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拟人化的可枢转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_福特全球技术公司_201611062174.6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申请日:2016-11-28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公开(公告)号:CN106965727B

主分类号:B60N2/66(20060101)

分类号:B60N2/66(20060101);B60N2/64(20060101);B60N2/90(20180101)

优先权:["20151204 US 14/959,060"]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1.26#授权;2018.12.18#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07.21#公开

摘要: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包含下部座椅和相对于下部座椅向上延伸的座椅靠背结构,该下部座椅和该座椅靠背结构限定座椅H点,并且该座椅靠背结构具有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在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之间的分离部。该分离部被设置在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优选为约285mm。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枢轴相对于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动力致动组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结构内并且被可操作地连接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其中该动力致动组件使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枢轴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

主权项:1.一种车辆座椅总成,所述车辆座椅总成包含:下部座椅支撑件和相对于所述下部座椅支撑件向上延伸的座椅靠背结构,所述下部座椅支撑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结构限定座椅H点,并且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具有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以及在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之间的分离部,其中所述分离部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枢轴,所述枢轴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结构上靠近所述分离部并且被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由此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所述枢轴相对于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以及动力致动组件,所述动力致动组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内并且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其中所述动力致动组件使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所述枢轴在所述向后位置和所述向前位置之间枢转。

全文数据:拟人化的可枢转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拟人化的可枢转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座椅靠背。背景技术[0002]用于车辆的座椅总成通常包括将乘员的背部支撑处于直立就坐位置和各种斜倚位置的座椅靠背。这些车辆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通常被设计为根据车辆的加速度、方向变化和碰撞而支撑乘员,使得座椅靠背在结构上大体上是刚性的并且缺乏足够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在满足各种乘员体型、尺寸和放松位置的需要方面。发明内容[000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包括下部座椅支撑件和相对于下部座椅支撑件向上延伸的座椅靠背结构,该下部座椅支撑件和该座椅靠背结构限定座椅H点,并且该座椅靠背结构具有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在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之间的分离部,其中该分离部被设置在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优选为约285mm。枢轴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座椅靠背结构上靠近分离部并且被可旋转地连接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由此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枢轴相对于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动力致动组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结构内并且被可操作地连接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其中该动力致动组件使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枢轴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000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车辆座椅总成包含限定H点的座椅和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连接并且具有下边缘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以及动力致动组件,该下边缘被设置在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座椅靠背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优选为约285mm,其中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相对于座椅靠背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该动力致动组件与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连接并且控制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位置。[000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车辆座椅靠背组件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致动组件以向前旋转的动态上部悬挂组件、连接到与座椅靠背组件集成的座椅靠背结构的静态下部悬挂组件、以及动态上部悬挂组件和静态下部座椅靠背悬挂组件之间的分离部,其中该分离部被设置在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座椅靠背组件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优选为约285mm。[0006]通过研究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和领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目的以及特征。附图说明[0007]在附图中:[0008]图1是车辆中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俯视透视图;[0009]图2是具有动力致动组件motorizedactuationassembly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俯视透视图;[0010]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侧立面视图;[0011]图4是图2所示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俯视平面图;[0012]图5是图2所示的车辆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组件的分解的俯视透视图;[0013]图6是座椅靠背组件的前部俯视透视图,其中用虚线示出了座椅靠背组件的内部部件;[0014]图7是移除了座椅靠背组件的金属框架和后部装饰板的座椅靠背组件的后部俯视透视图;[0015]图8是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动力致动组件的分解的前部俯视透视图;[0016]图9是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动力致动组件的分解的后部俯视透视图;[0017]图10是处于向后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枢轴系统和座椅靠背组件处于直立位置的用虚线表示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侧立面视图;[0018]图10A是处于向后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动力致动组件的侧立面视图,其中用虚线示出了座椅靠背组件的支撑表面;[0019]图10B是动力致动组件的马达和蜗杆装置的放大的侧立面视图;[0020]图11是处于向前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枢轴系统和座椅靠背组件处于直立位置uprightposition的用虚线表不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侧立面视图;[0021]图11A是处于向前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动力致动组件的侧立面视图,其中用虚线示出了座椅靠背组件的支撑表面;[0022]图12是处于向后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枢轴系统和座椅靠背组件处于折叠收起位置的用虚线表示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侧立面视图;以及[0023]图12A是处于向后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动力致动组件的侧立面视图,其中用虚线示出了座椅靠背组件的支撑表面;[0024]图13是处于向前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枢轴系统和座椅靠背组件处于折叠收起位置的用虚线表示的车辆座椅总成的侧立面视图;以及[0025]图13A是处于向前位置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动力致动组件的侧立面视图,其中用虚线示出了座椅靠背组件的支撑表面。具体实施方式[0026]为了在此说明的目的,术语“上”、“下”、“右”、“左”、“后”、“前”、“竖直”、“水平”以及由此派生的词应当如图1中的取向与本发明关联。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除了做出明显相反的说明之外,本发明可以采取各种替代取向。还应当理解的是,在附图中说明的以及在随后的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定装置和过程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与在此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特定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并不能被认为是限制,除非权利要求另有明确表述。[0027]参考图1-12A,附图标记10总体上表示车辆座椅总成,该车辆座椅总成包括限定座椅靠背结构16的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该座椅靠背结构I6可在旦^兄置w斜倚位置之间操作。动力致动组件22被设置在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之间,£且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枢转杆24,该枢转杆24与座椅靠背结构丨6可旋转地连接。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被连接到枢转杆24。在座椅靠背结构16处于直立位置时,当被乘员致动时,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相对于枢转杆24枢转到向后位置28,并且在座椅靠背结构16处于斜倚位置时,当被乘员致动时,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相对于枢转杆24枢转到向前位置3〇。外围间隙32被限定在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座椅靠背结构16之间。[0028]现在参考图1,车辆座椅总成10被定位在车辆34的驾驶员侧位置。车辆座椅总成1〇包括与座椅36可枢转地连接的座椅靠背组件38。座椅36与车辆34的地板40绕轨道组件42可滑动地连接。轨道组件42被配置为允许车辆座椅总成10相对于车辆34在向f和向后方向上进行调节。应当理解的是,车辆座椅总成10可以被定位在整个车辆34中所示位置以外的各个位置,例如乘客侧位置、中间排位置和后部座椅位置。还可以想到的是,座椅36可以不包括轨道组件42,并且可替代地,可以与车辆34的地板40固定地连接。[0029]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组件38包括座椅靠背结构16,该座椅靠背结构16具有与座椅36的后部可枢转地连接的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向上并且远离座椅36延伸以与正交地延伸在它们之间的顶部支撑件46连接。头枕48与位于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之间的中心的顶部支撑件46连接并且被其支撑。座椅靠背悬挂系统44被设置在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之间并且从座椅靠背结构16向前延伸以接合乘客支撑件50。座椅靠背悬挂系统44包括动态上部悬挂组件52和静态下部悬挂组件54。静态下部悬挂组件54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座椅靠背结构16的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随着座椅靠背组件38相对于座椅36枢转,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保持与座椅靠背结构16对齐。同样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52包括连接到在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之间延伸的枢转杆24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可以想到的是,头枕48可以与座椅靠背结构16的顶部支撑件46集成,或者头枕48可以原本不被包括在车辆座椅总成10上。还可以想到的是,头枕48可以与乘客支撑件50和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集成。座椅靠背结构16也可以被定位在斜倚位置。[0030]如图3所示,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包括挠性元件58,该挠性元件58从座椅靠背结构16向前延伸以限定座椅靠背结构16和乘客支撑件50之间的外围间隙32。外围间隙32的尺寸可以在接近作用在乘客支撑件5〇上的向后力的作用下被减小,该向后力压缩支撑乘客支撑件5〇的一个或多个挠性元件58。因此,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在乘员的重量下各自是柔性的,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也如图3所示,与枢转杆24可操作地连接并且控制枢转杆24的位置的动力致动组件22当被激活时被设置在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之间的座椅靠背结构16内并且在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的后方。因此,动力致动组件22被包含在座椅靠背结构16内并且被座椅靠背结构16隐藏。然而,可以想到的是,动力致动组件22的多个部分可以被暴露和或可替代地被定位在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上方或下方。[0031]如图4所示,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的烧性元件58向前并横向向外延伸以与乘客支撑件50的成角度的侧垫6〇可操作地连接。成角度的侧垫60与乘客支撑件50的形状集成并且被配置为防止乘客的背部相对于乘客支撑件5〇横向移动,例如由在运动中使车辆34转向而引起的乘员的横向移动。如图所示,乘客支撑件50跨越在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上的挠性元件58的远端62之间,以限定背部支撑表面64。更具体地,乘客支撑件50包括延伸在成角度的侧垫60之间以为背部支撑表面64提供对乘客的背部的连续覆盖和支撑的中心支撑件66。可以想到的是,乘客支撑件50可以包括与座椅靠背悬挂系统44可操作地连接的替代形状或取向。[0032]现在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座椅靠背结构16包括金属框架68和被配置为大体上包围金属框架68的装饰罩70优选由塑料材料构造)。金属框架68具有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从与斜倚支架76的枢转连接点向上延伸,斜倚支架76与座椅36连接图2。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大体上彼此平行并且从斜倚支架76向上且向后弯曲以提供大体上类似于乘员的脊柱的弯曲形状。此外,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靠近斜倚支架76更坚固,并且随着它们向上延伸逐渐变细以与顶部元件78连接,该顶部元件78正交地延伸在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之间。因此,座椅靠背结构16的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分别包括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并且座椅靠背结构16的顶部支撑件46包括金属框架68的顶部元件78。顶部元件78包括连接结构80,其用于将头枕48固定在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之间的中心的顶部元件78的中心部分82。此外,可以想到的是,头枕48可以可替代地被附接到座椅靠背结构16的金属框架68或其它部分或与座椅靠背结构16的金属框架68或其它部分集成。[0033]也如图5所示,装饰罩70包括后部装饰板84和前部装饰板86。后部装饰板84与金属框架68连接以大体上包围座椅靠背结构16的后部。前部装饰板86具有上部部件88和下部部件90,上部部件88和下部部件90各自与金属框架68连接以包围座椅靠背结构16的前部。前部装饰板86的下部部件90与金属框架68连接,允许两个挠性元件58与下部部件90靠近金属框架68的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的侧面连接。因此,前部装饰板86的下部部件90被连接在金属框架68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的挠性元件58之间。下部部件90上的挠性元件58支撑乘客支撑件50的下段92。前部装饰板86的上部部件88类似地与靠近顶部元件78以及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的金属框架68连接。此外,上部部件88在座椅靠背结构16的中间区域处接合前部装饰板86的下部部件90。上部部件88包括靠近中间区域的下部切口94,该下部切口94用于接收延伸穿过下部切口94以与枢转杆24连接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上部部件88还包括靠近顶部元件78的中心部分82的安装切口98,该安装切口98用于接收延伸穿过安装切口98以与金属框架68上的连接结构80连接的头枕48的支柱100。装饰罩70通常用聚合物材料成型,并且金属框架68通常由刚性金属一一例如钢、铝、或其它大体上刚性的金属一一构造。可以想到的是,替代材料或成形方法可以被用于装饰罩70和金属框架68。此外,可以想到的是,装饰罩70或其部分可以与金属框架68或其部分集成以形成座椅靠背结构16。[0034]如图5所示,乘客支撑件50与挠性元件58的远端62可拆卸地连接。乘客支撑件50包括具有开放矩阵1〇4的装饰托架102,该开放矩阵104限定被配置为支撑乘客的重量的弹性元件的图案。装饰托架102具有上部面板106和下部面板1〇8,该上部面板106和下部面板108分别以摩擦配合连接的方式与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可操作地连接。摩擦配合连接在挠性元件58的远端62上的快速附接结构II2与装饰托架1〇2的边缘部分上的接合元件114之间形成。快速附接结构112包括突起11S,该突起118被配置为被插入到接合元件114的键孔槽120中。乘客支撑件50还包括设置在装饰托架102的前向表面上方的垫子122。垫子122包括柔性部分124和设置在柔性部分124上方的面料部分126。可以想到的是,柔性部分124可以包括编织纤维的弹性结构,该编织纤维的弹性结构具有开放区域以允许通风设备、开孔泡沫、闭孔泡沫或其它可想到的柔性和透气材料。面料部分126提供附加支撑以保持柔性部分124抵靠乘客支撑件50的装饰托架102。可以想到的是,面料部分U6可以包括织物材料、皮革材料、乙烯基材料或其它可想到的座椅装饰材料。[0035]现在参考图6,动态上部悬挂组件52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位于前部装饰板86的上部部件88的前方并且靠近前部装饰板86的上部部件88。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优选包括第一挠性元件128、第二挠性元件130和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中心主体132。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的中心主体132与延伸支架134连接,该延伸支架134与上部悬挂组件52的支撑杆1:36可操作地连接。延伸支架134延伸穿过前部装饰板86的上部部件88中的下部切口94图5,在前部装饰板86的上部部件88和下部部件90之间。支撑杆136延伸在座椅靠背结构I6的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之间,与枢转杆24平行对齐并且在枢转杆24的后方。支撑杆136在其远端62处与枢转杆24连接。因此,支撑杆136完全地延伸到前部装饰板86的后方,并且枢转杆24部分地延伸到前部装饰板86的前方。更具体地,枢转杆24横向延伸穿过前部装饰板86的中间部分137,并且穿过在靠近第一侧元件72和第二侧元件74的前部装饰板80中的旋转孔138,允许枢转杆24的远端62位于前部装饰板86的后方。可以想到的是,延伸托架134可以与枢转杆24直接连接,潜在地省略下部切口94和支撑杆136。还可以想到的是,枢转杆24和支撑杆136可以可替代地被成形或布置成提供横轴以使得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0绕该横轴向前旋转。[0036]如图7所示,枢转杆24的远端62与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连接,该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各自向后延伸以与支撑杆136连接。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位于第一侧支撑件12和第二侧支撑件14之间的前部装饰板86的后方。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分别与第一支撑支架144和第二支撑支架146可枢转地连接,该第一支撑支架144和第二支撑支架146从前部装饰板86向后突出,靠近枢转杆24的远端62。第一支撑支架144包括止动件148,该止动件148被定位成:当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处于向后位置28时抵靠第一凸轮140,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动力致动组件22包括提升杆150,该提升杆150从靠近支撑杆136的第二凸轮142的后部向下延伸,以与动力致动组件22的马达152可操作地连接。更具体地,提升杆150从第二凸轮142向下延伸,与静态下部悬挂组件54的挠性元件58大致对齐图6,以与马达152可操作地连接。提升杆150的下端154与蜗杆驱动器156可枢转地连接,该蜗杆驱动器156与蜗轮158连接,该蜗轮158与马达152可操作地连接。马达152与靠近座椅靠背结构16的第二侧支撑件14的前部装饰板86的下部连接图6。然而,可以想到的是,马达152可以与座椅靠背结构16的金属框架68或其他部分连接。还可以想到的是,支撑支架144、146可以与金属框架68集成,或者以其他方式可替代地被构造成支撑枢转杆24。[0037]如图8-9所示,提升杆150与第二凸轮142的孔眼部分160可枢转地连接,第二凸轮142的孔眼部分160靠近支撑杆136与第二凸轮142的连接处向上突出。支撑杆136被固定地连接到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并且被固定地连接到连接在它们之间的中心的延伸支架134。因此,支撑杆136被配置为绕枢转杆24旋转以向前和向后移动延伸支架134。延伸支架134从支撑杆136向上突出以与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的中心主体132连接。中心主体1犯是大体上矩形形状并且包括在延伸支架134和挠性元件58之间的结构凸缘162,以提供对中心主体132的结构支撑。中心主体132的结构凸缘162和其它部分相对于挠性元件58是大体上刚性的,使得施加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的向后力导致挠性元件58向后弹性弯曲。[0038]如图10所示,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处于向后位置28,该向后位置28由乘客支撑件50的上段107的背部支撑表面64与乘客支撑件50的下段109的背部支撑表面64大致对齐进一步限定,提供大体上类似于座椅靠背结构16的曲率的曲率。另外,在向后位置28,第一支撑支架144上的止动件148图7与第一凸轮140抵接接触,防止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的进一步向后位移。在后部位置28,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大致与提升杆150正交。也如图10所示,座椅靠背组件38相对于座椅36处于直立位置。通常,直立位置被配置用于乘客坐在直立就座取向。[0039]如图10A-10B所示,蜗杆驱动器156延伸穿过马达152并且具有悬浮在马达152下方的底部。蜗杆驱动器156与附接到马达152的驱动轴的蜗轮158连接。可以想到的是,蜗轮158具有螺旋图案或其它齿轮图案以与蜗杆驱动器156连接并且驱动蜗杆驱动器156,从而引起蜗杆驱动器156相对于马达152的横向位移。蜗轮158还防止在没有马达152的旋转致动的情况下蜗杆驱动器156相对于马达152向上或向下移位。马达152是与车辆34图1中的电源电连接的电动马达。然而,还可以想到的是,马达152可以包括手动旋转装置,例如曲柄,以使蜗杆驱动器156向上和向下手动地移位。可以想到的是,马达152还可以利用替代传动装置和或连接配置与枢转杆24直接连接或者与枢转杆24可操作地连接。[0040]如图10-13A所示,枢转杆24位于指定为H的座椅H点沿着座椅中心处的躯干线轴线的上方的固定的预定高度A处,以提供增强的上背部支撑和模仿人类乘员的脊柱从其下腰部区域到上背部从肩胛骨到肩膀的典型过渡的舒适性,枢转杆24在功能上限定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的下边缘170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的上边缘172之间的分离部如图11A和13A所示)。本公开的发明人已经确定的是,高度A应当在座椅H点沿着座椅中心处的躯干线轴线的上方270至300mm之间,并且优选为285mm,座椅中心处的躯干线轴线大体上与座椅靠背结构16平行。在这样的高度处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之间的分离部已被意外地发现提供减少肌肉紧张并且改善肩部和下颈部支撑的改进的舒适性。[0041]座椅靠背16中的分离部被保持在直立和斜倚的座椅靠背位置以及折叠收起的座椅靠背位置中的任一个中,用于在范围从最小(即,第五百分位数女性到最大(即,第95百分位数男性的乘员的所有使用位置的优化的舒适性。因此,改进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被设置在传统的上部座椅靠背组件的上方,该传统的上部座椅椅背组件不期望地在座椅H点上方的较高高度处提供倾斜功能,例如提供可倾斜头部约束或不适应第50百分位数男性和更小的乘员尺寸的相对高的枢转点的那些上部座椅靠背组件。根据本公开,座椅靠背分离部位于座椅靠背上的相对高度处,在此处,大多数乘员需要从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56向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过渡。[0042]如图11-11A所示,座椅靠背结构16保持在直立位置,但是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绕枢转杆24从向后位置28被向前枢转到向前位置3〇,示为向前位置3〇。通过动力致动组件22被激活以驱动马达152并且相对于马达152向上线性地平移蜗杆驱动器156,枢转杆24被旋转到向前位置30,这将相对于座椅靠背结构I6向上移动提升杆150。提升杆150的向上移动使得靠近提升杆150的第二凸轮142被升高,从而使第一凸轮140和第二凸轮142以及支撑杆136绕枢转杆24向前枢转。枢转杆24的向前旋转进而使得支撑杆136使延伸支架134和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向前旋转。在向前位置30,乘客支撑件50的上段107的背部支撑表面64被向前倾斜以提供对乘客的上背部的增加的支撑。另外,通过将上背部支撑升高到向前位置30,靠近乘客支撑件50的上段107的外围间隙32被增大。[0043]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座椅靠背组件38的座椅靠背结构16可以被移动到相对于座椅36的收起折叠位置。当座椅靠背结构16处于收起折叠位置时,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可以相对于枢转杆24向后枢转到向后位置28,如图12所示。然而,即使在折叠收起位置168,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也可以绕枢转杆24向前枢转到相对于座椅靠背结构16的向前位置30,如图13所示。[0044]不管座椅靠背结构16是处于直立位置、斜倚位置还是收起折叠位置168,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也可以向前旋转到中间向前位置。因此,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可以独立于座椅靠背结构16相对于座椅36的位置而被致动,使得当座椅靠背结构16处于直立位置、斜倚位置或收起折叠位置时,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可以被向前和向后移动。还可以想到的是,这些步骤可以被颠倒,以将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从向前位置166移动以及将座椅靠背结构16从斜倚位置移动到直立位置到收起折叠位置。此外,可以想到的是,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26和座椅靠背结构16可以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交替地定向,包括平移超过所示的位置。[0045]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发明和其他部件的构造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材料。在此所公开的发明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除非在此另有说明。[0046]对于本公开,术语“连接”(以其所有形式,现在时、进行时、过去时等)总体上是指两个部件(电的或机械的直接或间接彼此连接。这样的接合可以是本质上固定的或本质上可动的。这样的接合可以用两个部件(电的或者机械的)和与彼此或与这两个部件整体形成单一整体件的任何附加的中间元件来实现。这样的接合可以是本质上永久性的,或可以是本质上可移除的或可释放的,除非另有说明。[0047]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元件的结构和布置仅是说明性的。虽然在本公开中仅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创新的几个实施例,但是阅读本公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领会,在实质上不脱离所叙述的主旨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修改是可能的例如,各个元件的大小、尺寸、结构、形状和比例,参数值,安装设置,材料的使用,颜色,方位等的变化)。例如,示为整体形成的元件可以被构造为多个部件或示为多个部件的元件可以整体形成,接口的操作可以被颠倒或以其他方式变化,结构和或元件或连接器或系统的其它元件的长度或宽度可以变化,设置在元件之间的调节位置的性质或数目可以变化。应当指出的是,系统的元件和或总成可以由提供足够的强度或耐久性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中的任何一种以各种各样的颜色、纹理、以及它们的组合中的任何一种来构造。因此,所有这样的修改旨在被包括在本发明创新的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发明创新的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在可取的和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设计、操作条件和布置中做出其它替换、修改、改变和省略。[0048]应当理解的是,任何所述过程或所述过程中的步骤可以与其他公开的过程或步骤相结合,以形成本发明的范围内的结构。在此所公开的示例性结构和过程是为了说明性的目的并不被解释为限制。[0049]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前述结构和方法做出变化和修改,并且进一步应当理解的是,这样的构思旨在被以下权利要求覆盖,除非这些权利要求通过其文字另有明确表述。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座椅总成,所述车辆座椅总成包含:下部座椅支撑件和相对于所述下部座椅支撑件向上延伸的座椅靠背结构,所述下部座椅支撑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结构限定座椅H点,并且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具有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以及在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之间的分离部,其中所述分离部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枢轴,所述枢轴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结构上靠近所述分离部并且被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由此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所述枢轴相对于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以及动力致动组件,所述动力致动组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内并且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其中所述动力致动组件使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绕所述枢轴在所述向后位置和所述向前位置之间枢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分离部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大体上285mm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枢轴包含枢转杆,所述枢转杆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可旋转地连接并且与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固定地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动力致动组件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凸轮的提升杆,所述凸轮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枢转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进一步包含: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被固定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所述凸轮,所述支撑杆被配置为随着所述枢转杆在所述向后位置和所述向前位置之间平移而绕所述枢转杆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提升杆包括蜗杆驱动器,所述蜗杆驱动器与蜗轮连接,所述蜗轮与马达可操作地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并且随着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在直立位置和斜倚位置之间移动而保持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对齐。8.—种车辆座椅总成,所述车辆座椅总成包含:限定H点的座椅和座椅靠背结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具有下边缘,所述下边缘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其中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在向后位置和向前位置之间枢转;以及动力致动组件,所述动力致动组件与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连接并且控制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所述下边缘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大体上285mm处。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进一步包含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被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并且具有设置在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所述下边缘下方的上边缘。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所述下边缘和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所述上边缘限定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所述下部座椅靠背支撑件之间的分离部,其中所述分离部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座椅靠背进一步包含枢转杆,所述枢转杆与座椅靠背可旋转地连接并且与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固定地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动力致动组件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凸轮的提升杆,所述凸轮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枢转杆。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动力致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提升杆可操作地连接的马达,所述提升杆与所述凸轮可操作地连接。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支撑杆被固定地连接在所述凸轮和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的主体之间,所述支撑杆被配置为随着所述枢转杆将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平移到所述向前位置而绕所述枢转杆旋转。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枢转杆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所述枢转杆被设置在所述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延伸的线的上方大体上285mm处。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总成,其中在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处于所述向前位置的情况下,外围间隙被限定在所述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和所述座椅靠背结构之间。19.一种车辆座椅靠背组件,所述车辆座椅靠背组件包含:动态上部悬挂组件,所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被可操作地连接到致动组件以向前旋转;静态下部悬挂组件,所述静态下部悬挂组件被连接到与所述座椅靠背组件集成的座椅靠背结构;以及所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和所述静态下部座椅靠背悬挂组件之间的分离部,其中所述分离部被设置在H点沿着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组件延伸的线的上方270和300mm之间。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座椅靠背组件,进一步包含:枢转杆,所述枢转杆在所述静态下部悬挂组件和所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之间延伸并且与所述静态下部悬挂组件可旋转地连接并且被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所述枢转杆被配置为一旦所述致动组件被激活就使所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向前旋转,并且其中所述致动组件包括容纳在所述座椅靠背结构内的马达,所述马达被配置为使所述动态上部悬挂组件向前旋转。

百度查询: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拟人化的可枢转的上部座椅靠背支撑件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