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连接器_住友电装株式会社_201811126450.X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09-26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公开(公告)号:CN109586092B

主分类号:H01R13/514(20060101)

分类号:H01R13/514(20060101);H01R13/516(20060101)

优先权:["20170929 JP 2017-189954"]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2.23#授权;2019.04.30#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4.05#公开

摘要:提供一种能将端子层叠三层以上的连接器。是具备能收纳端子T的子壳体S在上下层叠三层以上而构成的层叠壳体11的连接器10,层叠壳体11具备配置于最上层的最上层子壳体S1、与最上层子壳体S1对置地配置的中层子壳体S2、以及配置于最下层的最下层子壳体S3作为子壳体S,最上层子壳体S1具备防止收纳于中层子壳体S2的内部的端子T脱离的防脱部35,中层子壳体S2具备防止收纳于最上层子壳体S1的内部的端子T和收纳于最下层子壳体S3的内部的端子T脱离的至少一对防脱部35。

主权项:1.一种连接器,具备能分别收纳多个端子的子壳体在上下层叠三层以上而构成的层叠壳体,其中,各所述子壳体分别具备:在多个子壳体的层叠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在前后方向贯穿并在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腔;所述层叠壳体具备配置于最上层的最上层子壳体、上表面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的中层子壳体、以及上表面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于最下层的最下层子壳体作为所述子壳体,在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所述下表面,使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各所述腔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与外方连通的多个防脱接受部、以及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所述下表面以将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各所述腔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封闭的方式向外方突出且分别防止收纳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多个端子脱离的多个防脱部沿左右交错地排列配置,在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使所述中层子壳体的各所述腔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与外方连通且供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所述多个防脱部分别进入的多个防脱接受部、以及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以将所述中层子壳体的各所述腔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封闭的方式向外方突出且分别进入到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多个防脱接受部而防止收纳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多个端子脱离的多个防脱部沿左右交错地排列配置,在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下表面,沿左右间歇地排列设置有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下表面以将所述中层子壳体的各所述腔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封闭的方式向外方突出且分别防止收纳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多个端子脱离的多个防脱部,在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所述上表面,沿左右间歇地排列设置有使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各所述腔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与外方连通且供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多个防脱部分别进入的多个防脱接受部,在各所述子壳体正规层叠的情况下,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所述多个防脱部和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多个防脱部左右交错排列,所述多个防脱部包括宽防脱部,所述宽防脱部将相邻的两个腔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一半封闭并向外方突出,在各防脱部的各间隙之间配置有使相邻的两个腔的宽度方向的各一半与外方连通的宽防脱接受部。

全文数据:连接器技术领域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背景技术以往,作为将多个壳体层叠而构成、并在各壳体内具备端子的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组装成相互层叠状态的第一壳体主体和第二壳体主体。在第一、第二壳体主体各自的内部设置有沿左右排列并由隔壁分隔的多个腔,在各腔内插入有端子零件。在第一壳体主体中,在与第二壳体主体对置地配置的对置面沿左右交替地排列设置有从各隔壁朝向第二壳体主体突出的防脱部和使各隔壁凹陷的形态的防脱接受部。另外,在第二壳体主体中,在与第一壳体主体对置地配置的对置面沿左右交替地排列设置有从各隔壁朝向第一壳体主体突出的防脱部和使各隔壁凹陷的形态的防脱接受部。在第一、第二壳体组装时,第一防脱部嵌合插入到第二防脱接受部,并且第二防脱部嵌合插入到第一防脱接受部。由此,第一、第二防脱部分别与第二、第一端子零件对置且能卡止地配置,因此可确实地限制第一、第二端子零件从第一、第二腔向后方拔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737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该技术中,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相互的端子零件卡止,从而限制各端子零件拔出,因此仅能将壳体进而端子零件层层叠到两层对此,考虑到如下结构:例如设为在子壳体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卡止孔、并且在下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止部的结构,从而将该子壳体层叠三层以上。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各卡止部从上方嵌合插入到与其对置地配置的子壳体的卡止孔中,与卡止孔内的端子卡止,从而能够防止最上层以外的端子脱离。但是,在该结构中,配置于最上层的子壳体内的端子不能通过其他的子壳体来防脱。因此,另外需要不将端子收纳于内部、仅具备用于防止收纳于最上层的子壳体中的端子脱离的卡止部的结构件,从而结构件数量增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的连接器是具备能收纳端子的子壳体在上下层叠三层以上而构成的层叠壳体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壳体具备配置于最上层的最上层子壳体、与最上层子壳体对置地配置的中层子壳体、以及配置于最下层的最下层子壳体作为所述子壳体,所述最上层子壳体具备防止收纳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端子脱离的防脱部,所述中层子壳体具备防止收纳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端子和收纳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端子脱离的至少一对防脱部。根据该结构,最上层子壳体与收纳于配置于中层的子壳体的端子卡止,并且中层子壳体与收纳于最上层子壳体的端子和收纳于与中层子壳体的下表面对置地层叠的最下层子壳体的端子卡止,所以在仅由三层子壳体构成的层叠壳体中,能够在各子壳体的内部收纳端子。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结构。1在所述最上层子壳体和所述中层子壳体层叠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所述防脱部和配置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一对防脱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与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的各防脱部对应地,能使端子在层叠壳体内以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在不使连接器在前后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各端子的防脱。2所述中层子壳体具备:第二层子壳体,其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对置地配置,能收纳所述端子;以及至少一个追加子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层子壳体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之间,能收纳所述端子,在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层子壳体的下表面以彼此相同的防脱结构设置有防止与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层子壳体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子壳体的内部所收纳的端子脱离的所述防脱部,在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上表面及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以彼此相同的防脱接受结构设置有防脱接受部,该防脱接受部能够接纳与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上表面及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子壳体的所述防脱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追加子壳体追加任意数量并层叠,从而在仅由四层以上的子壳体构成的层叠壳体中,能够在各子壳体的内部收纳端子。3具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所述层叠壳体分别具备将所述端子的侧方覆盖的侧壁,且相互能沿左右排列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侧壁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侧壁、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埋入形成有误连结防止部,所述误连结防止部按每个所述子壳体设置,分别形成为在预定的层叠顺序上能相互嵌合的形状。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中设置有形状按每个子连接器不同的误连结防止部,所以能防止在将各子连接器层叠时设为错误的层叠顺序。另外,因为第一连接器的误连结防止部和第二连接器的误连结防止部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相互不同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两连接器间的各子壳体弄错。而且,各误连结防止部在各连接器中不从覆盖端子的侧壁突出,所以即使设置误连结防止部,连接器也不会大型化。发明效果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连接器,能提供一种能将端子层叠三层以上的连接器。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和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连接器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示出最上层子壳体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中层子壳体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最下层子壳体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最上层子壳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图。图8是示出中层子壳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图。图9是示出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图。图10是示出各子壳体正规层叠的状态的图。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追加子壳体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4是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5是连接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利用图1至图10说明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连接器的一例是在车辆内使用于线束内的电线的连接的接头连接器。如图1所示,接头连接器10形成为:能以两个沿左右排列的方式与设置于一个中继连接器20的前后的嵌合凹部21分别嵌合。在各接头连接器10的内部如后所述收纳有端子T,在中继连接器20的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中继端子。当将接头连接器10嵌合于中继连接器20时,连接器内的端子T和中继连接器20内的中继端子能导通地连接,例如能够使从一个接头连接器10输入的信号向其他的接头连接器10分支而输出。在各接头连接器10的顶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并在前后延伸的一对导向肋12。各导向肋12中、朝向中继连接器20的嵌合凹部21配置于左侧的第一接头连接器10L的导向肋12L和配置于右侧的第二接头连接器10R的导向肋12R在与向中继连接器20嵌合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相互稍微不同的位置。由此,在插入到中继连接器20内时,会防止第一接头连接器10L和第二接头连接器10R弄错。此外,第一接头连接器10L和第二接头连接器10R的其他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仅对第一接头连接器10L进行说明,对另一方省略说明。如图1所示,第一接头连接器10L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层叠壳体11,该层叠壳体11通过将三种子壳体S1、S2、S3以下称为“各子壳体S1~S3”,也有时简略地称为子壳体S层叠而构成。这些子壳体S在正规层叠的状态下从上层侧开始按顺序设为最上层子壳体S1、中层子壳体S2、最下层子壳体S3。在此,上下方向是以各子壳体S的层叠方向为基准,将最上层子壳体S1侧设为上方。如图2至图6所示,各子壳体S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各子壳体S分别具备在前后方向贯穿并在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的六个腔31和配置于各腔31之间的五个隔壁37。如图2所示,各腔31在各子壳体S1~S3正规层叠的情况下,以与其他的子壳体S的各腔31沿上下排列的方式配置。在各腔31中能从后方收纳端子T。如图3所示,在各腔31的上表面侧或者下表面侧以能向上下方向挠曲的方式形成有矛状部32。矛状部32通过从后方卡止于端子T,从而能将端子T在腔31中保持为防脱状态。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最上层子壳体S1的下表面、中层子壳体S2的上表面、以及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使各腔31与外方连通的防脱接受部34。各腔31通过防脱接受部34与各子壳体S的外部连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防脱接受部34使各腔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与外方连通。另外,在最上层子壳体S1的下表面、中层子壳体S2的上表面、以及中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设置有防脱部35,防脱部35在各子壳体S正规层叠的情况下,通过对置地配置的子壳体S以下有时称为“对方侧子壳体S”的防脱接受部34而进入到对方侧子壳体S的腔31以下称为对方侧腔31内。如图10所示,防脱部35与隔壁37或者各子壳体S的侧壁38连结地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防脱部35将各腔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封闭,并且朝向对方侧腔31笔直地突出。如图3所示,防脱部35通过从后方卡止于插入到腔31中的端子T的方筒部,从而能将端子T在腔31中保持为防脱状态。此外,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的矛状部32在各子壳体S中设置于腔31通过防脱接受部34与外方连通的一侧即,在最上层子壳体S1中为下表面侧,在中层子壳体S2中为上表面侧,以及在最下层子壳体S3中为上表面侧。由此,端子T通过矛状部32的卡止和防脱部35的卡止而以两重保持为防脱状态。如图4B所示,在最上层子壳体S1的下表面中,防脱接受部34和防脱部35沿左右交错地排列配置。详细地,如图7B所示,相互分开地配置有两个宽防脱部35C,宽防脱部35C将相邻的两个腔31各封闭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并向外方突出。在其两侧从各宽防脱部35C离开地配置有窄防脱部35D,窄防脱部35D将仅一个腔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封闭并向外方突出。并且,在各防脱部35C、35D的各间隙配置有使相邻的两个腔31与外方连通的宽防脱接受部34C。此外,以下将宽防脱部35C及窄防脱部35D的结构及它们的配置关系称为下方防脱结构35A与此对应地,如图5A所示,在中层子壳体S2的上表面中,防脱部35和防脱接受部34沿左右交错地排列配置。详细地,如图8A所示,两个上述的宽防脱接受部34C从彼此分开地配置,在其两侧以从各宽防脱接受部34C离开的方式配置有使仅一个腔31与外方连通的窄防脱接受部34D。并且,在各防脱接受部34C、34D之间配置有上述的宽防脱部35C。此外,以下将宽防脱接受部34C及窄防脱接受部34D的结构及它们的配置关系统一称为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在中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中,如图5B所示,未配置防脱接受部34,沿左右间歇地排列配置有防脱部35。详细地,如图8B所示,作为防脱部35配置有与最上层子壳体S1的下表面参照图7B同样的下方防脱结构35A,并且在下方防脱结构35A内的间隙即各防脱部35C、35D之间配置有与中层子壳体S2的底壁在前后连结而形成的下表面封闭部36L。下表面封闭部36L如图10所示,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隔壁37连结,并且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各防脱部35C、35D连结,与各防脱部35C、35D一起将各腔31遍及整个宽度封闭。在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中,如图6A所示,未配置防脱部35,沿左右间歇地排列配置有防脱接受部34。详细地,如图9A所示,作为防脱接受部34配置有与中层子壳体S2的上表面参照图8A同样的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并且在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内的间隙即各防脱接受部34C、34D之间配置有与最下层子壳体S3的顶壁部连结而形成的上表面封闭部36U。上表面封闭部36U如图10所示,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隔壁37连结,将各腔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封闭。如图10所示,在各子壳体S内收纳有端子T,在各子壳体S1~S3正规层叠的情况下,在最上层子壳体S1的各腔31与中层子壳体S2的各腔31之间,最上层子壳体S1的防脱部35和中层子壳体S2的防脱部35沿左右交错地排列。并且,最上层子壳体S1的防脱部35在中层子壳体S2的腔31中卡止于端子T的宽度的大致一半,并且中层子壳体S2的防脱部35在最上层子壳体S1的腔31中从下方卡止于端子T的宽度的大致一半。另外,在中层子壳体S2的各腔31与最下层子壳体S3的各腔31之间,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封闭部36U抵接于中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封闭部36L,将来自中层子壳体S2的载荷传递到隔壁37。并且,中层子壳体S2的防脱部35在最下层子壳体S3的腔31中卡止于端子T的宽度的大致一半。在各子壳体S1~S3正规层叠的状态下,最上层子壳体S1的防脱部35、中层子壳体S2的上表面的防脱部35、以及下表面的防脱部35如图3所示以前端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方式配置。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具备能收纳端子T的子壳体S在上下层叠三层以上而构成的层叠壳体11的连接器10,所述层叠壳体11具备配置于最上层的最上层子壳体S1、与最上层子壳体S1对置地配置的中层子壳体S2、以及配置于最下层的最下层子壳体S3作为所述子壳体S,所述最上层子壳体S1具备防止收纳于所述中层子壳体S2的内部的所述端子T脱离的防脱部35,所述中层子壳体S2具备防止收纳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S1的内部的所述端子T和收纳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S3的内部的所述端子T脱离的至少一对防脱部35。根据该结构,最上层子壳体S1与收纳于配置于中层的中层子壳体S2的端子T卡止,并且中层子壳体S2与收纳于最上层子壳体S1的端子T、和收纳于最下层子壳体S3的端子T卡止,其中最下层子壳体S3与中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对置地层叠,所以在仅由三层子壳体S构成的层叠壳体11中,能够在各子壳体S的内部收纳端子T。另外,在所述最上层子壳体S1和所述中层子壳体S2层叠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S1的所述防脱部35和配置于所述中层子壳体S2的所述一对防脱部3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根据该结构,与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的各防脱部35对应地,能使端子T在层叠壳体内以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在不使连接器10在前后方向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各端子T的防脱。接着,利用图11说明实施方式2。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设为对实施方式1的层叠壳体11追加了追加子壳体S4、将四个子壳体S层叠而成的结构。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果、作用以及效果省略其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名称和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壳体111构成为具备最上层子壳体S1、中层子壳体S2第二层子壳体的一例、追加子壳体S4、以及最下层子壳体S3。如图11所示,追加子壳体S4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追加子壳体S4具备在前后方向贯穿并在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的六个腔31和配置于各腔31之间的五个隔壁37。追加子壳体S4的各腔31能收纳端子T。如图12A所示,追加子壳体S4的上表面成为与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参照图6A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如图9A所示,作为防脱接受部34设置有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并且在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内的间隙即各防脱接受部34C、34D之间设置有与追加子壳体S4的顶壁部连结而形成的上表面封闭部36U。如图12B所示,追加子壳体S4的下表面成为与中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参照图5B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如图8B所示,作为防脱部35设置有下方防脱结构35A,并且在下方防脱结构35A内的间隙即防脱部35C、35D之间设置有与追加子壳体S4的底壁连结而形成的下表面封闭部36L。由此,追加子壳体S4能追加到中层子壳体S2与最下层子壳体S3之间。换句话讲,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中层子壳体S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中层子壳体S2和一个追加子壳体S4构成,整体上在其内部收纳有两层端子。也就是说,在各子壳体S1、S2、S4、S3朝向下方按该顺序正规层叠的情况下,设置于中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的下方防脱结构35A与设置于追加子壳体S4的上表面的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嵌合。由此,收纳于追加子壳体S4内的端子T与中层子壳体S2的防脱部35卡止而防脱。同样,设置于追加子壳体S4的下表面的下方防脱结构35A与设置于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的上方防脱接受结构34A嵌合。由此,收纳于最下层子壳体S3内的端子T与追加子壳体S4的防脱部35卡止而防脱。此外,层叠壳体111中的追加壳体的可使用数量不限于一个,能够在中层子壳体S2与最下层子壳体S3之间追加使用任意数量的追加子壳体S4。由此,例如在如上所述层叠的追加子壳体S4与最下层子壳体S3之间进一步追加一个其他的追加子壳体S4的情况下,则成为将五个子壳体S层叠而构成的层叠壳体。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中层子壳体S2具备:第二层子壳体S2,其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S1对置地配置,能收纳所述端子T;以及至少一个追加子壳体S4,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层子壳体S2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S3之间,能收纳所述端子T,在所述追加子壳体S4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相互用相同的防脱结构35A设置有所述防脱部35,该防脱部35防止与该所述追加子壳体S4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子壳体S的内部所收纳的端子T脱离,在所述追加子壳体S4的上表面及所述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相互用相同的防脱接受结构34A设置有防脱接受部34,该防脱接受部34能接纳与所述追加子壳体S4的上表面及所述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子壳体S的所述防脱部35。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追加子壳体S4追加任意数量并层叠,从而在仅由四层以上的子壳体S构成的层叠壳体111中,能够在各子壳体S的内部收纳端子T。接着,利用图13至图15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10是如下结构:对实施方式1的第一接头连接器10L和第二接头连接器10R在相互不同的位置设置误连结防止部240L、240R,防止在将各子壳体S层叠时左右相邻的子壳体S1~S3弄错。对与实施方式1对应的结构,使用对实施方式1的附图标记加上200的附图标记。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其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名称和附图标记。如图1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头连接器210L设置有第一误连结防止部240L,如图13A所示,在第二接头连接器210R设置有第二误连结防止部240R。第一误连结防止部240L和第二误连结防止部240R在第一接头连接器210L和第二接头连接器210R使前表面对齐地配置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此外,第二误连结防止部240R的其他结构与第一误连结防止部240L同样,因此以下仅对第一误连结防止部240L进行说明,关于第二误连结防止部240R的结构,仅将附图标记L替换为R进行图示,省略说明。第一误连结防止部240L由侧方突出部241L、嵌合凹部242L以及下方突出部243L构成。并且,这些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配置于构成第一层叠壳体211L的各第一子壳体S201L、S202L、S203L各自上。详细地,如图14B所示,在第一最上层子壳体S201L的左右两侧壁238L如图15B所示设置有侧方突出部241L,侧方突出部241L不向下方突出而向外侧方突出。在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左右两侧壁238L设置有嵌合凹部242L和下方突出部243L。嵌合凹部242L形成为使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两侧壁238L朝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并朝向上方开口而能够从上方接纳侧方突出部241L。下方突出部243L使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两侧壁238L的一部分不向外侧方突出而向下方突出,其突出形状为能与嵌合凹部242L嵌合的形状。在第一最下层子壳体S203L的左右两侧壁238L仅设置有嵌合凹部242L。该嵌合凹部242L为与设置于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嵌合凹部242L相同的形状。在各第一子壳体S201L~S203L正规层叠的状态下,第一最上层子壳体S201L的侧方突出部241L从上方与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嵌合凹部242L嵌合。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下方突出部243L从上方与一最下层子壳体S203L的嵌合凹部242L嵌合。各侧方突出部241L的突出端与第一中层子壳体S202L的各侧壁238L成为同一面。由此,第一误连结防止部240L成为整体上不从第一层叠壳体211L的两侧壁238突出的结构。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第一连接器210L和第二连接器210R,第一连接器210L和第二连接器210R在所述层叠壳体211分别具备将所述端子T的侧方覆盖的侧壁238,且相互沿左右排列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210L的所述侧壁238L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10R的所述侧壁238R、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埋入形成有误连结防止部240,所述误连结防止部240按每个所述子壳体S而设置,分别形成为在预定的层叠顺序上相互能够嵌合的形状。根据该结构,第一接头连接器210L及第二接头连接器210R设置有形状按每个子连接器S不同的误连结防止部241~243,所以在将各子连接器S层叠时,能够防止设为错误的层叠顺序。另外,第一接头连接器210L的误连结防止部240L和第二接头连接器210R的误连结防止部240R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相互不同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两接头连接器210R、210L之间的各子壳体S弄错。而且,各误连结防止部240在各接头连接器210L、210R中不从覆盖端子T的侧壁238L、248R突出,所以即使设置误连结防止部240,接头连接器210R、210L也不会大型化。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能以下面的方式实施。1在实施方式1~3中,各子壳体S的各防脱部35设为在各子壳体S正规层叠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的结构,但是各防脱部也可以不必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另外,各防脱部也可以不设为仅与各端子T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半卡止的结构。因此,例如,也可以将设置于最上层子壳体的下表面的各防脱部和设置于中层子壳体的上表面的各防脱部以在前后方向上成为交错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各防脱部能够遍及各端子的整个宽度卡止,所以能够更确实地防止端子脱离。2在实施方式1~3中,将下方防脱结构35A设为在宽防脱部35C的两侧排列设置有窄防脱部35D的结构,但是下方防脱结构35A不限于此。例如,下方防脱结构也可以仅由宽防脱部构成,或者还可以仅由窄防脱部构成。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个将对置地配置的子壳体内的各端子单独地遍及整个宽度卡止的整个宽度防脱部,或者还可以设置一个与对置地配置的子壳体内的所有端子总括地卡止的总括防脱部。3在实施方式1~3中,将最上层子壳体S1的下表面的防脱部35设为与中层子壳体第二层子壳体S2的下表面同样的下方防脱结构35A,将中层子壳体第二层子壳体S2的上表面的防脱接受部34设为与最下层子壳体S3的上表面同样的上方防脱结接受构34A,但是最上层子壳体的下表面的防脱部不必是与中层子壳体第二层子壳体的下表面相同的结构,另外中层子壳体第二层子壳体的上表面的防脱接受部不必是与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同样的结构。总之,在设置有追加子壳体的情况下,只要追加子壳体的上表面的防脱接受部设为与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的防脱接受部同样的防脱接受结构、且追加子壳体的下表面的防脱部设为与第二层子壳体的下表面的防脱部同样的防脱结构即可。附图标记说明10:接头连接器连接器11:层叠壳体34:防脱接受部34A:上方防脱接受结构防脱接受结构35:防脱部35A:下方防脱结构防脱结构210L:第一接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210R:第二接头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38:侧壁240240L、240R:误连结防止部S:子壳体S1:最上层子壳体S2:中层子壳体第二层子壳体S4:追加子壳体S3:最下层子壳体T:端子。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具备能收纳端子的子壳体在上下层叠三层以上而构成的层叠壳体,其中,所述层叠壳体具备配置于最上层的最上层子壳体、与最上层子壳体对置地配置的中层子壳体、以及配置于最下层的最下层子壳体作为所述子壳体,所述最上层子壳体具备防止收纳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端子脱离的防脱部,所述中层子壳体具备防止收纳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端子和收纳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端子脱离的至少一对防脱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最上层子壳体和所述中层子壳体层叠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的所述防脱部和配置于所述中层子壳体的所述一对防脱部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中层子壳体具备:第二层子壳体,其与所述最上层子壳体对置地配置,能收纳所述端子;以及至少一个追加子壳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层子壳体与所述最下层子壳体之间,能收纳所述端子,在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层子壳体的下表面以彼此相同的防脱结构设置有防止与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下表面及所述第二层子壳体的下表面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子壳体的内部所收纳的端子脱离的所述防脱部,在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上表面及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以彼此相同的防脱接受结构设置有防脱接受部,该防脱接受部能够接纳与所述追加子壳体的上表面及所述最下层子壳体的上表面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子壳体的所述防脱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具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所述层叠壳体分别具备将所述端子的侧方覆盖的侧壁,且相互能沿左右排列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侧壁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侧壁、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埋入形成有误连结防止部,所述误连结防止部按每个所述子壳体设置,分别形成为在预定的层叠顺序上能相互嵌合的形状。

百度查询: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