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贴合设备_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_201910578875.2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9-06-28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公开(公告)号:CN110307231B

主分类号:B32B37/10(20060101)

分类号:B32B37/10(20060101);F16B11/00(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2.12#授权;2019.11.01#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08#公开

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属于有机发光显示技术领域。该贴合设备包括转载层,用于承载并固定待贴合至包括平面区域和曲角区域的盖板的柔性屏体;弧形压合模块,位于转载层的移动行程范围内,用于对转载层中的柔性屏体施加压合力;以及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与转载层联动连接,用于驱动转载层进行贴合操作,第二驱动单元与弧形压合模块联动连接,用于驱动弧形压合模块进行贴合操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能够解决现有贴合设备贴合效果差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贴合良率。

主权项:1.一种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载层,用于承载待贴合至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的柔性屏体,其中,所述转载层包括承载区和驱动区,所述承载区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柔性屏体,所述驱动区用于与第一驱动单元联动连接,所述承载区包括第一黏性区和第二黏性区,所述第一黏性区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第二黏性区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第一黏性区的黏度不大于所述第二黏性区的黏度;弧形压合模块,位于所述转载层的移动行程范围内,用于对所述转载层中的所述柔性屏体施加压合力;以及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转载层联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载层进行贴合操作,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弧形压合模块联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弧形压合模块进行贴合操作。

全文数据:贴合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贴合设备,属于有机发光显示技术领域。背景技术随着包括曲面屏的显示装置的普及,曲面屏的贴合技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曲面屏存在不易贴合的曲角,因此,现有曲面屏贴合技术很难保证贴合过程中的压合力的均匀性,过大的压合力容易造成屏体功能不良,过小的压合力容易造成贴合不牢,进而导致膜层分离。此外,均匀性差的压合力极易出现气泡、黑斑等不良现象。即,现有曲面屏贴合技术的贴合良率极低。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贴合设备,以解决现有贴合设备贴合效果差,贴合良率极低的问题。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该贴合设备包括转载层,用于承载待贴合至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的柔性屏体;弧形压合模块,位于转载层的移动行程范围内,用于对转载层中的柔性屏体施加压合力;以及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与转载层联动连接,用于驱动转载层进行贴合操作,第二驱动单元与弧形压合模块联动连接,用于驱动弧形压合模块进行贴合操作。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弧形压合模块包括骨架结构和包覆骨架结构的承载面的弧形压合单元,弧形压合单元与柔性屏体的待贴合区域对应。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弧形压合单元包括弧面压合单元和弧角压合单元,弧面压合单元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弧角压合单元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骨架结构包括承载轴和固定到承载轴的延伸方向的两端的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架和调节架,支撑架固定连接至弧面压合单元,用于支撑弧面压合单元,调节架活动连接至弧角压合单元,用于调节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弧形压合单元与转载层贴合相邻的表面设置有压力监测单元。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贴合设备还包括缓冲模块,该缓冲模块位于弧形压合模块和转载层之间,用于缓冲弧形压合模块对转载层的压合力,其中,缓冲模块和弧形压合模块之间为包络紧配合关系。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载层包括承载区和驱动区,承载区用于承载并固定柔性屏体,驱动区用于与第一驱动单元联动连接。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磁吸部,转载层的驱动区包括磁性部,磁吸部和磁性部为联动连接关系。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承载区包括第一黏性区和第二黏性区,第一黏性区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第二黏性区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并且,第一黏性区的黏度不大于第二黏性区的黏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黏性区的黏度小于第二黏性区的黏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承载区包括第一黏性区和第二黏性区,第一黏性区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中心区域的区域对应,第二黏性区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边缘区域的区域对应,第一黏性区的黏度不大于第二黏性区的黏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黏性区的黏度小于第二黏性区的黏度。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贴合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信号连接,用于控制驱动模块的工作状态。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通过设置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并设置分别驱动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的驱动模块,利用转载层、弧形压合模块以及驱动模块之间的联动配合,实现了将柔性屏体与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进行贴合的目的。与现有贴合设备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利用弧形压合模块实现了对柔性屏体和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的精准贴合,降低了贴合过程中的黑斑和气泡的出现几率,提升贴合良率。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图1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弧形压合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弧形压合模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驱动模块的第一磁吸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转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盖板固定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图1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贴合设备应用于将柔性屏体4贴合至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5。具体地,柔性屏体4为矩形板状结构,盖板5包括矩形板状的平面区域和位于平面区域的两长边侧的两曲角区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包括转载层1、弧形压合模块2和驱动模块3,其中,转载层1用于承载待与盖板5贴合的柔性屏体4,并在驱动模块3的作用下移动柔性屏体4,弧形压合模块2位于转载层1的移动行程范围内,用于在驱动模块3的作用下对转载层1上的柔性屏体4施加压合力,驱动模块3包括第一驱动单元31和第二驱动单元32,第一驱动单元31与转载层1联动连接,能够使转载层1移动,从而使固定到转载层1上的柔性屏体4移动,进而驱动转载层1进行贴合操作,第二驱动单元32与弧形压合模块2联动连接,用于驱动弧形压合模块2进行贴合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及的联动连接,指的是联动连接的两方或多方能够实现包括主动方与从动方的联动关系即可,各方之间可以物理接触亦可以不物理接触比如磁性联动。具体而言,转载层1包括矩形板状的转载膜11、矩形条状的第一磁性带12和第二磁性带13。承载膜11被划分为位于转载膜11的中部预设范围的转载区M1和位于转载膜11的两长边预设范围的驱动区M2,转载区M1用于承载并固定待贴合的柔性屏体4,驱动区M2用于与驱动模块3实现联动连接。在转载膜11的驱动区M2内即转载膜11的两长边预设范围内,分别层叠设置有第一磁性带12和第二磁性带13,第一磁性带12和第二磁性带13均层叠设置于转载膜11的同一表面即如图1b所示方位的转载膜11的上表面。其中,第一磁性带12和第二磁性带13基于磁性材料制备而成,以便能够与驱动模块3中的磁吸部实现固定连接,进而实现驱动模块3和转载层1的联动连接。比如,第一磁性带12和第二磁性带13的磁性材料为磁性石墨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性带12和第二磁性带13中的磁性材料的阵列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和多边网状结构等,以充分提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适应能力和应用广泛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统一限定。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利用粘合剂将柔性屏体4固定到转载层1的转载区M1,也可以利用其它方式将柔性屏体4固定到转载层1的转载区M1,以充分提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适应能力和应用广泛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统一限定。继续参照图1a和图1b所示,弧形压合模块2包括骨架结构、包覆骨架结构的承载面的弧形压合单元和多个矩形板状的压力监测单元28,其中,弧形压合单元与柔性屏体的待贴合区域对应。具体而言,骨架结构包括圆柱形的承载轴21、类椭圆形的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分别设置于承载轴2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并且,承载轴21分别贯穿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的圆心,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均垂直于承载轴21。弧形压合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弧度表面的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和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具有第二弧度表面的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其中,第二弧度表面的弧度大于第一弧度表面的弧度。形状完全相同的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和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分别相对设置于承载轴21的上侧和下侧如图1b所示方位的上侧和下侧,同样,形状完全相同的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分别相对设置于承载轴21的左侧和右侧如图1b所示方位的左侧和右侧。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共同组合形成内部包括空腔、两端开口的椭圆管,且形成的椭圆管包覆弧形压合模块2的骨架结构的承载面借助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支撑的外围表面。即,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用于随形支撑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在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远离弧形压合模块2的骨架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压力监测单元28。压力监测单元28用于监测弧形压合模块2和转载层1之间的压力,进而为转载层1上的柔性屏体4提供更精准地压合力。继续参照图1a和图1b所示,驱动模块3包括第一驱动单元31和第二驱动单元32。第一驱动单元31包括第一磁吸部311和第二磁吸部312,第一磁吸部311和第二磁吸部312均位于转载膜11的磁性带所在表面的相对表面。并且,第一磁吸部311位于第一磁性带12的磁性范围内,即,第一磁吸部311与第一磁性带12能够利用磁力实现联动连接,第二磁吸部312位于第二磁性带13的磁性范围内,即,第二磁吸部312与第二磁性带13能够利用磁力实现联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转载膜11的驱动区M2位于磁性带与第一驱动单元31的磁吸部之间,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借助磁性带与磁吸部的联动连接,能够实现磁性带和磁吸部的联动,进而位于磁性带和磁吸部之间的驱动区M2也发生相应移动,从而最终实现转载层1的移动。第二驱动单元32包括形状及结构相同的第一驱动部321和第二驱动部322,第一驱动部321和第二驱动部322分别设置于承载轴2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第一驱动部321与第一支撑单元22同侧设置,第二驱动部322与第二支撑单元23同侧设置。具体地,第一驱动部321包括立方体形状的第一移动支撑座3211,位于第一移动支撑座3211的上表面如图1b所示方位的上表面的第一移动支撑块3212,固定到第一移动支撑块3212、且贯穿第一移动支撑座3211的圆柱体形状的第一移动导杆3213,位于第一移动支撑座3211的两相对表面即如图1b所示方位的左表面和右表面的第三磁吸部3214和第四磁吸部3215。其中,第一移动导杆3213靠近承载轴21的端部活动连接到承载轴21,且第一移动导杆3213靠近承载轴21的端部设置有旋转电机图中未示出,旋转电机能够驱动承载轴21的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部322的形状及结构与第一驱动部321相同。第二驱动部322包括立方体形状的第二移动支撑座3221、位于第二移动支撑座3221的上表面如图1b所示方位的上表面的第二移动支撑块、固定到第二移动支撑块、且贯穿第二移动支撑座3221的圆柱体形状的第二移动导杆、位于第二移动支撑座3221的两相对表面即如图1b所示方位的左表面和右表面的第五磁吸部和第六磁吸部3225。第一驱动部321中的第一移动导杆3213靠近承载轴21的端部固定连接到承载轴21的延伸方向的同侧端部,从而实现第一驱动部321驱动承载轴21以及固定到承载轴21的第一支撑单元22移动的目的。同样,第二驱动部322中的第二移动导杆靠近承载轴21的端部固定连接到承载轴21的延伸方向的同侧端部,从而实现第二驱动部322驱动承载轴21以及固定到承载轴21的第二支撑单元23移动的目的。其中,第二移动导杆靠近承载轴21的端部活动连接到承载轴21,且第二移动导杆靠近承载轴21的端部亦设置有旋转电机图中未示出,旋转电机能够驱动承载轴21的转动。那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移动导杆3213处的旋转电机和第二移动导杆处的旋转电机能够配合联动,进而共同带动承载轴21的转动,进而共同带动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以及固定到第一支撑单元22的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和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4、以及固定到第二支撑单元23的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的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部321中的第三磁吸部3214和第四磁吸部3215、第二驱动部322中的第五磁吸部和第六磁吸部3225、以及第一驱动单元31中的第一磁吸部311和第二磁吸部312,均可借助于磁吸力、在人工控制指令或者其他自动控制指令的指示下,驱动相应的器件移动,其具体磁吸原理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详细叙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夹持驱动,本发明实施例利用磁力作用能够有效避免夹持设备对转载层等结构的损伤。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将柔性屏体4粘合固定到转载层1的转载膜11的转载区M1,并将盖板5进行固定,然后将驱动模块3的第一驱动单元31与转载层1的磁性带固定,然后驱动模块3的第二驱动单元32驱动弧形压合模块2向柔性屏体4靠近,并使弧形压合模块2的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抵接至柔性屏体4,然后基于第一驱动单元31和磁性带的联动连接关系,借助第一驱动单元31的驱动力调整磁性带以及与磁性带固定连接的转载膜11的位置,从而使柔性屏体4的长边与弧形压合模块2的延伸方向即如图1b所示方位的前后方向平行,并且使弧形压合模块2的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与柔性屏体4的抵接处远离柔性屏体4的长边,然后通过调整第一驱动单元31使柔性屏体4沿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与柔性屏体4的抵接处分别向两长边侧移动,以实现柔性屏体4的中部与盖板5的平面区域的线型抵接贴合,待盖板5的平面区域贴合完毕后,基于第二驱动单元32以及移动导杆处的旋转电机,调整弧形压合模块2的位置及形态,从而使弧形压合模块2的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分别压合柔性屏体4对应盖板5的曲角区域的位置,进而最终实现将包括性屏体4贴合至包括曲角的盖板5的贴合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提及的贴合设备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在压合过程中,结合压力监测单元反馈的压力数据调整弧形压合模块的位置及形态,以实现为柔性屏体4提供更精准地压合力的目的,从而充分降低贴合过程中的黑斑和气泡的出现几率,提升贴合良率。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提及的贴合设备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以是弧形压合模块2的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抵接至柔性屏体4,即利用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完成柔性屏体4与盖板5的平面区域的贴合操作。并且,亦可以借助移动导杆处的旋转电机或驱动模块3、或旋转电机和驱动模块3的联动配合,仅利用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或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实现盖板5的两曲角区域的贴合操作。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中,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和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均能够被用于贴合操作,且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均能够被用于贴合操作,因此,相对于现有贴合设备,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极大延长贴合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贴合设备的频率及时间,提高产能。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贴合设备的实际应用过程,仅仅是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体的贴合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只要能够利用转载层1、弧形压合模块2和驱动模块3的联动配合完成柔性屏体4和盖板5的贴合操作即可。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通过设置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并设置分别驱动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的驱动模块,利用转载层、弧形压合模块以及驱动模块之间的联动配合,实现了将柔性屏体与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进行贴合的目的。与现有贴合设备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利用包括弧面压合单元和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形压合模块实现了对柔性屏体和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的精准贴合,降低了贴合过程中的黑斑和气泡的出现几率,提升贴合良率。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亦可以用于贴合其他形状的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和柔性屏体,比如,包括四曲角区域的矩形板状的盖板和柔性屏体。具体的贴合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详细赘述。可选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包括控制器,第一磁吸部311和第二磁吸部312、第三磁吸部3214和第四磁吸部3215、以及第五磁吸部和第六磁吸部3225均与控制器实现信号连接。那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磁吸部可根据控制器的控制指令确定输出的驱动力的大小、方向等驱动参数,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及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贴合良率。应当理解,压力监测单元28亦可以信号连接到相应的控制器,控制器基于接收的压力数据控制各磁吸部的驱动参数,以便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控制精准程度,从而最终实现提升贴合良率的目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载层1中的磁性带也可以内嵌到转载膜11中。由于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磁性带与第一驱动单元31的磁吸部距离更近,因此,能够更加精准地保证磁性带和磁吸部之间的驱动力,进而为基于驱动模块3精准控制贴合操作提供前提条件。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弧形压合模块2中包括的支撑单元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统一限定。比如,在本发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之间再间隔设置多个与第一支撑单元22和第二支撑单元23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的多个支撑单元,并且所设置的支撑单元的圆心被承载轴21贯穿。应当理解,所设置的多个支撑单元能够为弧形压合模块2中的弧面压合单元和弧角压合单元提供更加充足的支撑力,进而为进一步保证贴合的精度。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贴合设备中亦可以不设置压力监测单元28,以实现节省成本的目的。图2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弧形压合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弧形压合模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延伸出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着重叙述本发明实施例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贴合设备的弧形压合模块2的第一支撑单元22包括六个长条形的支撑架221和两个圆柱形的调节架22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单元23与第一支撑单元22的形状及结构相同,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详细赘述第二支撑单元23。具体而言,在第一支撑单元22中,三个支撑架221支撑连接承载轴21和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即,每个支撑架221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承载轴21,另外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并且三个支撑架221的端部分散固定到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另外三个支撑架221支撑连接承载轴21和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即,每个支撑架221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承载轴21,另外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并且三个支撑架221的端部分散固定到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两个调节架222分别设置到承载轴21和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之间、以及承载轴21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之间。具体而言,调节架222包括圆柱形的固定支撑杆2221、圆柱形的主动块2222、弹性块2223、圆筒形的从动块2224、包括滑动峰端22251的圆柱形的滑动支撑杆2225、长条形的辅助支撑杆2226和长条形的连杆2227。固定支撑杆2221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承载轴21,另外一端与主动块2222的端部固定连接,主动块2222远离固定支撑杆2221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块2223的端部,弹性块2223远离主动块2222的一端固定连接从动块2224的端部,从动块2224远离弹性块2223的一端活动套接到滑动支撑杆2225远离滑动峰端22251的端部,并且从动块2224能够在滑动支撑杆2225上滑动。固定支撑杆2221、主动块2222、弹性块2223、从动块2224和滑动支撑杆2225依次连接形成线状排布的调节架主体。两个辅助支撑杆2226分别设置到线状排布的调节架主体的靠近第一弧面压合单元24和第二弧面压合单元25的两侧。每一辅助支撑杆2226的一端活动连接到从动块2224,另外一端通过连杆2227活动连接到相对位置的第二支撑单元23的辅助支撑杆。各连杆2227分别对应固定到相对位置的弧角压合单元,具体固定到相对位置的弧角压合单元与弧面压合单元接触的边缘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辅助支撑杆2226的两端均分别活动连接到从动块2224和连杆2227,而连杆2227又固定到相应位置的弧角压合单元,具体固定到相对位置的弧角压合单元与弧面压合单元接触的边缘处,且从动块2224能够相对于滑动支撑杆2225实现滑动,因此,从动块2224沿调节架主体的轴心方向的伸缩移动会直接改变对应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固定支撑杆2221用于将调节架222中的主动块2222、弹性块2223、从动块2224和滑动支撑杆2225等结构固定至承载轴21,并根据实际需求比如承载轴21和第一弧角压合单元26、以及承载轴21和第二弧角压合单元27之间的距离提供所需的延伸长度。主动块2222用于为从动块2224提供驱动力,以调节从动块2224距离对应的弧角压合单元的位置。弹性块2223用于为主动块的调节动作提供伸缩空间。从动块2224用于基于主动块2222提供的驱动力进行伸缩移动,从而使固定到从动块2224的辅助支撑杆2226移动,又由于与辅助支撑杆2226连接的连杆2227是与弧角压合单元的边缘固定连接,因此,从动块2224的伸缩移动能够改变相应位置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滑动支撑杆2225用于借助弹性块2223的弹性伸缩以及活动连接到从动块2224的滑动峰端22251来实现铰接相应位置的弧角压合单元的目的,进而保证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稳定。需要说明的是,主动块2222对从动块2224实现移动调节的调节类型可以为螺纹调节、气动调节和电动调节中的至少一种,即,主动块2222的驱动力可以借助相应的螺纹结构、气动器件和电动器件等部件来实现,以充分提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适应能力和应用广泛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统一限定。此外,弹性块2223可以为弹簧等具备弹力的器件,以充分提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适应能力和应用广泛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统一限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待贴合的盖板的曲角区域的曲度大于本实施例提及的弧形压合模块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时,则主动块2222基于弹性块2223将从动块2224向远离承载轴21的方向移动,以增大弧形压合模块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当待贴合的盖板的曲角区域的曲度小于本实施例提及的弧形压合模块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时,则主动块2222基于弹性块2223将从动块2224向靠近承载轴21的方向移动,以减小弧形压合模块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弧形压合模块,能够借助于调节架实现调节对应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的目的。与其他实施例提及的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固定的弧形压合模块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的实际曲度调节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从而使贴合设备能够适应并贴合包括不同曲度的曲角区域的盖板,进而进一步降低贴合过程中的黑斑和气泡的出现几率,进一步提升贴合良率。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驱动模块的第一磁吸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延伸出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着重叙述本发明实施例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中,第一磁吸部311为电控磁吸部。具体而言,第一磁吸部311包括类矩形立方体结构的磁吸本体3111和位于磁吸本体3111中部的屏蔽层3112。磁吸本体3111包括第一吸附端31111和第二吸附端31112,在第一吸附端31111和屏蔽层3112之间的磁吸本体3111的外围,缠绕有第一通电电路3113,在第二吸附端31112和屏蔽层3112之间的磁吸本体3111的外围,缠绕有第二通电电路3114,其中,第一通电电路3113和第二通电电路3114为异步通电控制电路。屏蔽层3112用于屏蔽并间隔基于第一通电电路3113和第二通电电路3114形成的两磁性端之间的干扰。比如,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屏蔽层3112包括两层铁板,且每层铁板的厚度均大于0.5mm,相邻的两层铁板之间设置有厚度范围为5mm至10mm的泡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磁性端的磁性有无以及磁性大小均可基于对应的通电电路的电流通断、电流大小、通电电路的缠绕匝数等参数进行控制,进而控制相对应的吸附端的吸附力。可选地,电控磁吸部的通电电路可连接到相应的控制器,并通过控制器发出的电流大小等信息来控制电控磁吸部的工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磁吸部比如第二磁吸部312、第三磁吸部3214、第四磁吸部3215、第五磁吸部和第六磁吸部3225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电控磁吸部结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驱动模块,通过将驱动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磁吸部限定为电控磁吸部的方式,实现了通过控制电控磁吸部的通电电路的缠绕匝数等参数精准控制驱动模块的驱动力的目的,进而为最终实现盖板与柔性屏体的精准贴合提供前提条件。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同一磁吸部的两吸附端是基于异步通电控制电路进行控制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模块的控制细粒度。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转载层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延伸出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着重叙述本发明实施例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中,转载层1的转载区M1被划分为第一黏性区M11和第二黏性区M12。第一黏性区M11与柔性屏体待贴合到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第二黏性区M12与柔性屏体待贴合到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黏性区M11和第二黏性区M12之间的分界线平行于矩形板状的转载膜11的长边如图4所示方位的左右两边。其中,第一黏性区M11的粘度小于第二黏性区M12。第一黏性区M11和第二黏性区M12的具体设置范围可根据柔性屏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只要保证第一黏性区M11与柔性屏体待贴合到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第二黏性区M12柔性屏体待贴合到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且第一黏性区M11的粘度小于第二黏性区M12的粘度即可。在柔性屏体和盖板的实际贴合过程中,由于盖板的曲角区域需要进行弯折贴合,因此,需要与盖板的曲角区域对应的柔性屏体的区域与转载膜11剥离的几率更大,进而导致贴合不良的情况发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通过基于盖板的平面区域和曲角区域的分布情况,对应将承载柔性屏体的转载膜的转载区划分为不同粘度的粘性区,并限定盖板的曲角区域对应的粘性区的粘度大于盖板的平面区域对应的粘性区的粘度的方式,降低了柔性屏体剥离转载膜的几率,保证了贴合良率。此外,由于粘度高的粘合剂的成本高于粘度低的粘合剂,因此,相对于承载区全部涂覆高粘度的粘合剂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在保证贴合良率的前提下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将第一黏性区M11沿平行于承载膜11的长边的方向划分为多个粘度不同的子黏性区,并限定多个子黏性区的粘度沿承载区M1的第一延伸方向和第二延伸方向即如图4所示方位的左延伸方向和右延伸方向递增。可选地,也将第二黏性区M12沿平行于承载膜11的长边的方向划分为多个粘度不同的子黏性区,并限定多个子黏性区的粘度沿远离第一黏性区M11的方向递增。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黏性区M11和或第二黏性区M12划分为多个子粘性区的方式,实现了将柔性屏体更合理地贴合至转载膜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各黏性区所包括的子黏性区的数量以及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详细赘述。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黏性区M12的宽度即如图4所示方位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对应的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宽度。可选地,第二黏性区M12与第一黏性区M11的交界线与位于第一黏性区M11同侧的承载膜11的边界线之间的宽度小于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宽度1至2mm。由于粘度高的粘合剂的成本较高,而柔性屏体与转载膜11的剥离通常发生在柔性屏体的边缘处,因此,本发明能够实现在保证柔性屏体与转载膜11的粘合稳定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将贴合设备应用至不包括平面区域的盖板与柔性屏体的贴合操作。那么,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中,转载层1的承载区M1包括第一黏性区M11和第二黏性区M12,第一黏性区M11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中心区域的区域对应,第二黏性区M12与柔性屏体待贴合至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边缘区域的区域对应,并且,第一黏性区M11的黏度不大于第二黏性区M12的黏度。优选地,第一黏性区M11的黏度小于第二黏性区M12的黏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转载层1的承载区M1与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边缘区域对应的区域设置为粘度更高的黏性区,能够有效防止柔性屏体边缘处翘起的情况发生,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贴合的稳定性。其中,预设中心区域指的是在盖板的曲角区域中,远离曲角区域边缘的预设范围内的区域,预设边缘区域指的是在盖板的曲角区域中,靠近曲角区域边缘的预设范围内的区域。应当理解,预设中心区域和预设边缘区域的具体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图5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延伸出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着重叙述本发明实施例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中,还包括设置于转载层1和弧形压合模块2之间的具有弹性的缓冲模块6,用以缓冲弧形压合模块2中的弧面压合单元和弧角压合单元的硬度,防止在贴合过程中,弧形压合模块2中的弧面压合单元和弧角压合单元对柔性屏体4产生损伤。继续参照图5所示,缓冲模块6为两端开口、且包括空腔的椭圆管状结构,缓冲模块6和弧形压合模块2之间形成包络紧配合结构。其中,包络紧配合结构指的是,具有弹性的缓冲模块6能够借助摩擦力和本身的弹力对弧形压合模块2产生包覆力,进而借助包覆力使缓冲模块6相对固定于弧形压合模块2与转载层1之间。可选地,在转载层1的转载膜11能够接触缓冲模块6的区域,涂覆防静电涂层,以防止缓冲模块6与转载膜11之间的静电损坏柔性屏体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缓冲模块6的材料、厚度以及硬度等参数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统一限定。比如,缓冲模块6采用硅橡胶等高聚物弹性材料制备而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通过在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缓冲模块的方式,降低了柔性屏体被弧形压合模块损伤的几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贴合良率。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缓冲模块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5mm,且缓冲模块6硬度为洛氏硬度20、23、25、30、35、40、43、45中的任一数值,硬度偏差控制在±3。通过大量的实际实验验证,当缓冲模块6的厚度以及硬度落入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数值范围时,缓冲模块6能够起到更优良的缓冲作用。图6所示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盖板固定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延伸出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着重叙述本发明实施例与图1a和图1b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中,还包括用于固定盖板5的盖板固定夹具7。具体而言,盖板固定夹具7为包括矩形板状的承载板71和设置到承载板71的边缘预设范围内的条状夹持板72,并且,夹持板72垂直于承载板71所在平面。承载板71和夹持板72共同形成能够容纳盖板5的容纳空间。在承载板71的中间位置的预设范围内,设置有真空吸附区711,真空吸附区711开设有多个吸附孔7111,真空吸附区711用于对盖板5产生吸附力,从而借助吸附力将盖板5吸附固定到盖板固定夹具7。应当理解,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固定盖板5能够充分降低盖板5在固定夹持过程中被损坏的几率。此外,夹持板72上开设有多个沟槽721,沟槽721用于方便从盖板固定夹具7中取下盖板5的操作,为取下操作提供必要的着力区。优选地,沟槽721的边缘为不包括倒刺的圆滑边缘,以实现防止沟槽721的边缘划伤盖板5的情况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贴合良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利用包括真空吸附区和沟槽的盖板固定夹具实现盖板的固定,进一步避免了盖板被损伤的几率,进而能够进一步保证贴合良率。为进一步确定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的优势,针对现有贴合设备和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进行了多项性能测试。具体地,表1所示为现有贴合设备和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的性能测试结果。其中,用于测试的现有贴合设备为现有的直角硅胶板状贴合设备。表1贴合设备的性能测试通过表1显示的测试数据能够非常明确的得知,与现有贴合设备相比,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及的贴合设备确实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使用寿命长、调试稳定时间短以及贴合良率高等诸多优点。图8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方法应用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及的包括转载层、弧形压合模块和驱动模块的贴合设备。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将柔性屏体固定到转载层。S20:基于驱动模块移动转载层至弧形压合模块的移动行程范围。S30:基于驱动模块调整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的位置及形态,将柔性屏体贴合至与柔性屏体匹配的盖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将待贴合至盖板的柔性屏体固定到贴合设备的转载层,然后基于贴合设备的驱动模块移动转载层至弧形压合模块的移动行程范围,最后基于驱动模块调整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的位置及形态,将柔性屏体贴合至与柔性屏体匹配的盖板。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方法,利用驱动模块驱动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以实现转载层和弧形压合模块之间的联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了将柔性屏体与盖板进行贴合的目的。与现有贴合方法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贴合方法利用弧形压合模块实现了对柔性屏体和盖板的精准贴合,降低了贴合过程中的黑斑和气泡的出现几率,提升贴合良率。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载层,用于承载待贴合至包括曲角区域的盖板的柔性屏体;弧形压合模块,位于所述转载层的移动行程范围内,用于对所述转载层中的所述柔性屏体施加压合力;以及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转载层联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载层进行贴合操作,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弧形压合模块联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弧形压合模块进行贴合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压合模块包括骨架结构和包覆所述骨架结构的承载面的弧形压合单元,所述弧形压合单元与所述柔性屏体的待贴合区域对应,优选地,所述弧形压合单元包括弧面压合单元和弧角压合单元,所述弧面压合单元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弧角压合单元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所述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结构包括承载轴和固定到所述承载轴的延伸方向的两端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架和调节架,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至所述弧面压合单元,用于支撑所述弧面压合单元,所述调节架活动连接至所述弧角压合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弧角压合单元的弧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压合单元与所述转载层贴合相邻的表面设置有压力监测单元。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模块,所述缓冲模块位于所述弧形压合模块和所述转载层之间,用于缓冲所述弧形压合模块对所述转载层的压合力,其中,所述缓冲模块和所述弧形压合模块之间为包络紧配合关系。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载层包括承载区和驱动区,所述承载区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柔性屏体,所述驱动区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联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磁吸部,所述转载层的所述驱动区包括磁性部,所述磁吸部和所述磁性部为联动连接关系。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区包括第一黏性区和第二黏性区,所述第一黏性区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平面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第二黏性区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曲角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第一黏性区的黏度不大于所述第二黏性区的黏度,优选地,所述第一黏性区的黏度小于所述第二黏性区的黏度。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区包括第一黏性区和第二黏性区,所述第一黏性区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中心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第二黏性区与所述柔性屏体待贴合至所述盖板的曲角区域的预设边缘区域的区域对应,所述第一黏性区的黏度不大于所述第二黏性区的黏度,优选地,所述第一黏性区的黏度小于所述第二黏性区的黏度。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信号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模块的工作状态。

百度查询: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