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公布】一种村域尺度台风暴雨相关次生灾害的动态风险等级评估方法_浙江大学_202210487056.9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申请日:2022-05-06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公开(公告)号:CN117077825A

主分类号:G06Q10/04

分类号:G06Q10/04;G06Q10/0631;G06Q10/0635;G06Q10/0639;G06Q50/26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在审-实质审查的生效

法律状态:2023.12.05#实质审查的生效;2023.11.17#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村域尺度台风暴雨相关次生灾害的动态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包括:构建待研究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未来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实时风速、淹没情况获得所有类型建筑的实时受灾信息。以村层级的受灾居住建筑数量、应撤离人口数量、经济总损失期望值作为风险等级的划分指标,当考虑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涝次生灾害和地质次生灾害时,分别利用未耦合、耦合地质灾害的居住建筑功能评估框架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划分指标的数值并划分为相应的等级。随着气象预报信息的更新进行循环计算。本发明基于物理机制进行灾情推演,以建筑功能评估为核心,且考虑了气象预报、建筑承灾能力的不确定性对不同种类的次生灾害进行实时的动态风险等级评估。

主权项:1.一种村域尺度台风暴雨相关次生灾害的动态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所述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自然信息子数据库、水网信息子数据库、电网信息子数据库、建筑信息子数据库和历史地质灾情信息数据库;步骤二:在当前时刻利用WRF模式系统获得预报点阵未来逐小时的降雨量、风速,结合空间插值和水文、水动力模型获得不同时刻的风速、洪涝场景;将每个电网、水网节点在未来不同时刻经历的水深、风速和所有类型建筑在不同时刻经历的室内、室外水深灾情信息添加至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步骤三:定义未耦合地质灾害的居住建筑功能评估框架AF1和耦合地质灾害的居住建筑功能评估框架AF2,两类居住建筑功能评估框架均包含交通、供水、供电、建筑子系统,建筑子系统包含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状态中的部分或全部,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获得不同类型建筑的水深-平均经济损失曲线。步骤四:当考虑洪涝次生灾害时,采用未耦合地质灾害的居住建筑功能评估框架AF1,计算得到不同时刻下每个居住建筑处于各类考虑多系统耦合的居住建筑功能状态Fb的概率,取最大概率值对应的功能状态作为该时刻建筑所处的功能状态,将处于非“完整功能状态”的建筑定义为洪涝次生灾害受灾居住建筑;若某建筑在某时刻处于“限制入内状态”、“房屋倒塌状态”、“交通阻隔状态”或处于“基本功能受限”的累积时间超过临界时长则其内包含的人口属于应撤离人口,基于每个建筑经历的最大水深和不同类型建筑的水深-平均经济损失曲线可得到不同时刻每个建筑的平均经济损失期望值,基于最后一个预报时刻和整个预报过程的结果结合区划关系分别得到每个村域由洪涝次生灾害造成的受灾居住建筑总数量和洪涝次生灾害造成的应撤离人口总数量Nfp、经济总损失期望值步骤五:当考虑地质次生灾害时,采用耦合地质灾害的居住建筑功能评估框架AF2,利用与步骤四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到耦合次生灾害造成的每个村域受灾居住建筑总数量和应撤离人口总数量,基于每个建筑经历的最大水深、不同类型建筑的水深-平均经济损失曲线和结构构件是否破坏得到不同时刻每个建筑的平均经济损失期望值,基于整个预报过程的结果结合区划关系得到每个村域由耦合次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总损失期望值;对任一村域,将耦合次生灾害与洪涝次生灾害产生的受灾居住建筑总数量、应撤离人口总数量、经济总损失期望值之差分别定义为地质次生灾害受灾居住建筑总数量地质次生灾害应撤离人口总数量Ncp-Nfp、地质次生灾害经济总损失期望值步骤六:以受灾居住建筑数量、应撤离人口数量、经济总损失期望值作为风险等级的划分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确定当前预报情景下不同村域的洪涝次生灾害风险综合得分和地质次生灾害风险综合得分,并据此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划分不同村域所处的洪涝次生灾害风险等级和地质次生灾害风险等级。步骤七:每隔设定的时间间隔循环进行步骤二~步骤六,直至研究区与台风中心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为止,此时研究区尚未受台风暴雨影响;本次灾害过境后,将风险防范区内监测点记录到的各种数据补充到历史地质灾情数据库中。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浙江大学 一种村域尺度台风暴雨相关次生灾害的动态风险等级评估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