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_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_201811324013.9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8-11-08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公开(公告)号:CN109368043B

主分类号:B65D81/32

分类号:B65D81/32;B65D47/06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4.12#授权;2019.03.19#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2.22#公开

摘要: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涉及液体容器,设置在双剂瓶的两个瓶口处,所述出液嘴结构内部设有分别与两个瓶口连通的两组通道,每组通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与瓶口连通;且与第三通道错位分布;所述第二通道为倾斜通道,使液体从第一通道过渡进入第三通道;所述两个第四通道通过隔板分隔,呈“八”字形分布;双剂瓶的液体从两个瓶口流出后,经过两组通道,在第四通道的上方交汇。本发明中的出液嘴结构可实现大量或小量取液时无须预混或人工混合,液体从不同的单剂瓶流出出液嘴后,会自动交汇并混合,达到使用目的。

主权项:1.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设置在双剂瓶的两个瓶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嘴结构内部设有分别与两个瓶口连通的两组通道,每组通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第三通道(43)、第四通道(44);所述第一通道(41)的下端与瓶口连通,与第三通道(43)错位分布;所述第二通道(42)为倾斜通道;两个所述第四通道(44)通过隔板(33)分隔,呈“八”字形分布;所述两组通道的距离,依序逐步变小,液体从两个瓶口流出后,经过两组通道,在第四通道(44)的上方交汇。

全文数据: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液体容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背景技术多元液体包装瓶为一种新型的包装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药品、化妆品或洗涤用品等领域。对于混合后化学性质稳定的多种功能的液体,现在常用的是在工厂调配好溶液配比后,装配到一个独立的容器里,用户直接使用调配好的化工用品。对于混合后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多种功能的液体,为保证各种液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将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液体分别独立包装,使用时,分别倒出后混合,防止混合液体在存放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品功效下降。现有的多元液体包装瓶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结构是在包装瓶的出口处设置一个腔体,用户在使用时,先将不同功能性的液体挤出,在腔体内进行预先混合后使用,如将混合液体用于衣物清洁等。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多,对于局部污渍等小范围使用时,往往只需要少量混合液体即可,甚至两三滴即可,此时,若采用预先混合的方式,混合后的液体由于量过少,存在倾倒或挤压不出的情况,需要加大混合剂量,造成浪费;另有一种双剂瓶包装,由于出液嘴设计不合理,液体流出后不能完全交汇充分混合,液体的使用效果远达不到应有效果。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无需预先混合,就可实现在大量或小量取用时,不同腔体内的液体在流出双剂瓶后都可以自动充分混合而达到使用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设置在双剂瓶的两个瓶口处,所述出液嘴结构内部设有分别与两个瓶口连通的两组通道,每组通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与瓶口连通;与第三通道连通且错位分布;所述两个第四通道通过隔板分隔,呈“八”字形分布;所述两组通道的距离,依序逐步变小,双剂瓶的液体从两个瓶口流出后,经过两组通道,在第四通道的上方交汇。在本技术方案中,当用户挤压双剂瓶瓶身时,双剂瓶内的两种液体从瓶口处流出后,分,分别沿着两组通道流出,最后在第四通道的上方交汇,以液体的流经方向定义通道的入口或出口。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逐渐减小,当瓶身受到挤压时,液体从大通道进入小通道,其流速逐渐增大,使最终从第四通道挤出时,具有一定流速,使液体沿着第四通道轴线的延长线流出,在延长线的交点P处交汇,随后喷洒在物体上。其次,所述两组通道的距离,依序逐步变小,即两个第一通道之间的间距、两个第三通道之间的间距、两个第四通道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两种液体在对应的通道内流出时,逐渐靠近,最后在P处交汇。具体地,设置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是直立通道,二者错位分布,但保证二者能连通,保证液体通过。当二者错位幅度过大,导致二者连通截面太小或无法连通时,可在在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之间设置用于过渡的第二通道,且第二通道为倾斜通道。倾斜通道的入口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通道出口处横截面积。倾斜设置的第二通道,减少了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错位分布形成的死角,减少了液体泡沫的产生,保证了二组通道出液量的均衡且顺利交汇且充分混合。此外,设置两个第四通道呈“八”字形分布,使液体从大通道向小通道流出,控制出口的液体流量,当用于小范围滴液,只需挤出两至三滴液体即可,避免液体流量难以控制造成浪费或使用不便。为保证小范围滴液时,两种液体能顺利混合,需要将两个第四通道的出口设置的足够近,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隔板分隔出两个第四通道,可保证二者出口距离最小,使液体的交汇点P距离第四通道的出口距离最小,在使用时,用户可以将双剂瓶出液嘴靠近物体,便于使用。当用于大剂量液体混合时,可以用力挤压瓶身,使两种液体从两个通道中喷出,也能在交汇点P处混合,由于大力挤压,液体喷出的速度较大,在P点处混合后,可以发散式洒在物体上,适用于物体上大范围面积的处理。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多段式通道,最终从第四通道流出的液体,相比于双剂瓶瓶口原本的出液距离缩短了90%左右,使两种液体的交汇点P距离更短,同时适用于大范围混合或小范围滴液的混合;其次,两种液体直接从第四通道顶部流出,无其他障碍结构,液体不会产生新的偏转而影响正常交汇。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嘴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瓶口处的转换基座,其包括:两个第一出液管,分别与两个瓶口对应连接,第一出液管内形成第一通道;两个第三出液管,二者之间的间距用于隔板的卡入;一个旋口,设置在两个第一出液管的上部,两个第三出液管包围在旋口内,所述旋口与两个第三出液管之间形成残液腔。进一步地,所述转换基座还包括两个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管为倾斜管,其内形成第二通道;倾斜管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液管与第三出液管连接。在双剂瓶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挤出成型工艺的限制,一体成型的双剂瓶的两个瓶口间距较大,若仅仅通过第一出液管与第四出液管直接相连,那么第四出液管的间距将较大,最终从第四通道流出的液体,其交汇点P距离第四通道上端面距离较大,用户需要调整到特定的角度,才能使两种液体在到达物体表面前交汇,影响使用。在本技术方案中,确定第四出液通道最合适的距离,通过设置转换基座实现与瓶口的对接,具体地,转换基座上的第三出液管与第一出液管错位连接,两个第一出液管距离按两个双剂瓶的实际最小需要设置,第一出液管设置为直立短管,其轴线与双剂瓶轴线平行;更进一步地,第一出液管的下部为向内收的花瓣状结构,在铸模时,花瓣状结构便于脱模;在第一出液管与瓶口对接时,向内收的花瓣状充当导向的作用,保证第一出液管的下部顺利塞入瓶口内。设置转换基座中的第三出液管为直立短管,其轴线与第一出液管的轴线平行。更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三出液管之间的间距ΔL2应保持与隔板厚度匹配,即设置0.5mm≤ΔL2≤3mm,优选地,ΔL2=0.6mm或1mm或2mm或3mm。设置两个第三出液管之间有一定间距,有利于注塑工艺,并与第四通道紧密连接。当液体挤出,双剂瓶使用完毕后,用户将双剂瓶竖起放置,特别是大剂量混合时,有时会存在少量混合液体残留在出液嘴上,此部分液体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通过在两个第三出液管周围设置旋口,其与第三出液管的外壁、与第二出液管的倾斜管壁共同围城残液腔,用于暂时性储存残液,避免其污染双剂瓶瓶身,或污染用户手部。更进一步地,所述转换基座为一体成型,避免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液体漏出。进一步地,为便于第一出液管与瓶口竖直连通,将两个所述第一出液管之间的间距ΔL1设置与两个瓶口间距相当,由于两个瓶口生产时的限制,设置ΔL1≥3mm,优选地,ΔL1=3mm或5mm或7mm或10mm。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出液管横截面较大,挤压时容易导致大股液体涌出,无法实现小范围滴液使用,因此,设置第二出液管的倾斜管壁与水平面的夹角a2=30°~45°,优选地,a2=30°或35°或40°或45°,便于遏制液体涌出;此外,较大的夹角a2也可以减小第二出液管的高度,从而减小转换基座的总体高度;而较大的夹角a2使第二出液管具有较长的倾斜面,可以防止液体因流道死角产生泡沫。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转换基座上部的出液嘴,所述出液嘴的上部设有相并的两个偏心圆台围壁结构的第四出液管,第四出液管内形成第四通道;两个第四出液管的相并部分形成隔板;所述出液嘴的下部设有用于支撑第四出液管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卡接在旋口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对两个第四出液管进行铸模,偏心圆台围壁的斜面可用作液体的导向面,两个第四出液管的直立一侧为公共面,即隔板,两个第四出液管通过支撑部卡接在旋口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为带折边的圆形板,通过折边卡接在旋口上,所述圆形板上设有与残液腔连通的残液入口。也就是说,出液嘴支撑部为一圆形板,在其外沿设有折边,折边与旋口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卡入;在圆形板上设有与第四出液管入口大小、位置对应的开口。为进一步保证液体不会从第三出液管与第四出液管之间的间隙漏出,在出液嘴圆形板、与第四出液管入口位置对应的开口处设有与第三出液管相适应的套管,所述套管紧密套设在第三出液管外。进一步地,所述旋口内壁竖直设有4~8个凸棱,或贴合旋口轴向内壁水平设置一个或间断设置若干个凸棱,用于承托支撑部,设置凸棱距离旋口上表面的距离与支撑部的折边高度相同;当圆形板向旋口塞入时,折边落在凸棱上,且圆形板的上表面不高于旋口上表面,使整体结构更美观,边沿无凸出部分。更进一步地,将圆形板折边向下继续延伸到残液腔底部,通过残液腔底面来支撑出液嘴,可代替旋口内壁的支撑作用;或将支撑部的圆形板放大并盖在旋口端面上,从而支撑出液嘴。此外,在支撑部的圆形板上还设有与残液腔连通的残液入口,少量残留在出液嘴上的混合液体会沿着偏心圆台围壁的斜边流向圆形板,再通过圆形板上的残液入口进入残液腔。更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用户下一次倾倒双剂瓶时,残液从残液入口处反向流出,设置所述残液入口的边沿与支撑部边缘的最小距离L1与支撑部半径L2的关系满足:L1L2=0.4~0.6,优选地,L1L2=0.4或0.5或0.6,即保证支撑部未开口的圆形板尽可能大,阻挡残液流出。进一步地,由于转换基座与出液嘴为可拆分式结构,为提高第三出液管与第四出液管连接处的密封性,通过在两个第三出液管外壁各套设一个套管,所述套管可以是第四出液管底部垂直向下延伸得到,因此,两个套管也紧邻设置,其相邻面为隔板,当隔板插入两个第三出液管之间的间距ΔL内时,引导套管套设在第三出液管上,且支撑板卡入旋口内,从而将出液嘴固定在转换基座上。进一步地,由于第四出液管为偏心圆台围壁结构,在减小偏心圆台高的同时保证液体能够更好的交汇,设置所述第四出液管的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1=45°~65°,优选地,a1=45°或50°或55°或60°或65°。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出液管的液体入口直径D2与第三出液管液体出口的直径D1的关系满足:D2≤D1,使得第三出液管与第四出液管的连接处无间隙,减少通道内壁死角;第四出液管的液体出口直径D3=0.5mm~5mm,优选地,D3=0.5mm或0.7mm或1mm或1.5mm或2mm或3mm或5mm,在满足大剂量或小剂量液体流出需求的同时,小直径的第四出液管的液体出口使得液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不会回流至双剂瓶内,避免污染双剂瓶内的液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转换基座及出液嘴,使得其内部形成多段式液体通道,最终从第四通道流出的液体,相比于双剂瓶瓶口原本的出液距离缩短了90%左右,使两种液体的交汇点P距离更短,适用于大量或小量液体的混合;设置残液腔和残液入口的开口位置,避免出液嘴口部的残液污染瓶身;通过多段式通道从内部阻止泡沫堵塞通道,同时在第四通道顶部无其他障碍结构,避免液体交汇前产生泡沫,或使液体产生偏向,从内外双向保障液体流出的顺畅,并顺利交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中转换基座的俯视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中转换基座的仰视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中转换基座的俯视图。图5为图4的A1-A1剖视图。图6为图4的B1-B1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中出液嘴的俯视立体图。图8为本发明中出液嘴的俯视立体图。图9为本发明中出液嘴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的A2-A2剖视图。图11为图9中的B2-B2剖视图。图12为图5中转换基座及图10中出液嘴的组装图。图13为图6中转换基座及图11中出液嘴的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本发明中实施例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设置在双剂瓶的两个瓶口(图中未示出)处,包括设置在两个瓶口处的转换基座2及设置在转换基座2上部的出液嘴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转换基座2一体成型,包括两个分别与两个瓶口连接的第一出液管21,两个与出液嘴3连接的第三出液管23,一个设置在两个第三出液管23外围的旋口24,一个设置在两个第一出液管21外围的基座外罩26;基座外罩26为类四棱台围壁结构,其底面设有一个下开口,用于套在双剂瓶上;旋口24设置在基座外罩26的上表面,且基座外罩26上表面设有两个分别与第一出液管21匹配的上开口。旋口24与第三出液管23、第二出液管22之间形成残液腔25。结合图4可知,所述旋口24内壁竖直设有4~8个凸棱241,或贴合旋口24轴向内壁水平设置一个或间断设置若干个凸棱241,旋口24外壁设有螺纹,用于与双剂瓶旋盖(图中未示出)拧紧。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第一出液管21的下部均为向内收的花瓣状结构,保证两个第一出液管21顺利塞入两个瓶口内,形成两个液体流经的第一通道41。两个第三出液管23与两个第一出液管21在竖直区域内,分别错位设置,其轴线平行;两个第三出液管23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第三出液管23形成供液体流经的第三通道43。两个第一出液管21与两个第三出液管23之间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出液管22连通,第二出液管22形成供液体流经的第二通道42为倾斜通道,设置倾斜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2=30°~45°,优选地,a2=30°或35°或40°或45°;倾斜通道的入口处横截面积不大于第一通道41出口处横截面积的13;倾斜通道的出口处横截面积不大于第三通道43入口处横截面积的13。为便于第一出液管21与瓶口竖直连通,将两个所述第一出液管21之间的间距ΔL1设置与两个瓶口间距相当,由于一体成型的两个瓶口生产时的限制,设置ΔL1≥5mm。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出液嘴3以一个圆形板形成的支撑部31为基础,所述支撑部31圆形板的外沿设有折边,圆形板的上表面设有两个第四出液管32,所述第四出液管32为偏心圆台围壁结构;圆形板的下表面设有两个套管34,所述套管34与第四出液管32连通。优选地,两个第四出液管32一体成型,两个第四出液管32的直立相并的一侧为公共面形成隔板33,使得两个第四出液管32的距离最小。结合图9可知,在圆形板上开设有两个与残液腔25连通的残液入口35,所述残液入口35位于两个第四出液管32之间。为了避免用户下一次倾倒双剂瓶时,残液从残液入口35处反向流出,设置所述残液入口35的边沿与支撑部31边缘的最小距离L1与支撑部31半径L2的关系满足:L1L2=0.4~0.6,优选地,L1L2=0.4或0.5或0.6,即保证支撑部31未开口的圆形板尽可能大,阻挡残液流出。如图10和图11所示,两个第四出液管32内部形成供液体流经的第四通道44,第四通道44的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1=45°~65°,优选地,a1=45°或50°或55°或60°或65°;第四出液管32的液体出口直径D3=1mm~5mm,优选地,D3=1mm或2mm或3mm或4mm或5mm,且第四出液管32的液体入口直径D2≤D1。从图12及图13的装配图中可以看出,出液嘴3上的两个套管34分别套设在两个第三出液管23上;两个第四出液管32之间的隔板33卡入两个第三出液管23之间;支撑部31圆形板的这边卡入旋口24内,且圆形板支撑在旋口24内壁的凸棱241上,通过旋口24、凸棱241与两个第三出液管23之间的间距配合,共同固定出液嘴3。由于隔板卡入两个第三出液管23之间,因此,两个所述第三出液管23之间的间距ΔL2应保持与隔板33厚度匹配,即设置0.5mm≤ΔL2≤3mm。此外,从装配图中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出液嘴结构内部形成有两组对称分布的通道,每组通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第三通道43、第四通道44,两组通道的距离,依序逐步变小,即两个第一通道之间的间距、两个第二通道之间的间距、两个第三通道之间的间距、两个第四通道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两种液体在对应的通道内流出时,逐渐靠近,最后在P处交汇。以图12中左侧通道为例,用户挤压双剂瓶瓶身时,液体从瓶口处进入第一通道41,液体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泡沫积聚在第一通道41的左肩部,液体从倾斜的第二通道42进入第三通道43,减少了通道内壁的死角,使得最终从第三通道43进入第四通道44的液体含有较少泡沫或不含有泡沫,随后,顺利从第四通道44出口流出;同理,图12中右侧通道的第四通道44也流出含较少泡沫或不含泡沫的液体。双剂瓶内的两种液体沿着第四通道44轴线的延长线流出后,在延长线的交点P处交汇,随后滴洒在物体上。由于第四通道44的出口直径较小,当进行小范围使用时,只需轻轻挤压瓶身,使两至三滴液体从第四通道44的出口流出,由于第四通道44的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1较大,使得交点P距离第四通道44上端面的距离较短,两至三滴液体也可顺利混合,用户在使用时,可将双剂瓶距离物体较近处使用。当进行大范围使用时,大力挤压瓶身,从第四通道44的出口流出液体具有一定速度,两种液体仍沿延长线的交点P处交汇,随后,在初始速度的作用下,混合后的液体分散开来,落向物体的面积较大,实现大范围使用。由于转换基座2、出液嘴3均为一体成型结构,因此,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第三通道43之间不存在间隙,套管34与第四通道44之间不存在间隙。当转换基座2与出液嘴3安装成功后,套管34与第三出液管23紧密套合,不会漏液。当用户使用完双剂瓶后,将其竖直放置时,少些残留在第四出液管32出口处的液体由于第四出液管32出口较小,在惯性的作用下,不会回流进双剂瓶,而是沿着第四出液管32的斜面滑落,从残液入口35进入残液腔25内,残液腔内的液体既不会流入双剂瓶内,也不会流出腔体外,因此避免了液体污染双剂瓶内液体或污染瓶身。显然,本发明虽然以上述实施例公开,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化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设置在双剂瓶的两个瓶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嘴结构内部设有分别与两个瓶口连通的两组通道,每组通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41)、第三通道(43)、第四通道(44);所述第一通道(41)的下端与瓶口连通;与第三通道(43)连通且错位分布;两个所述第四通道(44)通过隔板(33)分隔,呈“八”字形分布;所述两组通道的距离,依序逐步变小,液体从两个瓶口流出后,经过两组通道,在第四通道(44)的上方交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嘴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瓶口处的转换基座(2),所述转换基座(2)包括:两个第一出液管(21),分别与两个瓶口上部连接,第一出液管(21)内形成第一通道(41);两个第三出液管(23),二者之间的间距用于隔板(33)的卡入;一个旋口(24),设置在两个第一出液管(21)的上部,两个第三出液管(23)包围在旋口(24)内,所述旋口(24)与两个第三出液管(23)之间形成残液腔(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基座(2)还包括两个第二出液管(22);第二出液管(22)为倾斜管,其内形成第二通道(42);倾斜管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液管(21)与第三出液管(2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出液管(21)之间的间距ΔL1≥5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三出液管(23)之间的间距0.5mm≤ΔL2≤3mm。。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5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管(21)的下部为向内收的花瓣状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5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转换基座(2)上部的出液嘴(3),所述出液嘴(3)的上部设有相并的两个偏心圆台围壁结构的第四出液管(32),第四出液管(32)内形成第四通道(44);两个第四出液管(32)的相并部分形成隔板(33);所述出液嘴(3)的下部设有用于支撑第四出液管(32)的支撑部(31),所述支撑部(31)卡接在旋口(22)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嘴(3)还包括与第四出液管(32)连通且套设在第三出液管(23)上的套管(34)。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出液管(32)的液体出口直径D3=0.5mm~5mm。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1)为带折边的圆形板,通过折边卡接在旋口(22)上,所述圆形板上设有与残液腔(25)连通的残液入口(35)。

百度查询: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剂瓶出液嘴结构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