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用于需求响应资源普查的云数据平台、手持客户端及方法_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_201911112434.X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9-11-14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公开(公告)号:CN111047141B

主分类号:G06Q10/0631

分类号:G06Q10/0631;G06Q50/06;G06F16/9535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16#授权;2021.02.02#实质审查的生效;2020.04.21#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需求响应资源普查的云数据平台、手持客户端及方法,所述云数据平台包括:聚合分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用电设备信息结合预设的相匹配响应能力确定公式,确定电力用户所关联各用电设备的响应能力,并基于各所述响应能力形成需求响应DR潜力报告反馈至手持客户端;发送DR合约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DR合约签订请求向手持客户端发送相应的DR合约模板。通过云数据平台进行聚类分析评估电户的各用电设备的响应能力,同时生成需求响应DR潜力报告,基于需求响应DR潜力报告可以直接确定用户是否满足签约条件,有效提高需求响应普查效率,实现需求响应资源的智能化普查。

主权项:1.一种云数据平台,用于电力需求响应资源普查,其特征在于,包括:聚合分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用电设备信息结合预设的相匹配响应能力确定公式,确定电力用户所关联各用电设备的响应能力,并基于各所述响应能力形成需求响应DR潜力报告反馈至手持客户端;发送DR合约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DR合约签订请求向手持客户端发送相应的DR合约模板;所述聚合分析模块包括:响应能力确定子模块和潜力报告生成子模块;所述响应能力确定子模块,用于获取各所述用电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属性信息及设备参数信息,根据各所述设备属性信息确定与相应各用电设备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并根据各所述设备参数信息及相应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确定所述电力用户所关联各所述用电设备的响应能力,其中,所述响应能力包括削峰响应能力和填谷响应能力;所述潜力报告生成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电力用户匹配的填谷及削峰潜力报告模板,根据各所述用电设备的削峰响应能力和或填谷响应能力分别填充所述填谷及削峰潜力报告模板,生成所述电力用户对应的DR削峰潜力报告及DR填谷潜力报告,并反馈至所述手持客户端;所述响应能力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获取各所述用电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属性信息及设备参数信息,所述设备属性信息至少包括:设备类型、设备运行工况和设备运行场景;针对每个用电设备,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集中式空调时,如果设备运行工况为制热工况,则确定第一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一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如果设备运行工况为制冷工况,则确定第二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分散式定频空调时,确定第三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三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分散式变频空调时,确定第四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四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电热水器时,如果设备运行工况为保温,则确定第五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如果设备运行工况为加热,则确定第六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六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非蓄热电热锅炉时,如果所述设备运行场景为建筑物采暖,则确定第七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七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蓄热电热锅炉时,则确定第八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八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电冰箱时,如果所述设备运行工况为标准工作,则确定第九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如果所述设备运行工况为化霜,则确定第十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如果所述设备运行工况为装载,则确定第零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当所述用电设备的设备类型为电动汽车时,则确定第十一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和第十一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相匹配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根据各用电设备的所述设备参数信息及相应的目标响应能力确定公式,确定所述电力用户所关联各所述用电设备的响应能力;所述第一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1×tDR1×COP1=c×S×H×ρ×Tset1-Tlimit1第一可增加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 所述第二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2×tDR3×EER=c×S×H×ρ×Tlimit3-Tset2;其中,PDR,dec1为制热工况下集中式空调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inc1为制热工况下集中式空调可增加有功功率;PDR,dec2为制冷工况下集中式空调可削减有功功率;tDR1、tDR3及tDR2均为给定的需求响应持续时间;COP1为集中式空调制热能效比;EER为集中式空调制冷能效比;c为空气的比热容;S为建筑物的采暖面积;H为建筑物的平均层高;ρ为空气的密度;Tset1为预先设定的采暖温度;Tlimit1为建筑物允许的室内最低温度,Tlimit2为建筑物允许的室内最高温度;Tlimit3为可承受的室内最高温度;第三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3=Px1-Py1;第三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inc2=Px1-Py1;第四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4=Px2-Py2;第四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5=Px3-Py3;其中,PDR,dec3为定频空调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inc2为定频空调的可增加有功功率;PDR,dec4为变频空调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dec5为变频空调的可增加有功功率;Px1为定频空调处于制冷或制热、除湿、电辅加热模式下的有功功率额定值;Py1为定频空调处于通风、待机模式下的有功功率额定值;Px2为变频空调制冷温度调高或制热温度调低前的有功功率;Py2为变频空调制冷温度调高或制热温度调低后的有功功率;Px3为变频空调制冷温度调低或制热温度调高后的有功功率;Py3为变频空调制冷温度调低或制热温度调高前的有功功率;第五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inc3=Px4-Py4,其中,PDR,inc3为电热水器处于保温的可增加有功功率;Px4为电热水器处于加热的实时功率;Py4为电热水器处于保温的实时功率;第六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6=Px4-Py4,其中,PDR,dec6为电热水器处于加热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x4为电热水器处于加热的实时功率;Py4为电热水器处于保温的实时功率;第六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inc4=Px5-Py5,其中,PDR,inc4为电热水器处于加热的可增加有功功率;Px5为电热水器处于快加热模式的实时功率;Py5为电热水器处于慢加热模式的实时功率;第七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7×tDR6×COP3=c×S×H×ρ×Tset5-Tlimit4;第七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inc5×tDR7×COP3=c×S×H×ρ×Tlimit5-Tset5;其中,PDR,dec7为非蓄热电热锅炉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inc5为非蓄热电热锅炉的可增加有功功率;COP3为电热锅炉的制热能效比;tDR6及tDR7均为非蓄热电热锅炉参与需求响应持续时间;Tset5为预先设定的电锅炉采暖温度;Tlimit4为录入的室内最低温度;Tlimit5为录入的室内最高温度;第八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8=Phigh1-Plow1;第八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inc6=Phigh1-Plow2;其中,PDR,dec8为蓄热电热锅炉可削减的有功功率;PDR,inc6为蓄热电热锅炉可增加的有功功率;Phigh1为蓄热电热锅炉处于高功率运行模式的实时功率;Plow1为蓄热电热锅炉处于低功率运行模式的实时功率;Plow2为蓄热电热锅炉处于低功率运行模式的实时功率,或者为0;第九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9=PDR,normal,其中,PDR,dec9为电冰箱处于标准工作下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normal为电冰箱处于标准工作时的有功功率;第十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10=PDR,defrosting,其中,PDR,dec10为电冰箱处于化霜下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defrosting为电冰箱处于化霜时的有功功率;第零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11=PDR,loading,其中,PDR,dec11为电冰箱处于装载下的可削减有功功率;PDR,loading为电冰箱处于装载时的有功功率;第十一可削减有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dec12=Pset-Padjust;第十一可增加用功功率计算公式为:PDR,inc7=Padjust-Pset;其中,PDR,dec12为电动汽车可削减的有功功率;PDR,inc7为电动汽车可增加的有功功率;Pset为预先设定的充电功率;Padjust为调整充电模式后的充电功率。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需求响应资源普查的云数据平台、手持客户端及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