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_长春昌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_201811598231.1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昌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日:2018-12-26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公开(公告)号:CN109613952B

主分类号:G05F1/573(20060101)

分类号:G05F1/573(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失效-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法律状态:2022.12.06#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19.05.07#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4.12#公开

摘要:本发明的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主要结构有电流设置模块1、限幅设置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和断电保护模块8等。本发明在工作时能够主动适应负载的变化,具有效率高、负载适应范围宽、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主权项:1.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电流设置模块1、限幅设置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过流判断模块7、断电保护模块8和参考电压模块9;其中,电流设置模块1与限幅设置模块2相连,限幅设置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与负载判断模块4、过流判断模块7相连,参考电压模块9与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过流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0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结构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与限幅设置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结构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参考电压模块9的结构为:电阻R44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一端相连,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7的滑线端与运放U7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7B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7B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ref-out,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in3相连;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结构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结构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的过流判断模块7的结构为,运放U9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入端,记为端口OC-in,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3相连;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36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3的另一端和滑线端与运放U9A的输出端及运放U9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4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9B的输出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端口OC-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结构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

全文数据: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背景技术恒流源在LED驱动、激光器驱动、传感器驱动、各种辉光放电光源驱动等很多领域内都有重要的应用。恒流源电路的基本原理一般是利用三极管或场效应管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深度负反馈技术,使输出电流受控制电压的控制,当负载变化的时候保持流过负载的电流恒定。在恒流源电路中,电流的稳定度和电路的效率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参数。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本课题组2015年12月29日申请的中国专利“一种双环反馈恒流源电路”申请号:201511008766.5,该专利在普通恒流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反馈环,有效提高了输出电流的稳定度以及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但是与其它现有技术恒流源电路一样,该专利存在对负载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具体来说,一个恒流源电路只能驱动一种固定的负载,或只允许负载在很小范围内变化,当负载增大时导致控制电流的三极管进入到饱和区,进而导致最大输出电流迅速下降即无法继续保持受控地输出恒流,而当负载减小时则会使三极管进入到欠压区因为负载小,负载两端产生的电压也小,在本领域内称为欠压,由于三极管与负载同处一个串联回路中,且三极管是非线性器件,因此负载电压的减小导致三极管自动承担回路多余的电压,进而导致三极管的内部功耗急剧上升,而三极管的内部功耗属于电路的“副产物”,对系统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管功耗的增加会使管子温度急剧升高而增加管子烧坏的风险降低仪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负载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功率供给导致整个电路的效率大幅度降低,这在将恒流源用于移动设备时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移动平台上工作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续航时间,效率往往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指标。另外,上述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没有过流断电保护功能,一旦限流模块失效时会导致输出电流超过限制电流一般为最大安全电流的风险,造成负载或仪器的损坏。因此现有的恒流源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当负载阻抗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调节电路自身的参数,以适应负载的阻抗变化,保持高效率,且具备过流断电保护的功能。本发明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电流设置模块1、限幅设置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过流判断模块7、断电保护模块8和参考电压模块9;其中,电流设置模块1与限幅设置模块2相连,限幅设置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与负载判断模块4、过流判断模块7相连,参考电压模块9与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过流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0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结构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与限幅设置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结构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参考电压模块9的结构为:电阻R44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一端相连,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7的滑线端与运放U7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7B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7B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ref-out,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in3相连;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结构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结构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的过流判断模块7的结构为,运放U9A的同向输入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入端,记为端口OC-in,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3相连;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36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3的另一端和滑线端与运放U9A的输出端及运放U9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4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9B的输出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端口OC-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结构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在本发明的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中,所述的电源Vcc、电源Vcc2、电源Vdd分别优选48V、24V和5V;在本发明的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中,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电路参数优选如下:电阻R13、R14为4K,R15为40K,R16、R21为20K,R17、R20为10K,R18、R19为1K,R22为5.1K,电容C2为5PF;有益效果:1、本发明利用负载判断模块、延时补偿模块和电压跟踪模块协同工作,实现电流源对负载阻抗的自适应,使得负载阻抗在大范围变化时,电流源均能安全、稳定、高效地工作。2、本发明在设计负载判断模块时,采用特殊的无损检测技术,在既不影响功率输出模块的输出电流又不影响实际负载的前提下实现对负载变化的有效判断。3、本发明具有过流断电保护功能,当输出电流超过预设的安全值时,迅速切断功率输出模块的供电回路,且同时把功率输出模块及电压跟踪模块的控制信号均锁死到0,实现对系统的多方位保护,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4、本发明的断电保护采用单向触发机制,一旦断电保护被触发,需要排除故障后手动复位才能正常输出电流,以防止断电保护模块在安全值附近反复动作,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电流设置模块1的原理图。图3是本发明的限幅设置模块2的原理图。图4是本发明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原理图。图5是本发明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原理图。图6是本发明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原理图。图7是本发明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原理图。图8是本发明的过流判断模块7的原理图。图9是本发明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原理图。图10是本发明的参考电压模块9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所标示的参数为各实施例选用的优选参数,而不是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实施例1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电流设置模块1、限幅设置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过流判断模块7、断电保护模块8、参考电压模块9和电源管理模块10;其中,电流设置模块1与限幅设置模块2相连,限幅设置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与负载判断模块4、过流判断模块7相连,参考电压模块9与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过流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0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实施例2本发明的电流设置模块本发明的电流设置模块1属于常规技术,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如图2所示,电阻R37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和滑动变阻器W5的一个固定端,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滑动变阻器W5的另一个固定端接地,电阻R38的一端接滑动变阻器W5的滑线端,另一端接运放U10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10B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接运放U10B的输出端,并作为电流设置模块1的输出端,记为端口CSet-out,与限幅设置模块2的输入端相连。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W5可以控制电流设置模块的输出电压,最终影响功率输出模块3的输出电流。实施例3本发明的限幅设置模块本发明的限幅设置模块2属于常规技术,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也可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如图3所示,电阻R42的一端作为限幅设置模块2的输入端,记作端口CL-in,另一端接运放U11B的同相输入端和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运放U10A的输出端和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接运放U10A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10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40一端相连,电阻R40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6的滑动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6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接地,运放U11B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43的一端相连,电阻R43的另一端与运放U11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1B的输出端作为限幅设置模块2的输出端,记作端口CL-out,接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4。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W6可以设置一个安全的限幅值视要驱动的负载参数而定,当电流设置模块1输出的电压小于此限幅值时,通过限幅设置模块2输出到功率输出模块3的控制电压等于电流设置模块1输出的电压没改变幅度,而当电流设置模块1输出的电压大于此限幅值时,输出到功率输出模块3的控制电压被限制到此限幅值而不再受电流设置模块1的控制,进而使功率输出模块输出的电流值被限定到一个固定值而不会被电流设置模块1进一步提高。本发明通过限制控制电压实现对输出的限流控制,结构简单可靠,功率损耗小。实施例4本发明的功率输出模块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原理电路图如图4所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功率输出模块3在限幅设置模块2输出的电压的控制下,将电压转换成对应的输出电流,通过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和端口PWR-out3输出至负载。实施例5本发明的负载判断模块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原理电路如图5所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相连。当本发明所驱动的负载发生变化时,由于本发明输出为恒流,因此会导致负载两端电压发生变化,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场效应管由于其非线性特点则会调整自身所分担的电压,因此该负载判断模块4通过端口Vjdg-in1、Vjdg-in2检测场效应管Q1两端即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端口PWR-out1和PWR-out2的电压变化实现对负载变化的判断:负载变大时,负载两端电压增大,进而Q1两端的电压变小;负载变小时,负载两端电压变小,Q1两端电压则变大。由于Q1与负载同处于一个输出回路中,因此流过Q1的电流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输出至负载的电流的稳定度,因此在对Q1两端电压进行检测时要求尽量不能影响流过Q1的电流,本发明的负载判断模块4采用高阻抗无损检测的设计,既保证对Q1两端电压的检测达到极高精度,又保证检测电压时完全不影响流过Q1的电流。检测出的Q1两端的电压与端口Vjdg-in3处的参考电压来自参考电压模块9进行比较求差,其差值决定了后级电压跟踪模块所要调整的电压量。实施例6本发明的参考电压模块所述的参考电压模块9的原理电路如图10所示,电阻R44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一端相连,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7的滑线端与运放U7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7B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7B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ref-out,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in3相连。实施例7本发明的延时补偿模块由于后级的电压跟踪模块6中的电感、电容网络存在延时效应,因此在负载判断模块4检测出负载的变化到最终电压跟踪模块6作出适应性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延时,因此本发明采取了延时补偿设计,通过延时补偿模块5消除该延时,使电压跟踪模块6的电压适应性调整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检测完全处于同步工作,以实现精确有效的控制。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原理电路如图6所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实施例8本发明的电压跟踪模块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原理电路如图7所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压跟踪模块6将电源管理模块10提供的电压Vcc自动调节后输出到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电流输出回路的功率电压,该电压会跟随负载的变化,在负载发生变化时,使得端口PWR-in1处的电压既不会因为负载减小而出现冗余也不会因为负载变大而不足,始终工作于“临界状态”,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率。实施例9本发明的过流判断模块所述的过流判断模块7的原理电路如图8所示,运放U9A的同向输入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入端,记为端口OC-in,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3相连;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36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3的另一端和滑线端与运放U9A的输出端及运放U9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4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9B的输出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端口OC-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该模块实时检测功率输出模块输出的电流值,并与设定的安全值由图中的滑动变阻器W3设置进行比较,当实际输出的电流超过设定的安全值时,会通过端口OC-out输出过流信号,用来触发断电保护模块8执行断电动作。实施例10本发明的断电保护模块8本发明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原理电路如图9所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该模块监测过流判断模块7的“过流信号”,当过流信号有效时高电平,会触发断电动作,即控制场效应管Q3导通,端口BRK-out1与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端口PWR-in2相连,将触发功率输出模块3中的继电器EK1将开关断开,切断输出电流回路中的能量来源;而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使端口PWR-in3、端口Vflw-in1处电压同时被限制为0,同时切断了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控制电压,进一步提高了断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断电保护模块8还采取了单向不可逆触发方式,一旦断电信号出现触发了断电动作,即使断电信号消失了,也不会立刻解除断电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手动按动开关K1才能解除断电状态,以防止触发信号在安全值临界点附近反复触发。

权利要求:1.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电流设置模块1、限幅设置模块2、功率输出模块3;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负载判断模块4、延时补偿模块5、电压跟踪模块6、过流判断模块7、断电保护模块8和参考电压模块9;其中,电流设置模块1与限幅设置模块2相连,限幅设置模块2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功率输出模块3与负载判断模块4、过流判断模块7相连,参考电压模块9与负载判断模块4相连,负载判断模块4与延时补偿模块5相连,延时补偿模块5与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压跟踪模块6与功率输出模块3相连,过流判断模块7与断电保护模块8相连,断电保护模块8分别与功率输出模块3和电压跟踪模块6相连;电源管理模块10是能将市电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压的电路,为各模块提供Vcc、Vcc2、Vdd三种直流电压;所述的功率输出模块3的结构为:继电器EK1的开关的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1,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1,继电器EK1的线圈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2,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源极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PWR-out2,电阻R1的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3,电阻R1的另一端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四个输入端,记为端口PWR-in4,与限幅设置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容C1的另一端与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及运放U1B的输出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s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功率输出模块3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作端口PWR-out3,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负载判断模块4的结构为: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1,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1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2A的输出端和电阻R5的一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和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和运放U2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2,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2相连,电阻R9的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和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3B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相连,并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jdg-out,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和R11的一端相连,电阻R11的另一端与运放U4B的输出端和运放U4B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作为负载判断模块4的第三个输入端,记作端口Vjdg-in3,与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参考电压模块9的结构为:电阻R44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一端相连,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和滑动变阻器W7的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7的滑线端与运放U7B的同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7B的反相输入端与运放U7B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参考电压模块9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ref-out,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in3相连;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结构为:电阻R13的一端与电阻R18的一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入端,记作端口Vdly-in,与负载判断模块4的端口Vjdg-out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15的一端相连,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与运放U4A的输出端和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21的一端和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运放U5A的输出端相连,并作为延时补偿模块5的输出端,记作端口Vdly-out,与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电源Vcc2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0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和运放U5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电阻R19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Vcc2;所述的电压跟踪模块6的结构为,电阻R23的一端接电源Vcc2,另一端与运放U6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6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电阻R26的一端与运放U6A的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电阻R27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3的一端及电阻R28的一端与运放U6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运放U6B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6B的输出端与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1,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相连;电阻R30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同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第二个输入端,记为端口Vflw-in2,与延时补偿模块5的端口Vdly-out相连;电阻R31的一端与运放U7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电源Vcc2;运放U7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电源Vcc,源极接电感L1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4的正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电容C6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均相连,并作为电压跟踪模块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Vflw-out,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1相连;电解电容C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负极、电容C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的过流判断模块7的结构为,运放U9A的同向输入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入端,记为端口OC-in,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out3相连;电阻R35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电阻R36的一端与运放U9A的反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W3的一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3的另一端和滑线端与运放U9A的输出端及运放U9B的同向输入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4的一端接电源Vdd,另一端接地,滑线端与运放U9B的反向输入端相连;运放U9B的输出端作为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记为端口OC-out,与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的断电保护模块8的结构为,与非门U8A的两个输入端相连,记为端口BRK-in,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输入端,与过流判断模块7的输出端相连,与非门U8A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B的一个输入端,与非门U8B的另一个输入端接与非门U8C的输出端,与非门U8B的输出端接与非门U8C的一个输入端和场效应管Q3的栅极,与非门U8C的另一个输入端接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开关K1的一端和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接电源Vdd,开关K1的另一端和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电阻R34的一端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1,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2相连,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并作为断电保护模块8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BRK-out2,端口BRK-out2同时与功率输出模块3的端口PWR-in3和电压跟踪模块6的端口Vflw-in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Vcc、电源Vcc2、电源Vdd分别为48V、24V和5V。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时补偿模块5的电路参数如下:电阻R13、R14为4K,R15为40K,R16、R21为20K,R17、R20为10K,R18、R19为1K,R22为5.1K,电容C2为5pF。

百度查询: 长春昌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负载自适应恒流产生电路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