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配方及制备方法_四川维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_201811357557.5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维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8-11-15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公开(公告)号:CN109157632B

主分类号:A61K36/9064(20060101)

分类号:A61K36/9064(20060101);A61K9/16(20060101);A61P1/04(20060101);A61P1/00(20060101);A61P29/00(20060101);A61P1/14(20060101);A61K35/618(2015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1.09.14#授权;2019.02.01#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1.08#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配方及制备方法,属于中药配方制剂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消化性溃疡、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多种慢性胃病引起的胃脘痛久治不愈问题,提供了一种特色独具的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使用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白芷、川芎、豆蔻、熟大黄、蒲公英、炙甘草组成的配方对治疗胃脘痛特别是用常规方法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具有显著的疗效。选取的药材原料易得,安全性好,无任何毒副作用,成本低廉,胃脘痛治愈后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主权项:1.一种治疗阴虚胃脘痛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组成:百合20~41份、苦荞头20~41份、核桃仁3~8份、黄连4~9份、吴茱萸1~5份、海螵蛸5~14份、浙贝母6~15份、白芷6~15份、川芎6~15份、豆蔻4~11份、熟大黄1~4份、蒲公英6~15份、炙甘草1~4份;所述的阴虚胃脘痛为症属脾胃阴虚,阴亏气弱,虚实相间,生发肝胃郁热、湿气瘀阻的胃脘痛;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中配伍的主药为百合、苦荞头、核桃仁。

全文数据: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配方及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配方及制备方法,用于治疗胃脘痛的中药配方制剂,属于中药配方制剂技术领域。背景技术胃病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一类疾病,而胃脘痛则是胃病中最常见的一个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胃肠病的人数在6000万以上,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急性或慢性胃病,包括消化性溃疡、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其它更为严重的胃病,而任何一种类型的胃病,都会伴随轻重不同的胃脘痛,并且治愈之后还可能随时复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条件的变化,使胃脘痛的发生率更是节节升高,甚至高居所有内脏疾病的症状之首位。如何解决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脘痛症状,成为医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研发对胃脘痛治疗的药物,本发明人通过近三十年的临床研究和经验积累,发掘“脾阴学”理论,提出了“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脾阴病变有虚实之分”等一系列学术创见,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多种疾病中脾阴虚证和实证的内存机理和临床特征,走出了前人在脾阴认识上的盲区、理论上的禁区和临床上的误区,首次提出并实践了滋脾药物的性味和归类,论证了脾阴虚胃阴虚证治差别,制定了“脾阴虚证和实证”的诊断标准、选方用药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创建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脾阴临床诊治体系,本发明“治疗胃脘痛颗粒”独特的配方思路、通过系列加减配比及其具体的制备方法,用创造性的劳动发明解决了治疗脾胃并病、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乃至久病不愈的胃脘痛症方面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现有技术中面对消化性溃疡、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多种慢性胃病中常见的脾胃并病、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引起的胃脘痛久治不愈问题,以脾阴虚理论为指导,提供了治疗胃脘痛颗粒剂配方及制备方法,用于解决治疗胃脘痛伴见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倦怠乏力,大便干结等症状者。本发明颗粒剂选用优质中药材配方,具有和胃益阴,解毒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不仅有助于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还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治疗胃脘痛具有显著的疗效,为解决久治不愈的胃脘痛提供了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临床方药。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组方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百合20~41份、苦荞头20~41份、核桃仁3~8份、黄连4~9份、吴茱萸1~5份、海螵蛸5~14份、浙贝母6~15份、白芷6~15份、川芎6~15份、豆蔻4~11份、熟大黄1~4份、蒲公英6~15份、炙甘草1~4份,使用的药材功效作用分别为。苦荞头:为蓼科植物苦荞麦FagopyrumtataricumL.Gaertn.的根及根茎。具有健脾行滞、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核桃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regiaL.的干燥成熟和子。核桃仁除有协同苦荞头缓解胃脘痛外,因其甘温辅气养血作用,故又能助苦荞头和胃止痛。百合: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oliumThunb、百合Liliumbrownie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DC.的干燥肉质鳞叶。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经、心经、肺经。具有益脾和胃、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养五脏之功效。主邪气腹胀、胃脘痛,并能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i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ataWall.的干燥根茎。黄连配合苦荞头对肝胃郁热,湿热瘀阻所致的疾病有治根治本的作用。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吴茱萸性味辛、苦、温、具降逆止呕的功能,汪昂曰:“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与黄连相配为左金丸,对解除症状有协同之功。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deRochebrune或金乌贼SepiaesculentaHoyle的干燥内壳。海螵蛸味咸、微温、具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浙贝母: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性味苦、寒。开郁散结、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与海螵蛸合用成为乌贝散,治疗存在肝胃不和病机的胃脘疼痛、泛吐酸水、嘈杂似饥。白芷:Angelicadahurica。为伞形科当归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性温、味辛、气芳香、微苦。功能主治:生肌止痛、活血排脓。川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川产道地药材之一,其性温,味辛,归肝经、胆经、心包经,脾胃经。川芎功效行气开郁、活血止痛、法风燥湿,原用治胁痛腹疼、风冷头痛旋晕、寒痹筋挛。豆蔻: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rnkravanhPie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白蔻仁辛温、入肺、脾、胃三经。白豆蔻的仁功用理气宽中,治胃脘痛腹胀、噫气反胃等症。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功效清热解毒,治疗多种炎性胃病的重要药物。熟大黄:为蓼科植物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的炮制品。大黄苦寒泻下,常用于里实之证,轻用熟大黄,以缓其性,旨在入胃引药下行,并因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共同协作以凑消除疼痛之功。炙甘草:甘草学名: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蜜炙之后,补益之性增强。灸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此处兼具调和诸药之功。辅料:各种剂型制备过程中需添加的辅料。1.甜菊素:为以甜菊素C38H60018为主的混合苷。2.淀粉: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颖果或大戟科植物木薯ManihotutilissimaPohl.的块根中制得的多糖类颗粒。配伍原则:以下详述本发明的配伍方法及理论基础。从专利库检索“胃脘痛”病症可检索到上百个已公开的专利文献及国家文献数据库上千个众多有关治疗胃脘痛病症的文献可知,其配伍原则及治疗方法中大多都是利用了传统的中医理论或者祖传的医方来解决治疗胃脘痛的技术难题,其理论几乎都建立在脾阳、脾气和胃阴基础上,对许多胃脘痛疾病是行之有效的。但临床也常见有部分胃脘痛治疗乏效或疗效不佳,并且临床所见不在少数。针对治疗效差的胃脘痛病症,本发明运用了经本发明人三十多年创建的脾阴学临床诊治体系,组成了脾阴虚理论为基础的配伍原则理论体系中医脾阴学说研究汤一新京新登字180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录入全国中医行业高等教育教材的本发明人的脾阴学理论中医医学基础-中医药院校-教材ISBN978-7-5132-0853-6CIP数据核字2012第069482号,组成了脾阴理论指导下脾胃并病与脾胃同治的配伍原则及其理论体系。本发明的配方针对脾阴临床症候的特殊病机,根据脾阴不足阴虚而气弱,导致正虚邪侵,虚实相兼,沿脏腑相因而病及胃腑,或胃腑病变腑病及脏,形成相关多维数据关系混淆不清,难分因果,变量混杂,多重因果导致难说因果的多因素症候结果。本发明针对各种因素引起的胃脘痛,本着“治病求本,本于原发并标本兼顾”的临证思路,创造出针对难治性胃脘痛的脾胃兼治,疗效独特的中医方剂。本发明由百合、苦荞头、核桃仁为主,配以其它药味相辅相佐相使,形成配伍完整协同严谨的理法方药。方中苦荞头微苦微寒,健脾、行滞,理气止痛,解毒消肿,核桃仁甘温辅气养血,和胃、润肠,温肺、补肾,两者相合之后,寒温相配性转平,苦润相合而味变甘淡,不再是物理的相加而发生了化学新生的质变,加以百合益脾、和胃、润肺、止痛、养五脏之功效,合而形成与单位药物原本功效已焕然一新的益脾和胃、气阴同调、虚实并治的胃脘痛诊治特殊思路。佐使其它药味后,配伍愈益完整严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伴糜烂、胃炎伴胆汁反流性等、乃至部分胃癌等疑难重症引起的胃脘疼痛,症属脾胃阴虚,阴亏气弱,虚实相间,生发肝胃郁热、湿气瘀阻,症见持续性胃脘或兼胁肋疼痛、嘈杂、泛酸、嗳气,喜按或拒按者,特别对于诸多原因导致经久不愈的难治性胃脘痛,具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三味各具特色的主药经严谨配伍的化合协同融为一体,而形成以一体为特征的主药和以一体为君的君臣佐使,完成了一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再创新,临床实施百用百验,成为本发明配方的主要技术特征之一。以组成药物分析:本发明配方药物功能以微苦微寒解毒、制酸生肌为主,以辛温疏肝、理气开郁为辅。本发明配方中苦荞头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核桃仁配合苦荞头对肝胃郁热、湿热瘀阻所致的疾病有治根治本的作用。然而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二者联用作为辅助前三味药具有制酸止血止痛的效果,但作为臣药辅佐前三味主药之后其药效机理有了质的变化,其效用陡增,产生多倍的效果。虽有公开号CN200310115980、CN200710018234等文献应用了海螵蛸与浙贝母合用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清热散结功效,但本发明不同之处是将二者分别与前三味主药及后佐使药味配伍,起到臣药辅佐功能,促使前三味主药与后佐使药味完整融合,使本发明能针对脾阴虚症的胃脘痛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鉴于基础理论不同而具有的药效机理,产生了其它文献中二者联用不同的效果,是对现有技术的创新,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显著疗效,是本发明新颖性的体现及主要技术特征之一。吴茱萸,白芷二药均为辛温之品,为主药之佐,寒热相兼,温清并用,辛升苦降,辛散郁热,还增强了降逆止吐制酸的作用,功效有助恢复脾胃运化的升降功能。熟大黄,炙甘草二药合用,斡旋于前主、使药使之中焦,起到疏通胃肠,通而不痛,兼引经报使。全方益脾治胃、虚实同治、攻邪不伤正、扶正且攻邪,突出了中医治病留人、以人为本的特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多种胃脘痛特别是慢性顽固性阴虚经久不愈的胃脘痛,具有独特的疗效。本发明的13味中草药巧妙组方,合理配伍,药物相使配伍,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相须配伍,提高性能功效及药物疗效;相畏配伍,使其药物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药物相互协调作用,共奏益脾和胃、舒气止痛之特效。特别是本发明的核桃仁是一味药食并用中药,含有抗氧化剂和α-亚麻酸,能保护氧化氮而保护组织粘膜,与苦荞头配伍产生立竿见影的融合,有利于苦荞头止痛作用的发挥,并经创造性劳动实践获得累用累验的宝贵经验,也是本发明取效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及主要技术特征之一。因此,本方填补了部分难治性胃脘痛特效方药的一个空白。制备工艺过程:本发明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及过程包括如下步骤:药材的炮制与加工:百合:除去杂质,筛净灰屑,文火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苦荞头:洗净切片晾干;核桃仁:去皮尖,除去杂质及分离的木质隔膜,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黄连:除出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用时捣碎;吴茱萸:除出杂质,洗净切片晾干;海螵蛸:除出杂质,洗净干燥,砸成小块;浙贝母: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用时打成碎块;白芷: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川芎:除去杂质,分开大小,略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豆蔻: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熟大黄:照酒炖或酒蒸法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蒲公英: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炙甘草: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上述药材按药典附录该品种炮制项下执行,原辅料规格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规定。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及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取全部处方重量份的浙贝母全部粉碎,粉碎后药粉为80~100目,备用;2取二分之一处方重量份的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粉碎,粉碎后药粉为80~100目,备用;3对上述步骤1、步骤2粉碎的中药组分进行药粉粉碎收粉率检测,平均药粉收粉率为80%~95%;4将剩余二分之一处方重量份的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与其它未粉碎的全处方重量份药物混合后加清水静置浸泡15~30分种;5将步骤4浸泡后的药物进行滤出准备煎煮;6第一次煎煮加入步骤5药物总量的2~4倍清水,沸后煎煮20~30分种,抽出药液备用;第二次煎煮加入步骤5药物总量的3~5倍清水,沸后煎煮30~40分种,抽出药液备用;第三次煎煮加入步骤5药物总量的4~6倍清水,沸后煎煮40~50分种,抽出药液备用;7将步骤6第一、二、三次抽出药液混匀,静置3~6小时;8将步骤7药液过滤后抽至浓缩灌,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5的清膏;9将上述步骤1、步骤2、步骤8所得药粉及清膏加入药粉和清膏总量的0.5~1.5%甜菊素、加入药粉和清膏总量的5~15%淀粉,然后混匀;10将步骤9混匀后的药料加入颗粒机成型,成型颗粒烘干,烘干温度为75~90℃;11烘干颗粒进入包装机包装成每次服用小袋,每袋可包装为5~10克。上述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制备过程必需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ManufacturePracticeofMedicalProducts的标准及质量要求。本发明根据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任一项治疗胃脘痛配方的中药制剂的剂型均可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成汤剂、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口服液或其它剂型。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控制产品质量的依据。必需严格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规定要求,对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制剂从制法、鉴别、检查等诸项进行检测。在鉴别项中采用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分别对处方中的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白芷、川芎、豆蔻、熟大黄、蒲公英、炙甘草进行鉴别,并与对照品及阴性样品进行对照;在检查项下,需对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及微生物限度检查都分别取三批9个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全部在限度范围内。在微生物限度检查项下,进行方法学验证。成药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治疗胃脘痛颗粒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1仪器与试药:美国Agilent1100液相色谱仪;本发明的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盐酸小檗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110713-200208。2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C18250×4.6mm4μm;流动相:乙晴-0.033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9:71,以磷酸调节PH值为2.0;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为370nm。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00℃干燥5小时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4线性范围测试: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15.0mg,置15ml量瓶中,加1%盐酸甲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0.05ml、0.1ml、0.2ml、0.4ml、0.8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1%盐酸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峰面积积分为纵坐标Y,盐酸小檗碱溶液浓度为横坐标X,求得回归方程为:Y=5x10-5X-0.5225,r=0.9999,结论表明:盐酸小檗碱溶液浓度在5.0~80.0μgml范围内进样,其峰面积与相对应溶液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5取本品10g,研细,加甲醇5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药材0.4g,加甲醇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干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成药应符合对应剂型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6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非腺毛1~6个细胞,平直或弯曲,壁端相接处膨大。草酸钙簇晶直径20~86um,棱角锐尖。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种皮表皮细胞直径18~58μm,表面观呈条形。稳定性实验: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制剂的特点,在进行加速和长期试验中,将稳定性检查项目确定为外观型状、薄层色谱鉴别、含水量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以此检查项目结果检测本制剂品种的稳定性。1、影响因素试验:采用药用聚丙烯复合膜包装,在温度60℃,湿度90%±5%,25℃,强光5000I×的条件下放置10天,并分别于5天、10天取样考察。影响因素试验结果:本品除在温度60℃,湿度95%±5%,25℃情况下放置10天后其型状、色谱鉴别、水分、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规定,产品质量稳定。2、加速试验:采用药用聚丙烯复合膜包装,在温度40℃±2℃,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分别于0、1、2、3、6个月取样考察。结果:经加速试验6个月,样品的型状、色谱鉴别、水分、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规定,产品质量稳定。3、长期留样试验:采用药用聚丙烯复合膜包装,在温度25℃±2℃,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分别于0、3、6、12个月取样考察。结果:经长期试验12个月结果表明,其型状、色谱鉴别、水分、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规定,产品质量稳定。稳定性试验结果为;经过6个月的加速试验考察,各项指标基本不变。长期试验12个月显示,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根据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初步将有效期定为12个月。急毒实验:本发明的治疗胃脘痛颗粒制剂给小鼠灌胃给药,观察7天,对小鼠的LD5025.0gkg,是临床推荐剂量的90倍成人临床推荐剂量0.25gkg,小鼠以45.0gkg,容积为30mlkg灌胃,给药后受试小鼠活动自如,12小时后出现活动减少,12小时后无1只小鼠死亡,全部实验小鼠毛紧贴身,有光泽,饮食、粪便及其它情况均无异常。7天后受试动物体重均有增加。根据临床观察结果及急毒实验结果,证明该药品质量是安全的。治疗方法:用法用量。1颗粒剂按成型小包装检测的含药量标准计算;每日三次,每次按病症情况服用含药量1~5克的成药。2忌幸辣油腻之物,忌烟酒;孕妇慎用。实施例方案:本实施例采用了不同的重量份配方适用于不症状的胃脘痛患者。实施例1:一种治疗胃脘痛的颗粒剂,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百合39份、苦荞头38份、核桃仁6份、黄连7份、吴茱萸3份、海螵蛸12份、浙贝母13份、白芷13份、川芎13份、豆蔻9份、熟大黄3份、蒲公英13份、炙甘草3份。实施例1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步骤同前述“制备工艺过程”。实施例2:一种治疗胃脘痛的颗粒剂,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百合22份、苦荞头19份、核桃仁4份、黄连5份、吴茱萸1份、海螵蛸5份、浙贝母7份、白芷6份、川芎8份、豆蔻5份、熟大黄1份、蒲公英6份、炙甘草1份。实施例2治疗脘痛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步骤同前述“制备工艺过程”。实施例3:一种治疗胃脘痛的颗粒剂,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百合28份、苦荞头30份、核桃仁4份、黄连6份、吴茱萸3份、海螵蛸8份、浙贝母11份、白芷9份、川芎12份、豆蔻6份、熟大黄3份、蒲公英9份、炙甘草2份。实施例3治疗脘痛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步骤同前述“制备工艺过程”。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标准采用了四种疗效结果。治愈:胃脘痛症状消失,食欲增强,肠胃通畅,无胃脘痛症状,愈后未复发。有效:胃脘痛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强,肠胃通畅,胃脘痛症状明显缓解。显效:胃脘痛症状改善,有食欲,肠胃较通畅,胃脘痛症状有所缓解。无效:胃脘痛症状无改善,胃脘痛症状与用药前无明显变化。疗效观察:疗效观察采用了常用的三九胃泰颗粒做对比。本发明的治疗胃脘痛颗粒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剂使用前述实施例3配方与三九胃泰颗粒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方法:将收集到的364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0例,口服本发明颗粒剂成人一日三次,每次5g,7~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164例,口服三九胃泰颗粒遵其产品说明书服法,观察胃脘痛患者的治疗结果情况;经1-2个疗程治疗后,结果如下:治疗和对照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和73.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发明治疗胃脘痛患者有显著疗效。在临床近30年多使用中,截止目前尚未发现一例由于服用本发明胃脘痛颗粒剂引起的明显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证明本发明胃脘痛中药制剂在常规剂量治疗服用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在长期大剂量服用中,无不适症状、恶心或腹泻等。1、本发明为纯中药制剂,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各种药材配伍相得益彰,具有散寒燥湿、舒肝理气、行气调中、温中健脾之功效,针对各类胃脘痛病症对配方的参数进行增减调整,以适用于急慢性肠胃炎、胃溃疡、胃出血、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的胃脘痛病症。2、本发明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可长期使用,其制备方法科学合理。临床病例:临床病例是随机抽取的近年的病患。病例1:刘XX,女,50岁,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人。前有胃病史多年,加重发作一月。患者胃脘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腹胀,时伴低热。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经友人介绍来诊,检查为糜烂性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一月,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转浅表性胃炎。其后身体健康。2018年11月3日随访:10年无复发,感慨曰:“十年不看病,一看管十年”。病例2:廖XX,男,53岁,四川省成都市人。患者胃疼、胃胀,有恶心、呃逆,哽气,食欲不振,倦怠日瘦。多种药物治疗,30年间疗效欠佳,疼痛时有发作,痛苦极甚。经友人介绍来诊,确诊为胃溃疡、胃脘痛,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连续二个月后,胃疼、胃胀症状显著减轻,继续巩固一月后,30年病痛霍然而康,不仅疼痛消除,胃功能恢复正常,复查溃疡完全治愈,之后竟能饮酒如常人,令同伴们惊诧不已。2018年11月4日随访:迄今5年无复发。病例3:褚X,男,阿里巴巴副总裁。2018年4月1日初诊。患者患胃脘痛2年,服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慕名专程来诊。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半月1个疗程后,胃痛明显好转,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半月,胃痛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病例4:万X,男,34岁,农民。胃脘痛伴纳差厌食,口中多苦水酸水,倦怠乏力,身冷畏风,身体瘦弱,经常头晕目眩。去过多家医院就诊,使用过多种方法治疗,未见好转。经友人介绍来诊,诊断为胃脘痛、虚劳,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半月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1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3月后随访未复发。治疗结果:治疗结果的统计取用了近两年医治患者的部份统计数据。三十年来已医治患者近10万例,根据2017年、2018年两年统计部份所收治的6253例患者计算,经两个疗程治疗,其中治愈4207例,有效1216例,显效562例,无效268例,总有效率达95.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是由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白芷、川芎、豆蔻、熟大黄、蒲公英、炙甘草13种中药组成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组成;百合20~41份、苦荞头20~41份、核桃仁3~8份、黄连4~9份、吴茱萸1~5份、海螵蛸5~14份、浙贝母6~15份、白芷6~15份、川芎6~15份、豆蔻4~11份、熟大黄1~4份、蒲公英6~15份、炙甘草1~4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其特征还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组成;百合25~35份、苦荞头25~35份、核桃仁4~6份、黄连5~7份、吴茱萸1~3份、海螵蛸7~11份、浙贝母8~12份、白芷8~12份、川芎7~12份、豆蔻5~9份、熟大黄2~3份、蒲公英8~12份、炙甘草1~3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其特征还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组成;百合38份、苦荞头39份、核桃仁6份、黄连7份、吴茱萸3份、海螵蛸12份、浙贝母13份、白芷13份、川芎13份、豆蔻9份、熟大黄3份、蒲公英13份、炙甘草3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其特征还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组成;百合22份、苦荞头24份、核桃仁4份、黄连5份、吴茱萸2份、海螵蛸6份、浙贝母7份、白芷7份、川芎8份、豆蔻6份、熟大黄2份、蒲公英7份、炙甘草2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其特征还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组成:百合30份、苦荞头32份、核桃仁5份、黄连6份、吴茱萸2份、海螵蛸9份、浙贝母10份、白芷10份、川芎10份、豆蔻7份、熟大黄2份、蒲公英10份、炙甘草2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其特征还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配方中配伍的主药为:百合、苦荞头、核桃仁。7.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是由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白芷、川芎、豆蔻、熟大黄、蒲公英、炙甘草13种中药组成并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百合20~41份、苦荞头20~41份、核桃仁3~8份、黄连4~9份、吴茱萸1~5份、海螵蛸5~14份、浙贝母6~15份、白芷6~15份、川芎6~15份、豆蔻4~11份、熟大黄1~4份、蒲公英6~15份、炙甘草1~4份;制成颗粒剂的步骤如下;步骤1:取全部处方重量份的浙贝母全部粉碎,粉碎后药粉备用;步骤2:取二分之一处方重量份的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粉碎,粉碎后药粉备用;步骤3:对上述步骤1、步骤2粉碎的中药组分进行粉碎后药粉收粉率检测;步骤4:将剩余二分之一处方重量份的百合苦荞头、核桃仁、黄连、吴茱萸、海螵蛸与其它未粉碎的全处方重量份药物混合后加清水静置浸泡15~30分种;步骤5:将步骤4浸泡后的药物进行滤出准备煎煮;步骤6:第一次煎煮加入步骤5药物总量的2~4倍清水,沸后煎煮20~30分种,抽出药液备用;第二次煎煮加入步骤5药物总量的3~5倍清水,沸后煎煮30~40分种,抽出药液备用;第三次煎煮加入步骤5药物总量的4~6倍清水,沸后煎煮40~50分种,抽出药液备用;步骤7:将步骤6第一、二、三次抽出药液混匀,静置3~6小时;步骤8:将混匀、静置后药液过滤后抽至浓缩灌,滤液浓缩至清膏;步骤9:将上述步骤1、步骤2、步骤8所得药粉及清膏加入甜菊素和淀粉,然后混匀;步骤10:将步骤9混匀后的药料加入颗粒机成型,成型颗粒烘干;步骤11:烘干颗粒进入包装机包装成每次服用小袋,每袋可包装为5~10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还在于;(1)权利要求7中步骤1中所述药粉粉碎后为80~100目;(2)权利要求7中步骤2中所述药粉粉碎后为80~100目;(3)权利要求7中步骤3中所述平均药粉收粉率为80%~95%;(4)权利要求7中步骤8中所述浓缩后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3~1.5;(5)权利要求7中步骤9中所述加入的甜菊素为药粉和清膏总量的0.5~1.5%;(6)权利要求7中步骤9中所述加入的淀粉为药粉和清膏总量的5~15%;(7)权利要求7中步骤10中所述颗粒的烘干温度为75~90℃。

百度查询: 四川维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胃脘痛颗粒剂配方及制备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