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_日本电产株式会社_201780051042.X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7-09-26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公开(公告)号:CN109643607B

主分类号:H01F38/14(20060101)

分类号:H01F38/14(20060101);H01F5/02(20060101);H01F27/28(20060101);B60L50/12(20190101)

优先权:["20160928 JP 2016-189056"]

专利状态码:失效-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法律状态:2023.10.13#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19.05.10#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4.16#公开

摘要: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包括:绕规定的中心轴线卷绕的多个线圈;以及保持多个线圈的保持部件。多个线圈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并且分别构成在径向上层叠的环状的层。构成相邻的层的线圈彼此相互串联连接,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相邻的层之间的间隔就越大。

主权项:1.一种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包括: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是绕规定的中心轴线来卷绕的;以及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多个所述线圈,所述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并且多个所述线圈分别构成在径向上层叠的环状的层,构成相邻的所述层的所述线圈相互串联连接,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相邻的所述层之间的间隔就越大,所述保持部件具有:芯部件,所述芯部件沿所述中心轴线配置;以及筒状的多个筒部件,所述多个筒部件在所述芯部件的径向外侧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包围所述芯部件,多个所述筒部件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在所述芯部件卷绕有多个所述线圈中的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第1线圈,多个所述线圈中的配置于比所述第1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其他线圈分别卷绕于多个所述筒部件中的各个筒部件。

全文数据: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背景技术以往,已知有以无电源线的方式供电的无线供电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层叠有多个形成有供线圈导体配置的涡卷状的槽的基板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86890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如上述的无线供电装置中,可以考虑将线圈在径向上多层化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越是卷绕于径向外侧的线圈,线圈的内径越大,因此线圈的电感以及电阻变大。因而,在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线圈彼此之间,电位差变大,容易产生放电现象。因此,存在无法增加串联连接的线圈的数量且无法增大能够通过无线供电装置送电的电量的问题。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产生放电现象的结构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包括: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绕规定的中心轴线卷绕;以及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多个所述线圈。多个所述线圈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并且多个所述线圈分别构成在径向上层叠的环状的层。构成相邻的所述层的所述线圈彼此相互串联连接。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相邻的所述层之间的间隔就越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产生放电现象的结构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的图,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线圈从上侧观察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的组装中途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包括:绕规定的中心轴线J卷绕的多个线圈50;以及保持多个线圈50的保持部件20。在图1中,中心轴线J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以下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并且,将轴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轴向中的图1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说明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配置关系等。并且,在各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XYZ轴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即轴向。X轴方向设成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设成与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且与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在以下说明中,将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长度方向”,将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短边方向”。另外,在图1中,省略线圈50的图示。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多个线圈50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并且分别构成在径向上层叠的环状的层F。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50例如设置有第1线圈51~第5线圈55这5个。层F通过第1线圈51~第5线圈55设置有第1层F1~第5层F5这5个层。第1线圈51构成第1层F1。第2线圈52构成第2层F2。第3线圈53构成第3层F3。第4线圈54构成第4层F4。第5线圈55构成第5层F5。第1线圈51、第2线圈52、第3线圈53、第4线圈54以及第5线圈55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依次排列配置。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50以及各层F呈在俯视观察时在长度方向上长的矩形环状。第2线圈52以及第2层F2配置于比第1线圈51以及第1层F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包围第1线圈51以及第1层F1。第3线圈53以及第3层F3配置于比第2线圈52以及第2层F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包围第2线圈52以及第2层F2。第4线圈54以及第4层F4配置于比第3线圈53以及第3层F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包围第3线圈53以及第3层F3。第5线圈55以及第5层F5配置于比第4线圈54以及第4层F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包围第4线圈54以及第4层F4。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线圈50,各线圈50的内径就越大。即,第2线圈52的内径比第1线圈51的内径大。第3线圈53的内径比第2线圈52的内径大。第4线圈54的内径比第3线圈53的内径大。第5线圈55的内径比第4线圈54的内径大。如图4所示,构成相邻的层F的线圈50彼此相互串联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5个线圈50以在径向上排列的顺序串联连接。各线圈50具有电感L和电阻R。省略图示,但串联连接的5个线圈50与电容器以及交流电源连接,构成RLC串联谐振电路。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例如用于磁场谐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在各线圈50的匝数以及线径相同的情况下,线圈50的内径越大,则各线圈50的电感L以及电阻R越大。即,第2线圈52的电感L以及电阻R比第1线圈51的电感L以及电阻R大。第3线圈53的电感L以及电阻R比第2线圈52的电感L以及电阻R大。第4线圈54的电感L以及电阻R比第3线圈53的电感L以及电阻R大。第5线圈55的电感L以及电阻R比第4线圈54的电感L以及电阻R大。由此,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线圈50,施加于各线圈50的电压越大。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1层F1与第2层F2之间的间隔D1是第1线圈51的径向外侧面与第2线圈52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第2层F2与第3层F3之间的间隔D2是第2线圈52的径向外侧面与第3线圈53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第3层F3与第4层F4之间的间隔D3是第3线圈53的径向外侧面与第4线圈54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第4层F4与第5层F5之间的间隔D4是第4线圈54的径向外侧面与第5线圈55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间隔D1~D4分别在整个周向上大致均等。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相邻的层F之间的间隔D1~D4就越大。即,间隔D2比间隔D1大。间隔D3比间隔D2大。间隔D4比间隔D3大。即,间隔D1~D4的大小为D1<D2<D3<D4。图4所示的第1线圈51的卷绕起始部与第2线圈52的卷绕结束部之间的电位差V1是施加于第1线圈51的电压值与施加于第2线圈52的电压值之和。第2线圈52的卷绕起始部与第3线圈53的卷绕结束部之间的电位差V2是施加于第2线圈52的电压值与施加于第3线圈53的电压值之和。第3线圈53的卷绕起始部与第4线圈54的卷绕结束部之间的电位差V3是施加于第3线圈53的电压值与施加于第4线圈54的电压值之和。第4线圈54的卷绕起始部与第5线圈55的卷绕结束部之间的电位差V4是施加于第4线圈54的电压值与施加于第5线圈55的电压值之和。如上述,关于施加于各线圈50的电压,越是施加于位于径向外侧的线圈50的电压则越大。因此,电位差V1、电位差V2、电位差V3以及电位差V4依次变大。由此,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线圈50彼此之间,越容易产生放电现象。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线圈50彼此之间的间隔则越大,因此电位差越大,则越能够分离配置线圈50。因而,能够抑制产生放电现象。由此,能够增加串联连接的线圈50的数量,并且还能够增大能够施加于各线圈50的电压。因此,能够增大能够通过搭载有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的非接触供电装置送电的电量。如图1所示,保持部件20具有芯部件30、多个筒部件40以及铁芯60。芯部件30沿中心轴线J配置。芯部件30呈在长度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多个筒部件40呈筒状,在芯部件30的径向外侧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包围芯部件3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40呈在上下方向上开口并在长度方向上长的矩形筒状。多个筒部件40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40设置有第1筒部件41、第2筒部件42、第3筒部件43以及第4筒部件44这4个。第1筒部件41至第4筒部件44除了大小不同之外,是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代表性地只对第1筒部件4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芯部件30卷绕有多个线圈50中的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第1线圈51。第1线圈51从芯部件30的下端部朝向芯部件30的上端部沿轴向卷绕。多个线圈50中的配置于比第1线圈5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其他线圈50分别卷绕于多个筒部件40中的各个筒部件40。具体地说,第2线圈52卷绕于第1筒部件41。第3线圈53卷绕于第2筒部件42。第4线圈54卷绕于第3筒部件43。第5线圈55卷绕于第4筒部件44。因此,容易地将多个线圈50在径向上层叠配置。并且,通过调整筒部件40的内径以及外径,能够调整间隔D1~D4,因此越是径向外侧,则越容易增大间隔D1~D4。并且,与例如隔着绝缘胶带等而层叠线圈50彼此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空气穿过线圈50之间,不易在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内充满热。由此,能够抑制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成为高温。并且,能够通过筒部件40从径向外侧按压与筒部件40的径向内侧相邻的线圈50,因此能够抑制线圈50松开。第2线圈52从第1筒部件41的上端部朝向第1筒部件41的下端部沿轴向卷绕。第3线圈53从第2筒部件42的下端部朝向第2筒部件42的上端部沿轴向卷绕。第4线圈54从第3筒部件43的上端部朝向第3筒部件43的下端部沿轴向卷绕。第5线圈55从第4筒部件44的下端部朝向第4筒部件44的上端部沿轴向卷绕。即,在芯部件30以及多个筒部件40中的相邻的2个部件中,成为被卷绕的线圈50的卷绕起始部的轴向端部与成为被卷绕的线圈50的卷绕结束部的轴向端部相互位于上下相反侧。如图5所示,芯部件30具有主体部31、上侧凸缘部32以及下侧凸缘部33。主体部31是卷绕第1线圈51的部分。主体部31呈在长度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状。主体部31具有在轴向上凹陷的孔部31f。即,芯部件30具有在轴向上凹陷的孔部31f。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1呈有底方筒形状。孔部31f的俯视观察形状是在长度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状。孔部31f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芯部件30的中心。另外,主体部31也可以是筒状,主体部31也可以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主体部31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槽31c。即,芯部件30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槽31c。多个槽31c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数量的槽31c在轴向上排列配置,构成了槽组31e。槽组31e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构成槽组31e的槽31c的数量与第1线圈51的匝数相同。第1线圈51即线圈50沿槽31c卷绕。因此,容易将第1线圈51卷绕于芯部件30。并且,通过使如本实施方式的槽组31e那样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数量与第1线圈51的匝数相同,在卷绕第1线圈51时,无需计算匝数而简便。主体部31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1a、31d。凹部31a配置于主体部31的径向外侧面中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并在短边方向上凹陷。凹部31a从主体部31的上端沿轴向延伸至下端。凹部31a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分别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槽组31e彼此之间。凹部31a的俯视观察形状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V字状。凹部31a的凹陷量的最大值比槽31c的凹陷量的最大值大。因此,在凹部31a中,能够在第1线圈51与主体部31之间设置间隙。由此,能够使空气穿过第1线圈51的内侧,容易冷却第1线圈51。因而,更加不易在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内充满热,能够更加抑制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成为高温。凹部31d配置于主体部31的径向外侧面中的沿短边方向延伸的面,并在长度方向上凹陷。凹部31d从主体部31的上端沿轴向延伸至下端。凹部31d的俯视观察形状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V字状。凹部31d的凹陷量的最大值比槽31c的凹陷量的最大值大。因此,在凹部31d中,也能够在第1线圈51与主体部31之间设置间隙。由此,能够更加使空气穿过第1线圈51的内侧,更加容易冷却第1线圈51。因而,更加不易在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内充满热,能够更加抑制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成为高温。主体部31具有钩部34。钩部34呈从凹部31a的底面突出的钩状。构成线圈50的导线卡挂在钩部34上。由此,能够将线圈50稳定地保持于芯部件30。芯部件30具有沿与轴向垂直垂直的方向贯通芯部件30的主体部31的第2贯通孔31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贯通孔31b沿短边方向贯通芯部件30。第2贯通孔31b设置有多个。第2贯通孔31b在周向上与凹部31a重合配置。在每1个凹部31a各设置有3个第2贯通孔31b。在1个凹部31a内沿轴向排列配置有3个第2贯通孔31b。第2贯通孔31b的沿短边方向观察的形状是圆形状。能够通过第2贯通孔31b使空气沿短边方向穿过卷绕有第1线圈51的芯部件30。因而,更加容易冷却第1线圈51。因而,更加不易在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内充满热,能够更加抑制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成为高温。另外,第2贯通孔31b也可以沿长度方向贯通芯部件30。上侧凸缘部32的外形是框状并且矩形状。上侧凸缘部32固定于主体部31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并包围主体部31的上端部。下侧凸缘部33的外形是框状并且矩形状。下侧凸缘部33固定于主体部31的下端部的径向外侧,并包围主体部31的下端部。第1筒部件41具有壁部41c、上侧凸缘部41d以及下侧凸缘部41e。壁部41c是卷绕第2线圈52的矩形筒状的部分。上侧凸缘部41d与壁部41c的上端部连接。上侧凸缘部41d的外形是框状并且矩形状。上侧凸缘部41d具有内侧凸缘部45a和外侧凸缘部45b。上侧凸缘部41d具有内侧凸缘部45a和外侧凸缘部45b。外侧凸缘部45b在内侧凸缘部45a的径向外侧连续设置。外侧凸缘部45b的轴向位置比内侧凸缘部45a的轴向位置靠下侧。由内侧凸缘部45a和外侧凸缘部45b构成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朝下侧下降的阶梯差。下侧凸缘部41e与壁部41c的下端部连接。下侧凸缘部41e是框状并且矩形状。省略图示,但与上侧凸缘部41d同样地,下侧凸缘部41e具有内侧凸缘部45a和外侧凸缘部45b。下侧凸缘部41e的内侧凸缘部45a以及外侧凸缘部45b相对于上侧凸缘部41d的内侧凸缘部45a以及外侧凸缘部45b上下反转,除此以外相同。如图1或图5所示,内侧凸缘部45a与主体部31的上端部嵌合。内侧凸缘部45a在轴向上与芯部件30的上侧凸缘部32重合。内侧凸缘部45a的下表面与上侧凸缘部32的上表面接触。内侧凸缘部45a的上表面配置于在轴向上与主体部31的上表面相同的位置。省略图示,下侧凸缘部41e的内侧凸缘部45a与主体部31的下端部嵌合。下侧凸缘部41e的内侧凸缘部45a在轴向上与芯部件30的下侧凸缘部33重合。下侧凸缘部41e的内侧凸缘部45a的上表面与下侧凸缘部33的下表面接触。下侧凸缘部41e的内侧凸缘部45a的下表面配置于在轴向上与主体部31的下表面相同的位置。第2筒部件42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分别从径向外侧包围第1筒部件41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45a,并与第1筒部件41的内侧凸缘部45a嵌合。第2筒部件42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1筒部件41的轴向两侧的各外侧凸缘部45b重合,并相互接触。第3筒部件43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分别从径向外侧包围第2筒部件42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并与第2筒部件42的内侧凸缘部嵌合。第3筒部件43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2筒部件42的轴向两侧的各外侧凸缘部重合,并相互接触。第4筒部件44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分别从径向外侧包围第3筒部件43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并与第3筒部件43的内侧凸缘部嵌合。第4筒部件44的轴向两侧的各内侧凸缘部在轴向上与第3筒部件43的轴向两侧的各外侧凸缘部重合,并相互接触。如以上,芯部件30以及各筒部件40相互连接。根据该结构,各筒部件40被位于径向内侧的芯部件30或筒部件40导向的同时组装于该芯部件30或筒部件40,因此组装人员容易组装。各筒部件40的上侧凸缘部中的内侧凸缘部的上表面配置于在轴向上彼此相同的位置。各筒部件40的下侧凸缘部中的内侧凸缘部的下表面配置于在轴向上彼此相同的位置。如图5所示,壁部41c具有在壁部41c从径向内侧面贯通至径向外侧面的第1贯通孔41f。即,筒部件40具有在筒部件40的壁部41c从筒部件40的径向内侧面贯通至筒部件40的径向外侧面的第1贯通孔41f。因此,能够使空气经由第1贯通孔41f穿过第1筒部件41的内侧,容易冷却第1线圈51以及第2线圈52。因而,更加不易在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内充满热,能够更加抑制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成为高温。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贯通孔41f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1贯通孔41f包含:沿长度方向贯通壁部41c的第1贯通孔41f;以及沿短边方向贯通壁部41c的第1贯通孔41f。沿长度方向或者短边方向观察时,第1贯通孔41f的形状是矩形状。第1贯通孔41f从壁部41c的上端部沿壁部41c的整个轴向而延伸至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41c中的设置有第1贯通孔41f的区域比壁部41c中的未设置有第1贯通孔41f的区域大。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1贯通孔41f,壁部41c是在轴向上连接上侧凸缘部41d与下侧凸缘部41e的板状的多个柱形状。壁部41c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槽41g。即,多个筒部件40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槽41g。多个槽41g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数量的槽41g在轴向上排列配置,构成了槽组41i。槽组41i设置于壁部41c。槽41g从周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构成槽组41i的槽41g的数量与第2线圈52的匝数相同。第2线圈52即线圈50沿槽41g卷绕。因此,容易将第2线圈52卷绕于第1筒部件41。并且,通过使如本实施方式的槽组41i那样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数量与第2线圈52的匝数相同,在卷绕第2线圈52时,无需计算匝数而简便。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件40由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筒部件片连接而构成。因此,在将线圈50卷绕于芯部件30或者筒部件40之后,使筒部件片彼此从其线圈50的径向外侧相互靠近并组合,由此能够构成筒部件40。由此,容易组装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筒部件40将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2个筒部件片连接而构成。如图1所示,第1筒部件41将筒部件片41a与筒部件片41b连接而构成。第2筒部件42将筒部件片42a与筒部件片42b连接而构成。第3筒部件43将筒部件片43a与筒部件片43b连接而构成。第4筒部件44将筒部件片44a与筒部件片44b连接而构成。如图1所示,在第1筒部件41中,筒部件片41a、41b彼此连接的2个部位的连接部41j、41k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在第2筒部件42中,筒部件片42a、42b彼此连接的2个部位的连接部42j、42k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在第3筒部件43中,筒部件片43a、43b彼此连接的2个部位的连接部43j、43k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在第4筒部件44中,筒部件片44a、44b彼此连接的2个部位的连接部44j、44k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相邻的筒部件40中的一方的筒部件40的连接部与另一方的筒部件40的连接部配置于在周向即本实施方式中为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说,例如,第1筒部件41的连接部41j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与第2筒部件42的连接部42j不同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连接部41j设置有保持孔41h,保持孔41h在第1筒部件41的壁部41c从第1筒部件41的径向内侧面贯通至第1筒部件41的径向外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孔41h沿短边方向贯通壁部41c。保持孔41h分别设置于壁部41c的上端部和壁部41c的下端部。保持孔41h跨越筒部件片41a和筒部件片41b而设置。省略图示,关于连接部41k,也同样地设置有保持孔。在保持孔41h内穿过连接线圈50彼此的导线56。即,保持孔41h保持导线56。具体地说,在图6中,从第1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延伸的导线56保持于保持孔41h内。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在卷绕第1线圈51之后接着卷绕而成为第2线圈52的线圈导线部57。由此,容易卷绕第2线圈52。并且,能够抑制第1线圈51松开。图5所示的铁芯60呈沿轴向延伸的长方体状。铁芯60的俯视观察形状是在长度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状。铁芯60穿过各线圈50的径向内侧。铁芯60插入并保持于孔部31f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60嵌合到孔部31f内。铁芯60是磁性体。铁芯60例如是铁氧体铁芯。通过设置铁芯60,能够提高装设有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送电效率。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组装人员将导线从下侧朝向上侧卷绕于芯部件30而制作第1线圈51。然后,如图5所示,组装人员使筒部件片41a和筒部件片41b从长度方向两侧靠近芯部件30,如图6所示那样进行组合。此时,组装人员将第1筒部件41的上侧凸缘部41d以及下侧凸缘部41e与主体部31嵌合。由此,制作第1筒部件41,第1线圈51被从径向外侧按压。第1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侧的线圈导线部57从上侧的保持孔41h引出到第1筒部件41的外部。线圈导线部57的根部即连接线圈50彼此的导线56保持于保持孔41h内。之后,组装人员将线圈导线部57从上侧朝向下侧卷绕于第1筒部件41而制作第2线圈52。然后,组装人员使筒部件片42a和筒部件片42b从长度方向两侧靠近第1筒部件41并组合。此时,组装人员将第2筒部件42的上侧凸缘部以及下侧凸缘部与第1筒部件41的内侧凸缘部嵌合。由此,制作第2筒部件42,第2线圈52被从径向外侧按压。以下,组装人员同样地交替制作线圈50和筒部件40而组装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根据该结构,组装人员能够不停止卷绕线圈50的作业而组装各筒部件40。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关于间隔D1~D4,只要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越大,则也可以是任何值。例如,间隔D1与间隔D2之差、间隔D2与间隔D3之差以及间隔D3与间隔D4之差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并且,线圈50的数量可以是2个以上且4个以下,也可以是6个以上。并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筒部件40也可以将在轴向上相对的2个筒部件片连接而构成。组装人员将导线从下侧朝向上侧卷绕于芯部件30而制作第1线圈51。然后,组装人员使轴向上侧的筒部件片41a和轴向下侧的筒部件片41b从轴向两侧靠近芯部件30并组合。此时,壁部41c由2个筒部件片构成。壁部41c通过2个筒部件片夹紧而被组装。由此,制作第1筒部件41,第1线圈51从径向外侧被按压。第1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侧的线圈导线部57从上侧的保持孔41h引出到第1筒部件41的外部。线圈导线部57的根部即连接线圈50彼此的导线56被保持于保持孔41h内。在此,壁部41c具有保持导线56的保持孔41h。保持孔41h由2个筒部件片构成。之后,组装人员将线圈导线部57从上侧朝向下侧卷绕于第1筒部件41而制作第2线圈52。以下,组装人员同样地交替制作线圈50和筒部件40而组装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10。因而,根据该结构,组装人员能够不停止卷绕线圈50的作业而组装各筒部件40。并且,只要线圈50绕中心轴线J卷绕,则线圈50的俯视观察形状无特别限定,可以是圆环状,也可以是椭圆环状,或者也可以是三角形状,或者也可以是五边形以上的角环状。并且,筒部件40的俯视观察形状能够配合线圈50的俯视观察形状而适当地改变。并且,构成多个筒部件40的筒部件片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多个筒部件40也可以是分别连成一体的部件。在该情况下,组装人员使筒状的筒部件40在轴向上移动并配置于芯部件30或者筒部件40的径向外侧,从而组装筒部件40。并且,也可以不设置筒部件40。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绝缘胶带等隔开线圈50之间的间隔D1~D4。在该情况下,绝缘胶带等相当于保持部件。搭载有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用于无人搬运车的供电。上述的各结构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特征1一种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包括:绕规定的中心轴线卷绕的多个线圈;以及保持多个所述线圈的保持部件,多个线圈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并且分别构成在径向上层叠的环状的层,构成相邻的层的线圈彼此相互串联连接,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则相邻的层之间的间隔越大。特征2根据特征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保持部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芯部件;以及与芯部件的径向外侧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包围芯部件的筒状的多个筒部件,多个筒部件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在芯部件卷绕有多个线圈中的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第1线圈,多个线圈中的配置于比第1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其他线圈分别卷绕于多个筒部件各自。特征3根据特征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筒部件具有第1贯通孔,所述第1贯通孔在筒部件的壁部从筒部件的径向内侧面贯通至筒部件的径向外侧面。特征4根据特征2或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保持部件具有铁芯,芯部件具有在轴向上凹陷的孔部,铁芯插入并保持于孔部内。特征5根据特征2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芯部件具有第2贯通孔,所述第2贯通孔沿与轴向垂直垂直的方向贯通芯部件。特征6根据特征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芯部件以及多个筒部件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槽,多个槽沿周向延伸,线圈沿槽卷绕。特征7根据特征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筒部件将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筒部件片连接而构成。特征8根据特征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在筒部件片彼此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保持孔,所述保持孔在筒部件的壁部从筒部件的径向内侧面贯通至筒部件的径向外侧面,连接线圈彼此的导线穿过保持孔而被保持孔保持。符号说明10…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20…保持部件、30…芯部件、31b…第2贯通孔、31c、41g…槽、31f…孔部、40…筒部件、41a、41b、42a、42b、43a、43b、44a、44b…筒部件片、41c…壁部、41f…第1贯通孔、41h…保持孔、41j、41k、42j、42k、43j、43k、44j、44k…连接部、50…线圈、51…第1线圈、56…导线、60…铁芯、D1、D2、D3、D4…间隔、F…层、J…中心轴线。

权利要求:1.一种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包括: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是绕规定的中心轴线来卷绕的;以及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多个所述线圈,多个所述线圈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并且多个所述线圈分别构成在径向上层叠的环状的层,构成相邻的所述层的所述线圈相互串联连接,越是位于径向外侧的间隔,相邻的所述层之间的间隔就越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芯部件,所述芯部件沿所述中心轴线配置;以及筒状的多个筒部件,所述多个筒部件在所述芯部件的径向外侧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包围所述芯部件,多个所述筒部件相互隔开间隔而沿径向重合配置,在所述芯部件卷绕有多个所述线圈中的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第1线圈,多个所述线圈中的配置于比所述第1线圈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其他线圈分别卷绕于多个所述筒部件中的各个筒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所述筒部件具有第1贯通孔,所述第1贯通孔在所述筒部件的壁部从所述筒部件的径向内侧面贯通至所述筒部件的径向外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铁芯,所述芯部件具有在轴向上凹陷的孔部,所述铁芯被插入并保持于所述孔部内。5.根据权利要求2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所述芯部件具有第2贯通孔,所述第2贯通孔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贯通所述芯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所述芯部件以及多个所述筒部件具有从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槽,所述多个槽沿周向延伸,所述线圈沿所述槽卷绕。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所述筒部件由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筒部件片连接而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其中,在所述筒部件片彼此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保持孔,所述保持孔在所述筒部件的壁部从所述筒部件的径向内侧面贯通至所述筒部件的径向外侧面,连接所述线圈彼此的导线穿过所述保持孔而被所述保持孔保持。

百度查询: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用线圈单元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