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车身前部构造_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_201810608331.1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06-13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公开(公告)号:CN109204510B

主分类号:B62D21/11(20060101)

分类号:B62D21/11(20060101)

优先权:["20170705 JP 2017-131705"]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1.05#授权;2019.02.12#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1.15#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对减震器外壳输入了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确保所希望的刚性和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在设置有用于将支承车辆的驱动源的扭力杆48安装于减震器外壳14的扭力杆安装机构46的车身前部构造10中,具有:前部安装部44a,其将扭力杆安装机构46安装于减震器外壳14的车辆前方;以及后部安装部44b,其与前部安装部44a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并将扭力杆安装机构46安装于减震器外壳14,减震器外壳14具有在前部安装部44a和后部安装部44b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组横加强筋28a、28b。

主权项: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设置有托架机构,所述托架机构用于将支承车辆的驱动源的安装座部件安装于减震器外壳,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前部安装部,其将所述托架机构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外壳的车辆前方;后部安装部,其与所述前部安装部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并将所述托架机构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外壳,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在所述前部安装部和所述后部安装部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为了覆盖减震器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纵壁部和为了覆盖车轮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纵壁部,所述加强筋配置在所述第1纵壁部和所述第2纵壁部之间。

全文数据:车身前部构造技术领域本发明例如涉及一种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背景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具有连结有从发动机侧延伸的扭力杆的端部的扭力杆用托架,并且将该扭力杆用托架配置于减震器外壳。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身前部构造而言,进一步地设置有相对于减震器外壳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87119号公报发明内容但是,在相对于减震器外壳设置了扭力杆用托架的情况下,借助扭力杆用托架将从发动机侧传递来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向减震器外壳输入。因此,需要针对减震器外壳输入了来自发动机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过大载荷时的对策。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对减震器外壳输入了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刚性和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设置有用于将支承车辆的驱动源的安装座部件安装于减震器外壳的托架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前部安装部,其将所述托架机构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外壳的车辆前方;后部安装部,其与所述前部安装部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并将所述托架机构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外壳,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在所述前部安装部和所述后部安装部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本发明能够获得在对减震器外壳输入了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刚性和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的局部省略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右侧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拆下下托架和支承托架后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构成扭力杆安装机构的上托架、下托架以及支承托架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设置于减震器外壳的内表面表面的扭力杆安装机构和与减震器外壳的外表面背面接合的加强板的关系的立体图。图6是减震器外壳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从外表面侧观察加强板的图,是表示各部件与加强板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身前部构造12减震器基座14减震器外壳24第1纵壁部26第2纵壁部28a、28b横加强筋加强筋44a前部安装部44b后部安装部46扭力杆安装机构托架机构48扭力杆安装座部件52a上托架托架机构52b下托架托架机构52c支承托架托架机构62加强板减震器外壳加强部件64上下加强部件68第1连接部70第2连接部72第3连接部V车辆W车轮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适当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铅垂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车辆V例如具有:动力装置室P,其用于收纳发动机、马达等未图示的动力单元;以及车室C,其是乘员的乘车空间。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0以配置于动力装置室P的左右的后述的减震器外壳14的周围的构造为特点。此外,在图1中,“W”表示左前轮。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左右一对减震器基座12、12、左右一对减震器外壳14、14、和左右一对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16。此外,左右一对减震器基座12、12、减震器外壳14、14以及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16分别左右对称。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配置于车辆V的右侧的减震器基座12、减震器外壳14以及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左侧的说明。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8、18和左右一对下构件20、20。各前侧车架18分别配置在动力装置室P的左右两侧。各下构件20配置在各前侧车架18的车宽方向外侧。进一步而言,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将动力装置室P和车室C分隔开的仪表板22。该仪表板22配置在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8、18的车辆后方,具有构成上部的仪表板上部件22a和构成下部的仪表板下部件22b。如图6和图7所示,各减震器外壳14具有第1纵壁部24和第2纵壁部26。第1纵壁部24位于减震器外壳14整体的上部侧,为了覆盖未图示的减震器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第1纵壁部24以水平剖视观察呈大致半圆状且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第2纵壁部26位于减震器外壳14整体的车辆前方侧,为了覆盖车轮W参照图1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第2纵壁部26在垂直剖视观察下呈大致四分之一圆弧状。在沿上下方向的第1纵壁部24和第2纵壁部26之间配置有后述的一组横加强筋加强筋28a、28b。如图2所示,减震器外壳14具有:前壁30,其具有从减震器基座12面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侧壁32,其具有从减震器基座12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以及后壁33参照图1,其具有从减震器基座12面向车辆后方的后表面。在减震器外壳14的上部固定焊接有减震器基座12。减震器基座12具有从基座主体的周缘向下方弯折的接合凸缘34参照图2、图3、图4、图8。在减震器基座12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设置于未图示的减震器的头部的突出部穿插的开口部12a。如图3所示,在减震器外壳14中,前壁30的上端30a和侧壁32的上端32a与减震器基座12的接合凸缘34结合。在前壁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30b设置有朝向上方弯折的另一接合凸缘36。该另一接合凸缘36与下构件20的弯曲部的内侧面结合,将前壁30的下端30c和侧壁32的下端32b与前侧车架18的外表面侧结合。减震器外壳14的前壁30以使面向该车辆前方的前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如图3、图5、图6所示,各减震器外壳14的前壁30具有由一组横加强筋加强筋28a、28b构成的加强筋部42。如图3所示,一组横加强筋28a、28b在后述的车辆前方的前部安装部44a和与前部安装部44a相比靠车辆后方的后部安装部44b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延伸。此外,在一组横加强筋28a、28b中的上侧的横加强筋28a比下侧的横加强筋28b长。此外,该加强筋部42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动力装置室P侧突出的凸部形成参照图7,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从动力装置室P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形成。如图2、图4所示,各减震器外壳14具有扭力杆安装机构托架机构46。该扭力杆安装机构46例如是用于将支承发动机、马达等车辆驱动源的扭力杆安装座部件48参照图2向减震器外壳14安装的部件。如图1、图2、图4所示,该扭力杆安装机构46由上托架52a、下托架52b以及支承托架52c构成。此外,上托架52a、下托架52b以及支承托架52c构成“托架机构”。如图2所示,上托架52a和下托架52b具有一对夹持部54a、54b,该一对夹持部54a、54b借助未图示的螺栓和螺母夹持扭力杆48的基端部。一对夹持部54a、54b以朝向车辆前方大致平行突出且在上下方向彼此相面对的方式构成。另外,上托架52a和下托架52b的一对夹持部54a、54b借助配置在下托架52b下方的支承托架52c而被支承。如对图2和图3进行比较所示那样,上托架52a的上部凸缘部56与设置在减震器外壳14的后部安装部44b接合。另外,上托架52a的侧部凸缘部57、下托架52b的腿部凸缘部58以及支承托架52c的前部凸缘部60分别与设置在减震器外壳14的车辆前方的前部安装部44a接合。后部安装部44b与前部安装部44a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在图3中,前部安装部44a中的上部的两个安装部是上托架52a和下托架52c的安装部,下部的三个安装部分别表示支承托架52c的安装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上托架52a、下托架52b以及支承托架52c向减震器外壳14的安装,使用未图示的焊接装置实施接合,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安装手段。例如,也包含螺栓和螺母的紧固、粘接剂等的粘接等。各减震器外壳14具有:加强板减震器外壳加强部件62参照图8、图5,其用于对减震器外壳14进行加强;以及上下加强部件64参照图3,其与横加强筋28a、28b相比位于后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8、图5所示,加强板62设置于减震器外壳14的外表面15背面,隔着该减震器外壳14与扭力杆安装机构46相对。加强板62由横长的矩形体构成,配置在前壁30和侧壁32的内侧上部。在加强板62形成有朝向减震器外壳14侧凹陷的多个圆形形状的凹部66。在该多个圆形形状的凹部相对于减震器外壳14被焊接。如图8所示,加强板62具有与各种要素接合连接的第1连接部68、第2连接部70以及第3连接部72。第1连接部68是与减震器外壳14和扭力杆安装机构46连接的区域。该第1连接部68设置在加强板62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外侧。第1连接部68是将上托架52a的侧部凸缘部57、减震器外壳14以及加强板62这三者一体接合而构成的。第2连接部70是与减震器外壳14和减震器基座12连接的区域。该第2连接部70在加强板62的上部与第1连接部68相比设置在车辆后方侧。第2连接部70是将减震器外壳14、减震器基座12的接合凸缘34以及加强板62这三者一体接合而构成的。第3连接部72是从第1连接部68和第2连接部70延伸、且与减震器外壳14和上下加强部件64连接的区域。该第3连接部72设置在加强板62的车辆后方端部的车外侧。第3连接部72是将后述的上下加强部件64的接合凸缘64c、减震器外壳14以及加强板62这三者一体接合而构成的。上下加强部件64的垂直于轴线的方向的横截面呈帽子状,是将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一体结合而构成的。如图2所示,上下加强部件64由上壁64a、与上壁64a连续且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64b、64b以及与各侧壁64b连续的接合凸缘64c构成。接合凸缘64c与面向动力装置室P的减震器外壳14的侧壁32的内表面接合。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下加强部件64的上端部设置有上端接合凸缘64d,在下端部设置有下端接合凸缘64e。上端接合凸缘64d与减震器基座12接合。下端接合凸缘64e与前侧车架18接合。回到图1,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借助粘接剂分别与减震器外壳14、下构件20以及前侧车架18接合。此外,针对利用粘接剂粘接的接合部位而言,例如也可以利用点焊进行焊接。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借助层差而具有与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的其他表面相比较低的接合凸缘未图示。减震器外壳延长部16以面向动力装置室P侧的外表面彼此大致连续的方式,利用较低的接合凸缘与减震器外壳14结合。各前侧车架18与下构件20相比位于下方,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截面构造的框架部件构成。前侧车架18的前端部与未图示的前隔壁连结。前侧车架18的后端部与仪表板下部件2b的下端侧连结参照图1。各下构件20由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截面构造的框架部件构成。下构件20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逐渐位于下方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下构件20的前端部与未图示的前隔壁连结。下构件20的后端部与未图示的前柱连结。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扭力杆安装机构46的上托架52a与减震器外壳14的后部安装部44b接合。另外,构成扭力杆安装机构46的下托架52b和支承托架52c与减震器外壳14的前部安装部44a接合。进一步而言,在减震器外壳14设置有在前部安装部44a和后部安装部44b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组横加强筋28a、28b。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减震器外壳14输入了车辆前后方向的过大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针对从前部安装部44a向车辆后方传递的载荷和从后部安装部44b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载荷的刚性和强度。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对减震器外壳14输入了车辆前后方向的过大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所希望的刚性和强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外壳14具有用于配置未图示的减震器的第1纵壁部24,并且具有用于配置车轮W的第2纵壁部26。因为在该第1纵壁部24和第2纵壁部26之间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1纵壁部24和第2纵壁部26之间设置一组横加强筋28a、28b,能够抑制减震器外壳14针对来自车辆前后方向的过大载荷的变形。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用于加强减震器外壳14的加强板62减震器外壳加强部件。该加强板62具有连接减震器外壳14与上托架52a的第1连接部68、和连接减震器外壳14与减震器基座12的第2连接部70。该第1连接部68和第2连接部70利用加强板62相连。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扭力杆48经由扭力杆安装机构46传递的载荷能够由刚性和强度较高的加强板62的第1连接部68和第2连接部70承受。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加强板62使减震器外壳14对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和强度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加强板62设置于减震器外壳14的外表面背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与构成扭力杆安装机构46的上托架52a、下托架52b以及支承托架52c一样,也可以在面向动力装置室P的减震器外壳14的内表面表面设置加强板62。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震器外壳14设置与一组横加强筋28a、28b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加强部件64。加强板62具有与减震器外壳14和上下加强部件64连接的第3连接部7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强板62设置与上下加强部件64连接的第3连接部72,能够进一步提高减震器外壳14对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刚性和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设置有托架机构,所述托架机构用于将支承车辆的驱动源的安装座部件安装于减震器外壳,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前部安装部,其将所述托架机构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外壳的车辆前方;后部安装部,其与所述前部安装部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并将所述托架机构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外壳,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在所述前部安装部和所述后部安装部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为了覆盖减震器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纵壁部和为了覆盖车轮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纵壁部,所述加强筋配置在所述第1纵壁部和所述第2纵壁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封闭所述减震器外壳的上方的开口部的减震器基座和加强所述减震器外壳的减震器外壳加强部件,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部件具有:与所述减震器外壳和所述托架机构连接的第1连接部;以及与所述减震器外壳和所述减震器基座连接的第2连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外壳具有与所述加强筋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加强部件,所述减震器外壳加强部件具有与所述减震器外壳和所述上下加强部件连接的第3连接部。

百度查询: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