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可控微通道热管传热装置_青岛科思德节能设备有限公司_202010136232.5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思德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日:2020-03-02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公开(公告)号:CN111189344B

主分类号:F28D15/02

分类号:F28D15/02;F28D15/06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26#授权;2020.06.16#实质审查的生效;2020.05.22#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热管换热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控微通道热管传热装置。A风道和B风道平行设置,但是气流方向相反,即A风道的左侧为气流A的进气端,B风道的左端为气流B的排气端;在A风道内顺序设置有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其中i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以起检测作用的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和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传感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高效利用空间,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更大,换热扁管内液相冷媒流态多为紊流,蒸发更剧烈,换热效率更高。应用环境友好,市场前景广阔。

主权项:1.一种可控微通道热管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A风道和B风道平行设置,且气流方向相反,A风道的左侧为气流A的进气端,B风道的左端为气流B的排气端;在A风道内顺序设置有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其中i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以起检测作用的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和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传感器,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起检测作用的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和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在B风道内顺序设置有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和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其中i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在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起检测作用的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和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传感器,在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起检测作用的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和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其中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下端与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上端通过第1级热管系统气相工质输送管管路连接,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右侧面通过第1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与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右侧面管路连接,在第1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上还设置有控制流动方向的第1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第1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的右侧管路连接有用以提供动力的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以此类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下端与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上端通过第i级热管系统气相工质输送管管路连接,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右端与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右端通过第i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管路连接,在上还设置有控制流动方向的第i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第i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的右侧管路连接有用以提供动力的第i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其中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传感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传感器、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第1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第i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第i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分别通过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信号线、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信号线、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信号线、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信号线、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信号线、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信号线、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信号线、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信号线、第1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控制线、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控制线、第i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控制线、第i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控制线与PLC控制柜通信连接;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主体结构包括有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翅片、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集流管、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壳体、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微通道;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翅片竖直设置,且与管路连通,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翅片的前侧水平设置有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且与管路连通,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集流管位于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两侧,其输出端与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管路连通;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的主体结构包括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壳体、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微通道;其他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采用与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相同的结构;分离式热管的蒸发端、冷凝端采用微通道热管换热器的形式,处于温度较高气流中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为分离式热管蒸发端,以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和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为例,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处于温度较低时,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为分离式热管冷凝端,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为蒸发端,蒸发端中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集流管均匀分配到每根微通道扁管内,在扁管内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微通道内吸热蒸发,气相工质经第1级热管系统气相工质输送管输送到冷凝端,同样在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内放热冷凝变为液相,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集流管汇集后经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第1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再次输送到蒸发端,即B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气流A、气流B为温度不同的两种气流,每种气流经过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数量为1个或多个,实现将热量由温度高的气流传递给温度低的气流,实现的技术方案为:温度较高的气流与其通过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换热,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内的液相冷媒工质蒸发吸热,变为气相,经第1级热管系统气相工质输送管输送到处于温度较低气流内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内,放热冷凝,变为液相,液相冷媒工质汇集后由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再次送入处于温度较高气流内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中,吸收热量气化,往复循环,实现热量的连续传递;对微通道热管传热量控制的方案为:由处于气流A、气流B内的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检测气流A、气流B的温度,温度信号传递给PLC控制柜,根据控制程序设定判断温度传递方向,并控制第1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开启形式,并根据温度差值由程序算法自动调节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的工作频率,适时改变工质循环量,从而控制热管传递热量的多少;启动与运行过程如下:当气流A温度高于气流B时,气流A与所流过的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换热,从第1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第i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输送来的液相冷媒,经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集流管均匀分配到每根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内,在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微通道内,液相冷媒吸热蒸发,变为气相工质,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扁管内的气相工质,经微通道热管换热器集流管汇集后分别经A风道第1级热管系统气相工质输送管——A风道第i级热管系统气相工质输送管,进入位于气流B经过的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气相工质在微通道换热器内冷凝,变为液相工质,经第1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第i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进入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第i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经工质循环泵增压后经第1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第i级热管系统液相工质输送管送入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A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再次从气流A吸收热量,蒸发变为气相工质,以此往复形成稳定的循环;当气流B温度高于气流A时,启动与运行过程相反;具体控制过程如下:PLC根据位于A风道第1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前温度传感器与位于B风道第i级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后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判断热量传递的方向,并控制第1级热管系统换向阀组、第1级热管系统工质循环泵的开启,保证液体工质流动方向为从处于温度较低气流中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流向处于温度较高气流中的微通道热管换热器,并根据程序算法计算冷媒的循环量,控制工质循环泵的转动频率,控制冷媒循环量。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青岛科思德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控微通道热管传热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