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电连接装置_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_201810923335.9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8-08-14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公开(公告)号:CN109406835B

主分类号:G01R1/04(20060101)

分类号:G01R1/04(20060101)

优先权:["20170815 JP 2017-156932"]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4.09#授权;2019.03.2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3.01#公开

摘要:本发明能够提高被检查体的接触载荷并提高装置的耐久性,且能令被检查体及基板图案的电接触性良好,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被检查体的通电试验。本发明是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具备形成了配线的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插座部,其使安装在插座部的被检查体的电极部电连接到形成在基板上的配线,且插座部具有:多个触头,它们具有同被检查体的电极部接触的顶端;多个连接构件,它们同触头及基板上的配线接触;以及支承体,其弹性地支承各触头的旋转,插座部将这些构件收纳在孔部内,各连接构件具有同孔部的内壁面接触的基部、及同基板的配线电接触的底部,触头同连接构件的基部及底部电接触。

主权项:1.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具备形成了配线的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插座部,所述电连接装置使安装在所述插座部上的被检查体的电极部电连接到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配线,所述电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插座部具有:多个触头,它们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形成,具有同所述被检查体的电极部接触的顶端;多个连接构件,它们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形成,同所述触头及所述基板上的配线接触;支承体,其弹性地支承各所述触头的旋转;以及壳体部,其由电绝缘构件形成,并具有收纳所述触头、所述连接构件以及所述支承体的孔部,所述孔部具有成对地收纳所述触头及所述连接构件的狭缝,各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同所述孔部的所述狭缝的内壁面接触的基部、及同所述基板的配线电接触的底部,这些所述基部与所述底部连结,所述各连接构件的所述底部相对于所述基板平行地延伸,所述各连接构件的所述基部相对于所述基板立起地延伸,所述各触头不论其顶端被下压时的转动位置如何,其端面均能同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基部及所述底部同时电接触。

全文数据:电连接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例如能够应用于像集成电路一样平板状的被检查体的通电试验所使用的电连接装置。背景技术以往,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会进行关于已封装的集成电路的电特性的检查例如封装测试、最终测试。在这种检查中,使用一种电连接装置所谓的测试插座、插座板,其以可装卸地保持被检查体即集成电路的状态,使触头与该被保持的集成电路的电极端子电接触。安装在电连接装置上的集体电路经由该电连接装置电连接到检查装置测试器,并进行电特性的检查。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电连接装置,其为组装在基板上的电连接装置,其使内置的多个触头分别接触安装在电连接装置上的被检查体的多个端子以及与该多个端子分别对应的形成在基板上的多个导电性部。各触头在前端具有同被检查体的端子接触的顶端,且在下侧的端面具有同基板的导电性部接触的凸状弯曲的部分。多个触头由弹性构件即压针器可转动地弹性地支承在组装在基板上的壳体内。另外,多个触头由配置在与顶端和压针器所支承的部分之间的中间附近下方的橡胶构件从下方弹性地支承其转动部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装置因为利用压针器和橡胶构件的复原力对触头的顶端向上方施力,所以能够用规定的针压使触头顶端接触被检查体的电极,且因为触头顶端进行擦磨动作,所以能够在使被检查体与触头良好地接触的同时稳定地进行测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89555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电连接装置为了获得例如像以镀锡形成被检查体的端子的情况那样良好且稳定的接触,有时期望以更强的压入载荷使被检查体的端子接触触头,并期望进一步强化擦磨动作以避免周围的尘埃、来自被检查体的异物的影响而造成接触性降低。然而,在以高载荷使被检查体接触触头的情况下,基板会被触头的下端的端面强力按压,并且强力地滑动基板图案的表面,所以有基板图案受损之虞。另外,在加长触头的冲程而增加擦磨动作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提高基板图案受损之虞。因此,鉴于上述课题,寻求一种电连接装置,其能够以高于以往的载荷使被检查体的端子接触触头,并且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被检查体的基板图案的损伤,而能够良好地稳定被检查体以及基板图案的电接触性,以进行被检查体的通电试验。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具备形成了配线的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插座部,且使安装在插座部上的被检查体的电极部电连接到形成在基板上的配线,所述电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1插座部具有:多个触头,它们具有同被检查体的电极部接触的顶端;多个连接构件,它们同触头及基板上的配线接触;以及支承体,其弹性地支承各触头的旋转,所述插座部将这些构件收纳在孔部内;2各连接构件具有同孔部的内壁面接触的基部、及同基板的配线电接触的底部;3触头同所述连接构件的基部及底部电接触。发明的效果依据本发明,能够以高载荷进行被检查体的端子与触头的接触,并且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减小被检查体的基板图案的损伤,而能够使被检查体及基板图案的电接触性良好,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被检查体的通电试验。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插座部的构成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将触头组装体收纳在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壳体部内的状态下的剖视立体图。图5是表示收纳在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内的触头组装体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触头组装体的结构的构成图。图7是说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头的顶端施加压入载荷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头及连接构件的导电路径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变形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变形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A主要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A-1实施方式的构成参照图1~图4,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1的构成。图1是电连接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构成电连接装置1的插座部20的仰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装置1的A-A线剖切方向剖视图,图4是将触头组装体40收纳在构成插座部20的壳体部24内的状态下的剖视立体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1具有基板10以及设置在该基板10上的插座部20。电连接装置1与试验所需的收发电信号的检查装置也称为“测试器”。连接,从而检查所收纳的被检查体51的电特性。例如,在作为被检查体51的集成电路的制造工序中,能采用电连接装置1来作为组装完成后的集成电路的电试验例如,封装测试及最终测试等所使用的试验用IC插座。电连接装置1在位于插座部20的中央部的开口部14收纳被检查体51参照图3。例如,通过未图示的手段,利用规定的压入载荷,从下方向即开口部14的上方朝基板10侧按压被检查体51,从而将被检查体51安装在电连接装置1上。此处,对以例如镀锡等形成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的情况予以例示。具有用这种材质形成的端子511的被检查体51的压入载荷优选为高载荷,虽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能设为70gf~80gf的程度。基板10例如是通过电绝缘构件形成的配线基板。在基板10的表面上,例如利用印刷配线技术形成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配线图案11。在形成有配线图案11的基板10的表面上,例如利用螺丝、定位销等固定构件15来固定插座部20。如图1及图3所示,基板10上的配线图案11带状地形成在与各触头1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即,配线图案11以在基板10上,且与各触头12的下部接触而电连接的方式形成。如图1所示,配线图案11朝插座部20的外侧延伸而同未图示的检查装置侧的配线图案连接。该实施方式中,从插座部20的各边起,6道配线图案11空出规定的间隔而并排地朝插座部20的外部延伸。插座部20具有框部26、包含与被检查体51的端子电极部511电接触的多个触头12的触头组装体40、及收纳该触头组装体40的壳体部24。另外,电连接装置1也可在同一基板10上设置多个插座部20。框部26由电绝缘构件形成,且固定在壳体部24的上表面。框部26在俯视时外形呈大致长方形另外,大致长方形包含正方形。,在其俯视时中央部分设有开口部14,该开口部14是用于收纳被检查体51的上下贯通的孔,并具有长方形的开口。在框部26的开口部14的内壁面下侧,为了可装卸地安装被检查体且可靠地进行所收纳的被检查体51的定位,而设有相对于基板10为垂直的收纳壁面14b参照图3,其正视图内形状呈和所安装的被检查体51的外形相同、或略大地形成的大致长方形。另外,在开口部14的内壁面上侧,为了易于安装被检查体51,而具有以开口朝向框部26的上方变宽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4a。即,开口部14的4个侧面的上侧分别成为倾斜面14a。壳体部24是收纳触头组装体40并与框部26及基板10协作来保持触头组装体40的构件,其由电绝缘构件形成。如图3所示,壳体部24设置在基板10上,另外在壳体部24的上表面设有框部26。壳体部24的俯视下外形呈和框部26的俯视下外形相同形状的大致长方形,壳体部24和框部26以俯视下外形一致的方式重叠。壳体部24中,以配合收纳在框部26的开口部14内的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的位置的方式设有用于收纳触头组装体40的孔部18。该实施方式中,因为被检查体51在俯视下为大致长方形,且端子沿其底面的4条边并排配置,所以和开口部14的4条边各自平行地设置孔部18。另外,孔部18能根据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的位置,设置在与开口部14的边对应的位置,例如在俯视下长方形的被检查体51中,在端子511沿相对的一组边配置的情况下,在与开口部14的相对的一组边对应的位置设置孔部18即可。各孔部18具有如下构件连通而成的空间:多个狭缝17,它们用于各自收纳多个触头12;以及第1横孔191和第2横孔192,它们是收纳用于弹性地支承收纳在各狭缝17内的多个触头12的柱状的支承体的横孔,第1横孔191收纳用于支承触头12的顶端侧的第1支承体41,第2横孔192收纳用于支承触头12的后端侧的第2支承体42。构成孔部18的多个狭缝17部分以在相对于开口部14的各边垂直的方向上按规定的间隔平行地排成一列的方式进行配置,相邻的狭缝17彼此通过隔壁25来加以区划。狭缝17在壳体部24的上下开放。位于壳部24的上表面的各狭缝17的上侧开口其内侧面朝框部26的开口部14,外侧被框部26的下表面封住。狭缝17的面朝开口部14的上侧开口部分是供触头12的顶端能上下移动地朝向开口部14突出的部分,也称为触头突出用开口171参照图5。从触头突出用开口171突出的多个触头12的顶端能够与安装在开口部14的被检查体51的多个端子511分别接触。构成孔部18的第1横孔191部分及第2横孔192部分以与多个狭缝17垂直地交叉的方式,经由设置在狭缝17间的多个隔壁25上的凹部251、252而各自延伸,且在壳体部24的下表面开放。第1横孔191及第2横孔192同两端的狭缝17交叉而朝两外侧延伸。另外,该实施方式中,第1横孔191在端部同与其直角状邻接的另1个第1横孔191连通。第1横孔191位于狭缝17的内侧即,靠近开口部14侧,第2横孔192相比第1横孔位于更外侧距开口部14较远之侧。第1横孔191位于触头突出用开口171的下方时,收纳在第1横孔191内的第1支承体41能够支承触头12的顶端下方,因此比较优选。设置在狭缝17的隔壁25的供第1横孔191通过的第1凹部251是从壳体部24的下表面按相同宽度朝垂直方向上方延伸的凹部,其内端呈半圆形。同样,设置在狭缝17的隔壁25的供第2横孔192通过的第2凹部252是从壳体部24的下表面按相同宽度朝垂直方向上方延伸的凹部,其内端呈半圆形。位于壳部24的下表面的孔部18的开口是由狭缝17的下侧开口、第1横孔191的开口、及第2横孔192的开口组合形成的开口,并被基板10封住。在狭缝17的上端部分,形成有以相同宽度向外侧延长的槽即延长槽172,延长槽172的底面成为供后述的触头组装体40的连接构件43卡合的阶梯部173参照图5。接下来,参照图5~图6,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在壳体部24内的包含多个各触头12的触头组装体40的结构。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剖视图的收纳在壳体部24内的触头组装体40的结构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触头组装体40的结构的构成图。在壳体部24的各孔部18中,装入了包含多个触头12的触头组装体40。该触头组装体40具有多个触头12、多个连接构件43、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各连接构件43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形成,被夹置在触头12与基板10上的配线图案11之间,用于将触头12和配线图案11电连接的构件。如图5所示,连接构件43是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板状构件,具有相对于基板10在垂直方向上立起的基部432及相对于基板10平行地延伸的底部431。连接构件43的厚度形成为与触头12的厚度相同。连接构件43和触头12成对地收纳在各狭缝17内,其以底部431的下端面与基板10上表面的配线图案11接触,且基部432的外侧侧端同狭缝17的内壁内端抵接的方式配置在狭缝17内。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的上端面和基部432的内侧侧端面是同触头12的端面接触的面。由此,连接构件43发挥防止因触头12的顶端被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朝下方压入时的触头12端面的滑动、按压造成基板10及配线图案11、狭缝17内壁内端的损伤的作用。如果将基部432的宽度图5中左右方向的宽度加长至大于底部431的宽度图5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则能够提升基部432的散热性,因此比较优选。另外,如果狭缝17的内壁内端弯曲成凹圆弧状,则与基部432的外侧端面之间形成间隙,使得散热性提升,因此比较优选。在各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的上部设有朝横方向外侧突出的上端部434,该上端部434进入狭缝17的延长槽172,上端部434的下表面同阶梯部173上表面接触而卡合。由此,各连接构件43能够稳定地进行支承。上端部434的上表面设定为位于同壳体部24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或低于其的位置,由此,能够不妨碍框部26下表面与壳体部24上表面的连接就防止连接构件43的飞出。在上端部434与基部432相连的角部分的端面上,形成了凹部433,以防止对上端部434施力时的损伤。各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以其下表面同基板10的带状的配线图案11电接触的方式设置。由于底部431沿配线图案1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能够令各连接构件43和基板10的配线图案11的电接触性良好。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的内侧的侧端面其上侧略微沿着外侧,以使触头12的转动能够平滑地进行。各触头1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形成,如图5所示,其是形成为大致C字形的板状构件,在前端侧顶端侧具有同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电接触的顶端,并且在后端侧具有同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电接触的后端。触头12的顶端侧的部分具有从触头12的后端侧的部分朝斜上方延伸的臂部128以及从臂部128的端部朝大致垂直上方延伸的顶端部121。臂部128随着靠近顶端而宽度变窄,在臂部128的下侧的端面,具有第1支承端面122,其弯曲成凹圆弧状,并与第1支承体41的后方侧斜上方的圆弧部分接触而受支承。第1支承端面122设置在顶端部121的下方,且位于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的上方。由此,能够应对被检查体51的强压入载荷。在顶端部121被朝下方压下时,由被压缩后的第1支承体的复原力对第1支承端面122向后方侧斜上方施力,因此,能够避免触头12的后端部分的上浮。顶端部121其顶端形状呈凸圆弧状,因此,即使在顶端部121被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压下,臂部128转动,顶端部121向前方倾斜的状态下,顶端部121的接触部分的曲率也不会改变而能够稳定地接触。触头12的后端侧的部分在其上端具有第2支承端面123,其弯曲成凹圆弧状,同第2支承体42的下方及侧方的圆弧部分接触而受支承。另外,在触头12的顶端未被压下的状态下,在下端具有同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上表面接触的第1接触端面124,在后方侧端具有同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内侧侧端面接触的第2接触端面125。第1支承端面122与第1接触端面124之间的触头12下方的端面成为凸状弯曲的第3接触端面126。另外,第1接触端面124与第2接触端面125呈大致直角,其角部分成为弯曲成凸圆弧状的第4接触端面127。在触头12的顶端被向下方压入使得触头12转动的状态下,第3接触端面126同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接触而电连接,第4接触端面127同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接触而电连接。从第3接触端面126经由第1接触端面124、第4接触端面127,到第2接触端面125为止的端面平滑地相连,从而触头12在转动时与连接构件43的接触能够良好地进行。在触头12的后端具有凸部129,其被第2支承端面123与第2接触端面125夹住而相对于基板10朝大致垂直方向上方延伸。凸部129是在触头12的顶端被朝下方压下而使得触头12转动时,按压第2支承体42的部分,利用压缩后的第2支承体42的复原力,施力以使触头12的转动回到原位,并且施力以将第4接触端面127按压到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第4接触端面127弯曲成凸圆弧状,因此,不论触头12的转动位置如何,均能使相同曲率的端面接触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另外,第4接触端面127呈比第3接触端面126曲率更大,且比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的上表面与基部432的内侧侧端面的角部分曲率更小的凸弧状。由此,即使在因被检查体51压下触头12顶端,而使得触头12旋转时,也能够与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可靠地电接触。各触头12的第2支承端面123弯曲成弧的中心角为180度以上的凹圆弧状,能够同第2支承体42的下方及侧方的侧面接触。如此,在触头12顶端被被检查体51压下时,触头12以第2支承体42为轴转动,且利用被第2支承端面123按压的第2支承体42的复原力将第2支承端面123朝下方、后方侧侧方按压,因此,第3接触端面126一边被按压在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上表面一边滑动,且第4接触端面127一边被按压在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内侧侧端面一边滑动。由此,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同连接构件43电连接。各触头12不论触头12的顶端被下压时的转动位置如何,均能同各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及基部432双方同时电连接,因此,能够确保与基板10的配线图案11的电接触性良好。另外,因为构成为能同各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及基部432双方接触,所以即使在一方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接触的情况下,只要另一方还接触,就能确保电连接,因此,能够减少接触不良。各触头12的顶端部121像图4所示那样从壳体部24的狭缝17突出,且像图3所示那样对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电接触。在该实施方式中,对顶端部121相对于基板10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予以例示,适用于在高载荷时压下顶端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顶端部121也可朝前方倾斜。另外,触头12的顶端若构成为将顶端部121朝下方压下前及压下期间均位于第1支承体41的上方,则能够应对以高载荷压下顶端的情况,因此较为优选,且如果在未压下触头12的顶端的状态下,触头12顶端位于比第2支承体42的中心更后方侧,则更为优选。另外,对顶端部121的顶端形状为圆弧状的情况予以例示,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均由具有弹性的电绝缘材料形成,例如能采用由硅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的材料。如图6所示,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形成为圆柱状,为了支承多个触头12,而沿多个触头12的排列方向分别配置。第1支承体41配置在触头12的顶端部121的下方,第2支承体42配置在触头12的第2支承端面123上。第1支承体41形成为与孔部18的第1横孔191的两端、设置在隔壁25上的第1凹部251宽度相同或略大的尺寸,因此,通过压入第1横孔191而被保持于壳体部24。同样,第2支承体42形成为与第2横孔192的两端、设置在隔壁25上的第2凹部252宽度相同或略大的尺寸,因此,通过压入第2横孔192而被保持于壳体部24。如图5所示,第1支承体41配置成与孔部18的前方侧内壁面、触头12的第1支承端面122、及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上表面同时接触,第1支承端面122在第1支承体41的后方侧斜上方接触。由此,在触头12顶端被压下时能够适当分散载荷,因此,即使是高载荷也能应对。如图5所示,第2支承体42配置成与各触头12的第2支承端面123的圆弧状的面接触。第2支承体42的直径形成为大于第2支承端面123的弧形的直径,因此,能够将各触头12端面按压到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基部432从而可靠地接触。另外,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分别有1个的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来共通地支承多个触头12的情况予以例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配置为分别设置各2个长度方向的长度较短的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1组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支承3个触头12,另1组第1支承体41及第2支承体42配置成支承其余的3个触头12。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2个支承体第1支承体41与第2支承体42支持各触头12,与用1个支承体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分散载荷负重。即,能够延长支承体第1支承体41与第2支承体42的寿命降低劣化速度。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头12的顶端部121施加压入载荷时的动作。图7是收纳有触头组装体40的部分的插座部20及基板10的剖视图省略框部26的记载,用实线描绘的触头12表示顶端被被检查体51压入前的状态,用虚线描绘的触头表示顶端正被被检查体51压入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基板10上的配线图案11上配置了连接构件43,在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上配置了触头12。在触头12的前方侧,在顶端部121的下方配置了第1支承体41,触头12的第1支承端面122被第1支承体41朝上方加以支承。另外,在触头12的后端侧,在第2支承端面123上配置了第2支承体42,第2支承端面123被第2支承体42朝下方及后方加以支承。在触头12的顶端被向下方压入前的状态下,第1接触端面124同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的上表面接触,且第2接触端面125同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接触。触头12的臂部128顶端侧由第1支承体41支承,顶端部121从触头突出用开口171朝开口部14突出,且相对于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呈大致垂直。另外,顶端部121的顶端位置相较于第1支承体41的中心A位于图6中右侧即,触头12的旋转轴即第2支承体42侧。从该状态起,若以规定的压入载荷将被检查体51相对于基板10垂直地压下时,触头12转动,顶端部121一边画出弧状而朝下方移动,一边朝图6中的左方向移动,触头12顶端擦磨端子511。另外,触头12转动,而第4接触端面127一边接触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一边向上方移动,且第3接触端面126一边转动一边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此时,触头12的第1支承端面122按压第1支承体41,因此,第1支承体41随着被压缩而弹性变形。另外,触头12的凸部129转动。第2支承端面123按压第2支承体42,因此,第2支承体42随着被压缩而弹性变形。然后,在被检查体51被完全压下的状态下,第1支承体41被按压到触头12的第1支承端面122而压缩变形,因此,利用第1支承体41的复原力,顶端部121的顶端被朝被检查体51的端子向上方按压。另外,第2支承体42被按压到触头12的第2支承端面123而压缩变形,所以能利用第2支承体42的复原力施力以使触头12的转动回到原位,由此,顶端部121的顶端也会被朝被检查体51的端子向上方按压。此时,触头12的顶端部121呈斜向的姿势,顶端部121的同端子51接触的顶端的位置虽然同第1支承体41的中心A的位置相同或朝左侧移动,但位于第1支承体41的上方。因为在触头12的顶端部121的下方存在第1支承体41,所以从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作用于顶端部121的载荷P通过第1支承端面122而传递给第1支承体41,分散载荷被传递到连接构件43的底部、孔部18的前方侧内壁面。另外,因为第3接触端面126接触底部431,并且第4接触端面127接触基部432,所以来自被检查体51的分散载荷从第3接触端面126传递到底部431,并且从第4接触端面127传递到基部432。如此,当压入被检查体51时,触头12与连接构件43可靠稳定地电连接。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头12及连接构件43的导电路径。图8是在安装被检查体51后的状态下的收纳有触头组装体40的插座部20及基板10的部分的剖视图省略框部26的记载中,说明导电路径的图。图8中,粗线是概念性地表现导电路径的部分。另外,在图8中,导电路径R1及R2设为连结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与基板10的配线图案11的最短路径。如图8所示,通过设置大致L字状的连接构件43,并以与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及基部432接触的方式配置触头12,而形成2条导电路径R1及R2。导电路径R1是从触头12的顶端部121通过第3接触端面126、连接构件43的底部431、配线图案11的路径。导电路径R2是从触头12的顶端部121起通过第4接触端面127、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配线图案11的路径。以往,因为没有设置连接构件43,而为1条导电路径,但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一样,对于配线图案11而言,经由大致L字状的连接构件43设置触头12,由此,如图8所示,能够设为2条导电路径R1及R2。其结果,能够使电连接装置1所进行的被检查体51的通电试验的电连接良好,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试验。还有,即使一条导电路径没有形成,也能用另一条导电路径确保电连接,所以能够减少接触不良。另外,以往因为没有设置大致L字状的连接构件,所以相当于触头12的第4接触端面127的部分直接接触壳体部24的孔部的内壁面。一般而言,因为壳体部24以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所以有如下可能性:相当于第4接触端面127的部分会伤到壳体部24的孔部的内壁面而卡住触头12,令触头12从基板10的配线图案11脱离,或者,从壳体部24产生的异物导致触头12与基板10的配线图案11的电连接性恶化。但是,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经由大致L字状的连接构件43来设置触头12,触头12与壳体部24不接触,因此,能够避免伤到壳体部24的内表面等情况,还能够避免产生异物。A-2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在触头与基板的配线图案之间夹置由导电性构件形成的连接构件,能够减轻基板的配线图案的损伤及壳体部的内表面的损伤,而避免异物的影响所造成的电接触性下降。另外,通过将连接构件设为大致L字状的形状,能够在2处与触头的端面接触,因此,能够使触头与基板的配线图案之间稳定地电连接。另外,通过设置配置在触头顶端的下方且连接构件的上方而进行支承的第1支承体、与成为触头的转动轴且从2处将触头的端面按压到连接构件的第2支承体这2个支承体,能够强力支承触头,因此,能够将被检查体的压入载荷设为高载荷。另外,通过具备2个支承体与连接构件,而能够分散对触头顶端作用的载荷,且能够减轻各支承体在高温环境下或低温环境下的劣化。其结果,能够延长支承体的寿命。B其它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已提到各种变形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也能应用在以下的实施方式。B-1图9是表示第1变形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1A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9中,第1变形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1A的连接构件43A的基部432A的宽度设为大于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43的基部432的宽度。如此,通过加长基部432A的宽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从而抑制通电时触头12A的温度上升,而能够流通更大的电流。即,能够用大电流对被检查体51进行试验。连接构件43A的基部432A的宽度虽然能根据电连接装置1A的规格决定,但是通过使基部432A的宽度在配置在连接构件43A之上的触头12A的后端侧在其长度方向上加长,能够高效地散热,而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试验。B-2图10是表示第2变形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1B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10中,第2变形实施方式的电连接装置1B与第1变形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第1支承体41。另外,触头12B的形状、孔部18B的形状、第2支承体42的保持结构、及连接构件43B的形状也不同。第2变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装置1B具有基板10、及设置在该基板10上的插座部20B。插座部20B具有框部26、触头组装体40B、及收纳该触头组装体40B的壳体部24B。关于基板10与框部26,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故而省略说明。壳体部24B是收纳触头组装体40B,同基板10协作来保持触头组装体40B的构件,其由电绝缘构件形成。壳体部24B设置在基板10上,另外在壳体部24B的上表面设有框部26。壳体部24B的俯视下外形呈和框部26的俯视下外形相同形状的大致长方形,壳体部24B和框部26以俯视下外形一致的方式重叠。在壳体部24B中,配合收纳于框部26的开口部14的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的位置,设有用于收纳触头组装体40B的孔部18B。孔部18B设置为与开口部14的4条边各自平行。各孔部18B具有用于各自收纳多个触头12B的前端侧的多个狭缝17B,以及收纳收纳于各狭缝17B内的多个触头12B的后端侧且收纳弹性地支承触头12B的后端侧的支承体42B的凹部即后端收纳部16。狭缝17B的宽度设定为略宽于触头12的厚度,以供触头的前端侧能自如地转动。狭缝17B在壳体部24B的上下开放,后端收纳部16在壳体部24B的下表面开放。而且,多条狭缝17B的内侧下方和后端收纳部16的前侧下方连通。构成孔部18B的多个狭缝17B部分在相对于开口部14的各边垂直的方向上按规定的间隔平行地排成一列而配置,相邻的狭缝17B彼此由隔壁25B区划。各狭缝17B的位于壳体部24B的上表面的上侧开口其内侧面朝框部26的开口部14,外侧被框部26的下表面封住。狭缝17B的面朝开口部14的上侧开口部分是供触头12B的顶端能上下移动地朝向开口部14突出的部分,也称为触头突出用开口171B。从触头突出用开口171B突出的多个触头12B的顶端能够分别与安装在开口部14的被检查体51的多个端子511接触。构成孔部18B的后端收纳部16在前侧内壁上角具有支承体承接面161,其以同圆柱状的支承体42B的圆柱面接触的方式弯曲成凹圆弧状。该支承体承接面161从前侧斜上方支承支承体42B。另外,在后端收纳部16的两侧,具有用于支承支承体42B的未图示的槽部。该槽部是以与支承体42B的宽度相同或略窄的宽度从壳体部24B的下表面朝垂直上方凹陷的槽,其内端弯曲成凹圆弧。支承体42B以其侧面与支承体承受面161相接的方式将两端分别压入所述槽部而安装在后端收纳部16内。孔部18B的位于壳体部24B的下表面的开口是由狭缝17B的下侧开口、及后端收纳部16的开口组合形成的开口,被基板10封住。其次,说明收纳在壳体部24B内的包含多个各触头12B的触头组装体40B的结构。在壳体部24B的各孔部18B中,组入了触头组装体40B。该触头组装体40B具有多个触头12B、多个连接构件43B、及第2支承体42B。各连接构件43B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形成,被夹置在触头12B与基板10上的配线图案11之间,用于将触头12B和配线图案11电连接的构件。连接构件43B是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板状构件,具有相对于基板10在垂直方向上立起的基部432B、与相对于基板10平行地延伸的底部431B。连接构件43B的厚度形成为与触头12B的厚度相同。连接构件43B其底部431B的前端侧和触头12B成对地收纳在各狭缝17B内,以底部431B的下端面与基板10上表面的配线图案11接触,且基部432B的外侧侧端同后端收纳部16的内侧内壁抵接的方式配置在后端收纳部16内。连接构件43B的底部431B的上端面和基部432B的内侧侧端面是同触头12B的端面接触的面。由此,连接构件43B发挥防止触头12B的顶端被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朝下方压入时的触头12B端面的滑动或按压造成基板10及配线图案11、后端收纳部16的内侧内壁面的损伤的作用。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的上端面设定成与后端收纳部16的顶面162相同或更低的位置。连接构件43B的底部431B以其下表面同基板10的带状的配线图案11电接触的方式设置。各触头12B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形成,形成为大致C字形的板状构件,在前端侧顶端侧具有同被检查体51的端子511电接触的顶端,且在后端侧具有同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电接触的后端。触头12B的顶端侧的部分具有从触头12B的后端侧的部分朝斜上方延伸的臂部128B、与从臂部128B的端部朝大致垂直上方延伸的顶端部121B。臂部128B以大致相同的宽度延伸,臂部128B的上端弯曲成凹圆弧状,下端弯曲成凸圆弧状。顶端部121B其顶端形状形成为凸圆弧状。触头12B的后端侧的部分在其上端具有支承端面123B,其弯曲成凹圆弧状,同支承体42B的后方侧斜下方的圆弧部分接触而受支承。另外,在其下端具有第1接触端面124B,在其后方侧端具有第2接触端面125B,在触头12B的顶端未被压下的状态下,第1接触端面124B同连接构件43B的底部431B上表面接触,第2接触端面125B同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内侧侧端面接触。臂部128B的下端的比第1接触端面124B更前方侧形成为凸状弯曲的第3接触端面126B。另外,第1接触端面124B与第2接触端面125B呈大致直角,其角部分成为弯曲成凸圆弧状的第4接触端面127B。另外,该实施方式中,第4接触端面127B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4接触端面127加大了曲率,而加大了对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的接触压。触头12B的顶端被向下方压入而触头12B转动的状态下,第3接触端面126B同连接构件43B的底部431B接触而电连接,第4接触端面127B同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接触而电连接。从第3接触端面126B经由第1接触端面124B、第4接触端面127B,到第2接触端面125B为止的端面平滑地相连,从而触头12B在转动时能够良好地同连接构件43B接触。在触头12B的后端,具有凸部129B,其被支承端面123B与第2接触端面125B夹住而相对于基板10朝大致垂直方向上方延伸。凸部129B是在触头12B的顶端被朝下方压下而触头12B转动时,按压支承体42B的部分,利用压缩后的支承体42B的复原力,以使触头12B的转动回到原位的方式施力,且以将第4接触端面127B按压到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的方式施力。各触头12B的第2支承端面123B弯曲成弧的中心角约为90度的凹圆弧状,而能够同支承体42B的后方侧斜下方接触。如此,通过与同支承体42B的前方侧斜上方接触的支承体承接面161协作,在触头12B顶端被被检查体51压下时,触头12B以支承体42B为轴转动,且利用被支承端面123B按压后的支承体42B的复原力将支承端面123B朝下方或后方侧后方按压,因此,第3接触端面126B一边被按压在连接构件43B的底部431B上表面一边滑动,且第4接触端面127B一边被按压在连接构件43B的基部432B内侧侧端面一边滑动。由此,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同连接构件43B电连接。在该变形实施方式中,也和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各触头12B不论触头12B的顶端被按压时的转动位置如何,均能同各连接构件43B的底部431B及基部432B双方同时电连接,因此,能够确保与基板10的配线图案11的电接触性良好。另外,即使在一方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接触的情况下,只要另一方还接触,就能确保电连接,因此,能够减少接触不良。支承体42B能够利用与实施方式的第2支承体42相同的物品,所以省略详细说明。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支承体只有一个,所以适合接触载荷较小的情况。B-3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圆柱状构件即第1支承体与第2支承体为直径相同的构件的情况予以例示。但是,第1支承体的直径与第2支承体的直径也可不同。通过调整第1支承体的直径,能够容易地调整触头顶端的冲程和接触载荷。另外,第1支承体的直径与第2支承体的弹性模量也可不同。通过调整第1支承体的弹性模量,能够容易地调整接触载荷。符号说明1、1A及1B电连接装置10基板11配线图案20、20A及20B插座部12、12A及12B触头41第1支承体42第2支承体42B支承体43、43A及43B连接构件24及24B壳体部26框部14开口部18及18B孔部121及121B顶端部122第1支承端面123第2支承端面123B支承端面124及124B第1接触端面125及125B第2接触端面126及126B第3接触端面127第4接触端面431、431A及431B底部432、432A及432B基部433凹部434及434A上端部。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装置,其具备形成了配线的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插座部,所述电连接装置使安装在所述插座部上的被检查体的电极部电连接到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配线,所述电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插座部具有:多个触头,它们具有同所述被检查体的电极部接触的顶端;多个连接构件,它们同所述触头及所述基板上的配线接触;以及支承体,其弹性地支承各所述触头的旋转,所述插座部将这些构件收纳在孔部内,各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同所述孔部的内壁面接触的基部、及同所述基板的配线电接触的底部,所述触头同所述连接构件的基部及底部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底部沿所述基板的配线延伸,各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底部连结,且沿所述孔部的壳体部的内表面,相对于所述基板在垂直方向上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基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底部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基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且和设置在所述插座部的孔部的槽部分卡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部还具有从下方支承各所述触头的顶端侧的支承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查体的各所述触头的顶端位置位于支承所述触头顶端侧的支承体的上方。

百度查询: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