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便座装置以及坐便器装置_TOTO株式会社_201811554931.0 

申请/专利权人:TOTO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12-19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公开(公告)号:CN109958176B

主分类号:E03D9/08(20060101)

分类号:E03D9/08(20060101)

优先权:["20171222 JP 2017-246683","20180830 JP 2018-161692"]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2.09#授权;2019.07.2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7.02#公开

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在大便器的盆缘部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且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及除菌水向便器外滴下的便座装置及坐便器装置。该便座装置具备:便座部;生成除菌水的除菌装置;向大便器内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喷雾装置;向大便器内送风而产生上升气流的送风装置;控制除菌装置、喷雾装置及送风装置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喷雾装置以同时产生第1水雾和第2水雾,且使第1水雾的总量比第2水雾的总量少,第1水雾为在由送风装置使大便器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的状态下能够借助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侧上升的粒径的水雾,第2水雾为粒径比第1水雾大以便无法因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侧上升的水雾。

主权项:1.一种便座装置,设置于大便器的上部,所述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便座部,其供使用者就座;除菌装置,其生成除菌水;喷雾装置,其配置于在所述便座装置设置于所述大便器的所述上部的状态下比所述便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所述大便器内喷出所述除菌水的水雾;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大便器内送风而产生上升气流;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除菌装置、所述喷雾装置以及所述送风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同时产生所述除菌水的第1水雾和所述除菌水的第2水雾,并且使得所述第1水雾的总量比所述第2水雾的总量少,所述第1水雾具有在由所述送风装置使所述大便器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的状态下能够借助所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所述便座部侧上升的粒径,所述第2水雾具有比所述第1水雾的所述粒径大的粒径从而使其无法因所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所述便座部侧上升。

全文数据:便座装置以及坐便器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式一般涉及便座装置以及坐便器装置。背景技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坐便器装置中,向大便器的盆部吐出具有氧化分解作用、漂白作用的次氯酸水。由此,能够抑制细菌、污垢在盆部处的产生。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带水雾清洗装置的便器中,设置有使臭氧水、电解杀菌水、高温水形成为直径为0.1~50微米μm左右的水雾的水雾清洗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能够利用气流将水雾清洗装置所产生的水雾带到便器、便座以及便盖等的各个角落来进行清洗。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99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8605号公报如专利文献1那样为了利用次氯酸水等除菌水来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而希望使大量的除菌水着水于对象部位。例如,可以想到如专利文献2那样利用气流而使大量的水雾状的除菌水着水于大便器、便座以及便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在大便器的盆缘部的上表面、便座着水大量的除菌水。若在便座着水大量的除菌水,则在使用者就座于便座时或者用手转动便座时,存在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便座的除菌水接触,从而产生不愉快感的担忧。另外,若在大便器的盆缘部的上表面着水大量的除菌水,则存在着水于盆缘部的上表面的除菌水向大便器的外侧滴下的担忧。发明内容本发明是基于对上述课题的认识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够在大便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并且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以及除菌水向便器外滴下的便座装置以及坐便器装置。第1发明的便座装置设置于大便器的上部,上述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便座部,其供使用者就座;除菌装置,其生成除菌水;喷雾装置,其配置于在上述便座装置设置于上述大便器的上述上部的状态下比上述便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上述大便器内送风而喷出上述除菌水的水雾;送风装置,其朝向上述大便器内送风而产生上升气流;以及控制装置,其对上述除菌装置、上述喷雾装置以及上述送风装置进行控制,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同时产生上述除菌水的第1水雾和上述除菌水的第2水雾,并且使得上述第1水雾的总量比上述第2水雾的总量少,上述第1水雾具有在由上述送风装置使上述大便器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的状态下能够借助上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上述便座部侧上升的粒径,上述第2水雾具有比上述第1水雾的上述粒径大的粒径从而使其无法因上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上述便座部侧上升。根据该便座装置,从比便座部靠下方的部位喷出的第1水雾借助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侧上升,第2水雾则无法因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侧上升。由此,能够利用单一的喷雾装置,使除菌水的水雾不仅着水于大便器的盆部,还着水于盆缘部的上表面、便座部。因此,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够在大便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并且,通过同时产生能够借助第1上升气流而上升的小粒径的第1水雾、和无法因第1上升气流而上升的粒径的第2水雾,能够任意地控制除菌水在盆部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盆缘部的上表面处的着水量、以及除菌水在便座部处的着水量。并且,根据该便座装置,通过使第1水雾的总量比第2水雾的总量少,能够使着水于便座部以及盆缘部上表面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少,且使着水于盆部以及盆缘部的内壁面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多。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为容易直接附着污物、污垢负荷大的部分。另外,就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而言,即使被润湿也难以产生不适感,因此为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部分。为此,通过使大量的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盆部以及盆缘部,从而能够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一方面,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为,与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相比难以直接附着污物而污垢负荷小的部分。因此,通过使比较少量的除菌水着水于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能够抑制细菌、污垢。另外,若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被过度润湿,则存在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者向大便器外滴下的可能性,因此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为对润湿的允许度低的部分。针对于此,通过减少除菌水在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的着水量,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变干。由此,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者向大便器外滴下。这样,根据该便座装置,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够在大便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并且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以及除菌水向大便器外滴下。在第1发明的基础上,第2发明的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以使上述第1水雾形成于比上述第2水雾靠上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喷出上述除菌水。根据该便座装置,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在借助第1上升气流上升时与第2水雾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向大便器内落下。在第2发明的基础上,第3发明的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使上述第1水雾相对于水平面朝向斜上方喷出。根据该便座装置,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在搭乘第1上升气流之前与第2水雾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向大便器内落下。在第3发明的基础上,第4发明的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使上述第2水雾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或者朝向斜下方喷出。根据该便座装置,通过使第2水雾朝向与小粒径的第1水雾不同的方向喷出,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2水雾与小粒径的第1水雾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向大便器内落下。在第1~第4中的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5发明的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使上述第1水雾以及上述第2水雾分别在俯视观察时以放射状喷出。根据该便座装置,通过使第1水雾为放射状,能够使第1水雾搭乘整个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的宽范围着水。另外,通过使第2水雾为放射状,即便第2水雾具有大到无法搭乘气流的程度的粒径,也能够使第2水雾着水于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等大便器内的宽范围。在第1~第5中的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6发明的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朝向就座于上述便座部的上述使用者的局部吐水的清洗喷嘴,上述清洗喷嘴在上述清洗喷嘴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喷雾装置和上述送风装置之间。根据该便座装置,喷雾装置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从送风装置离开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在搭乘第1上升气流之前搭乘由送风装置朝向大便器内送风而成的气流产生第1上升气流之前的气流而向大便器内着水。第7发明的坐便器装置具有:大便器,其具有承接污物的盆部、和形成上缘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部,其设置于上述大便器的上部,供使用者就座,上述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坐便器装置具备:除菌装置,其生成除菌水;喷雾装置,其配置于在上述便座部设置于上述大便器的上述上部的状态下比上述便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上述大便器内喷出上述除菌水的水雾;送风装置,其朝向上述大便器内送风而产生上升气流;以及控制装置,其对上述除菌装置、上述喷雾装置以及上述送风装置进行控制,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同时产生上述除菌水的第1水雾和上述除菌水的第2水雾,并且使得上述第1水雾的总量比上述第2水雾的总量少,上述第1水雾具有在由上述送风装置使上述大便器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的状态下能够借助上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上述便座部侧上升的粒径,上述第2水雾具有比上述第1水雾的上述粒径大的粒径从而使其无法因上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上述便座部侧上升。根据该坐便器装置,从比便座部靠下方的部位喷出的第1水雾借助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侧上升,第2水雾则无法因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侧上升。由此,能够利用单一的喷雾装置,使除菌水的水雾不仅着水于大便器的盆部,还着水于盆缘部的上表面、便座部。因此,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够在大便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并且,通过同时产生能够借助第1上升气流而上升的小粒径的第1水雾、和无法因第1上升气流而上升的粒径的第2水雾,能够任意地控制除菌水在盆部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盆缘部的上表面处的着水量、以及除菌水在便座部处的着水量。并且,根据该坐便器装置,通过使第1水雾的总量比第2水雾的总量少,能够使着水于便座部以及盆缘部上表面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少,且使着水于盆部以及盆缘部的内壁面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多。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为容易直接附着污物、污垢负荷大的部分。另外,就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而言,即使被润湿也难以产生不适感,因此为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部分。为此,通过使大量的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盆部以及盆缘部,从而能够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一方面,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为,与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相比难以直接附着污物而污垢负荷小的部分。因此,通过使比较少量的除菌水着水于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能够抑制细菌、污垢。另外,若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被过度润湿,则存在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者向大便器外滴下的可能性,因此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为对润湿的允许度低的部分。针对于此,通过减少除菌水在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的着水量,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变干。由此,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者向大便器外滴下。这样,根据该坐便器装置,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够在大便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并且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以及除菌水向大便器外滴下。在第7发明的基础上,第8发明的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以使上述第1水雾形成于比上述第2水雾靠上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喷出上述除菌水。根据该坐便器装置,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在借助第1上升气流上升时与第2水雾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向大便器内落下。在第8发明的基础上,第9发明的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使上述第1水雾相对于水平面朝向斜上方喷出。根据该坐便器装置,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在搭乘第1上升气流之前与第2水雾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向大便器内落下。在第9发明的基础上,第10发明的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使上述第2水雾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或者朝向斜下方喷出。根据该坐便器装置,通过使第2水雾朝向与小粒径的第1水雾不同的方向喷出,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2水雾与小粒径的第1水雾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向大便器内落下。在第8~第10中的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11发明的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喷雾装置使上述第1水雾以及上述第2水雾分别在俯视观察时以放射状喷出。根据该坐便器装置,通过使第1水雾为放射状,能够使第1水雾搭乘整个第1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盆缘部的上表面的宽范围着水。另外,通过使第2水雾为放射状,即便第2水雾具有大到无法搭乘气流的程度的粒径,也能够使第2水雾着水于盆部、盆缘部的内壁面等大便器内的宽范围。在第8~第11中的任一个发明的基础上,第12发明的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朝向就座于上述便座部的上述使用者的局部吐水的清洗喷嘴,上述清洗喷嘴在上述清洗喷嘴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喷雾装置和上述送风装置之间。根据该坐便器装置,喷雾装置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从送风装置离开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在搭乘第1上升气流之前搭乘由送风装置朝向大便器内送风而成的气流产生第1上升气流之前的气流而向大便器内着水。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提供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还能够在大便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并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以及除菌水向便器外滴下的便座装置以及坐便器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主要部位结构的框图。图4的a~图4的e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立体图。图5的a~图5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图6的a~图6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的示意图。图7的a以及图7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的盘的俯视图。图8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示意图。图9的a以及图9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0的a~图10的d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1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2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3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4的a~图14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剖视图以及俯视图。图15的a~图15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剖视图以及俯视图。图16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7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8的a以及图18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9的a~图19的e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图20是例示出便后喷雾模式下的水雾的着水量的表格。图21的a以及图21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粒径的测定方法的立体图。图22的a以及图22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图23是例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坐便器装置;100...便座装置;110~113...流路;200...便座部;200a...开口;203...表面;203F...前端区域;203L...侧方区域;203R...侧方区域;204...背面;204F...前端区域;204L...侧方区域;204R侧方区域;300...便盖;400...外壳;402...传感器;403...人体传感器;404...就座传感器;405...控制装置;431...电磁阀;450...除菌装置;472...切换阀;473...喷嘴;474...吐水口;476...喷嘴马达;478...喷嘴清洗室;479...喷嘴挡板;481...喷雾装置;481a...马达;481b...盘;481c...供水口;482...水雾挡板;500...手动操作部;511...便座用马达;512...便盖用马达;513...送风装置;514...暖风加热器;515...便座加热器;516...送风挡板;516a...开口;600...测定装置;601...发光部;602...受光部;800...大便器;801...盆部;801F...前端区域;801L...侧方区域;801R...侧方区域;801w...存水;805...盆缘部;806...上表面;806F...前端区域;806L...侧方区域;806R...侧方区域;807...内壁面;807F...前端区域;807L...侧方区域;807R...侧方区域;811...盆供水口;M、M3...水雾;M1...第1水雾;M2...第2水雾;S...狭缝;T1...第1规定时间;T2...第2规定时间;U1...第1上升气流;U2...第2上升气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图1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坐便器装置10具备西式坐便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简称为“大便器”800和便座装置100。大便器800具有承接污物的凹状的盆部801。便座装置100设置于大便器800的上部。便座装置100具有外壳400、供使用者就座的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便座部200与便盖300分别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0开闭。图1的状态是便座部200关闭的状态被放下的状态,且是便盖300打开的状态被提起的状态。便盖300在关闭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便座部200的座面。在外壳400的内部,内置有对就座于便座部200上的使用者的人体局部“臀部”等进行清洗的身体清洗功能部等。另外,例如在外壳400,设置有对使用者就座于便座部200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就座传感器404。在就座传感器404检测到就座于便座部200的使用者的情况下,若使用者例如对遥控器等手动操作部500进行操作,则能够使清洗喷嘴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简称为“喷嘴”473进入大便器800的盆部801内。此外,在图1所示的便座装置100中,示出了喷嘴473进入盆部801内的状态。在喷嘴473的前端部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吐水口474。于是,喷嘴473从设置于其前端部的吐水口474喷射水,从而能够对就座于便座部200的使用者的“臀部”等进行清洗。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左侧方”以及“右侧方”分别是从以使后背朝向打开的便盖300的方式就座于便座部200的使用者观察的方向。如图2所示,大便器800具有设置在盆部801之上的盆缘部805。盆缘部805是形成大便器800的上缘部的环状部分。在盆部801内存积有存水801w。例如,若使用者利用设置于遥控器等的开关而进行便器清洗的操作、或者使用者从便座部200站起,则执行便器清洗排出盆部801内的污物并清洗盆部801的表面的动作。在便器清洗中,向盆部801内供给清洗水。例如,在图2的例子中,从盆供水口811沿着大便器800的上缘排出清洗水。盆缘部805具有上表面806和内壁面807。上表面806是与处于关闭的便座部200的背面204对置的面。内壁面807是大便器800的内壁与盆部801的中央侧面对面的壁面中的比供清洗便器的清洗水流动的部分靠上方的部分。即,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是指便器清洗中的非清洗部。在图2的例子中,内壁面807包括位于比弯折成搁板状的弯折部805B靠上方的立面。对于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而言,由于污物容易直接附着,因此是污垢负荷大的部分。另外,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即便被润湿也难以产生不适感,因此也是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部分。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相比于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污物难以直接附着。例如,在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会附着因碰到盆部801、存水801w而溅起的尿液、汚水。因此,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是污垢负荷比较小的部分。另外,若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被过度润湿,则存在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向大便器外滴下的可能性,因此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是对润湿的允许度低的部分。图3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主要部位结构的框图。此外,图3一并示出了水路系统和电气系统的主要部位结构。便座装置100具有电磁阀431、除菌装置450、切换阀472、喷雾装置481、喷嘴马达476、喷嘴473、喷嘴清洗室478、以及流路110~113等。它们配置在外壳400内。此外,如图23所示,它们也可以装入于大便器800的内部。流路110是用于将从自来水管、储水箱等未图示的供水源供给的水向喷雾装置481、喷嘴473等引导的流路。在流路110的上游侧设置有电磁阀431。电磁阀431是能够开闭的电磁阀,其基于来自设置于外壳400内部的控制装置405的指令而控制水的供给。在流路110上,在电磁阀431的下游设置有生成除菌水的除菌装置450。除菌装置450例如生成包含次氯酸等的除菌水。作为除菌装置450,例如列举电解槽单元。电解槽单元借助由控制装置405进行的通电控制,对在阳极板未图示与阴极板未图示之间的空间流路流动的自来水实施电解。其中,除菌水并不限定于包含次氯酸。例如,除菌水也可以是包含银离子或铜离子等金属离子的溶液、包含电解氯或臭氧等的溶液、酸性水、或者碱性水等。除菌装置450并不限定于电解槽,可以是能够生成除菌水的任意的结构。在流路110上,在除菌装置450的下游设置有切换阀472。在切换阀472的下游设置有喷嘴473、喷嘴清洗室478以及喷雾装置481。流路110借助切换阀472而分支成向喷嘴473引导水的流路111、向喷嘴清洗室478引导水的流路112、以及向喷雾装置481引导水的流路113。切换阀472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控制流路111、流路112以及流路113各自的开闭。即,切换阀472控制水朝向喷嘴473、喷嘴清洗室478以及喷雾装置481的供给。另外,切换阀472切换向其下游供给的水的流量。喷嘴473接受来自喷嘴马达476的驱动力,而进入便器800的盆部801内或者后退。即,喷嘴马达476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使喷嘴473进退。喷嘴473在不使用时收纳在外壳400内。喷嘴473在从外壳400向前方进入的状态下,从吐水口474吐出水而对人体局部进行清洗。喷嘴清洗室478通过从设置于其内部的吐水口喷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而对喷嘴473的外周表面主体进行清洗。喷雾装置481使自来水或者由除菌装置450生成的除菌水形成水雾状。喷雾装置481向盆部801、盆缘部805以及便座部200喷出水雾M除菌水的水雾或者自来水的水雾。换言之,喷雾装置481使除菌水的水雾或者自来水的水雾着水于盆部801、盆缘部805以及便座部200。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着水”是指水除菌水或者自来水附着于物体的表面。特别是在“直接着水”这样的情况下,意味着水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微粒p从空中到达物体的表面。另外,在外壳400的内部,设置有便座用马达511转动装置、便盖用马达512转动装置、送风装置513以及暖风加热器514。便座用马达511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以电动方式转动便座部200而使其开闭。便盖用马达512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以电动方式转动便盖300而使其开闭。送风装置513例如是设置于外壳400内部的风扇。送风装置513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而执行动作。例如,随着送风装置513的马达的旋转,而叶片进行旋转。由此,送风装置513能够朝向大便器800内例如盆部801内送风。另外,送风装置513也可以向就座于便座部200的使用者的局部送风。暖风加热器514对由送风装置513朝向外壳400的外部送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朝向使用者的局部送出暖风,而能够使局部干燥。便座加热器515干燥装置例如设置于便座部200的内部。便座加热器515例如具有沿着在便座部200的中央形成的开口200a的周围设置的环状的金属部件。通过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而对便座加热器515进行通电,从而便座加热器515对便座部200进行加热。作为便座加热器515,例如也可以使用管加热器、护套加热器、卤素加热器、碳加热器等。金属部件例如由铝、铜等构成。另外,金属部件的形状能够采用片状、丝线状、网状等各种形状。控制装置405使用从未图示的电源电路接受电力供给的电路。例如,控制装置405包含微型计算机等集成电路。控制装置405基于对使用者进行检测的传感器402例如人体传感器403或者就座传感器404的检测信息或者手动操作部500的操作信息,对电磁阀431、除菌装置450、切换阀472、喷嘴马达476、送风装置513、暖风加热器514、便座加热器515、便座用马达511以及便盖用马达512进行控制。手动操作部500是用于供使用者例如在任意时刻进行除菌水的喷雾的操作部。例如,手动操作部500是具有开关或者按钮等的遥控器,若使用者对手动操作部500进行操作,则指示除菌水的喷雾的操作信息信号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操作信息来控制除菌装置450、喷雾装置481。由此,使用者通过对手动操作部500进行操作,能够进行除菌水的喷雾。另外,手动操作部500也可以具有用于供使用者对便座装置100的各功能进行操作的开关、按钮等,而不仅仅是除菌水的喷雾。若进行与各功能对应的操作,则其操作信息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操作信息来控制便座装置100的各部的动作。就座传感器404能够检测使用者朝向便座部200的就座的有无。就座传感器404对使用者的就座以及离座进行检测。就座传感器404能够使用微波传感器、测距传感器红外线投射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轻触开关、电容开关触摸传感器或者形变传感器。在该例中,就座传感器404使用设置于外壳400的测距传感器。此外,在使用轻触开关、静电传感器以及形变传感器等接触式传感器的情况下,将这些接触式传感器设置于便座部200。若使用者就座于便座部200,则轻触开关因使用者的体重而被压下。或者,使用者与静电传感器接触。或者,因使用者的体重而对形变传感器施加压力。根据来自这些传感器的电信号,能够检测到使用者的就座。人体传感器403能够对位于大便器800的前方的使用者、即存在于从便座部200向前方离开的位置的使用者进行检测。即,人体传感器403能够对进入卫生间而接近便座部200的使用者进行检测。作为这样的人体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热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者测距传感器红外线投射传感器。在该例中,人体传感器403使用设置于外壳的热电传感器。另外,人体传感器403也可以对刚打开卫生间的门进来的使用者、马上就要进入卫生间的使用者即正要进入卫生间而存在于门前的使用者进行检测。例如,在使用了微波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隔着卫生间的门对使用者的存在进行检测。控制装置405接收人体传感器403的检测信息表示使用者是否存在的信号、就座传感器404的检测信息表示使用者是否就座的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检测信息,控制便座装置100的各部的动作。控制装置405能够执行便后喷雾模式、便前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这三种喷雾模式。便后喷雾模式例如是在使用者使用坐便器装置10之后基于传感器402的检测信息自动地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动作模式。便前喷雾模式例如是在使用者使用坐便器装置10之前基于传感器402的检测信息自动地喷出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水雾的动作模式。手动喷雾模式是基于手动操作部500的操作信息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动作模式。图4的a~图4的e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立体图。图4的a表示从前方观察坐便器装置10的一部分的状态。如图4的a所示,喷雾装置481、喷嘴挡板479以及送风挡板516在便座装置100设置于大便器800的上部的状态下,位于盆部801的后方上部。图4的b放大地表示图4的a的一部分。此外,在图4的b中,为了便于观察,省略了外壳400的位于喷雾装置481的前方的一部分。喷嘴挡板479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0转动。喷嘴473在后退到外壳400内部的状态下,位于喷嘴挡板479的后方。在人体局部的清洗时等,喷嘴473抵接于喷嘴挡板479,通过转动喷嘴挡板479而打开该喷嘴挡板479,则从外壳400的内部伸出。图4的c~图4的e是放大表示喷雾装置481、喷嘴挡板479以及送风挡板516的周边的立体图。送风挡板516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0转动。在送风挡板516的后方,配置有送风装置513。送风挡板516覆盖外壳400的开口516a。从送风装置513送出的空气通过开口516a而向大便器800内送出。图4的c表示送风装置513停止动作的状态,图4的d以及图4的e表示送风装置513工作而向盆部801内送风的状态。如图4的c所示,在送风停止的状态下,送风挡板516关闭。如图4的d所示,若送风装置513工作,则送风挡板516因从送风装置513送出的空气的压力风压而转动打开。由此,例如像箭头A1那样,送风装置513从盆部801内的后方上部向盆部801内的前方下部送风。在图4的e的状态下,送风装置513所送出的风量比图4的d的状态多或者风速高。在这种情况下,送风挡板516比图4的d的状态进一步转动而打开。由此,送风装置513例如像箭头A2那样从盆部801内的后方上部向盆部801内的前方上部送风。这样,从送风装置513送出的风的方向因送风挡板516而变化。换言之,送风装置513能够根据风量风速来控制送风方向。也可以使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搭乘由来自送风装置513的送风而产生的气流,而控制水雾所着水的范围以及各范围内的水雾的着水量在各范围内着水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量。图5的a~图5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在该例中,在喷雾装置481的前方设置有水雾挡板482。水雾挡板482在关闭的状态下覆盖喷雾装置481的前方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水雾挡板482在关闭的状态下覆盖图6中稍后进行叙述的盘481b的前方。水雾挡板482例如相对于喷嘴挡板479固定,与喷嘴挡板479联动。通过喷嘴挡板479的打开从而水雾挡板482也打开,通过喷嘴挡板479的关闭从而水雾挡板482也关闭。图5的b以及图5的c放大表示喷嘴挡板479以及水雾挡板482的周边。图5的b是喷嘴473后退到外壳400的内部的状态。此时,喷嘴挡板479处于关闭的状态,其覆盖喷嘴473的前方。另外,水雾挡板482处于关闭的状态,其覆盖喷雾装置481的至少一部分的前方。在不使用喷雾装置481时,如图5的b所示,利用水雾挡板482从盆部801侧隐藏喷雾装置481。由此,能够防止尿液、污垢附着于喷雾装置481。图5的c是喷嘴473向前方伸出而转动喷嘴挡板479的状态。此时的喷嘴473向前方伸出的距离,也可以比人体局部清洗时向前方伸出的距离短。例如,喷嘴473的前端与喷嘴挡板479抵接。另外,在图5的c中,水雾挡板482与喷嘴挡板479一同转动而打开。喷雾装置481的一部分盘481b向盆部801侧露出。由此,喷雾装置481能够朝向盆部801喷出水雾。此外,例如参照图22稍后进行叙述的那样,也可以不设置水雾挡板482而是将喷雾装置481配置于外壳400内。图6的a~图6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的示意图。图6的a是喷雾装置481的立体图,图6的b是喷雾装置481的侧视图。喷雾装置481具有马达481a和连接在马达481a的下方的盘481b。马达481a的旋转由控制装置405控制。若马达481a旋转,则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盘481b,从而盘481b旋转。如图6的b所示,向盘481b的上表面供给水W自来水或者由除菌装置450生成的除菌水。通过在盘481b的旋转过程中供给水W,从而喷雾装置481使水W形成水雾状而喷雾。此外,在该例中,盘481b是平坦的圆板状,但也可以适当地设置凹凸或者使用圆锥形状或球体。图6的c是从上方观察盘481b的一部分的放大图。滴到处于旋转的盘481b的上表面的水W因离心力而在盘481b上以膜状扩展,并从盘481b放射出去。此时,水W从盘481b的边缘附近保持膜状地分裂、或者在成为丝状后分裂,之后成为微粒p水雾。根据盘481b的旋转速度、即马达481a的旋转速度,能够控制水雾的粒径微粒p的直径。旋转速度越高,水雾的粒径就越小。例如,适当地使用旋转速度为1000rpm:每分钟转速左右的低速旋转、旋转速度为10000rpm左右的中速旋转、或者旋转速度为20000rpm左右的高速旋转,从而得到希望的粒径。另外,通过调整从供水口481c向喷雾装置481供给的水W的流量,也能够控制水雾的粒径。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粒径是指在着水于坐便器装置10之前的存在于空中的微粒p的粒径,例如是索特平均粒径总体积总表面积。对于本申请说明书中的“粒径”的测定方法,参照图21稍后进行叙述。另外,水雾是指粒径在10微米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若水雾的粒径不足10μm,则会导致润湿盆部801、盆缘部805、便座部200等对象部位需要长的时间。另外,在使用了包含次氯酸的除菌水的情况下,若水雾的粒径不足10μm,则水雾中的次氯酸的浓度容易衰减,除菌性能容易降低。另一方面,若水雾的粒径大于300μm,则水雾难以扩散,难以大范围地喷出水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大粒径的水雾是指粒径在10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优选在15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中粒径的水雾是指粒径在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优选在6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小粒径的水雾是指粒径在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在10μm以上且6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图7的a以及图7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的盘的俯视图。图7的a以及图7的b表示从上方观察处于旋转的盘481b的样子。在图7的a的例子中,向盘481b供给水W的供水口481c的数量为一个。该情况下,在接近供水口481c的区域,当所供给的水W的水膜在盘481b上变薄之前,水W从盘481b放射出去。因此,如图7的a所示,在喷雾装置481的周围,水雾的粒径产生偏差。即,产生水雾的粒径比较大的区域R1、水雾的粒径为中间程度的区域R2、以及水雾的粒径比较小的区域R3。另外,与水雾的粒径对应地,流量每单位时间喷出的水雾的量也产生偏差。即,在区域R1流量多,在区域R2流量为中间程度,在区域R3流量小。因此,例如根据供水口481c的位置、盘481b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能够调整从喷雾装置481朝向大便器800内喷出的水雾的粒径、流量、方向等。由此,也可以控制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所着水的范围、以及各范围内的水雾的着水量。另外,也可以在盘481b的周围适当地设置对喷出水雾的方向进行控制的盖等。另外,供水口481c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一个,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供水口481c。例如,在图7的b中,设置有4个供水口481c。供水口481c在从盘481b的中心观察时每隔90°配置。通过这样将多个供水口481c沿着盘外周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从而能够在喷雾装置481的周围,抑制水雾的粒径、流量的偏差,能够进行均匀的喷雾。喷雾装置481在便座装置100设置于大便器800的上部的状态下,配置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2,并向大便器800内喷出水雾。这里,喷雾装置481配置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状态是指:喷雾装置481的至少一部分该例中为盘481b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由此,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部位朝大便器800内喷出自来水或者除菌水的水雾。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喷雾装置并不限定于在图6以及图7中说明的装置。例如,作为喷雾装置,也可以使用超声波雾化装置。超声波雾化装置通过向液体照射超声波,从而将液体形成为水雾状。另外,例如作为喷雾装置,也可以使用双流体喷嘴。双流体喷嘴同时喷射气体和液体,从而将液体形成为水雾状。但是,在使用图6以及图7中说明的装置的情况下,具有容易利用送风装置513控制喷雾范围的优点。另外,堵塞的风险也低,也不需要压缩机等附属装置。参照图8~图10对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下的便座装置100的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示意图。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送风装置513工作。由此,送风装置513朝向大便器800内送风,使大便器800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U1。另外,控制装置405在产生了第1上升气流U1的状态下,以同时产生除菌水的第1水雾M1和除菌水的第2水雾M2的方式控制喷雾装置481。第1水雾M1是小粒径的水雾。第1水雾M1的粒径除菌水的微粒p1的直径为能够借助第1上升气流U1而向便座部200侧上升的粒径。第2水雾M2为中粒径的水雾。第2水雾M2的粒径除菌水的微粒p2的直径比第1水雾M1的粒径大。第2水雾M2不因第1上升气流U1而向便座部200侧上升。此外,第2水雾M2不因第1上升气流U1而上升的范围,不仅包括全部的第2水雾M2都不上升的情况,还可以包括微量的第2水雾M2上升的情况。因第1上升气流U1而上升的第2水雾M2优选为尽可能少,例如优选为零。即,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部位喷出的第1水雾M1搭乘第1上升气流U1而向便座部200侧上升,从而着水于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另一方面,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部位喷出的第2水雾M2由于粒径大,所以不因第1上升气流U1而向便座部200侧上升,而是着水于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由此,利用单一的喷雾装置481,能够使除菌水的水雾不仅着水于大便器800的盆部801,还着水于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便座部200。因此,不仅在大便器800的盆部801,还能够在盆缘部805以及便座部200等的宽的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另外,通过使用单一的喷雾装置481,能够使便座装置100小型化。并且,通过同时产生能够因第1上升气流U1而上升的小粒径的第1水雾M1、和不因第1上升气流U1而上升的粒径的第2水雾M2,能够任意地控制除菌水在盆部801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着水量、以及除菌水在便座部200处的着水量。另外,控制装置405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以使第1水雾M1的总量g比第2水雾M2的总量g少的方式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由此,着水于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少,着水于盆部801以及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多。通过使大量的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污垢负荷大且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盆部801以及内壁面807,从而能够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通过在污垢负荷小且对润湿的允许度低的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减少除菌水的着水量,由此既能够抑制细菌、污垢,又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变干。由此,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者向大便器外滴下。此外,水雾的总量是指在一次喷雾模式一次便后喷雾模式或者一次手动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所喷出的水雾的总量。在一次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可以连续地喷出水雾,也可以间断地喷出水雾。另外,对于第1水雾M1的总量以及第2水雾M2的总量,例如能够通过调整盘481b的旋转速度、向喷雾装置481供给的除菌水的流量等来控制。另外,喷雾装置481以使第1水雾M1形成于比第2水雾M2靠上方侧的方式喷出除菌水。更具体而言,喷雾装置481使第1水雾M1相对于水平面朝向斜上方喷雾。另外,喷雾装置481使第2水雾M2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或者朝向斜下方喷雾。其中,也可以使第1水雾M1的方向与第2水雾M2的方向在喷雾后与粒径对应地上下分开。由此,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M1因第1上升气流U1而上升时与第2水雾M2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1水雾M1的粒径因与第2水雾M2的接触而变大,从而导致第1水雾M1向大便器800内落下。另外,喷雾装置481使第1水雾M1以及第2水雾M2各自在俯视观察时以放射状喷雾。放射状是指水雾所存在的范围随着从喷雾装置481离开而变宽的状态。例如,在俯视观察时,朝向从盘481b的中心离开的所有方向喷出水雾。由于第1水雾M1为放射状,所以能够使第1水雾M1搭乘整个第1上升气流U1向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等的宽范围着水。另外,由于第2水雾M2为放射状,所以即便第2水雾M2具有大到不能搭乘气流的程度的粒径,也能够使第2水雾M2着水于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等大便器800内的宽范围。此外,水雾第1水雾M1以及第2水雾M2的形成位置、扩展方式,能够根据盘481b的旋转速度、配置、形状、向盘481b供给水的供水口481c的位置等而进行调整。图9的a以及图9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剖视图。图9的b是图9的a所示的区域R4的放大图。虚线箭头表示由送风装置513形成的气流。如图9的a所示,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送风装置513朝向前方和下方送风。从送风装置513送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与大便器800内盆部801内或者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相碰,从而朝向上方。由此,形成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大便器800内向便座部200的上方上升的上升气流U1。实线箭头表示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的流动。实线箭头的粗细与除菌水的量对应。箭头越粗表示除菌水越多。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一部分水雾从喷雾装置481朝向盆缘部的内壁面807放射。另外,粒径比较大的水雾着水于盆部801。粒径比较小的水雾因上升气流而着水于盆缘部的上表面806、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等。由此,能够对包含盆缘部805、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等在内的坐便器装置10的各个角落进行除菌。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喷嘴473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上,在喷雾装置481与送风装置513之间配置有喷嘴473参照图4。即,喷雾装置481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从送风装置513离开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小粒径的第1水雾M1在搭乘第1上升气流U1前搭乘从送风装置513朝向大便器800内送风而成的气流产生第1上升气流U1前的气流而向大便器800内着水。图10的a~图10的d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俯视图。在图10的a以及图10的c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虚线箭头表示送风装置513的送风方向。实线箭头表示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的流动。实线箭头的粗细与除菌水的量对应。箭头越粗表示除菌水越多。图10的b以及图10的d表示便座部200。图10的a以及图10的b表示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呈逆时针旋转时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坐便器装置10的左侧比右侧着水更多的除菌水。例如,如图10的a所示,在盆缘部上表面,左侧区域RL1比右侧区域RR1着水更多的除菌水。例如,如图10的b所示,在便座部200,左侧区域RL2比右侧区域RR2着水更多的除菌水。图10的c以及图10的d表示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呈顺时针旋转时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坐便器装置10的右侧比左侧着水更多的除菌水。例如,如图10的c所示,在盆缘部上表面,右侧区域RR1比左侧区域RL1着水更多的除菌水。例如,如图10的d所示,在便座部200,右侧区域RR2比左侧区域RL2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控制装置405优选为控制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而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适当地切换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由此,容易使左右方向上的水雾的分布变得均匀。图11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若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退室步骤S101:是,则控制装置405控制便盖用马达512而关闭便盖300,并打开电磁阀431,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逆时针CCW高速旋转步骤S102。通过电磁阀431的打开,朝向盘481b的供水开始。控制装置405将盘481b高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103:否。由此,能够将盘481b上的残留水从盘481b上排出。此时,例如水雾挡板482被关闭,因此不向大便器800内喷出水雾。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103:是,则控制装置405借助喷嘴马达476使喷嘴473进入盆部801内。伴随于此,水雾挡板482被打开步骤S104。之后,控制装置405控制除菌装置450而开始进行除菌水的生成,并且控制送风装置513而开始进行朝向大便器800内的送风步骤S105。由此,开始朝向大便器800内、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等喷出除菌水的水雾。控制装置405将从逆时针高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t1步骤S106:否。若经过规定时间t1步骤S106:是,则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顺时针CW高速旋转步骤S107。控制装置405将从顺时针高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t1步骤S108:否。若经过规定时间t1步骤S108:是,则控制装置405控制送风装置513而停止送风,控制除菌装置450而停止除菌水的生成,并使马达481a以及盘481b顺时针CW低速旋转步骤S109。控制装置405将向盘481b供给自来水且使盘481b低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110:否。由此,进行盘481b的自清洁。其中,自清洁是指以并不产生水雾的程度的转速对盘进行物理清洗的动作。自清洁也可以使用除菌水。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110:是,则控制装置405关闭电磁阀431步骤S111。控制装置405将停止朝向盘481b的供水且使盘481b以低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112:否。由此,能够除去盘481b上的残留水。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112:是,则控制装置405停止马达481a以及盘481b的旋转,利用喷嘴马达476使喷嘴473向外壳400内后退。伴随于此,水雾挡板482被关闭。另外,控制装置405将便座加热器515接通通电状态步骤S113。控制装置405将便座加热器515接通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114:否。由此,使便座部200的温度上升,使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蒸发,从而能够使便座部200变干。此外,也可以对送风装置513和暖风加热器514进行驱动,而利用暖风来干燥便座部200,以此代替便座加热器515。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114:是,则控制装置405将便座加热器515断开非通电状态步骤S115。通过以上过程,结束便后喷雾模式。图12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手动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若使用者对手动操作部500进行操作步骤S201:是,则控制装置405控制便盖用马达512而关闭便盖300,并打开电磁阀431,而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逆时针CCW高速旋转步骤S202。通过电磁阀431的打开,朝向盘481b的供水开始。控制装置405将盘481b高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203:否。由此,能够将盘481b上的残留水从盘481b排出。此时,例如水雾挡板482被关闭,因此不向大便器800内喷出水雾。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203:是,则控制装置405借助喷嘴马达476使喷嘴473进入盆部801内。伴随于此,水雾挡板482被打开步骤S204。其后,控制装置405控制除菌装置450而开始除菌水的生成,并且控制送风装置513而开始朝向大便器800内的送风步骤S205。由此,开始朝向大便器800内、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等喷出除菌水的水雾。控制装置405将从逆时针高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t2步骤S206:否。若经过规定时间t2步骤S206:是,则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顺时针CW高速旋转步骤S207。控制装置405将从顺时针高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除菌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t2步骤S208:否。若经过规定时间t2步骤S208:是,则控制装置405控制送风装置513而停止送风,控制除菌装置450而停止除菌水的生成,使马达481a以及盘481b顺时针CW低速旋转步骤S209。控制装置405将朝向盘481b供给自来水且使盘481b低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210:否。由此,进行盘481b的自清洁。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210:是,则控制装置405关闭电磁阀431步骤S211。控制装置405将停止朝向盘481b的供水且使盘481b以低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212:否。由此,能够除去盘481b上的残留水。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212:是,则控制装置405停止马达481a以及盘481b的旋转,并利用喷嘴马达476使喷嘴473向外壳400内后退。伴随于此,水雾挡板482被关闭步骤S213。通过以上过程,结束手动喷雾模式。另外,使用者在手动喷雾模式后,通过用卫生纸等将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适当地擦掉,从而能够对便座部200进行除菌。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手动喷雾模式中喷出除菌水的时间比便后喷雾模式中喷出除菌水的时间长。例如,参照图12说明的规定时间t2比参照图11说明的规定时间t1长。由此,能够使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量比便后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量多。由此,在手动喷雾模式中使除菌水充分地浸透卫生纸等,从而能够提高除菌性能。另外,能够防止在擦拭时树脂制的便座部200受到损伤。例如,也可以想到不改变喷出除菌水的时间而是改变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来改变除菌水的着水量的方法。例如,通过增大粒径,能够增多除菌水的着水量。但是,若增大粒径,则存在除菌水难以搭乘上升气流的担忧。针对于此,通过改变喷出除菌水的时间,能够不改变粒径就增多着水于便座部200等的除菌水的量。因此,能够使除菌水的水雾容易搭乘上升气流,能够使除菌水向便座部200等的宽范围扩散。另外,控制装置405在便后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者执行后,使对便座部200进行干燥的干燥装置以第1干燥力度工作。例如,在图11中,控制装置405在步骤S113、S114中使便座加热器515以第1加热量第1电力瓦工作。另一方面,控制装置405在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者执行后,不使干燥装置工作、或者使其以比第1干燥力度小的第2干燥力度工作。例如,在图12中,控制装置405不使便座加热器515工作。或者,控制装置405也可以使便座加热器515以比第1加热量小的第2加热量第2电力瓦工作。例如,利用便座加热器515,使便后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者执行后的座面的温度,比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者执行后的座面的温度高。这样,在便后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者执行后,干燥装置以比较大的第1干燥力度例如第1电力使便座部200变干,从而能够缩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干燥时间。另一方面,在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者执行后,干燥装置不工作、或者以比较小的第2干燥力度例如第2电力使便座部200变干,从而能够增长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干燥时间。由此,能够防止在用卫生纸将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擦掉前,便座部200变干。参照图13~图15对便前喷雾模式下的便座装置100的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示意图。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工作,产生水雾M3除菌水的水雾或者自来水的水雾。另外,控制装置405以在使喷雾装置481喷出水雾M3的状态下不产生第1上升气流U1而不使水雾M3向便座部200侧上升的方式控制送风装置513。其中,第1上升气流U1如上所述为由送风装置513制造的气流,并且是能够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使除菌水的水雾向便座部200侧上升的气流。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部位喷出的水雾不向便座部200侧上升,而是向大便器800的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着水。在盆部801、内壁面807形成水膜,从而难以附着污垢。另外,由于水雾不向便座部200侧上升,所以能够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抑制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被润湿。由此,在便前喷雾模式之后使用者立即就座、或者用手转动便座部20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臀部被润湿。另一方面,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送风装置513工作,利用第1上升气流U1使除菌水的水雾向便座部200侧上升。即,控制装置405能够切换:使从比便座部200靠下方的部位喷出的水雾搭乘上升气流而向便座部200着水的情况、与不使水雾搭乘上升气流的情况。由此,能够利用单一的喷雾装置481,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使除菌水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内以及便座部200着水,而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以不润湿便座部200的方式使水雾向大便器800内着水。此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不使除菌水的水雾或者自来水的水雾向便座部侧上升”的范围,不仅包括全部的水雾均不上升的情况,还可以包括微量的水雾上升的情况。例如,便前喷雾模式中向便座部侧上升的水雾的量,比便后喷雾模式或者手动喷雾模式中向便座部侧上升的水雾的量少。例如,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送风装置513的工作停止,而不进行送风。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雾向便座部200侧上升。另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也可以使送风装置513工作而产生第2上升气流U2。第2上升气流U2的流速比第1上升气流U1的流速低,水雾M3不因第2上升气流U2而向便座部200侧上升。能够利用第2上升气流U2使水雾不向便座部200侧上升而是向水平方向或者下方扩散。由此,能够使除菌水着水于大便器800内的更宽的范围。另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也使除菌水的水雾或者自来水的水雾在俯视观察时以放射状喷雾。由此,即便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水雾未搭乘上升气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水雾着水于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等的宽范围。水雾M3例如是中粒径或者大粒径的水雾。水雾M3的粒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微粒p3的直径例如也可以比手动喷雾模式、便后喷雾模式中的第1水雾M1的粒径、第2水雾M2的粒径大。由此,也可以使水雾M3不向便座部200侧上升。图14的a~图14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剖视图以及俯视图。图14的a~图14的c例示出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为中速旋转的状态。此时,喷雾装置481所喷出的水雾为中粒径的水雾。另外,在图14的a~图14的c中,实线箭头表示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的流动。实线箭头的粗细与除菌水的量对应。箭头越粗表示除菌水越多。此外,在图14的b以及图14的c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便座部200。如图14的a的剖视图所示,喷雾装置481朝向盆缘部805的上端喷出水雾。在马达481a为中速旋转的情况下,大便器800的外侧区域RS盆部801内的外侧部分801S以及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比大便器800的内侧区域RU盆部801的内侧部分801U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图14的b的俯视图表示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呈逆时针旋转时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大便器800内的左侧比右侧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图14的c的俯视图表示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呈顺时针旋转时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大便器800内的右侧比左侧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图15的a~图15的c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剖视图以及俯视图。图15的a~图15的c例示出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为低速旋转的状态。此时,喷雾装置481所喷出的水雾为大粒径的水雾。另外,在图15的a~图15的c中,实线箭头表示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的流动。实线箭头的粗细与除菌水的量对应。箭头越粗表示除菌水越多。此外,在图15的b以及图15的c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便座部200。在马达481a为低速旋转的情况下,与马达为中速旋转的情况相比,水雾的粒径大,离心力也小,因此水雾的飞行距离变短。如图15的a的剖视图所示,在马达481a为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大便器800的内侧区域RU比大便器800的外侧区域RS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图15的b的俯视图表示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呈顺时针旋转时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大便器800内的右侧比左侧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图15的c的俯视图表示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呈逆时针旋转时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大便器800内的左侧比右侧着水更多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进行控制,从而在便前喷雾模式中适当地切换低速旋转和中速旋转。由此,能够使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水雾着水至大便器800的各个角落。另外,控制装置405优选为对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进行控制而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低速旋转中以及中速旋转中适当地切换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由此,左右方向上的水雾的分布容易变得均匀。图16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下的动作的流程图。若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入室步骤S301:是,则控制装置405控制便盖用马达512而打开便盖300,并打开电磁阀431,而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逆时针CCW中速旋转步骤S302。通过电磁阀431的打开,朝向盘481b的供水开始。控制装置405将盘481b为中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303:否。由此,能够将盘481b上的残留水从盘481b排出。此时,例如水雾挡板482被关闭,因此不向大便器800内喷出水雾。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303:是,则控制装置405利用喷嘴马达476使喷嘴473进入盆部801内。伴随于此,水雾挡板482被打开步骤S304。由此,开始进行自来水的水雾朝向大便器800内的喷出。控制装置405将从逆时针中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自来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305:否。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305:是,则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顺时针CW中速旋转步骤S306。控制装置405将从顺时针中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自来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307:否。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307:是,则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顺时针CW低速旋转步骤S308。控制装置405将从顺时针低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自来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309:否。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309:是,则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的马达481a以及盘481b逆时针CCW低速旋转步骤S310。控制装置405将从逆时针低速旋转的盘481b喷出自来水的水雾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311:否。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311:是,则控制装置405关闭电磁阀431步骤S312。控制装置405将停止朝向盘481b的供水且使盘481b以低速旋转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步骤S313:否。由此,能够除去盘481b上的残留水。若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313:是,则控制装置405停止马达481a以及盘481b的旋转,并利用喷嘴马达476使喷嘴473向外壳400内后退。伴随于此,水雾挡板482被关闭步骤S314。通过以上过程,结束便前喷雾模式。控制装置405在便盖300打开的状态下执行便前喷雾模式。即,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在便盖300打开的状态下喷出水雾。由此,使用者不必等到便前喷雾模式的执行完成,就能够立即就座于便座部200。此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以不使水雾着水于便座部200的方式进行喷雾,因此即便当使用者在便前喷雾模式的执行中就座于便座部200的情况下,使用者被喷到水雾的可能性也低。另一方面,控制装置405在便盖300关闭的状态下执行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即,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在便盖300关闭的状态下喷出水雾。由此,既能够防止除菌水的水雾向大便器外飞散,又能够使除菌水的水雾扩散而在大便器800、便座部200以及便盖300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图17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8的a以及图18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在图18的b中,示出了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水雾所着水的对象部位P1~P4。图18的a以“大”、“中”、“小”、“极小”4个阶段示出了各喷雾模式下的各对象部位的着水量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在传感器402从没有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后,以不使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着水于便座部200的方式,自动地将除菌水的水雾或者自来水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内喷雾。例如,如图17所示,若使用者进入到卫生间从而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入室,则表示使用者的入室的信号检测信息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信号自动地执行便前喷雾模式。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喷出自来水的水雾,从而使水雾着水于对象部位。如图18的a以及图18的b所示,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对象部位是对象部位P3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以及对象部位P4盆部801。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不是喷雾的对象部位。这样,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前,通过便前喷雾模式使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着水于大便器800内。由此,在污垢负荷大、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大便器800内形成水膜,从而能够抑制污物的牢固粘着。另一方面,在污垢负荷小的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即便不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形成水膜,也能够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后借助便后喷雾模式使除菌水着水,来抑制污物的牢固粘着。为此,便座装置100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使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水雾以不着水于便座部200的方式向大便器800内喷出。由此,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和便后喷雾模式,既能够在大便器800、便座部200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又能够防止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喷出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润湿使用者。例如,即便在便前喷雾模式刚执行完使用者就用手转动便座部200或者就座于便座部20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到便座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接触。即,使用者不被水雾润湿就能立即使用便座装置100。并且,在便前喷雾模式中,通过不使水雾着水于便座部200,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大便器800内形成水膜,从而能够缩短便前喷雾模式的执行时间。进入到卫生间的使用者不等到便前喷雾模式的结束就能够使用便座装置100。此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除菌水或者自来水不着水于便座部”的范围,不仅包括全部的水雾均不着水于便座部200的情况,还可以包括微量的水雾着水于便座部200的情况。例如,便前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自来水或者除菌水的量,比便后喷雾模式或者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量少。但是,在便前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或者自来水的量优选为尽可能少,例如优选为零。在便后喷雾模式中,在传感器402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未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后,自动地将除菌水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内以及便座部200喷雾。例如,如图17所示,若使用者从卫生间退出从而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退室,则表示使用者的退室的信号检测信息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信号自动地执行便后喷雾模式。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除菌装置450生成除菌水,使喷雾装置481喷出除菌水的水雾,从而使水雾着水于对象部位。如图18的a以及图18的b所示,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对象部位为对象部位P1便座部200的表面203、对象部位P2便座部200的背面204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对象部位P3以及对象部位P4。这样,通过便后喷雾模式的执行,从而在使用者使用便座装置100之后,能够使除菌水自动地着水于大便器800内以及便座部200。由此,不仅在大便器800,还能够在便座部200等的宽的范围内自动地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此外,由于便后喷雾模式在使用者使用便座装置100之后执行,因此与使用前相比,容易确保长的非使用时间。因此,即便因便后喷雾模式而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被润湿,也容易在下一次的使用前使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变干。在手动喷雾模式中,在使用者对手动操作部500进行了操作后,将除菌水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内以及便座部200喷雾。例如,如图17所示,若使用者在卫生间的入室过程中例如便前喷雾模式的执行后对手动操作部500进行操作,则与操作对应的信号操作信息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信号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手动喷雾模式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前使用后清扫时等时刻被执行。在手动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除菌装置450生成除菌水,使喷雾装置481喷出除菌水的水雾,从而使水雾着水于对象部位。如图18的a以及图18的b所示,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对象部位为对象部位P1、对象部位P2、对象部位P3以及对象部位P4。这样,通过手动喷雾模式,使除菌水着水于大便器800内以及便座部200,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例如,针对难以通过便后喷雾模式来抑制的牢固粘着污垢,通过用卫生纸等擦掉已着水的除菌水,从而能够除菌。使用者不使用专用的除菌纸就能够简单地进行擦拭除菌。另外,例如对于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前介意便座部200的污垢的使用者而言,能够通过手动喷雾模式对便座部200进行除菌。由于基于使用者自身的操作来执行除菌,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心感、满足感。如图17所示,对于控制装置405而言,当在传感器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下执行手动喷雾模式后,即便传感器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未检测到使用者的上述状态的情况下,也执行便后喷雾模式。由此,即便在使用者使用便座装置100排便、排尿前执行了手动喷雾模式的情况下也执行便后喷雾模式,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但是,在手动喷雾模式刚结束使用者就已离开卫生间的情况下,存在着水于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除菌水未被擦掉的可能性。例如,如图17所示,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后执行手动喷雾模式,并且从手动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的第1规定时间T1以内传感器成为未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的情况下,存在除菌水残留于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控制装置405而言,在从手动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的第1规定时间T1以内传感器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未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便后喷雾模式。或者,控制装置405也可以使便后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所喷出的除菌水的量,相比在从手动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经过第1规定时间T1后传感器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未检测到上述使用者的状态的情况而言变少。由此,能够防止因便后喷雾模式而使得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被过度润湿,导致除菌水向大便器外滴下。第1规定时间T1例如为10秒~30秒左右。但是,第1规定时间T1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在便后喷雾模式刚结束就有下一个使用者进入到卫生间的情况下,存在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正被除菌水润湿的可能性。例如,在从便后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的第2规定时间T2以内,下一个使用者进入到卫生间而对手动操作部500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有可能在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仍旧残留有除菌水。为此,在从便后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的第2规定时间T2以内操作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05也可以不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或者,控制装置405也可以使手动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所喷出的除菌水的量,相比在从便后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经过第2规定时间T2后操作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而言变少。由此,能够防止因手动喷雾模式而使得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被过度润湿,导致除菌水向大便器外滴下。第2规定时间T2例如为10秒~30秒左右。但是,第2规定时间T2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以使得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比便后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多。例如,如图18的a所示,在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对象部位P1以及对象部位P2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量为“小”。另外,在便后喷雾模式中,着水于对象部位P1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量为“极小”,着水于对象部位P2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量为“小”。这样,由于在便后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少,所以能够在便后喷雾之后使便座部200在短时间内变干。由此,即便在便后喷雾之后使用者使用便座装置10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手、臀部接触。另外,由于在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多,所以能够使除菌水充分地浸透卫生纸等。由此,能够提高基于擦拭的除菌性能,并能够抑制在擦拭时树脂制的便座部200受到损伤。因此,能够兼得便后喷雾模式的干燥性能与手动喷雾模式的擦拭性能。另外,如图18的a所示,在手动喷雾模式以及便后喷雾模式中,着水于对象部位P3以及对象部位P4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量为“大”。另一方面,在便前喷雾模式中,着水于对象部位P3以及对象部位P4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量为“中”。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后,通过使大量的除菌水着水于大便器800内,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外,例如,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便后喷雾模式中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比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喷出的自来水或者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小。另外,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手动喷雾模式中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比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喷出的自来水或者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小。这样,通过在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减小水雾的粒径,从而除菌水的水雾容易向宽的范围扩散。由此,不仅在盆部801,还能够在盆缘部805、便座部200等的宽的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在便前喷雾模式中,通过增大水雾的粒径,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在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形成水膜。由此,能够在使用者就座于便座部前结束便前喷雾模式。在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5在一次喷雾模式例如一次便后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得除菌水在便座部200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以及除菌水在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分别比除菌水在盆部801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小,且分别比除菌水在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小。即,根据实施方式,在一次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着水于盆部801以及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多。通过使大量的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污垢负荷大且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盆部801以及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能够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在一次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着水于便座部200、凸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除菌水的量比较少。便座部200、凸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由于污垢负荷比较小,因此通过使比较少量的除菌水着水,能够抑制细菌、污垢。另外,在对润湿的允许度低的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通过使除菌水的着水量少,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变干。由此,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或者向大便器外滴下。这样,根据实施方式,不仅在大便器的盆部801,还能够在盆缘部805以及便座部200等的宽范围内抑制细菌、污垢,且能够防止除菌水与使用者的肌肤接触而产生不愉快感、以及除菌水向大便器外滴下。例如,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一次喷雾模式中便座部200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便座部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成为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不滴落而是滞留的着水量。另外,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一次喷雾模式中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盆缘部的上表面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成为着水于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除菌水不滴落而是滞留的着水量。这样,由于在污垢负荷小的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除菌水不滴落而是滞留,因此能够将除菌水的氧化分解作用、漂白作用的时间确保为长,能够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外,通过使便座部200、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着水量成为能够滞留除菌水的着水量,从而能够减少除菌水向便器外滴下的风险。并且,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一次喷雾模式中盆部801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盆部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成为着水于盆部801的除菌水滴落的着水量。另外,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一次喷雾模式中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处的着水量除菌水在盆缘部的内壁面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成为着水于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滴落的着水量。这样,通过使除菌水在污垢负荷大的盆部801、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滴落,从而不仅能够利用氧化分解作用、漂白作用,也能够利用借助除菌水使污垢冲走的作用。由此,能够比使除菌水滞留的情况更有效地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此外,“滴落”是指附着于物体的表面的水例如除菌水流下。“滴落”的范围包括水滴、水膜因自重流动的情况、和因坐便器装置的动作所产生的振动等而流动的情况。例如,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便座部200处的着水量成为在便座部200借助便座用马达511转动装置而转动时着水于便座部200的除菌水不滴落而是滞留的着水量。由此,即便在使便座部200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除菌水滴落,因此能够将除菌水的氧化分解作用和漂白作用的作用时间确保为长,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外,通过将便座部200处的着水量设为能够滞留除菌水的着水量,从而能够减少除菌水向不希望的部位滴下的风险。对于上述那样的着水量的控制,能够通过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的粒径的控制来进行。例如,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向便座部200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以及向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分别比向盆部801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小,并且分别比向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小。其中,向各部位喷出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例如是指向各部位着水的水雾的粒径。由于着水于便座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小,所以能够使着水于便座部以及盆缘部的上表面的除菌水难以滴液。另外,由于着水于盆部801以及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的水雾的粒径大,所以能够使着水于盆部801以及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容易滴液,能够提高冲走污垢的作用。参照图19的a~图19的e对着水量平均着水量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19的a~图19的e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图19的a、图19的b分别表示便座部200的表面203、便座部200的背面204。表面203是供使用者就座的就座面,在便座部200关闭的状态下朝向上方。背面204是与表面203相反侧的面,在便座部200关闭的状态下朝向下方。如图19的a所示,表面203具有在便座部200关闭的状态下位于前方侧的前端区域203F、位于右侧方的侧方区域203R、以及位于左侧方的侧方区域203L。各区域的面积设为20平方厘米cm2。将前端区域203F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侧方区域203R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以及侧方区域203L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的平均值,设为表面203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gcm2。如图19的b所示,背面204具有在便座部200关闭的状态下位于前方侧的前端区域204F、位于右侧方的侧方区域204R、以及位于左侧方的侧方区域204L。各区域的面积设为20平方厘米cm2。将前端区域204F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侧方区域204R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以及侧方区域204L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的平均值,设为背面204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gcm2。便座部200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gcm2为,表面203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与背面204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的平均值。如图19的c所示,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具有位于前方侧的前端区域806F、位于右侧方的侧方区域806R、以及位于左侧方的侧方区域806L。各区域的面积设为20平方厘米cm2。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gcm2为,前端区域806F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侧方区域806R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以及侧方区域806L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的平均值。如图19的d所示,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具有位于前方侧的前端区域807F、位于右侧方的侧方区域807R、以及位于左侧方的侧方区域807L。各区域的面积设为20平方厘米cm2。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gcm2为,前端区域807F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侧方区域807R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以及侧方区域807L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的平均值。如图19的e所示,盆部801盆部801的内侧面中的未设置有存水的部分具有位于前方侧的前端区域801F、位于右侧方的侧方区域801R、以及位于左侧方的侧方区域801L。各区域的面积设为20平方厘米cm2。盆部801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gcm2为,前端区域801F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侧方区域801R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以及侧方区域801L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gcm2的平均值。图19的a~图19的e所示的各区域203F、203L、203R、204F、204L、204R、806F、806L、806R、807F、807L、807R、801F、801L、以及801R各自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的测定方式如下。首先,在喷出水雾后,用纸擦拭一定面积的区域,使纸吸收着水于该区域的水雾。接下来,将吸水前的纸的重量与吸水后的纸的重量之差作为着水于该区域的水雾的量着水量。对该着水量除以该区域的面积擦拭的面积,由此计算该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图20是例示出便后喷雾模式的水雾的着水量的图表。在图20中,以“大”、“中”、“小”以及“极小”4个阶段示出了图19的a~图19的e所示的各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的大小关系。例如,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的前端区域以及侧方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为“中”。与此相对地,便座部200的表面203的前端区域以及侧方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为“极小”。即,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除菌水在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比除菌水在便座部200的表面203处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多。通过使使用者直接接触的可能性低的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除菌水的着水量比使用者直接接触的便座部200的表面203多,由此能够抑制盆缘部805的上表面806处的细菌、污垢的产生。另外,在使用者就座于便座部200进行排尿时,在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前方侧,容易附着因碰到盆部801、存水801w而溅起的尿液、汚水。因此,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前方侧为,污垢负荷比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侧方侧大的部分。与此相对地,如图20所示,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前端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为“大”,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侧方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为“小”。即,在将便座部200的比开口200a靠前方侧的部位设定为前方部位、将开口200a的侧方侧设定为侧方部位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前方部位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比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侧方部位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多。通过使着水于前方侧的除菌水的量比侧方侧多,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污垢在便座部200的背面204处的产生。另外,由于使用者与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直接接触的可能性比表面203低,因此便座部200的背面204为对润湿的允许度高的部分。另外,在便座部200的背面204,容易附着因碰到盆部801、存水801w而溅起的尿液、汚水。因此,便座部200的背面204为污垢负荷比便座部200的表面203大的部分。针对于此,如图20所示,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便座部200的背面204处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比便座部200的表面203处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多。即,着水于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除菌水的量比便座部200的表面203多。通过使着水于便座部200的背面204的除菌水的量多,能够抑制细菌、污垢的产生。另外,如图20所示,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前端区域以及侧方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为“大”,盆部801的前端区域以及侧方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为“大”。但是,直接着水于盆部801的前端区域以及侧方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除菌水的量为“中”。即,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进行控制,以使得直接着水于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比直接着水于盆部801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平均着水量多。其中,直接着水的除菌水的着水量不包括从上方流落来的除菌水的量。在盆部801流动有便器清洗的清洗水,在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不流动有便器清洗的清洗水。因此,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污垢负荷比盆部801大。为此,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直接着水于污垢负荷比较大的盆缘部805的内壁面807的除菌水的量多,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污垢在内壁面807处的产生。图21的a以及图21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粒径的测定方法的立体图。在粒径的测定中使用激光衍射法。若向微粒照射激光,则产生从该微粒朝向各种方向的衍射散射光。衍射散射光的强度在发光的方向上具有空间图案。该空间图案被称为光强度分布图案。光强度分布图案根据微粒的粒径而变化。利用微粒的粒径与光强度分布图案的相关性,通过检测光强度分布图案,而能够计算粒径。如图21的a以及图21的b所示,粒径的测定装置600具有发光部601和受光部602。受光部602设置为能够接收发光部601所发出的激光。在粒径的测定中,将发光部601所发出的激光向从喷雾装置481喷出的水雾M照射。受光部602接收通过激光的照射而产生的衍射散射光。由此,能够对光强度分布图案进行检测。测定装置能够使用AerotracLDSA-3500A麦奇克拜尔有限公司制。图22的a以及图22的b是例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图22的a是从前方观察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22的b是图22的a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22的a以及图22的b所示,在该例中,未设置有水雾挡板482,而是在外壳400设置有狭缝S。喷雾装置481配置在外壳400内,狭缝S位于喷雾装置481的前方下部。例如,狭缝S的上端面S1的高度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盘481b的底面B1的高度相同,上端面S1与底面B1在同一平面上。或者,上端面S1也可以比底面B1低。盘481b的上表面从水平倾斜,盘481b使水雾M相比于水平稍稍朝向下方喷出。从盘481b喷出的水雾M通过狭缝S而向盆部801内喷出。由此,由于未设置有图5所示那样的水雾挡板482,因此不损害坐便器装置的外观设计性、清洁性,就能防止尿液等污垢Y附着于喷雾装置481。图23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其中,图23一并示出了水路系统与电气系统的主要部分结构。如图23所示,在该例子中,电磁阀431、除菌装置450、切换阀472、喷雾装置481、喷嘴马达476、喷嘴473、喷嘴清洗室478以及流路110~113等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另外,在该例子中,便座用马达511转动装置、便盖用马达512转动装置、送风装置513以及暖风加热器514等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另外,在该例子中,传感器402例如人体传感器403、就座传感器404等、控制装置405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这样,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被组装于便座装置100的外壳400内部的各部件以下,称为“功能部”也可以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在功能部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功能部被组装于外壳400的内部的情况同样地使喷雾装置481等动作。另外,在功能部这样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的情况下,便座装置100的外壳400可以被省略。或者,可以代替便座装置100而设置便座部200与便盖300。在该情况下,例如便座部200与便盖300分别被轴支承为相对于大便器800开闭自如。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喷嘴挡板479、水雾挡板482以及送风挡板516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大便器800转动。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地添加了设计变更的内容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则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大便器、便座装置等所具备的各要素的形状、尺寸、材质、配置、设置方式等并不限定于例示,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只要在技术上可行就能够进行组合,它们的组合只要包含本发明的特征,就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便座装置,设置于大便器的上部,所述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便座部,其供使用者就座;除菌装置,其生成除菌水;喷雾装置,其配置于在所述便座装置设置于所述大便器的所述上部的状态下比所述便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所述大便器内喷出所述除菌水的水雾;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大便器内送风而产生上升气流;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除菌装置、所述喷雾装置以及所述送风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同时产生所述除菌水的第1水雾和所述除菌水的第2水雾,并且使得所述第1水雾的总量比所述第2水雾的总量少,所述第1水雾具有在由所述送风装置使所述大便器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的状态下能够借助所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所述便座部侧上升的粒径,所述第2水雾具有比所述第1水雾的所述粒径大的粒径从而使其无法因所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所述便座部侧上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以使所述第1水雾形成于比所述第2水雾靠上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喷出所述除菌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使所述第1水雾相对于水平面朝向斜上方喷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使所述第2水雾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或者朝向斜下方喷出。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使所述第1水雾以及所述第2水雾分别在俯视观察时以放射状喷出。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朝向就座于所述便座部的所述使用者的局部吐水的清洗喷嘴,所述清洗喷嘴在所述清洗喷嘴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喷雾装置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7.一种坐便器装置,具有:大便器,其具有承接污物的盆部和形成上缘部的盆缘部;以及便座部,其设置于所述大便器的上部,供使用者就座,所述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坐便器装置具备:除菌装置,其生成除菌水;喷雾装置,其配置于在所述便座部设置于所述大便器的所述上部的状态下比所述便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朝向所述大便器内喷出所述除菌水的水雾;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大便器内送风而产生上升气流;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除菌装置、所述喷雾装置以及所述送风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喷雾装置进行控制,以同时产生所述除菌水的第1水雾和所述除菌水的第2水雾,并且使得所述第1水雾的总量比所述第2水雾的总量少,所述第1水雾具有在由所述送风装置使所述大便器内产生第1上升气流的状态下能够借助所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所述便座部侧上升的粒径,所述第2水雾具有比所述第1水雾的所述粒径大的粒径从而使其无法因所述第1上升气流而向所述便座部侧上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以使所述第1水雾形成于比所述第2水雾靠上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喷出所述除菌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使所述第1水雾相对于水平面朝向斜上方喷出。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使所述第2水雾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或者朝向斜下方喷出。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装置使所述第1水雾以及所述第2水雾分别在俯视观察时以放射状喷雾。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朝向就座于所述便座部的所述使用者的局部吐水的清洗喷嘴,所述清洗喷嘴在所述清洗喷嘴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喷雾装置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

百度查询: TOTO株式会社 便座装置以及坐便器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