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加弦三弦_赵钰宁_201910741515.X 

申请/专利权人:赵钰宁

申请日:2019-08-12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公开(公告)号:CN110335575B

主分类号:G10D3/10

分类号:G10D3/10;G10D3/12;G10D3/04;G10D3/02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05#授权;2019.11.08#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15#公开

摘要:一种加弦三弦,设计乐器领域,与传统三弦相比,其具有六条琴弦。六根琴弦两两为一组,同组内的两条琴弦相距较近,在演奏时可以按弦组定音发出双音或重音共振,这种共振效果在主支撑马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表现出独特的音色。与此同时,区别于传统三弦中所有琴弦共平面的设计,主支撑马对三组琴弦的支撑具有高度差,使得其在传统的弹奏表演上拓展了三弦功能,更加利于进行拉奏表演,具有更为丰富的表演形式。

主权项:1.一种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包括:琴身,所述琴身的一端设置有琴头,另一端设置有琴腔;琴弦,所述琴弦的数量为六条,六条所述琴弦每两条为一组,分成三个琴弦组;主支撑马,所述主支撑马设置于所述琴腔的表面,所述主支撑马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传导件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呈梯台状,包括相对较小的上表面,相对较大的下表面,以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槽组,所述第一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斜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槽组,所述第二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槽;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槽组,所述第三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三支撑槽;所述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槽和所述第三支撑槽均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一对所述第一支撑槽之间的间距为0.5~1cm;一对所述第二支撑槽之间的间距为0.5~1cm;一对所述第三支撑槽之间的间距为0.5~1cm;六条所述琴弦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一支撑槽、一对所述第二支撑槽、以及一对所述第三支撑槽卡合,在进行卡合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六条所述琴弦的分组;每个所述琴弦组内的两条所述琴弦间距与不在一个所述琴弦组内的两条所述琴弦间距相比,每个所述琴弦组内的两条所述琴弦相距较近;所述第一传导件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传导件的底部凸设有一对用以与所述琴腔连接的传导部,一对所述传导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传导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传导件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导件的顶部连接。

全文数据:一种加弦三弦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乐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弦三弦。背景技术三弦又称“弦子”,三弦因张有三弦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在南方少数民族分布较广乐器。三弦具有三根弦,琴杆长且无品,皮膜振动发音。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中、小三种三弦。琴腔通常为椭圆形、圆形、方形、八边形等,有的两面蒙皮,有的单面蒙皮,侧抱于怀演奏。三弦的音色粗犷、豪放,既可以独奏,也可以用于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随着人们对乐器的认识和需求逐渐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三弦进行了改造,以求在音质和演奏方式上进行突破,进一步挖掘三弦的音乐潜力。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弦三弦,其拥有六条琴弦,在演奏时可通过双弦发出双音或重音共振,具有更为丰富的音质变化。同时,其可拉可弹,能够满足多样的演奏形式。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弦三弦,其包括:琴身,琴身的一端设置有琴头,另一端设置有琴腔;琴弦,琴弦的数量为六条,六条琴弦每两条为一组,分成三个琴弦组;主支撑马,主支撑马设置于琴腔的表面,主支撑马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传导件以及连接件;第一支撑件呈梯台状,包括相对较小的上表面,相对较大的下表面,以及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槽组,第一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槽;第二斜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槽组,第二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槽;上表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槽组,第三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三支撑槽;第一支撑槽,第二支撑槽和第三支撑槽均沿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六条琴弦分别与一对第一支撑槽、一对第二支撑槽、以及一对第三支撑槽卡合;第一传导件沿第一支撑件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传导件的底部凸设有一对用以与琴腔连接的传导部,一对传导部分别位于第一传导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件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一传导件之间,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的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传导件的顶部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第一传导件的长度大于第一支撑件的长度,连接件的长度小于第一传导件的长度。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减质孔,减质孔位于第一支撑件的中部,沿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一对传导加距孔,一对传导加距孔分列减质孔的两侧,每个传导加距孔均沿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加弦三弦还包括副支撑马,副支撑马设置于琴腔的表面,位于主支撑马远离琴头的一侧;副支撑马包括第二支撑件和第二传导件,第二支撑件整体呈等腰三角形,第二支撑件的顶部形成有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第三斜面在远离第四斜面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支撑槽,第四斜面在远离第三斜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支撑槽,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交汇的顶点设置有第六支撑槽;第四支撑槽、第五支撑槽和第六支撑槽均沿第二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贯穿第二支撑件;三个琴弦组分别与第四支撑槽,第五支撑槽和第六支撑槽卡合;第二传导件位于第二支撑件下方,第二传导件的顶部与第二支撑件的底部连接,第二传导件的底部设置有主传导面;第二传导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延长件,延长件的底部设置有副传导面,副传导面与主传导面共面。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副支撑马还包括吸收缓冲件,吸收缓冲件设置于第二传导件和延长件的底部;吸收缓冲件的顶部与传导面连接;吸收缓冲件的宽度为传导面的宽度的1.5~2倍,吸收缓冲件的长度为传导面的长度的1.05~1.2倍。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主支撑马位于琴腔表面靠近琴头一端的14~13长度处,副支撑马位于琴腔表面远离琴头一端的14~13长度处。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加弦三弦还包括琴头支撑马,琴头支撑马设置于琴头,位于琴头靠近琴腔的一端;琴头支撑马包括本体,本体整体为长条形,本体设有三个琴头支撑槽组,三个琴头支撑槽组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琴头支撑槽组均包括A槽、B槽和C槽,A槽、B槽和C槽均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本体;每个琴头支撑槽组中,A槽和C槽分别位于B槽的两侧,A槽和B槽均贯穿本体的顶部,在本体的顶部分别形成A槽口和B槽口;B槽和C槽之间设置有过渡槽,过渡槽贯穿B槽和C槽的槽壁,将B槽和C槽连通;三个琴弦组分别与三个琴头支撑槽配合,每个琴弦组中的两条琴弦,一条嵌设于A槽中,另一条嵌设于B槽或C槽中。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B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C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口,过渡槽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A槽、B槽和C槽的内壁均设置有多条防滑凸棱,防滑凸棱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弦三弦,与传统三弦相比,其具有六条琴弦。六根琴弦两两为一组,同组内的两条琴弦相距较近,在演奏时可以发出双音或重音共振,这种共振效果在主支撑马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表现出独特的音色。与此同时,区别于传统三弦中所有琴弦共平面的设计,主支撑马对三组琴弦的支撑具有高度差,使得其在传统的弹奏表演上,更加利于进行拉奏表演,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表演形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加弦三弦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加弦三弦在II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加弦三弦的主支撑马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加弦三弦的副支撑马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加弦三弦的琴头支撑马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加弦三弦的琴头支撑马在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图标:10-加弦三弦;100-琴身;110-琴腔;120-琴头;200-琴弦;210-琴弦组;300-主支撑马;310-第一支撑件;311-上表面;3111-第三支撑槽组;312-第一斜面;3121-第一支撑槽组;313-第二斜面;3131-第二支撑槽组;314-减质孔;315-传导加距孔;320-第一传导件;321-传导部;330-连接件;400-副支撑马;410-第二支撑件;411-第三斜面;412-第四斜面;413-第四支撑槽;414-第五支撑槽;415-第六支撑槽;420-第二传导件;421-主传导面;430-延长件;431-副传导面;440-吸收缓冲件;500-琴头支撑马;510-本体;520-琴头支撑槽组;521-A槽;5211-A槽口;522-B槽;5221-B槽口;5222-第一开口;523-C槽;5231-第二开口;524-过渡槽;525-防滑凸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弦三弦10,参照图1所示,其包括琴身100、琴弦200、主支撑马300、副支撑马400和琴头支撑马500。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琴身100的一端设置有琴头120,另一端设置有琴腔110。相比于传统三弦,该加弦三弦10一共增加了三条琴弦200,其琴弦200的数量为六条。六条琴弦200每两条为一组,分成三个琴弦组210。每个琴弦组210内的两条琴弦200相距较近,在进行演奏时,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拉弹,使两条琴弦200发生双音或重音共振,不仅能产生独特的音色,还进一步拓宽了其演奏的音域。为了实现这种新颖的演奏方式,如图3所示,该加弦三弦10在主支撑马300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主支撑马300设置于琴腔110的表面,主支撑马300包括第一支撑件310、第一传导件320以及连接件330。第一支撑件310呈梯台状,包括相对较小的上表面311,相对较大的下表面,以及连接上表面311和下表面的第一斜面312、第二斜面313。其中,第一斜面312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槽组3121,第一支撑槽组3121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槽(未标示)。第二斜面313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槽组3131,第二支撑槽组3131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槽(未标示)。上表面311设置有第三支撑槽组3111,第三支撑槽组3111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三支撑槽(未标示)。第一支撑槽,第二支撑槽和第三支撑槽均沿第一支撑件310的宽度方向设置。六条琴弦200分别与一对第一支撑槽、一对第二支撑槽、以及一对第三支撑槽卡合。在进行卡合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六根琴弦200的分组。同时,传统三弦的琴弦200处于一个平面内,在进行拉奏时,只能用到其中的两条琴弦200,音域较窄。而本实施例由于第一支撑件310的独特形状,第三支撑槽组3111离琴腔110的距离大于第一支撑槽组3121和第二支撑槽组3131,呈现出一种错落分布的形式。在用琴弓进行拉奏时,弓毛能够独立地作用于任意一个琴弦组210,而不会对另外的琴弦组210造成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拉奏效果。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面312和第二斜面313与上表面311之间的夹角相等,约为150~160°。第一支撑槽、第二支撑槽和第三支撑槽均为圆弧形槽。一对第一支撑槽之间的间距为0.5~1cm;一对第二支撑槽之间的间距为0.5~1cm;一对第三支撑槽之间的间距为0.5~1cm。在上述距离范围内,同一琴弦组210的两根琴弦200可以更好地实现共振,演奏效果更佳。除此之外,第一支撑件310上还设置有减质孔314,减质孔314位于第一支撑件310的中部,沿第一支撑件310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一支撑件310。第一支撑件310上还设置有一对传导加距孔315,一对传导加距孔315分列减质孔314的两侧,每个传导加距孔315均沿第一支撑件310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第一支撑件310。减质孔314可以起到减少第一支撑件310质量的作用,使第一支撑件310更轻,更容易振动。而传导加距孔315则可以延长振动由琴弦200传向琴腔110的距离,增强共振效果。第一传导件320沿第一支撑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传导件320的底部凸设有一对用以与琴腔110连接的传导部321,一对传导部321分别位于第一传导件32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两个传导部321与琴腔110连接,在进行演奏时可以在琴腔110表面形成两个同频的共振点,进一步对共振效果进行强化。连接件330位于第一支撑件310和第一传导件320之间,连接件33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310的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传导件320的顶部连接。其中,第一传导件320的长度大于第一支撑件310的长度,连接件330的长度小于第一传导件320的长度,形成一种类似“工”字型的结构。这样的设置方式同样可以增加振动的传导距离,达到强化共振的效果。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该加弦三弦10还包括副支撑马400,副支撑马400设置于琴腔110的表面,位于主支撑马300远离琴头120的一侧。传统三弦在进行拉奏表演时,琴弓(图未示)架设在琴腔110靠近琴头120的一侧,该区域内的琴弦200与琴身100距离较近,对于两根琴弦200的拉奏都略显紧凑。而在本实施例中,要完成六根琴弦200的演奏,就更显得捉襟见肘。而为了增加琴弦200与琴身100之间的距离,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主支撑马300向着琴头120方向移动。但是,若将主支撑马300向琴头120方向移动,在远离琴头120的一端,琴弦200极易贴到琴腔110上,从而影响加弦三弦10的发声。基于此,本实施例在主支撑马300之外还增设了副支撑马400,副支撑马400可以在远离琴头120的一端增加一个支撑点,对琴弦200进行支撑。如图4所示,副支撑马400包括第二支撑件410和第二传导件420,第二支撑件410整体呈等腰三角形,第二支撑件4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三斜面411和第四斜面412。第三斜面411和第四斜面412与琴腔表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均为20~30°。第三斜面411在远离第四斜面412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支撑槽413,第四斜面412在远离第三斜面4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支撑槽414,第三斜面411和第四斜面412交汇的顶点设置有第六支撑槽415。第四支撑槽413、第五支撑槽414和第六支撑槽415均沿第二支撑件410的宽度方向贯穿第二支撑件410。三个琴弦组210分别与第四支撑槽413,第五支撑槽414和第六支撑槽415卡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加弦三弦10的演奏区域主要集中在主支撑马300靠近琴头120的一侧,副支撑马400仅起到支撑的作用,为了加工的便利,可以不用为每条琴弦200独立设置支撑槽,将每个琴弦组210的两条琴弦200嵌设在一个支撑槽中即可。第二传导件420位于第二支撑件410下方,第二传导件420的顶部与第二支撑件410的底部连接,第二传导件420的底部设置有主传导面421;第二传导件42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延长件430,延长件430的底部设置有副传导面431,副传导面431与主传导面421共面,共同构成该加弦三弦10的传导面(未标示),用以与琴腔110接触。优选地,每个副传导面431的长度均为主传导面421的长度的1~1.3倍。需要说明的是,该加弦三弦10在进行弹奏时,琴弦200的振动可能同时经过主支撑马300和副支撑马400进行传递,在琴腔110内产生声音的干扰,影响到演奏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强化主支撑马300的振动传递效果的同时,对副支撑马400进行削弱。为此,本实施例将副支撑马400整体设计为实心结构,并且通过延长件430来增加副支撑马400与琴腔110的接触面积,来达到削弱效果。同时,本实施例还为该副支撑马400增设了吸收缓冲件440,吸收缓冲件440设置于第二传导件420和延长件430的底部。吸收缓冲件440的顶部与传导面连接。吸收缓冲件440的宽度为传导面的宽度的1.5~2倍,吸收缓冲件440的长度为传导面的长度的1.05~1.2倍。吸收缓冲件440能够进一步增加副支撑马400与琴腔110的接触面积,并起到吸收振动的效果。通过延长件430和吸收缓冲件440的共同作用,由副支撑马400传递到琴腔110的振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才可以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避免对演奏效果的干扰。在进行安装时,如图1和图2所示,主支撑马300位于琴腔110表面靠近琴头120一端的14~13长度处,副支撑马400位于琴腔110表面远离琴头120一端的14~13长度处。这样的安装方式,即可以增加拉奏的舒适度,还能保障对琴弦200的有效支撑,使该加弦三弦10拥有更多的演奏方式。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该加弦三弦10还包括琴头支撑马500,琴头支撑马500设置于琴头120,位于琴头120靠近琴腔110的一端。琴头支撑马500是在琴头120一端,配合主支撑马300和副支撑马400,完成对琴弦200的分组和固定支撑。在本实施例中,琴头支撑马500包括本体510,本体510整体为长条形,本体510设有三个琴头支撑槽组520,三个琴头支撑槽组520沿本体5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琴头支撑槽组520均包括A槽521、B槽522和C槽523,A槽521、B槽522和C槽523均沿本体510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本体510;每个琴头支撑槽组520中,A槽521和C槽523分别位于B槽522的两侧,A槽521和B槽522均贯穿本体510的顶部,在本体510的顶部分别形成A槽口5211和B槽口5221。B槽522和C槽523之间设置有过渡槽524,过渡槽524贯穿B槽522和C槽523的槽壁,将B槽522和C槽523连通。三个琴弦组210分别与三个琴头120支撑槽配合,每个琴弦组210中的两条琴弦200,一条嵌设于A槽521中,另一条嵌设于B槽522或C槽523中。在进行安装时,六条琴弦200通过A槽口5211和B槽口5221,分别嵌入到三个A槽521和三个B槽522中。A槽521、B槽522和C槽523的宽度与琴弦200的直径相当,在琴弦200嵌入其中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固定。此外,设置在A槽521、B槽522和C槽523内壁的多条防滑凸棱525,防滑凸棱525沿本体510的宽度方向设置,多条防滑凸棱525之间等间距设置。防滑凸棱525能够加强槽壁对琴弦200的摩擦,提高固定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B槽52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5222,C槽52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口5231,过渡槽524将第一开口5222和第二开口5231连通。从侧面看,B槽522,过渡槽524和C槽523形成一种“N”字型的结构。当同组的两条琴弦200分别位于A槽521和B槽522时,是最适合两根琴弦200共振发声的距离。但在需要时,又可以将B槽522中的琴弦200通过过渡槽524滑入到C槽523中,增加两条琴弦20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两条琴弦200之间的共振发声,甚至对单个琴弦200进行演奏发出单音,使得该加弦三弦10具有更为丰富的演奏方式。值得注意的是,“N”字型结构不是本发明的唯一结构,在本发明其它较佳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开口5222和第二开口5231分别设置在B槽522和C槽523中部,形成“H”字型的结构,或者是其它能够起到换槽效果的结构。同样地,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参照C槽523和过渡槽524的设置方式,在C槽523远离B槽522的一侧增设更多的安装槽,来达到更多层次的间距调节。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弦三弦10,与传统三弦相比,其具有六条琴弦200。六根琴弦200两两为一组,同组内的两条琴弦200相距较近,在演奏时可以发出双音或重音共振,这种共振效果在主支撑马300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表现出独特的音色。与此同时,区别于传统三弦中所有琴弦200共平面的设计,主支撑马300对三组琴弦200的支撑具有高度差,使得其在传统的弹奏表演上,更加利于进行拉奏表演,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表演形式。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包括:琴身,所述琴身的一端设置有琴头,另一端设置有琴腔;琴弦,所述琴弦的数量为六条,六条所述琴弦每两条为一组,分成三个琴弦组;主支撑马,所述主支撑马设置于所述琴腔的表面,所述主支撑马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传导件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呈梯台状,包括相对较小的上表面,相对较大的下表面,以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槽组,所述第一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斜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槽组,所述第二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槽;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三支撑槽组,所述第三支撑槽组包括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三支撑槽;所述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槽和所述第三支撑槽均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六条所述琴弦分别与一对所述第一支撑槽、一对所述第二支撑槽、以及一对所述第三支撑槽卡合;所述第一传导件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传导件的底部凸设有一对用以与所述琴腔连接的传导部,一对所述传导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传导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传导件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导件的顶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导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所述连接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传导件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减质孔,所述减质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部,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一对传导加距孔,一对所述传导加距孔分列所述减质孔的两侧,每个所述传导加距孔均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第一支撑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弦三弦还包括副支撑马,所述副支撑马设置于所述琴腔的表面,位于所述主支撑马远离所述琴头的一侧;所述副支撑马包括第二支撑件和第二传导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形成有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在远离所述第四斜面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支撑槽,所述第四斜面在远离所述第三斜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支撑槽,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交汇的顶点设置有第六支撑槽;所述第四支撑槽、所述第五支撑槽和所述第六支撑槽均沿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支撑件;三个所述琴弦组分别与所述第四支撑槽,所述第五支撑槽和所述第六支撑槽卡合;所述第二传导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下方,所述第二传导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传导件的底部设置有主传导面;所述第二传导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延长件,所述延长件的底部设置有副传导面,所述副传导面与所述主传导面共面,共同组成所述副支撑马的传导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撑马还包括吸收缓冲件,所述吸收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导件和所述延长件的底部;所述吸收缓冲件的顶部与所述传导面连接;所述吸收缓冲件的宽度为所述传导面的宽度的1.5~2倍,所述吸收缓冲件的长度为所述传导面的长度的1.05~1.2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马位于所述琴腔表面靠近所述琴头一端的14~13长度处,所述副支撑马位于所述琴腔表面远离所述琴头一端的14~13长度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弦三弦还包括琴头支撑马,所述琴头支撑马设置于所述琴头,位于所述琴头靠近所述琴腔的一端;所述琴头支撑马包括本体,所述本体整体为长条形,所述本体设有三个琴头支撑槽组,三个所述琴头支撑槽组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琴头支撑槽组均包括A槽、B槽和C槽,所述A槽、所述B槽和所述C槽均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本体;每个所述琴头支撑槽组中,所述A槽和所述C槽分别位于所述B槽的两侧,所述A槽和所述B槽均贯穿所述本体的顶部,在所述本体的顶部分别形成A槽口和B槽口;所述B槽和所述C槽之间设置有过渡槽,所述过渡槽贯穿所述B槽和所述C槽的槽壁,将所述B槽和所述C槽连通;三个所述琴弦组分别与三个所述琴头支撑槽配合,每个所述琴弦组中的两条所述琴弦,一条嵌设于所述A槽中,另一条嵌设于所述B槽或所述C槽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B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C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过渡槽将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弦三弦,其特征在于,所述A槽、所述B槽和所述C槽的内壁均设置有多条防滑凸棱,所述防滑凸棱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

百度查询: 赵钰宁 一种加弦三弦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