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开关元件_株式会社电装_201610962975.1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申请日:2016-11-04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公开(公告)号:CN107068747B

主分类号:H01L29/778(20060101)

分类号:H01L29/778(20060101);H01L21/335(20060101);H01L29/06(20060101)

优先权:["20151105 JP 2015-217791"]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1.05#授权;2017.09.12#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08.18#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对电场集中在栅电极与漏极之间区域的一部分处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具有:电子传输层;电子供给层,其被配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上,且与所述电子传输层形成异质结;源极,其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漏极,其在与所述源极分离的位置处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第一栅电极,其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源极与所述漏极之间。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在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处电连接。所述开关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电阻相比而较低的导通电阻。

主权项:1.一种开关元件,具有:电子传输层;电子供给层,其位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上,且与所述电子传输层形成异质结;源极,其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漏极,其在与所述源极分离的位置处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第一栅电极,其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源极与所述漏极之间,并且在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处与所述漏极电连接;第二栅电极,其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之间;第一p型层,其位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间,且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第二p型层,其位于所述第二栅电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间,且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所述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与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电阻相比而较低,所述第二栅电极与对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相连结,所述第二p型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p型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厚度相比而较厚。

全文数据:开关元件技术领域[000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开关元件。背景技术[0002]在日本特开201〇-1〇911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有GaN层和AlGaN层的开关元件。GaN层与AlGaN层形成异质结。因此,在GaN层和AlGaN层的界面上形成有二维电子气体(以下,也称为2DEG。在AlGaN层之上配置有栅电极。当使栅极电位低于阈值时,栅电极的下部的2DEG将消失。于是,异质结的2DEG向漏极侧和源极侧被分离。因此,电流不会在漏极与源极之间流通。即,开关元件断开。当使栅极电位高于阈值时,在栅电极的下部将出现2DEG,从而漏极与源极之间通过2DEG而被连接。因此,电流在漏极与源极之间流通。即,开关元件导通。以此方式,通过对栅极电位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开关元件进行开关。另外,也存在上述的阈值高于〇VS卩,与源极为同电位和低于〇V的情况。阈值高于0V的开关元件为常闭型,阈值低于0V的开关元件为常开型。此外,也存在于异质结上形成有二维孔气体(以下,也称为2DHG的开关元件。使用二维孔气体的开关元件在使栅极电位低于阈值的情况下被设为导通,在使栅极电位高于阈值的情况下被设为断开。[0003]在上述的任意的开关元件中,当使开关元件断开时,将会在栅电极与漏极之间于半导体层中产生电场。此时,一般情况下,电场易于集中在栅电极的漏极侧的端部附近的半导体层例如,在日本特开2〇1〇_1〇9117号公报的情况下为AlGaN层上。当在半导体层中产生较高的电场时,开关元件的耐压将变得恶化。相对于此,引用文献1的开关元件在AlGaN层的上部具有从栅电极向漏极侧延伸的场板。场板被配置在覆盖AlGaN层的表面的绝缘层之上。场板由于与栅电极连接,因此具有与栅电极大致相同的电位。当以此方式而配置有场板时,栅电极的向漏极侧的端部附近的电场集中将被缓和。发明内容[0004]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0005]在日本特开2010-109117号公报的开关元件中,由于场板与漏极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电场会集中在场板与漏极之间。电场尤其易于集中在场板的漏极侧的端部的附近。因此,在该端部的附近的半导体层例如,AlGaN层上也会产生较高的电场。在该结构中,也无法充分地提高开关元件的耐压。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利用了异质结(S卩,2DEG或者2DHG的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能够有效地对电场集中在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处的情况进行抑制。[000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0007]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开关元件具有电子传输层、电子供给层、源极、漏极和第一栅电极。所述电子供给层位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上,且与所述电子传输层形成异质结。所述源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所述漏极在与所述源极分离的位置处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源极与所述漏极之间。所述第一栅电极在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处与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与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电力电阻相比而较低。[0008]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以及“下”表示开关元件的内部中的位置关系,在电子传输层和电子供给层的层压方向上,电子供给层侧为上,电子传输层侧为下。因此,在开关元件的实际使用状态下,即使在电子供给层被配置在与电子传输层相比靠地面侧的情况下,也将电子供给层侧称为上,而将电子传输层侧称为下。此外,上述的“导通电阻”是指,在开关元件为导通时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阻。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栅电极”(例如,第一栅电极是指,能够通过其电位而使开关元件进行开关的电极。栅电极既可以与电子供给层直接接触例如,肖特基接触),也可以经由绝缘层或P型层等的其他层而与电子供给层连接。[0009]该开关元件根据第一栅电极的电位而进行开关。当开关元件为导通时,电流穿过异质结(即,2DEG或者2DHG而在漏极与源极之间流通。与开关元件为断开的状态相比,在开关元件为导通的状态下,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电位差较小。此外,第一栅电极和漏极之间的电阻与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相比而较高。因此,在该状态下,电流不易在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流通。当将开关元件设为断开时,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电位差增大。因此,电流会在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流通。在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流通有电流的状态下,电场在该电流路径中较为均匀地分布。即,电场在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较为均匀地分布。因此,在该开关元件中,能够对在断开时电场集中在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处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在半导体层中也抑制了电场集中。因此,根据该开关元件,能够实现较高的耐压。附图说明[0010]图1为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10的剖视图(图2的I-I线处的剖视图)。[0011]图2为表示在从上侧对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10进行观察时的各个电极和电阻层的配置的俯视图(为了方便观察附图而通过阴影来表示各个电极和电阻层34。[0012]图3为实施例2的开关元件的剖视图。[0013]图4为表示在从上侧对实施例3的开关元件进行观察时的各个电极和电阻层的配置的俯视图(为了方便观察附图而通过阴影来表示各个电极和电阻层34。[0014]图5为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的剖视图(图6的V-V线处的剖视图)。[0015]图6为表示在从上侧对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进行观察的各个电极和电阻层的配置的俯视图(为了方便观察附图而通过阴影来表示各个电极、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0016]图7为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的剖视图(图8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0017]图8为表示在从上侧对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进行观察时的各个电极和电阻层的配置的俯视图(为了方便观察附图而通过阴影来表示各电极、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39。[0018]图9为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的纵剖视图。[0019]图10为表示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的各个电极处的电位的曲线图。[0020]图11为实施例7的开关元件的纵剖视图。[0021]图12为实施例8的开关元件的纵剖视图。[0022]图13为实施例9的开关元件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23]实施例1[0024]图1、2所示的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10为利用形成在电子传输层18与电子供给层20的界面上的2DEG而进行开关的HEMTHighElectronMobilityTransistor:高电子迁移率场效晶体管)。开关元件10具有半导体基板12。在下文中,将与半导体基板12的上表面平行的一个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半导体基板12的上表面平行且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半导体基板12的厚度方向称为z方向。半导体基板12具有层压了底基板14、缓冲层16、电子传输层18以及电子供给层20的结构。底基板14、缓冲层16、电子传输层18以及电子供给层20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而延伸。[0025]底基板14被配置在半导体基板12的最下部。底基板14由蓝宝石构成。[0026]缓冲层16被配置在底基板14之上。缓冲层16由GaN构成。[0027]电子传输层18被配置在缓冲层16之上。电子传输层18由i型(即,无掺杂)的GaN构成。[0028]电子供给层20被配置在电子传输层18之上。电子供给层20由i型的AlGaN构成。电子供给层20S卩,AlGaN的带隙与电子传输层18S卩,GaN的带隙相比而较宽。电子供给层20与电子传输层18形成异质结。在电子供给层20与电子传输层18的界面的异质结部19上形成有2DEG〇[0029]在电子供给层20之上配置有源极22、漏极30以及p型层26。源极22与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相接。源极22由Ti、Al等金属构成。漏极30在从源极22起于x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处与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相接。漏极22由Ti、Al等金属构成。在从上侧俯视观察时,p型层26被配置在源极22与漏极30之间。p型层26与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相接。p型层26由p型的GaN构成。在p型层26与源极22之间以及p型层26与漏极30之间设置有间隔。在p型层26与源极22之间,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被绝缘层24覆盖。在p型层26与漏极30之间,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被绝缘层28覆盖。[0030]在P型层26之上配置有栅电极32。如图2所示,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栅电极32被配置在源极22与漏极30之间。栅电极32与p型层26的上表面相接。栅电极32由Ni、Au等金属构成。栅电极32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而与栅极衬垫接合衬垫连接。[0031]在绝缘层28上配置有电阻层34。电阻层34由杂质浓度较低的聚硅构成。虽然电阻层34具有导电性,但是其电阻率较高。电阻层34的电阻率与栅电极32的电阻率以及漏极30的电阻率相比而较高。电阻层34对位于栅电极32和漏极30之间的绝缘层28的上表面整个区域进行覆盖。因此,在如图2所示而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整个区域与电阻层34重叠。电阻层34的x方向上的一端与栅电极32相接,电阻层34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漏极30相接。即,通过电阻层34而对栅电极32和漏极30进行电连接。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阻(S卩,电阻层34的x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电阻)与开关元件10的导通电阻相比而较大。更详细而言,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阻为开关元件10的导通电阻的10000倍以上。[0032]如图1所示,栅电极32和电阻层34被绝缘层36覆盖。在绝缘层36之上配置有源极配线40和漏极配线42。源极配线40通过接触孔40a而与源极22连接。漏极配线42被配置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与电阻层34重叠的位置处。漏极配线42通过接触孔42a而与漏极30连接。[0033]开关元件10以相对于负载例如电机、反应器等)串联连接的状态而被使用。漏极30与高电位侧的配线连接,源极22与低电位侧的配线连接。在栅电极32的电位与阈值例如,数V相比而较低的情况下,如图1的虚线102所示,耗尽层从P型层26起向半导体基板12内扩展。耗尽层在栅电极32即,p型层26的下部到达异质结部19。因此,在栅电极32的下部,异质结部19中不存在2DEG。因此,漏极30侧的2DEG与源极22侧的2DEG分离,漏极30与源极22被电分离。也就是说,开关元件10成为断开,从而电流不流通于漏极30与源极22之间。当开关元件10断开时,由于电流不流经负载,因此几乎不向负载施加电压。因此,在漏极30上将被施加较高的电位例如,600V。如上文所述,由于栅电极32的电位较低,因此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被施加有高电压。于是,电流经由电阻层34而从漏极30流向栅电极32。由于在电阻层34中电阻率以大致固定的方式进行分布,因此,在电阻层34中流通有电流的状态下,在电流所流通的方向(即,x方向)上,电位均匀地分布在电阻层34中。由于在电阻层34中电位大致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在电阻层34的下部的绝缘层28以及电子供给层20中,电位也大致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在栅电极32的漏极30侧的端部32a的附近的电场集中被缓和。也就是说,抑制了电场集中在端部32a的附近的电子供给层20上的情况。因此,在该开关元件10中,即使向漏极30与源极22之间施加了高电压,也不易在半导体层中产生雪崩式击穿。因此,开关元件10具有较高的耐压。[0034]当栅极电极32的电位被提升至与阈值相比而较高的电位时,如图1的虚线104所示,耗尽层将向P型层26侧退避。由此,耗尽层从异质结部19退避开。因此,在栅电极32卿,p型层26的下部的异质结部19上将产生2DEG。因此,通过2DEG而使漏极30和源极22被连接。于是,电流从漏极30穿过2DEG而流向源极22。也就是说,开关元件10成为导通。当开关元件10导通时,由于在负载中流通有电流,因此负载被施加电压。因此,漏极30的电位降低至接近于源极22的电位。因此,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位差也减小,从而电流几乎不流通于电阻层34中。[0035]另外,如上文所述,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阻(S卩,电阻层34的x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电阻远高于开关元件10的导通电阻。因此,在开关元件10断开时从漏极30流向栅电极32的电流远小于在开关元件10导通时从漏极30流向源极22的电流。换言之,开关元件为断开时的漏极电流在电阻层34中流通的电流与开关元件为导通时的漏极电流相比而小至可忽视的程度。因此,通过开关元件10所实施的开关,从而能够对流通有漏极电流的状态和漏极电流大致为零的状态进行切换。[0036]此外,存在电场于半导体基板12的外部发生变化的情况。例如,存在漏极配线42的电位发生变化的情况或在开关元件10的表面上附着有外来电荷离子等的情况等。当由于半导体基板12的外部的电场的变化而使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内部的电场紊乱时,电场将在电子供给层20的内部局部性地集中。但是,在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10中,以与漏极30和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整个区域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有电阻层34。由于电阻层34具有导电性,因此,通过电阻层34而抑制了半导体12的外部的电场变化对该电阻层34的电子供给层20造成的影响。即,通过电阻层34的屏蔽效果而抑制了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内部的电场集中。因此,即使在半导体基板12的外部的电场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该开关元件10也显示出较高的耐压特性。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电阻层34以在宽于漏极30和栅电极32之间的范围内与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重叠的方式而被配置。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电阻层34与漏极30和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的几乎整个区域重叠(S卩,该电子供给层20的一部分不与电阻层34重叠)。根据该结构,也能够获得屏蔽效果。[0037]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10不易在半导体层中产生局部的电场集中,从而耐压较高。[0038]以下,对实施例1的结构要素和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的关系进行说明。实施例1的栅电极32为权利要求的第一栅电极的一个示例。实施例1的p型层26为权利要求的第三p型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1的绝缘层28为权利要求的第三绝缘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1的电阻层34为权利要求的电阻层的一个示例,也为权利要求的导电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1的绝缘层36为权利要求的第二绝缘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1的漏极配线42为被配置在权利要求的第二绝缘层之上的配线的一个示例。[0039]实施例2[0040]图3所示的实施例2的开关元件与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10不同,其在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部处未配置有绝缘层28和电阻层34。取代于此,在实施例2的开关元件中,在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之上配置有高电阻p型层44。实施例2的开关元件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0041]高电阻p型层44与电子供给层20相接。高电阻p型层44由p型的GaN构成。高电阻p型层44的p型杂质浓度远低于p型层26的p型杂质浓度。因此,高电阻p型层44的电阻率远高于p型层26的电阻率。高电阻p型层44对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进行覆盖。高电阻P型层44的x方向上的一端与p型层26相接,高电阻p型层44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漏极30相接。通过高电阻p型层44和p型层26而对栅电极32和漏极30进行电连接。栅电极32和漏极30之间的电阻与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相比而较大。更详细而言,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阻为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的10000倍以上。[0042]在实施例2的开关元件中,在关闭时,电流经由p型层26和高电阻p型层44而从漏极30流向栅电极32。因此,在高电阻p型层44的内部,电位大致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gp使在高电阻P型层44的下部的电子供给层2〇中,电位也大致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抑制了电场在电子供给层20的内部局部性地集中的情况。此外,通过高电阻p型层44而能够获得屏蔽效果。因此,实施例2的开关元件具有较高的耐压。[0043]对实施例2的结构要素和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的关系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高电阻P型层44为权利要求的电阻层的一个示例。[0044]实施例3[0045]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3的开关元件中,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电阻层34在漏极30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通过以漩涡状而延伸的电阻层34而对漏极30和栅电极32进行连接。实施例3的开关元件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的开关元件相同。[0046]在实施例3的开关元件中,由于电阻层34S卩,漏极30和栅极电极32之间的电流路径)以漩涡状而延伸,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从漏极30到栅电极32的电流路径的总距离较长。因此,在实施例3中,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电阻与实施例1相比而较高。因此,在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相比,能够减小在开关元件为断开时流过电阻层34的电流。由此,能够减少在电阻层34上所产生的损耗。此外,在实施例3中,在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配置有电阻层34的三个部分33、3313、33:。当开关元件为断开时,位于最靠栅电极32侧的部分33£1的电位低于位于中央的部分33b的电位。此外,部分33b的电位低于位于最靠漏极30侧的部分33c的电位。也就是说,部分33a、33b、33c的电位以随着靠近于漏极30而逐渐增大的方式进行分布。因此,在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区域中,电位比较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即使在电阻层34的下部的电子供给层20内,电位也比较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抑制了电场在电子供给层20的内部局部性地集中的情况。此外,在实施例3中,电阻层34不覆盖漏极30与栅电极32之间的区域整体,而在电阻层34上形成部分间隙。但是,即使在这种结构中,也能够获得由电阻层34而实现的屏蔽效果。因此,实施例3的开关元件具有较高的耐压。[0047]以下,对实施例3的结构要素和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的关系进行说明。实施例3的电阻层34为权利要求中的以漩涡状而延伸的路径将第一栅电极和漏极电连接的路径)的一个示例。[0048]另外,如图4的电阻层34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实施例2的高电阻p型层44在漏极30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0049]实施例4[0050]在图5、6所示的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中,电阻层34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0051]在实施例4中,电阻层34具有四个第一电阻层Ma和三个第二电阻层34b。第一电阻层34a和第二电阻层34b由聚硅而构成。第一电阻层34a的电阻率和第二电阻层34b的电阻率大致相同。第一电阻层34a的电阻率与栅电极32的电阻率以及漏极30的电阻率相比而较高。第二电阻层Mb的电阻率与栅电极32的电阻率以及漏极30的电阻率相比而较高。在栅电极32与漏极3〇之间的绝缘层28上,以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有四个第一电阻层34a。最靠栅电极32侧的第一电阻层34a与栅电极32连接。最靠漏极30侧的第一电阻层34a与漏极30连接。各个第一电阻层34a被绝缘层46覆盖。在绝缘层46上,以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有三个第二电阻层34b。各个第二电阻层34b以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与两个第一电阻层34a之间的间隔部分47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此外,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各个第二电阻层34b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以与间隔部分47的两侧的两个第一电阻层34a的端部重叠的方式而配置。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电阻层34a和第二电阻层34b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接触孔35。接触孔35在z方向上贯穿绝缘层46。接触孔35由金属或聚硅等的导体而构成。接触孔35的电阻率与栅电极32的电阻率以及漏极3〇的电阻率相比而较高。接触孔35对其下部的第一电阻层34a和其上部的第二电阻层34b进行连接。栅电极32和漏极30经由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以及接触孔35而被电连接。栅电极32和漏极30之间的电阻与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相比而较大。更详细而言,栅电极32和漏极30之间的电阻为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的10000倍以上。[0052]在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中,通过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而构成了对栅电极32和漏极3〇进行连接的电流路径。在开关元件为断开时,电流经由该电流路径而从漏极30流向栅电极32。因此,在该电流路径中,电位大致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并且在电子供给层20中,电位也大致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抑制了电场在电子供给层2〇的内部局部性地集中的情况。此外,在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中,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栅电极32和漏极30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与第一电阻层34a以及第二电阻层34b重叠。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屏蔽效果。因此,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具有较高的耐压。[0053]此外,由于在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中,上述的电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折曲,因此该电流路径的总距离较长。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该电流路径的电阻。因此,在开关元件为断开时所流经电流路径的电流较小,且能够减少在电流路径中所产生的损耗。[0054]此外,在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中,在如图6所示而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第二电阻层34b在y方向上与接触孔35相邻的部分48处与第一电阻层34a重叠。以此方式,由于在接触孔35以外的部分处第二电阻层34b也与第一电阻层34a重叠,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屏蔽效果。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实施例4的开关元件的耐压。[0055]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4中,被配置在最靠栅电极32侧的第一电阻层34a与栅电极32连接。但是,也可以在最靠栅电极32侧配置第二电阻层34b,并将该第二电阻层34b与栅电极32连接。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4中,被配置在最靠漏极30侧的第一电阻层34a与漏极30连接。但是,也可以在最靠漏极30侧配置第二电阻层34b,并将该第二电阻层34b与漏极30连接。[0056]以下,对实施例4的结构要素和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的关系进行说明。实施例4的第一电阻层34a为权利要求的第一电阻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4的绝缘层46为权利要求的第一绝缘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4的第二电阻层34b为权利要求的第二电阻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4的接触孔35为权利要求的接触孔的一个示例。实施例4的部分48为在未配置权利要求的接触孔的位置处与第一电阻层重叠的第二电阻层的部分的一个示例。[0057]实施例5[0058]在图7、8所示的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中,第一电阻层34a和第二电阻层34b的配置与实施例4不同。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4相同。[0059]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具有两个第一电阻层34a和三个第二电阻层34b。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三个第二电阻层34b以对漏极30的周围进行包围的方式而延伸成大致C字状。在各个第二电阻层34b之间设置有间隔。最靠漏极30侧的第二电阻层34b与漏极30连接。最靠栅极电极32侧的第二电阻层34b通过接触孔39而与栅电极32连接。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两个第一电阻层34a以对漏极30的周围进行包围的方式而延伸成大致C字状。在各个第一电阻层34a之间设置有间隔。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各个第一电阻层34a以在其两端部处与第二电阻层34b重叠的方式而被配置。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在第一电阻层34a和第二电阻层Mb重叠的部分第一电阻层34a的两端部)上形成有接触孔35。接触孔35在z方向上贯穿绝缘层46。接触孔35对其下部的第一电阻层34a和其上部的第二电阻层34b进行连接。栅电极32和漏极30经由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而被电连接。即,通过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而构成了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流路径。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该电流路径在漏极30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该电流路径的电阻(S卩,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阻)与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相比而较大。更详细而言,该电流路径的电阻为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的10000倍以上。[0060]由于在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中,栅电极32和漏极30也通过电流路径(g卩,通过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而构成的电流路径而被连接,因此能够对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中的电场集中进行抑制。此外,在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中,在从上侧俯视观察时位于栅电极32和漏极30之间的电子供给层20的上表面的多数部分也与第一电阻层34a以及第二电阻层34b重叠。因此,在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中,也能够获得屏蔽效果。因此,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的耐压较高。[0061]此外,在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中,对栅电极32和漏极30进行连接的电流路径在漏极3〇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折曲。因此,在实施例5的开关元件中,电流路径的总距离较长且电流路径的电阻较高。因此,在实施例5中,在开关元件为断开时流经电流路径的电流较小,从而能够减少在该电流路径中所产生的损耗。[0062]以下,对实施例5的结构要素和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的关系进行说明。实施例5的第一电阻层34a为权利要求的第一电阻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5的绝缘层46为权利要求的第一绝缘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5的第二电阻层34b为权利要求的第二电阻层的一个示例。实施例5的接触孔35为权利要求的接触孔的一个示例。通过实施例5的第一电阻层34a、第二电阻层34b以及接触孔35而被构成的电流路径为,权利要求的在漏极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的路径的一个示例。[0063]实施例6[0064]图9所示的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在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具有两个栅电极50、52。栅电极50被配置在栅电极32与漏极30之间。栅电极52被配置在栅电极50与漏极30之间。即,从源极22起朝向漏极30而依次排列有栅电极32、栅电极50以及栅电极52这三个栅电极。栅电极50、52由与栅电极32相同的金属而构成。在栅电极50的下部配置有p型层5Lp型层54被配置在栅电极50与电子供给层20之间。p型层54在其下表面处与电子供给层20相接,并且在其上表面处与栅电极50相接。在栅电极52的下部处配置有p型层56。?型层56被配置在栅电极52与电子供给层20之间。p型层56在其下表面处与电子供给层20相接,并且在其上表面处与栅电极52相接。p型层54、56由与p型层26为相同组成的p型的GaN而构成。[0065]在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中,电阻层34被分离为三个。最靠栅电极32侧的电阻层34在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处经由接触孔58而与栅电极32连接,并且在x方向上的另一方的端部处经由接触孔58而与栅电极50连接。被配置在三个之中的中间位置处的电阻层34在x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处经由接触孔58而与栅电极50连接,并且在x方向上的另一方的端部处经由接触孔58而与栅电极52连接。最靠漏极30侧的电阻层34在乂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处经由接触孔58而与栅电极52连接,并且在x方向上的另一方的端部处与漏极30连接。[0066]栅电极32通过电阻层34、栅电极50、52以及接触孔58而与漏极30电连接。即,通过电阻层34、栅电极50、52以及接触孔58而形成将栅电极32和漏极30连接的电流路径。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0067]由于在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中在断开时上述的电流路径中也流有电流,因此在电流路径中电位比较均匀地分布在x方向上。因此,抑制了电子供给层20中的电场集中的情况。此外,在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中,能够获得通过电阻层34和栅电极50、52而实现的屏蔽效果。因此,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具有较高的耐压。[0068]接下来,使用图10,对实施例6的开关元件为断开时的栅电极32、50以及52的电位进行说明示例的结构中,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阻层在未设置所述接触孔的位置处具有与所述第一电阻层重叠的部分。[0098]以此方式,通过更多地设置第一电阻层和第二电阻层所重叠的部分,从而电阻层的下部的半导体层更不容易受到外部的电场的影响。[0099]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还具有位于所述电阻层之上的第二绝缘层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的配线。[0100]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配线的电位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电阻层的下部的半导体层也不容易受到由配线的电位变动所造成的电场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因配线的电位的变动而在半导体层中产生电场集中的情况。[0101]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与所述电阻层重叠。[0102]根据该结构,位于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半导体层也就是说,电阻层的下部的半导体层)中的电场不易受到外部的电场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因外部的电场的影响而产生的在半导体层中产生电场集中的情况。[0103]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对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在所述漏极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0104]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延长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电阻。由此,能够减少在开关元件为断开时流过第一栅电极与漏极之间的电流。[0105]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开关元件还具有第二栅电极,所述第二栅电极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之间。所述第二栅电极与对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相连结。[0106]另外,第二栅电极也可以构成对第一栅电极与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的一部分。[0107]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二栅电极与第一栅电极被电连接,因此第二栅电极的电位与第一栅电极的电位以联动的方式而发生变化。通过将第一栅电极的电位控制为断开电位,从而也能够将第二栅电极的电位控制为断开电位。通过将两个栅电极第一栅电极和第二栅电极控制为断开电位,从而能够在多处使形成异质结的2DEG或者2DHG被耗尽化。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关元件的断开时的耐压。[0108]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开关元件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间且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的第一p型层;位于所述第二栅电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间且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的第二p型层。[0109]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各个栅电极的电位与源极为相同电位的状态下,但由于耗尽层从各个P型层延伸至异质结,从而也能够使开关元件断开。也就是说,能够实现开关元件的常闭。[0110]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所述第二p型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P型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厚度相比而较厚。[0111]如上文所述,当使第一栅电极的电位变化时,第二栅电极的电位也随此发生变化。但是,第二栅电极的电位的变化量与第一栅电极的电位的变化量相比而较小。因此,当开关元件为导通时,与第一栅电极第一P型层的下部的耗尽层朝向第一P型层所退避的宽度相比,第二栅电极第二P型层的下部的耗尽层朝向第二P型层所退避的宽度容易变小。但是,通过以上述方式而对电子供给层的厚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与第一P型层相比而将第二P型层配置在远离异质结的位置处。由此,在开关元件的断开时,第二栅电极的下部的耗尽层容易从异质结退避开。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开关元件导通。[0112]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所述第二p型层的p型杂质浓度与所述第一P型层的P型杂质浓度相比而较低。[0113]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开关元件为导通时第二栅电极的电位的变化量较小,第二栅电极的下部的耗尽层也容易从异质结退避开。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开关元件导通。[0114]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所述电子供给层为AlGaN,所述第二栅电极的下部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AlGa比例与所述第一栅电极的下部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AlGa比例相比而较高。[0115]另外,A1Ga比例为A1相对于Ga的比例。A1Ga比例与通过A1GaN中的Ga浓度除以AlGaN中的A1浓度所得出的值相等。[0116]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开关元件为导通时第二栅电极的电位的变化量较小,第二栅极电极的下部的耗尽层也容易从异质结退避开。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开关元件导通。[0117]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结构中,开关元件还具有: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上的第三P型层;位于所述第三p型层与所述漏极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表面之上的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上的导电层。所述第一栅电极由位于所述第三P型层之上的导体而构成。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经由所述导电层而被电连接。[0118]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这些仅为示例,并不对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包括对以上所例示的具体示例进行了各种的变形、变更的内容。[0119]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所说明的技术要素以单独或者各种组合的方式而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组合。此外,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所例示的技术为同时达成多个目的的技术,并且达成其中一个目的本身也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开关元件,具有:电子传输层;电子供给层,其位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之上,且与所述电子传输层形成异质结;源极,其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漏极,其在与所述源极分离的位置处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第一概电极,其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在从上侧进彳丁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源极与所述漏极之间,并且在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处与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开关元件的导通电阻与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电阻相比而较低。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具有电阻层,所述电阻层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栅电极以及所述漏极相比电阻率较高,对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中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电阻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还具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电阻层具有第一电阻层和第二电阻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对所述第一电阻层进行覆盖,所述第二电阻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上,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电阻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电阻层的一部分重叠,在所述第一电阻层与所述第二电阻层重叠的位置处,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而对所述第一电阻层与所述第二电阻层进行连接的接触孔,对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中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第一电阻层、所述第二电阻层以及所述接触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阻层在未设置所述接触孔的位置处具有与所述第一电阻层重叠的部分。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还具有:第二绝缘层,其位于所述电阻层之上;配线,其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上。6.如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与所述电阻层重叠。7.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对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在所述漏极的周围以漩涡状而延伸。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还具有第二栅电极,所述第二栅电极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部且在从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之间,所述第二栅电极与对所述第一栅电极和所述漏极进行电连接的路径相连结。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还具有:第一P型层,其位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间,且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第二P型层,其位于所述第二栅电极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间,且与所述电子供给层相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所述第二p型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p型层和所述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厚度相比而较厚。11.如权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所述第二p型层的p型杂质浓度与所述第一p型层的p型杂质浓度相比而较低。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所述电子供给层为AlGaN,所述第二栅电极的下部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AlGa比例与所述第一栅电极的下部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AlGa比例相比而较高。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元件,其中,还具有:第三P型层,其位于所述电子供给层之上;第三绝缘层,其位于所述第三P型层与所述漏极之间的所述电子供给层的上表面之上;导电层,其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上,所述第一栅电极由位于所述第三P型层之上的导体而构成,所述第一栅电极与所述漏极经由所述导电层而被电连接。

百度查询: 株式会社电装 开关元件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