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座椅结构_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_201780011345.9 

申请/专利权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7-03-09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公开(公告)号:CN108698525B

主分类号:B60N2/02(20060101)

分类号:B60N2/02(20060101);A47C1/02(20060101);A47C1/022(20060101);A47C1/035(20060101);A47C1/036(20060101);A47C7/38(20060101);A47C7/50(20060101);B60N2/10(20060101);B60N2/22(20060101);B60N2/80(20180101)

优先权:["20160310 JP 2016-047613"]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4.27#授权;2018.11.1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10.23#公开

摘要:在设置空间受限的期间应对就座者的各种姿态变化。座椅结构1具有座部2、靠背3及搁腿件4。就座者的支承形态在直立位置与放松位置不同,在直立位置,座部及靠背以通常支承形态支承就座者,在放松位置,由搁腿件及靠背支承就座者的小腿部和肩胛骨附近,另一方面,座部为支承形态不是恒定而是可变的结构。因此,在由于就座者的动作姿态变化而产生重心移动时,座部的支承形态追随重心移动而进行变化。

主权项:1.一种座椅结构,其具备座部和相对于所述座部能够躺倒的靠背,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躯干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下的直立位置,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成为支承形态恒定的通常支承形态,由均为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在使所述靠背躺倒而所述躯干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上的放松位置,所述座部成为追随就座者的重心移动而支承形态可变的可变支承形态,由可变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所述座部为如下的结构:在所述放松位置,在就座者将载荷施加于所述座部的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时,所述座部以比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前方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以后缘部相比于前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在所述放松位置,在就座者将载荷施加于所述座部的靠前缘部的位置时,所述座部以比所述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后方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以所述前缘部相比于所述后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由此,所述座部成为追随就座者的重心移动的所述可变支承形态。

全文数据:座椅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座椅结构,尤其是涉及适合公交车等机动车、飞行器、列车及船舶等交通工具用的座椅结构。背景技术[0002]作为专利文献1,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如下的椅子:所述椅子具有座部、靠背、头枕及搁腿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搁腿件”包括被称为垫腿凳、搁脚件等的部件,包括仅支承小腿部的类型、支承小腿部及脚这两方的类型中的任一者),通过使座部、靠背及搁腿件连动地动作,从而具有就座姿态、小睡姿态、休养姿态等姿态变更功能,除了家具用椅子之外,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用座椅、办公用椅子等。[0003]另外,作为飞行器的座椅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2及3中,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即,除了座部、靠背、头枕之外,还具有搁腿件,该座椅结构能够躺倒,直到成为大致完全平躺,且能够以接近于床的状态休息。[0004]在先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57036号公报[0007]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6698836号说明书[0008]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6494536号说明书发明内容[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0010]虽然专利文献1公开的椅子使座部、靠背、头枕及搁腿件连动地动作而适合于进行休息、小睡,但在使其躺倒到接近于完全平躺时,需要相当的占有空间。尤其是,在适用于后座的情况下,脚下空间较窄,需要在使后座整体向后方移动后使之躺倒等,例如在适用于机动车的情况下,往往限定于比较大型的厢式车辆等车内空间较宽敞的车辆。因此,期待的是,即使在进一步受限的设置空间中,也能够应对就座姿态、休息姿态、小睡姿态等各种姿态变化的座椅。[0011]专利文献2及3那样的飞行器用的座椅也是同样的,对于能够适用可使座部、靠背、头枕及搁腿件等进行动作直到接近于完全平躺的状态的座椅而言,仅限于头等舱、商务舱等在机内准许较宽敞的占有空间的座椅。然而,即使在这些上等舱位中,如果也能够几乎不损害舒适性地使座椅的占有空间进一步变窄,则能够使可设置在机内的总座椅数增加。另夕卜,在经济舱等脚下空间、腿部空间更窄的一般座椅,期待的是,能够在受限的空间中采取更放松的姿态的座椅。[001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如公交车等机动车、列车、飞行器等交通工具那样设置空间受限的空间中应对就座者的各种姿态变化的能够提供更舒适且疲劳感少的就坐感,而且不限于交通工具而在各种用途中都能够利用的座椅结构。[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0014]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座椅结构具备座部和相对于所述座部能够躺倒的靠背,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0015]在躯干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下的直立位置,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成为支承形态恒定的通常支承形态,由均为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0016]在使所述靠背躺倒而所述躯干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上的放松位置,所述座部成为追随就座者的重心移动而支承形态可变的可变支承形态,由可变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0017]优选的是,设为如下的结构:还具有搁腿件,所述搁腿件被设置成能够从所述座部的下方向前方突出,[0018]在所述放松位置,由突出到前方的所述搁腿件、可变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0019]优选的是,所述搁腿件被设置成追随就座者的小腿部的动作而可变。[0020]优选的是,所述座部为如下的结构:[0021]在所述放松位置,在就座者将载荷施加于所述座部的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时,所述座部以比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前方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以后缘部相比于前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0022]在所述放松位置,在就座者将载荷施加于所述座部的靠前缘部的位置时,所述座部以比所述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后方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以所述前缘部相比于所述后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0023]所述座部成为追随就座者的重心移动的所述可变支承形态。[0024]优选的是,为如下的结构:[0025]在将所述放松位置进一步区分为连结髋部点及膝部中心的线与躯干线所成的角度9处于规定角度以上且180度以下的范围的休息位置、以及该休息位置与所述直立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0026]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座部以所述后缘部相比于所述前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支承形态为准则而可变,[0027]在所述休息位置,所述座部以所述前缘部相比于所述后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支承形态为准则而可变。[0028]优选的是,将所述靠背的躺倒动作设定在躯干角度最大到70度为止的范围,在所述放松位置,所述靠背中的与就座者的上身上部对应的部位成为支承支点。[0029]优选的是,具有头枕,所述头枕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彼此正交的两条轴线一方较长而另一方较短的形状,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靠背的周围的安装部,在所述直立位置,头枕的沿着轴线较长的方向的一端部成为头部支承部,且在所述放松位置通过被头部按压而进行旋转,从而头枕的沿着轴线较短的方向的一端部成为头部支承部。[0030]优选的是,所述靠背的周围的安装部为交通工具的主体部或与所述靠背独立的框架,在所述主体部或与所述靠背独立的框架上连结的旋转轴支承所述头枕的沿着所述轴线较长的方向的另一端部。[0031]优选的是,所述直立位置时的连结髋部点及膝部中心的线与躯干线所成的所述角度e为120度以下,所述休息位置时的所述角度0为140度〜180度的范围,所述中间位置时的所述角度e为110度〜150度的范围。[0032]发明效果[0033]本发明的座椅结构的座部及靠背的位置、倾斜角度这样的支承就座者时的座部本身或靠背本身的姿态(以下,在本说明书中,称为“支承形态”)在直立位置和放松位置不同。,在躯干角度为规定角度以下的直立位置,以座部本身的姿态及靠背本身的姿态均恒定的通常支承形态来支承就座者,另一方面,在使靠背躺倒而躯干角度为规定角度以上的放松位置,靠背以自身的姿态恒定的通常支承形态来稳定地支承就座者的上身,但座部成为自身的姿态不是恒定而是可变的结构可变支承形态)。因此,在由于就座者的动作姿态变化而产生重心移动时,座部本身的姿态座部的支承形态变化。例如,在重心位于坐骨结节附近的姿态下,后缘部相比于前缘部位移到下方位置,从大腿部对膝部附近施加载荷,在重心移动到前方的姿态下,以前缘部相比于后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位移。另外,在放松位置,利用靠背支承进一步远离就座者的坐骨结节附近的上身尤其是肩胛骨附近),优选的是,除此之外,还利用搁腿件来支承小腿部。[0034]其结果是,在就座者采取前缘部位移到下方的姿态的情况下,连结髋部点及膝部中心的线与躯干线所成的角度9更接近于180度,容易采取适合于小睡等的仰卧姿态睡眠姿态),在就座者采取后缘部位移到下方的姿态的情况下,该角度0变得稍窄,成为适合于一边放松一边进行读书、影像鉴赏等的姿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直立位置,座部及靠背均为通常支承形态,所以能够使就座姿态稳定,容易采取适合于轻型作业、进餐等的姿态。[0035]即,根据本发明,能够从直立位置到放松位置(中间位置及休息位置为止而追随就座者的各种姿态变化来支承该就座者,能够提供舒适且疲劳感少的就坐感。而且,在放松位置的期间,在设为连结髋部点及膝部中心的线与躯干线所成的角度e更接近于180度的休息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座部的前缘部位移到下方,所以即使不使靠背躺倒到成为水平,也能够采取接近于仰卧姿态的姿态。因此,通过设置为使前座的座部下方成为供后座就座者的脚进入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以往相比,缩窄前座与后座之间的间隔。因此,即使在交通工具中,本发明也优选地适用于公交车的乘客坐席或普通机动车的后座,而且,也适合于作为列车、飞行器等乘客坐席用。附图说明[0036]图1a〜c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结构的外观的立体图,(a是表示直立位置的立体图,(b是表示放松位置中的中间位置的立体图,(c是表示放松位置中的休息位置的立体图。[0037]图2a是表示直立位置时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结构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2b是表示放松位置中的中间位置时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结构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图2c是表示放松位置中的休息位置时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结构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0038]图3是表示座椅结构的各位置和由此支承的就座者的姿态的示意图。[0039]图4是用于说明缩窄前座与后座之间的空间后的形态的一例的图。[0040]图5a〜c是用于说明搁腿件的动作机构的一例的图。[0041]图6a〜c是用于说明搁腿件的动作机构的一例的图。[0042]图7a〜c是用于说明搁腿件、靠背、头枕连动的动作机构的一例图。[0043]图8a〜c是用于说明搁腿件、靠背、头枕连动的动作机构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44]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图丨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结构1具有座部2、靠背3、搁腿件4及头枕5等。另外,以从靠背3的左右包围背后的方式与靠背3独立地设置有座椅分隔框架6,在公交车等中作为高级座椅而使用。[0045]座部2支承于从座椅分隔框架6的左右向前方突出的一对腿部7、7,并从设置面以规定高度设置。座部2被支承为能够以设定于比前后方向中央靠前方的位置的第一座部用旋转支点2a为中心进行旋转参照图2b。另外,座部2被设置成也能够以设置于腿部7、7之间的后部的第二座部用旋转支点2b为中心进行旋转参照图2c。因此,座部2为如下结构:在以第一座部用旋转支点2a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后缘部22相比于前缘部21向下方位移参照图Ub及图2b,在以第二座部用旋转支点2b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前缘部21相比于后缘部22向下方位移参照图1c及图2c。[0046]靠背3被设置成能够以位于该靠背3的下部且设置于腿部7、7的后部的靠背用旋转支点3a为中心向前后躺倒参照图2⑹)。优选将躺倒角度设定为躯干角度最大到70度为止的范围,更优选的是,为0〜60度的范围。因此,对于包围靠背3的背后的座椅分隔框架6而言,只要以能够允许该靠背3的最大躺倒角度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相对于垂线向后方约到70度为止的范围内设置背面板61即可。由此,如图1所示,背面板61成为上部相比于下部向后方突出的外观形状,因此,在背面板61的下方形成后座就座者的脚放置空间。[0047]搁腿件4附设于座部2。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搁腿件4的表面例如为大致方形的小腿部支承面41,在后述的直立位置(图1a及图2a的状态下),搁腿件4以小腿部支承面41朝向前方的状态被收纳于座部2的前缘部21的下方。在后述的放松位置图1b、(c及图2b、(c的状态下),搁腿件4进行位移而从收容位置向前方突出,且小腿部支承面41朝向上方。搁腿件4在该放松位置向前方突出,既可以设为维持下端部支承面41的倾斜角度、上下位置恒定的状态而不追随就座者的小腿部的动作地支承该小腿部的形态对于搁腿件4而言,将这样的支承形态称为“通常支承形态”),也可以设为一边追随小腿部的动作而进行位移一边支承小腿部的可变支承形态。作为使搁腿件4为可变支承形态的手段,能够采用如下的结构:伴随着与小腿部的动作相伴的小腿部的重心位置的变化、施加于搁腿件4的载荷的变化,搁腿件4整体以支承该搁腿件4的基部例如,图6的伸缩型连杆410的基部)为中心向上下旋转的方向位移、或该小腿部支承面41的前缘部以小腿部支承面41的后缘部为中心向上下旋转的方向位移。[0048]搁腿件4既可以独立地向前方进行动作,但也可以与靠背3的躺倒动作连动地向前方突出。在前者的情况下,能够设为将使搁腿件4伸长的连杆机构与马达等连结并使之进行动作的结构,在后者的情况下,能够设置为在使靠背3躺倒而从直立位置向放松位置进行位移时,使搁腿件4伴随着该动作而向前方突出。作为后者的情况的连动机构,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连动机构,例如,能够采用专利文献1公开的机构,即如下的机构:在靠背3后倾时,连结构件同向地旋转,从而支承于连结构件的伸缩型的连杆机构向前方伸长。只要使该连杆机构支承搁腿件4,则搁腿件4就能够与靠背3的躺倒动作连动地向前方突出。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搁腿件4的具体例,随后进一步叙述。[0049]在此,图2a〜(c是表示在本发明中规定的直立位置、放松位置的侧视图。在直立位置,座部2及靠背3成为图2a所示的位置,并以躯干角度a为规定角度以下的方式支承就座者。直立位置时的座部2及靠背3的位置关系优选为连结髋部点hippointHP及膝部中心KP的线A与躯干线B所成的角度0为120度以下。更优选的是,该角度0为9〇〜120度的范围。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躯干角度a为0〜25度的范围。另外,优选的是,水平面与线A所成的髋部角度e为〇〜10度的范围。[0050]在图2a所示的直立位置的例子中,线A与躯干线B所成的角度0为104度,躯干角度a为18度,髋部角度0为4度。在该直立位置,座部2及靠背3在满足这样的角度条件的位置以通常支承形态支承就座者。即,以座部2及靠背3自身的姿态保持为恒定的通常支承形态来支承就座者,而不使座部2及靠背3自身的位置上下移动或使支承角度变化。但是,即使座部2及靠背3自身的姿态恒定,在满足上述角度条件的状态下,由于载荷会施加于分别在座部2及靠背3中使用的缓冲件、或者重心位置会产生变化,所以当然会使得这些缓冲件发生压缩变形、下沉、或变形的位置变化。因此,在直立位置,就座者能够稳定地进行轻型作业或进食。需要说明的是,在乘坐公交车、列车、飞行器等时进食的情况下,通常如图3所示那样,成为躯干角度a为3度左右的姿态,肩部至肩胛骨附近会稍许远离靠背3,但在该姿态下,由于在直立位置处座部2及靠背3为通常支承形态,所以也不容易产生臀部滑移等,能够容易地维持而保持稳定。[0051]图2⑹及c示出了靠背3为放松位置的状态。其中,图2c示出了就座者的姿态最接近于仰卧姿态的休息位置,图2b示出了在放松位置中相比于休息位置接近于直立位置的中间位置。[0052]在图2c的休息位置,连结髋部点HP及膝部中心KP的线A与躯干线B所成的角度0为规定角度以上且180度以下,优选的是,为140〜180度的范围。在该情况下,躯干角度a优选为30〜70度的范围,水平面与线A所成的髋部角度P优选为-3〜-30度的范围。通过遵循这些条件,即使在躯干角度a为最大的60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勉强地采取接近于仰卧姿态的姿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c中示出了满足这些条件的角度的一例,线A与躯干线B所成的角度9为155度,躯千角度a为51度,髋部角度0为-14度。[0053]另一方面,图2b的中间位置为上述直立位置与休息位置的中间的姿态,连结髋部点HP及膝部中心KP的线A与躯干线B所成的角度0优选为110〜150度的范围。此时的躯干角度a优选为30〜70度的范围,水平面与线A所成的髋部角度P优选为3〜20度的范围。通过遵循这些条件,从而就座者一边倚靠于靠背3,一边使臀部向下方位移而膝部位于稍靠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舒适地进行呼吸,这适合于一边放松一边进行读书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b中示出了满足这些条件的角度的一例,线A与躯干线B所成的角度0为133度,躯干角度a为50度,髋部角度P为7度。[G054]在图2b及c的放松位置,搁腿件4向前方突出,支承就座者的小腿部。此时,优选的是,将搁腿件4设定为:在图2b的中间位置,相对于水平位置的座部2以120度以上的角度突出,优选以成为120〜180度的范围的角度突出,在图2c的休息位置,相对于前缘部成为下方的座部2以120度以上的角度突出,优选以成为120〜180度的范围的角度突出。在图2b及c的例子中,均设为了150度,由此,小腿部支承面41成为前部向下的倾斜面,能够自然地支承小腿部,而不会对小腿部施加勉强的力。[0055]由此,在图2⑹及c的放松位置,与图2a的直立位置相比,靠背3对从远离坐骨结节附近的上身的肩胛骨附近起到肩部的部位上身上部)的分担载荷、以及搁腿件4对小腿部的分担载荷变高,座部2的分担载荷相对变小。由于座部2的分担载荷相对变小,所以只要将座部2设置为可动,就容易追随姿态变化。于是,本实施方式被设置成:在图2b及c的放松位置,座部2通过与就座者的姿态变化相伴的重心移动,从而使其支承形态可变。具体而言,在就座者对座部2的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施加载荷而重心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座部2以设置于相比于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前方的部位的第一座部用旋转支点2a为中心进行旋转,后缘部22相比于前缘部21向下方进行位移,成为图2⑹的中间位置。由于膝部中心KP比髋部点HP稍高,所以不会有臀部滑移,并且,由于躯干角度a变大,所以成为促进舒适的呼吸的姿态。并且,在重心位置成为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的期间,在就座者示出了稍许的姿态变化的情况下,座部2以后缘部22相比于前缘部21处于下方位置的支承形态为准则,追随该姿态变化而使支承形态变化。[0056]另一方面,在就座者对座部2的靠前缘部21的位置施加载荷时,重心位置相比于图2b的情况向前方移动。在该情况下,座部2以第二座部用旋转支点2b为中心进行位移,即以后缘部22的高度几乎不变而前缘部21成为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成为图2c所示的休息位置。并且,在该休息位置,在就座者示出了稍许的姿态变化的情况下,座部2以前缘部21相比于后缘部22成为下方位置的支承形态为准则,追随该姿态变化而使支承形态变化。在休息位置,由于就座者的身体为接近于仰卧姿态的姿态,所以为适合于进行小睡等的姿态,但成为上述那样的角度设定,而不是成为完全平躺,并且,以规定的倾斜角度设置的座椅分隔框架6的背面板61的下方成为后座就座者的脚放置空间。因此,每一个的座椅结构1的平面的占有空间比完全平躺方式的情况窄。[0057]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直立位置,利用通常支承形态的座部2与通常支承形态的靠背3来稳定地支承就座者的姿态,以便适合于进行轻型作业、进餐,另一方面,在使靠背3进行躺倒动作以便成为规定角度、例如使躯干角度为约50度而设为放松位置时,在直立位置时为通常支承形态的座部2成为可变支承形态,即,成为座部2本身的姿态支承形态追随就座者的姿态变化等而成为座面的倾斜角度等变化的支承形态。因此,在放松位置,根据就座者是对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施加载荷还是对靠前缘部21的位置施加载荷,座部2随之使支承形态变化时的支点第一或第二座部用旋转支点2a、2b变化。即,成为座部2的动作追随与就座者的姿态变化相伴的重心移动的结构,即使为了消除就座疲劳而产生各种身体动作,也不会赋予勉强的力,而能够以与该身体动作对应的姿态进行支承,即便是有限的空间,即使在全身松弛的状态下,身体也不会产生塌陷,在放松位置,尤其是在休息位置,能够容易地采取接近于仰卧姿态睡眠姿态的姿态。而且,在放松位置(中间位置及休息位置),由于远离就座者的臀部附近的小腿部及上身上部这两方的部位被搁腿件4及靠背3可靠地支承,所以不容易产生臀部滑移而保持稳定。[0058]根据本实施方式,像这样,在从直立位置到放松位置的期间,追随姿态变化,从而能够容易地设为产生肌肉收缩、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是对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效的姿态支承法,对就座时的疲劳感的减轻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放松位置,靠背3被设定为躯干角度a最大为70度的躺倒角度。即,即使是在休息位置采取接近于仰卧姿态的姿态的情况,全身也不是成为水平状态,而是成为头部位置高且小腿部位置低的倾斜的姿态。[0059]在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期间,由于振动、冲击力而会从上下方向、前后方向输入加速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这样的头部位置高的倾斜的姿态下,靠背3以接近于头部的上身上部为支点进行支承,并以位于座部2侧的臀部、腿部可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因此,利用头部质量和重力使上身上部可靠地压靠于倾斜的靠背3,能够减轻由于振动、冲击力而从外部输入到头部的加速度,能够抑制头部的旋转运动。[0060]在此,对头枕5进行说明。头枕5并未支承于靠背3,而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靠背3的周围的任意的安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座椅分隔框架6,在该座椅分隔框架6配设有旋转轴6a。从侧面观察,头枕5形成为彼此正交的两条轴线5a、5b—方较长而另一方较短的形状的大致椭圆形状。在直立位置,沿着较长的轴线5a的一端部51位于前面而成为头部支承部也包括支承颈部的情况),在沿着较长的轴线5a的另一端部52枢轴支承有旋转轴6a,成为图1a及图2a所示的状态。在直立位置,如图1a所示,靠背3从座椅分隔框架6的背面板61分离开,但像这样,沿着较长的轴线5a的一端部51通过朝向前面,从而能够在从座椅分隔框架6的背面板61向前方的突出量变大的状态下,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头部到颈部。[0061]与此相对,在放松位置,通过使靠背3躺倒,从而利用头部向斜下方按压沿着较长的轴线5a的一端部51。由此,头枕5的一端部51以旋转轴6a为中心向下方旋转,沿着较短的轴线5b的一端部53位于前面参照图1b、(c及图2b、(c。因此,由于头枕5与向后方位移的就座者的头部位置对应地像这样进行旋转动作,所以能够在直立位置可靠地支承头部,并且也能够在放松位置可靠地支承头部。这样,通过设为不使靠背3直接支承头枕5的结构,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追随姿态变化来支承头部。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如下的作用:通过使头枕5追随头部,从而使头部的支承稳定,通过基于上述靠背3的以上身上部为支点的支承,从而能够减小向头部的输入加速度。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支承头枕5的旋转轴6a的安装部,在不具有座椅分隔框架6的情况下,能够设为机动车的后座周围的主体部等。[0062]图4是表示不设置座椅分隔框架6而进一步使前座及后座间的空间靠近的情况下的配置的图。这是将前座及后座间的空间设为图2所示的配置的约23的例子,但在该例中,最前列的座椅结构1表示采取直立位置、第二列表示采取放松位置中的中间位置、第三列表示采取放松位置中的休息位置的情况的配置。[0063]在像这样缩窄前座与后座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想要采取第二列那样的中间位置时,由于膝部中心KP比髋部点HP高,所以后座就座者的膝部中心KP有可能会与前座的靠背3接触,但只要缩小搁腿件4与座部2的下表面的角度,就能够避免与靠背3的接触。即,只要将搁腿件4设置为根据载荷而可动,则在任意的姿态下,都能够容易地避免腿部与靠背3的接触。另一方面,即使在像这样缩窄前座与后座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在第三列那样的休息位置,由于膝部延伸,所以即便使搁腿件4与座部2的下表面的角度和图2相同,也不会与前座的靠背3接触。[0064]另外,在图2及图4所示的任意的座椅结构1中,均为直立位置时的髋部点HP的高度与放松位置中的休息位置时的髋部点HP的高度相同。另外,为了即使在为座部2的后缘部22侧相比于前缘部21成为下方的放松位置中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也使HP的高度与直立位置及休息位置的各HP的高度相比几乎不下降,从而作为向下方的位移量,例如设定为最大为50mm,优选为25mm前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结构1使从臀部到腰部附近不会因躺倒动作、姿态变化而上下大幅地变动,在该意义下,也容易保持不会带来不适感的稳定的就座姿态至睡眠姿态。[0065]接着,基于图5及图6,对搁腿件4的动作机构400的一例进行说明。该动作机构400构成为具有:伸缩型连杆410、滑动机构420及座部连动机构430。伸缩型连杆410是将多张链节板以成为伸缩型的方式交叉并组装而成的结构,是在各链节板彼此接近时收缩、在各链节板彼此分离时延伸的结构。在伸缩型连杆410的前端部的两个链节板411、412的各前端部连结有搁腿件4,在伸缩型连杆410如图5a〜(c那样收缩的状态下,搁腿件4在小腿部支承面41朝向前方的状态下收纳于座部2的下方。如图6a〜c那样,随着伸缩型连杆410逐渐延伸,搁腿件4向前方突出,并以小腿部支承面41朝向上方的方式向旋转方向位移。[0066]在伸缩型连杆410中的最后方配设有内角为钝角且形成为一方的边的长度比另一方的边短的大致V字状的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在该短边的下部413a连结有滑动构件连结链节板414的一端。滑动构件连结板414的另一端与滑动机构420的可动导轨422连结。滑动机构420具有沿着座椅结构1的前后方向固定于腿部7的固定导轨421,可动导轨422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该固定导轨421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另外,在滑动机构420设置有作为使可动导轨422进行滑动动作的驱动源的马达423。因此,在利用马达423使可动导轨422前进时,伸缩型连杆410伸长,在使可动导轨422后退时,伸缩型连杆410收缩并成为收纳状态。[0067]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长边的中途部413b枢轴支承于在座部2的下方的腿部7固定的座部用支承框71的靠下端缘的位置。并且,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长边的上部413c的上端面413d为大致平坦状,该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被设置成在伸缩型连杆410的收纳状态下长边沿着斜前方倾斜。[0068]在此,与在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的一对腿部7同样地,座部2的下方的座部用支承框71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在该一对座部用支承框71的靠上端缘的位置架设有座部用连动机构430的扭杆431。[0069]除了该扭杆431之外,座部用连动机构430还具有横边4321前后延伸、纵边4322上下延伸的大致T字状的可动板432。可动板432中的横边后端部4321a支承于扭杆431,横边前端部4321b与座部2的前缘部21的下部连结。纵边4322的纵边下端部4322a被设置成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上端面413d相接。需要说明的是,可动板432的横边前端部4321b在图5a所示的搁腿件4的收纳位置,为在搁腿件4与座部2的前缘部21的间隙具有稍许的空隙的厚度。另外,优选的是,预先在纵边下端部4322a设置有辊构件等,以使与上端面413d相接时的动作变得平滑。[0070]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人就座于座部2之前,如图5a所示,利用扭杆431的弹性,可动板432的横边前端部4321b对座部2的前缘部21向上方施力。在该状态下,在人就座时,如图5b所示,前缘部21要向下方位移,但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上端面413d抵接。另外,由于在伸缩型连杆410的收纳状态下,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长边沿斜前方倾斜,所以即使人就座而前缘部21要向下方位移,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也会被压靠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上端面413d,因此,成为无法更进一步地向下方位移的状态,即成为座部2向下方的位移受到限制的锁定状态。然而,由于在可动板432的横边前端部4321b与搁腿件4之间有稍许的空隙,所以能够稍许地向下方挠曲,直到与收纳状态下的搁腿件4的上部抵接的位置。但是,在该稍许的挠曲位移的期间,扭杆431的弹性也会进行作用,发挥就座时的行程感、振动吸收特性等。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支承形态中,也包括如下的情况:在这样的座部2的下方有稍许的空隙,由此会产生稍许的挠曲。[0071]在要使搁腿件4从收纳状态向前方突出而对马达423进行驱动时,可动导轨422开始前进。即使可动导轨422开始前进,如图5c所示,在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被压靠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上端面413d的期间,即便重心移动,座部2的前缘部21也无法更进一步地向下方位移。[0072]在可动导轨422进一步前进时,如图6a〜(c所示,伸缩型连杆410伸长,搁腿件4以小腿部支承面41逐渐地从前方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向旋转方向位移。由此,支承就座者的小腿部。[0073]另外,如图6a所示,在搁腿件4的位置到达相比于座部2的前缘部21靠前方的位置时,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长边的沿着斜前方倾斜的状态成为大致笔直的状态,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上端面413d向前方移动。由此,上述座部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能够根据就座者的重心移动而使座部2的前缘部21向下方位移。在图6b及c中,由于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长边为向后方倾斜的状态,所以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完全不会干涉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座部2的前缘部21能够向下方全程位移。另外,如图6c所示,在就座者对座部2的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施加载荷而重心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座部2以设置于相比于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前方的部位的第一座部用旋转支点2a为中心进行旋转参照图2b,后缘部22相比于前缘部21向下方进行位移而成为中间位置。[0074]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座部2如图6a〜(c所示那样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扭杆431的弹性,使规定的振动吸收特性等发挥功能。[0075]在收纳搁腿件4的情况下,对马达423进行驱动,使可动导轨422后退。由此,伸缩型连杆410收缩,从图6c的状态起,按图6⑹、图6a、图5c、图5b、图5a的顺序,与上述相反地运动并被收纳。此时,在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的长边沿斜前方倾斜到图5c的阶段时,其上端面413d压靠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其结果是,再次成为座部2的前缘部21无法向下方位移的锁定的状态。通过对该座部2的位移进行限制的锁定,从而搁腿件4在收纳于座部2的前缘部21的下方的过程中,不会与座部2接触而成为收纳时的妨碍。[007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及图6的例子中,未使搁腿件4的动作与靠背3连动,但当然也可以是:设置也向靠背3传递马达423的驱动力的连动机构,使靠背3的躺倒动作与搁腿件4的动作连动。图7及图8示出了该例。[0077]与图5及图6同样地,图7及图8所示的连动机构400A具有伸缩型连杆410、滑动机构420及座部连动机构430,并且构成为具有靠背连动连杆440及头枕连动连杆450。由于伸缩型连杆410、滑动机构420及座部连动机构430的结构与图5及图6所示的形态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在图5及图6中,在伸缩型连杆410的最后方设置有使短边位于滑动机构420侧且使长边位于座部2侧的大致V字状链节板413,但在图7及图8的形态中,构成为分为相当于长边的座部侧链节板4131及相当于短边的滑动机构侧链节板4132,并利用轴销4133将两方连结。座部侧链节板4131的上端面发挥凸轮的作用,且与设置于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的辊构件抵接。另一方面,滑动机构侧链节板4132枢轴支承于滑动机构420的可动导轨422的安装板422a。[0078]靠背3具有覆盖其背面部的背面罩构件31。在该背面罩构件31设置有:向其下方突出并向滑动机构420方向延伸的下部安装板32;以及向上方突出并向头枕5方向延伸的上部安装板33。其中,在下部安装板32的下端部经由轴销441连结有靠背连动连杆440的后部。靠背连动连杆440的前部枢轴支承于可动导轨似2的安装板422a。在上部安装板33的上端部经由轴销451连结有头枕连动连杆450的下部。头枕连动连杆450的上部枢轴支承于头枕5的下部附近。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头枕5的上部利用由座椅分隔框架6等进行支承的旋转轴6a来枢轴支承。[0079]根据图7及图8的形态,在从图7a、⑹的状态起驱动滑动机构420的马达423时,可动导轨422开始前进。可动导轨422开始前进,并经由图7c而如图8a〜(c所示那样,使可动板432的纵边下端部4322a移动到相比于座部侧链节板4131的上端面靠前方的位置。由此,与图5及图6所示的形态同样地,搁腿件4向前方突出移动,并且座部2成为与人的姿态变化相应的可变支承形态。[0080]另一方面,在滑动机构420的可动导轨422前进时,靠背连动连杆440向前方移动,与之相伴,连结靠背连动连杆440与下部安装板32的轴销441的位置向前方移动。由于该轴销441位于下部安装板32的下端部,所以在轴销441的位置向前方移动时,下部安装板32的上端侧与之相伴地后倒。由于下部安装板32与靠背3的背面罩构件31成为一体,所以在下部安装板32的下端部向前方位移时,靠背3如图7c及图8a〜c所示那样向后方躺倒。[0081]在靠背3躺倒时,在靠背3的上部附近一体地设于背面罩构件31的上部安装板33也同样地向后方倾斜。与此相伴,经由轴销451连结于上部安装板33的头枕连动连杆450—边以该轴销451为中心旋转,一边向后方位移。此时,头枕5以旋转轴6a为中心旋转,其下部侧从远离图7a、⑹的座椅分隔框架6的直立位置的位置起,如图7c及图8a〜c所示那样,向靠近座椅分隔框架6的放松位置的位置位移,使头枕5本身的姿态变化。[0082]在利用马达423使滑动机构420的可动导轨422从图8c的位置向图7a的位置进行后退移动时,座部2、靠背3、搁腿件4及头枕5与上述相反地进行动作。[0083]根据图7及图S的形态,能够仅利用滑动机构4加的马达423来使座部2从通常支承形态变化为可变支承形态,使搁腿件4移动,使靠背3进行躺倒动作,并使头枕5的姿态位移。[0084]产业上的可利用性[0085]本发明能够在受限的空间容易地采取与从直立位置到休息位置对应的姿态。因此,适合于如上述的公交车或乘用车的后部座椅那样尤其与前座之间的空间往往会受到限制的座椅。另外,不限于此,也适合于前后设置有多列的列车、飞行器等的座椅。而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交通工具用,也能够作为电影院、剧院、体育场等的座椅进行利用。[0086]附图标记说明:[0087]1座椅结构[0088]2座部[0089]21前缘部[0090]22后缘部[0091]2a第一座部用旋转支点[0092]2b第二座部用旋转支点[0093]3靠背[0094]4搁腿件[0095]5头枕[0096]6座椅分隔框架[0097]400,400A动作机构。

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结构,其具备座部和相对于所述座部能够躺倒的靠背,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躯干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下的直立位置,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成为支承形态恒定的通常支承形态,由均为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在使所述靠背躺倒而所述躯干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上的放松位置,所述座部成为追随就座者的重心移动而支承形态可变的可变支承形态,由可变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座椅结构还具有搁腿件,所述搁腿件被设置成能够从所述座部的下方向前方突出,在所述放松位置,由突出到前方的所述搁腿件、可变支承形态的所述座部及通常支承形态的所述靠背支承就座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搁腿件被设置成追随就座者的小腿部的动作而可变。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座部为如下的结构:在所述放松位置,在就座者将载荷施加于所述座部的坐骨结节支承部附近时,所述座部以比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前方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以后缘部相比于前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在所述放松位置,在就座者将载荷施加于所述座部的靠前缘部的位置时,所述座部以比所述坐骨结节支承部靠后方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以所述前缘部相比于所述后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移,由此,所述座部成为追随就座者的重心移动的所述可变支承形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座椅结构为如下结构:在将所述放松位置进一步区分为连结髋部点及膝部中心的线与躯干线所成的角度e处于规定角度以上且180度以下的范围的休息位置、以及该休息位置与所述直立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座部以所述后缘部相比于所述前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支承形态为准则而可变,在所述休息位置,所述座部以所述前缘部相比于所述后缘部处于下方位置的支承形态为准则而可变。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靠背的躺倒动作设定在躯干角度最大到70度为止的范围,在所述放松位置,所述靠背中的与就座者的上身上部对应的部位成为支承支点。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座椅结构具有头枕,所述头枕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彼此正交的两条轴线一方较长而另一方较短的形状,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靠背的周围的安装部,在所述直立位置,所述头枕的沿着轴线较长的方向的一端部成为头部支承部,且在所述放松位置通过被头部按压而进行旋转,从而所述头枕的沿着轴线较短的方向的一端部成为头部支承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靠背的周围的安装部为交通工具的主体部或与所述靠背独立的框架,在所述主体部或与所述靠背独立的框架上连结的旋转轴支承所述头枕的沿着所述轴线较长的方向的另一纟而部。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结构,其中,所述直立位置时的连结髋部点及膝部中心的线与躯干线所成的所述角度9为120度以下,所述休息位置时的所述角度9为140度〜180度的范围,所述中间位置时的所述角度0为110度〜150度的范围。

百度查询: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结构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