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线圈部件_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_201811516332.X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申请日:2016-06-20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公开(公告)号:CN109935439B

主分类号:H01F17/04(20060101)

分类号:H01F17/04(20060101);H01F27/00(20060101);H01F27/28(20060101)

优先权:["20151005 JP 2015-197510"]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2.09#授权;2019.07.19#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6.25#公开

摘要:在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绕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中,消除模式转换特性因杂散电容的影响而变大这样的不良情况。在卷芯部45上,沿着轴线方向分布在第1层的第1线43与第2层的第2线44之间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A、和在相反方向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B。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产生每1匝被数值化为‑1或者+1的斜电容,在错开1.5匝区域B中,产生每1匝被数值化为+3或者‑3的斜电容。这里,通过使位于错开0.5匝区域A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是位于错开1.5匝区域B的第2线的匝数之和的2倍以上5倍以下,从而使斜电容在第1以及第2线整体中平衡,减少杂散电容的影响。

主权项: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芯,包括在一方以及另一方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卷芯部,以及第一线和第二线,在上述卷芯部上从上述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端部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并被卷绕为螺旋状,上述第一线以构成与上述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第一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二线以其大部分使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上述第一层的外侧的第二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具有过渡区域、和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在上述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中,上述第一线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被卷绕,且上述第二线以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被卷绕,上述过渡区域处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第二区域之间,且在上述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二线以与相邻的匝之间形成了缝隙的状态被卷绕,上述过渡区域是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以及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转移的区域,位于上述错开0.5匝区域的上述第二线的匝数之和是位于上述错开1.5匝区域的上述第二线的匝数之和的2倍以上5倍以下。

全文数据:线圈部件本申请是2017年9月25日向中国国家专利局提出的申请号为201680018099.5、发明名称为“线圈部件”这一申请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涉及具有在卷芯部上卷绕了2根线的构造的绕线型的线圈部件中的关于线的卷绕方式的改进。背景技术作为本发明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代表例,有共模扼流线圈。本发明兴趣所在的共模扼流线圈例如在日本专利第478907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被记载。在图9中表示了具有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基本相同的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41的外观。如图9所示,共模扼流线圈41具备:芯42、分别构成电感器的第1线wire43以及第2线44。芯42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更具体而言由作为电介质的铝、作为磁性体的Ni-Zn系铁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芯42整体呈剖面四边形状。线43以及44例如由被绝缘覆盖的铜线构成。芯42具有卷芯部45以及分别被设置于卷芯部45的各端部的第1凸缘部46以及第2凸缘部47。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在卷芯部45上从第1凸缘部46侧的第1端部朝向第2凸缘部47侧的第2端部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并卷绕为螺旋状。在第1凸缘部46设置有第1以及第2端子电极48以及49,在第2凸缘部47设置有第3以及第4端子电极50以及51。端子电极48~51例如通过导电性浆料的烧结、导电性金属的镀覆等而形成。其中,根据端子电极48~51的位置可知,图9以将共模扼流线圈41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朝向了上方的姿势图示了共模扼流线圈41。第1线43的各端部与第1以及第3端子电极48以及50连接,第2线44的各端部与第2以及第4端子电极49以及51连接。这些连接例如可应用热压接。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41赋予了图10所示那样的等效电路。在图10中,对与图9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赋予了相同的参照符号。参照图10,共模扼流线圈41具备:由连接在第1以及第3端子电极48以及50间的第1线43构成的第1电感器52、和由连接在第2以及第4端子电极49以及51间的第2线44构成的第2电感器53。这些第1电感器52与第2电感器53相互磁耦合。图9中虽没有明确表示,但第1线43以构成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的第1层的状态被卷绕,第2线44以使其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第1线43的相邻的匝turn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第1层的外侧的第2层的状态被卷绕。共模扼流线圈41还具备顶板54。顶板54与芯42相同,例如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铝、作为磁性体的Ni-Zn系铁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在芯42以及顶板54由磁性体构成时,通过设置顶板54以便将第1凸缘部46以及第2凸缘部47间连结,从而芯42与顶板54配合而构成闭合磁路。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89076号公报在上述的共模扼流线圈41中,存在若输入其的信号频率变高,则被输入的差动信号成分中的、转换为共模噪声并输出的比例即模式转换特性有时被表现得很大。同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共模扼流线圈,例如在具备相同的第1线以及第2线的绕线型芯片变压器中也会遭遇相同的问题。发明内容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线圈部件。本发明涉及的线圈部件具备:芯,包括在一方以及另一方分别具有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的卷芯部;以及第1线以及第2线,在上述卷芯部上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并被卷绕为螺旋状。这里,上述第1线以构成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第1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2线以其大部分使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第1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第1层的外侧的第2层的状态被卷绕。其中,之所以以构成第1层的外侧的第2层的状态进行卷绕是因为作为第2线的大部分的线出于卷绕状态的原因,可能存在必须卷绕为使第2线的很少一部分与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状况。在这样的线圈部件中,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那样的构成。即,在通过第1线以及第2线各自的从第1端部侧开始数的匝数nn是自然数进行表现时,沿着卷芯部的轴线方向分布有:1通过第2线的第n匝或者第n+1匝嵌入到第1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第1线与第2线之间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以及2在错开0.5匝区域中,当第2线的第n匝嵌入到第1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时,通过第2线的第n+2匝嵌入到第1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第1线与第2线之间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或者在错开0.5匝区域中,当第2线的第n+1匝嵌入到第1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时,通过第2线的第n-1匝嵌入到第1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第1线与第2线之间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而且,其特征在于,位于上述错开0.5匝区域的第2线的匝数之和是位于上述错开1.5匝区域的第2线的匝数之和的2倍以上5倍以下。根据这样的构成,如依据后述的考察可知那样,能够在第1线以及第2线整体中使在第1以及第2线间产生的斜电容平衡。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第1以及第2线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的影响。因此,例如在共模扼流线圈中能够减少模式转换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线圈部件的共模扼流线圈61的仰视图、表示了朝向安装基板侧的面。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61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对图2所示的第1线43的绕线顺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4是用于对图2所示的第2线44的绕线顺序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对图2所示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间产生的斜电容slantcapacitance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对图5所示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间产生的斜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等效电路图图7是与图2的上半部相当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模扼流线圈61a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与图2的上半部相当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模扼流线圈61b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具有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成基本相同的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4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41的等效电路图。图11是用于对图9所示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间产生的斜电容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2是用于对图11所示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间产生的斜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等效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关于上述的模式转换特性以下,记载为“Scd21”。增加的问题,下面说明本申请发明人们发现的内容。上述的问题的原因是与共模扼流线圈41关联产生的杂散电容分布电容使通过共模扼流线圈41的信号的平衡崩溃。首先,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共模扼流线圈41中产生的杂散电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11中,以剖视图放大表示了卷芯部45上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一部分。在图11中,在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剖面内标记的数字表示匝turn数。即,在图11中,以剖视图放大表示了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第1匝至第3匝。另外,在图11中,为了明确第1线43和第2线44的区别,在表示第1线43的剖面中实施了阴影。如图11所示,对于构成第1层的第1线43和构成第2层的第2线44而言,按照在第1线43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嵌入到第2线44的第1匝、在第1线43的第2匝与第3匝之间的凹部嵌入到第2线44的第2匝这一规则而在卷芯部45上进行卷绕。若一般化表现,则在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嵌入到第2线44的第n匝。结果,第1线43与第2线44在卷芯部45的轴线方向的位置不一致,相互错开0.5匝。在图12中图示了第1线43以及44各自的第1匝至第4匝。在图12中,第1线43以及44各自的1匝用一个电感器符号表示,图示为第1线43以及44各自的相同匝在上下排列。在这样的卷绕状态下,会在第1线43与第2线44之间产生杂散电容分布电容。由于杂散电容的大小与线43以及44间的物理距离成比例,因此对于共模扼流线圈41的特性,在邻接的线43以及44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的影响是主要的。邻接的线43以及44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具体例如在图11中是在第1线43的第1匝与第2线44的第1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在第1线43的第2匝与第2线44的第1匝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等。这里,本申请发明人们发现了作为使Scd21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邻接的线43以及44间产生的杂散电容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不同的匝间的杂散电容Cd以下,记载为“斜电容Cd”。的影响大。因此,在图11以及图12中,仅图示了斜电容Cd。共模扼流线圈41中的斜电容Cd例如在如第1线43的第2匝与第2线的第1匝之间那样、第1线43的第n+1匝与第2线的第n匝之间形成。因此,在图示为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相同匝在上下排列的图12的等效电路图中,斜电容Cd成为所谓的“右斜下”的连接姿势。其中,该“右斜下”或“右斜上”这样的表现在后面的说明中也使用。接下来,对该“右斜下”的连接姿势给予Scd21的影响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0中,将从第1端子电极48输入的信号向第3端子电极50输出的比例设为S21,将从第1端子电极48输入的信号向第4端子电极51输出的比例设为S41。另外,同样将从第2端子电极49输入的信号向第3端子电极50输出的比例设为S23,将从第2端子电极49输入的信号向第4端子电极51输出的比例设为S43。此时,Scd21是S21+S41-S23-S43,若将式子变形,则成为Scd21=S21-S43+S41-S23。这里,S41以及S23是关于在第1线43与第2线43之间传播的信号的特性,特别是大幅受到通过第1线43与第2线43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而传递的信号的影响。此时,在共模扼流线圈41中,由于前述的斜电容Cd的存在,在S41与S23中,一部分的信号的传播路径不同。例如,S41是包括在斜率为-1的斜电容Cd的路径例如,从第1线43的第2匝至第2线44的第1匝的路径等传递的信号的值。在从第1线43向第2线44传播时,该信号按照正好返回逆向返回-1匝量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传递。另一方面,S23是包括在斜率为+1的斜电容Cd的路径例如,从第2线44的第2匝到第1线43的第3匝的路径等中传递的信号的值。在从第2线44向第1线43传播时,该信号按照正好前进走捷径:short-cuts+1匝量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传递。因此,在上述2个信号间,由于在电感器中通过的距离不同,使得信号的衰减特性不同,因此产生S41与S23之间的非对称性,S41-S23不是0。此外,在S41与S23中,也包括在第1线43与第2线44的相同匝间产生的斜率是0杂散电容的路径进行传递的信号,但关于该路径,S41与S23是对称的,几乎能够忽略对S41-S23的项造成的影响。这样,在S41与S23之间产生因该斜电容Cd的斜率的差异而引起的信号传播特性的非对称性。并且,在共模扼流线圈41中,S41侧几乎遍及全匝具有斜率是-1的斜电容Cd的路径,S23几乎遍及全匝具有斜率是+1的斜电容Cd的路径。即,因在这些路径中传递的信号的总和,使得S41与S23之间的信号传播特性的非对称性进一步变大,S41-S23的项具有有效的值,因此Scd21变大。此外,作为上述的杂散电容,除了上述那样的线43以及44间产生的杂散电容以外,还存在线43以及44与端子电极48~51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在安装了共模扼流线圈41的状态下安装基板上的布线与基准大地面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等,通常可认为在线43以及44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特别是斜电容Cd的斜率的总和引起的影响最大。本申请发明人们通过着眼于上述那样的S41、S23受到影响的斜电容Cd的斜率的总和,想到了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下面,针对共模扼流线圈进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图1中,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模扼流线圈61。图1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61与前述的图9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41相比,仅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方式不同,这以外的构成实际上相同。因此,在图1中对与图9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图1中表示了共模扼流线圈61中的、朝向安装基板侧的面。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图9所示的顶板54的图示。另外,在图1中为了明确区别第1线43与第2线44,通过涂黑图示了第1线43,通过空白图示了第2线44。图1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61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在图2中被以示意性的剖视图表示。若将图1与图2对比,则可知关于线43以及44的匝数,图1所示的匝数比图2所示的匝数少,在图1中,线43以及44被进行了省略地图示。另外,在图2以及其以后的附图中,为了明确与第2线44的区别,对表示第1线43的剖面实施了阴影。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在卷芯部45上从设置有第1凸缘部46的第1端部62侧朝向设置有第2凸缘部47的第2端部63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而卷绕为螺旋状。在图2所示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剖面内,标记了从卷芯部45的第1端部62侧开始数的匝数“1”~“32”。在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剖面内标记匝数这一做法在图3和图4以及后述的图7和图8中也被采用。第1线43以构成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的第1层的状态被卷绕,第2线44以其大部分使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第1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第1层的外侧的第2层的状态被卷绕。与图2一起参照图3以及图4对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在图3以及图4中,被卷绕在卷芯部45的周围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各部分中的、位于卷芯部45的近前侧的部分被用实线示意性地表示,被卷芯部45遮挡的部分被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此外,关于线43以及44的、被卷芯部45遮挡的部分,并没有全部图示,仅用虚线表示了具有特征的位置。另外,在图2至图4中,从卷芯部45的第1端部62朝向第2端部63按照“错开0.5匝区域A”、“过渡区域C”以及“错开1.5匝区域B”这样的顺序进行表示。即,沿着卷芯部45的轴线方向,分布有错开0.5匝区域A、过渡区域C以及错开1.5匝区域B。这些区域A~C各自的名称的由来通过后述的说明将变得清楚,按照区域A~C的每个分开进行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说明。首先,第1线43的始端与第1端子电极48参照图1连接。接着,主要参照图3,第1线43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从第1匝卷绕到第24匝。接着,在过渡区域C中,位于第1线43中的从第24匝向第25匝转移的部分,在第24匝与第25匝之间形成缝隙。接着,在错开1.5匝区域B中,第1线43再次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从第25匝卷绕到第32匝。而且,第1线43的终端与第3端子电极50参照图1连接。然后,卷绕第2线44。首先,第2线44的始端与第2端子电极49参照图1连接。接着,主要参照图4,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以在第1线43的例如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嵌入到第2线44的第1匝、即若一般化则在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嵌入到第2线44的第n匝的状态,从第2线44的第1匝卷绕到第23匝。接着,在过渡区域C中,第2线44以相对于第23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24匝,并且,以相对于第24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25匝。这些第24匝以及第25匝以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的状态被卷绕。此时,若对照图3和图4则可知,第2线44在3个位置与第1线43交叉。接着,在错开1.5匝区域B中,首先,第2线44的第26匝嵌入到自身的第25匝与第1线43的第25匝之间的凹部,接着,以第2线44的第27匝嵌入到第1线43的例如第25匝与第26匝之间的凹部、即若一般化则第2线44的第n+2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的状态,从第2线44的第26匝卷绕至第32匝。而且,第2线44的终端与第4端子电极51参照图1连接。此外,在图2以及图4中,被图示为与第2线44邻接的虚线的圆是用于明示在此未被卷绕的部分、即形成“空”。参照图5以及图6对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61中产生的斜电容进行说明。图5以剖视图放大表示了卷芯部45上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的一部分。在图5中,在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剖面内或者剖面附近标记的数字表示匝数。即,在图5中表示了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第1匝至第3匝、第1线43的第25匝至第27匝以及第2线44的第26匝至第28匝。如图5所示那样,在错开0.5匝区域A中,第1线43与第2线44相互错开0.5匝。因此,赋予“错开0.5匝区域”的名称。另一方面,在错开1.5匝区域B中,第1线43与第2线44相互错开1.5匝。因此,赋予“错开1.5匝区域”的名称。“过渡区域”意味着是从错开0.5匝区域A向错开1.5匝区域B转移的区域。图6通过与图12相同的手法,图示为第1线43以及第2线44各自的相同匝在上下排列,并且以等效电路图表示了在图5所示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不同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斜电容。在错开0.5匝区域A中,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配置与前述的图11所示的配置相同,形成与图12所示的等效电路相同的等效电路。因此,在图5所示的错开0.5匝区域A中,在第1线43与第2线44之间形成如图6的错开0.5匝区域A中所示那样,所谓的“右斜下”的斜电容Cd。特别是,若从第2线44侧观察,则错开0.5匝区域A中的斜电容Cd的斜率是“+1”。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错开1.5匝区域B中,在第1线43与第2线44之间形成斜电容Cd1以及Cd2。如图6的错开1.5匝区域所示,在等效电路图中,斜电容Cd1以及Cd2均成为所谓的“右斜上”的连接姿势。特别是,若从第2线44侧观察,则错开1.5匝区域B中的斜电容Cd1的斜率是“-1”,斜电容Cd2的斜率是“-2”。这里,将斜电容Cd以及斜电容Cd1和Cd2的各个进行数值化,考察各个的大小以及作用。例如,在如图6的错开0.5匝区域A所示的斜电容Cd那样具有“右斜下”的连接姿势的情况下,当将斜电容数值化时,赋予“+”的符号。相反,例如在如图6的错开1.5匝区域B所示的斜电容Cd1或者Cd2那样具有“右斜上”的连接姿势的情况下,当将斜电容数值化时,赋予“+”的符号。另外,在如图6的错开0.5匝区域A所示的斜电容Cd或者图6的错开1.5匝区域B所示的斜电容Cd1那样,产生斜电容的第1线43侧的匝数与第2线44侧的匝数之差是“1”的情况下,将斜电容的绝对值数值化为“1”。另外,在如图6的错开1.5匝区域B所示的斜电容Cd2那样,产生斜电容的第1线43侧的匝数与第2线44侧的匝数之差是“2”的情况下,将斜电容的绝对值数值化为“2”。若根据上述的规则,则在图5的错开0.5匝区域A中产生的斜电容Cd能够数值化为“+1”。即,在错开0.5匝区域A中,第2线44的每1匝产生“+1”的斜电容。另外,在图5的错开1.5匝区域B中产生的斜电容Cd1能够数值化为“-1”,在相同的图5的错开1.5匝区域B中产生的斜电容Cd2能够数值化为“-2”。因此,在错开1.5匝区域B中,第2线44的每1匝产生-1+-2=-3的斜电容。这里,在将位于错开0.5匝区域A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设为N0.5、将位于错开1.5匝区域B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设为N1.5时,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作为整体产生+1×N0.5的斜电容,在错开1.5匝区域B中作为整体产生-3×N1.5的斜电容。因此,若位于错开0.5匝区域A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是位于错开1.5匝区域B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的3倍,即N0.5=N1.5×3,则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作为整体产生+1×N0.5=+1×N1.5×3=+3×N1.5的斜电容,与错开1.5匝区域B整体的-3×N1.5的斜电容相抵消,能够使第1线43以及第2线44间产生的斜电容在第1线43以及第2线44整体平衡。因此,能够减少第1线43以及第2线44间产生的斜电容的影响,能够降低共模扼流线圈61的模式转换特性。此外,实际上作为对模式转换特性有影响的杂散电容,除了上述那样的在线43以及44间产生的杂散电容以外,还存在线43以及44与端子电极48~51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在安装了共模扼流线圈41的状态下安装基板上的布线与基准大地面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等。因此,考虑这些杂散电容等,并进一步考虑也可能存在第2线44的匝数未被分割为1:3的情况,并不局限于位于上述的错开0.5匝区域A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正好是位于错开1.5匝区域B的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的3倍,是2倍以上且5倍以下都为本发明的范围。若对图2所示的具体的卷绕状态进行说明,则在错开0.5匝区域A中,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是“23”,在错开1.5匝区域B中,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是“6”。因此,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是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的236≈3.8倍。如前述那样,关于N0.5N1.5的值,在本发明中具有2倍以上且5倍以下这样的范围。在图2所示的卷绕方式的情况下,处于搭载在构成第1层的第1线43上的状态的、成为第2层的第2线44中的、属于错开0.5匝区域A以及错开1.5匝区域B的总匝数,即N0.5+N1.5是29。将该N0.5+N1.5=29分开为2个,在N0.5是20、N1.5是9的情况下,N0.5N1.5约为2.2,在N0.5是21、N1.5是8的情况下,N0.5N1.5约为2.6,在N0.5是22、N1.5是7的情况下,N0.5N1.5约为3.1,在N0.5是23、N1.5是6的情况下,N0.5N1.5约为3.8,在N0.5是24、N1.5是5的情况下,N0.5N1.5为4.8。因此,在上述任一个的情况下,N0.5N1.5的值都在2倍以上且5倍以下这样的范围内,能够说是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接下来,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模扼流线圈61a进行说明。图7表示了共模扼流线圈61a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图7是与图2的上半部相当的图。因此,在图7中对与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图7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61a中,沿着卷芯部45的轴线方向,与图2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61的情况相反,从第1端部62朝向第2端部63,以错开1.5匝区域B、过渡区域C、错开0.5匝区域A的顺序来分布。第1线43遍布错开1.5匝区域B、过渡区域C以及错开0.5匝区域A,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从第1匝卷绕到第32匝。第2线44在错开1.5匝区域B中,从第1匝卷绕到第8匝。首先,第2线44的第1匝以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且与第1线的第1匝接触的状态被卷绕,第2匝被卷绕成嵌入到自身的上述第1匝与第1线43的第1匝之间的凹部。以后,第2线44的第3匝被卷绕成嵌入到第1线43的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若通常化则第2线44的第n+2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接着,在过渡区域C中,第2线44位于从第8匝向第9匝转移的部分。如通过虚线的圆来表示形成未被卷绕的“空”的部分那样,在第8匝与第9匝之间形成缝隙。此时,虽未图示,但第2线44在3个位置与第1线43交叉。接着,在错开0.5匝区域A中,以第2线44的第9匝嵌入到第1线43的例如第9匝与第10匝之间的凹部、即若通常化则第2线44的第n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的状态,从第2线44的第9匝卷绕至第31匝。最后,以第2线44的第32匝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并且与第1线的第32匝接触的状态卷绕。在以上那样的图7所示的具体的卷绕状态下,在错开1.5匝区域B中,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是“6”,在错开0.5匝区域A中,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是“23”。因此,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是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的236≈3.8倍。接下来,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共模扼流线圈61b进行说明。图8中与图7的情况相同表示了共模扼流线圈61b中的第1线43以及第2线44的卷绕状态。图8是与图2的上半部相当的图。因此,在图8中对与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图8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61b中,沿着卷芯部45的轴线方向,以第1错开0.5匝区域A1、第1过渡区域C1、错开1.5匝区域B、第2过渡区域C2以及第2错开0.5匝区域A2这样的顺序从第1端部62朝向第2端部63分布第1错开0.5匝区域A1、第1过渡区域C1、错开1.5匝区域B、第2过渡区域C2以及第2错开0.5匝区域A2。第1线43以在第1错开0.5匝区域A1中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从第1匝卷绕到第16匝。接着,在第1过渡区域C1中,位于第1线43中的从第16匝向第17匝转移的部分,在第16匝与第17匝之间形成缝隙。接着,遍及错开1.5匝区域B、第2过渡区域C2以及第2错开0.5匝区域A2,第1线43再次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从第17匝卷绕到第32匝。另一方面,关于第2线44,在第1错开0.5匝区域A1中,以第2线44的第1匝嵌入到第1线43的例如第1匝与第2匝之间的凹部、即若通常化则第2线44的第n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的状态,从第2线44的第1匝卷绕到第15匝。接着,在第1过渡区域C1中,第2线44以相对于第15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16匝,并且,以相对于第16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17匝。这些第16匝以及第17匝以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的状态被卷绕。此时,虽未图示,但第2线44在3个位置与第1线43交叉。接着,在错开1.5匝区域B中,首先,第2线44的第18匝以嵌入到自身的第17匝与第1线43的第17匝之间的凹部的状态被卷绕。接着,以第2线44的第19匝嵌入到第1线43的例如第17匝与第18匝之间的凹部、即若通常化则第2线44的第n+2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的状态,从第2线44的第18匝卷绕到第24匝。接着,在第2过渡区域C2中,位于第2线44从第24匝向第25匝转移的部分。如通过虚线的圆来表示形成未被卷绕的“空”的部分那样,在第24匝与第25匝之间形成缝隙。此时,虽未图示,但第2线44在3个位置与第1线43交叉。接着,在第2错开0.5匝区域A2中,以第2线44的第25匝嵌入到第1线43的例如第25匝与第26匝之间的凹部、即若通常化则第2线44的第n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的状态,从第2线44的第25匝卷绕到第31匝。最后,第2线44的第32匝以与卷芯部45的周面接触并且与第1线的第32匝接触的状态被卷绕。在以上那样的图8所示的具体的卷绕状态中,2个错开0.5匝区域A1以及A2中的第2线44的合计匝数之和N0.5是“22”,在错开1.5匝区域B中,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是“6”。因此,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0.5是第2线44的匝数之和N1.5的226≈3.7倍。作为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将分割为2个位置的错开0.5匝区域A1以及A2进一步分割为3个位置以上,另外,也可将错开1.5匝区域B分割为分布在多个位置。即,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关于错开0.5匝区域以及错开1.5匝区域的至少一方,具有明示为也可分布在多个位置的意义。以上,在参照附图已说明的共模扼流线圈61、61a以及61b中,都在错开0.5匝区域A、A1以及A2中通过第2线44的第n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第1线43与第2线44之间产生0.5匝量的错移。此时,如在这些共模扼流线圈61、61a以及61b中能够看到那样,采用在错开1.5匝区域B中通过第2线44的第n+2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从而在第1线43与第2线44之间产生1.5匝量的偏移的构成。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情况,也可以在错开0.5匝区域中,通过第2线的第n+1匝嵌入到第1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由此在第1线43与第2线44之间产生0.5匝量的偏移。此时,采用在错开1.5匝区域中,通过第2线的第n-1匝嵌入到第1线43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的凹部,从而在第1线与第2线之间产生1.5匝量的偏移的构成。其中,上述的构成是在图示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构成中,仅使数匝数的方向相反例如,从第2端部63侧开始数的构成,可以说本质上是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图示。以上,与图示的共模扼流线圈涉及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也可用于绕线型wire-wound芯片变压器。另外,图示的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应指出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间进行构成的局部置换或者组合。附图标记的说明41、61、61a、61b…共模扼流线圈;42…芯;43…第1线;44…第2线;45…卷芯部;46…第1凸缘部;47…第2凸缘部;48~51…端子电极;62…第1端部;63…第2端部;A、A1、A2…错开0.5匝区域;B…错开1.5匝区域;Cd、Cd1、Cd2…斜电容杂散电容。

权利要求: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芯,包括在一方以及另一方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卷芯部,以及第一线和第二线,在上述卷芯部上从上述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端部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并被卷绕为螺旋状,上述第一线以构成与上述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第一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二线以其大部分使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上述第一层的外侧的第二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具有过渡区域、和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在上述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中,上述第一线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被卷绕,且上述第二线以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被卷绕,上述过渡区域处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第二区域之间,且在上述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二线以与相邻的匝之间形成了缝隙的状态被卷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当通过上述第一线以及上述第二线各自的从上述第一端部侧开始数的匝数n进行表现时,在上述过渡区域中,在上述第一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形成缝隙,以相对于上述第二线的第n-1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n匝,并以相对于第n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n+1匝,其中,n是自然数。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上述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二线在三个位置与第一线交叉。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上述过渡区域是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以及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转移的区域。5.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芯,包括在一方以及另一方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卷芯部;以及第一线和第二线,在上述卷芯部上从上述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端部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并被卷绕为螺旋状,上述第一线以构成与上述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第一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二线以其大部分使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上述第一层的外侧的第二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具有过渡区域、和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在上述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中,上述第一线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被卷绕,且上述第二线以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被卷绕,上述过渡区域处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第二区域之间,且在上述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一线以与相邻的匝之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被卷绕,并在上述第二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有缝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上述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二线在三个位置与第一线交叉。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上述过渡区域是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以及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转移的区域。8.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芯,包括在一方以及另一方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的卷芯部;以及第一线和第二线,在上述卷芯部上从上述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端部相互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匝数并被卷绕为螺旋状,上述第一线以构成与上述卷芯部的周面接触的第一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二线以其大部分使剖面上的一部分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上述第一层的外侧的第二层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具有第一过渡区域、第二过渡区域和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在上述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中,上述第一线以在相邻的匝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被卷绕,且上述第二线以嵌入到在上述第一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的状态被卷绕,上述第一过渡区域处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第二区域之间,且在上述第一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二线以与相邻的匝之间形成了缝隙的状态被卷绕,在上述第二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一线以与相邻的匝之间不形成缝隙的状态被卷绕,并在上述第二线的相邻的匝间形成有缝隙。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当通过上述第一线以及上述第二线各自的从上述第一端部侧开始数的匝数n进行表现时,在上述第一过渡区域中,在上述第一线的第n匝与第n+1匝之间形成缝隙,以相对于上述第二线的第n-1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n匝,且以相对于第n匝形成了缝隙的状态卷绕第n+1匝,其中,n是自然数。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在上述第一过渡区域以及上述第二过渡区域中,上述第二线在三个位置与第一线交叉。11.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上述第一过渡区域以及上述第二过渡区域是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0.5匝的错开0.5匝区域、以及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相互错开1.5匝的错开1.5匝区域转移的区域。

百度查询: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