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_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_201810064142.2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8-01-23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公开(公告)号:CN108373063B

主分类号:B65H23/198(20060101)

分类号:B65H23/198(20060101);B65H23/16(20060101);B41J15/16(20060101)

优先权:["20170130 JP 2017-014829"]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2.26#授权;2020.02.21#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8.07#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能够将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的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印刷装置所具备的输送装置12具备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被配置于与输送机构23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收卷部22。此外,输送装置12具备张力施加部15,所述张力施加部15朝向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施力,并具有对介质M施加张力的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力杆55。而且,输送装置12具备以间歇的方式独立地对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进行驱动的控制部。控制部以使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迟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的方式进行控制,且以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并行地输送介质M的方式进行控制。

主权项: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张力施加部,其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施力,并具有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控制部,其以间歇性的方式独立地对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驱动,所述第二输送部为,对从所述第一输送部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部,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较迟,且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以并行的方式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全文数据: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卷筒纸等长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背景技术[0002]例如,在对大张尺寸的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存在有具备以所谓的卷对卷rolltoroll方式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这种输送装置具有:输送部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其对从卷筒体被供给的长条的介质进行输送;收卷部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其在与输送部相比靠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将由印刷部实施了印刷的介质收卷成卷筒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张力施加部张力施加机构)的输送装置,所述张力施加部为了将介质稳定地收卷到收卷部上,而向从输送部至收卷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施加张力。输送装置具备张力施加机构,该张力施加机构的被一对臂支承的张力施加部件张力杆利用自重而对带状的介质施力,从而对介质施加张力。输送装置通过利用对张力施加部件到达上限位置以及下限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的各个传感器而对收卷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张力施加部件在固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进而使预定范围内的张力作用于介质上。[0003]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张力施加机构中,当输送部开始进行介质的输送时,在输送部与收卷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上首先会发生松弛,稍后张力施加部件利用自重而下落至介质上。如此,在输送开始等时张力施加部件无法追随介质的松弛且因其施力而与暂时分离的介质发生碰撞之时,有可能会对介质施加过度的张力。这种过度的张力例如会通过输送部与收卷部中的至少一方而引起介质的偏移。另外,这种课题并不限于张力施加部件利用自重而对介质施力的结构,在使用弹簧等以其他的方式来对介质施力的结构中也是大致共同存在的。[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744号公报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变动抑制得较小的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0006]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张力施加部,其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施力,并具有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控制部,其以间歇性的方式独立地对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驱动,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较迟,且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以并行的方式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0007]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与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较迟,因此通过该定时的延迟从而会在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处于介质上产生松弛。之后,介质被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以并行的方式进行输送。因此,介质的松弛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动。此时的松弛量与第二输送部未被驱动且仅驱动第一输送部时的介质的松弛量相比足够小。因此,张力施加部件通过自身的施力(例如包含由重力形成的施力)而开始移动起至与介质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相对变短。该移动距离越短,则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接触时的移动速度越小。因此,缓和了张力施加部件未能追随介质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再次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碰撞能量),并且将在介质上产生的张力抑制得较小。例如,能够减少因在介质的输送开始时在张力施加部件与暂时分离的介质接触时对介质施加了过度的张力而造成的、在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中的至少一方上产生的介质的输送偏移。因此,能够将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0008]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一输送速度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速度设为相同。[0009]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输送速度和第二输送速度相同,因此能够使张力施加部件未能追随介质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再次发生碰撞时的介质的松弛量充分小于不驱动第二输送部时的松弛量,并且能够将其设定为大致固定。由于张力施加部件与被保持为大致固定的松弛量的介质发生碰撞,因此能够缓和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碰撞能量),而且还能够抑制冲击的偏差。[0010]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具有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第一输送速度相比所述第二输送部的第二输送速度变大的期间,并且所述第一输送部在所述期间结束之前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一输送距离长于所述第二输送部在所述期间结束之前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距离。[0011]根据该结构,在与第一输送部的第一输送速度相比第二输送部的第二输送速度变大的期间内,介质的松弛量减小而使介质接近张力施加部件。此外,由于第一输送部在该期间结束之前输送介质的第一输送距离长于所述第二输送部在该期间结束之前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距离,因此至该期间结束为止介质具有松弛状态。因此,由于从张力施加部件因自身的施力而开始移动起至与介质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相对变短,因此能够缓和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冲击。[0012]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二输送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输送速度之后,使所述第二输送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输送速度。[0013]根据该结构,在使第二输送速度大于第一输送速度而减少了介质的松弛量之后,使第二输送速度小于第一输送速度从而增加介质的松弛量。由此,通过减少介质的松弛量,从而能够缩短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而且之后,介质将向介质的松弛量增加的方向、即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减小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的相对速度,并且如果在该状态下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则该碰撞时的冲击也被抑制得较小。[0014]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了输送距离为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迟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并在所述第一输送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不驱动所述第二输送部。[0015]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输送部输送介质的第一输送距离为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迟于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另一方面,由于在苐一输送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第二输送部未被驱动,因此能够避免因第二输送部被驱动而拉动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从而提高了介质的张力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介质的张力提高而使介质在第一输送部中偏移的输送偏移的发生频率。_[0016]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实施使所述第二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速度追随于所述第一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速度的变动的控制。[0017]根据该结构,由于使第二输送速度追随于第一输送速度的变动,因此即使第一输送速度发生了变动,也能够在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松弛量抑制得较小的同时,将该松弛量的变动抑制得较小。[0018]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停止定时相同。[0019]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停止定时相同,从而在输送停止后介质的松弛不会增减,因此能够对例如在被张力施加部件按压的状态下因介质的松她发生增减而造成的张力的变动进行抑制。[0020]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张力施加部,其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施力,并具有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控制部,其以间歇性的方式分别独立地对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驱动,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同,且所述第二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速度慢于所述第一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速度。[0021]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同,且第二输送部的第二输送速度慢于第一输送部的第一输送速度,因此在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上会形成松弛。由于此时的介质的松弛量与第二输送部未被驱动的情巧相比变小,因此从张力施加部件开始移动起至与暂时分离的介质发生碰撞为止的移动距离相对变短。其结果是,能够缓和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冲击。[0022]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二输送部为,对从所述第一输送部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部,所述控制部取得所述收卷部对所述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外径二并根据所述收卷外径而对所述收卷部收卷所述介质的作为第二输送速度的收卷速度进行补正。,[0023]根据该结构,由于对从第一输送部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部的收卷速度第二输送速度根据收卷部对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外径而被补正,因此不论收卷部的收卷外径如何,均能够适当地缓和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了碰撞时的冲击。[0024]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而对所述第二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速度进行补正。、[0025]根据该结构,由于根据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而对第二输送部输送介质的第二输送速度实施了补正,因此能够适当地缓和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冲击。、[0026]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张力施加部具备张力减小部,所述张力减小部减小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向所述介质的施力。[0027]根据该结构,由于张力施加部具备用于减小张力施加部件的向介质的施力的张力减小部,因此与不具有张力减小部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在介质被输送而形成松弛时在张力施加部件朝向施力方向开始移动时,会比较缓慢地开始动作。因此,虽然容易发生在输送开始时张力施加部件未能追随介质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发生碰撞的情况,但是通过由控制部实施的对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的控制,从而缓和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冲击。其结果是,能够对在介质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进行抑制。[0028]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上述输送装置和印刷部,所述印刷部在通过所述输送装置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上进行印刷。[0029]根据该结构,由于印刷装置具备对印刷部所印刷的介质进行输送的上述输送装置,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输送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由此,能够提供品质较高的印刷物。附图说明[0030]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0031]图2是表示张力施加部的结构的立体图。[0032]图3是表示张力杆的上限位置的侧剖视图。[0033]图4是表示张力杆的下限位置的侧剖视图。[0034]图5是表示下限传感器的结构的剖视图。[0035]图6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0036]图7是表示张力施加部的结构的侧剖视图。[0037]图8是表示臂的倾斜角与介质的张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0038]图9是表示张力调节控制中的输送速度、收卷速度以及松弛量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0039]图1〇是表不在介质的输送开始如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首U视图。[0040]图11是表示在介质的输送开始时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尚J视图。[0041]图丨2是表示张力调节控制被实施时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0042]图13是表示张力调节控制的流程图。[0043]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中的输送速度、收卷速度以及松弛量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0044]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中的输送速度、收卷速度以及松弛量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0045]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中的输送速度、收卷速度以及松弛量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0046]图1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中的输送速度、收卷速度以及松她量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0047]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的流程图。[0048]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的流程图。[0049]图20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张力调节控制的流程图。[0050]图21是表示张力调节控制中的输送速度、收卷速度以及松她量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0051]第一实施方式[0052]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印刷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为,例如对大张尺寸的长条的介质实施印刷记录)的大面幅打印机LFP:Largeformatpinter。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等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以使各部件等的尺寸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图示。此外,在图1至图4等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而图示了X轴、Y轴以及Z轴,将图示轴向的箭头标记的顶端侧设为“+侧”,将基端侧设为“一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0053]首先,对印刷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为,例如喷墨式的大幅面打印机。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输送装置I2,其以卷对卷方式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印刷部13,其对介质M的预定区域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对图像或文字等进行印刷;介质支承部14,其对介质M进行支承;张力施加部15;以及控制部41,其对这些各个结构部进行控制。而且,这些各个结构部被支承于具有台车的主体框架16上。另外,介质M为,例如具有64英寸(Inch左右的宽度的氯乙烯类薄膜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成为Z轴方向,在印刷部13中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成为Y轴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成为X轴方向。[0054]输送装置12具有将卷筒状的介质M向输送方向(图中的箭头标记方向)上的印刷部13送出的馈送部21、和对在印刷部13中被印刷并被送出的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22。输送装置12具有输送机构23,所述输送机构23在馈送部21以及收卷部22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中途处对介质M进行输送。输送机构23具备输送辊对23a和向输送辊对23a输出旋转动力的输送电机23M。虽然图1所示的输送机构23为具有一个输送辊对23a的示例,但也可以具有多个输送辊对23a。此外,输送机构23并不限于辊式输送机构,也可以采用在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对介质M进行载置并输送的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机构23相当于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收卷部22相当于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0055]在馈送部21中,保持有将未使用的介质M卷绕成圆筒状的卷筒体R1。在馈送部21中,以可更换的方式而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X轴方向上的长度或卷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1。而且,通过使馈送部21利用未图示的馈送电机的动力而使卷筒体R1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介质M从卷筒体R1上被放卷并向印刷部13实施馈送。在收卷部22中,通过印刷部13而被印刷的介质M被收卷成圆筒状从而形成卷筒体R2。收卷部22具备一对支架22a和收卷电机22M,所述一对支架22a具有对用于将介质M收卷而形成卷筒体R2的圆筒状的芯材进行支承的一对收卷轴22b,所述收卷电机22M输出使一对收卷轴22b旋转的动力。通过使收卷电机22M被驱动并使收卷轴22b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介质M被收卷于被收卷轴22b所支承的芯材上,进而形成卷筒体R2。[0056]印刷部13具备记录头31和滑架移动部33,所述记录头31能够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所述滑架移动部33使搭载有记录头31的滑架32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记录头31具有多个喷嘴,且被构成为能够从各个喷嘴喷出油墨。而且,通过反复实施如下的主扫描和副扫描,从而在介质M上对图像或文字等进行印刷,所述主扫描为,在通过滑架移动部33而使滑架32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使油墨从记录头31喷出的扫描,所述副扫描为,输送装置12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的扫描。[0057]介质支承部14具有:第一支承部24,其被构成为能够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上对介质M进行支承,且被设置于馈送部21与输送机构23之间;第二支承部25,其与印刷部13对置配置;第三支承部26,其被设置于第二支承部25的下游侧端部与收卷部22之间。[0058]印刷装置11具备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器预加热器27、第二加热器28以及第三加热器后加热器29。控制部41通过使第一加热器27、第二加热器28以及第三加热器29进行驱动,从而利用热传导而使介质支承部14中的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面被加热,由此从介质M的背侧对介质M进行加热。第一加热器27对第一支承部24进行加热,从而在与印刷部13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一Y轴侧处对介质M进行预热。第二加热器28对第二支承部25进行加热,从而在印刷部13的喷出区域内对介质M进行加热。第三加热器29对第三支承部26进行加热,通过对第三支承部26上的介质M进行加热,从而使喷落在介质M上的油墨中的、尚未干燥的油墨至少在通过收卷部22实施收卷之前完全地干燥定影。[0059]张力施加部15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处对介质M施加张力。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对在介质支承部14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即第三支承部26的下端与收卷部22之间向中空延伸的部分进行按压,从而对介质M施加张力。张力施加部I5具有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转动的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力杆55,张力杆55通过与被印刷部13印刷了图像等的介质M的背面接触,从而对介质M施加张力。[0060]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2来对张力施加部1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张力施加部15包括:能够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一对臂54、被支承于一对臂54的一端上且能够与介质M相接的张力杆55、和被支承于一对臂54的另一端上的作为张力减小部的一个示例的配重52。张力杆55和配重52由如下的长条部件构成,所述长条部件利用其基端部和顶端部而将一对臂54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连接起来。[0061]张力杆55呈圆柱形状,且以与介质M的宽度相比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方式被形成。配重52呈长方体形状,且被形成为与张力杆55大致相同的长度。张力杆55和配重52构成了张力施加部15的锤部。一对臂54被转动轴53所支承,所述转动轴53在设置于所述一对臂54的各自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上的张力杆55与配重52之间被设置于主体框架16上。由此,张力施加部15能够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并且通过张力杆55与被印刷部13印刷了图像等的介质M的背面接触,从而能够对介质M施加张力。[0062]一对臂54呈朝向铅直方向(Z轴方向)的上方而弯曲成凸状的形状。通过该形状,由于能够避开被设置于收卷部22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且对收卷介质M的收卷轴22b进行支承的支架22a等而使张力杆55与介质M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张力施加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减小张力施加部15与操作者等其他物体接触的频率。而且,由于张力杆55和配重52由将一对臂54连接在一起的长条部件构成,因此提高了张力施加部15的扭转刚性,从而即使在张力施加部15与其他物体发生了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张力施加部15的变形。[0063]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5来对张力杆55的转动范围进行说明。印刷装置11具备用于求取张力杆55的上限位置P1以及下限位置P2的传感器部60。传感器部60具有上限传感器61、下限传感器62以及标记板⑵。标记板63呈以转动轴53为中心的扇状,且被设置于臂54上。上限传感器61以及下限传感器62为透射式光电传感器,并且被设置在能够对标记板63的外周缘部圆弧部分进行检测的位置处。[0064]接下来,对下限传感器62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上限传感器61的结构与下限传感器62为同一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5所示,下限传感器62具备发光部65和受光部66,所述发光部65具有射出光的发光元件等,所述受光部66具有接受光的受光元件等。发光部65和受光部66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被设置^下限传感器62被设置在主体框架16上。标记板6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配置于发光部65与受光部66之间。图3表;^从发光部65射出的光被标记板63遮光,从而受光部66未被受光的状态。此时,下限传感器62输出“断开OFF”的信号。标记板63从图3的状态起与臂54张力施加部15—起以转动轴53为中心绕逆时针进行转动。当标记板63的下限端部63a从图3所示的位置起到达图4所示的位置时,标记板63从发光部65和受光部66之间脱离,并成为从发光部65射出的光被受光部66接受的状态。此时,下限传感器62输出“接通0N”的信号。[0065]张力施加部15在张力杆55的位置处于从图3所示的上限位置P1至图4所示的下限位置P2为止的范围内向介质M施加张力。详细而言,由印刷部13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3的驱动而被输送并从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依次被送出。由此,随着第三支承部26的顶端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的长度渐渐地变长,位于上限位置P1的张力杆55因自重而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朝向下限位置P2渐渐地转动(下降)。当张力杆55到达下限位置P2时,与臂54—起进行了转动的标记板63从下限传感器62的发光部65与受光部66之间脱离,从而从下限传感器62输出“接通”的信号。[0066]控制部41在接收到从下限传感器62输出的“接通”的信号时,对收卷电机22M进行驱动从而使介质M被收卷到收卷部22上。由此,对介质M进一步施加张力并产生了使张力杆55上升的力。随着介质M被收卷部22卷起而使第三支承部26的顶端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的长度变短,位于下限位置P2的张力杆55将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朝向上限位置P1进行转动上升)。当张力杆55到达上限位置P1时,与臂54—起转动的标记板63从上限传感器61的发光部65与受光部66之间脱离,并从上限传感器61输出“接通”的信号。控制部41在接收到从上限传感器61输出的“接通”的信号时,停止收卷电机22M的驱动从而使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结束。通过反复实施以上动作,从而张力施加部15使张力杆55在上限位置P1和下限位置P2的范围内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进而对介质M施加预定的张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张力杆55从上限位置P1移动至下限位置P2的期间内,输送机构23实施多次输送动作。即,针对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多次输送动作,而实施一次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_[0067]接下来,参照图7来对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位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中,示出了张力杆55的重心位置M1、配重52的重心位置M2以及张力施加部15整体的重心位置M3。如图7所示,配重52的重心位置M2被设置于与连结臂54的转动支点53a与张力杆55的重心位置Ml的直线Cl相比靠铅直方向上的下方的位置处。由此,即使臂54为朝向铅直方向的上方而弯曲成凸状的形状,也能够使张力施加部15整体的重心位置M3靠近连结转动支点53与张力杆55的重心位置Ml的直线C1上。此外,由于配重52的重心位置M2相对于穿过转动支点53a的铅直线而被设置于与张力杆55的重心位置Ml相反一侧,因此张力施加部15整体的重心位置M3靠近转动支点53a侧,从而重心位置M3与转动支点5:3a的距离1变短。[0068]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来对张力杆55能够向介质M施加张力的转动范围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7中,将连结转动支点53a和张力杆55的重心位置Ml的直线C1与铅直线所成的角设为0,并将時尔为臂54的倾斜角转动角)。[0069]图8的横轴表示臂54的倾斜角0,纵轴表示在位于倾斜角9处的张力杆55对介质M进行按压时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图中的虚线A表示施加于介质M上的预定的上限张力,虚线B表示施加于介质M上的预定的下限张力。曲线C表示通过具有配重52的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而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曲线D表示通过不具有配重52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而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0070]在将张力施加部15的质量设为w,将转动支点53a与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位置M3之间的距离设为1时参见图7,以下式来表示为了向介质M施加张力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的载荷F。[0071]F=w•1•sin9...式1[0072]从式1可知,载荷F根据倾斜角0而发生变动,当距离1变短时,载荷F的变动量与距离1成比例地变小。由此,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的变动也变小。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上的转动支点53a与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位置M3之间的距离1明显小于不具有配重52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上的该距离,因此如果将本实施方式的曲线C与比较例的曲线D进行比较,则张力的变化量也明显变小。[0073]倾斜角G为曲线C与预定的下限张力B的交点,并且表示张力杆55位于上限位置P1时的臂54的倾斜角。倾斜角K为曲线C与预定的上限张力A的交点,并且表示张力杆55位于下限位置P2时的臂54的倾斜角。从倾斜角G至倾斜角K表示收卷部22对介质M进行收卷时的张力杆55的转动范围。此外,通过使倾斜角G以及倾斜角K与张力杆55能够接触介质M的物理转动界限一致,从而能够将张力杆55的转动范围设为最大。[0074]在图8中,在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中,将介质M收卷于收卷部22时的张力杆的转动范围成为从倾斜角H至倾斜角J为止的倾斜角e的范围。由图8中的曲线C与曲线D的比较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与比较例中的张力施加部相比,能够大幅度地扩展张力杆55的转动范围。[0075]在此,参照图8来对介质M的松弛进行说明。对于介质M而言,图1所示的构成输送机构23的输送辊对23a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对所述介质M施加有向输送方向推出的力。此外,对于介质M而言,通过张力施加部15和收卷部22的旋转驱动而对所述介质M施加有向输送方向拉动的力。通过该推出的力和拉动的力,从而使介质M从输送机构23朝向收卷部22被输送。[0076]接下来,参照图6来对印刷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控制部41为,用于实施对印刷装置1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41被构成为,包括控制电路44、接口(IF42、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43以及存储部45。接口42在计算机或数码相机等的对图像进行处理的外部装置46与印刷装置11之间实施数据的发送与接收。CPU43为,用于实施来自检测器组47、第一旋转检测器48以及第二旋转检测器49等的输入信号的处理或印刷装置1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0077]CPU43基于从外部装置46接收到的印刷数据,通过控制电路44而对使介质M在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23、使滑架32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滑架移动部33、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记录头31、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22以及未图示的各个装置进行控制。另外,虽然在图6中省略了馈送部21,但控制部41对构成馈送部21的未图示的馈送电机进行驱动控制。[0078]存储部45为用于确保存储CPU43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部件,并具有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0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的存储兀件。检测器组47包括用于对张力杆55的上限位置P1进行检测的上限传感器61、和用于对张力杆55的下限位置P2进行检测的下限传感器62。第一旋转检测器48对输送親对23a的旋转进行检测。第二旋转检测器49对收卷部22收卷轴22b的旋转进行检测。各个旋转检测器48、49例如由旋转编码器构成,并输出包括与旋转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旋转检测信号。控制部41基于来自第一旋转检测器48的旋转检测信号,而对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作为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的输送速度Vf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41基于来自第二旋转检测器49的旋转检测信号而对收卷部22输送收卷介质M的作为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速度Vw进行控制。另外,也可以代替各个旋转检测器48、49而根据输送电机23M的旋转指令值以及收卷电机22M的旋转指令值而取得各自的旋转量。[0079]此外,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用于对输送电机23M以及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的加减速曲线Accelerationdecelerationprofile的数据。即,当介质M的输送量被决定时,控制部41从存储部45读取与输送量相对应的加减速曲线。控制部41基于加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进行加速控制。当输送电机23M的驱动速度达到目标速度时,以固定速度而对输送电机23M进行速度控制。当输送机构23所输送的介质M到达减速开始位置并能够达到从输送电机23M的驱动开始的驱动量、与减速开始位置相对应的减速开始驱动量时,基于减速曲线而实施减速控制。其结果为,当输送电机23M被减速而停止时,被输送机构23所输送的介质M停止在目标停止位置处。另外,由于收卷电机22M的速度控制也基本相同,因此当收卷量输送量被决定时,将根据加减速曲线而实施加速、定速、减速的速度控制。[008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在图13中以流程图来表示的张力调节控制用程序、和在该张力调节控制中使用的、一部分示于图9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中的速度控制曲线。该速度控制曲线在对构成收卷部22的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时供CPU43使用。当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介质M的输送量被决定时,控制部41对是否实施张力调节控制进行判断,在实施张力调节控制的情况下,决定如下内容,即,对应于在对输送电机23M进行控制时作为目标的输送量第一输送距离)的、在对收卷电机22M进行控制时作为目标的收卷量第二输送距离)。该目标收卷量作为小于目标输送量的值而被算出。例如,在张力调节控制中,在CPU43基于速度控制曲线而实施收卷速度控制的情况下,以在基于输送用的加减速曲线而实施了目标输送量的输送动作的情况下使输送动作和收卷动作的停止定时输送停止定时变为相同的方式来求取目标收卷量。另外,在张力调节控制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使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在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相比而较早的定时下停止,并使收卷部22的输送停止定时早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停止定时。[0081]此外,张力杆55以预定的加速度在本示例中为重力加速度实施施力。在采用张力杆55利用自重而进行转动的结构(自重转动式的情况下,当从输送机构23开始实施介质M的输送时,张力杆55与介质M的输送速度相比缓慢地开始动作。特别是,在张力杆55的重心高于转动支点53a的情况下,张力杆55相当缓慢地开始动作。因此,在介质M的输送开始时’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而向施力方向(下降侧的转动方向)移动,且介质M从张力杆55暂时分离,之后与该分离了的介质M发生碰撞。[0082]在此,开始移动了的张力杆55会因自身的施力(重力)而渐渐加速。因此,张力杆55从移动开始位置起至与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而暂时分离了的介质M再次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转动路径上的移动长度或者移动时间越长,则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移动速度越大。例如,当采用不使收卷部22驱动的结构时,由于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量较大的情况下,将形成相对较大的松弛量的松弛,因此存在直至张力杆55再次与介质M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转动量变长的趋势,从而使张力杆55与介质M接触时的移动速度变为相对高速。因此,在输送量较大的情况下,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碰撞能量会相对变大,从而在介质M上产生过大的张力。[0083]因此,为了将张力杆55与介质M碰撞时所产生的张力在预定范围内抑制得较小,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1实施对输送机构23以及收卷部22进行控制的张力调节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41对输送机构23以及收卷部22进行控制,从而与不实施张力调节控制的情况相比,将介质M的松弛量调节为较小。在此,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以及输送速度Vf根据印刷开始定时以及印刷速度来决定。控制部41通过相对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以及输送速度Vf而对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以及收卷速度Vw进行控制,从而将介质M的松弛量调节得相对较小。[0084]图9表示输送机构23实施一次输送动作时控制部41所实施的张力调节控制的控制内容。图9的上半部分的曲线图表示输送动作开始以后的介质M的松弛量Sm的时间变化,该图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表示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速度Vf以及收卷部22收卷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的时间变化。下半部分的曲线图中的单点划线表示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实线表示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0085]如图9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收卷速度Vw的上升)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输送速度Vf的上升相比较迟,且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以并行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输送。特别是,在本示例中,控制部41将输送速度Vf与收卷速度Vw设为相同。即,在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中将速度曲线设为相同。因此,虽然与输送机构23相比,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延迟了延迟时间△t的量,但是在输送开始以后的加速区的加速度和未图示的减速区的减速度相同,从而定速区的固定速度Vc输送速度成为相同的值。另外,延迟时间At被设定为如下时间,即,在输送机构23开始进行了介质M的输送的情况下,在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M再次接触之前,能够开始实施收卷部22的驱动的时间。[0086]控制部41在如下情况下执行上述的张力调节控制,所述情况为,输送机构23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量Lf第一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预定距离的一个示例)以上。另一方面,控制部41在输送量Lf小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的情况下,不执行张力调节控制,且不使收卷部22驱动。在此,在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以上的情况下实施张力调节控制的理由在于,如果不使收卷部22驱动,则介质M的松弛量会变大,从而在张力杆55与介质M碰撞时有可能会产生过度的张力,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而实施张力调节控制。此外,在输送量Lf小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的情况下不实施张力调节控制的理由在于,即使不使收卷部22驱动,介质M的松弛量也较小,在张力杆55与介质M碰撞时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张力。另外,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为,相当于能够产生在张力杆55的与介质M的碰撞时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松弛量中的最小的松弛量的输送量Lf的值。[008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输送机构23的输送停止定时与收卷部22的输送停止定时设为相同。即,控制部41在输送机构23所输送的介质M接近目标停止位置并到达减速开始位置时,同时开始进行输送电机23M和收卷电机22M的减速。因此,输送电机23M和收卷电机22M根据相同的减速曲线而以相同的减速度进行减速,并且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停止从而介质M停止在目标停止位置处的同时,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也停止。如此,由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和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同时结束,因此与收卷量Lw相比,输送量Lf仅大出大致相当于延迟时间At的量的输送量。因此,当目标输送量Lf被决定时,控制部41将在该目标输送量Lf中减去延迟时间At量的输送量而得到的值决定为目标收卷量。[0088]另外,控制部41还可以进一步一并实施以下两个控制中的至少一方。CPU43参照计算或者表格数据而取得用于将张力杆55与暂时分离的介质M接触时的相对速度在预定范围内抑制得较小所需的松弛量。并且,相对于输送机构23输送电机23M的输送开始定时以及输送速度Vf而对收卷部22收卷电机22M的输送开始定时以及收卷速度Vw进行驱动控制,以获得该松她量。[0089]此外,在对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进行规定的倾斜角0为90度以下的情况下,由于移动开始位置越高例如倾斜角e越小),则张力杆55越缓慢地开始动作,因此张力杆55的移动距离越长,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越大。因此,控制部41在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处于预定高度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张力调节控制,另一方面,所述控制部41在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小于预定高度的情况下不实施张力调节控制。[0090]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印刷部13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过程中,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3的驱动而被输送。由于介质M被输送因而在介质支承部14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处在介质M上会形成松弛,由此张力杆55将因自重而下降并通过其施力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从而对介质M施加张力。多次实施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并且每当张力杆55从上限位置P1到达下限位置P2时,便使收卷部22被驱动。通过利用收卷部22而将介质M收卷于卷筒体R2上,从而使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第三支承部26的顶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长度变短并使张力杆55向上方被卷起。当通过传感器部60检测到张力杆55因该卷起而到达上限位置P1时,收卷部22的驱动被停止。这样,在印刷过程中,在通过张力杆55而对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实施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以及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基于传感器部60的检测结果的上述收卷部22的收卷控制以外,还通过以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并行的方式而实施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从而实施使输送动作开始初期内的由张力杆55产生的张力缓和的张力调节控制。[0091]但是,当在张力杆55停止于上限位置P1与下限位置P2之间的预定高度以上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开始实施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介质M的输送时,首先会在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上产生松弛。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I5具有配重52,因此与不具有配重52的比较例相比,其重心位置位于相对靠转动轴53侧处,且惯性相对较大。因此,张力杆55与惯性相对较小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的张力杆相比,将缓慢地开始下落。此外,根据印刷速度的高速化要求,输送机构23的输送介质M的输送速度是比较快的。因此,在输送动作开始时张力杆55从移动开始位置起下落至介质M上的下落距离具有与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相比相对变大的趋势。由于该下落距离的增大与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的下落速度碰撞速度的增大相关,因此成为使介质M产生过大张力的原因。[0092]此外,当张力杆55开始缓慢地下落时,具有直至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为止的经过时间(下落所需时间变长的趋势。当该下落所需时间变长时,由于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增大,因此下落距离会变大。而且,由于下落过程中的张力杆55会因自身的施力在本示例中为重力而加速,因此如果下落开始位置相同,则下落所需时间(即下落距离越长,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的下落速度冲突速度就越大。[0093]进一步,当介质M的输送量较大时,由于介质M的松弛量变大,因此张力杆55的下落距离会变大。故此,下落距离根据输送动作开始时的臂54的下落开始位置倾斜角0以及输送量而发生变动。因此,在张力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倾斜角0位于预定高度以上的位置时,将因其较大的下落距离以及下落速度,而在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容易产生过大的张力。[009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张力调节控制中对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进行控制,从而使张力杆55下落到碰撞到介质M上时的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小到预定值以下。因此,避免了在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0095]以下,参照图9至图12来对图13中以流程图表示的张力调节控制进行说明。[0096]控制部41取得用于将介质M输送至下一个目标停止位置的输送量,并根据输送量而求取目标停止位置。控制部41选择与输送量相对应的速度曲线。[0097]首先,在步骤S11中,控制部41开始进行使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动作。即,控制部41开始进行输送电机23M的驱动。控制部41根据存储于存储部45中的加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进行加速控制。[0098]在步骤S12中,对输送量是否大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进行判断。在此,张力杆下落容许值是指,在使收卷部22处于停止状态下,在仅使输送机构23驱动的情况下,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有可能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极限松弛量之上加上预定的安全系数而得到的输送量。在本示例中,表示张力杆55的位置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的对应关系的表格数据被存储于存储部45中。控制部41参照以张力杆55的位置信息倾斜角0为基础而从存储部45读取的表格数据,从而取得与位置信息相对应的张力杆下落容许值。另外,控制部41也可以以张力杆55的位置信息为基础使用预定的计算式来对张力杆下落容许值进行计算。此夕卜,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对张力杆55的位置为最大的情况下的张力杆下落容许值进行设定,从而不管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如何,均使用固定的张力杆下落容许值的结构。[0099]如果输送量大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在S12中作出肯定判断),则进入步骤S13,如果输送量不大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在S12中为否定判断),则结束该程序。[0100]在步骤S13中,控制部41执行收卷速度控制。即,控制部41根据在从存储部45中读取的图9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中所表示的收卷速度Vw的速度曲线,而对构成收卷部22的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0101]如图9所示,控制部41使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延迟预定的延迟时间At,并以相同的加速曲线加速度使收卷部22加速。其结果是,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在与输送速度Vf相比延迟了延迟时间At的定时下上升,并以相同的速度梯度而加速。因此,收卷速度Vw在与输送速度Vf相比延迟了延迟时间At的定时下到达固定速度Vc。[0102]因此,至此为止的介质M的松弛量Sm的经时变化如图9所示。即,在从介质M的输送开始起至延迟时间At的期间内形成松弛,并且松弛量Sm增加。然后,在经过了延迟时间At之后,开始实施收卷部22的驱动。当介质M的向卷筒体R2的收卷开始时,由于在两个速度Vf、VW中存在些许的速度差,因此松弛量Sm稍有增加。[0103]然后,在收卷速度Vw达到了固定速度Vc之后,输送速度Vf以及收卷速度Vw均被保持为固定速度Vc。因此,介质M被维持为固定的松弛量Sm。如此,在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开始实施后,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以并行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输送。特别是,在本示例中,控制部41以相同的速度曲线来对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进行速度控制,并将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和收卷部22输送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设为相同。因此,虽然在初始的延迟时间At的期间内所形成的松弛量Sm在收卷动作开始后直至收卷速度Vw达到固定速度Vc为止的期间内稍有增加,但是由于张力杆55在收卷速度Vw达到固定速度Vc之后与介质M发生碰撞,因此能够始终将该碰撞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Sm设为大致固定。其结果是,能够将在输送动作开始时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的偏差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将在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张力抑制得较小,而且也能够将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0104]然后,当介质M到达减速开始位置时,输送速度Vf以及收卷速度Vw在相同的定时下开始减速,并且输送机构23以及收卷部22根据相同的减速曲线而以相同的减速度进行减速。然后,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在相同的停止定时下停止输送。[0105]如图10所示,在未实施介质M的输送的输送开始前,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均停止了的状态下,设为张力杆55位于预定位置以上的高度处。在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收卷部22停止的状态下,输送机构23被驱动,从而开始实施介质M的输送。于是,通过以在图9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中以单点划线表示的输送速度Vf来对介质M进行输送,从而在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上发生松弛参照图11。此时,惯性较大的张力杆55因自重(自身的作用力而开始比较缓慢地下降,并且移动速度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渐渐地增大。因此,在介质M的输送开始时,张力杆移动速度小于以输送速度Vf被输送的介质M的松弛的下降速度。其结果是,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并朝向暂时分离的介质M而下落。[0106]如图12所示,在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开始起经过预定的延迟时间At之后,开始实施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因此,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介质M的输送和由收卷部22实现的介质M的收卷以并行的方式实施。此时,虽然因两个速度Vf、Vw的微小的速度差而使介质M的松弛量稍有增加直至收卷速度Vw达到固定速度Vc为止,但是介质M的松弛量Sm与不实施收卷动作的情况相比被抑制得相对较小。而且,如图12所示,虽然张力杆55从在该图中以实线所示的下落开始位置起下落移动)到以双点划线所示的下落位置处,但此时的下落距离移动距离被抑制得较小。虽然张力杆55因自重作用力而渐渐地加速,但由于下落至介质M上的下落距离被抑制得较小,因此下落至介质M上时的张力杆55的移动速度被抑制得相对较小。[0107]因此,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变小。然后,在相对速度与预定值相比变小的状态下,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由此,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碰撞能量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抑制了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此夕卜,以在输送速度Vf与卷取速度Vw均达到固定速度Vc之后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的方式对定时进行调节。因此,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松弛量Sm的偏差被抑制得较小,由此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的偏差被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的偏差被抑制得较小。[0108]但是,由于印刷装置11的组装精度误差等,有时会在从输送机构23至收卷部22的输送路径中,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X轴侧一端侧)的输送路径长度与一X轴侧(另一端侧的输送路径长度上产生差异。例如,在+X轴侧的输送路径长度与一X轴侧的输送路径长度相比而略短的情况下,在+X轴侧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的输送路径的介质M上会产生松弛。如此,在介质M于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发生了松弛的情况下,将偏向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侧而产生较大的张力。[0109]多次实施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并且每当张力杆55达到图8所示的预定的上限张力虚线A的倾斜角J时,便使收卷部22被驱动,从而在使介质M被收卷于卷筒体R2上的同时使张力杆55被卷起而向上方移动。在该卷起过程中,在介质M上,除了被施加有预定的上限张力以外,还被施加有由收卷部22的旋转驱动而产生的拉伸力。此时,当在上述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于输送路径长度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使收卷部22驱动时,将在收卷部22中产生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X轴侧另一端侧)以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X轴侧的端部一端部为中心而旋转的这样的力偶。通过该力偶,从而在输送辊对23a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矩形区域内会产生张力集中线,所述张力集中线为,张力从收卷部22的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侧的另一端部起朝向输送辊对23a的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的一端部而集中的倾斜延伸的线。通过该张力集中线,从而在输送机构23中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处产生与另一端部相比较强的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拉伸力。[0110]设为在产生了该张力集中线的状态下,将会施加张力杆55下落时的较大的施力。在该情况下,在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的一端侧处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拉伸力与介质M和输送机构23之间的摩擦力相比变大,从而会重复进行介质M的松弛了的该一端侧的介质M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而使介质M的松弛进一步变大的恶性循环。由于该松弛被蓄积,从而有可能不久就会在被收卷于收卷部22的介质M上产生扭曲或皱褶。[0111]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具备配重52,因此能够更加扩展使张力杆55摆动的角度范围(转动范围),因此与不具备配重52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相比,能够相对减少张力杆55的卷起次数。[0112]另一方面,由于设置有配重52的张力施加部I5的惯性较大,因此在张力杆55因自重而下落时与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相比较缓慢地开始动作,因此会担心张力杆55的下落距离以及张力杆55的相对于介质M的碰撞速度相对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下落过程中的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张力杆55的下落距离以及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变小的方式来对收卷部22进行控制。因此,与在输送动作过程中不实施收卷动作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在张力杆5下落碰撞到介质M上时在介质M上产生的张力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张力杆55的下落冲击而在介质M的松弛的一端侧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处介质M的松弛进一步变大的情况。其结果是,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位置精度会提高,与之相伴地,印刷部13的印刷位置精度也会提高。由此,能够提高作为卷筒体R2而被收卷的介质M的印刷质量,而且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在被收卷于收卷部22的介质M上产生扭曲或皱褶的情况。[011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0114]1输送装置12具备: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张力施加部15,其朝向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施力,并具有对介质M施加张力的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力杆55。而且,输送装置12具备控制部41,所述控制部41以间歇性的方式独立地对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进行驱动。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较迟,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以并行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输送。由此,通过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相对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的延迟,从而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处于介质M上产生松弛。之后,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而以并行的方式被输送。因此,介质M的松弛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动。此时的松弛量充分小于不驱动收卷部22仅驱动输送机构23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因此,从张力杆55利用自身的施力(例如重力)而开始移动例如下落起至与介质M发生碰撞为止的移动距离(下落距离相对变短。由于张力杆55在移动距离上移动的期间内会因自身的施力而渐渐地加速,因此移动距离越短,则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移动速度越小。因此,缓和了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再次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碰撞能量。因此,能够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处将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例如,能够将因在介质上M产生了过度的张力而使介质M相对于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中的至少一方而滑动偏移的输送偏移和卷绕偏移中的至少一方的发生频率抑制得较小。[0115]其结果是,能够将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精度保持为固定,从而能够对介质M实施高精度高画质的印刷。此外,在产生了相对于从输送机构23起至收卷部22为止的部分的介质M而因其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输送路径长度之差和收卷部22的驱动力而以倾斜延伸的方式所产生的张力集中线的状态下,抑制了张力杆55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过度的张力。因此,能够抑制因这种过度的张力而使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中的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侧所产生的介质M的松弛进一步变大的恶性循环。由此,能够减少因这种介质M的松弛的增大而使在被收卷于收卷部22的介质M上产生扭曲或皱褶的情况。[0116]2控制部41将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和收卷部22输送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设为相同。由此,能够将输送速度Vf和收卷速度Vw达到固定速度Vc输送速度之后的松弛量Sm设定为大致固定。因此,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介质M的松她量充分小于不驱动收卷部22时的松她量,并且被保持为大致固定。由此,能够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碰撞能量),而且也能够将冲击的偏差抑制得较小。[0117]⑶控制部41在输送量Lf•第一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预定距离的一个示例)以上的情况下,使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晚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并在输送量Lf小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的情况下,不驱动收卷部22。由此,能够减少在收卷部22被驱动时由于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处介质M被拉伸从而在输送机构23中介质M发生偏移的频率。[0118]⑷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的输送停止定时相同。因此,在输送停止后,介质M的松弛不会增减。例如,能够对在被张力杆55按压的状态下因介质M的松弛发生增减所造成的张力的变动进行抑制。[0119]5张力施加部15具备用于减小张力杆55的对介质M的施力的作为张力减小部的一个示例的配重52。由此,在介质M被输送而产生了松她时,张力杆55与不具有配重52的结构相比会缓慢地朝向施力方向而开始动作。因此,虽然容易发生在输送开始时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M碰撞的情况,但通过由控制部41实施的对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的控制,从而能够对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进行抑制。[0120]6印刷装置11具备输送装置12和印刷部13,所述印刷部13在通过输送装置12而被输送的介质M上进行印刷。因此,能够通过印刷装置11而获得与输送装置12相同的作用效果。由此,能够提供品质较高的印刷物。[0121]第二实施方式[0122]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张力调节控制的控制内容有所不同以外,其余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23]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41对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通过根据图14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的加减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以及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从而对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以及收卷部22的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进行控制。[0124]如图14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控制部41所控制的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相同。输送速度Vf和收卷速度Vw同时开始进行驱动。然后,至少在加速过程中,使收卷部22输送介质M的收卷速度Vw慢于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速度Vf。在本示例中,如图14所示,与加速过程中的作为输送速度Vf的时间变化的速度梯度加速度相比,使作为收卷速度Vw的时间变化的速度梯度加速度较小。然后,在图14所示的示例中,在定速区中,将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设为相同。另外,即使在定速区中,也可以使收卷速度Vw慢于输送速度Vf。[0125]虽然在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预定长度的输送时,收卷部22与输送机构23同时开始进行输送,但是控制部41以使收卷速度慢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的方式进行驱动。由于在加速过程中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慢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因此如图14的上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那样,从输送开始时起介质M的松弛量会渐渐地增加。然后,当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达到固定速度Vc而从加速过程变为定速过程时,在此之后,输送速度Vf和收卷速度Vw将被维持为相同的固定速度Vc。因此,在定速过程中,介质M的松弛大致被保持为固定的松弛量Sm。此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Sm与收卷部22未被驱动的情况相比足够小。[0126]因此,能够始终将输送开始后不久张力杆55与松弛的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Sm设为略少的大致固定的量。由此,能够将在输送动作开始时张力杆55未能追随介质M的松弛且与暂时分离的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的大小以及偏差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将在该碰撞时所产生的介质M的张力抑制得较小,而且也能够将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0127]然后,当输送过程中的介质M达到目标位置近前的减速开始位置时,输送机构23以及收卷部22在相同的定时下开始减速,并且输送速度Vf以及收卷速度Vw以相同的减速度渐渐地降低,从而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在相同的输送停止定时下使介质M的输送动作和介质M的收卷动作停止。[0128]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外,还由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和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在相同的定时下开始实施,并且与输送速度Vf相比收卷速度Vw较慢,因此在输送开始时可形成的松弛量Sm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会缓慢地增加。[0129]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30]7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相同,收卷部22输送介质M的收卷速度Vw慢于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由此,在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处于介质M上形成松弛,且此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Sm与收卷部22未被驱动的情况相比而变小。因此,从张力杆55开始移动起至与暂时分离的介质M发生碰撞为止的下落距离移动距离)相对变短。其结果是,能够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0131]第三实施方式[0132]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张力调节控制的控制内容有所不同以外,其余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33]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41对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通过根据图15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的加减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以及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从而对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以及收卷部22的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进行控制。[0134]如图15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延迟了延迟时间At,且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以并行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输送。特别是,在本示例中,虽然控制部41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而将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时的加速过程的加速度加速曲线)和收卷部22输送介质M时的加速过程的加速度设为相同,但在定速区内,则将第二输送速度Vw设为与第一输送速度Vf相比为低速VwVf〇[0135]控制部41在输送机构23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张力调节控制,在输送量Lf小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的情况下不执行张力调节控制且不驱动收卷部22。此外,在将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的输送停止定时设为相同的这一点上,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0136]控制部41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以上的情况下,如图15的下半部分所示那样,在从输送动作的开始起延迟了固定的延迟时间At之后,开始进行收卷动作。因此,松弛量Sm在刚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之后会增加。其后,虽然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以相同的加速曲线被驱动,但是因输送开始定时不同从而收卷速度Vw稍慢于输送速度Vf,因此在收卷部22的加速过程中,松弛量Sm会缓慢地递增。进一步,控制部41以在定速过程中使收卷速度Vw稍稍慢于输送速度Vf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在输送速度Vf和收卷速度Vw分别成为固定速度Vcl、Vc2之后,松弛量Sm仍会渐渐地增加。而且,由于张力杆55与介质M碰撞时的松弛量Sm与收卷部22未被驱动的情况相比而足够小,因此此时的冲击被缓和得较小。其结果是,避免了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并由此抑制了输送机构23中的介质M的输送偏移、以及收卷部22中的介质M的收卷偏移。[0137]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38]8控制部41在输送量Lf第一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为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使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而较迟,且在输送量Lf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不驱动收卷部22。因此,在输送量Lf为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对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于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进行抑制,另一方面,在输送量Lf•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因收卷部22被驱动而造成的、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被拉伸而提高介质M的张力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介质M的张力升高从而在输送机构23中介质M发生偏移的频率。[0139]第四实施方式[0140]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除了张力调节控制的控制内容有所不同以外,其余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41]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41对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通过根据图16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的加减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以及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由此,控制部41对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以及收卷部22的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进行控制。[0142]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也是在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〇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张力调节控制,在输送量Lf小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的情况下不执行张力调节控制(即不驱动收卷部22。此外,在将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的输送停止定时设为相同的这一点上,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0143]如图16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在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以上的情况下,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延迟了延迟时间At,并在收卷动作开始以后,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以并行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输送。此时,如图16的上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那样,松弛量Sm在刚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之后会增加。其后,虽然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以相同的加速曲线被驱动,但是因输送开始定时不同从而收卷速度Vw稍慢于输送速度Vf,因此在收卷部22的加速过程中,松弛量Sm会缓慢地递增。[0144]在本示例中,如图16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存在有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相比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变大的期间T1第一期间)。在该第一期间T1内,松弛量Sm会减少。此外,控制部41使输送机构23在第一期间T1结束之前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量第一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长于收卷部22在第一期间T1结束之前对介质M进行输送收卷)的收卷量第二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因此,即使在收卷速度Vw大于输送速度Vf的期间T1内介质M的松弛量Sm减少了,至少在介质M上也不会没有松弛。通过该松弛量Sm的减少,从而使介质M相对接近于张力杆55,进而使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的下落距离相对变小。[0145]此外,如图16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1在第一期间T1之后,存在有与输送速度Vf相比收卷速度Vw变小的期间T2第二期间)。因此,在第二期间T2内,介质M的松弛量Sm会增加。而且,在该松弛量Sm增加的过程中,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由于在介质M的松弛量Sm的增加过程中,介质M远离张力杆55,因此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变小。由此,由于张力杆55在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变小的状态下与介质M发生碰撞,因此介质M在碰撞时所受到的冲击被缓和得更小。此外,由于在第一期间T1内使介质M接近张力杆55,因此即使在第二期间T2内使介质M远离张力杆55,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Sm也足够小。因此,能够将张力杆55从下落开始位置起下落至介质M上为止的下落距离被抑制得足够小,这一点有效地作用在了进一步缓和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上。[0146]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在使收卷速度Vw大于输送速度Vf的期间T1之后,将收卷速度Vw和输送速度Vf维持为相同速度,并在输送速度Vf和收卷速度Vw为相同的速度的状态下使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即使采用该结构,也能够有效地将张力杆55的下落距离抑制得较小,而且与张力杆55和靠近过来的介质M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两者的相对速度抑制得较小。此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图14相同,也可以通过使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同时开始延迟时间At=0、且使收卷速度Vw小于输送速度Vf,从而在介质M上形成松弛。[0147]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48]⑼控制部41在输送开始初期在介质M上形成了松弛之后,设置使收卷速度Vw大于输送速度Vf的期间T1,并使输送机构23在期间T1结束之前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距离长于收卷部22在期间T1结束之前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第二输送距离。因此,能够相对缩短张力杆55因自身的施力(重力)而从开始移动起至与介质M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下落距S,从而能够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0149]10进一步,在第一期间T1之后,在第二期间T2内使收卷速度Vw小于输送速度Vf。由此,通过在第一期间T1内使在介质M的输送开始初期所形成的介质M的松弛量Sm减少,从而能够缩短到张力杆55与介质M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下落距离),而且之后,能够减小在第二期间T2内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其结果是,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抑制得更小,并能够将此时在介质M上产生的张力抑制得更小。[0150]第五实施方式[0151]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除了张力调节控制的控制内容有所不同以外,其余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5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41对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通过根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加减速曲线而对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和收卷部22的介质M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进行控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使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追随于输送速度Vf的变动的方式对收卷部22进行速度控制。[0153]控制部41在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张力调节控制,在输送量1丨小于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的情况下不执行张力调节控制且不驱动收卷部22。此外,在将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的输送停止定时设为相同的这一点上,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0154]如图17所示,在输送量Lf为张力杆下落容许值Lo以上的情况下,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延迟了延迟时间At,且在收卷动作开始以后,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以并行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输送。此时,如图17的上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松弛量Sm在刚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之后会增加,其后,在加速过程中因输送开始定时不同从而收卷速度Vw稍慢于输送速度Vf,因此松弛量Sm会缓慢地递增。然后,由于在定速区中输送速度Vf和收卷速度Vw成为相同的固定速度Vc,因此松弛量Sm基本上被保持为大致固定。[0155]在本示例中,控制部41如图17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那样,例如在定速区内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f因某种原因而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以使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追随于输送速度Vf的变动的方式对收卷部22进行速度控制。详细而言,当基于来自第一旋转检测器48的旋转检测信号的输送速度Vf实际输送速度相对于基于加减速曲线的目标输送速度发生了偏移时,控制部41以使输送速度Vf接近于目标输送速度的方式对输送机构23进行速度控制。进一步,控制部41向使基于来自第二旋转检出器49的旋转检测信号的收卷速度Vw实际收卷速度与输送速度Vf的速度差中的、因此时的输送速度Vf的偏差而造成的速度差的变动量变小的一侧对收卷部22进行速度控制。[0156]其结果是,即使松弛量Sm因输送速度Vf的变动而发生了变动,也能够通过收卷速度Vw相对于输送速度Vf的追随而将此时的松弛量Sm的变动量抑制得较小。例如,如图17的上半部分的曲线图所示,即使在定速区内输送速度Vf发生了变动,通过使收卷速度Vw追随于该变动了的输送速度Vf,从而也能够将因输送速度Vf的变动所造成的介质M的松弛量Sm的变动抑制得相对较小。[0157]由此,在介质M的输送开始后,在到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为止的期间内,即使输送速度Vf发生了变动,也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介质M的松弛量Sm抑制在与输送速度Vf未发生变动时的松弛量Sm相比而较小的变动量的范围内。其结果是,虽然输送速度Vf会发生变动,但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的大小以及偏差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避免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而且能够将张力的偏差抑制得较小。另夕卜,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与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同时开始。此夕卜,虽然在定速区中将输送速度Vf第一输送速度和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设为相同,但也可以使收卷速度Vw慢于输送速度Vf,而且还可以存在有与输送速度Vf相比收卷速度Vw变大的期间T1参见图16。[0158]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五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59]11控制部41以使收卷速度Vw追随于输送速度Vf的变动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即使假设输送速度Vf发生了变动,也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松弛量Sm的变动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松弛量Sm抑制得较小,而且虽然输送速度Vf会发生变动但能够将松弛量Sm的偏差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同时对在介质M上产生的过度的张力与张力的偏差进行抑制。[0160]第六实施方式[0161]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虽然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不考虑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的条件下对收卷电机22M进行了速度控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根据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而对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进行控制。除了这一点有所不同以夕卜,其余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62]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41对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还具有在图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测量部50。测量部50为用于对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进行测量的装置,例如由传感器等构成。从测量部50向控制部41输入有包含与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相对应的检测值在内的检测信号。测量部50例如由距离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非接触式传感器或者与卷筒体R2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式传感器等而构成。此外,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在图18中以流程图来表示的张力调节控制用的程序。[0163]以下,参照图18所示的流程图来对控制部41所实施的张力调节控制进行说明。[0164]首先,在步骤S21中,控制部41实施由测量部50实现的收卷外径的测量。例如,控制部41从测量部50输入包括与测量部50所测量出的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相对应的检测值在内的检测信号。控制部41以来自测量部50的检测信号中的检测值为基础而取得测量部50所测量出的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0165]在接下来的步骤S22中,控制部41开始实施使输送机构23输送介质M的输送动作。即,控制部41开始进行输送电机23M的驱动。控制部41根据被存储于存储部45中的加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进行加速控制。其结果是,开始实施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动作,并将在印刷部中13结束了印刷的介质M从输送机构23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送出。[0166]在步骤S23中,以收卷外径为基础而对收卷速度Vw进行补正。控制部41参照表示存储于存储部45中的收卷外径与收卷速度Vw之间的关系的补正表,从而取得与此时的收卷外径相对应的补正值。进一步,控制部41使用补正值而对被加减速曲线设定的速度进行补正。其结果是,取得了与收卷外径相对应的收卷速度Vw。[0167]在步骤S24中,控制部41实施收卷速度控制。即,控制部41根据补正后的加减速曲线而对收卷电机22M进行驱动控制。其结果是,通过收卷部22而以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来对从输送机构23被送出的介质M进行收卷。另外,输送机构23的输送开始定时与收卷部22的输送开始定时收卷开始时刻之间的关系、输送速度Vf与收卷速度Vw的加速过程中的时间变化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以及输送速度Vf与收卷速度Vw的大小关系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与时序图所示的设定内容基本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加减速度曲线决定的收卷速度Vw为根据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R而实施了补正的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的方式来对收卷部22进行收卷控制。[0168]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69]1¾控制部41取得收卷部22的收卷外径R,并根据所述收卷外径R而对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进行补正。由此,由于收卷部22对介质M进行输送时的收卷速度Vw根据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R而被实施了补正,因此不论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R如何,均能够适当地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跋生碰童时的冲击。[0170]第七实施方式[0171]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桌七头施方式中,在不使用所述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由传感器等构成的测量部50的情况下实施求取收卷外径的测量处理。除了这一点有所不同以外,其余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72]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在图19中以流程图表示的收卷外径测量程序的程序。此外,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速度控制曲线。在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图18所示的张力调节控制中使用测量部50而实施的收卷外径的测量步骤S21是以如下方式来实施的,即,在不使用测量部50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图19所示的收卷外径测量程序,从而使用输送系统的第一旋转检测器48以及第二旋转检测器49的各个检测信号并利用软件的处理来实施。[0173]控制部41在未实施输送动作时执行图19所示的收卷外径测量程序。控制部41例如在印刷装置11的电源接通时、印刷待机时、印刷过程中的实施输送动作时以外等的时候,执行收卷外径测量程序。[0174]首先,在步骤S31中,开始实施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定量L的输送。即,控制部41在收卷部22的驱动停止了的状态下,使输送机构23驱动。控制部41对在该驱动过程中来自第一旋转检测器48的检测信号的例如脉冲的数量进行计数,从而根据该计数值而取得实时的输送量。在此,定量L只要为例如最大收卷外径时的卷筒体R2的一周量的长度以下的长度即可。这是为了避免定量L不必要地变长从而使收卷外径的测量所需时间也不必要地变长的情况。另外,定量L也可以为超过最大收卷外径的卷筒体R2的一周量的长度。[0175]在步骤S32中,停止输送机构23的定量输送。即,当与实时的输送量相对应的介质M的输送位置到达了用于使介质M停止在相当于定量L的目标位置处的减速开始位置时,控制部41开始进行输送机构23的减速,并使介质M停止在输送了定量L的目标位置处。其结果是,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上形成了对应于定量L的松弛。[0176]在步骤S33中,开始进行收卷旋转量的测量。即,控制部41开始对来自第二旋转检测器49的检测信号的脉冲的数量进行计数,从而开始进行收卷部22的旋转量的测量。[0177]在步骤S34中,开始进行收卷动作。即,控制部41通过使收卷电机22M的驱动开始而开始,从而实施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其结果是,开始实施定量L的介质M的收卷。此时,实施在步骤S33中开始的收卷旋转量的测量。[0178]在步骤S35中,对收卷负载是否超过了张力上限值进行判断。即,控制部41基于来自第二旋转检测器49的检测信号或者收卷电机22M的指令值而取得收卷电机22M的收卷负载。然后,控制部41在收卷负载未超过张力上限值的期间内(在S35中作出否定判断),直接继续进行收卷动作以及收卷旋转量的测量。另一方面,当收卷负载超过了张力上限值时在S35中作出肯定判断),控制部41将进入步骤S36并结束收卷动作,并且在步骤S37中结束收卷旋转量的测量。[0179]在步骤S38中,控制部41使用收卷旋转量9w并通过式R=Lew而对收卷外径R进行计算。当以此方式结束对收卷外径的测量时,控制部41结束该程序。[0180]接下来,当成为输送动作的开始时期时,控制部41在图18中的步骤S22中开始进行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然后,控制部41通过使用与收卷外径相对应的补正值而对与自从存储部45读取的收卷电机用的速度控制曲线参照图9、图14〜图17中所设定的输送开始位置起的实时的输送距离相对应的目标速度进行补正,从而取得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目标速度)(S23。然后,通过控制部41的CPU43将该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作为目标值而向控制电路44发出指令,从而根据对图9、图14〜图17所示的加减速曲线实施补正而得到的加减速曲线来对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其结果是,实施了根据收卷外径R而对图9、图14〜图17所示的加减速曲线进行了补正的张力调节控制,并通过该张力调节控制而进一步适当地实施了对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在介质M上所产生的张力进行缓和的控制。[0181]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七实施方式,能够在与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无关的条件下高精度地实施张力调节控制。由此,通过控制收卷部22而对介质M的移动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有效地缓和了张力杆55下落至介质M上时的冲击,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对在输送机构23中的介质M的输送偏移以及在收卷部22中的介质M的收卷偏移进行抑制。[0182]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七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83]13控制部41在不使用测量部50的情况下取得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R,并根据收卷外径R而对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进行补正。由此,由于即使不具备测量部50也可根据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R而对收卷部22输送介质M时的收卷速度Vw实施补正,因此不论卷筒体R2的收卷外径R如何,均能够适当地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0184]第八实施方式[0185]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八实施方式中,张力调节控制的控制内容与其他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印刷装置11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内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0186]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41对输送机构23和收卷部2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1通过根据其他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加减速曲线而对输送电机23M以及收卷电机22M进行速度控制,从而对输送速度Vf以及收卷速度Vw进行控制。[0187]此外,输送装置12具备在图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转动角检测部56。转动角检测部56对张力杆55的臂54的转动角0倾斜角)进行检测。转动角检测部56例如由旋转编码器等旋转检测器构成。[0188]此外,在图6所示的存储部45中,存储有在图20中以流程图表示的张力调节用程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张力杆55的从移动开始位置下落开始位置起的转动量△9下落转动量而对收卷速度Vw进行补正。因此,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表示下落转动量A0与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收卷速度补正表。[0189]此外,在存储部45中存储有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个速度控制曲线中的一个。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21所示,采用使用了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图9相同的速度控制曲线的示例,并在补正时利用在图21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速度控制曲线来实施收卷速度Vw的补正控制。[019°]首先,对收卷速度补正表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当输送速度Vf为固定时,能够将介质M的从输送开始位置起的输送量AL与张力杆55从下落开始位置下落至介质M上为止的下落距离h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定义为h=fAL。根据该关系,在不驱动收卷部22的情况下,输送量AL越大,则下落距离h=fAL越长。该下落距离h能够通过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过程中实施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而被调节补正为较短。关于收卷部22,如果以与图21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输送机构幻的输送速度Vf相同的加速度曲线、即以实线表示的收卷速度Vw而使收卷部M驱动,则除了输送量AL极短的一部分例外情况之外,基本上不论输送量AL如何均能够将下落距离h设为大致固定。此外,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或者倾斜角e越处于较高的位置例如上限位置P1时,则张力杆55将越缓慢地开始动作。因此,即使为相同的下落距离h,也由于张力杆55的加速度不同,而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速度上产生不同。考虑到这一点,在本示例中,根据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的不同而使收卷速度Vw变化。[0191]在图21的下半部分的曲线图中,实线表示在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加速度变为最高时的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例如0二90°上所设定的收卷速度Vw,且该曲线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在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加速度变为最低速度时的移动开始位置(例如上限位置P1上所设定的收卷速度Vw。该曲线图中的加速过程中的收卷速度乂¥可在从实线到双点划线之间设定多种不同的加速度(以下,亦称为“收卷加速度”。)。这些多种收卷速度Vw、^示张力杆55的从移动开始位置起的下落转动量A0与实时的收卷速度Vw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收卷速度补正表针对多个不同的移动开始位置中的每一个而被存储于存储部45中。[0192]以下,参照图20所示的流程图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调节控制进行说明。[0193]首先,在步骤S41中,控制部41对输送机构23进行驱动从而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动作。即,控制部41以按照被存储于存储部妨中的加速曲线的输送速度而开始进行输送电机23M的驱动。其结果是,开始实施将在印刷部13中结束了印刷的介质M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送出的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0194]在接下来的步骤S42中,控制部41对张力杆55的下落转动量△〇进行测量^控制部41在本次的输送动作开始之后,依次从转动角检测部56取得实时的转动角0。控制部41使用本次所取得的转动角9p,并根据张力杆55的下落开始时的转动角es与本次的转动角之间的差分而对下落转动量Ae二0P-0S进行测量。[0195]在步骤S43中,控制部41以下落转动量A0为基础参照收卷速度补正表而取得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0196]在步骤S44中,控制部41实施收卷速度控制,所述收卷速度控制以按照补正后的收卷速度Vw而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方式对收卷部22进行速度控制。例如,在图20中,通过重复进行步骤S42〜S44的处理,从而实施一次输送动作。[0197]例如,在图21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收卷速度Vw为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较高时的收卷速度,且与实线所示的收卷速度Vw相比收卷加速度较小。即,从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时起的时间t越久,则输送速度Vf与收卷速度Vw之间的速度差AVfw越大。即,张力杆55从移动开始位置起越下落,则输送速度Vf与收卷速度Vw之间的速度差AVfw越大。如在图21的上半部分的曲线图中以双点划线所表示的那样,在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相对较高(例如上限位置P1的情况下的、在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之前所形成的介质]y[的松她量5111与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相对较低例如0=90°的情况下的以实线表示的松她量Sm相比变大。如此,由于通过根据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来调节收卷速度Vw从而可对下落距离h进行调节,并且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设为大致固定,因此能够缓和张力杆55对介质M造成的冲击并抑制偏差。[0198]如上文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八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0199]14控制部41根据随着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动作的开始而开始下落的张力杆55的位置而对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进行补正。由此,能够适当地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例如,张力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越高,则越将输送速度Vf与收卷速度VW之间的速度差AVfw设得相对较大,从而越使松弛量Sm相对较大。因此,不论移动开始位置的有何不同,均能够将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AV设为大致固定。由此,能够缓和张力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时的冲击并有效地抑制偏差。[0200]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所示的改变例。此外,既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结构和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进行任意组合,也可以对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彼此进行任意组合。[0201]•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并不局限于张力杆55处于预定高度以上的位置时,也可以在张力杆55因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而下落时,实施始终将张力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调节得较小的上述的控制。[0202]•张力施加部件并未被限定于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张力杆55这样的转动式。例如,也可以是以能够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力、或者以能够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力的直动方式。在该情况下,张力施加部件的施力只要利用电动机等的驱动源的动力或弹簧的弹力而产生即可。[0203]•也可以采用不具备配重52的结构。[0204]•印刷装置并未被限定于串行打印机或行式打印机,也可以是滑架能够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的横动式打印机。[0205]•印刷装置并不局限于喷墨式打印机,也可以是电子照片式打印机、点击打式打印机、热转印式打印机以及印染印刷装置。[0206]•印刷装置也可以是使用例如印刷技术而在从卷筒体被放卷的由长条的薄型的基材基板构成的介质上喷出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油墨的液滴的印刷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喷出作为功能材料的粒子而使配线材料等金属粉分散于其中的液状体的液滴,从而在基板上形成电气配线图案的印刷装置。此外,还可以是向长条状的基板喷出作为功能材料的粒子而使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的粉末分散于其中的液状体的液滴,从而制造液晶、EL电致发光)以及面发光等的各种方式的显示器显示装置用的显示基板的像素的印刷装置。[0207]符号说明[0208]11…印刷装置、12…输送装置、13…印刷部、14…介质支承部、15…张力施加部、21…馈送部、22…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M…收卷电机、23…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a…输送辅对、2:3M…输送电机、24…第一支承部、25…第二支承部、26…第三支承部、31…记录头、32…滑架、33".滑架移动部、4卜.控制部、43...CPU、44…控制电路、52…作为张力减小部的一个示例的配重、53…转动轴、53a…转动支点、54."臂、55…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力杆、60…传感器部、61…上限传感器、62…下限传感器、M…介质、R2…卷筒体、e…倾斜角转动角)、Vf…作为第一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的输送速度、Vw…作为第二输送速度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速度、Lf…作为第一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的输送量、Lw…作为第二输送距离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量、AV…相对速度、T1…作为期间的一个示例的第一期间、T2…第二期间、R…收卷外径。

权利要求: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张力施加部,其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施力,并具有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_控制部,其以间歇性的方式独立地对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驱动,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比较迟,且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以并行的方式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一输送速度、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速度设为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第一输送速度相比所述第二输送部的第二输^速度变大的期间,并且所述第一输送部在所述期间结束之前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一输送距离长于所述第二输送部在所述期间结束之前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二输送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输送速度之后,使所述第二输送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输送速度。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一输送距离为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迟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并在所述第一输送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情况下不驱动所述第二输送部。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实施使所述第二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速度追随于所述第一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速度的变动的控制。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停止定时相同。8.—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张力施加部,其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施力,并具有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控制部,其以间歇性的方式分别独立地对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驱动,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的输送开始定时相同,且所述第二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速度慢于所述第一输送部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速度。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部为,对从所述第一输送部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部,所述控制部取得所述收卷部对所述介质进行收卷的收卷外径,并根据所述收卷外径而对所述收卷部收卷所述介质的作为第二输送速度的收卷速度进行补正。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而对所述第二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第二输送速度进行补正。11.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施加部具备张力减小部,所述张力减小部减小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向所述介质的施力。12.—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印刷部,其在通过所述输送装置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上进行印刷。

百度查询: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