮16L、16R在未特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后轮16进行传递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动力传递装置17能够将发动机12的动力向左右前轮14进行输出,并且将发动机12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传动轴28而向左右后轮16进行输出。另外,发动机12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源,前轮14对应于本发明的主驱动轮,后轮16对应于本发明的副驱动轮。[0029]动力传递装置17被构成为,包括自动变速器18、将发动机12的动力向左右前轮14进行传递的前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20、将来自传动轴28的动力向左右后轮16进行分配的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在该动力传递装置17的两轮驱动状态下,第一动力传递路径能够进行动力传递,从而将从发动机12经由自动变速器18而被传递来的动力通过前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20以及左右车轴22L、22R在未特别地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车轴22而向左右前轮14L、14R传递。此外,在两轮驱动状态下,第二动力传递路径被断开,从而动力未被传递到传动轴28以及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中。动力传递装置17在四轮驱动的状态下,第一动力传递路径以及第二动力传递路径能够进行动力传递,除了上述两轮驱动状态下的情况之外,发动机12的动力的一部分还会经由传动轴28以及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而被传递到左右后轮16L、16R上。另外,虽然图1中未进行图示,但是在发动机12与自动变速器18之间,还设置有作为流体传动装置的变矩器或者离合器。另外,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对应于本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0030]自动变速器18例如由如下的变速器等构成,S卩,具备多个行星齿轮装置以及摩擦卡合装置离合器、制动器并通过地使这些摩擦卡合装置选择性地卡合从而选择变速级的形式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通过换档致动器以及选档致动器来选择始终啮合型平行轴式变速器的变速级的形式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或者,通过使卷绕有传动带的一对有效直径可变的可变滑轮的有效直径发生变化从而使变速比连续变化的形式的无级变速器。另外,由于自动变速器18为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具体的结构与动作的说明。[0031]前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20以能够围绕前轮14的车轴22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且被构成为具备前轮用差动机构23和分动器24。前轮用差动装置23由熟知的差动齿轮装置构成,并且具有与自动变速器18的输出齿轮18a啮合的内啮合齿轮23r、与该内啮合齿轮23r—起围绕车轴22的轴线C1进行旋转的差速器壳体23c、和被收纳在差速器壳体23c内的由锥齿轮构成的差动机构23d。当自动变速器18的输出齿轮18a的旋转经由内啮合齿轮23r以及差速器壳体23c而被传递到差动机构23d中时,在前轮14的左右车轴22U22R之间在容许转速差的同时传递有动力。此外,差速器壳体23c的轴线C1方向上的一端与分动器24的输入旋转部件40花键嵌合。[0032]分动器24被构成为,包含与差速器壳体23〇—起围绕轴线C1进行旋转的输入旋转部件40、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传动轴28连结的输出旋转部件42以及使输入旋转部件40和输出旋转部件42断开或连接的第一啮合离合器44。当第一啮合离合器44被断开时,输入旋转部件40与输出旋转部件42之间的动力传递被断开,从而发动机12的动力未被传递至IJ传动轴28以及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侧。即,当第一啮合离合器44被断开时,传动轴28从动力传递路径上分离。另一方面,当第一啮合离合器44被连接时,输入旋转部件40与输出旋转部件42被连接,从而发动机12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传动轴28以及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等而被分配到左右后轮16上。即,传动轴28构成了前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20与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0033]输入旋转部件40为被配置于车轴22R的外周侧的圆筒状部件,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与车轴22R相同的轴线C1上。输入旋转部件40的轴线C1方向上的一端与前轮用差动机构23的差速器壳体23c花键嵌合。此外,在轴线C1方向上的另一端上,形成有构成第一啮合离合器44的外周啮合齿48。[0034]输出旋转部件42为被配置于输入旋转部件40的外周侧的圆筒状部件,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与车轴22R相同的轴线C1上。在输出旋转部件42的轴线C1方向上的一端上,形成有从动小齿轮26与啮合的内啮合齿轮46,所述从动小齿轮26与传动轴28的端部连结。此外,在输出旋转部件42的轴线C1方向上的另一端上,形成有构成第一啮合离合器44的外周啮合齿50。[0035]第一啮合离合器44为用于选择性地使输入旋转部件40与输出旋转部件42之间断开或连接的断开连接装置,且被构成为,包括:形成有外周啮合齿48的输入旋转部件40、形成有外周啮合齿50的输出旋转部件42、形成有内周啮合齿58的圆筒状的套筒52、和产生使套筒52向轴线C1方向移动的推力的离合器致动器54,其中,所述内周啮合齿58始终与外周啮合齿48啮合,并且也能够通过向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而与外周啮合齿50啮合。离合器致动器54由包含电磁螺线管并且能够进行电气控制的致动器构成。此外,在第一啮合离合器44中,具备在使内周啮合齿58与外周啮合齿50啮合时使输入旋转部件40和输出旋转部件42同步旋转的未图示的同步机构(同步传送机构)。另外,图1表示第一啮合离合器44被断开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套筒52在轴线C1方向上移动至左前轮14L侧纸面左侧时,外周啮合齿50与内周啮合齿58啮合。此时,第一啮合离合器44被连接,输入旋转部件40和输出旋转部件42被连接在一起。[0036]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被设置在从传动轴28向左右后轮16U16R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而将来自传动轴28的动力分配到左右后轮16上,并且具有使传动轴28与后述的输出轴7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断开或连接的功能。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具备使传动轴28与输出轴7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断开或连接的第二啮合离合器62、和分别对输出轴70与左右后轮ieL、16R之间的传递转矩进行控制的作为电子控制联轴器的左联轴器64L以及右联轴器64R。左联轴器ML被设置于输出轴70与左车轴36L之间,右联轴器64R被设置于输出轴70与右车轴36R之间。通过分别对左联轴器64L以及右联轴器64R的转矩容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被传递到左右后轮16上的转矩分配进行调节。[0037]动力从与连结在传动轴28上的驱动小齿轮30啮合的内啮合齿轮68而被传递到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中。内啮合齿轮68由例如形成了准双曲面齿轮的锥齿轮构成。[0038]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设置为,能够使内啮合齿轮68与输出轴70之间断开或连接。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构成为,包括:后文所述的圆筒部1〇〇,其与内啮合齿轮68连结,并且形成有周啮合齿66;后文所述的断接套筒II2参照图2,其被花键嵌合在两端与后文所述的离合器鼓60L以及离合器鼓60R以下,在未特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离合器鼓6〇花键嵌合的输出轴70上,并且形成有能够与内周啮合齿66啮合的外周啮合齿78;切换机构116,其使断接套筒112在输出轴7〇的轴线C2方向(以下,将输出轴70的轴线C2方向仅称为轴线C2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向外周啮合齿78与内周啮合齿66啮合的第二啮合离合器62的连接状态卡合状态)以及外周啮合齿78与内周啮合齿66未啮合的第二啮合离合器62的断开状态非卡合状态进行切换。[0039]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四轮驱动车辆10中,在两轮驱动行驶中,通过使第一啮合离合器44以及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断开,从而使分动器24与传动轴28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被断开,并且使传动轴28与输出轴7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被断开。此时,由于动力未被传递到传动轴28上,因此传动轴28将停止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在两轮驱动行驶中传动轴28连动旋转的情况,从而抑制了由传动轴28的连动旋转造成的耗油率降低的情况。此外,在四轮驱动行驶中,通过使第一啮合离合器44以及第二啮合离合器62连接,从而使发动机12的动力经由分动器24以及传动轴28而被传递到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中,进而能够实现根据左右联轴器64L、64R的转矩容量而适当地分配左右后轮16的转矩的四轮驱动行驶。[0040]图2为图1的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的剖视图。后轮用驱动分配单元34在壳体74内围绕轴线C2而设置。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具备:第二啮合离合器62,其被设置在与传动轴28连结的驱动小齿轮30和输出轴70之间;左联轴器64L,其被设置在输出轴70与左车轴36L之间;右联轴器64R,其被设置在输出轴70与右车轴36R之间。[0041]左联轴器64L具备:离合器鼓60L,其与输出轴70花键嵌合;离合器轴套80L,其与左车轴36L花键嵌合;主摩擦卡合元件82L,其被设置于离合器鼓60L与离合器轴套80L之间;按压机构84L,其用于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L进行按压。[0042]离合器鼓60L为具有阶梯形状的有底圆筒状的部件,并以能够围绕轴线C2旋转的方式被配置。具体而言,在离合器鼓60L的有底部侧在轴线C2方向上为右车轴36R侧形成有小径部61L,在离合器鼓60L的开口侧在轴线C2方向上为左车轴36L侧形成有与小径部61L相比为大径的大径部63L。小径部61L被配置于输出轴70的内周,小径部61L的外周面与输出轴70的内周面花键嵌合。因此,离合器鼓60L与输出轴70围绕轴线C2—体旋转。大径部63L以覆盖主摩擦卡合元件82L以及按压机构84L的方式被配置。[0043]离合器轴套80L被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以能够围绕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被配置。此外,离合器轴套80L通过内周面与左车轴36L花键嵌合从而与左车轴3GL—体旋转。[0044]在形成于离合器鼓60L的大径部63L与离合器轴套80L之间的空间内,收纳有主摩擦卡合元件82L以及按压机构84L。主摩擦卡合元件82L由与大径部63L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的多张外侧摩擦板和与离合器轴套80L的外周面花键嵌合的多张内侧摩擦板构成,并且外侧摩擦板和内侧摩擦板交替层叠在一起。_[0045]按压机构84L具备:第一凸轮部件86L,其作为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L进行按压的活塞而发挥功能;第二凸轮部件88L;滚珠90L,其为多个,并且被插装到第一凸轮部件86L与第二凸轮部件88L之间;副摩擦卡合元件9扎,其被设置于第二凸轮部件SSL的外周侧;电枢94L,其被设置于在轴线C2方向上与副摩擦卡合元件92L邻接的位置处;电磁螺线管96L;外壳98L。[0046]第一凸轮部件86L被形成为圆盘状,且内周部与离合器轴套80L花键嵌合,并且外周部在轴线C2方向上与主摩擦卡合元件8%邻接。此外,在第一凸轮部件86L的轴,C2方向上与第二凸轮部件88L面对面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对滚珠90L进行收纳的滚珠槽。[0047]第二凸轮部件88L被形成为环状,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嵌装在离合器轴套80L的外周面上。在第二凸轮部件88L的轴线C2方向上与第一凸轮部件86L面对面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对滚珠90L进行收纳的滚珠槽。此外,在第二凸轮部件8礼的外周部上花键嵌合有构成副摩擦卡合元件92L的内侧摩擦板。[0048]滚珠90L以被夹持在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86L上的滚珠槽和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88L上的滚珠槽之间的方式被收纳。第一凸轮部件S6L以及第二凸轮部件S8L的滚珠槽均沿着圆周方向而被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越朝向圆周方向的两端,则滚珠槽的深度越浅。当在第一凸轮部件86L与第二凸轮部件88L之间产生旋转差时,通过滚珠90L向各个滚珠槽的圆周方向的端部侧移动,从而利用滚珠90L而使第一凸轮部件86L以及第二凸轮部件88L在轴线C2方向上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按压。[0049]副摩擦卡合元件92L由与第二凸轮部件88L的外周面花键嵌合的圆板状的内侧摩擦板、和与离合器鼓60L的大径部63L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的圆板状的外侧摩擦板构成,这些摩擦板交替地层叠在一起。[0050]电枢94L被形成为圆板状,并且被配置在于轴线C2方向上与副摩擦卡合元件92L邻接的位置处。电枢94L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鼓60L的大径部63L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电磁螺线管96L以无法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壳体74上。[0051]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左联轴器64L中,在电流未流入到电磁螺线管%L中的状态下,副摩擦卡合元件92L以及主摩擦卡合元件82L的转矩容量为零,动力不会从离合器鼓6〇L传递到离合器轴套80L上,从而来自发动机12的动力不会被传递到后轮1亂上。[0052]此外,当电流流入到电磁螺线管96L中时,会在电磁螺线管96L周边产生磁通,从而使电枢94L被吸引到副摩擦卡合元件92L侧。此时,由于电枢94L对副摩擦卡合元件92L进行按压,因此使副摩擦卡合元件92L具有转矩容量。当副摩擦卡合元件92L具有转矩容量、且在前后轮上产生旋转差时,由于在第一凸轮部件86L与第二凸轮部件88L之间会产生旋转差,因此通过滚珠90L朝向主摩擦卡合元件82L侧按压第一凸轮部件86L,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86L向主摩擦卡合元件82L侧移动并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L进行按压。由此,使主摩擦卡合元件82L具有转矩容量,并使离合器鼓60L的动力经由主摩擦卡合元件82L而被传递到离合器轴套80L上。此外,由于电磁螺线管96L的电流值越大,则吸引电枢94L的力越变大,因此使第一凸轮部件86L与第二凸轮部件88L之间的旋转差变大,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86L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L进行按压的力变大。因此,电磁螺线管96L的电流值越大,则主摩擦卡合元件82L的转矩容量越变大,从而使从离合器鼓60L经由主摩擦卡合元件82L而被传递到离合器轴套80L上的动力变得越大。[0053]右联轴器64R具备:离合器鼓60R,其与输出轴70花键嵌合;离合器轴套80R,其与右车轴36R花键嵌合;主摩擦卡合元件82R,其被设置于离合器鼓60R与离合器轴套80R之间;按压机构84R,其用于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R进行按压。[0054]离合器鼓60R为具有阶梯形状的有底圆筒状的部件,并以能够围绕轴线C2旋转的方式被配置。具体而言,在离合器鼓60R的有底部侧在轴线C2方向上为左车轴36L侧形成有小径部61R,在离合器鼓60R的开口侧在轴线C2方向上为右车轴36R侧形成有与小径部61R相比为大径的大径部63R。小径部61R被配置于输出轴70的内周处,小径部61R的外周面与输出轴70的内周面花键嵌合。因此,离合器鼓60R与输出轴70围绕轴线C2—体旋转。大径部63R以覆盖主摩擦卡合元件82R以及按压机构84R的方式被配置。[0055]离合器轴套80R被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以能够围绕轴线C2旋转的方式被配置。此夕卜,离合器轴套80R通过内周面与右车轴36R花键嵌合,从而与右车轴36R—体旋转。[0056]在被形成于离合器鼓60R的大径部63R与离合器轴套80R之间的空间内,收纳有主摩擦卡合元件82R以及按压机构84R。主摩擦卡合元件82R由与大径部63R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的多张外侧摩擦板和与离合器轴套80R的外周面花键嵌合的多张内侧摩擦板构成,并且外侧摩擦板与内侧摩擦板交替地层叠在一起。[0057]按压机构84R具备:第一凸轮部件86R,其作为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R进行按压的活塞而发挥功能;第二凸轮部件88R;滚珠90R,其为多个,并且被插装到第一凸轮部件861?与第二凸轮部件88R之间;副摩擦卡合元件92R,其被设置于第二凸轮部件88R的外周侧;电枢94R,其被设置在轴线C2方向上与副摩擦卡合元件92R邻接的位置处;电磁螺线管96R;外壳98R〇[0058]第一凸轮部件86R被形成为圆盘状,且内周部与离合器轴套8〇R花键嵌合,并且外周部在轴线C2方向上与主摩擦卡合元件82R邻接。此外,在第一凸轮部件86R的轴线C2方向上与第二凸轮部件88R面对面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对滚珠9〇R进行收纳的滚珠槽。[0059]第二凸轮部件88R被形成为环状,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嵌装在离合器轴套80R的外周面上。在第二凸轮部件88R的轴线C2方向上与第一凸轮部件86R面对面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对滚珠90R进行收纳的滚珠槽。此外,构成副摩擦卡合元件92R的内侧摩擦板与第二凸轮部件88R的外周部花键嵌合。[0060]滚珠90R以被夹持在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86R上的滚珠槽和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88R上的滚珠槽之间的方式被收纳。第一凸轮部件86R以及第二凸轮部件88R上的滚珠槽均沿着圆周方向而被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越朝向圆周方向的两端,则滚珠槽的深度越浅。当在第一凸轮部件86R与第二凸轮部件88R之间产生旋转差时,通过滚珠90R向各个滚珠槽的圆周方向的端部侧移动,从而利用滚珠90R而使第一凸轮部件86R以及第二凸轮部件88R在轴线C2方向上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按压。[0061]副摩擦卡合元件92R由与第二凸轮部件88R的外周面花键嵌合的圆板状的内侧摩擦板、和与离合器鼓60R的大径部63R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的圆板状的外侧摩擦板构成,这些摩擦板交替地层叠在一起。[0062]电枢94R被形成为圆板状,并且被配置在于轴线C2方向上与副摩擦卡合元件92R邻接的位置处。电枢94R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鼓60R的大径部63R的内周面花键嵌合。电磁螺线管96R以无法旋转的方式被固定在壳体74上。[0063]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右联轴器64R中,在电流未流入到电磁螺线管96R中的状态下,副摩擦卡合元件92R以及主摩擦卡合元件82R的转矩容量为零,动力不会从离合器鼓6〇R传递到离合器轴套80R上,从而来自发动机12的动力不会被传递到后轮16R上。[00M]此外,当电流流入到电磁螺线管96R中时,会在电磁螺线管96R周边产生磁通,从而使电枢94R被吸引到副摩擦卡合元件92R侧。此时,由于电枢94R对副摩擦卡合元件92R进行按压,因此使副摩擦卡合元件92R具有转矩容量。当副摩擦卡合元件92R具有转矩容量、且在前后轮上产生旋转差时,由于在第一凸轮部件86R与第二凸轮部件88R之间会产生旋转差,因此通过滚珠90R朝向主摩擦卡合元件82R侧按压第一凸轮部件86R,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86R向主摩擦卡合元件82R侧移动并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R进行按压。由此,使主摩擦卡合元件82R具有转矩容量,并使离合器鼓60R的动力经由主摩擦卡合元件82R而被传递到离合器轴套80R上。此外,由于电磁螺线管96R的电流值越大,则吸引电枢MR的力越变大,因此使第一凸轮部件86R与第二凸轮部件88R之间的旋转差变大,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86R对主摩擦卡合元件82R进行按压的力变大。因此,电磁螺线管96R的电流值越大,则主摩擦卡合元件82R的转矩容量越变大,从而使从离合器鼓60R经由主摩擦卡合元件82R而被传递到离合器轴套80R上的动力变得越大。[0065]第二啮合离合器62为,使与驱动小齿轮30啮合的内啮合齿轮68和与离合器鼓60花键嵌合的输出轴70之间断开或连接的离合器。在内啮合齿轮68上连结有与轴线C2平行地延伸的圆筒部100,并且被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02支承为能够在悬臂状态下围绕轴线C2旋转。输出轴70被形成为圆筒状,且其两端经由侧轴承104以及侧轴承1〇6而在能够围绕轴线C2旋转的状态下被壳体74所支承。[0066]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构成为,包括:圆筒部100,其在内周侧形成有内周啮合齿66;断接套筒112,其内周部与输出轴70花键嵌合,并且在外周部上形成有外周啮合齿78;切换机构116,其用于将断接套筒112的轴线C2方向上的位置切换到使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连接的连接位置卡合位置)以及使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断开的断开位置释放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使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连接的断接套筒112的连接位置卡合位置对应于圆筒部100的内周啮合齿66与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相互啮合的位置。此外,使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断开的断接套筒112的断开位置释放位置对应于圆筒部1〇〇的内周啮合齿66与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的啮合被解除的位置。另外,图2表示断接套筒112位于断开位置的状态。[0067]切换机构116被构成为,包括:第一凸轮部件118,其被设置为相对于输出轴70而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向轴线C2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第二凸轮部件120,其被配置在于轴线C2方向上与第一凸轮部件118相邻的位置处;多个滚珠122,其被插装在第一凸轮部件118与第二凸轮部件120之间;截面L字状的环状部件124,其被设置于第二凸轮部件120的外周侧,且内周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凸轮部件120嵌合;圆板状的可动部件126,其内周部与环状部件124的外周面花键嵌合;圆板状的摩擦板127,其被配置在于轴线C2方向上与可动部件126邻接的位置处,且外周部与壳体74花键嵌合;电磁螺线管128,其被设置在于摩擦板127的轴线C2方向上与可动部件126相反一侧的位置处;活塞13〇,其通过第一凸轮部件118而在轴线C2方向上移动;同步环132,其经由推力轴承而与活塞130抵接,且内周部与输出轴70花键嵌合;保持件134,其被配置在活塞130与第一凸轮部件118之间;弹簧135,其被插装在保持件134与第一凸轮部件118之间,并在轴线C2方向上朝向第二凸轮部件120侧而对第一凸轮部件118进行施力;同步机构137,其被设置在同步环132与内啮合齿轮68之间。[0068]第一凸轮部件118被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通过其内周部与输出轴70花键嵌合,从而相对于输出轴70而不能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进行向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在第一凸轮部件118的轴线C2方向上于第二凸轮部件120侧,形成有用于对滚珠122进行收纳的滚珠槽。此外,在第一凸轮部件118的轴线C2方向上与第二凸轮部件120相反一侧处,形成有与轴线C2平行地延伸的圆筒部。在第一凸轮部件118于轴线C2方向上向与第二凸轮部件120相反一侧移动时,其圆筒部的轴端部对活塞130进行按压。[0069]第二凸轮部件120被形成为圆环状,且内周面以可滑动的方式被嵌装于输出轴70的外周面上。在第二凸轮部件1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与环状部件124进行花键嵌合的花键齿。此外,在第二凸轮部件120的轴线C2方向上于第一凸轮部件118侧,形成有用于对滚珠122进行收纳的滚珠槽。[0070]多个滚珠122以被夹持在第一凸轮部件118与第二凸轮部件120之间的方式而被设置。具体而言,滚珠122被收纳在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118上的滚珠槽、以及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120上的滚珠槽内。这些滚珠槽分别在圆周方向上被形成为圆弧状,并且越朝向圆周方向的两端,则槽的深度越浅。当第一凸轮部件118和第二凸轮部件120进行相对旋转时,通过滚珠122沿着滚珠槽而向圆周方向的端部移动,从而滚珠122在轴线C2方向上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按压第一凸轮部件118以及第二凸轮部件120。[0071]环状部件124被形成为截面L字形的环状,且通过内周部与第二凸轮部件120花键嵌合,从而与第二凸轮部件120—体旋转。此外,在环状部件124的外周部上花键嵌合有可动部件126。可动部件126被形成为圆板状,且内周部与环状部件124的外周面花键嵌合。因此,可动部件126被设为,相对于环状部件124而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进行向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摩擦板127在轴线C2方向上被设置于可动部件126与电磁螺线管128之间,且通过其外周部与壳体74花键嵌合,从而始终被停止旋转,并且容许向轴线C2方向的移动。[0072]电磁螺线管128被配置在于轴线C2方向上与摩擦板127相邻的位置处,且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于壳体74上。当电流流过电磁螺线管128时,会产生磁通,从而可动部件126被吸引到电磁螺线管128侧。此时,由于在可动部件126与摩擦板127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可动部件126、环状部件124以及第二凸轮部件120转速下降或者停止旋转。[0073]活塞130被形成为圆环状,且内周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嵌装在输出轴70上。在活塞130的轴线C2方向上于与保持件134面对面一侧的轴端部上,形成有用于与保持件134的后文所述的卡挂齿相卡挂的卡挂齿。活塞130通过被第一凸轮部件118的圆筒部按压而在轴线C2方向上移动。[0074]同步环132被形成为圆环状,且通过其内周部与输出轴70花键嵌合,从而相对于输出轴70而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进行向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在同步环132的外周上,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与构成同步机构137的摩擦部件相接触的锥面。[0075]在同步环132与内啮合齿轮68之间,设置有使内啮合齿轮68和输出轴70同步旋转的同步机构137。同步机构137被构成为,例如包括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同步环132嵌合并且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面接触的锥面的摩擦部件、和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内啮合齿轮68嵌合并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同步环132的外周面接触的摩擦部件。这些摩擦部件以能够相互滑动的方式接触。当活塞130对同步环132进行按压时,会在与同步环132接触的摩擦部件的接触面、与内哨合齿轮68接触的摩擦部件的接触面以及相互接触的摩擦部件的接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这些摩擦力从而使内啮合齿轮68与输出轴70同步旋转。[0076]保持件134被形成为环状,且其内周部以不能相对旋转且不能进行向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在输出轴70上。在保持件134的轴线C2方向上于与活塞130面对面一侧处,形成有用于与活塞130的卡挂齿相卡挂的卡挂齿。保持件134的卡挂齿被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周期性地变化的锯齿状。此外,保持件134的卡挂齿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在活塞130的卡挂齿被卡挂时,使活塞130在轴线C2方向上被保持在不同的位置处的第一卡挂齿以及第二卡挂齿。具体而言,当活塞130的卡挂齿与第一卡挂齿卡挂时,活塞130以及断接套筒112被保持在使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啮合齿66的啮合被解除的位置处,当活塞130的卡挂齿与第二卡挂齿卡挂时,活塞130以及断接套筒112被保持在使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啮合齿66相啮合的位置处。此外,通过利用第一凸轮部件118而使活塞130在轴线C2方向上向侧轴承104侧移动,从而使活塞130的卡挂齿与保持件134的第一卡挂齿或第二卡挂齿(以下,在未对第一卡挂齿以及第二卡挂齿进行区分的情况下,记载为卡挂齿)之间的卡挂被解除,并且在活塞130的卡挂齿以及保持件134的卡挂齿上分别形成有圆周方向上的倾斜面,以便在再次被卡挂时对与活塞130的卡挂齿相卡挂的保持件134的卡挂齿进行切换。另外,由于被形成在活塞130的卡挂齿以及保持件134的卡挂齿上的倾斜面的具体形状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0077]弹簧136在轴线C2方向上被插装在侧轴承104的内圈与断接套筒112之间,从而在轴线C2方向上朝向侧轴承106侧而对断接套筒112、同步环132以及活塞130进行施力。因此,活塞130在被第一凸轮部件118按压并且未在轴线C2方向上移动的期间内,与保持件134的第一卡挂齿以及第二卡挂齿中的一方卡挂。[0078]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切换机构116中,当电流流入到电磁螺线管128中时会产生磁通,从而可动部件126被吸引向电磁螺线管128侧。此时,在可动部件126与摩擦板127之间产生了摩擦力,从而可动部件126、环状部件124以及第二凸轮部件120转速降低或者停止旋转。由此,通过在第一凸轮部件118与第二凸轮部件120之间产生旋转差,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118被滚珠122按压并在轴线C2方向上进行移动,进而使与第一凸轮部件118抵接的活塞130克服弹簧136的施力而在轴线C2方向上朝向侧轴承104侧进行移动。当活塞130进行移动时,同步环132以及断接套筒112也与活塞130联动,从而在轴线C2方向上向侧轴承104侧进行移动。在同步环132移动的过渡时期内,在同步机构137中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而使内啮合齿轮68、同步环132、输出轴70以及断接套筒112进行同步旋转。此时,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啮合齿66与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成为能够啮合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起停止向电磁螺线管128的电流供给时,通过弹簧136的施力而使断接套筒112、同步环132以及活塞130在轴线C2方向上向侧轴承106侧进行移动,从而使活塞130的卡挂齿与例如保持件134的第二卡挂齿卡挂,并且使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啮合齿66啮合。因此,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连接,从而使内啮合齿轮68与输出轴70—体旋转。[0079]此外,当在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连接的状态下有电流流入电磁螺线管128中时,活塞130将在轴线C2方向上向侧轴承104侧进行移动,从而使活塞130的卡挂齿与保持件134的第二卡挂齿之间的卡挂被解除。接着,当电流不被供给到电磁螺线管128中时,通过弹簧136的作用力而使活塞130在轴线C2方向上向侧轴承106侧进行移动,从而使活塞130的卡挂齿与保持件134的第一卡挂齿卡挂,进而使断接套筒112的外周啮合齿78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啮合齿66之间的啮合被解除。因此,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断开。以此方式,在每次实施向电磁螺线管128的电流的供给以及停止时,交替地切换与活塞130的卡挂齿卡挂的保持件134的卡挂齿,从而对第二啮合离合器62的断开或连接状态进行切换。[0080]图3为在图2的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的剖视图中,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输出轴70进行支承的侧轴承104周边放大的放大剖视图,图4为将图3的侧轴承104周边进一步放大的放大剖视图。[0081]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侧轴承104的轴线C2方向上与弹簧136相反的一侧,且在于轴线C2方向上与侧轴承104相邻的位置处设置有侧油封154。侧油封154在径向上被设置于输出轴70与壳体74之间,且在容许输出轴70与壳体74之间的相对旋转的同时,阻止润滑油从输出轴70与壳体74之间的泄漏。在侧轴承104的侧方处,设置有与输出轴7〇—起旋转的挡油环138。挡油环138被配置在于侧轴承104的轴线C2方向上与侧油封154相反一侧处,且以其内周部156被夹入到侧轴承104的内圈(内轮)146与弹簧136之间的方式被插装。具体而言,挡油环138的内周部156的轴线C2方向上的一方与侧轴承104的内圈(内轮)146抵接,并且在挡油环138的内周部156的轴线C2方向上与侧轴承104相反一侧与弹簧136抵接,且挡油环138的内周部156通过弹簧136的施力而被按压在侧轴承104的内圈146上。此外,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在组装状态下于轴线C2方向上向远离侧轴承104的方向稍稍弯曲。在此,内圈146被压入到输出轴70中,从而内圈146与输出轴70—体旋转。此外,由于挡油环138通过弹簧136而被按压在内圈146上,因此挡油环138与内圈146以及输出轴70—起一体地进行旋转。此外,通过使弹簧136经由挡油环138而与侧轴承104抵接,从而抑制了在弹簧136进行伸缩时因与内圈146直接碰撞而产生的振动或噪声NV现象的抑制)。[0082]此外,在壳体74的与侧轴承104的外圈(外轮)148相接触的面(内周面上,形成有在轴线C2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油槽150。在壳体74上,形成有与轴线C2平行延伸的圆筒状的保持器152,且在外圈148的外周面与该保持器152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实施嵌装。在与该外圈148的外周面接触的保持器152的内周面上,于圆周方向上形成有多条与轴线C2平行的油槽150。油槽150以跨及与外圈148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的轴线C2方向上的两端的方式而被形成。即,油槽150在轴线C2方向上贯穿保持器152壳体74的内周面与外圈148的外周面相接触的部位。因此,润滑油能够通过油槽150而到达侧油封154上。[0083]图5为挡油环138的立体图。挡油环138被形成为圆盘状,且在组装时与内圈146抵接的圆板状的内周部156由铁制材料构成,外周部158由与内周部156的外周硫化粘合的橡胶对应于本发明的弹性部件构成。此外,挡油环138的外径dl成为大于如下的部位的内径d2的尺寸的(dld2值参照图3,所述部位为,内啮合齿轮68的形成有内周啮合齿66的部位以及内啮合齿轮68的嵌合有构成同步机构137的摩擦部件的部位。另外,该内啮合齿轮68的内径d2成为内啮合齿轮68的内径中的最小值。[0084]在挡油环138的组装时,在图2中内啮合齿轮68被组装在壳体74中的状态下,挡油环138从图3、4的右侧朝向左侧被组装,且挡油环138穿过内哨合齿轮68的内周侧。此时,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与内啮合齿轮68发生干涉。但是,由于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由橡胶构成,因此能够在组装时通过使外周部158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挡油环138穿过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侧并进行组装。以此方式,由于能够将挡油环138的外径dl设为大于内啮合齿轮68的所述内径d2,因此能够使挡油环13S的外径dl在径向上延长至能够通过该挡油环U8的旋转而对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内的润滑油进行搅拌的尺寸、也就是使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的一部分浸渍在贮留于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内的润滑油中的尺寸。另外,内啮合齿轮68对应于本发明的在组装时挡油环穿过内周侧的环状部件,内啮合齿轮68的所述内径d2对应于本发明的环状部件的内径的最小值。[0085]对通过设置有上述这样的挡油环138而产生的作用进行说明。在车辆1〇中,通过在两轮驱动行驶过程中使第一啮合离合器44以及第二啮合离合器62断开而使传动轴28停止旋转,从而能够抑制由两轮驱动行驶中的传动轴28的联动旋转而导致的耗油率的恶化的情况。但是,当传动轴28停止旋转时,内啮合齿轮68也停止旋转。在内啮合齿轮68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内啮合齿轮68对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内的润滑油进行搅拌,从而向侧油封154供给有润滑油。另一方面,当内啮合齿轮68停止旋转时,将难以通过由内啮合齿轮68的旋转所实现的润滑油的搅拌而向侧油封154供给润滑油。[0086]在本实施例的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中,即使内啮合齿轮68停止旋转,后轮16的旋转也经由左右车轴36L、36R以及左右联轴器64L、64R而被传递到输出轴70上,从而使挡油环138与该输出轴70—起旋转。通过挡油环138进行旋转,从而使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内的润滑油被搅拌。此外,被挡油环138搅拌的润滑油通过壳体74与侧轴承104的外圈148之间的油槽150而被供给到侧油封154上。因此,即使在第一啮合离合器44以及第二啮合离合器62被断开且啮合齿轮68停止旋转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由挡油环138来对润滑油进行搅拌,从而进行侧油封154的润滑。此外,通过利用橡胶来形成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从而即使挡油环138的外径dl大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径d2也能够在组装时使挡油环138穿过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因此能够将挡油环138的外径dl增大到可以对润滑油进行搅拌的尺寸。以此方式,挡油环138不仅具有作为用于对振动以及噪声进行抑制的填隙片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对润滑油进行搅拌的功能。另外,即使在内啮合齿轮68停止旋转期间在左右联轴器64L、64R被释放的情况下,也会在主摩擦卡合元件82的内侧摩擦板和外侧摩擦板进行相对旋转时产生拖曳转矩,并且通过该拖曳转矩而使后轮16的旋转被传递到输出轴70上。[0087]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侧轴承104的侧方处设置与输出轴70—起旋转的挡油环138,从而能够利用挡油环138的旋转而使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34内的润滑油被搅拌,进而向侧油封154供给润滑油。由此,即使在内啮合齿轮68停止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侧油封154的润滑。[0088]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通过挡油环138的旋转而被搅拌的润滑油经由油槽150而被供给到侧油封154上。此外,由于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由橡胶构成,因此即使在组装时内啮合齿轮68与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发生干涉,也能够通过使外周部158发生弹性变形而进行组装。此外,能够通过利用弹簧136的施力而使挡油环138的内周部156被按压到侧轴承104的内圈146上,从而使挡油环138与内圈146以及输出轴70—体旋转。[0089]虽然以上基于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其他的方式中。[0090]例如,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被形成于壳体74上的油槽150被形成为与轴线C2平行,但是油槽150也可以不必被形成为与轴线C2平行。只要油槽150是在轴线C2方向上贯穿侧轴承104的外圈148与保持器152壳体74的接触面的结构即可,其形状并未被限定。此外,关于油槽150的数量,只要至少一条即可,其数量并未被特别限定。[0091]此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的外径dl被设为大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径d2,但只要在能够通过挡油环138而对润滑油进行搅拌的范围内,则即使挡油环13S的外周部US的外径dl小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径d2也是没有关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在组装时挡油环I38的外周部158不会与内啮合齿轮68的内周部发生干涉,因此外周部15S也可以由橡胶以外的材料构成。[0092]此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挡油环138的外周部158由橡胶构成,但疋只要是例如树脂等能够通过在组装时发生弹性变形而进行组装的弹性部件即可,并不限定于橡胶。此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挡油环I38被形成为圆盘状,但是不一定被限定为圆盘的形状,也能够进行例如使外周部被形成为多边形等的适当变更。[0093]另外,上述的内容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如下太子也士输印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改良。力术头施,KI,[0094]符号说明[0095]10:四轮驱动车辆;[0096]12:发动机驱动源);[0097]14:前轮主驱动轮);[0098]16:后轮副驱动轮);[0099]28:传动轴;[0100]34:后轮用驱动力分配单元(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0101]68:内啮合齿轮环状部件);’[0102]70:输出轴;[0103]74:壳体;[0104]104:侧轴承;[0105]136:弹簧;[0106]138:挡油环;[0107]146:内圈;[0108]15〇:油槽;[0109]I54:侧油封;[0110]158:外周部。

权利要求:1.一种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被用于将从驱动源(12向左右的主驱动轮14传递的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能够从动力传递路径上分离的传动轴28而向左右的副驱动轮16输出的四轮驱动车辆10中,所述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34将来自所述传动轴的动力分配到所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并且使所述传动轴与以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被连接在所述左右的副驱动轮上的输出轴7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断开或连接,所述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侧油封154,其被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与壳体74之间;侧轴承104,其被设置在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侧油封相邻的位置处,且以能够在所述壳体中旋转的状态而对所述输出轴进行支承,在所述侧轴承的侧方处设置有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挡油环13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被设置于所述侧轴承的与设置有所述侧油封的位置相反一侧,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侧轴承接触的面上,形成有在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油槽150。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被形成为圆盘状,所述挡油环的外周部158由弹性部件构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的外径(dl大于在组装时该挡油环穿过内周侧的环状部件(68的内径d2的最小值。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的内周部156被插装在所述侧轴承的内圈(146与弹簧136之间,所述挡油环的内周部通过所述弹簧的施力而被按压在所述侧轴承的内圈上。

百度查询: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四轮驱动车辆用差速器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