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_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_201710814463.5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日:2017-09-11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公开(公告)号:CN107462996B

主分类号:G02B27/01(20060101)

分类号:G02B27/01(20060101)

优先权:["20170527 CN 2017103929210","20170527 CN 201710392923X","20170527 CN 2017103929140","20170527 CN 2017103920786"]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4.27#授权;2018.01.05#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12.12#公开

摘要: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包括前壳、后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壳上的脸托,其中,脸托包括与佩戴者面部贴合的侧部接触段和与鼻部接触的中部接触段,前壳与后壳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在实际使用中,脸托部分在后壳上的贴合倾角α、厚度L以及内缘到外缘之间的距离,按照面部结构连续变化,使脸托的贴合面充分接触面部,将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从鼻部分担到面部,并增大接触面积,使佩戴者在佩戴过程中感觉舒适,解决现有虚拟现实设备长期配戴时,会使佩戴者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

主权项:1.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1、后壳3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壳3上的脸托6,其中:所述脸托6是由设置在中心线601的凸缘602和沿远离凸缘602方向延伸的两个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所述脸托6包括侧部接触段604,以及从所述凸缘602延伸至所述侧部接触段604的中部接触段605;所述侧部接触段604和所述中部接触段605分别用于在佩戴时贴合面部和鼻部;从所述凸缘602过渡到所述中部接触段605,与面部或鼻部的贴合倾角α逐渐增大;从所述中部接触段605过渡到所述侧部接触段604,所述贴合倾角α逐渐减小;所述后壳3包括主体贴合面31以及在所述主体贴合面31边缘向所述前壳1延伸的辅助定位面32;所述前壳1与所述辅助定位面32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所述主体贴合面31上设有垂直于所述主体贴合面31的两个镜孔311,所述镜孔311用于安装光学组件;所述脸托6相对所述主体贴合面31的厚度L最大值的点,构成连续的贴合曲线635,所述贴合曲线635靠近内缘631的一侧设有贴合面636,靠近外缘632的一侧设有外缘支撑面637;厚度L的最大值对应点,在侧部接触段604上贴合曲线635的45%~55%位置处;厚度L的最小值为最大值的50%~60%;中部接触段605沿贴合曲线635,在远离凸缘602方向上的厚度L逐渐增大,且在中部接触段605厚度L的最小值为最大值的50%~60%;所述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中部接触段605,沿远离所述凸缘602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侧部接触段604,沿远离所述中部接触段605方向先增大后减小;所述贴合面636相对于所述主体贴合面31倾斜设置,在垂直于所述贴合曲线635的切线的截面上形成的贴合倾角α,在整个所述脸托6上连续变化;所述外缘支撑面637连接所述主体贴合面31;脸托6还包括连接贴合面636与辅助定位面32的内缘支撑面639;从中部接触段605过渡到侧部接触段604,内缘支撑面639的宽度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全文数据: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技术领域[0001]本申请涉及头戴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背景技术[0002]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在计算机上生成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虚拟现实设备是头戴设备的一种,本质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VR眼镜,内置独立的屏幕,可以将VR影像呈现给佩戴者的左右眼,形成虚拟现实影像。[0003]典型的VR设备如图23a所示,其包括设备主体200和用于佩戴的镜腿100。实际使用中,设备主体2〇〇两侧的镜腿100固定在佩戴者的头部,使设备主体200置于眼镜前方,由左右两个屏幕分别为双目呈现VR影像,引导佩戴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这种产品整体的体积大,并且重量重,不便于用户长期使用。[0004]为了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长期体验度,图23b示出一种带有鼻托的VR设备,包括镜腿100、主体200、光学组件300以及设置于设备主体200中部的鼻托400。其光学组件300采用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公开的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在短距离内观看到大视角显示画面,能减小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进而减小虚拟现实设备总体重量。佩戴时,镜腿100固定于头部两侧,鼻托400贴合佩戴者的鼻梁。但是,用户在佩戴VR设备时,由于鼻托400与鼻梁的接触面积较小,设备主体200的大部分重量都集中施加于鼻梁位置,使得鼻梁部分承受的压力较大,长期佩戴会使佩戴者鼻梁感到不舒服,带来不适感,甚至会对鼻梁造成一定损伤。可见,现有的虚拟现实设备均存长期配戴的不舒适感的问题。发明内容[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与脸托配合使用的眼镜本体,解决现有虚拟现实设备长期配戴时,会使佩戴者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0006]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包括:[0007]脸托配件和虚拟现实设备;所述脸托配件包括主体固定部和面部接触部,所述面部接触部一侧与所述主体固定部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所述主体固定部设有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固定件,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固定件的开口,使得所述主体固定部还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所述主体固定部和所述面部接触部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0008]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09]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位于所述主体固定部的凸缘靠近中心轴的两侧,另外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固定部的弧形部上。[0010]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11]所述主体固定部的弧形部沿所述主体固定部的凸缘的中心轴左右对称设置。[0012]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13]所述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一面为倾斜面。[0014]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15]所述倾斜面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所述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0016]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17]所述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0018]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19]所述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至60°。[0020]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21]所述鼻部倾斜面对应的所述面部接触部厚度小于所述脸颊倾斜面对应的所述面部接触部厚度。[0022]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23]所述面部接触部为一体成型结构。[0024]可选的,在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组件的技术方案中,[0025]所述主体固定部为一体成型结构。[0026]本申请的脸托配件区别于现有脸托只与鼻梁部分进行接触,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即脸托配件不仅与鼻梁接触,而且还与眼部附近位置接触,进而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鼻梁和鼻梁两侧的眼周都可承受虚拟现实设备的部分重力,减少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配戴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损伤,可以让用户长时间舒服的使用头戴设备,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002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包括前壳、后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壳上的脸托,其中:[0028]所述脸托是由设置在中心线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两个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0029]所述脸托包括侧部接触段,以及从所述凸缘延伸至所述侧部接触段的中部接触段;所述侧部接触段和所述中部接触段分别用于在佩戴时贴合面部和鼻部•,[0030]所述后壳包括主体贴合面以及在所述主体贴合面边缘向所述前壳延伸的辅助定位面;所述前壳与所述辅助定位面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0031]所述主体贴合面上设有垂直于所述主体贴合面的两个镜孔,所述镜孔用于安装光学组件。[0032]可选的,所述脸托与所述后壳为一体成型结构。[0033]可选的,所述脸托相对所述主体贴合面的厚度L最大值的点,构成连续的贴合曲线,所述贴合曲线靠近内缘的一侧设有贴合面,靠近外缘的一侧设有外缘支撑面;[0034]所述贴合面相对于所述主体贴合面倾斜设置,在垂直于所述贴合曲线的切线的截面上形成的贴合倾角a,在整个所述脸托上连续变化;[0035]所述外缘支撑面连接所述主体贴合面。[0036]可选的,两个所述镜孔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0037]所述中部接触段对应的位置,在垂直于所述贴合曲线的切线的截面上,所述镜孔的圆周面到所述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外缘到所述内缘之间的距离。[0038]可选的,从所述凸缘过渡到所述中部接触段,所述贴合倾角a逐渐增大;从所述中部接触段过渡到所述侧部接触段,所述贴合倾角a逐渐减小。[0039]可选的,所述主体贴合面上还设有位于中心线位置的感应元件孔,所述感应元件孔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对称;[0040]所述感应元件孔在中心线位置上,到所述脸托的内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内缘中心线位置到所述外缘之间的距离。[0041]可选的,所述脸托中,所述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中部接触段,沿远离所述凸缘方向逐渐增大;[0042]所述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侧部接触段,沿远离所述中部接触段方向先增大后减小。[0043]可选的,所述辅助定位面在靠近所述脸托的位置与所述主体贴合面倾斜连接;[0044]所述辅助定位面与所述主体贴合面之间形成的壳体夹角0在后壳上连续变化,从所述凸缘对应位置过渡到所述侧部接触段对应位置,所述壳体夹角{3逐渐增大至度。[004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包括前壳、后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壳上的脸托,其中,脸托包括与佩戴者面部贴合的侧部接触段和与鼻部接触的中部接触段,前壳与后壳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在实际使用中,脸托部分在后壳上的贴合倾角a、厚度L以及内缘到外缘之间的距离,按照面部结构连续变化,使脸托的贴合面充分接触面部,将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从鼻部分担到面部,并增大接触面积,使佩戴者在佩戴过程中感觉舒适,解决现有虚拟现实设备长期配戴时,会使佩戴者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附图说明[00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47]图1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0048]图2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的结构图;[0049]图3a和图3〇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的正面图和背面图;[0050]图4为本发明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结构图;[0051]图5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的结构图;[0052]图6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图;[0053]图7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散热片的结构图;[00M]图8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0055]图9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右镜筒机构、右显示屏和右屏支架的爆炸图;[0056]图10为本发明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爆炸图;[0057]图11为本发明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剖视图;[0058]图12为本发明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仰视图;[0059]图13为本发明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俯视图;[0060]gl4为本发购麵现錄細套使腦臆麵炸图;LUU0IJ为本发明与虚拟现实设备与脸托的配合结构图;[0062]图16为本发明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爆炸图;[0063]图17a⑹(c为本发明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步骤图;[0064]图18为本发明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0065]图19为本发明的数据线固定件的结构图;[0066]图20为本发明的数据线固定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0067]图21为本发明的数据线固定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0068]图22a⑹为本发明的右屏支架和左屏支架的结构图。[0069]图23a为典型VR眼镜的结构示意图;[0070]图23⑹为带有鼻托的VR眼镜结构示意图;[0071]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眼镜本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0072]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眼镜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73]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眼镜本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0074]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眼镜本体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007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76]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内置于壳体的光学系统、PCBA板、散热板和光感组件、与壳体配合使用的脸托、遮光罩等。下面针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0077]—、壳体[0078]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前壳1与后壳3围成的镜框、与镜框连接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下面分别针对上述部件进行详细说明:[0079]1前壳1[0080]如图2所示,前壳1的周边设有若千卡扣固定件16,用来将前壳1与后壳3固定;靠近前壳1的上端设有PCBA固定件18,用来对PCBA板8进行限位和固定;在靠近前壳1两端附近安装保护柱17,用来防止安装过程或者安装好后前壳受力过猛损坏前壳1。[0081]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前壳1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重量,前壳1的材质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整个前壳1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0082]⑵后壳3[0083]如图3a和图3b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PCBA板8、散热片9和光感组件等。[0084]后壳3的下端设有调节槽似,用于伸出光学系统的焦距调节键等同于下文的定位特征件、凸出控制键并对其进行控制。[0085]后壳3内部偏上位置设有与前壳1相配合的PCBA固定槽。[0086]为了提高后壳3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优选的设置在后壳的侧边。[0087]在后壳3的背面设有镜脚连接部,镜脚连接部上设有与左镜腿5和右镜腿4前端的凸起连接的凹槽44,凹槽44的外侧设有挡板45。由于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当镜腿的凸起装配到该凹槽中时,此时的镜腿只能向内侧移动。当用户配戴该虚拟现实设备时,镜腿的凸起会受到挡板45的阻挡,阻止其向外移动,这时就会向内产生一个力,让镜腿能够夹紧用户头部。[0088]在后壳3的背面还设有脸托固定件41和43,用来便于脸托6的固定。[0089]如图4和图14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用于嵌入脸托固定件41和43的凸起61和62,实现主体固定部64固定在后壳3上。[0090]为了便于脸托6能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向外凸起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0091]为了减轻虚拟现实壳体主体的重量,后壳3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后壳3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0092]⑷左镜腿5和右镜腿4[0093]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统称为镜腿,两者结构无实质差别。每一镜腿前端设有用于嵌入后壳3上镜脚连接部上凹槽的凸起53。[0094]下面以左镜腿5为例进行详细说明。[0095]如图5所示,非折合状态下,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便于夹紧使用者头部。为了进一步增强镜腿的夹紧力度,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镜脚后端厚度。[0096]为了减轻镜腿的重量,镜腿上还设有镂空槽52,同时镂空槽52也可以防止注塑表面产生缺陷,影响美观。[0097]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还分别设有通孔51,用于将遮光组件7的连接件71和72嵌入通孔51,实现遮光组件7的固定。通孔具体包括两个相通的固定孔和连接孔,连接孔的孔径大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的孔径小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用来固定遮光组件的凸起,连接孔用来遮光组件的凸起穿过定位。[0098]左镜腿5和右镜腿4均可为一体成型机构,为了减轻整体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镜腿5和右镜腿4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TR90。[0099]结合图1所示,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和其他组件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0100]第一步:将带有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光学系统装入后壳3的收纳腔46中进行固定,不限定具体固定方式。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定位特征件同时伸出后壳3的调节槽42,便于用户来进行调节焦距;[0101]第二步:将PCBA板8装入后壳3的PCBA固定槽中,并将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进行连接;[0102]第三步:装入散热片9,具体将散热片9一端与PCBA板8上的发热器件贴合,另外一端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背面贴合,使得散热片9就可以将PCBA板8和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散发的热量均匀散出;[0103]第四步:装上前壳1,即将前壳1与后壳3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前壳1压入后壳3中,通过前壳1的扣固定件11进行固定;[0104]第五步: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的凸起53嵌入后壳3上的凹槽44;[0105]第六步:将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具体的将脸托6上的凸起61和62分别与后壳3上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进行固定;[0106]第七步:将遮光组件7包围虚拟现实设备,同时将遮光组件的,具体的遮凸起71和72分别嵌入镜腿的通孔51上。[0107]上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和两个镜腿,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同时将虚拟现实设备的其他器件对应的安装在后壳的收纳槽上,盖上前壳和连接镜腿,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结构比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外形类似眼镜形态,比较美观。[0108]二光学系统[0109]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左镜筒机构21、左显示屏22、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结构相同,统称为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具体的,左镜筒机构21和左显示屏22安装在左屏支架上且左显示屏22位于左镜筒机构21的后方,左显示屏整体位于左屏支架的内侧;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安装在右屏支架13上且右显示屏24位于右镜筒机构23的后方,右显示屏24整体位于右屏支架13的内侧。[0110]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侧边沿具有切角,如图1所示,左显示屏22的右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右显示屏24的左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左屏支架和右屏支架13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屏支架,均为一中空环状结构。由于两个屏支架中空,实现了通过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的镜片观看对应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屏支架的中空环状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形状,具体根据光学模组的形状和虚拟现实设备外壳的形状确定。[0112]各屏支架与显示屏接触的面为屏接触面,屏接触面用于与显示屏表面相贴合,具体可设为光滑面,将屏接触面设为光滑面,可为避免显示屏造成损坏,同时也实现了显示屏与屏支架的良好贴合。本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屏接触面为光滑面或粗糙面。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屏接触面与显示屏表面的贴合,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软性的双面粘贴胶,双面粘贴胶可以为屏支架形状相对应的环形圈,通过双面粘贴胶使屏支架与显示屏粘贴在一起。[0113]与屏接触面相对应的为光学模组接触面,光学模组接触面分别与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相贴合。[0114]当屏支架分别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组装后,屏支架起到便于安装的作用,同时三者形成密闭空间,起到防尘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屏支架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之间的防尘效果,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屏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右镜腿4第一凹槽和右镜腿4第二凹槽内均用于放置防尘圈,实现屏支架与光学模组、显示屏之间连接无空隙,进而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提高其的防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在不用防尘圈的情况下直接将显示屏和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0115]由于左屏支架与右屏支架的安装相似,下面以右显示屏24、右镜筒机构23和右屏支架13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应该理解为左眼显示屏的安装相似,具体安装步骤如下:[0116]第一步:在屏支架13的相对设置的屏接触面和光学模组接触面上分别固定左防尘圈12、右防尘圈14左、右仅仅是结合附图进行区别,不具有实际含义),屏支架13、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组装成屏支架组件。[0117]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的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具体限定。优选为粘贴固定,左防尘圈I2和右防尘圈14可为具有粘贴性的双面胶片,屏支架13上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靠近屏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左防尘圈12的形状相对应,第二凹槽位于靠近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右防尘圈14的形状相对应,便于提高防尘效果以及节约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双面胶片只是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选的一种具体材料,任何具有粘贴性并且可以进行软性收缩的材料都可以,比如塑料或具有一定软性的PORON或一定软性的PVC或轻薄的布料等;当然,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优选质轻材料。[0118]同理,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屏支架I3可一体成型,屏支架13的材料可选择轻质材料,如具有一定硬度的塑胶。[0119]第二步: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分别与屏支架组件进行固定。[0120]具体的,将右镜筒机构23放置到右防尘圈14上,优选的,右镜筒机构23可以放置在第二凹槽上,该右防尘圈14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镜筒机构23接触。[0121]具体的,将右显示屏以放置到左防尘圈I2上,优选的,右显示屏24可以放置在第一凹槽上,实现右显示屏24与屏支架13的固定。该左防尘圈12—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显示屏24接触。[0122]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1优选的固定在屏支架13两侧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时,右显示屏24、屏支架13和右镜筒机构23之间能够形成密闭空间,其连接处都是紧密连接,并且具有凹槽的侧边进行防尘,这样就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到该密闭空间中,也就是说避免外界灰尘进粘附到显示屏上,造成显示屏上显示出现杂像的问题。[0123]第三步:当右镜筒机构23、左防尘圈12、屏支架13、右防尘圈14和右镜筒机构23组装完成后,通过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0124]如图22a⑹所示,屏支架的结构为:[0125]两个屏支架相互独立,光学模组接触面上设有沿远离其表面方向延伸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和定位件113,当光学模组伸入屏支架并凸出于光学模组接触面时,光学模组固定件111与光学模组的最外边相接触,用于将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可以为向屏支架中心延伸的L形结构,用于将光学模组限定在L形结构内;定位件113位于光学模组的外围,用于确保光学模组安装在预设位置,用于限定光学模组的运动轨迹,定位件113用来防止光学模组向外移动。为了便于虚拟现实设备一些其他小电子件的固定,例如光感器,在屏支架的一侧凸出一个对应的收纳固定槽114,用来对其他小电子器件的固定。[0126]当显示屏、左防尘圈、屏支架、右防尘圈和光学模组组成完成后,通过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0127]如图10至图13所示,左镜筒机构和右镜筒机构统称为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均包括:[0128]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0129]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倾斜槽213;[0130]内镜筒214设置在外镜筒211内,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滑动;当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0131]如图10所示的光学调焦组件的爆炸图,包括一个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内光学镜片217、两个第一防尘件218、第一防尘件219、两个固定螺钉220、拨动固定螺钉221和拨动硅胶头22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说明:[0132]1外镜筒211[0133]该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倾斜槽213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角度倾斜,当固定在内镜筒214侧壁上的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移动时,外光学镜片212与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间距可调。[0134]如图1所示,外镜筒211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当倾斜槽213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倾斜槽213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需要说明的是,倾斜槽213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三个,优选的,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此外,倾斜槽213也不仅限于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但必须满足若干个倾斜槽21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0135]外镜筒211的截面形状也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圆形,也可为椭圆或菱形或异形。为了更好适配人体的形态特征,在靠近人体鼻梁附近,可以设置为与人体鼻梁匹配的形状,即将一个简单的圆形切除部分形成具有一与鼻梁匹配的倾斜面。因此,为了适应具体虚拟现实设备外壳,以及减小整体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外镜筒211的截面形可根据具体的虚拟现实外壳而定。[0136]⑵外光学镜片212[0137]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具体的,如图2所示,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内侧顶部即为远离内镜筒214的一侧。[0138]外光学镜片212与外镜筒211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外光学镜片212稳定的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0139]为了便于说明,将外镜筒211和外光学镜片212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0140]3内镜筒214[0141]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且内镜筒214可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进而外光学镜片212和内光学镜片217两者的间距可调。[0142]具体实现内镜筒214可沿外镜筒211移动的方式为:[0143]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与倾斜槽213—一对应,每一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内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进而带动内镜筒214的移动。由于本发明未限定倾斜槽213的数量,则定位特征件的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当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时,三个定位特征件同时在倾斜槽213内移动,进而可保证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使其均处于一个平面上。进一步,由于外镜筒211与内镜筒214接触,为了提高调焦过程中内镜筒214的滑动,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增加了起到润滑作用的油层,提高内镜筒214的滑动灵活性,并且油层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内部,起到防尘作用。具体的油层可以通过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涂阻尼油形成,应该理解为其他可以提高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的滑动灵活性的方式都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0144]当定位特征件为三个时,三个定位特征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通过固定螺孔固定在内镜筒214上,且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分别伸入倾斜槽213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为了能提高推动拨动固定螺钉221的舒适度,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便于拨动,该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固定连接有拨动硅胶头222,该拨动硅胶头222为具有一定硬度的硅胶,用户使用起来手感比较舒适。[0145]如图10所示,内镜筒214包括圆台215和位于圆台215上方并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凸台216,凸台216与倾斜槽213--对应,固定螺孔位于凸台216上。凸台216的形状与外镜筒211内壁形状相吻合,当外镜筒211为圆形时,凸台216可以为环形壁,该凸台216上均设有与倾斜槽213相对应的固定螺孔。[0146]⑷内光学镜片217[0147]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如图2所示,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如内镜筒214的底端设有卡槽,内光学镜片217与内镜筒214底端卡槽固定连接,内侧底部为远离外镜筒211的一侧。[0148]内光学镜片217与内镜筒214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当然内镜筒214也可以不设卡槽,可以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的侧壁,即内光学镜片217的外侧边与内镜筒2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0149]为了便于说明,将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0150]5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0151]当内镜筒214通过伸入倾斜槽213的两个固定螺钉和拨动固定螺钉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时,两个第一防尘件218分别一一固定在两个固定螺钉220对应的外镜筒2111的倾斜槽213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对应的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尘件219也可以固定在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和第一防尘件218上设有与倾斜槽213对应的槽口。[0152]第一防尘件219具体可为具有粘贴性的TF^U片,该THJ片上有与特定倾斜槽213对应的倾斜槽213孔。本发明不限定第一防尘件219的材质为TPU,应该理解为,所选材质只要满足具有一定硬度便于进行开槽口,且具体防尘性质即可,如具有一定硬度的P0R0N或一定硬度的PVC、高温胶或美纹胶等。_[0153]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固定方式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便于组装,但本发明不限定其固定方式。[0154]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装配步骤为:[0155]步骤一: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形成第一组件;[0156]步骤二: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形成第二组件;[0157]步骤三:将第一防尘件219放入第一组件的外镜筒211的特定倾斜槽213的内侧,该特定倾斜槽213用于伸入拨动固定螺钉。[0158]步骤四:将第二组件置于第一组件内侧,即将组装好的带有内光学镜片217的内镜筒214置于组装好的带有外光学镜片212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外镜筒211的内侧。[0159]步骤五:由于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三个固定螺孔,三个固定螺孔外漏于倾斜槽213,然后在三个固定螺孔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固定螺钉220和一个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伸入的倾斜槽213对应的外镜筒211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防尘件218〇[0160]步骤五:将拨动硅胶头222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Ml外侧端。[016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具体装配步骤不构成先后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步骤的先后顺序。光学镜片调焦组件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特别是短距离的光学镜片调节,应该理解为其他领域进行短距离的光学调焦也在保护范围内。[0162]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工作原理具体为:[0163]拨动硅胶头222使其带动拨动固定螺钉221在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上进行上升或下降的倾斜滑动,由于拨动固定螺钉221—端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与其他两个固定螺钉220使内镜筒214在一个相对平面内。在拨动固定螺钉221沿倾斜槽213滑动的过程中,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与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2的间距可调,具体的变化需要根据倾斜槽213的倾斜幅度以及倾斜槽213的槽口长度决定,优选的在倾斜角度在5-15度,内光学镜片217和外光学镜片212的距离调节范围在0.5-10mm之间。[0164]三脸托6[0165]如图14和15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还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连接,不具体限定连接方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下面分别针对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进行说明。[0166]1主体固定部64[0167]为了便于脸托配件的使用,主体固定部64的形状可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可实现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分散到人体面部多处位置。[0168]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不局限附图中所示的凸起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为位于凸缘上的凸起61,另两个为位于弧形部上的凸起62。与该凸起相对应的是,如图3〇5所示,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设有用于嵌入凸起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实现了主体固定部6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0169]当主体固定部上设有四个固定件时,其中两个凸起61位于凸缘靠近中轴线的两侧,在使用时,两个凸起位于用户鼻梁附近对应的位置;另外两个凸起62位于弧形部上,对应于靠近脸部颧骨附近。[0170]为了节约材料,以及使脸托形状比较美观,优选的主体固定部64与配套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待固定位置相对应。为了便于生产,主体固定部64为一体成型,且优选质轻材料。[0171]⑵面部接触部63[0172]面部接触部63—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0173]为了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面部接触部63的形状同样可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弧形部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延伸。[0174]在脸托6实际使用过程中,凸缘可对应到使用者鼻梁附近,弧形部可沿眼尾方向延伸,更好的让脸托配件承受到力分配的人体面部,即让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地方受力均匀。[0175]沿凸缘至远离凸缘的方向,面部接触部63的厚度为先逐步变厚,后逐步变薄,且中心的厚度小于两端端部的厚度,即面部接触部63中心轴附近厚度较薄,自由端厚度较厚。[0176]在面部接触部6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面为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即将该面设置为与人体面以及鼻梁面相匹配的面。该倾斜面可具体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其中,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至60°。此外,鼻部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可小于脸颊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0177]考虑到面部接触部63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面部接触部63优选质轻且柔软材质,比如泡棉。同时为了便于生产加工,面部接触部63可为一体成型。[0178]如图15所示,上述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0179]第一步:将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固定连接,形成脸托6。固定连接方式不具体限定,如可采用粘贴方式进行固定连接;[0180]第二步:将主体固定部64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不具体限定固定连接方式,如主体固定部64上若有若干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61和62,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与凸起61和62相对应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通过凸起卡入开口中实现主体固定部64和后壳3的固定。[0181]值得注意的是,脸托6整体的横向长度为60〜160mm,优选的90〜30mm,特别是100〜20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脸部,比如横向长度设为1lOmrn±8mm;脸托配件整体的纵向高度20〜80mm,优选的30〜70mm,特别是45〜55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鼻部,比如纵向设为48mm±5mm。应该理解为,本申请的脸托配件充分利用人的脸部形态特点,让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尽可能的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0182]本申请的脸托区别于现有脸托只与鼻梁部分进行接触,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即脸托配件不仅与鼻梁接触,而且还与眼部附近位置接触,进而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鼻梁和鼻梁两侧的眼周都可承受虚拟现实设备的部分重力,减少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配戴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损伤,可以让用户长时间舒服的使用头戴设备,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0183]泗)遮光组件7[0184]如图16至图18所示,遮光组件7包括:遮光件78和前端固定环77;[0185]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其中: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底面74整体与顶面73整体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位于顶面73两侧,并均向靠近底面74的方向弯曲;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均分别与顶面了3和底面74光滑过渡连接,使得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围成一封闭中空区域;[0186]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最外侧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0187]同时,由于本发明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配套使用,为了便于该遮光组件7的固定,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各分别设有连接件71和72,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用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表示,第一连接件H和第二连接件72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0188]如爆炸图图16所示,遮光组件7为一罩体结构,包括一个前端固定环77、一个遮光件78、一个第一连接件71和一个第二连接件7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0189]1前端固定环77[0190]前端固定环77内置于遮光件78最外侧,当将遮光组件7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可以包围镜框部分,此处镜框部分排除镜腿。[0191]前端固定环77可为一个镂空密闭框架,由于前端固定环77需要包围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所以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本身外侧形状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如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各个不同规则的形状,则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是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0192]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固定环77可以是镂空,当然也可以是实心结构,为了节约材料、减轻用户配戴重量,提高用户体验度,前端固定环77优选为镂空。[0193]2遮光件78[0194]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当将遮光组件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用于包括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外框架,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可沿镜腿方向延伸,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的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72固定在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实现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主体上,用户在使用配置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遮光件78围成的中空区域与人体面部能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避免外界的光学进入。[0195]遮光件78通过前端固定环77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连接,遮光件78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靠近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该非封闭弧形可以与人体额头相匹配,底面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W形,也同样与人体脸型相匹配,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减轻遮光组件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用户的配戴舒适度并且达到良好的遮光效果。[0196]具体的,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防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的,为了便于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层,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0197]遮光件78具有容纳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具体的,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或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0198]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组件可以为调焦组件,光学组件具体包括外镜筒211、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光学镜片217和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与倾斜槽213—一对应,各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端固定在内镜筒214的侧壁,另一端穿过倾斜槽213可在倾斜槽213内滑动。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即为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当调节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使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为了使得上述凸出控制键便于操作,遮光件78的底面上设有开孔,开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即定位特征件外露,在实现调焦的同时也实现了遮光。[0199]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尺寸可以为:[0200]为了适配人体头部形态的大小,遮光组件7的前端横向距离相对小于后端纵向距离。一般遮光组件的前端横向长度为50〜2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120〜17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50〜16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比如155mm。纵向长度在30〜1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60-1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80〜10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91mm。遮光组件顶面的弧形的最底端至遮光罩前端的距离为3〜25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8-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2〜16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14mm。[0201]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工作原理为:用户在使用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7的遮光件78就会与用户的额头以及用户的脸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让用户眼睛避免外界的光线干扰,只看到虚拟现实设备提供的视觉光线,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沉浸到虚拟现实设备的视频场景中,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0202]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0203]第一步:通过遮光组件的封闭中空区域将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包围,位于封闭中空区域内周边的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框架相接触;[0204]第二步:通过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将遮光组件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结构时,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分别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固定,具体可以为虚拟现实设备虚拟现实眼镜的两个镜腿上各分别设有用于嵌入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的通孔51,当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嵌入通孔51时,可实现遮光件78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固定,并且也便于拆卸下来,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可以理解的是,虚拟现实设备和遮光件78也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实现固定,对本发明不具体限定固定方式。[0205]五PCBA板8[0206]如图7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PCBA板S,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连接,具体的,PCBA板8与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屏面垂直连接。[0207]同时,光感组件还连接PCBA板8,且与PCBA板8平面保持垂直。[0208]^散热片9[0209]散热片9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0210]具体的,散热片9包括铜箔层和位于铜箱层的外层的碳膜层,铜箱层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0211]具体的,由于显示屏发热小,因此可在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选取一部分表层涂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由于显示屏与散热片仅部分粘贴连接,便于后期维护过程中的拆卸。[0212]由于PCBA板的芯片发热比较大,要让其热量充分散发出去,因此可将PCBA板的发热器件表层涂满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0213]考虑到光感组件也会被散热片9遮挡住,为了便于维修,在光感组件或其他散热片遮挡的器件对应的散热片处可以设置维修开口,便于后期进行维修,而避免了维修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散热片拆卸下来进行维修。[0214]七数据线固定件19[0215]如图19至21所示,数据线固定件19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具体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框的后壳3靠近镜腿的一侧设有镜脚连接部,该镜脚连接部上设有凹槽44,镜腿上设有可嵌入凹槽44的凸起53。经过上述说明,为了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美观,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镜脚连接部上,如螺钉连接。[0216]数据线固定件19包括顶面和分别与顶面连接并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固定部191、镂空开口192、数据线收容腔193和数据线挡板194,下面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0217]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二侧面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脚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侧面位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外周边的内侧,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顶面围成的数据线收容腔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接口相对应,则固定部191位于第二侧面上并沿远离顶面的方向延伸,固定部191用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可拆卸连接,如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螺钉孔,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通过螺钉195连接;或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不可拆卸连接,如焊接等,具体不做限定。[0218]为了减轻数据线固定件19的重量以及节约材料,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192。[0219]顶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成一三面开口的U形的数据线收容腔193,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的数据线的连接头收容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0220]为了进一步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避免数据线松动到时连接不良的问题,数据线固定件19上还可以进一步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设在数据线固定件19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一侧,数据线挡板194可分别与顶面和第一侧面连接,并与第二侧面之间具有用于伸入数据线的间隔;或数据线挡板194可以与第二侧面和顶面连接,并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伸入数据线,同时数据线的连接头容纳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该数据线挡25板用于防止连接头脱离数据线收容腔193。[0221]将数据线固定件19安装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具体步骤如下:[0222]第一步: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连接好数据线,即将数据线的连接头插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数据线接口,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线一般为HDMI数据线,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用来进行数据传输或者进行充电的数据线,不做具体限定;[0223]第二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数据线的连接头位于数据线固定件19中数据线收容腔193内。[022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数据线固定件19可为一体成型,优选的材质为轻质并且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0225]上述数据线固定件19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数据线的连接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上,然后数据线的连接头也容纳在数据线固定件19的数据线收容腔193内,同时数据线固定件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的一侧还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用于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阻挡数据线的连接头向外移动,使得数据线与虚拟现实设备良好连接,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外接的数据线松动,导致数据传输不良甚至数据线脱落的问题,可以让用户大胆的进入的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中,提高用户体验度。[02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虚拟现实设备新增加了数据线固定件19,在收纳数据线的连接头的同时将数据线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能有让数据线连接头在可控发范围移动,甚至不发生移动,这样就可以让数据线很好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连接,即便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导致数据线脱落,较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并且提高了虚拟现实设备的适用场景。[022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包括前壳1、后壳3以及设置在后壳3上的脸托6。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前壳1、后壳3以及设置在后壳3上的脸托6,在实际使用中,为了实现佩戴,还包括设置在后壳3两侧的镜腿,以及设置在前壳1与后壳3内部,用于显示画面的电子器件,如:驱动电路,显示屏,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等,还包括用于提高显示效果的光学组件,如:镜头、镜筒、调焦装置等。通过各个部分的配合,共同完成对虚拟现实影像的显不。[0228]在本实施例中,后壳3设置成具有截面为U形的腔体结构,在后壳3上设有相对于中心线601对称的两个圆形孔,用于安装光学组件。显然,圆形孔的尺寸应当与光学组件镜筒的外壁尺寸对应,即,圆形孔的尺寸满足能够穿过光学组件镜筒的外壁,并且不产生较大的缝隙,以便于定位和避免灰尘的进入。不难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以圆形孔为例对后壳3的结构进行叙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为了适应不同形状的光学组件,容易想到将后壳3上的孔形结构设置为任何形状,例如,为了便于固定而在镜筒外壁上设置各种形状的凸起,相应的后壳3上的孔形结构与之对应即可。[0229]进一步地,后壳3包括主体贴合面31以及在主体贴合面31边缘向前壳1延伸的辅助定位面32。为了增加整体结构的美观程度,以及将虚拟现实设备制作的更加轻薄,主体贴合面31为平面,在实际佩戴过程中与屏幕平行。而辅助定位面32为从主体贴合面31向前壳1的方向延伸的曲面,不难理解的是,辅助定位面32向前壳1方向延伸的距离就是与前壳1与后壳3之间的安装距离。实际使用中,辅助定位面32的延伸距离应根据虚拟现实设备的型号,设备中的元器件数量,以及光学组件的调焦距离确定。[0230]前壳1的轮廓形状与后壳3的边缘轮廓形状相同,并且与辅助定位面32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前壳1一般为平面或者具有平滑过渡的曲面,在实际安装位置,前壳1的边缘可以与后壳3上主体贴合面31的边缘形状完全重合,此时,辅助定位面32分别与前壳1、主体贴合面31垂直,作为眼镜本体的中框;为了在佩戴时更加舒适,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辅助定位面32在后壳3的顶部位置与主体贴合面31垂直,而在后壳3的底部位置,相对于主体贴合面31倾斜设置,倾斜的方向为远离面部的方向,以便为面部与辅助定位面32之间留有足够的安装距离。[0231]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中,脸托6是由设置在中心线601的凸缘602和沿远离凸缘602方向延伸的两个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并且,脸托6进一步包括侧部接触段604,以及从凸缘602延伸至侧部接触段604的中部接触段605。其中,侧部接触段604用于在佩戴时贴合佩戴者的面部,中部接触段605用于在佩戴时贴合佩戴者的鼻部。在实际使用中,设置在后壳3中部的脸托6同样为相对于中心线601对称结构,凸缘602位于中心线601上,能够与佩戴者鼻梁的顶部位置贴合,防止在顶部位置产生漏光,减少外界环境中的光线对观影效果产生的影响。[0232]本实施例中,在脸托6上,沿远离凸缘602的方向,依次界定为中部接触段605和侧部接触段604,中部接触段605与侧部接触段604具有与面部轮廓相同的贴合形状,显然,中部接触段605与鼻梁的形状相符,而侧部接触段604与鼻梁下端过渡到面颊上的颧骨位置的接触段形状相符。[0233]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脸托6与后壳3为一体成型结构。即在后壳3上设置具有几字形结构且与面部曲面形状相符合的凸起结构。而在实际佩戴中,将脸托6与后壳3设置成一个整体,需要将脸托6的主体部分与后壳3的材质相同,但后壳3—般采用硬质的塑料制成,而塑料材质并不能实现完美贴合佩戴者的面部结构,并且对于不同的佩戴者,面部结构差别较大,也会造成设备在不同的用户间切换使用时,产生影响观看效果的贴合缝隙。例如,对于身形肥胖的用户,面部肌肉和脂肪较多,面部轮廓的凹凸形状变化较小,而对于身形消瘦的佩戴者,面部肌肉和脂肪较少,面部轮廓受头骨形状影响,一般呈现凹凸变化较大的现象。此外,不同人种之间的头骨差异较大,也使得由硬质材料制成的脸托6更加难以充分贴合不同佩戴者的面部结构。[0234]为了满足不同用户间面部轮廓差异对脸托6结构的要求,本实施例中,在脸托6的塑料材质表面上还应设置一层软质材料制成的缓冲层,缓冲层由较柔软的海绵或泡棉材料制成。更进一步地,缓冲层在面部接触的位置应与整个脸托6的外形相适应,例如,在中部接触段605的厚度较薄,在侧部接触段604的缓冲层较厚,在承受压力作用的贴合部位设置的较厚,而在过渡的部位设置的较薄。以便通过软质材料在挤压情况下产生变形而充分贴合每一处面部结构,适应不同佩戴者之间的面部轮廓差异。[0235]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脸托6相对主体贴合面31的厚度L最大值的点,构成连续的贴合曲线635。显然,厚度L最大值的点构成一条连续的贴合曲线635。整个贴合曲线635随着整个脸托6的形状变化而变化。贴合曲线635在整个脸托6上形成隆起的凸形结构,并在贴合曲线635的两侧分别形成贴合面636和外缘支撑面637。[0236]对于贴合面636,是在贴合曲线635靠近内缘631的一侧形成的连续延伸的平滑曲面,在垂直于贴合面636的曲面变化规律应与人体的面部结构相符,使得在位于两个中部接触段605的贴合面636与佩戴者的鼻部两侧贴合;在位于两个侧部接触段604的贴合面636与佩戴者面部的两侧贴合,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单位面积的承重,而且便于用户长时间的配戴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此外,还能让不同鼻形和脸型的用户都能很好的适配。[0237]外缘支撑面637是位于贴合曲线635靠近外缘632的一侧的曲面,外缘支撑面63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模组贴合。为了便于调整成像距离,对于不同视力情况的佩戴者,虚拟现实设备往往通过在屏幕与人眼之间设置光学模组。一般光学模组包括镜筒和设置在镜筒内部的透镜,由于需要留有调整距离,光学模组会穿过主体贴合面31上设置的镜孔311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并且相对于主体贴合面31具有一定距离的凸起。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外缘支撑面637与光学模组突出后壳3的镜筒外壁贴合,既可以不影响光学模组的调整,又可以避免外缘支撑面637与后壳3之间形成缝隙造成漏光,影响观影效果。[023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贴合曲线635在脸托6上,靠近外缘632的位置,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使贴合面636的宽度更大,以致获得更大的贴合面积,在不同的用户间可以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另一方面,贴合曲线635更靠近外缘632可以将贴合曲线635对应的凸起位置位于靠近外缘632的方向,可以在贴合面636上,没能与面部贴合的位置形成遮挡光线进入的结构,减少漏光现象。[0239]为了充分适应佩戴者的面部形状,贴合面636相对于主体贴合面31倾斜设置,所形成的贴合倾角a,在整个脸托6上连续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贴合面636是曲面,而主体贴合面31是平面,两者在倾斜设置时会形成无数个夹角。因此,在本申请中,贴合倾角a是指,在贴合曲线635上任意一点做切线,过贴合曲线635上的点,在垂直于切线的方向上确定截面中,贴合面636与主体贴合面31的延展面所形成的夹角。显然,如图在每一个点对应的截面中,贴合面636呈现为一条相对于主体贴合面31倾斜的直线。[0240]在一种技术方案中,从凸缘602过渡到中部接触段605,贴合倾角a逐渐增大;从中部接触段605过渡到侧部接触段604,贴合倾角a逐渐减小。贴合面636与主体贴合面31形成的贴合倾角a的变化可以满足面部轮廓特征,使得脸托的贴合面636与鼻侧和面颊充分贴合。从而使与虚拟现实设备接触的面部区域,承受的压力趋于一致,增加与用户鼻部和脸部接触的面积,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佩戴感觉,以及使脸托6连同虚拟现实设备在佩戴时更加稳定。此外,贴合面636与面部的充分贴合还能减少贴合部位的漏光现象的发生,提高观影效果,避免使用面积较大的遮光罩,从而有助于减轻虚拟现实设备是整体重量,使虚拟现实设备在佩戴时不易受重力影响而脱离面部位置。[0241]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侧部接触段604沿贴合曲线635,在远离中部接触段605方向上的厚度L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由于内倾角a在侧部接触段604上,在远离中部接触段605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可以形成用于贴合佩戴者面颊部位的贴合面636。但大多数人的颧骨凸起,使得面颊两侧的高度略高于靠近鼻梁的位置。如果仅通过内倾角a的角度变化,来适应佩戴者的面部结构,会使得在靠近鼻梁位置的面颊处的接触面积过小,增加重量的同时,也会减少整个结构在佩戴时的稳定性。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厚度L,使整个面部接触部63在靠近鼻梁两侧的厚度L最大,两侧的厚度L逐渐变小,使得贴合面636与面部轮廓贴合的面积尽可能达到最大的同时减少整个脸托的体积,进而降低脸托的重量,以此来保证脸托及虚拟现实设备整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0242]进一步地,厚度L的最大值对应点,在侧部接触段6〇4上贴合曲线635的45%〜55%位置处,应当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贴合曲线635中的比例关系是以位于侧部接触段6〇4部分的贴合曲线635为区域,并非指代整条贴合曲线635。并且在上述比例是以凸缘602为起点,向侧部接触段604的方向上进行确定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厚度l的最大值对应在贴合曲线635的45%〜55%的区域是指在侧部接触段604部分,厚度L的最大值点出现在沿贴合曲线635中部附近的位置。因为当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该部分刚好与人体面部额骨位置对应,这样可以便于与用户额骨接触,让力传递到额骨上,使用户长时间配戴也不容易感觉到过重。[0243]本申请对于侧部接触段604是指脱离鼻梁两侧的接触位置开始,到末端606之间形成的区域,对于侧部接触段6〇4中,贴合曲线635的5〇%位置处即对应于佩戴者面部的鼻梁与颧骨之间形成的凹陷区域。而对于不同人体的面部参数,存在±5%的偏差范围。例如,对于亚洲人种,两侧颧骨之间的距离较近,应使得厚度L的最大值对应的点设置在贴合曲线635的55%位置,而对于颧骨之间距离较远的欧洲人种,则需要适当调整厚度L最大值对应的点,使其位于贴合曲线635的45%位置。[0244]另外,本实施例中,侧部接触段604在满足厚度L的最大值位于贴合曲线635的45%〜55%后,还要满足厚度L的最小值为最大值的50%〜60%。对于不同用户类型的虚拟现实设备,其总体大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针对儿童和成年人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存在着型号上的差异,对应的厚度L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由于面部轮廓的比例基本固定,因此,本实施例中,侧部接触段6〇4上的厚度L的最小值限定为最大值的50%〜60%,以适应多数人的面部轮廓。同样,由于不同人种之间存在的面部结构差异,以及由于胖瘦身形的影响,同一人种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面部差异,例如,对于颧骨较高的欧洲人种,应该使厚度L的最小值是最大值的50%,以适应面部凸起较高的欧洲人种,而对于面部较平的亚洲人种,则应使厚度L的最小值维持在最大值的60%。[0245]除此之外,对于佩戴者而言,一般身材消瘦的佩戴者,面部凸起相对明显,而身材肥胖的佩戴者面部凸起相对较小,因此在不同型号的虚拟现实设备中,也应根据实际佩戴情况在上述范围内确定最适宜的比例关系。当然,应该理解为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比例,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具体的占比范围的数值都仅仅是针对大众化的一个范围,具体的值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改变,比如针对某些特殊人群的定制,只要不偏离本申请的本质即可。本实施例中,通过让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尽可能的与人体鼻部以及面部的完美贴合;通过增加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单位面积的承重,来避免用户长期配戴虚拟现实设备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以及配戴稳定性问题。[0246]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中部接触段605沿贴合曲线635,在远离凸缘602方向上的厚度L逐渐增大,且在中部接触段6〇5厚度L的最小值为最大值的5〇%〜6〇%。对于中部接触段6〇5,在实^佩戴过程中,是与佩戴者的鼻梁两侧贴合的区域。在此区域中,从鼻梁顶部向下,即在远离中线段6〇2的方向上,鼻梁的高度逐渐变大的同时,鼻梁两侧相对于面部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小。[0247]同样,通过上述实施例中内倾角a在中部接触段的变化,虽然可以使中部接触段605的贴合面636与鼻梁两侧贴合,但是在从鼻梁顶部逐渐向下过渡的过程中,鼻梁的高度的增加,会使脸托的贴合面积逐渐变小,对于部分鼻梁较高的佩戴者而言,甚至出现鼻梁两侧与贴合面636分离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中,中部接触段605沿贴合曲线635,在远离凸缘602方向上的厚度L逐渐增大,厚度L逐渐增大的规律应与多数人鼻梁高度的变化规律相符。[0248]进一步地,在中部接触段㈤5厚度L的最小值为最大值的50%〜60%,对于鼻梁高度较小的佩戴者,应使中部接触段605处的厚度L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比例关系较大,以避免贴合面636的增大而对整体重量的增加;而对于鼻梁较高的佩戴者,应减小厚度L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增加贴合面636在鼻梁两侧的贴合面积,增加整体的稳定性。[0249]在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中,凸缘602沿贴合曲线635,在远离中部接触段605方向上的厚度L逐渐减小。由于凸缘602是相对于中心线601两侧对称的凸缘结构,因此在中心线601两侧的区域内,凸缘602在远离中部接触段605方向上的厚度L逐渐减小则意味着,在中心线601处的凸缘602的厚度L达到最小值。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凸缘602贴合鼻梁的顶部位置,增加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可以避免在鼻梁顶部位置上的漏光现象。[0250]进一步地,凸缘602厚度L的最小值为最大值的10%〜15%。由于在与鼻梁顶部接触的位置并不承受太多虚拟现实设备整体的重量,仅是在佩戴者的鼻梁顶部位置进行遮光处理,因此,此处最小值应当与最大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适应鼻梁的整个顶部结构。另外,在鼻梁顶部的贴合位置上,凸缘602的整体厚度L应较中部接触段605和侧部接触段604的厚度L更薄,以减轻整体的重量。[0251]为了将虚拟现实设备中屏幕上的画面,呈现在佩戴者双眼的正前方,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后壳3上设置的两个所述镜孔311相对于所述中心线601为对称关系。对于绝大多数虚拟现实设备而言,在佩戴时位于双眼前方的屏幕和光学组件都相对于中心线6〇1具有对称关系,并且光学组件中镜筒的轴线一般垂直于屏幕,因此,为了适应屏幕中的画面,后壳3上的镜孔311也要相应的具有对称关系,此外还应满足镜孔311与光学组件的中轴线以及屏幕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0252]此外,如图2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眼镜本体中,中部接触段6〇5对应的位置,在垂直于贴合曲线635的切线的截面上,镜孔311的圆周面到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外缘支撑面637到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离。在中部接触段6〇5对应的位置,即与佩戴者鼻梁两侧贴合的位置上,从镜孔311最靠近中心线601的圆周面边缘到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离,要保证大于脸托6上外缘632到内缘631之间的距离。[0253]在实际佩戴过程中,镜孔311与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离对应于佩戴者的眼部与鼻梁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不宜过大,因为过大会导致光学组件的位置偏向两侧,可能与佩戴者的两眼位置不符,影响到观看体验;所述距离也不宜过小,因为过小的距离会导致光学组件偏向内侧,挤压虚拟现实设备的中部区域,减少脸托6在鼻部贴合的面积。因此,在不影响观看体验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增大镜孔311距离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禺。进而在本实施例中,设置镜孔311的圆周面到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同一截面下,外缘6:32到内缘631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结构,不会压缩中部接触段6〇5位置上的脸托6的宽度,使脸托6在中部接触段605能够提供足够的贴合面636面积,也能够满足大多人的两眼间距,不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0254]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脸托6的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在中部接触段605,沿远离凸缘602方向逐渐增大。由于凸缘602对应眼睑的位置,中部接触段605对应于鼻梁两侧的位置,在从眼睑逐渐过渡到鼻梁两侧的过程中,鼻子的宽度逐渐变大,可以用于贴合的面部区域的面积也逐渐增大,因此,为了增大贴合面636的贴合面积,脸托6在中部接触段605上逐渐增大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此外,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距离在中部接触段605上逐渐增大还能够与侧部接触段604之间形成平滑的过渡,使整体更加容易贴合面部轮廓。[0255]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在侧部接触段604,沿远离中部接触段605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侧部接触段604从离开鼻部侧面开始,跨越面部相对低平的区域,直到颧骨的位置,在低平的位置,很难与面部贴合而承担设备重量,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侧部接触段604上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可以在面部相对低平的区域提供更大的贴合面636,尽可能使该区域的面部轮廓贴合到贴合面636上。与现有技术相比,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变化,一方面可以增大贴合面636的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侧部接触段604的重量,使设备整体更加轻薄。[0256]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脸托6还包括连接贴合面636与辅助定位面32的内缘支撑面639;从中部接触段605过渡到侧部接触段604内缘支撑面639的宽度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脸托6上设置的内缘支撑面639用于在脸托6的内缘631与辅助定位面32之间建立连接面。为了获得更大的面部贴合面积,脸托6的贴合面636从贴合曲线635向内缘631方向过渡的过程中,一般会使得内缘631超过后壳3下方的边缘位置,因此可以在内缘631与辅助定位面32之间形成内缘支撑面639。另外,内缘支撑面639宽度最大的位置,对应在鼻部侧面过渡到面颊的位置。因此,从中部接触段605过渡到侧部接触段604内缘支撑面639的宽度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还可以在宽度最大的位置形成更厚的缓冲结构,减少脸托6在佩戴时因为受到挤压而产生变形,进而不能充分贴合面部结构的问题。[0257]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辅助定位面32在靠近脸托6的位置与主体贴合面31倾斜连接;所形成的壳体夹角0在后壳3上连续变化,从凸缘602过渡到侧部接触段604壳体夹角0逐渐增大至90度。辅助定位面32在中部,即靠近脸托6的位置上与主体贴合面31之间为倾斜的关系。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在中部位置上形成便于设置脸托6的圆滑倾斜曲面,以及为贴合面636的倾斜角度提供更大的可选范围,便于整个设备的佩戴;还可以通过向外倾斜的方式,增加靠近脸托6位置的辅助定位面32对应宽度。从而可以连接面积更大的前壳1,以便遮挡光学,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光线从脸托6的位置进入视野范围内,影响观影效果。[0258]以上实施例中,不仅局限于虚拟现实设备,还可应用于任何头戴设备,且所述头戴设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游戏设备、移动计算设备以及其它可穿戴式计算机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数值,包括距离占比、宽度比和厚度比等均为举例说明各部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尺寸还可采用其他数值,其中一个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尺寸也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后的数值,本申请不再赘述,可根据本申请中公开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计算得到。[0259]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包括前壳i、后壳3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壳3上的脸托6,其中,脸托6包括与佩戴者面部贴合的侧部接触段6〇4和与鼻部接触的中部接触段605,前壳1与后壳3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在实际使用中,脸托6部分在后壳3上的贴合倾角a、厚度L以及内缘631到外缘632之间的距离,按照面部结构连续变化,使脸托6的贴合面636充分接触面部,将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从鼻部分担到面部,并增大接触面积,使佩戴者在佩戴过程中感觉舒适,解决现有虚拟现实设备长期配戴时,会使佩戴者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0260]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脸托配件和虚拟现实设备;所述脸托配件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所述面部接触部63—侧与所述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所述主体固定部64设有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固定件,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固定件的开口,使得所述主体固定部64还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所述主体固定部64和所述面部接触部63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凸缘602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603组成的几字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位于所述主体固定部64的凸缘靠近中心轴的两侧,另外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主体固定部64的弧形部603上。3.—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1、后壳(3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壳3上的脸托6,其中:所述脸托6是由设置在中心线601的凸缘602和沿远离凸缘602方向延伸的两个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所述脸托6包括侧部接触段(604,以及从所述凸缘(602延伸至所述侧部接触段604的中部接触段605;所述侧部接触段604和所述中部接触段605分别用于在佩戴时贴合面部和鼻部;所述后壳3包括主体贴合面31以及在所述主体贴合面31边缘向所述前壳(1延伸的辅助定位面32;所述前壳1与所述辅助定位面32连接,形成用于收纳光学组件和电子器件的腔体;所述主体贴合面31上设有垂直于所述主体贴合面31的两个镜孔311,所述镜孔311用于安装光学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脸托6与所述后壳3为一体成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脸托6相对所述主体贴合面31的厚度L最大值的点,构成连续的贴合曲线635,所述贴合曲线635靠近内缘631的一侧设有贴合面636,靠近外缘632的一侧设有外缘支撑面637;所述贴合面636相对于所述主体贴合面31倾斜设置,在垂直于所述贴合曲线635的切线的截面上形成的贴合倾角a,在整个所述脸托6上连续变化;所述外缘支撑面637连接所述主体贴合面3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凸缘602过渡到所述中部接触段605,所述贴合倾角a逐渐增大;从所述中部接触段605过渡到所述侧部接触段604,所述贴合倾角a逐渐减小。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镜孔311相对于所述中心线601对称设置;所述中部接触段605对应的位置,在垂直于所述贴合曲线635的切线的截面上,所述镜孔3001的圆周面到所述中心线601之间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所述外缘632到所述内缘631之间的距离W。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贴合面31上还设有位于中心线(601位置的感应元件孔312,所述感应元件孔312相对于所述中心线601对称;所述感应元件孔312在中心线601位置上,到所述脸托6的内缘631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内缘631到所述外缘632之间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脸托6中,所述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中部接触段605,沿远离所述凸缘602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内缘631与外缘632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侧部接触段604,沿远离所述中部接触段605方向先增大后减小。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定位面32在靠近所述脸托⑹的位置与所述主体贴合面31倾斜连接;所述辅助定位面32与所述主体贴合面31之间形成的壳体夹角0在后壳3上连续变化,从所述凸缘602对应位置过渡到所述侧部接触段6〇4对应位置,所述壳体夹角0逐渐增大至90度。

百度查询: 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