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_山东省千佛山医院_201910759621.0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申请日:2019-08-16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公开(公告)号:CN110368075B

主分类号:A61B17/34

分类号:A61B17/34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12#授权;2019.11.19#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10.25#公开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引流管的留置存在潜行距离短无法较长时间维持的问题,具有方便退出腰椎穿刺针,能延长引流管在皮下组织内潜行距离的有益效果,其方案如下: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包括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相抵设置。

主权项:1.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能够相抵设置;所述管腔内在侧缝的一侧设有垫块,垫块的一侧面与侧缝的一侧相平齐,所述第二部件通入至管腔的一端能够与垫块相抵设置,垫块的高度等于垫块所在管腔位置处管腔直径的一半;所述外套筒针包括尖部、体部和尾部,尖部和体部连接,尾部设于体部尾端两侧,尖部呈圆锥形状,尖部具有尖部腔,所述的垫块设于尖部腔内,所述的侧缝设于尖部和体部的结合处,体部内设有与侧缝相通的空腔,空腔和尖部腔形成所述的管腔;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钩部、第一体部和第一尾部,钩部的高度小于第一体部的高度,第一体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尾部的宽度;所述第二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第二体部和第二尾部,第二尾部的宽度大于第二体部的宽度。

全文数据: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背景技术目前,临床上腰大池引流管的留置采用两类方式:1、直接穿刺置入方式:通过腰椎穿刺针穿刺腰大池成功后,退出针芯,经穿刺针针腔将引流管置入。该方法目前为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通用方法,该操作简便,缺点是无横向潜行距离。2、其他方式:a,在直接穿刺置管成功基础之上,在原皮肤穿刺孔旁做皮肤切口,用血管钳戳出皮下隧道后将原穿刺孔处引流管尾段经切口引出。该方法存在创伤非常大,操作复杂,旁开距离有限,潜行深度有限,带管维持时间有限等缺点,且一旦需重新穿刺留置引流管往往因为该腰椎间隙皮肤条件受操作影响大需更换腰椎间隙。b,或者,将穿刺针弯曲塑形一定弧度后从旁开位置朝原穿刺孔方向穿刺并戳出皮肤,再将引流管尾段经穿刺针针腔逆向引出。该方法从外表看操作简单且有潜行效果,实际上因弯曲塑形的穿刺针只能经原穿刺孔处戳出存在明显缺点有四个:容易损伤引流管,穿刺孔处皮肤覆盖不足甚至导致引流管局部外露,整体潜行太浅且潜行距离有限。因该类方法效果不确切甚至效果差且操作复杂仅临床上仅有小部分医生偶尔应用。直接穿刺置入方式,因其穿刺道为直线性,所留置的腰大池引流管在腰大池至皮肤穿刺孔之间部分为直线性,在软组织内距离短易随着时间延长出现管周渗液、引流管松动甚至导致逆行感染,尤其对于重度肥胖或者消瘦明显的患者。例如:通常神经科患者需置腰池引流管引流治疗的时间一般需1-3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带管的时间更长。通常情况下引流管在留置1周后,引流管周开始出现局部皮肤浸渍、泛白甚至出现分泌物,引流管开始松动。即使为延长带管时间特意增加局部换药频次和合理地辅助翻身活动以避免牵扯引流管也难以避免。若出现引流管不宜继续留置情况为避免引流管意外常需更换腰椎间隙重新穿刺置新的引流管。而对于明显肥胖或者消瘦患者更难以维持引流管:在辅助肥胖患者翻身时,其体重大、皮下脂肪层肥厚,在体位变化时腰背部的皮肤表面与腰椎棘突之间会发生明显变形,而且与体重和肥胖程度呈正相关。因为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时往往先推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移动到一定程度患者身体才开始整体翻动,结果造成体内的引流管因受牵拉而与管周组织之间产生张力或者发生相对运动而松动,甚至出现引流管局部在皮下软组织内“窜动”,从而易于继发渗液、逆行感染;另外对明显消瘦的患者,因皮肤至腰椎棘上韧带间缺乏足够的脂肪层保护极易出现引流管松动及脑脊液沿引流管周间隙渗出情况,甚至在常规直接穿刺方式置管过程中即发生脑脊液经管周渗出,即使给予穿刺孔周围皮肤缝扎还是易于渗出。消瘦患者虽不易出现翻身时引流管在体内的“窜动”但因屏障距离短、易渗液同样易发生逆行感染。故对于显著肥胖患者与显著消瘦患者腰大池引流管更难以维持。上述提到方式对腰大池引流管留置效果均显著不理想:腰大池引流管维护困难、维持时间短,不仅增大了护理难度,又需伤口频繁换药甚至重新穿刺置管增加医疗工作量,也增加了材料耗损、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痛苦。关键是传统留置方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引流管易于松动、渗液甚至逆行感染,结果是既缩短了引流维持时间又增大了逆行感染风险,最终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新发感染。而对于腰背部皮肤条件不良者,如:临近穿刺区的皮肤炎症、瘢痕等因避开困难也严重影响了这些留置腰大池引流管方法的实施。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能够便于卡合穿刺腰大池的腰椎穿刺针,也方便退出腰椎穿刺针,能延长引流管在皮下组织的潜行距离,针对不同患者都能更好地维持引流管。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包括: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能够相抵设置。上述的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为一套组合装置,在使用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配合插入外套筒针内进行使用,外套筒针起到穿刺作用,将引导装置带动至腰椎穿刺针处并通过侧缝从换向方向卡合腰椎穿刺针,由第一部件钩住腰椎穿刺针,并通过侧缝撤出腰椎穿刺针,第二部件与管腔内壁相抵设置,在腰椎穿刺针撤出后,以在二者之间夹持腰大池引流管,再通过第一部件相对于外套筒针的移动,钩部钩持腰大池引流管经外套筒针管腔引出。为了进一步稳定夹持腰大池引流管,所述管腔内在侧缝的一侧设有垫块,垫块的一侧面与侧缝的一侧相平齐,所述第二部件通入至管腔的一端能够与垫块相抵设置,垫块的高度等于垫块所在管腔位置处管腔直径的一半。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针包括尖部、体部和尾部,尖部和体部连接,尾部设于体部尾端两侧,尖部呈圆锥形状,以便于穿刺,尖部具有尖部腔,所述的垫块设于尖部腔内,所述的侧缝设于尖部和体部的结合处,体部内设有与侧缝相通的空腔,空腔和尖部腔形成所述的管腔,尖部腔可用于容纳第一部件的钩部。进一步地,侧缝从所述外套筒针外侧到内侧包括连通的两段,第一段为直线段,第二段为斗型段,斗型段的侧部与直线段连通,通过斗型段的设置,便于通过侧缝卡持腰椎穿刺针,且斗型段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斗型段的第二段顶侧的尺寸大于底侧的尺寸,第二段顶侧尺寸向所述体部方向扩大,避免引流管被牵拉进入外套筒针时被侧缝后缘卡划损伤。进一步地,所述体部呈圆柱状,所述空腔为圆柱空腔,所述尾部为设于体部两侧的尾翼。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钩部、第一体部和第一尾部,钩部的高度小于第一体部的高度,第一体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尾部的宽度,这样钩部和第一体部能够进入管腔内,第一尾部被限制于管腔外侧,便于对第一部件的操控,第一尾部为设于第一体部端部的第一尾翼。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钩部钩持腰椎穿刺针,并顺利实现撤出腰椎穿刺针,所述钩部与所述第一体部之间的间隙宽度大于等于腰椎穿刺针的外径;为了适应外套筒针体部内圆柱空腔的形状,第一体部的横断面呈上半12半圆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第二体部和第二尾部,第二尾部的宽度大于第二体部的宽度,这样头部和第二体部能够进入管腔内,第二尾部为设于第二体部端部的第二尾翼。进一步地,为了与第一部件较好地配合,所述头部的横断面呈下半12半弧形,第二体部呈下半半弧形,通过第二体部的设置,便于第一部件拉动腰大池引流管在套筒针腔内通过;第二部件头部上缘为钝圆形,可防止第二部件的头部与垫块夹持住引流管时引流管被牵拉时产生损伤。进一步地,所述钩部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均为弧形,避免对腰椎穿刺针和引流管的损伤,同时在使用时,钩部所在平面与腰椎穿刺针垂直设置,以便腰椎穿刺管被卡入钩部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通过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提供,整体装置构造简单,构件不易损坏断裂,操作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易于推广应用,而且整体易于生产制造。2本发明中通过外套筒针侧缝的设置,便于腰椎穿刺针卡合于侧缝,在第一部件的配合作用下,侧缝的设置不仅方便抽出腰椎穿刺针,而且便于第一部件的钩部钩住腰大池引流管。3本发明中通过第一部件的设置,能够在外套筒针内移动,通过前端钩部的设置,不仅能够用于固定腰椎穿刺针,也便于撤出腰椎穿刺针,而且通过第一部件钩部钩住腰大池引流管,便于对引流管的潜行移动。4本发明中通过第二部件的设置,不仅为腰大池引流管的移动提供空间,而且能够与砧块配合起到夹持腰大池引流管的作用,能保证腰大池引流管在外套筒针内被牵拉时引流管的体外部分向套筒针内顺利滑动,而保持引流管在腰大池内部分的稳定性。5本发明通过引导装置的给出,改变了传统腰大池引流管的留置方式,可根据患者体型、局部皮肤状况朝向不同方向、不同距离潜行留置引流管;对于消瘦体型及正力体型患者因引流管在皮下潜行足够长度,明显延长了机体组织屏障距离,降低了渗液发生率、逆行感染率,延长了带管时间、改善了引流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对于肥胖体型患者腰大池引流管可在皮下软组织层足够深度无张力潜行,即使翻身等体位变化牵动皮下脂肪层活动也不易出现引流管移位,不易造成其松动,从而降低了渗液发生率、逆行感染率,延长了带管时间及带管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侧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的侧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的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的侧视图;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的俯视图;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部件的中轴线剖视图;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部件头部横断面剖视图;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部件体部横断面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套筒针前部侧视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套筒针前部俯视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套筒针前部沿中轴纵剖面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与腰椎穿刺针卡合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与腰大池引流管卡合,腰椎穿刺针已退出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第二部件头部与垫块夹持住腰大池引流管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拖动引流管移动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在腰大池引流管从尾端露出并展开后撤出第二部件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撤出外套筒针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传统方法留置的引流管与采用本实施例的引导装置留置的引流管对比示意图;图中:1.外套筒针,1-1.头部,1-2.体部,1-3.尾部,1-4.砧块,1-5.侧缝;2.第一部件,2-1.钩部,2-2.第一体部,2-3.第一尾部;3.第二部件,3-1.头部,3-2.第二体部,3-3.第二尾部;4.腰椎穿刺针,5.引流管,6.皮下组织层,7.腰椎棘突,8.腰大池,9.腰椎椎体。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本发明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包括外套筒针1、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能够配合插入外套筒针1内。外套筒针1内部中空,如图3和图4所示,外套筒针1包括尖部1-1、体部1-2和尾部1-3,尖部1-1和体部1-2连接,尾部1-3设于体部1-2尾端两侧,尖部1-1呈圆锥形状,尖部1-1的前端封闭,尖部1-1具有尖部腔,尖部腔内设有垫块,垫块采用砧块,砧块1-4的高度等于砧块所在位置中尖部腔内直径的一半。尖部1-1与体部1-2结合处设有一条用于容纳部分腰椎穿刺针4的侧缝1-5,如图8-图9所示,侧缝1-5与外套筒针内部中空处相通,侧缝1-5从外套筒针的外侧开到外套筒针的中轴,侧缝1-5从上到下跨越的角度为180°,侧缝1-5从外筒筒针1外侧到内侧包括连通的两段,第一段为直线段,第二段为斗型段一侧的宽度大于另一侧,斗型段的侧部与直线段连通,斗型段的第二段顶侧外套筒针在使用时朝上的一侧的尺寸大于第二段底侧的尺寸,第二段顶侧尺寸向所述体部方向扩大,利于该装置与腰椎穿刺针非完全垂直状态下卡入侧缝,也避免引流管被牵拉进入外套筒针时被侧缝后缘划伤,即在使用时,侧缝1-5尺寸较大的一侧在上,外套筒针1体部1-2外部为圆柱状,且体部1-2内侧为圆柱空腔,圆柱空腔和尖部腔构成了外套筒针1的管腔,且管腔能够容纳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外套筒针1尾部1-3设置尾翼,尾翼的设置宽度大于体部1-2的外径。第一部件2从一侧到另一侧依次包括钩部2-1、第一体部2-2和第一尾部2-3,工作状态使用时,将第一部件2置于外套筒针1内管腔上部。钩部2-1呈水平状,钩部2-1与第一体部2之间的间隙宽度容许腰椎穿刺针4通过;第一体部2横断面呈上半12半圆形,在外套筒针1管腔内向前推进直至尾部抵住时,第一体部2-2的前部可封闭外套筒针侧缝1-5的上半部。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上下结合时外侧面呈圆柱状与外套筒针1管腔内壁锲合;第一尾部2-3为设于第一体部2-2一端的第一尾翼,第一尾翼与外套筒针的尾翼平行时,钩部2-1呈与侧缝1-5垂直的状态,且钩部2-1可在砧块1-4上方自由通过。第二部件3从一侧到另一侧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3-1、第二体部3-2和第二尾部3-3,工作状态使用时,将第二部件3-2置于外套筒针1内管腔下部。如图7a所示,头部3-1的横断面呈下半12半弧形,头部横断面半径与第一部件第一体部横断面半径相同,头部3-1前端上缘钝圆。在外套筒针1管腔内前推至尾部卡合,第二部件的头部3-1可封闭外套筒针侧缝1-5的下半部;第二体部3-2横断面呈下半半弧形,如图7b所示。头部3-1具有设定的长度,且头部与第二体部3-2之间圆滑过渡,第二部件3与第一部件2上下结合时外侧面呈圆柱状与外套筒针管腔内壁锲合;第二尾部3-3为设于第二体部3-2一端的第二尾翼,第二尾翼与外套筒针的尾翼平行时头部前端可与砧块平行对合,在使用时,第二部件的头部3-1能够与砧块相抵,在第二部件回撤设定距离先腰椎穿刺针,退出腰椎穿刺针后容纳腰大池引流管,向前段推挤引流管至抵住砧块而固定引流管。第二体部3-2的形状设置便于容纳引流管5。此外,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长度进行限制,第二部件长度小于第一部件的长度,第一部件中钩部和第一体部的长度与外套筒针管腔的长度相适应,第二部件头部和第二体部的长度与外套筒针砧块一侧空腔的长度相适应,这样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的尾端对齐、上下合在一起共同插入外套筒针管腔内,并且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的尾端前缘与外套筒针的尾部后缘卡合到位,利于增强装置的稳定性、穿透力利于增加操作时的操控性。另外,外套筒针侧缝由第一部件体部前端和第二部件头部封闭可避免穿刺过程中软组织嵌入。需要说明的,本实施例中,外套筒针为不锈钢材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为金属材质或树脂等高分子材质,不易损坏,整体牢固耐用,具有一定的防腐蚀性能,并且可耐受灭菌所需高温。上述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1以常规腰椎穿刺方法直接穿刺置入方式穿刺成功,将腰大池引流管5前端置入腰大池成功后夹闭引流管尾端,维持腰椎穿刺针4及针内引流管5位置不动;2将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上下组合,从外套筒针1的尾端进入外套筒针管腔内,直至到达外套筒针管腔前端遇阻力为止,穿刺过程中不要松开避免第一部件2或第二部件3松动。根据患者局部身体情况选择旁开位置用该装置的外套筒针尖端朝腰椎穿刺针4方向穿刺,可根据患者身体局部情况选择具体的潜行的方向、潜行距离、潜行深度等。3控制外套筒针1从腰椎穿刺针外侧缘紧贴腰椎穿刺针滑过,继续操纵外套筒针1前进至内侧面侧缝1-5与腰椎穿刺针4发生咔碰时停止前进,此时腰椎穿刺针位于外套筒针1的侧缝位置。分别稍稍回撤第一部件2与第二部件3同时保持外套筒针1对腰椎穿刺针的压力至后者卡入外套筒针1的侧缝内,并到达侧缝1-5内侧;固定腰椎穿刺针4轻轻活动外套筒针1确认腰椎穿刺针4到位,如图11所示;轻拉第一部件2确认其前端钩部能钩住腰椎穿刺针4,保持该装置与腰大池引流管位置不移动缓慢撤出腰椎穿刺针4,如图12所示;4向外套筒针1尖部前推第二部件2与砧块1-4一同挤压固定腰大池引流管5,如图13所示,缓慢牵拉第一部件2将腰大池引流管体外段经外套筒针1管腔端部引出,在牵引引流管5过程中可将引流管体外部分沿原腰椎穿刺孔向体内推送以降低牵引时阻力,如图14所示;5腰大池引流管5从外套筒针管腔尾端引出至管腔内引流管迭加部分展开,如图15所示,后撤第二部件3解除其对引流管5的固定注:配套腰大池引流管可饰以刻度,或者操作过程中测量好其长度,以增加操控精确度。并撤出第二部件;维持对腰大池引流管5朝向体内的轻微推送力,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引流管在外套筒针管腔内打折,缓慢撤出外套筒针1,如图16所示,撤出过程中注意轻微向两侧转动避免对引流管产生刮擦。如图17所示,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留置引导装置,引流管的一端插入腰椎棘突7和腰椎椎体9之间的腰大池8中,引流管在皮下组织6内的潜行距离得到了有效的延长。上述的引导装置在使用之前的术前准备包括体位、消毒、麻醉、术后处理维护与直接穿刺方式的术前准备都是相同的;在步骤2进行之前需要做相应的局部麻醉。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针,一端呈尖锐状以便于穿刺,外套筒针内部设有管腔,且外套筒针开有与管腔垂直且与管腔相通的侧缝;第一部件,第一部件的一端设有钩部,钩部能够钩住腰椎穿刺针和或腰大池引流管;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二者能够通入管腔内,且第二部件的一端能够与管腔内壁能够相抵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内在侧缝的一侧设有垫块,垫块的一侧面与侧缝的一侧相平齐,所述第二部件通入至管腔的一端能够与垫块相抵设置,垫块的高度等于垫块所在管腔位置处管腔直径的一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针包括尖部、体部和尾部,尖部和体部连接,尾部设于体部尾端两侧,尖部呈圆锥形状,尖部具有尖部腔,所述的垫块设于尖部腔内,所述的侧缝设于尖部和体部的结合处,体部内设有与侧缝相通的空腔,空腔和尖部腔形成所述的管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缝从所述外套筒针外侧到内侧包括连通的两段,第一段为直线段,第二段为斗型段,斗型段的侧部与直线段连通;斗型段的第二段顶侧的尺寸大于底侧的尺寸,第二段顶侧尺寸向所述体部方向扩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体部呈圆柱状,所述空腔为圆柱空腔,所述尾部为设于体部两侧的尾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钩部、第一体部和第一尾部,钩部的高度小于第一体部的高度,第一体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尾部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与所述第一体部之间的间隙宽度大于等于腰椎穿刺针的外径;第一体部的横断面呈上半12半圆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第二体部和第二尾部,第二尾部的宽度大于第二体部的宽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横断面呈下半12半弧形,第二体部呈下半半弧形;第二部件头部上缘为钝圆形。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均为弧形,在使用时,钩部所在平面与腰椎穿刺针垂直设置。

百度查询: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一种腰大池引流管潜行留置引导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