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坐具_颐维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_201710542790.X 

申请/专利权人:颐维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7-07-05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公开(公告)号:CN107183977B

主分类号:A47C3/16

分类号:A47C3/16;A47C7/02;A47C7/46;A47C7/62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3.05#授权;2017.10.24#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09.22#公开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坐板,与使用者的臀部相对应;腰板,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对应;底板,设置在坐板的下方;支持杆,用于支持腰板,具有与腰板相结合的上端部以及与底板相结合的下端部;移动机构,设置在底板及坐板之间,用于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移动;以及联动机构,具有至少与坐板相结合的结合单元以及与支持杆相配合的配合单元,其中,当使用者前倾时,移动机构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前移,联动机构通过结合单元和配合单元带动支持杆向前旋转,从而使得腰板相应地发生前摆运动;当使用者后仰时,腰板发生后摆运动,使得支持杆向后旋转,联动机构通过配合单元和结合单元联动移动机构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后移。

主权项:1.一种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坐板,与使用者的臀部相对应;腰板,与所述使用者的腰部相对应;底板,设置在所述坐板的下方;支持杆,用于支持所述腰板,具有与所述腰板相结合的上端部以及与所述底板相铰接的下端部;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板及所述坐板之间,用于让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发生移动;以及联动机构,具有至少与所述坐板相结合的结合单元以及与所述支持杆相配合的配合单元,其中,当所述使用者前倾时,所述移动机构让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发生前移,所述联动机构通过所述结合单元和所述配合单元带动所述支持杆向前旋转,从而使得所述腰板相应地发生前摆运动;当所述使用者后仰时,所述腰板发生后摆运动,使得所述支持杆向后旋转,所述联动机构通过所述配合单元和所述结合单元联动所述移动机构让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发生后移。

全文数据:一种坐具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日常用品领域,涉及一种坐具。背景技术[0002]座椅、坐凳等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座椅具有靠背,在使用者后仰时可以对人体的背部形成支撑,让使用者感觉舒适,因此使用非常广泛。[0003]使用座椅时,使用者通常采用前倾、正坐和后仰姿势中的一种。在伏案工作时,为了方便双手放置在书桌上,使用者通常会采用前倾的姿势,即躯干前倾并且腰背部远离座椅的靠背。此时,靠背无法贴合腰背部,因而无法对腰背部形成支撑,使用者上半身的重量通过脊柱传递至盆骨,使得盆骨围绕坐骨向后旋转,导致腰椎正常的前突曲度变小、腰椎间的后开角增大,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躯干前倾的姿势使得人体腰部后突,因此容易造成腰背部肌肉的被动拉伸,最终导致腰肌劳损。[0004]为了防止盆骨后旋,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改进的坐具。例如,跪坐椅kneelingchair的坐面被设计为前低后高的形状,迫使使用者保持腰部挺直的坐姿,使得使用者的盆骨不易发生后旋;Backjoy的坐面形状与臀部后部贴合,对使用者的臀部后部形成有力支撑,让使用者腰部基本保持挺直从而防止盆骨后旋。[0005]上述坐具均通过独特的形状设计来维持使用者腰部的挺直状态,但均无法对使用者的腰部形成直接支撑,因此仅能够避免前倾状态下盆骨后旋的问题,而无法解决腰肌劳损的问题。另外,这些坐具仅具有矫正坐姿的作用,使用者难以将坐姿改变为后仰状态,也就无法通过后仰来放松和休息。发明内容[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无论使用者采用何种坐姿的情况下均能对使用者的腰部形成直接支持从而在防止盆骨后旋的同时避免腰肌劳损的坐具,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坐板,与使用者的臀部相对应;腰板,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对应;底板,设置在坐板的下方;支持杆,用于支持腰板,具有与腰板相结合的上端部以及与底板相结合的下端部;移动机构,设置在底板及坐板之间,用于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移动;以及联动机构,具有至少与坐板相结合的结合单元以及与支持杆相配合的配合单元,其中,当使用者前倾时,移动机构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前移,联动机构通过结合单元和配合单元带动支持杆向前旋转,从而使得腰板相应地发生前摆运动;当使用者后仰时,腰板发生后摆运动,使得支持杆向后旋转,联动机构通过配合单元和结合单元联动移动机构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后移。[0008]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结合单元还与底板相结合,该结合单元包括设置在坐板的下表面的第一齿条、与第一齿条相对应地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第二齿条、同时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以及与齿轮同轴的齿轮传动轴,配合单元包括与支持杆相压接的压轮及与压轮同轴的压轮传动轴,齿轮传动轴与压轮传动轴同轴刚性连接,或者平行地非同轴刚性连接。[0009]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结合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支持杆的两侧,两个结合单元中的齿轮分别固定在齿轮传动轴的两个端部上。[0010]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支持杆上设置有与压轮相压接的压块部。[0011]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压块部上与压轮相接触部分的切向平面与坐板的移动方向具有一定夹角。[0012]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联动机构为与坐板固定连接的推杆,该推杆的底端部为与坐板结合的结合单元,顶端部为与支持杆相压接的配合单yL〇[0013]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配合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推杆的顶端部的推杆压轮。[0014]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联动机构为连杆,连杆的一端为与坐板铰接的结合单元,另一端为与支持杆铰接的配合单元。[0015]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还包括:限制机构,用于对坐板及底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进行限制。[0016]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限制机构包括限距件,该限距件设置在坐板和底板的其中一个上,限距件的顶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根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坐板和底板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限距件的顶部相配合的凹槽,该凹槽的开口部宽度小于底部宽度并且小于限距件的顶部的宽度,限距件的顶部容纳在凹槽内。[0017]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限距件为限距突起或限距螺钉。[0018]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腰板通过具有至少一个自由度的铰接机构可旋转地连接在支持杆上。[0019]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铰接机构包括:第一铰接部,设置在支持杆和腰板的其中一个上;能够与第一铰接部发生相对旋转的第二铰接部,设置在支持杆和腰板中的另一个上;以及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相连接的弹性元件,用于提供旋转方向的回复力。[0020]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铰接机构为球铰机构,第一铰接部为球形连接件,第二铰接部为球碗,球形连接件嵌合在球碗内。[0021]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弹性件为弹簧丝或弹簧片。[0022]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坐板的上表面从靠近支持杆的一侧到远离支持杆的一侧向下倾斜,其倾斜角为0°〜30°。[0023]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移动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滑轮,坐板下表面上设置有分别与滑轮对应的滑轮导槽,滑轮分别嵌合在滑轮导槽内。[0024]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滑轮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底板的四个角部。[0025]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还包括:缓冲机构,用于对坐板相对于底板的移动进行缓冲。[0026]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缓冲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阻尼器,该阻尼器的一端固定在坐板和底板的其中一个上,另一端抵接在坐板和底板中的另—个上。[0027]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还包括:软垫,覆盖在坐板及腰板上。[0028]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还包括:至少一根支撑腿,用于对坐具进行支撑。[0029]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还包括:延长杆,一端与支持杆连接;靠背,设置在延长杆上,与使用者的背部相对应;以及头枕,设置在延长杆上,与使用者的头部相对应。[0030]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延长杆与支持杆一体成型。[0031]本发明提供的坐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延长杆与支持杆之间为转动连接。[0032]发明作用与效果[003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坐具,由于移动机构能够在使用者前倾时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前移,联动机构能够在坐板前移时使腰板发生前摆运动,因此在使用者前倾时也能够通过腰板对使用者的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避免前倾状态下发生盆骨后旋问题的同时还能够防止腰肌疲劳。_[0034]由于使用者后仰时,腰板能够发生后摆运动,联动机构及移动机构能够随之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后移,因此本发明的坐具让使用者将坐姿改变为后仰休息时仍能得到腰部支撑,避免盆骨的过度后旋。附图说明[003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结构示意图;[003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003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003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铰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3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板下表面结构示意图;[004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4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两种状态示意图;[0042]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坐具结构侧视图;[0043]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坐具结构侧视图;[0044]图1〇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底板与坐板展开结构示意图;[0045]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坐具结构示意图;[0046]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坐具的侧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0047]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0048]〈实施例一〉[004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0050]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坐具100包括坐板1、腰板2、底板3、支持杆4、移动机构5、联动机构6以及限制机构7。[0051]在本实施例中,坐具100采用与坐垫近似的形式,使用时需先放置在其他坐具(例如座椅或坐竟上,然后可供使用者就坐。[0052]坐板1与使用者的臀部相对应,当使用者就坐时,该坐板1承托使用者的臀部。[0053]腰板2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对应,当使用者就坐时,该腰板2对使用者的腰部形成支持。由于腰板2位于坐板1的一侧位置处,因此此时使用者面朝远离腰板2的方向。以下描述中,前方均指使用者面朝的方向,后方均指使用者背对的方向。[0054]底板3设置在坐板1的下方。放置在其他坐具上时,该底板3与其他坐具接触,并且与其他坐具不发生相对运动。[0055]在本实施例中,坐板1的上表面为相对于底板3倾斜的斜面。当底板3水平放置时,坐板1的上表面从后方至前方向下倾斜,其倾斜角为15°。[0056]支持杆4的上端部通过较接机构8与腰板2相结合,下端部通过旋转轴41较接在底板3上。另外,支持杆4的下端部后侧向外突出,形成一个压块部42。[005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铰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58]如图4所示,铰接机构8包括第一铰接部81、第二铰接部82和弹性元件83。[0059]第一铰接部81设置在支持杆4的上端部,第二铰接部82设置在腰板2的中部,第一铰接部81与第二铰接部82之间可相对旋转,使得铰接机构8具有至少一个自由度。[0060]在本实施例中,铰接机构8为球铰机构,第一铰接部81为球形连接件,第二铰接部82为球碗。球形连接件嵌合在球碗内,使得本实施例的铰接机构8具有三个自由度。[0061]弹性元件8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部81和第二铰接部82相连接,用于提供旋转方向的回复力。当腰板2受到外力影响例如,使用者腰部压在腰板2上,产生迫使腰板2转动的力)时,该弹性元件83受力并发生扭曲,使得腰板2随外力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动。外力撤去后,弹性元件83复位,使得腰板2回到初始位置。这样的弹性铰接结构不仅使得腰板2在不使用时保持一定位置,让使用者就坐时更容易贴合至使用者的腰部,还使得腰板2能够适应使用者的不同姿势,在不同的情况下始终保持贴合。[006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83为弹簧丝或弹簧片。[0063]移动机构5设置在底板3及坐板1之间,用于让坐板1相对于底板3发生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5为四个设置在底板3上表面的滑轮51,分别位于底板3的四个角部位置。[006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板下表面结构示意图。[0065]如2及图5所示,坐板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四个滑轮导槽11,每个滑轮导槽11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滑轮51与滑轮导槽11——对应,并分别嵌合在滑轮导槽11内。由此,坐板1能够通过移动机构5相对于底板3向前或向后移动。[006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67]如2及图6所示,联动机构6具有结合单元61以及配合单元62,其中结合单元61至少与坐板1相结合,配合单元62与支持杆4相配合。[0068]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单元6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支持杆4的两侧。每个结合单元61均包括第一齿条611、第二齿条612、齿轮613以及齿轮传动轴。[0069]第一齿条611固定在坐板1的下表面,第二齿条612固定在底板3的上表面并且与第一齿条611的位置相对应。齿轮613位于第一齿条611和第二齿条612之间,并且同时与第一齿条611和第二齿条612相啮合。齿轮传动轴与齿轮613固定连接,并且与齿轮613同轴。[0070]配合单元62包括压轮622以及压轮传动轴。[0071]压轮622设置在压轮传动轴上,该压轮622与压块部42相压接,并可在压块部42的表面上滑动或滚动。该压块部42的表面为具有特定形状的曲形面,并且该压块部42与相接触部分的切向平面与前后方向(即坐板1的移动方向)具有一定夹角,使得压轮622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推动压块部42时能够在压块部42上形成一个沿着前后方向的分力,让压块部42前后移动,进而带动支持杆4向前或向后转动。相应地,支持杆42向前或向后转动时,压块部42也在压轮622上形成一个沿着前后方向的分力,使得压轮622沿前后方向移动。[0072]在本实施例中,压轮传动轴与齿轮转动轴同轴刚性连接并且一体成型,形成一个传动轴621。也就是说,该传动轴621同时起到了压轮传动轴和齿轮转动轴的作用,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齿轮613上,而压轮622则设置在传动轴621的中部位置处。[0073]限制机构7包括限距件71以及限距盖板72,用于对坐板1和底板3在上下方向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制,从而防止坐板1与底板3脱离。[0074]如图2所示,限距件71为大头螺钉,其一端具有螺钉头,另一端具有螺纹部。坐板1上设置有与限距件71的螺纹部相配合的螺纹通孔12,限距件7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坐板1上。此时,限距件71的螺钉头远离坐板1,相当于限距件71的顶部,而螺纹部则固定在坐板1上,相当于限距件71的根部。[0075]底板3上设置有与限距件71相配合的凹槽31。该凹槽31沿着坐板1的移动方向延伸,其开口部宽度小于底部宽度并且小于限距件71的顶部的宽度。[0076]限距件71的顶部(即螺钉头容纳在凹槽31内,由于该凹槽31的开口部宽度小于限距件71的顶部宽度,因此限距件71在能够随着坐板1移动的同时不会从凹槽31内脱出,限制了坐板1和底板3在上下方向之间的距离。[0077]如图3及图5所示,坐板1的后侧位置具有向后延伸的坐板延伸部13。限距盖板72的底端固定在底板3上,该限距盖板72的内部设有容纳部,用于容纳坐板延伸部13,进一步使坐板1与底板3在上下方向上不会发生脱离。[0078]在本实施例中,坐板延伸部13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31,用于对坐板延伸部13进行加强。[0079]本实施例中,坐板1和底板3之间还设有缓冲机构9,该缓冲机构9包括一个阻尼器91。阻尼器91的一端固定在底板3上,另一端抵接在限距件71上,在坐板1相对于底板3发生前后移动时,该阻尼器91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阻力,防止坐板1移动过急或发生碰撞。[0080]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坐具100的原理。[008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坐具的两种状态示意图。[0082]其中,图7㈧为使用者采取前倾坐姿时坐具100的状态示意图,图7B为使用者采取后仰坐姿时坐具100的状态示意图。[0083]如图7A所示,当使用者伏案工作时,其上半身前倾,腰部及背部均向前移动,使得使用者的重心前移从臀部位置处移动至大腿位置处)。[0084]由于坐板1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因此使用者重心前移就导致使用者的臀部产生一个作用于坐板1上表面处并且方向朝向前方的分力。由于坐具100被放置到其他坐具上以后,底板3就不再发生移动,因此前述的朝向前方的分力将驱动坐板1通过移动机构5前移。然后,坐板1的前移带动第一齿条611前移,使得齿轮613在该第一齿条611的带动下旋转,进一步带动传动轴621随着齿轮611的旋转而向前移动。此时,压轮622推动压块部42,使得支持杆4向前转动,进而带动腰板2相应地发生前摆运动(S卩,整体向前移动的同时向前倾斜一定角度)。[0085]由于使用者上半身前倾后,其腰部也发生前摆运动,因此腰板2的上述前摆运动使得腰板2能够继续贴合使用者的腰部。[0086]使用者上半身前倾结束后,由于坐板1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因此使用者的臀部将始终对坐板1的上表面产生一个向前的分力。根据上述联动机构6的作用过程可知,该分力将使腰板2产生前摆运动的趋势,但由于腰板2已经贴合在使用者的腰部,而使用者的腰部是不再继续运动的,因此腰板2实际上不能发生前摆运动,而是向腰部持续施加向前的推力。这样的推力就形成了腰板2对腰部的支撑力,让使用者感觉腰部始终被腰板顶住,既不会发生盆骨后旋,也不容易感觉到腰肌疲劳。[0087]如图7B所示,当使用者不需要伏案工作而让上半身后仰时,其腰部向后推动腰板2,形成向后的推力。当该推力克服了腰板2的向前的推力时就让腰板2发生后摆运动,从而使得支持杆4向后转动。此时,压块部42压迫压轮622,使得传动轴621向后移动,带动两个齿轮613转动,进一步带动上齿条611向后移动,其结果是使得坐板1通过移动机构5向后移动,让使用者的臀部也向后移动一定距离。[0088]由于使用者的上半身后仰,且臀部向后移动了一定距离,因此使用者的后背能够接触座椅200的椅背,能够采用背部靠在椅背上的姿势进行放松和休息。同时,由于坐板1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在该状态下使用者的重力仍然将产生一个向前的分力。与前倾动作结束后的状态类似,该分力将使腰板2产生前摆运动的趋势,并使得腰板2向腰部持续施加向前的推力,从而形成了腰板2对腰部的支撑力,让使用者感觉腰部始终被腰板顶住。[0089]类似地,当使用者正坐时,其重力也会产生上述向前的分力,从而让腰板2对腰部形成支撑。[0090]实施例作用与效果[0091]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坐具,由于移动机构能够在使用者前倾时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前移,联动机构能够在坐板前移时使腰板发生前摆运动,因此在使用者前倾时也能够通过腰板对使用者的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避免前倾状态下发生盆骨后旋问题的同时还能够防止腰肌疲劳。[0092]由于使用者后仰时,腰板能够发生后摆运动,联动机构及移动机构能够随之让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后移,因此本发明的坐具让使用者将坐姿改变为后仰休息时仍能得到腰部支撑,避免盆骨的过度后旋。[0093]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的结合单元采用齿轮、齿条及齿轮传动轴的形式,配合单元采用压轮传动轴及压轮的形式,因此在带动支持杆转动时,能够让该转动更为平滑稳定,让使用者感觉舒适。[0094]本实施例的坐板为倾斜面,使得使用者自身重力在坐板上形成一个向前的分力。该分力不仅能够在使用者变换坐姿时驱动联动机构及移动机构来让坐板及腰板发生相应的运动,从而让腰板始终贴合腰部,还能够在使用者维持一定坐姿包括前倾、正坐及后仰)时让腰板产生向前的推力,让使用者的腰部始终被有力地支撑住,能够更好地避免盆骨后旋及腰肌疲劳的问题。[0095]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采用设置在底板四个角部的滑轮,因此让坐板相对于底板的运动更为稳定。滑轮分别嵌合在滑轮导槽内,且滑轮导槽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防止坐板相对于底板发生左右方向的移动。[0096]限制机构能够对坐板与底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进行限制,因此本实施例的坐具不会发生松脱,可以随意地拿起放下从而能够放置在任意位置。本实施例的限制机构采用了限距件与盖板两种结构,因此能在两个不同位置进行限制,使得坐具被拿起时受力均匀,不易损坏。[0097]本实施例的铰接机构具有弹性元件,因此能够使得腰板在使用者就坐时更容易贴合至腰部,并且在使用者不同姿势的情况下都能保持贴合。[0098]〈实施例二〉[0099]在本实施例二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0100]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坐具结构侧视图。[0101]如图8所示,实施例二的坐具200中,联动机构6采用连杆形式。即,联动机构6为一根连杆,其一端铰接在坐板1上,另一端铰接在支持杆4上。该联动机构6中,与坐板1铰接的一端相当于结合单元,与支持杆4铰接的一端相当于配合单元。[0102]当坐板1因向前的分力而前移时,该坐板1直接通过联动机构6带动支持杆4向前转动;相应地,当支持杆4因腰板2的后摆运动而向后转动时,该支持杆4也直接通过联动机构6带动坐板1后移。[0103]实施例作用与效果[0104]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采用比实施例一结构更简单的连杆形式,这种连杆形式也能够实现坐板与支持杆的联动,进而实现腰板的联动。[0105]与实施例一的联动机构相比,本实施例的联动机构联动的平滑效果及使用者的舒适程度有一定欠缺,但部件更少、连接关系更简单,因而容易制造,相对地成本较低。[0106]〈实施例三〉[0107]在本实施例三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0108]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坐具结构侧视图。[0109]如图9所示,实施例三的坐具300中,联动机构6采用推杆形式。即,联动机构6为一根推杆,其底端部固定在坐板1上,顶端部具有压接在支持杆4后侧的推杆压轮63。[0110]该联动机构6中,固定在坐板1上一端相当于结合单元,与支持杆4压接的一端相当于配合单元。[0111]当坐板1因向前的分力而前移时,该坐板1带动联动机构6前移,推杆压轮63推动支持杆4向前转动。[0112]当支持杆4因腰板2的后摆运动而向后转动时,该支持杆4推动推杆压轮,使联动机构6后移,从而带动坐板1后移。[0113]实施例作用与效果[0114]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采用比实施例一结构更简单的推杆形式,这种推杆形式也能够实现坐板与支持杆的联动,进而实现腰板的联动。[0115]与实施例一的联动机构相比,本实施例的联动机构联动的平滑效果及使用者的舒适程度有一定欠缺,但效果好于实施例二。相应地,本实施例的联动机构制造成本低于实施例一,但高于实施例二。[0116]〈实施例四〉[0117]在本实施例四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0118]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底板与坐板展开结构示意图。[0119]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距件7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分布在坐板1的前端两侧;凹槽31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与限距件71相对应地设置在底板3的前端两侧。[0120]两个限距件71均为限制突起,从前后方向看时,该限制突起呈L形的钩状,其根部固定在坐板1上,钩部相当于顶部容纳在凹槽31内。[012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机构9包括两个阻尼器91。底板3的两侧还各设有一个阻尼器导槽92,坐板1下表面两侧对应地设有阻尼器挡块93。阻尼器91容纳分别容纳在阻尼器导槽92内,其一端固定在阻尼器导槽92的内壁上,另一端抵接阻尼器挡块93。[0122]实施例作用与效果[012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限距件分别设置在坐板的前端两侧,因此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限制机构能在三个位置上进行限制,使得坐具被拿起时受力更加均匀。[0124]本实施例中,两个阻尼器分别设置在底板的两侧,因此其所提供的缓冲力也更为均匀,让使用者感受更加舒适。[0125]〈实施例五〉[0126]在本实施例五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0127]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坐具结构示意图。[0128]如图11所示,实施例五的坐具500还具有一个软垫501,该软垫501覆盖在坐板1及腰板2上,采用通常的海绵垫等柔性材料制成,使得使用者就坐时接触部位均为柔软材料,感觉更为舒适。[0129]〈实施例六〉[0130]在本实施例六中,对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0131]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坐具的侧视结构图。[0132]如图12所示,实施例六的坐具600还具有软垫601、支撑腿6〇2、延长杆6〇3、靠背604和头枕605。[0133]支撑腿602设置在底板3的下表面上,用于对坐具600整体进行支撑。该支撑腿602的下端还设有多个移动轮,用于让坐具6〇〇整体移动。[0134]延长杆603与支持杆4连接,该延长杆6〇3上设有与使用者背部对应的靠背604和与使用者头部对应的头枕605。[0135]在本实施例中,延长杆6〇3与支持杆4一体成型,形成一根整体杆状。该延长杆603也可以与支持杆4转动连接,通过旋钮、卡扣等方式进行固定。[0136]上述结构使得本实施例的坐具6〇〇呈现座椅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座椅单独使用而无需放置在其他坐具上。[0137]上述实施例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本发明的坐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范围。[0138]上述实施例中,齿轮传动轴和压轮传动轴同轴刚性连接并且一体成型,形成一根整体的传动轴。但在本发明中,该两个转动轴也可以仅仅同轴刚性连接而不用一体成型,甚至可以非同轴地刚性连接,只要二者相互平行即可起到传动的作用。[0139]上述实施例中,移动机构采用四个滑轮的形式,但在本发明中,移动机构也可以采用其他让坐板能够相对于底板移动的形式,例如分别设置在坐板和底板上并且相互嵌合的滑轨,或是类似于轴承的形式即坐板和底板分别设置相互对应且相互嵌合的导轨,导轨中设置滚珠)。[0140]在采用上述相互嵌合的移动机构时,还可以省去限制机构。因为上述移动机构使得坐板与底板固定在一起,所以不需要额外的限制机构来将坐板限制在底板上方。[0141]另外,上述实施例中,限制机构均采用了限距件与盖板配合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在前后不同位置设置多个限距件及其配合的凹槽,从而省去盖板。[0142]上述实施例中,坐板倾斜的角度为15°。但在本发明中,该角度可以是〇°〜30°之间的任意角度。[0143]当坐板倾斜的角度为0°时,由于使用者前倾时其重力不再产生向前的分力,因此使用者此时需要移动臀部来带动坐板前移,这样的形式也能够实现联动作用,但与实施例相比,由于需要使用者主动地施力,因此舒适度相对低一些。[0144]当坐板倾斜的角度大于3〇°时,一方面,过于倾斜的坐板会让使用者产生滑落感而导致舒适度下降,另一方面,使用者的重力所产生的向前的分力将会较大,容易让腰板向前的推力过强而进一步让使用者感到不适。[0145]上述实施例的铰接机构中,第一铰接部设置在支持杆的上端部,第二铰接部设置在腰板的中部。但是,在本发明中,该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设置位置也可以反过来,即,第一铰接部设置在腰板上、第二铰接部设置在支持杆上。[0146]类似地,实施例中的限距件均设置在坐板上,与限距件相配合的凹槽均设置在底板上;缓冲机构中的阻尼器的一端固定在底板上,另一端抵接在设置于坐板上的限距件或阻尼器挡块上。但在本发明中,这些设置位置均可以对应地反过来。即,限距件也可以设置在底板上,凹槽也可以设置在坐板上;阻尼器也可以一端固定在坐板上,另一端抵接在设置于底板上的限距件或阻尼器挡块上。

权利要求:1.一种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坐板,与使用者的臀部相对应;腰板,与所述使用者的腰部相对应;底板,设置在所述坐板的下方;支持杆,用于支持所述腰板,具有与所述腰板相结合的上端部以及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下端部;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板及所述坐板之间,用于让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发生移动;以及联动机构,具有至少与所述坐板相结合的结合单元以及与所述支持杆相配合的配合单元,其中,当所述使用者前倾时,所述移动机构让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发生前移,所述联动机构通过所述结合单元和所述配合单元带动所述支持杆向前旋转,从而使得所述腰板相应地发生前摆运动;当所述使用者后仰时,所述腰板发生后摆运动,使得所述支持杆向后旋转,所述联动析*构通过所述配合单元和所述结合单元联动所述移动机构让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发€后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结合单元还与所述底板相结合,该结合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坐板的下表面的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第二齿条、同时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以及与所述齿轮同轴的齿轮传动轴,所述配合单元包括与所述支持杆相压接的压轮及与所述压轮同轴的压轮传动轴,所述齿轮传动轴与所述压轮传动轴同轴刚性连接,或者平行地非同轴刚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结合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支持杆的两侧,两个所述结合单元中的所述齿轮分别固定在所述齿轮传动轴的两个端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支持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压轮相压接的压块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压块部上与所述压轮相接触部分的切向平面与所述坐板的移动方向具有一定夹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联动机构为与所述坐板固定连接的推杆,该推杆的底端部为与所述坐板结合的所述结合单元,顶端部为与所述支持杆相压接的所述配合单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配合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推杆的所述顶端部的推杆压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_其中,所述联动机构为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为与所述坐板铰接的所述结合单元,另一端为与所述支持杆铰接的所述配合单元。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制机构,用于对所述坐板及所述底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进行限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限制机构包括限距件,该限距件设置在所述坐板和所述底板的其中一个上,所述限距件的顶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根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坐板和所述底板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限距件的所述顶部相配合的凹槽,该凹槽的开口部宽度小于底部宽度并且小于所述限距件的所述顶部的宽度,所述限距件的所述顶部容纳在所述凹槽内。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限距件为限距突起或限距螺钉。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腰板通过具有至少一个自由度的铰接机构可旋转地连接在所述支持杆上。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铰接机构包括:第一铰接部,设置在所述支持杆和所述腰板的其中一个上;能够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发生相对旋转的第二铰接部,设置在所述支持杆和所述腰板中的另一个上;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相连接的弹性元件,用于提供旋转方向的回复力。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铰接机构为球铰机构,所述第一铰接部为球形连接件,所述第二铰接部为球碗,所述球形连接件嵌合在所述球碗内。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丝或弹簧片。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坐板的上表面从靠近所述支持杆的一侧到远离所述支持杆的一侧向下倾斜,其倾斜角为0°〜30°。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表面的滑轮,所述坐板下表面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滑轮对应的滑轮导槽,所述滑轮分别嵌合在所述滑轮导槽内。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滑轮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四个角部。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机构,用于对所述坐板相对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移动进行缓冲。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阻尼器,该阻尼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坐板和所述底板的其中一个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坐板和所述底板中的另一个上。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垫,覆盖在所述坐板及所述腰板上。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根支撑腿,用于对所述坐具进行支撑。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延长杆,一端与所述支持杆连接;靠背,设置在所述延长杆上,与所述使用者的背部相对应;以及头枕,设置在所述延长杆上,与所述使用者的头部相对应。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延长杆与所述支持杆一体成型。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坐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延长杆与所述支持杆之间为转动连接。

百度查询: 颐维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坐具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