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大叶种茶幼年茶树树冠的培养方法_四川农业大学;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_202211026158.7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

申请日:2022-08-25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公开(公告)号:CN115299286B

主分类号:A01G17/00

分类号:A01G17/00;A01G7/06;A01C21/00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3.11.10#授权;2022.11.25#实质审查的生效;2022.11.08#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叶种茶幼年茶树树冠的培养方法,包括:苗圃期对茶苗打摘或修剪、茶地开垦与施底肥和移栽、对移栽茶苗进行2次定型修剪和分批多次打顶采摘以培养树冠、配套施肥、茶苗移栽后1.5年初投产、第2.5年正式投产等。本发明采用特定的幼苗期树冠管理和施肥技术,改善了幼年茶树侧枝骨干枝层和茶蓬面采摘面形成较缓慢以及投产时间长的技术问题,同时苗圃期及移栽后第二年起就对茶苗打顶采摘新梢,可作为名茶原料销售,以此增加了苗圃和幼龄茶园效益,使幼年茶园早投产、早收益1年左右。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主权项:1.一种大叶种茶幼年茶树树冠的培养方法,包括:1茶苗打顶:在茶苗繁育期,茶苗长到15~20cm时对茶苗打顶采摘,摘去顶部1芽1叶,采高留低,分3~4批次打顶,每次打顶时间间隔7~10天;打顶采摘后,对苗圃施2次N:P:K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施肥量每次10~15kg亩,两次施肥间隔30天;此外打顶后间隔10天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溶液的叶面肥,喷施浓度为0.3%,使茶苗产生2~3个1级分枝;或在插后第二年6月份茶苗高度达到20cm时,离地15cm处剪平;待剪后茶苗长到25cm高时,离地20cm处再次剪平,使茶苗产生2~3个1级分枝;2茶地开垦、施底肥、移栽和第一次定型修剪:①茶地开垦、施底肥,茶苗种植采用双行单株栽,移栽时间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②在施好底肥并盖土后,在种植沟栽两行茶苗的行中央开5~8cm深的施肥沟,并施N:P:K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施肥量每亩10kg,施后盖土后,再移栽茶苗;移栽茶苗小行距在33.3cm以上,大行距1.8~2.0m;③对刚移栽茶苗的分枝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茶苗移栽后,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修剪部位是茶苗上的侧枝,修剪高度以保留茶苗侧枝上2~3片叶片为原则;3培养第二层及以上的骨干枝和茶蓬:在茶苗移栽后的第二年春季至秋季,运用分批多次打顶采摘+第二次定型修剪+配套施肥技术培养第2~3层侧枝和树冠,第二次定型修剪时间为秋末,修剪高度为离地45~50cm,使茶树初步形成蓬面;4在茶苗移栽后第三年春季,茶树初投产,春季采摘名优茶原料;进入夏、秋季后,少采多留继续养树,培养第4层分枝及生产枝;在秋末离地60~65cm处进行修剪;5茶树在移栽后第四年春季正式投产采摘,之后茶园采用常规管理技术;其中:步骤3所述施肥包括:①移栽后的第二年施肥包括:追肥沟施2次+撒施3次或以上+沟施基肥1次,第一次在4月上中旬,在离茶苗主干边缘3-5cm处撒施N:P:K为1:1:1的复合肥,施肥量3±0.5kg亩;第二次在5月中旬在茶苗两小行的中央开沟施,施肥量5±0.5kg亩,施后盖土;第三次在6月中旬撒施复合肥,施肥量8±0.5kg亩;第四次在7月中旬,在离树冠外缘10cm开沟施,沟深5~8cm,施复合肥10±0.5kg亩,施后盖土;第五次在8月中旬,撒施复合肥,施肥量12±0.5kg亩;追肥主要施N:P:K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②移栽后的第三年施肥包括:分别在2月中旬、4月中旬、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沟施追肥4次,前两次施N:P:K比例为24:6:12或3:1:2的复合肥,后两次施N:P:K比例为30:5:5的茶树专用复合肥,施肥量每次10~15kg亩,沟施基肥1次;步骤3所述打顶采摘包括:①在茶苗移栽后的第二年春、夏、秋季,当越冬芽发出新梢且长到1芽5、6叶时,对茶苗进行打顶采摘,采1芽1叶,打顶后保留的枝梢形成木质化即为培养的第二级分枝;②第1次打顶后的春梢腋芽处长出第二轮新梢,同样长到1芽5、6叶时又打顶采摘,采后留养的枝梢即为培养第三级分枝,第二轮新梢打顶后的腋芽处发出第三轮新梢,且长到1芽5、6叶时,又进行摘采,形成第4级分枝,茶树树高达55cm以上,初步形成茶树采摘蓬面。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叶种茶幼年茶树树冠的培养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