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_西南石油大学_201910616161.6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申请日:2019-07-09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公开(公告)号:CN110173243B

主分类号:E21B43/20

分类号:E21B43/20;E21B43/16;E21B49/00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3.22#授权;2019.09.20#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8.27#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包括透明箱体、量筒、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储水罐、储气罐、储油罐、隔板,所述透明箱体内竖向放置有隔板,上端面依次设有三个采出口,下端面依次设有六个注入口,三个采出口均与量筒相连,六个注入口分别与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连接储水罐,第二蠕动泵的右端依次连接储气罐、储油罐。本发明通过利用实验装置还原了火成岩油藏的物理模型。由于透明箱体和岩心均采用四棱台前后端面为梯形结构,较真实的还原了火成岩油藏的特性。本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本装置进行驱替实验,可以更加方便的研究火成岩油藏注水与注气驱油机理。

主权项:1.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的管路进行清洗并干燥,将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放入透明箱体30内并保证每块岩心模型的下端面有两个注入口;S2、向右推动隔板29,使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紧密接触,使用透明PVC薄膜包裹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的侧面,连接好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并检查气密性,使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S3、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4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6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S4、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4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6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所述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包括透明箱体30、量筒7、第一蠕动泵9、第二蠕动泵17、储水罐10、储气罐19、储油罐20、隔板29,所述透明箱体30为四棱台结构,前后端面为梯形,箱体内竖向放置有隔板29,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下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注入口11、第二注入口12、第三注入口13、第四注入口14、第五注入口15、第六注入口16,左端端面上设有一通孔,通孔内内嵌一螺母31,螺母31与透明箱体30之间使用硅胶密封;所述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均通过管路与量筒7相连,所述第一注入口11、第三注入口13、第五注入口15均与第一蠕动泵9的左端相连,第二注入口12、第四注入口14、第六注入口16均与第二蠕动泵17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9的右端连接储水罐10,第二蠕动泵17的右端依次连接储气罐19、储油罐20。

全文数据: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火成岩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背景技术火成岩储层是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类型,它的油气储量和开发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火成岩储层的孔隙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受多重因素控制,其中火成岩的岩相的分布对火成岩的孔隙和裂缝的发育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不同岩相的火成岩中的裂缝发育特征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爆发相形成于火山作用早期,因岩浆中含有大量气体对围岩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岩浆的爆炸,形成各种不同粒级的火山碎屑物质的堆积;溢流相形成于火山喷发旋回的中期,是含晶出物和同生角砾的熔浆在后续喷出物推动下和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沿着地表流动过程中,熔浆逐渐冷凝固结而形成;爆发溢流相主要为爆发相和溢流相的叠加。火成岩横向上发育特征为:自火山口由近及远划分为:爆发相、爆发溢流相、溢流相。火成岩的岩相对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发育程度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火成岩储层孔隙和裂缝发育,且相互组合,表现为不同的岩相带储层孔-缝特征差异较大,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爆发相孔洞发育,顶部气孔密集且厚度大。溢流相主要发育高角度的微裂缝,爆发溢流相孔缝交织。由于火成岩油藏在投产初期产能较高,但是高产期及稳产期均较短,且含水上升速度快主要为突增型,采出程度低。根据油藏早期开发方案和类似油藏开发经验,综合考虑油藏储量规模和开发经济效益,利用注水注气补充能量仍是首选的提高采收率方式。针对火成岩油藏裂缝发育对注水注气效果开发影响突出的特点,对火成岩油藏的高效开发需加深火成岩油藏的注水注气驱替机理的认识。但是现目前并无相关的火成岩油藏的物理模型。因此火成岩油藏物理模型的研究及利用该模型针对火成岩油藏不同岩相的注水驱油机理的研究迫在眉睫。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和方法,将火成岩的岩相模块化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制定和验证开发方案的合理性。本发明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包括透明箱体、量筒、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储水罐、储气罐、储油罐、隔板,所述透明箱体为四棱台结构,前后端面为梯形,箱体内竖向放置有隔板,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采出口、第二采出口、第三采出口,下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注入口、第二注入口、第三注入口、第四注入口、第五注入口、第六注入口,左端端面上设有一通孔,通孔内内嵌一螺母;所述第一采出口、第二采出口、第三采出口均通过管路与量筒相连,所述第一注入口、第三注入口、第五注入口均与第一蠕动泵的左端相连,第二注入口、第四注入口、第六注入口均与第二蠕动泵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的右端连接储水罐,第二蠕动泵的右端依次连接储气罐、储油罐。优选的,所述第一蠕动泵与储水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计,第二蠕动泵与储气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流量计,储气罐与储油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气体流量计。优选的,所述隔板左端面交叉设有2条钢板,钢条交汇处设有支撑板,2条钢板的两端分别与隔板的四个角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透明箱体由透明有机玻璃板拼接而成,连接处设有密封条。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装置的管路进行清洗并干燥,将爆发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放入透明箱体内并保证每块岩心模型的下端面有两个注入口;S2、向右推动隔板,使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紧密接触,使用透明PVC薄膜包裹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的侧面,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S3、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在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S4、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优选的,步骤S3中,所述注水的速度分别为20mlmin、15mlmin、10mlmin、5mlmin。优选的,步骤S4中,所述恒速注气方式的注入速度分别为2mlmin、5mlmin、10mlmin、15mlmin;所述对称注采方式的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2min,注气5min焖井5min、注气10min焖井10min;所述短注长采方式的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5min,注气2min焖井10min、注气5min焖井10min;所述长注短停方式的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10min焖井2min,注气10min焖井5min、注气5min焖井2mi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根据对火成岩油藏的特点,利用实验装置还原了火成岩油藏的物理模型。由于透明线体和岩心均采用四棱台前后端面为梯形结构,较真实的还原了火成岩油藏的特性。本实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本装置进行驱替实验,可以更加方便的研究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驱油机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透明箱体、隔板、爆发相岩心模型、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溢流相岩心模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隔板和支撑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不同注水速度下的采收率曲线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不同注水速度下的含水率曲线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一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二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三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四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五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六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七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八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恒速注水15mlmin方案九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恒速注气采收率变化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对称注采采收率变化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短注长停采收率变化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长注短停采收率变化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恒速注气含水率变化示意图;图20为本发明对称注采含水率变化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短注长停含水率变化示意图;图22为本发明长注短停含水率变化示意图;图23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一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24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二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25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三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26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四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五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28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六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29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七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30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八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31为本发明对称注采方案九的驱替效率曲线示意图;图中所示:其中,1-第一采出口,2-第二采出口,3-第三采出口,4-爆发相岩心模型,5-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6-溢流相岩心模型,7-量筒,8-第一流量计,9-第一蠕动泵,10-储水罐;11-第一注入口,12-第二注入口,13-第三注入口,14-第四注入口,15-第五注入口,16-第六注入口,17-第二蠕动泵,18-第二流量计,19-储气罐,20-储油罐;21-气体流量计,22—第一阀门,23—第二阀门,24—第三阀门,25—第四阀门,26—第五阀门,27—第六阀门,28—第七阀门,29—隔板,30—透明箱体;31—螺母,32—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包括透明箱体30、量筒7、第一蠕动泵9、第二蠕动泵17、储水罐10、储气罐19、储油罐20、隔板29,所述透明箱体30为四棱台结构,前后端面为梯形,透明箱体30由透明有机玻璃板拼接而成,有机玻璃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并在连接处使用密封条密封。所述透明箱体30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钻有3个通孔作为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下端面从左至右依次钻有6个通孔作为第一注入口11、第二注入口12、第三注入口13、第四注入口14、第五注入口15、第六注入口16,左端端面上设有一通孔,通孔内内嵌一螺母31,螺母31与透明箱体30之间使用硅胶密封;所述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均通过管路与量筒7相连,所述第一注入口11、第三注入口13、第五注入口15均通过管路与第一蠕动泵9的左端相连,第二注入口12、第四注入口14、第六注入口16均通过管路与第二蠕动泵17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9的右端通过管路连接储水罐10,第二蠕动泵17的右端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储气罐19、储油罐20。所述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第一注入口11、第三注入口13、第五注入口15、第二注入口12、第四注入口14、第六注入口均为固定连接在透明箱体30上的不锈钢管。所述第一蠕动泵9与储水罐10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计8,所述第一注入口11、第三注入口13、第五注入口15的下方分别设有第一阀门22、第三阀门24、第六阀门27,所述第二注入口12、第四注入口14、第六注入口16的下方依次设有第二阀门23、第四阀门25、第五阀门26,所述第二蠕动泵17与储气罐19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流量计18,储气罐19与储油罐20连接的管路上从左往右设有第七阀门28和气体流量计21。所述隔板29竖直放置于透明箱体30内的左侧,隔板29左端面交叉设有2条钢板,钢条交汇处焊接一圆形支撑板32,2条钢板的两端分别与隔板29的四个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当需要向右推动隔板29时,使用和螺母31相匹配的螺杆,将螺杆旋入螺母内直至螺杆抵靠在支撑板32上,继续旋转螺杆使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紧密接触即可。一种利用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装置的管路进行清洗并干燥,将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放入透明箱体30内并保证每块岩心模型的下端面有两个注入口,所述爆发相岩心模型4位于隔板29的右侧;所述放置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均为钻采自目标油气藏的岩心切割成符合实验装置形状的模型。S2、向右推动隔板29,使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紧密接触,使用透明PVC薄膜包裹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的侧面,露出其上下端面,增加岩心模型的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放置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后,用和螺母相匹配的螺杆旋进透明箱体30内,让螺杆的一段抵靠在支撑板32上,使隔板29向右抵靠岩心模型,待3块岩心模型紧密抵靠时停止旋转螺杆,螺杆和螺母连接处使用硅胶密封。S3、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4下端分别采用20mlmin、15mlmin、10mlmin、5mlmin的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下端分别采用高速注水、中速注水、低速注水,并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6下端分别采用高速注水、中速注水、低速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注水方式如表1所示:表1注水实验方式表目标油藏为火山岩油藏属双重介质油藏,气孔、溶蚀孔、裂缝共同形成有效孔渗网络。空间结构复杂形态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的孔、洞、缝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空间网络,使储层孔隙结构,显示出强烈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裂缝-孔洞型储层爆发溢流相、孔洞型储层爆发相或裂缝性型储层溢流相,其裂缝以高陡裂缝为主。如图4、图5所示,由于裂缝发育,且以高角度缝为主,因此总体上表现为初期产能较高,但稳产期较短,含水突破后,含水快速上升的规律。但在不同的注入速度下,注水速度越小,无水采油阶段越长,但一旦见水,含水率迅速上升,油井迅速被暴性水淹,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大,含水率上升的速度有所减缓,但当注水速度增加到20mlmin时,无水采油期短,而且水淹速度更快。在注水速度为15mlmin时取得最大的采收率67.13%。如图6至图14所示,不同组合的注采方案的驱替效率差异大,其中方案九在溢流相注,爆发溢流相采能在较小的注入PV下达到最大的驱替效率。因此在溢流相注裂缝型储层,爆发溢流相孔洞-裂缝型储层采时开发效果最好。S4、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4下端采用恒速注气注入速度分别为2mlmin、5mlmin、10mlmin、15mlmin、对称注采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5min,注气2min焖井10min、注气5min焖井10min、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下端采用恒速注气注入速度分别为2mlmin、5mlmin、10mlmin、15mlmin、对称注采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5min,注气2min焖井10min、注气5min焖井10min、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6下端采用恒速注气注入速度分别为2mlmin、5mlmin、10mlmin、15mlmin、对称注采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2min,注气5min焖井5min、注气10min焖井10min、短注长停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5min,注气2min焖井10min、注气5min焖井10min、长注短停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10min焖井2min,注气10min焖井5min、注气5min焖井2min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注气方式如表3所示:表3注气实验方式表如表15至图22所示,如图16所示,注5min停5min模式下的采收率比其他两种模式高,如图17所示,短注长停的采收率图,三种模式下的采收率大致相同,如图18中所示,对于最终采收率均差不多,说明不同的长注短停模式对其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小。如表4所示,对称注气注5min停5min的最终采收率最高,为72.32%。表4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最终采收率表由图19至图22所示,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含水率曲线图可以看出,不论何种注入方式都具有一定的无水采油期,一旦见水后,含水率都快速上升,在后期油水同产阶段停注后开井生产,含水率都有一个明显的下降,然后再抬升,分析原因是由于停注阶段,使孔隙内的水与下部充填物中的原油由于重力原因进行了重力置换,故有部分原油驱替出。如图20所示,注2min停2min注气方式下最能够延缓含水率的快速上升,注5min停5min和注10min停10min在高含水阶段,停注后开井生产含水率也有小幅下降然后上升。如图21所示,较长的停注周期对其影响很小,含水率总体一直呈现上升。如图22所示,短暂的停注周期对含水率曲线的影响有限。从上述含水率的曲线分析中,针对火山岩油藏可以发现,周期性注采可以延长无水采油时间,同时能够更好的抑制水锥及水窜现象,延缓油井出水后快速水淹的情况,且对称注气注5min停5min的采收率最高。如图23至图31所示,不同组合的注采方案的驱替效率差异大,其中图31-方案九在溢流相注,爆发溢流相采能在较小的注入体积下达到最大的驱替效率。因此在溢流相注裂缝型储层,爆发溢流相孔洞-裂缝型储层采时开发效果最好。本发明提出了全面系统研究不同岩相模式下,不同注采方式下的驱替规律的物理模型设计的方法及实验装置,从火成岩开发的角度,对不同岩相内的缝洞组合进行了设计,为保证实验方案的实现提供了路径,满足对模拟注水、注气、气水混注等不同流体介质和注入方式的要求,从实验的内容、条件确定、参数设计等进行了实验方案的确定,对实验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箱体30、量筒7、第一蠕动泵9、第二蠕动泵17、储水罐10、储气罐19、储油罐20、隔板29,所述透明箱体30为四棱台结构,前后端面为梯形,箱体内竖向放置有隔板29,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下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注入口11、第二注入口12、第三注入口13、第四注入口14、第五注入口15、第六注入口16,左端端面上设有一通孔,通孔内内嵌一螺母31;所述第一采出口1、第二采出口2、第三采出口3均通过管路与量筒7相连,所述第一注入口11、第三注入口13、第五注入口15均与第一蠕动泵9的左端相连,第二注入口12、第四注入口14、第六注入口16均与第二蠕动泵17的左端相连,所述第一蠕动泵9的右端连接储水罐10,第二蠕动泵17的右端依次连接储气罐19、储油罐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蠕动泵9与储水罐10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计8,第二蠕动泵17与储气罐19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流量计18,储气罐19与储油罐20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气体流量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9左端面交叉设有2条钢板,钢条交汇处设有支撑板32,2条钢板的两端分别与隔板29的四个角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箱体30由透明有机玻璃板拼接而成,连接处设有密封条。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装置的管路进行清洗并干燥,将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放入透明箱体30内并保证每块岩心模型的下端面有两个注入口;S2、向右推动隔板29,使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紧密接触,使用透明PVC薄膜包裹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的侧面,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S3、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4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6下端分别采用不同速度注水,并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水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S4、a、向爆发相岩心模型4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b、在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c、在溢流相岩心模型6下端分别采用恒速注气、对称注采、短注长停、长注短停的方式注气,分别在爆发相岩心模型4、爆发溢流相岩心模型5、溢流相岩心模型6上端采收油、水;实验结束后,清洗装置,每完成一种注气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后重复步骤S1-S2,直至实验完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注水的速度分别为20mlmin、15mlmin、10mlmin、5mlmin。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所述恒速注气方式的注入速度分别为2mlmin、5mlmin、10mlmin、15mlmin;所述对称注采方式的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2min,注气5min焖井5min、注气10min焖井10min;所述短注长采方式的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2min,焖井5min,注气2min焖井10min、注气5min焖井10min;所述长注短停方式的注入速度为5mlmin,注入方式分别为注气10min焖井2min,注气10min焖井5min、注气5min焖井2min。

百度查询: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火成岩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效果评价装置及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