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用于超临界水处理的微藻固碳及能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_西安交通大学_202010168140.5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申请日:2020-03-11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公开(公告)号:CN111235022B

主分类号:C12M1/34

分类号:C12M1/34;C12M1/00;B01D53/62;B01D53/84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09#授权;2020.06.30#实质审查的生效;2020.06.05#公开

摘要: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处理的微藻固碳及能源化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物料储罐,提供超临界水处理原料;超临界水处理系统,以物料储罐提供的原料进行超临界水处理反应;微藻培养系统,以超临界水处理系统反应所得废气和废水进行微藻培养;微藻收集系统,收集微藻培养系统培养的微藻;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以微藻收集系统的浓缩液为原料进行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通过在各连接管路上设置阀门,在功能系统上设置控制仪表,本发明实现了对微藻固碳及能源化利用的控制,不仅能高效捕集二氧化碳,也能充分利用超临界水处理系统的营养物质和盐类,在实现超临界水处理产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大幅降低超临界水处理和微藻培养的成本。

主权项:1.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处理的微藻固碳及能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物料储罐(1),提供超临界水处理原料;超临界水处理系统(2),以物料储罐(1)提供的原料进行超临界水处理反应;微藻培养系统(3),以超临界水处理系统(2)反应所得废气和废水进行微藻培养;微藻收集系统(4),收集所述微藻培养系统(3)培养的微藻;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以微藻收集系统(4)的浓缩液为原料进行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液化产品储存系统(6),接收储存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的液化产品;气化产品储存系统(7),接收储存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的气化产品;所述物料储罐(1)的出口通过输送系统Ⅰ(8)连接超临界水处理系统(2)的进口,超临界水处理系统(2)的废气出口通过废气输送系统Ⅰ(9)连接微藻培养系统(3)的进气口,废水出口通过废水输送系统Ⅰ(10)连接微藻培养系统(3)的进液口,废渣出口通过废渣输送系统Ⅰ(30)连接后续废渣处理系统(31)的进口,微藻培养系统(3)的出口通过输送系统Ⅱ(11)连接微藻收集系统(4)的进口,微藻收集系统(4)的浓缩液出口通过输送系统Ⅲ(13)连接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的进口,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的废渣出口通过废渣输送系统Ⅱ(16)连接后续废渣处理系统Ⅱ(32),出液口通过输送系统Ⅳ(17)连接液化产品储存系统(6),出气口通过输送系统Ⅴ(18)连接气化产品储存系统(7),其中,微藻收集系统(4)的出水口通过废水回用系统(12)回接微藻培养系统(3)的进液口,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的废气出口通过废气输送系统Ⅱ(14)回接微藻培养系统(3)的进气口,废水出口通过废水输送系统Ⅱ(15)回接微藻培养系统(3)的进液口,所述微藻培养系统(3)连接光照系统(33)和营养元素补充系统(34);所述废气输送系统Ⅰ(9)的管路上设置废气Ⅰ进口阀门(19),废水输送系统Ⅰ(10)的管路上设置废水Ⅰ进口阀门(20),废水输送系统Ⅱ(15)的管路上设置废水Ⅱ进口阀门(21),废气输送系统Ⅱ(14)的管路上设置废气Ⅱ进口阀门(22),输送系统Ⅱ(11)的管路上设置微藻收集进口阀门(23),废水回用系统(12)的管路上设置废水回用进口阀门(24),输送系统Ⅲ(13)的管路上设置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进口阀门(25),输送系统Ⅳ(17)的管路上设置液化产品储存进口阀门(26),输送系统Ⅴ(18)的管路上设置气化产品储存进口阀门(27),光照系统(33)的管路上设置微藻培养光照进口阀门(28),营养元素补充系统(34)的管路上设置微藻培养营养元素补充进口阀门(29),所述微藻培养系统(3)上设置有微藻培养参数控制仪表(IC1001),微藻收集系统(4)上设置有微藻收集参数控制仪表(IC1002),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系统(5)上设置有微藻亚超临界水转化参数控制仪表(IC1003),液化产品储存系统(6)上设置有液化产品储存参数控制仪表(IC1004),气化产品储存系统(7)上设置有气化产品储存参数控制仪表(IC1005)。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西安交通大学 用于超临界水处理的微藻固碳及能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