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基于风险期与水土气微环境的稻田碳氮磷控水减排方法_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_202311251184.4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申请日:2023-09-26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公开(公告)号:CN117474315B

主分类号:G06Q10/0635

分类号:G06Q10/0635;G06Q50/02;G06Q50/26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16#授权;2024.02.20#实质审查的生效;2024.01.30#公开

摘要:基于风险期与水土气微环境的稻田碳氮磷控水减排方法,该方法先识别出稻田所处的风险期,包括氮磷流失和甲烷排放叠加风险期、单一氮磷流失风险期、单一碳排放风险期,再基于稻田所处的风险期确定其对应的多目标水分管控规则,在多目标水分管控规则的基础上、实时结合稻田水‑土‑气关键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执行控水操作。本发明将基于风险期的“分期”调控与基于水土气微环境的“应急”调控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稻田氮磷流失与甲烷排放的分期精准调控。

主权项:1.基于风险期与水土气微环境的稻田碳氮磷控水减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识别稻田所处的风险期,所述风险期包括氮磷流失和甲烷排放叠加风险期、单一氮磷流失风险期、单一碳排放风险期,所述氮磷流失和甲烷排放叠加风险期包括分蘖前期施蘖肥后1-2周、孕穗前期施穗肥后1-2周,所述单一氮磷流失风险期为返青期,所述单一碳排放风险期包括分蘖后期、孕穗后期;基于稻田所处的风险期确定其对应的多目标水分管控规则,在多目标水分管控规则的基础上、实时结合稻田水-土-气关键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执行控水操作,其中,所述风险期对应的多目标水分管控规则包括:对于氮磷流失和甲烷排放叠加风险期,采用低水位运行的控水原则,具体的,对于分蘖前期施蘖肥后1-2周,田面水位上、下限分别为30mm、0mm,土壤水分达到80%时灌水,落干和灌水的间歇天数为1-2天,降雨条件下的蓄水上限为100mm,蓄水时长为1-M天;对于孕穗前期施穗肥后1-2周,田面水位上、下限分别为20mm、0mm,土壤水分达到80%时灌水,落干和灌水的间歇天数为1-2天,降雨条件下的蓄水上限为150mm,蓄水时长为1-M天;对于单一氮磷流失风险期,采用节水灌溉、降雨时能蓄则蓄的控水原则,具体的,对于返青期,田面水位上、下限分别为20mm、5mm,土壤水分下限100%,落干与灌水的间歇天数为0天,降雨条件下的蓄水上限为50mm,蓄水时长为1-M天;;对于单一碳排放风险期,采用无水位或低水位运行的节水灌溉、降雨时能排尽排的控水原则,具体的,对于分蘖后期,田面水位上限为0mm,田面晒田排水,土壤水分不低于70%,降雨条件下的蓄水上限为80mm,蓄水时长不超过1天;对于孕穗后期,田面水位上、下限分别为40mm、0mm,土壤水分达到70%时灌水,落干和灌水的间歇天数为2-3天,降雨条件下的蓄水上限为100mm,蓄水时长不超过1天;M天为从蓄水到甲烷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长;所述水-土-气关键环境因子包括碳排放关键调控因子、氮磷流失关键调控因子,所述碳排放关键调控因子包括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pH、气温T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氮磷流失关键调控因子包括田面水氮浓度CN、田面水磷浓度CP;所述实时结合稻田水-土-气关键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执行控水操作包括:对于分蘖前期施蘖肥后1-2周、孕穗前期施穗肥后1-2周,实时监测碳排放关键调控因子、氮磷流失关键调控因子,当满足Eh小于阈值A、pH小于阈值B、T大于阈值C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时,停止灌水操作或执行排水操作至低水位,降雨条件下减少蓄水时长或不蓄水;当满足CN大于阈值D、CP大于阈值E中的至少一个条件,且满足Eh大于阈值A、pH大于阈值B、T小于阈值C时,将降雨条件下的蓄水时长设定为3天;对于返青期,实时监测氮磷流失关键调控因子,当满足CN大于阈值D、CP大于阈值E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时,将降雨条件下的蓄水时长设定为3天,之后排水至田面水位上限20mm;当满足CN小于阈值D、CP小于阈值E时,缩短降雨条件下的蓄水时长;对于孕穗后期,实时监测碳排放关键调控因子,当满足Eh小于阈值A、pH小于阈值B、T大于阈值C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时,采取排水操作,并将落干和灌水的间歇天数设定为3天;所述阈值A、阈值B、阈值C根据当地甲烷集中产生的条件确定,所述阈值D、阈值E根据当地的水质标准确定。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基于风险期与水土气微环境的稻田碳氮磷控水减排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