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按键结构_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_201910059235.0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公开(公告)号:CN109712828B

主分类号:H01H3/12(20060101)

分类号:H01H3/12(20060101);H01H13/20(20060101)

优先权:["20180126 CN 2018100765497"]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1.05#授权;2019.05.28#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5.03#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第一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并具有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及突出限位部。该上连接部位于该下连接部与该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一支架经由该上连接部及该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二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于该键帽与该突出限位部相互间的结构拘束的作用下,可增加该键帽的设置稳定度。

主权项: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底板;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第一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上连接部、第一下连接部及第一突出限位部,该第一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一下连接部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上连接部及该第一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以及第二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其中,当该键帽位于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弹性抵靠于该键帽的第二表面,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二表面间有预压力,该预压力有助于避免该键帽在使用者刚开始按压该键帽时的晃动。

全文数据:按键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机械式按键结构。背景技术于传统具有剪刀脚支架之按键结构中,其键帽经由该剪刀脚支架以能相对于其底板上下移动。键帽与剪刀脚支架通常是透过连接结构连接,但为使该剪刀脚支架能作动顺利例如其支架相对于该底板及该键帽转动及方便组装,连接结构连接的强度通常不强,且会带有间隙。尤其是当按键结构尺寸较小时,键帽相对于剪刀脚支架的拉拔力即键帽垂直向上脱离剪刀脚支架所需的力量随之降低,造成键帽可能不慎被使用者掀开。又,各零件的制造公差也会增大前述间隙,使得问题更形严重。此外,前述间隙也会影响按键结构的高度或谓键帽的最高位置的稳定性,例如键帽可相对于剪刀脚支架产生松动,使得键帽于未被按压时的垂直位置会变动。当按键结构尺寸较小时,前述松动造成键帽的垂直位置变动相对于按键结构的整体高度或键帽上下运动的行程所占比例增加,使得用户操作此按键结构的经验不佳,例如按压键帽的反馈力不稳定、按压行程不稳定等。发明内容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包含:底板;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第一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上连接部、第一下连接部及第一突出限位部,该第一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一下连接部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上连接部及该第一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以及第二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包含帽体及第一限位结构,该第一限位结构设置于该帽体上且该第一限位结构具有第一挡止部,该第一挡止部位于该帽体与该底板之间,该第一突出限位部设置于该第一挡止部与该帽体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键帽位于未按压位置且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抵靠于该第一挡止部朝向该帽体的表面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抵靠于该帽体朝向该第一挡止部的第一表面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上连接部可绕着旋转轴向相对于该键帽旋转,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于该旋转轴向上的投影具有椭圆轮廓。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限位结构具有侧壁部,该侧壁部连接该第一挡止部及该帽体,该侧壁部、该第一挡止部及该帽体之间形成第一滑槽,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滑动于该第一滑槽中。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上连接部可绕着旋转轴向相对于该键帽旋转,该第一支架具有延伸连接部,该延伸连接部自该第一上连接部相对于该第一下连接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向外延伸,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平行于该旋转轴向自该延伸连接部延伸。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包含枢接结构,该枢接结构设置于该帽体上,该第一上连接部与该枢接结构枢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弹性件,紧抵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枢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包含第二限位结构,该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该帽体上且该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第二挡止部,该第二挡止部位于该帽体与该底板之间,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上连接部、第二下连接部及第二突出限位部,该第二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二下连接部与该第二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二上连接部及该第二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二突出限位部设置于该第二挡止部与该帽体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上连接部具有旋转轴向且可绕着该旋转轴向相对于该键帽旋转,该键帽具有靠近该旋转轴向的边缘,当该键帽位于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弹性抵靠于该键帽的下表面的抵接位置,该抵接位置位于该旋转轴向与该边缘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位于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未接触该下表面。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具有延伸连接部,该延伸连接部具有固定端部及自由端部,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位于该自由端部并与该延伸连接部形成弹性结构。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突出限位部自该自由端部朝向该键帽延伸,及或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朝向该键帽延伸。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延伸连接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且垂直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突出限位部自该自由端部的相对两侧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包含两个连接结构,该第一上连接部与该两个连接结构可转动地连接,该抵接位置位于该两个连接结构之间;或者,其中一个连接结构位于另一个连接结构与该抵接位置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上连接部、第二下连接部及第二突出限位部,该第二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二下连接部与该第二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二上连接部及该第二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二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当该键帽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二突出限位部弹性抵靠于该键帽的下表面。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三突出限位部,该第三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一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一下连接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之间且位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之间。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包含两个连接结构,该第一上连接部与该两个连接结构相对于该旋转轴向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三突出限位部,该第三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位于该两个连接结构之间,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平行于该旋转轴向相反延伸。根据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第一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第一支架具有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及突出限位部,该上连接部位于该下连接部与该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一支架经由该上连接部及该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二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藉此,该键帽与该突出限位部之间具有结构拘束的效果,进而可增加该键帽的设置稳定度,以解决先前技术中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图4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未被按压时沿图1中线X-X的剖面图。图5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时沿图1中线X-X的剖面图。图6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其键帽未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参考图1中的线X-X。图7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9为图8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图10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未被按压时沿图8中线X-X的剖面图。图11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时沿图8中线X-X的剖面图。图12为按键结构的键帽的仰视图。图13为按键结构的第一支架局部的示意图。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局部的示意图。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局部的示意图。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局部的示意图。图1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19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局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5,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图4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未被按压时沿图1中线X-X的剖面图;图5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时沿图1中线X-X的剖面图。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包含底板10、键帽12、第一支架14、第二支架16、薄膜电路板18及弹性件20。底板10包含板体100及设置于板体100上的复数个连接结构102、104;于实际操作中,底板10可由单一金属板件制作成型例如金属冲压成型,但不限于此。键帽12设置于底板10上方,键帽12包含一帽体120及设置于帽体上的复数个连接结构122、124设置于帽体120朝向底板10的下表面120a上;于实际操作中,键帽12可由塑件制作成型例如塑料射出成型但不限于此。第一支架14连接于键帽12及底板10之间,第一支架14具有一第一本体140及位于第一本体140相对两侧的一第一上连接部142及一第一下连接部144;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4可由塑件制作成型例如塑料射出成型但不限于此。第一支架14经由第一上连接部142及第一下连接部144分别与键帽12的连接结构122及底板10的连接结构102可转动地连接,故第一上连接部142可绕着旋转轴向142a以链线或十字标记表示于图中相对于键帽12旋转或谓绕着X轴向旋转,第一下连接部144可绕着X轴向相对于底板10旋转。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2为枢接结构,例如呈C形夹勾结构以卡持第一上连接部142,使得第一上连接部142与连接结构122枢接;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连接结构122以滑槽结构构成,使得第一上连接部142亦可平行于Y轴向相对于键帽12滑动。第二支架16连接于键帽12及底板10之间,第二支架16具有第二本体160及位于第二本体160相对两侧的第二上连接部162及第二下连接部164;于实际操作中,第二支架16可由但塑件制作成型例如塑料射出成型但不限于此。第二支架16经由第二上连接部162及第二下连接部164分别与键帽12的连接结构124及底板10的连接结构104可转动地连接,故第二上连接部162可绕着旋转轴向162a以链线或十字标记表示于图中相对于键帽12旋转或谓绕着X轴向旋转,第二下连接部164可绕着X轴向相对于底板10旋转。此外,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4为一滑槽结构,使得第二上连接部162亦可平行于Y轴向相对于键帽12滑动。键帽12经由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底板10上下移动或谓沿Z轴向运动。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相对于X轴向枢接,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相对且独立连接至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薄膜电路板18设置于底板10与键帽12之间且放置于底板10上,薄膜电路板18具有开关182以带影线的圆圈绘示于图3中。于本实施例中,薄膜电路板18其通常由三层透明薄片迭置而成,其中,上、下透明薄片其上形成导电线路,中间的透明薄片提供该导电线路的绝缘,该导电线路形成开关182;此外,为简化图式,于图1至图5中,薄膜电路板18均以单一板件表现。弹性件20对应开关182设置于键帽12及底板10之间,或紧抵于键帽12与薄膜电路板18之间。弹性件20能弹性变形并产生回弹力,通常以橡胶材质制作。此外,当键帽12被按压至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者时,键帽12能挤压弹性件20以使弹性件20弹性变形以触发开关182;接着,当按压键帽12的外力消失时,弹性变形的弹性件20产生回弹力可使键帽12回复至原位即未按压位置,如图1或图4所示者。于本实施例中,键帽12还包含第一限位结构126。第一限位结构126设置于帽体120的下表面120a上且具有第一挡止部1262及侧壁部1264,第一挡止部1262位于帽体120与底板10之间,侧壁部1264连接第一挡止部1262及帽体120。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22、124及第一限位结构126均设置于帽体120朝向底板10的下表面120a上。此外,第一支架14还包含延伸连接部146及第一突出限位部148,延伸连接部146自第一上连接部142相对于第一下连接部144垂直于X轴向向外延伸,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经由延伸连接部146连接至第一上连接部142且平行于X轴向自延伸连接部146延伸。第一上连接部142位于第一下连接部144或第一本体140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之间,第一突出限位部148设置于第一挡止部1262与帽体120之间。藉此,键帽12欲脱离按键结构1或谓自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脱离需克服连接结构122、124及第一限位结构126对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结构拘束,换言之,第一限位结构126具有提升键帽12自按键结构1或谓第一支架14脱离所需的拉拔力。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当键帽12未被按压时,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且第一突出限位部148抵靠于第一挡止部1262朝向帽体120的第一表面1262a上。藉此,通过第一突出限位部148抵靠于第一表面1262a上,键帽12相对于底板10的最高位置即于Z轴向上相对于底板10的最远位置可被限制或控制。于实际应用中,即使连接结构122与第一上连接部142间具有相当的设计上的公差例如为了组装或构件作动平顺的目的、制造公差例如构件量产而发生的制造变异,通过第一突出限位部148抵靠于第一表面1262a上,键帽12相对于底板10的最高位置仍可有效地被限制或控制。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当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亦同时抵靠于帽体120朝向第一挡止部1262的下表面120a或称第二表面120a,下同上。换言之,当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于Z轴向同时受到第二表面120a及第一表面1262a结构拘束,此有助于提升对键帽12相对于底板10最高位置的限制或控制效果。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于平行于X轴向的方向上的投影或谓截面具有椭圆轮廓例如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为椭圆柱,藉此实际操作中前述第二表面120a及第一表面1262a于Z轴向同时拘束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效果;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于X轴向的方向上的投影呈工字形,其上下两部分于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能同时抵靠第二表面120a及第一表面1262a,同样能实现前述对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结构拘束效果。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一突出限位部148可为弹性抵靠第二表面120a,亦即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与第二表面120a间有预压力。此预压力有助于避免键帽12的晃动即在手指刚开始按压键帽12时感觉到键帽12位置不稳定的情形。另外,若按键结构1仅需通过第一突出限位部148抵靠于表面1262a来限制键帽12相对于底板10的最高位置,则第一突出限位部148可改由一圆柱149制作成型,如图6所示。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当键帽12被按压至该按压位置时,第一突出限位部148未接触第二表面120a及第一表面1262a;故于此例中,第一突出限位部148原则上仅于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之时接触第二表面120a及第一表面1262a,此可减少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与第二表面120a及第一表面1262a间的摩擦,使得于按键结构1于长期使用后键帽12相对于底板10的最高位置仍能保持稳定。另外,于本实施例中,侧壁部1264、第一挡止部1262及帽体120之间形成第一滑槽1266,第一突出限位部148滑动于第一滑槽1266中。此外,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均是对称的结构,第一支架14于其两侧相对于Y轴向均具有前述第一限位结构126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拘束结构,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前述第一限位结构126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拘束结构仅应用于第一支架14单侧,其亦能发挥一定程度的提升键帽12拉拔力及限制或控制键帽12最高位置的效果。此外,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为一内圈支架,第二支架16为一外圈支架,但于实际操作中前述第一限位结构126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拘束结构亦可应用至第二支架16,不另赘述。此外,于前述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限位结构126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拘束结构仅应用于第一支架14,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如图7所示,其所示的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结构相似,故按键结构3沿用按键结构1的组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相对于按键结构1,于按键结构3中,键帽12进一步包含第二限位结构128,第二限位结构128设置于帽体120的第二表面120a上且第二限位结构128具有第二挡止部1282及侧壁部1284,第二挡止部1282位于帽体120与底板10之间,侧壁部1284、第二挡止部1282及帽体120之间形成第二滑槽1286。第二支架16更包含延伸连接部166及第二突出限位部168,第二上连接部162位于第二下连接部164或第二本体160与第二突出限位部168之间,第二突出限位部168设置于第二挡止部1282与帽体120之间且第二突出限位部168滑动于第二滑槽1286中。同样的,当键帽12位于未按压位置时相当于图4所示者,第二突出限位部168同时抵靠于第二挡止部1282朝向帽体120的表面及帽体120朝向底板10的第二表面120a其相当于图4中第一表面1262a及第二表面120a对第一突出限位部148产生的结构拘束,此亦具有增加键帽12拉拔力及限制或控制帽体120相对于底板10最高位置的效果。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128与第二突出限位部168的拘束结构与第一限位结构126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拘束结构实质上相同,故关于第二限位结构128与第二突出限位部168的拘束结构的其他说明可参阅第一限位结构126与第一突出限位部148的拘束结构的相关说明及其变化说明,不另赘述。请参阅图8至图11,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按键结构局部爆炸的示意图;图9为图8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图10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未被按压时沿图8中线X-X的剖面图;图11为按键结构于其键帽被按压时沿图8中线X-X的剖面图。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与前述按键结构1结构相似,故按键结构4沿用按键结构1的组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4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及图式,不另赘述。相对于按键结构1,于按键结构4中,当键帽12位于未按压位置时如图10所示者,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弹性抵靠于键帽12的第二表面120a;亦即此时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第二表面120a间有一预压力。于实际操作中,此预压力可通过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第二表面120a的干涉而实现。此预压力有助于避免键帽12的晃动即在手指刚开始按压键帽12时感觉到键帽12位置不稳定的情形。请亦参阅图12;其中,第一突出限位部448接触第二表面120a的一抵接位置120b以带影线的框表示,且第一上连接部142的旋转轴向142a于第二表面120a的投影以一链线表示。于本实施例中,键帽12具有靠近旋转轴向142a的边缘120c,边缘120c大致平行于旋转轴向142a。当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抵接位置120b位于旋转轴向142a与边缘120c之间;或谓第一上连接部142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一下连接部144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表面120a接触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的部分即抵接位置120b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之间。因此,原则上,于键帽12自该未按压位置朝向按压位置如图11中键帽12所处位置时移动时,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弹性抵靠于第二表面120a的预压力逐渐减小。又,当键帽12位于该按压位置时如图11所示者,第一突出限位部448未接触第二表面120a。于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设计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键帽12的结构干涉量,以使键帽12于往该按压位置移动一小段距离后,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即脱离键帽12的第二表面120a,可避免该预压力影响使用者按压键帽12的手感;例如早在开关182被触发前,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即已脱离第二表面120a。另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二表面120a接触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的部分即抵接位置120b不以长条区域为限,例如亦可为点状、线状例如以结构棱边抵靠第二表面120a。若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第二表面120a接触面积远小于键帽12第二表面120a,逻辑上亦可将的视为点或线。请亦参阅图13。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具有延伸连接部446,其具有固定端部446a及自由端部446b。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位于自由端部446a并与延伸连接部446形成弹性结构例如但不限于L形结构,其整体呈悬臂结构。当键帽12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弹性结构以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弹性抵靠于第二表面120a上。于实际操作中,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第二表面120a间的预压力的量值可通过改变此弹性结构的尺寸而获得调整,例如改变或设计该弹性结构的长度L1、L2、厚度T1、宽度W1等。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限位部448自自由端部446b朝向键帽12的第二表面120a延伸,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垂直于旋转轴向142a朝向键帽12延伸,且突出连接部446垂直于旋转轴向142a且垂直于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的延伸方向延伸;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突出连接部446的延伸方向、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的延伸方向及旋转轴向142a互不垂直。又例如,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平行于旋转轴向142a延伸,其结构逻辑如图14所示者。又例如,第一突出限位部448"自自由端部446b的相对两侧平行于旋转轴向142a延伸,或谓自由端部446b连接至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的中间部位,其结构逻辑如图15所示者。请参阅图9及图12。第一支架14具有第三突出限位部449,其结构与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相同,以简化说明,但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其中,第三突出限位部449接触第二表面120a的抵接位置120d以带影线的框表示于图12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第三突出限位部449分别位于键帽12的两个连接结构122之间,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上连接部142及键帽12的两个连接结构122位于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及第三突出限位部449之间,且两个连接结构122亦位于对应的抵接位置120b、120d之间参考图16。又例如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及第三突出限位部449仅其中之一位于两个连接结构122之间。此外,如图14所示,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及第三突出限位部449'平行于旋转轴向142a相反延伸;其中,第一突出限位部448'及第三突出限位部449'亦位于两个连接结构122之间。请参阅图9及图10。第二支架16的第二突出限位部468亦弹性抵靠于键帽12的第二表面120a;亦即此时第二突出限位部468与第二表面120a间有预压力。此预压力亦有助于避免键帽12的晃动。第二突出限位部468与键帽12间的结构拘束逻辑与第一突出限位部448与键帽12间的结构拘束逻辑实质上相同,故关于第二突出限位部468的其他说明可参阅第一突出限位部448的相关说明及其变化说明,不另赘述。此外,于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上设置突出限位部的数量及相对位置,视产品设计而定,不以前述实施例为限。原则上,即使于按键结构4中,仅使用一个突出限位部仍是有益于键帽12于该未按压位置的稳定度,不另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4以剪脚支架为例说明,但于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如图17所示,按键结构5使用蝴蝶式支架,其第一支架54及第二支架56相互枢接而呈V形架构且分别连接至键帽52及底板50之间,键帽52经由第一支架54及第二支架56而能相对于底板50上下移动,并利用弹性件60提供回复力。于键帽52未被按压时,第一支架54上设置的第一突出限位部548及第二支架56上设置的第二突出限位部568弹性抵靠键帽52的下表面520a,此亦有助于避免此时键帽52的晃动。就键帽52与突出限位部548、568间的结构拘束作用而言,按键结构5与按键结构4实质相同,故前文关于按键结构4的相关说明及其变化说明于此亦有适用,不再赘述。又例如,如图18所示,按键结构7为磁吸按键,其第一支架74及第二支架76分别连接至键帽72及底板70之间,金属板件75固定连接至第一支架74且抵靠第二支架76。磁铁80对应金属板件75设置于底板70上,磁铁80与金属板件75之间产生磁吸力,以驱动第一支架74及第二支架76经由金属板件75连动,使得键帽72经由第一支架74及第二支架76而能相对于底板70上下移动;其中该磁吸力即作用键帽72复位之力。于键帽72未被按压时,第一支架74上设置的第一突出限位部748及第二支架76上设置的第二突出限位部768弹性抵靠键帽72的下表面720a,此亦有助于避免此时键帽72的晃动。就键帽72与突出限位部748、768间的结构拘束作用而言,按键结构7与按键结构4实质相同,故前文关于按键结构4的相关说明及其变化说明于此亦有适用,不再赘述。此外,于按键结构4、5、7中,突出限位部均对应连接延伸连接部,此有助于增加弹性结构由突出限位部与应连的延伸连接部形成的弹性,但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如图19所示,第一突出限位部450直接自第一上连接部142延伸,此亦形成悬臂结构,其末端于键帽12处于未被按压时可参考图10,可弹性抵靠键帽12的下表面120a,此亦有助于避免此时键帽72的晃动。另外,按键结构5、7所显示的蝴蝶式支架及磁吸式支架亦可适用于按键结构1、3中,不另赘述。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第一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第一支架具有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及突出限位部,该上连接部位于该下连接部与该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一支架经由该上连接部及该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二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藉此,该键帽与该突出限位部之间具有结构拘束的效果,进而可增加该键帽的设置稳定度,以解决先前技术中的问题。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底板;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第一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上连接部、第一下连接部及第一突出限位部,该第一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一下连接部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上连接部及该第一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以及第二支架,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而能沿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含帽体及第一限位结构,该第一限位结构设置于该帽体上且该第一限位结构具有第一挡止部,该第一挡止部位于该帽体与该底板之间,该第一突出限位部设置于该第一挡止部与该帽体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键帽位于未按压位置且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抵靠于该第一挡止部朝向该帽体的表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抵靠于该帽体朝向该第一挡止部的第一表面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上连接部可绕着旋转轴向相对于该键帽旋转,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于该旋转轴向上的投影具有椭圆轮廓。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结构具有侧壁部,该侧壁部连接该第一挡止部及该帽体,该侧壁部、该第一挡止部及该帽体之间形成第一滑槽,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滑动于该第一滑槽中。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上连接部可绕着旋转轴向相对于该键帽旋转,该第一支架具有延伸连接部,该延伸连接部自该第一上连接部相对于该第一下连接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向外延伸,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平行于该旋转轴向自该延伸连接部延伸。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含枢接结构,该枢接结构设置于该帽体上,该第一上连接部与该枢接结构枢接。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弹性件,紧抵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枢接。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含第二限位结构,该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该帽体上且该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第二挡止部,该第二挡止部位于该帽体与该底板之间,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上连接部、第二下连接部及第二突出限位部,该第二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二下连接部与该第二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二上连接部及该第二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二突出限位部设置于该第二挡止部与该帽体之间。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上连接部具有旋转轴向且可绕着该旋转轴向相对于该键帽旋转,该键帽具有靠近该旋转轴向的边缘,当该键帽位于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弹性抵靠于该键帽的下表面的抵接位置,该抵接位置位于该旋转轴向与该边缘之间。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位于按压位置时,该第一突出限位部未接触该下表面。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具有延伸连接部,该延伸连接部具有固定端部及自由端部,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位于该自由端部并与该延伸连接部形成弹性结构。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自该自由端部朝向该键帽延伸,及或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朝向该键帽延伸。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连接部垂直于该旋转轴向且垂直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的延伸方向延伸。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自该自由端部的相对两侧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含两个连接结构,该第一上连接部与该两个连接结构可转动地连接,该抵接位置位于该两个连接结构之间;或者,其中一个连接结构位于另一个连接结构与该抵接位置之间。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上连接部、第二下连接部及第二突出限位部,该第二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二下连接部与该第二突出限位部之间,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二上连接部及该第二下连接部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二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当该键帽位于该未按压位置时,该第二突出限位部弹性抵靠于该键帽的下表面。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三突出限位部,该第三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一上连接部位于该第一下连接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之间且位于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之间。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含两个连接结构,该第一上连接部与该两个连接结构相对于该旋转轴向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三突出限位部,该第三突出限位部相邻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位于该两个连接结构之间,该第一突出限位部与该第三突出限位部平行于该旋转轴向相反延伸。

百度查询: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