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电力变换装置_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_201710064073.0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7-02-04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公开(公告)号:CN107294413B

主分类号:H02M7/5387(20070101)

分类号:H02M7/5387(20070101);H02M7/797(20060101)

优先权:["20160408 JP 2016-077975"]

专利状态码:失效-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法律状态:2024.02.09#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19.03.15#实质审查的生效;2017.10.24#公开

摘要:提供一种不易发生电压及电流的冲击激励的电力变换装置。电力变换装置具备:第1及第2端子,与直流电源连接;第3及第4端子,与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连接;变压器,具备具有第7及第8端子的一次绕线及具有第5及第6端子的二次绕线;1次侧逆变器电路,连接在第1及第2端子与第7及第8端子之间;二次侧变换器电路,连接在第5及第6端子与第3及第4端子之间;二极管电桥,具备第1及第2交流输入端子和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第1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第5端子上,第2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第6端子上;第1电容器,连接在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1电阻,与第1电容器并联而连接在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

主权项: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及第2端子,与直流电源连接;第3及第4端子,与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连接;变压器,具备具有第7及第8端子的一次绕线及具有第5及第6端子的二次绕线;一次侧逆变器电路,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端子与第7及第8端子之间;二次侧变换器电路,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与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二极管电桥,具备第1及第2交流输入端子和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上述第1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上述第5端子上,上述第2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上述第6端子上;第1电容器,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第1电阻,与上述第1电容器并联而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以及控制电路,上述二次侧变换器电路具备包括二极管及与上述二极管并联地连接的开关的第1~第8开关元件;上述第1及第5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5端子之间;上述第2及第6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4及第5端子之间;上述第3及第7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第4及第8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4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第1及第2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上述第3及第4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上述第1及第3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控制电路,以上述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第1极性的第1期间内,在第3期间中将上述第1开关元件开启,在比上述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3期间的第4期间中将上述第5开关元件开启;以上述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与上述第1极性相反的第2极性的第2期间内,在第5期间中将上述第2开关元件开启,在比上述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5期间的第6期间中将上述第6开关元件开启。

全文数据:电力变换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电力变换装置。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公司或个人将从分散型电源(例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蓄电池得到的电力向电力公司销售的业务售电)正在扩大。售电由将分散型电源与商用电力系统连接的系统互联来实施。在系统互联中,使用称作电力调节器powerconditioner的电力变换装置将分散型电源的电力变换为适应于商用电力系统的电力。[0003]在分散型电源是直流电源的情况下,在系统互联中,利用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电力变换装置。作为这样的电力变换装置,例如提出了具有高频变压器、配置在高频变压器的1次侧的第1逆变器inverter、配置在高频变压器的2次侧的限流电抗器、和将多个开关元件构成全桥的第2逆变器的系统互联逆变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第1逆变器将直流电力变换为高频电力。限流电抗器将高频电力变换为商用电力。上述第2逆变器的开关元件由方向开关构成,将双向开关对应于系统电压的极性开启关闭而将高频变压器的电力变换为交流。[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00125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0008]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变压器的一次侧及二次侧的两侧具备逆变器电路的电力变换装置中,有起因于各逆变器电路的开关而发生电压及电流的冲击激励ringing的情况。为了避免输出电压及输出功率的波形的畸变,要求抑制冲击激励的发生。[0009]根据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第1及第2端子,与直流电源连接;第3及第4端子,与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连接;变压器,具备具有第7及第8端子的一次绕线及具有第5及第6端子的二次绕线;1次侧逆变器电路,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端子与第7及第8端子之间;二次侧变换器电路,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与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二极管电桥,具备第1及第2交流输入端子和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上述第1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上述第5端子上,上述第2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上述第6端子上;第1电容器,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1电阻,与上述第1电容器并联而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0010]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得电压及电流的冲击激励不易发生。附图说明[0011]图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_2]图2是表^图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负[0013]图3是表示图1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0014]图4是用来说明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比较例的电力、图。、换装蕙1八的•踗[0015]图5是表示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动作的时序图。[0016]图6是表不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的第1电流路径的图[0017]图7是表不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的第2电流路径的图[0018]图8是表不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的第3电流路径的图[0019]图9是表示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n中的第4电流路径的图〔[0020]图10是表示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的第5电流路径的图°[0021]图11是表示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的第6电流路径的图。[0022]图12是表示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丨中的第7电流路径的图。[0023]图13是表示图4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的第S电流路径的图。[0024]图14A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I反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1图。时的二次侧变换散[0025]图14B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1反转器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2图。'勺〜次侧变换敦[0026]图14C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1反转播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3图。"^的二次侧变换器[0027]图14D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1反转时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4图。7的二次侧变换器[0028]图14E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1反转时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5图。、勺二次侧变换雜[0029]图14F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1反转时的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6图。的二次侧变换縣[0030]图14G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M的端子P3、P4的电压n反转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7图。的二次侧变换H_1]图14H是说明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丨反转时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第8图。、的二次侧变换器[0032]图15是表示图5的期间T01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丨六的—次伽丨做态的电路图。^电路[0033]图16是表示图5的期间T01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7\的等效电路图[0034]图17是表示图5的期间TG2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次态的电路图。变器电路5的状[0035]图18是表示图5的期间T02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等效电路图[0036]图19是说明在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中发生冲击激励的第丨状况的^[0037]图20是说^在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中发生冲击激励的第2状况的[0038]图21是表示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等效电路图。[0039]图22是表示在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发生的冲击激励的波形图[0040]图23是表示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等效电路图。t〇〇41]图24是表示图1的具备缓冲(snubber电路1〇1、1〇3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冲击激励的抑制的曲线图。[0042]图25是图24的部分放大图。[0043]图26是图24的部分放大图。[0044]图27是表示图1的具备缓冲电路1〇1〜103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冲击激励的抑制的曲线图。[0045]图28是图27的部分放大图。[0046]图29是图27的部分放大图。[0047]图30是表示在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向各开关元件施加的电压的曲线图。[0048]图31是表示有关比较例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0049]图32是表示图3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中的转流时的电流的曲线图。[0050]图33是表示图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中的转流时的电流的曲线图。[0051]图34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1动作,是表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具有9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的波形的波形图。[0052]图3f5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2动作,是表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具有〇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的波形的波形图。[0053]图36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3动作,是表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具有18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的波形的波形图。[0054]图37是表示图34的电力供给模式⑴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时序图。[0055]图38是表示图34的电力供给模式⑶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时序图。[0056]图39是表示图34的电力再生模式⑵下的电力变换装置丨的动作的时序图。[0057]图40是表示图34的电力再生模式⑷下的电力变换装置丨的动作的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0058]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0059]第1实施方式.[0060]图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电力变换装置丨具备端子3a、3b、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变压器9、二次侧变换器电路n、滤波器电路13、端子15a、1油、电压计71、75、电流计73、77、缓冲电路1〇1〜1〇3及控制电路7。电力变换装置1在端子;^及3b处与直流电源17连接,在端子15a及1¾处与商用电力系统27连接。电力变换装置1是在直流电源17及商用电力系统27之间双向地对电力进行变换而传送的电力调节器。[0061]直流电源17例如是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直流电源17的正极与电力变换装置1的端子3a电连接,直流电源17的负极与电力变换装置丨的端子3b电连接。直流电源17的电力经由端子3a及3b向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供给。[0062]变压器9是具备相互磁耦合的一次绕线I9及二次绕线21的高频变压器。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连接在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输出端子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连接在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入端子上。变压器9将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与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绝缘。变压器9为,当电力变换装置1以电力供给模式动作时,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经由变压器9向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供给电力,当电力变换装置丨以电力再生模式动作时,从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经由变压器9向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再生电力。关于这些模式在后面详细地说明。[0063]图2是表示图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在图2中,二次侧的电路省略。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被连接到端子3a及3b与变压器9的一次绕线19之间。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是将从直流电源I7供给的直流电压变换为例如20kHz的高频电压交流电压)的高频逆变器。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具备4个开关元件SW1〜SW4。开关元件SW1〜SW4被电桥连接而构成全桥型的电路。开关元件SW1〜SW4分别具备开关S1〜S4中的1个及二极管D1〜D4中的1个。开关S1〜S4例如是电场效应晶体管。各二极管D1〜D4跨越对应的开关S1〜S4的源极及漏极分别连接。即,各二极管D1〜D4与对应的开关S1〜S4并联地连接。各二极管D1〜D4也可以是对应的开关S1〜S4的体二极管,也可以外装到开关S1〜S4上而分别连接。[00M]开关S1〜S4也可以代替电场效应晶体管而是例如npn型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在此情况下,二极管01、02、03、04作为回流二极管设置。二极管01跨越开关31的发射极及集电极而连接,以使得当开关S1被开启时流过与在开关S1中流动的电流相反方向的电流。即,二极管D1的阳极被连接在开关S1的发射极上,二极管D1的阴极被连接在开关S1的集电极上。与此同样,二极管D2〜D4被连接在开关S2〜S4上。[0065]控制电路7当将开关S1、S4开启时将开关S2、S3关闭,当将开关S1、S4关闭时将开关S2、S3开启。[0066]图3是表示图1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在图3中,一次侧的电路省略。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被连接到二次绕线21与端子15a、15b之间(参照图1。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是将从变压器9供给的高频电压直接变换为50Hz或60Hz的商用的交流电压的直接交流变换器。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具备8个开关元件SW5〜SW12。开关元件SW5〜SW12分别具备开关S5〜S12中的1个及二极管D5〜D12中的1个。开关S5〜S12例如是MOSFET。各二极管D5〜D12跨越对应的开关S5〜S12的源极及漏极分别连接。即,各二极管D5〜D12与对应的开关S5〜S12并联地连接。各二极管D5〜D12也可以是对应的开关S5〜S12的体二极管,也可以外装到开关S5〜S12上并分别连接。通过将MOSFET的开关S5〜S12与二极管D5〜D12组合,开关元件SW5〜SW12在关闭时使电流向一个方向流动,并且在开启时使电流向双向流动。[0067]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开关元件SW5〜SW12称作第1开关元件SW5〜第8开关元件SW12,将开关S5〜S12称作第1开关S5〜第8开关S12。[0068]第1开关元件SW5及第5开关元件SW9在端子15a及端子P3之间被相互串联地连接,以使得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反(即,二极管D5、D9的顺向相互相反)。第1开关S5及第5开关S9的漏极被相互连接,或它们的源极被相互连接。第1开关元件SW5及第5开关元件SW9的哪个接近于端子P3设置都可以。[0069]第2开关元件SW6及第6开关元件SW10在端子15b及端子P3之间相互被串联地连接,以使得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反(即,二极管D6、D10的顺向相互相反)。第2开关S6及第6开关S10的漏极被相互连接、或它们的源极被相互连接。第2开关元件SW6及第6开关元件SW10的哪个接近于端子P3设置都可以。[0070]第3开关元件SW7及第7开关元件SW11在端子15a及端子P4之间被相互串联地连接,以使得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反即,二极管D7、D11的顺向相互相反)。第3开关S7及第7开关S11的漏极被相互连接、或它们的源极被相互连接。第3开关元件SW7及第7开关元件SW11的哪个接近于端子P4设置都可以。[0071]第4开关元件SW8及第8开关元件SW12在端子15b及端子P4之间被相互串联地连接,以使得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反即,二极管D8、D12的顺向相互相反)。第4开关S8及第8开关S12的漏极被相互连接、或它们的源极被相互连接。第4开关元件SW8及第8开关元件SW12的哪个接近于端子P4设置都可以。[0072]第1开关元件SW5及第2开关元件SW6被配置成在包括第1开关元件SW5、第2开关元件SW6、第5开关元件SW9及第6开关元件SW10且从端子15a到端子15b的路径中,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同(即,二极管D5、D6的顺向相互相同)。[0073]第3开关元件SW7及第4开关元件SW8被配置成在包括第3开关元件SW7、第4开关元件SW8、第7开关元件SW11及第8开关元件SW12且从端子15a到端子15b的路径中,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同(即,二极管D7、D8的顺向相互相同)。[0074]第1开关元件SW5及第3开关元件SW7被配置成在包括第1开关元件SW5、第3开关元件SW7、第5开关元件SW9及第7开关元件SW11且从端子P3到端子P4的路径中,在关闭时电流流动的方向相互相反即,二极管D5、D9的顺向相互相反)。[0075]控制电路7通过将第1开关S5〜第8开关S12开启关闭,控制端子15a、15b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的至少一方的振幅。详细在后面说明。[0076]再次参照图1说明电力变换装置1的结构。[0077]滤波器电路13包括线圈23、24及电容器25。[0078]线圈23被插入到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1个输出端子与端子15a之间。线圈24被插入到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另一个输出端子与端子15b之间。电容器25跨越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两个输出端子连接。线圈23、24及电容器25构成将从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输出的交流信号平滑化的滤波器电路。由此,从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输出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被变换为具有与脉冲宽度对应的振幅的正弦波状的交流信号。[0079]电压计75测量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输入电压跨越端子3a、3b的电压并向控制电路7通知。电流计77测量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输入电流并向控制电路7通知。[0080]电压计71测量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跨越端子15a、15b的电压并向控制电路7通知。电流计73测量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流并向控制电路7通知。[0081]控制电路7控制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及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0082]当从直流电源17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售电)时、或从商用电力系统27接受电力供给而将直流电源17充电时,端子15a、15b被连接到商用电力系统27上。[0083]有起因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及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开关而发生电压及电流的冲击激励的情况。为了抑制冲击激励的发生而设有缓冲电路101〜103。[0084]缓冲电路101具备跨越一次绕线19的两端连接的电容器C10。[0085]缓冲电路1〇2具备跨越二次绕线21的两端相互串联地连接的电容器C20及电阻R20。[0086]缓冲电路103是具备由二极管D21〜D24构成的二极管电桥、电容器C21和电阻R21的箝位电路。二极管电桥具备二极管D21、D22之间的节点和二极管D23、D24之间的节点作为交流输入端子。具备二极管D21、D23之间的节点和二极管D22、D24之间的节点作为直流输出端子。二极管电桥的交流输入端子被跨越二次绕线21的两端连接。电容器C21及电阻R21被跨越二极管电桥的直流输出端子并联地连接。[0087]接着,说明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0088]图4是用来说明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比较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电路图。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具有从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除去了缓冲电路101〜103的结构。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而发生电压VI。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产生输出电流IL1。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产生输出电压Vo,产生输出电流io。通过将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Vo用滤波器电路13平滑化,在端子15a、15b发生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Vout。[0089]图5是表示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5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向开关S1〜12的控制端子施加的电压。这里,假设开关S1〜12当在控制端子上被施加正电压时开启而进行说明。[0090]直流电源17产生直流电压VE。[0091]根据图5的动作,控制电路7对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开关S1〜S4,考虑无效时间,施加具有约50%的占空比的驱动信号。由此,发生在期间TO1中是+VE、在期间T02中是一VE、在其余的期间中从+VE向一VE转变或从一VE向+VE转变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发生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被向变压器9的一次绕线19施加。接着,在变压器9的二次绕线21上,也发生在期间TO1中为+VE、在期间T02中是一VE、在其余的期间中从+VE向一VE转变或从一VE向+VE转变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变压器9的一次侧的电压和二次侧的电压依存于一次绕线19及二次绕线21的绕数比。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假定绕数比是1:1。[0092]在期间T01及期间T02的各自中,对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开关元件SW5〜SW12即开关S5〜S12进行PWM控制。由此,向端子15a、15b输出希望的频率的交流电压。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从+VE变动到一VE。因而,在开关元件SW5〜SW12是具有体二极管的M0SFET的情况下,将开关元件SW5〜SW12连接,以使电流不会经由体二极管贯通。具体而言,开关元件SW5、SW9被串联地连接在端子P3与端子15a之间,以使各个二极管的顺向相互相反。开关元件SW6、SW10被串联地连接在端子P3与端子15b之间,以使各个二极管的顺向相互相反。开关元件SW7、SW11被串联地连接在端子P4与端子15a之间,以使各个二极管的顺向相互相反。开关元件SW8、SW12被串联地连接在端子P4与端子15b之间,以使各个二极管的顺向相互相反。即,如果将开关元件SW5、SW9看作1个开关元件,将开关元件SW6、SW10看作1个开关元件,将开关元件SW7、SW11看作1个开关元件,将开关元件SW8、SW12看作1个开关元件,则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与以往的逆变器电路是同样的。[0093]说明图5的期间T1中的动作。这里,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输出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为正。开关S5被关闭,开关S9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7被开启,开关S11被开启,开关S6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10被关闭,开关S8被开启,开关S12被开启。由此,在图6或图9的路径中流过电流。此时,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Vo为0V,变得比端子15a、15b处的电压Vout小。因而,电流逐渐减小。[0094]说明图5的期间T2的动作。这里,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输出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为正。开关S5被开启,开关S9被开启,开关S7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11被关闭,开关S6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10被关闭,开关S8被开启,开关S12被开启。由此,在图7或图10的路径中流过电流。此时,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Vo等于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E,变得比端子15a、15b处的电压Vout大。因而,电流逐渐增大。[0095]说明图5的期间T9的动作。期间T9是使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的极性反转的期间。开关S5被关闭,开关S9被关闭,开关S7被开启,开关S11被开启,开关S6被关闭,开关S10被关闭,开关S8被开启,开关S12被开启。由此,在图6或图9的路径中流过电流。这里,如果将开关S1〜S4的全部关闭,则将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输出的电压从正反转为负。如果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的电压被反转,则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也反转。此时,由于电流在图6或图9的路径中流动,所以对变压器9的一次侧没有影响,能够稳定地进行反转动作。[0096]说明图5的期间T3的动作。这里,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输出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为负。开关S9被关闭,开关S5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7被开启,开关S11被开启,开关S10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6被关闭,开关S8被开启,开关S12被开启。由此,在图6或图9的路径中流过电流。此时,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Vo为0V,变得比端子15a、15b处的电压Vout小。因而,电流逐渐减小。[0097]说明图5的期间T4的动作。这里,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输出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为负。开关S5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9被关闭,开关S7被开启,开关S11被开启,开关S6被开启,开关S10被开启,开关S8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开关S12被关闭。由此,在图8或图11的路径中流过电流。此时,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V〇等于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一VE,变得比端子15a、15b处的电压Vout大。因而,电流逐渐增大。[0098]这样,对于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I为+VE时、一VE时及使其极性反转的期间,分别将导通的开关重新组合而施加电压。[00"]另外,在上述期间T1〜T4、T9的说明中,在设为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的开关中,即使开启也不流过电流。[0100]设期间TO1的长度为T,设期间T2的长度为Ton,设期间T1的长度为Toff=T—Ton。此外,设线圈23的电感为L。在期间T2中向线圈23施加电压+VE。期间T2中的线圈23的电流io的增加量Ai〇a用下式表示。[0101]Ai〇a=VE—VoutLXTon[0102]在期间T2中,向线圈23施加电压0V。期间T2中的线圈23的电流io的减小量Aiob用下式表示。[0103]Ai〇b=VoutLXT—Ton[0104]在期间T3及T4中,线圈23的电流i〇都与期间T1及T2同样地增减。[0105]在期间T2中,对应于向线圈23施加的电压,在线圈23的电流io中发生波动。[0106]在稳定状态下,Ai〇a及Ai〇b相互相等,所以下式成立。[0107]Vout=TonTXVE=DXVE[0108]这里,D是开关SI〜S4的占空比。[0109]通过由PWM控制使占空比D变化,能够进行AC输出。[0110]另外,由于在Ton期间中从电力变换装置丨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所以将Ton期间称作“电力供给期间”。此外,在Toff期间中,由于电流不经过二次绕线21而在将端子15a、15b短路的环路中循环,所以将Toff期间称作“循环期间”。[0111]图14A〜图14H是说明图4的图4的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1反转时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同步整流次序的图。[0112]图14A表示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施加正电压VI、并且在商用电力系统27中流过正电流的状态。图14H表示跨越图4的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施加负电压VI、并且在商用电力系统27中流过正电流的状态。当图4的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I反转、从图14A的状态向图14H的状态转变时,依次经过图14B〜图14G的状态。在图14B〜图14G的状态下,在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仅流过不经过二次绕线21的循环电流,跨越图4的端子15a、15b的电压为零。这样,通过在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I反转之前设置循环期间,一次侧仅为励磁电流。由此,能够减小因将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开关S1〜S4关闭带来的损失。[0113]此外,通过如图14B〜图14G所示那样控制开关57、88、311、812同步整流),在图14C〜图14F中,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11、D12而是流过开关S11、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1、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此外,通过如图14E〜图14H所示那样控制开关S6、S10同步整流),在图14H中,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10而是流过开关S10。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0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当从图14H的状态向图14A的状态转变时也同样,通过如图14D〜图14A所示那样控制开关S5、S9同步整流),在图14A中,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9而是流过开关S9。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9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G114]接着,对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中的冲击激励的发生进行说明。[0115]图15是表示图5的期间T01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状态的电路图。图16是表示图5的期间T01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等效电路图。图17是表示图5的期间T02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状态的电路图。图18是表示图5的期间T02中的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等效电路图。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如果分为T01期间和T02期间考虑,则与图16及图18的电路分别等效。变压器9用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与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连线和串联地连接在电源线上的漏电感等效地表示。这里,由于仅考虑流到商用电力系统27中的电流的路径,所以将没有流过该电流的励磁电感省略。这样,如果分为T01期间和T02期间考虑,则电力变换装置1与以往的逆变器电路是同样的。但是,由于变压器9的漏电感被串联地连接在电源线上,所以起因于开关的冲击激励有可能比以往的逆变器电路恶化。在对电力变换装置1A加上了负载的情况下,在电流io中存在与无负载的情况同样的波动成分,并且由负载带来的电流的增加量叠加。在变压器9的电流IL1中,仅在电力供给期间中被叠加由负载带来的电流的增加量。[0116]由于在漏电感中发生与电流的时间变化相应的量didt,因此发生冲击激励。因而,冲击激励在流到漏电感中的电流的路径变化时发生。[0117]图19是说明在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中发生冲击激励的第1状况的图。当将开关S5关闭时,电流路径从粗点线向粗实线变化。在漏电感中发生的电流减小didt0。进而,在漏电感间发生电压Ldidt。结果,叠加在电源电压VE中而发生冲击激励。[0119]图21是表示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的等效电路图。仅考虑图5的期间T01。开关S1及S4被开启,开关S2及S3被关闭,开关S7及S12被开启。开关S6及S9是开启关闭的哪种都可以。这是因为,由于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是+VE,所以即使将开关S6及S9关闭,也经由二极管D6及D9流过电流。考虑仅控制开关S5、S10、S11及S8。图21表示设变压器9的绕数比为a:1、将变压器9的一次侧的电路换算为二次侧的情况下的等效电路。由于励磁电流相比负载电流显著地较小,所以将励磁导纳忽视。另外,这里仅表示电感成分而将电阻成分忽视。Ls表示一次侧的电路的寄生电感例如,从直流电源17经过开关S1、一次绕线19及开关S4回到直流电源17的路径中的配线、开关S1、S4自身、直流电源17的内部电感等)。Lei表示变压器9的一次绕线19的漏电感。Le2表示变压器9的二次绕线21的漏电感。[0120]图22是表示在图4的电力变换装置1A中发生的冲击激励的波形图。可知在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输出电流IL1中发生了冲击激励,在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VI中发生了冲击激励。[0121]图23是表示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等效电路图。为了减小冲击激励,使电感变小是有效的。作为电力变换装置1的电感,主要存在路径上的寄生电感Ls、和变压器9的漏电感Lei、Le2。电力变换装置1为了减小冲击激励而具备缓冲电路101〜103。[0122]缓冲电路101具备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而配置在一次绕线19的近旁的电容器C10。通过电容器C10,能够将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寄生电感Ls旁路,有减小电流IL1的冲击激励的效果。[0123]缓冲电路102具备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相互串联地连接的电容器C10及电阻R10。电压VI的冲击激励成分经过电容器C10及电阻R10而逐渐衰减。[0124]缓冲电路103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而设置。由于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施加具有正负的电压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所以通过二极管电桥整流,通过电容器C21平滑化,通过电阻R21将希望的能量放电。即,对于电容器C21,施加由冲击激励带来的充电能量和由电阻R21带来的放电能量相平衡的值的电压。该电压被设定为缓冲电路103的箝位电压。[0125]电力变换装置1也可以仅具备缓冲电路101〜103中的1个,也可以仅具备两个。例如,在二次绕线21中仅设置缓冲电路103时,有冲击激励的收敛性不充分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缓冲电路102、103组合而设置。[0126]接着,参照图24〜图30,对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模拟结果进行说明。[0127]模拟的条件是以下这样的。变压器9的自电感是1200UH,绕数比是1:1,耦合率是0.9997,漏电感二次侧换算等效电路中的Lei及Le2的合计值是720nH。作为半导体、电容器、电路图案的寄生电感,在电力变换装置1内的多个部位中插入了20nH的电感。缓冲电路101的电容器C10的电容是5nF。缓冲电路102的电容器C20的电容是1000pF,电阻R20的电阻值是45Q。缓冲电路103的电容器C21的电容是2uF,电阻R21的电阻值是37.5kD。直流电源17产生350V的直流电压,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是200V的交流电压,输出功率是2kff。[0128]图24是表示图1的具备缓冲电路101、103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冲击激励的抑制的曲线图。图25是图24的部分放大图。图26是图24的部分放大图。在图24的情况下,作为缓冲电路1〇3的箝位电压而设定了411V,但在图25的部位发生460V的峰值电压,在图26的部位发生446V的峰值电压。[0129]图27是表示图1的具备缓冲电路101〜103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冲击激励的抑制的曲线图。图28是图27的部分放大图。图29是图27的部分放大图。在图27的情况下,作为缓冲电路103的箝位电压而设定了397V,但在图28的部位发生402V的峰值电压,在图29的部位发生了430V的峰值电压。因而,可知相比图24的情况能够良好地抑制冲击激励。[0130]图30是表示在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向各开关元件施加的电压的曲线图。如果发生冲击激励,则有在各开关S5〜S12上瞬时性被施加较大的电压的情况,但根据图30可知,通过抑制了冲击激励,向各开关S5〜S12施加的电压也同样被抑制。[0131]接着,对由缓冲电路101带来的软开关的实现进行说明。[0132]图31是表示有关比较例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图3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具备电容器C1〜C4、励磁电感器L1、L2及电解电容器Cel〜Ce4。电容器Cl〜C4是无损缓冲电容。电容器Cl〜C4分别跨越开关S1〜S4中的1个的源极及漏极而连接。电解电容器Cel、Ce2跨越端子3a、3b而串联地连接。电解电容器Cel、Ce2之间的节点与开关S1、S2之间的节点经由励磁电感器L1相互连接。电解电容器Ce3、Ce3跨越端子3a、3b被串联地连接。电解电容器Ce3、Ce4之间的节点与开关S3、S4之间的节点经由励磁电感器L2被相互连接。[0133]通过将开关S1及S4开启,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施加电压+VE,通过将开关S2及S3开启,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施加电压一VE。由此,在一次绕线19及励磁电感器L1、L2中储存电流的能量。该电流用下式表示。[0134]AI=VELXTon[0135]在由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使负载电流循环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使流到变压器9中的电流反转。如果将开关S1〜S4关闭,则发生一次绕线19及励磁电感器L1、L2与电容器C1〜C4的共振。另外,由于负载电流在二次侧循环,所以在一次侧仅流过励磁电流,开关S1〜S4通过软开关动作而被关闭。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的电压在+VE与一VE之间反转。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的电压在到达+VE或一VE后,被二极管D1〜D4固定为该电压值。然后,通过将开关S1及S4或开关S2及S3开启,能够进行软开关零伏特开关)。[0136]图32是表示图3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中的转流时的电流的曲线图。在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中,由电容器C1〜C4、励磁电感器L1、L2及电解电容器Ce〜Ce4实现软开关。由此,将开关S1〜S4保护。[0137]另一方面,图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代替图31的电容器C1〜C4、励磁电感器L1、L2及电解电容器Ce〜Ce4而仅具备电容器CIO。在图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中,如果将开关si〜S4关闭,则发生一次绕线19与电容器C10的共振。[0138]图33是表示图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中的转流时的电流的曲线图。可知图丨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虽然相比图3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被更加简单化,但能够与图31的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A同样实现软开关。[0139]如以上说明,根据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丨,能够使得不易发生电压及电流的冲击激励。[0M0]通过具备缓冲电路101,能够抑制流到一次绕线19中的电流的冲击激励,还能够实现软开关。[0141]通过具备缓冲电路1〇2,能够抑制冲击激励的峰值,还能够改善收敛时间。[0142]通过具备缓冲电路103,能够抑制冲击激励的峰值。[0143]根据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抑制作用在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开关元件SW5〜SW12上的冲击激励电压。由于冲击激励的发生源是变压器9的漏电感,所以如果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插入缓冲电路102、103,则有抑制冲击激励的效果。不需要在各开关S5〜S12的漏极一源极间分别设置缓冲电路。[0144]第2实施方式.[0145]图1的电力变换装置1以从直流电源17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模式逆变器模式)、和从商用电力系统27向直流电源17再生电力的电力再生模式变换器模式的某个动作。[0146]图34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1动作,是表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具有9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的波形的波形图。图34表示从端子15a、15b输出的输出电压Vout及输出电流i〇的波形的一例。[0147]电力变换装置1当在端子15a、15b之间在与经由商用电力系统27流过电流的朝向相同的朝向上发生了电压下降时,即当输出电压Vout与输出电流i〇的极性相同时,以电力供给模式动作。在电力供给模式中,有由(1表示的输出电压Vout和输出电流io是正的情况、和由⑶表示的输出电压Vout和输出电流io是负的情况。[0148]电力变换装置1当在端子15a、15b之间在与经由商用电力系统27流过电流的朝向相反的朝向上发生了电压下降时,即当输出电压Vout与输出电流io的极性不同时,以电力再生模式动作。在电力再生模式中,有由⑵表不的输出电压Vout是负、输出电流io是正的情况,和由⑷表不的输出电压Vout是正、输出电流io是负的情况。[0149]图35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2动作,是表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具有〇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的波形的波形图。图36表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第3动作,是表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具有18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的波形的波形图。在如图34那样输出电压Vout及输出电流i〇具有9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交替地发生电力供给模式及电力再生模式。相对于此,如图35所示,在输出电压Vout及输出电流io具有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S卩,功率因数是1的情况下),不存在电力再生模式,仅为电力供给模式。此外,如图36所示,在输出电压Vout及输出电流io具有180度的相位差的情况下(S卩,功率因数是〇的情况下),不存在电力供给模式,仅为电力再生模式。[0150]另外,图34表示延迟功率因数的情况,但在超前功率因数的情况下也同样,发生电力供给模式及电力再生模式。[0151]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参照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Vout和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Vo进行说明。[0152]图37是表示图34的电力供给模式⑴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时序图。图37表示输出电压Vout和输出电流i〇是正、电力变换装置1以电力供给模式动作的情况。[0153]一次侧驱动信号是从控制电路7向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开关S1〜S4分别施加的控制信号。开关S1〜S4当一次侧驱动信号是高电平时为开启,当是低电平时为关闭。在以下的说明中,假定一次侧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是固定的,但也可以是可变的。变压器电压VI是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跨越一次绕线19的端子P1、P2的电压的波形由于与跨越二次绕线21的端子P3、P4的电压的波形是同样的,所以省略图示。变压器电流il是流到二次绕线21中的电流。流到一次绕线19中的电流的波形由于与流到二次绕线21中的电流的波形是同样的,所以省略图示。二次侧驱动信号是从控制电路7向二次侧变换器电路u的第1开关S5〜第8开关S12分别施加的控制信号。第1开关S5〜第8开关S12当二次侧驱动信号是高电平时为开启,当是低电平时为关闭。输出电压Vo是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的输出电压。[0154]在电力供给模式及电力再生模式中,控制电路7将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各开关S1〜S4以约百分之五十的占空比开启关闭。由此,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总是产生包含具有相互大致相等的时间长且相互大致相等的振幅的正电压的期间及负电压的期间的矩形波的交流信号。控制电路7通过与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的动作同步而控制二次侧变换器电路n,控制输出电压Vout的振幅换言之,形成输出电压Vo的波形)。[0155]在图37中,变压器电流il是用来从直流电源17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的电流。[0156]如果参照图37,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将第1开关S5以可变的时间长开启,至少持续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而将第5开关S9开启。此外,控制电路7对应于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通过至少持续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而将第5开关S9开启,从端子P3向端子15a的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9而是流过第5开关S9。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9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0157]如果参照图37,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仅将第1开关S5及第7开关S11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7开关S11关闭的时间长进行增减。由此,能够防止端子P3及P4经由第7开关S11被短路。[0158]根据图37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3开关S7、第4开关S8、第5开关S9及第S开关S12被开启、第2开关S6、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被关闭时,第1开关S5被开启。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P3经由第5开关S9、第1开关S5,商用电力系统27、第8开关S12及第4开关S8向端子P4流动。因而,变压器电流il以图7的路径流动。[0159]如果参照图37,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将第2开关S6以可变的时间长开启,至少持续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而将第6开关S10开启,对应于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通过至少持续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而将第6开关S10开启,从端子15b向端子P3的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10而是流过第6开关S10。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0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0160]如果参照图37,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1为负的期间中,仅将第2开关S6及第8开关S12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8开关S12关闭的时间长进行增减。由此,能够防止端子P4及P3经由第8开关S12被短路。[0161]根据图37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3开关S7、第4开关S8、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被开启、第1开关S5、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被关闭时,第2开关S6被开启。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P4经由第7开关S11、第3开关S7、商用电力系统27、第6开关S10及第2开关S6向端子P3流动。因而,变压器电流n以图8的路径流动。[0162]如果参照图37,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总是将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S开启。由此,当第1开关Sf5及第2开关S6的两者被关闭时,能够产生从端子15b经由第4开关S8及第3开关S7朝向端子15a的循环电流。[0163]根据图37的动作,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8总是被开启。因而,当第1开关S5及第2开关S6的两者被关闭时,发生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二极管D12、第4开关S8、二极管D11及第3开关S7向商用电力系统27返回的循环电流。当第7开关S11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11而流过第7开关S11,当第8开关S12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12而流过第8开关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1、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l以图6的路径流动。[0164]如果参照图37,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5开关S9及第7开关S11的至少一方开启、将第6开关S10及第8开关S12的至少一方开启。有起因于商用电力系统27的难以预测的故障等而发生向与输出电流i〇的朝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的返回电流的情况。通过上述开关,能够将从端子15a朝向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流动的返回电流作为经过二次绕线21后朝向端子15b的再生电流处理、或作为不经由二次绕线21而朝向端子15b的循环电流处理。[0165]根据图37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再生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l5a经由二极管D5、第5开关S9、二次绕线21、二极管D8及第8开关S12向端子15b流动。返回电流经由变压器9及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向直流电源17再生。第2开关S6及第3开关S7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1开关S5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5而流过第1开关S5,当第4开关S8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8而流过第4开关S8。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5、D8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1以图1〇的路径流动。[0166]根据图37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被开启、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再生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a经由二极管D7、第7开关SI1、二次绕线21、二极管D6及第6开关S10向端子15b流动。返回电流经由变压器9及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向直流电源17再生。第1开关S5及第4开关S8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2开关S6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6而流过第2开关S6,当第3开关S7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7而流过第3开关S7。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6、D7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1以图11的路径流动。[0167]根据图37的动作,当第5开关S9及第6开关S10的至少一方被关闭、并且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的两者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作为循环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二极管D7、第7开关S11、二极管D8及第8开关S12向商用电力系统27流动。当第3开关S7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7而流过第3开关S7,当第4开关S8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8而流过第4开关S8。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7、D8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1以图9的路径流动。[0168]图38是表示图34的电力供给模式3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时序图。图38表示输出电压Vout和输出电流io是负、电力变换装置1以电力供给模式动作的情况。[0169]在图38中,变压器电流il是用来从直流电源17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的电流。[0170]如果参照图38,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第1期间中,将第6开关SlOW可变的时间长开启,至少持续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而将第2开关S6开启,对应于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通过至少持续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而将第2开关S6开启,从端子P3向端子15b的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6而是流过第2开关S6。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6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0171]如果参照图38,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仅将第4开关S8及第6开关S10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4开关S8关闭的时间长进行增减。由此,能够防止端子P3及P4经由第4开关S8被短路。[0172]根据图38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2开关S6、第3开关S7、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1开关S5、第4开关S8及第5开关S9被关闭时,第6开关S10被开启。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P3经由第2开关S6、第6开关S10、商用电力系统27、第3开关S7及第7开关S11向端子P4流动。因而,变压器电流il以图11的路径流动。[0173]如果参照图38,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第2期间中,将第5开关S9以可变的时间长开启,至少持续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而将第1开关S5开启,对应于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通过至少持续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而将第1开关S5开启,从端子15b向端子P3的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5而是流过第1开关S5。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5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0174]如果参照图38,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而仅将第3开关S7及第5开关S9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3开关S7关闭的时间长进行增减。由此,能够防止端子P4及P3经由第3开关S7被短路。[0175]根据图38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1开关S5、第4开关S8、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2开关S6、第3开关S7及第6开关S10被关闭时,第5开关S9被开启。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P4经由第4开关S8、第8开关S12、商用电力系统27、第1开关S5及第5开关S9向端子P3流动。因而,变压器电流il以图10的路径流动。[0176]如果参照图38,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总是开启。由此,当第5开关S9及第6开关S10的两者被关闭时,能够产生从端子15a经由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朝向端子15b的循环电流。[0177]根据图38的动作,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总是被开启。因而,当第5开关S9及第6开关S10的两者被关闭时,发生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二极管D7、第7开关S11、二极管D8及第8开关S12向商用电力系统27返回的循环电流。当第3开关S7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7而流过第3开关S7,当第4开关S8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8而流过第4开关S8。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7、D8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循环电流以图9的路径流动。[0178]如果参照图38,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2开关S6及第4开关S8的至少一方开启,将第1开关S5及第3开关S7的至少一方开启。通过上述开关,能够将从端子15b朝向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流动的返回电流作为经由二次绕线21后朝向端子15a的再生电流处理、或作为不经由二次绕线21而朝向端子15a的循环电流处理。[0179]根据图38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2开关S6及第3开关S7被开启、第1开关S5及第4开关S8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再生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b经由二极管D10、第2开关S6、二次绕线21、二极管Dll及第3开关S7向端子15a流动。返回电流经由变压器9及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向直流电源17再生。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6开关S10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10而流过第6开关S10,当第7开关S11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11而流过第7开关S11。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IO、D11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返回电流以图8的路径流动。[0180]根据图38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1开关S5及第4开关S8被开启、第2开关S6及第3开关S7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再生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b经由二极管D12、第4开关S8、二次绕线21、二极管D9及第1开关S5向端子15a流动。返回电流经由变压器9及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向直流电源17再生。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5开关S9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9而流过第5开关S9,当第S开关S12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12而流过第8开关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9、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返回电流以图7的路径流动。[0181]根据图38的动作,当第1开关S5及第2开关S6的至少一方被关闭、并且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8的两者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作为循环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二极管D12、第4开关S8、二极管D11及第3开关S7向商用电力系统27流动。当第7开关S11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11而流过第7开关S11,当第8开关S12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12而流过第8开关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1、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返回电流以图6的路径流动。[0182]图39是表示图34的电力再生模式⑵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时序图。图39表示输出电压Vout是负、输出电流io是正、电力变换装置1以电力再生模式动作的情况。[0183]在图39中,变压器电流il是用来从商用电力系统27向直流电源17再生电力的电流。[0184]如果参照图39,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第1期间中,将第4开关S8以可变的时间长关闭,仅将第4开关S8及第6开关S10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4开关S8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185]如果参照图39,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至少持续将第4开关S8关闭的时间而将第2开关S6开启,对应于将第4开关S8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186]根据图39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2开关S6、第3开关S7、第4开关S8、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1开关S5及第5开关S9被关闭时,第4开关S8被关闭。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l5b经由二极管D10、第2开关S6、二次绕线21、第7开关S11及第3开关S7向端子1¾流动。当第6开关S10被开启时,电流代替二极管D10而流过第6开关S10。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0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丨以图8的路径流动。[0187]如果参照图39,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第2期间中,将第3开关S7以可变的时间长关闭,仅将第3开关S7及第5开关S9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3开关S7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188]如果参照图39,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至少持续将第3开关S7关闭的时间而将第1开关S5开启,对应于将第3开关S7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189]根据图39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1为负的期间中,当第1开关S5、第3开关S7、第4开关S8、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2开关S6及第6开关S10被关闭时,第3开关S7被关闭。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l5b经由第8开关S12、第4开关S8、二次绕线21、二极管D9及第1开关S5向端子lf5a流动。当第5开关S9被开启时,电流代替二极管D9而流过第5开关S9。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9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丨以图7的路径流动。[0190]如果参照图39,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总是开启。[0191]根据图39的动作,第7开关SI1及第S开关S12总是被开启。因而,当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S的两者被开启、并且第1开关S5及第2开关S6的至少一方被关闭时,发生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第8开关S12、第4开关S8、第7开关S11及第3开关S7向商用电力系统27返回的循环电流。由于第7开关S11被开启,所以循环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11而是流过第7开关S11,由于第8开关S12被开启,所以循环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12而是流过第8开关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1、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循环电流以图6的路径流动。[0192]如果参照图39,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5开关S9及第7开关S11的至少一方开启,将第6开关S10及第8开关S12的至少一方开启。[0193]根据图39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被开启、第1开关S5及第4开关S8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动力运行电流(powerrunningcurrent用来从直流电源17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的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a经由二极管D7、第7开关S11、二次绕线21、二极管D6及第6开关S10向端子15b流动。返回电流被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2开关S6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6而流过第2开关S6,当第3开关S7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7而流过第3开关S7。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6、D7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返回电流以图11的路径流动。[0194]根据图39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2开关S6及第3开关S7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动力运行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a经由二极管D5、第5开关S9、:次绕线21、二极管D8及第8开关S12向端子15b流动。返回电流被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1开关S5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5而流过第1开关S5,当第4开关S8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8而流过第4开关S8。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5、D8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再生电流以图10的路径流动。[0195]根据图39的动作,当第5开关S9及第6开关S10的两者被关闭、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的两者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作为循环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二极管D7、第7开关SI1、二极管D8及第8开关S12向商用电力系统27流动。当第3开关S7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7而流过第3开关S7,当第4开关S8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8而流过第4开关S8。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7、D8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循环电流以图9的路径流动。[0196]图40是表示图34的电力再生模式4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动作的时序图。图40表示输出电压Vout是正、输出电流io是负、电力变换装置1以电力再生模式动作的情况。[0197]在图40中,变压器电流il是用来从商用电力系统27向直流电源17再生电力的电流。[0198]如果参照图40,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第1期间中,将第7开关S11以可变的时间长关闭,仅将第1开关S5及第7开关S11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7开关S11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1开关S5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199]如果参照图40,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至少持续将第7开关S11关闭的时间而将第5开关S9,对应于将第7开关S11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200]根据图40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3开关S7、第4开关S8、第5开关S9、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2开关se及第6开关S10被关闭时,第7开关S11被关闭。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1¾经由二极管D5、第5开关S9、二次绕线21、第4开关S8、第8开关S12向端子15b流动。当第1开关S5被开启时,电流代替二极管D5而流过第1开关S5。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5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1以图1〇的路径流动。[0201]如果参照图40,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第2期间中,将第8开关S12以可变的时间长关闭,仅将第2开关S6及第8开关S12的一方开启,对应于将第8开关S12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202]如果参照图40,则控制电路7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至少持续将第8开关S12关闭的时间而将第6开关S10开启,对应于将第8开关S12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而对将第6开关S10开启的时间长进行增减。[0203]根据图40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3开关S7、第4开关S8、第6开关S10、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被开启、第1开关S5及第5开关S9被关闭时,第8开关S12被关闭。此时,变压器电流il从端子15a经由第3开关S7、第7开关S11、二次绕线21、二极管D6、第6开关S10向端子1¾流动。当第2开关S6被开启时,电流代替二极管D6而流过第2开关S6。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6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变压器电流i1以图丨丨的路径流动。[0204]如果参照图40,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8总是开启。[0205]根据图40的动作,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S总是被开启。因而,当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的两者被开启、并且第5开关S9及第6开关S10的至少一方被关闭时,发生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第3开关S7、第7开关S11、第4开关S8及第8开关S12向商用电力系统27返回的循环电流。由于第3开关S7被开启,所以循环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7而是流过第3开关S7,由于第4开关SS被开启,所以循环电流不是流过二极管D8而是流过第4开关S8。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7、D8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循环电流以图9的路径流动。[0206]如果参照图40,则控制电路7持续变压器电压VI的整个周期,将第1开关S5及第3开关S7的至少一方开启,将第2开关S6及第4开关S8的至少一方开启。[0207]根据图40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正的期间中,当第1开关S5及第4开关S8被开启、第6开关S10及第7开关S11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动力运行电流用来从直流电源17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电力的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b经由二极管D12、第4开关S8、二次绕线21、二极管D9及第1开关S5向端子15a流动。返回电流被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第2开关S6及第3开关S7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5开关S9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9而流过第1开关S9,当第8开关S12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12而流过第8开关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9、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返回电流以图7的路径流动。[0208]根据图40的动作,在变压器电压VI为负的期间中,当第2开关S6及第3开关S7被开启、第5开关S9及第8开关S12被关闭时,返回电流作为动力运行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端子15b经由二极管D10、第2开关S6、二次绕线21、二极管D11及第3开关S7向端子15a流动。返回电流被向商用电力系统27供给。第1开关S5及第4开关S8的开启关闭对该返回电流没有影响。当第6开关S10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10而流过第6开关S10,当第7开关S11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代替二极管D11而流过第7开关S11。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0、D11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返回电流以图8的路径流动。[0209]根据图40的动作,当第1开关S5及第2开关S6的两者被关闭、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8的两者被开启时,返回电流作为循环电流流动。即,返回电流从商用电力系统27经由二极管D12、第4开关S8、二极管D11及第3开关S7向商用电力系统27流动。当第7开关S11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11而流过第7开关S11,当第8开关S12被开启时,循环电流代替二极管D12而流过第8开关S12。由此,与电流流过二极管D11、D12的情况相比损失被降低。因而,循环电流以图6的路径流动。[0210]图37的动作及图40的动作实质上是相同的。根据图37及图40,不论是变压器电流il向哪个朝向流动的情况,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都大致同样地产生正的输出电压Vo。此外,图38的动作及图39的动作实质上是相同的。根据图38及图39,不论是变压器电流il向哪个朝向流动的情况,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都大致同样地产生负的输出电压Vo。[0211]在图37的动作中,对应于将第1开关S5及第2开关S6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Vout的振幅及输出电流i〇的振幅也增减。同样,在图38的动作中,对应于将第6开关S10及第5开关S9开启的时间长的增减,电力变换装置1的输出电压Vout的振幅及输出电流i〇的振幅也增减。[0212]在图39的动作中,对应于将第3开关S7及第4开关S8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从商用电力系统27向直流电源17再生的电力的电压的振幅及电流的振幅增减。同样,在图40的动作中,对应于将第7开关S11及第8开关S12关闭的时间长的增减,从商用电力系统27向直流电源I7再生的电力的电压的振幅及电流的振幅增减。[0213]在以往的电力变换装置中,由于在二次侧的逆变器电路中使用二极管整流方式,所以发生由二极管带来的损失。[0214]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是具备使用同步整流方式的二次侧的逆变器电路的电力变换装置,能够用比以往更高效率的新的驱动方法使二次侧的逆变器电路动作。特别是,在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中,具备作为M0SFET的开关元件SW5〜SW12,通过由开关元件SW5〜SW12进行同步整流,能够达成提高的电力变换效率。[0215]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对于在系统互联中有时发生的相位跳跃能够应对。此外,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将在负载被切断时发生的返回电流处理。[0216]根据图37〜图40的动作,并不限于功率因数1的电阻负载,对于马达及整流器那样的非线形负载能够供给电力。[0217]根据专利文献1表示的系统互联逆变器装置,在一次侧不再生电力。因而,在上述系统互联逆变器装置中,在直流电源I7是蓄电池的情况下,不能将蓄电池充电。另一方面,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由于能够从商用电力系统27向直流电源17再生电力,所以在直流电源I7是蓄电池的情况下能够向蓄电池充电。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在电力变换装置1上连接着低功率因数负载、马达、整流负载等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电力变换装置1的自主运转动作。为了实现自主运转,电力变换装置1需要进行电压控制。通常,在对低功率因数负载、马达、整流负载进行电压控制时,电流向供给方向流动还是向再生方向流动为不明确的状态。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如图37〜图40所示,能够以实质上相同的次序进行电力的供给及再生,所以有能够不考虑电流方向而进行电压控制的优点。[0218]此外,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不将由一次侧逆变器电路5生成的高频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而由二次侧变换器电路11直接变换为不同频率的交流电力。因而,能够实现低损失且小型轻量的电力变换装置1。[0219]另外,作为上述第1〜第11的实施方式说明的结构也可以分别适当地相互组合。在第2〜第11的实施方式的哪个中,通过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电路101〜103都能够同样抑制冲击激励的发生。[0220]有关本发明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以下的结构。[0221][项目丄][0222]—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第1及第2端子,与直流电源连接;第3及第4端子,与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连接;变压器,具备具有第7及第8端子的一次绕线及具有第5及第6端子的二次绕线;1次侧逆变器电路,连接在第1及第2端子与第7及第8端子之间;二次侧变换器电路,连接在第5及第6端子与第3及第4端子之间;二极管电桥,具备第1及第2交流输入端子和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第1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第5端子上,第2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第6端子上;第1电容器,连接在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1电阻,与第1电容器并联而连接在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0223][项目2][0224]如项目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还具备:第2电容器,连接在第5及第6端子之间;第2电阻,与第2电容器串联地连接在第5及第6端子之间。[0225][项目3][0226]如项目1或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还具备连接在第7及第8端子之间的第3电容器。[0227][项目4][0228]如项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还具备控制电路;二次侧变换器电路具备包括二极管及与二极管并联地连接的开关的第1〜第8开关元件;第1及第5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3及第5端子之间;第2及第6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4及第5端子之间;第3及第7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3及第6端子之间;第4及第S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4及第6端子之间;第1及第2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3及第4端子之间;第3及第4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3及第4端子之间;第1及第3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5及第6端子之间;控制电路,以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第1极性的第1期间内,在第3期间中将第1开关元件开启,在比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3期间的第4期间中将第5开关元件开启;以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与第1极性相反的第2极性的第2期间内,在第5期间中将第2开关元件开启,在比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5期间的第6期间中将第6开关元件开启。[0229][项目5][0230]如项目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控制电路,对应于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第4期间增减;对应于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第6期间增减。[0231][项目6][0232]如项目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控制电路,在第丨期间内,在比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3期间的第7期间中将第7开关元件关闭;在第2期间内,在比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5期间的第8期间中将第8开关元件关闭。[0233][项目7][0234]如项目6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对应于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第7期间增减;对应于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第8期间增减。[0235][项目8][0236]如项目4〜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控制电路将第3及第4开关元件在第1及第2期间这两个期间中总是开启。[0237][项目9][0238]如项目4〜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第4期间比第7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7期间;第6期间比第8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8期间。[0239][项目10][0240]如项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还具备控制电路;二次侧变换器电路具备包括二极管及与二极管并联地连接的开关的第1〜第8开关元件;第1及第5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3及第5端子之间;第2及第6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4及第5端子之间;第3及第7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3及第6端子之间;第4及第8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第4及第6端子之间;第1及第2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配置在第3及第4端子之间;第3及第4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配置在第3及第4端子之间;第1及第3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配置连接在第5及第6端子之间;控制电路,以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第1极性的第1期间内,在第3期间中将第6开关元件开启,在比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3期间的第4期间中将第2开关元件开启;以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与第1极性相反的第2极性的第2期间内,在第5期间中将第5开关元件开启,在比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5期间的第6期间中将第1开关元件开启。[0241][项目11][0242]如项目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控制电路,对应于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第4期间增减;对应于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第6期间增减。[0243][项目12][0244]如项目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控制电路,在第1期间内,在比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白弟3期间的第7期间中将第4开关元件关闭;在第2期间内,在比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5期间的第8期间中将第3开关元件关闭。_5][项目13][0246]如项目1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对应于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第7期间增减;对应于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第8期间增减。_7][项目14][0248]如项目1〇〜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控制电路将第7及第8开关元件在第1及第2期间这两个期间中总是开启。[0249][项目15][0250]如项目1〇〜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第4期间比第7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7期间;第6期间比第8期间长且完全包含第8期间。[0251][项目16][0252]如项目4〜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第1〜第8开关元件分别是具备体二极管的MOSFET。[0253][项目17][0254]如项目4〜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第1〜第8开关元件分别是MOSFET及二极管的组合。[0255][项目18][0256]如项目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在第3及第4端子之间,当在与电流经由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流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上发生了电压下降时,以从直流电源向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模式动作;在第3及第4端子之间,当在与电流经由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流动的朝向相反的朝向上发生了电压下降时,以从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向直流电源再生电力的电力再生模式动作。[025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0258]本发明例如能够用在固定式蓄电池的电力调节器或EVPHV用的V2HVehicletoHome:车辆到住宅)电力调节器中。[0259]标号说明[0260]l、la、lb、lc电力变换装置[0261]3a、3b端子[0262]5—次侧逆变器电路[0263]7控制电路[0264]9变压器[0265]11二次侧变换器电路[0266]13滤波器电路[0267]15a、15b端子[0268]17直流电源[0269]19—次绕线[0270]21二次绕线[0271]23线圈交流用电抗器)[0272]27商用电力系统[0273]29负载[0274]71、75电压计[0275]73、77电流计[0276]101、102、103缓冲电路[0277]SW1〜SW12开关元件[0278]S1〜S12开关[0279]D1〜D12、D21〜D24二极管[0280]C1〜04、:10、〇20、€21电容器[0281]Cel〜Ce4电解电容器。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及第2端子,与直流电源连接;第3及第4端子,与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连接;变压器,具备具有第7及第8端子的一次绕线及具有第5及第6端子的二次绕线;1次侧逆变器电路,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端子与第7及第8端子之间;二次侧变换器电路,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与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二极管电桥,具备第1及第2交流输入端子和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上述第1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上述第5端子上,上述第2交流输入端子连接在上述第6端子上;第1电容器,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1电阻,与上述第1电容器并联而连接在上述第1及第2直流输出端子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2电容器,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之间;第2电阻,与上述第2电容器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之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连接在上述第7及第8端子之间的第3电容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控制电路;上述二次侧变换器电路具备包括二极管及与上述二极管并联地连接的开关的第1〜第8开关元件;上述第1及第5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5端子之间;上述第2及第6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4及第5端子之间;上述第3及第7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第4及第8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4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第1及第2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上述第3及第4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上述第1及第3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控制电路,以上述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第1极性的第1期间内,在第3期间中将上述第1开关元件开启,在比上述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3期间的第4期间中将上述第5开关元件开启;以上述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与上述第1极性相反的第2极性的第2期间内,在第5期间中将上述第2开关元件开启,在比上述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5期间的第6期间中将上述第6开关元件开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电路,对应于上述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4期间增减;对应于上述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6期间增减。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电路,在上述第1期间内,在比上述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3期间的第7期间中将上述第7开关元件关闭;在上述第2期间内,在比上述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5期间的第8期间中将上述第8开关元件关闭。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于上述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7期间增减;对应于上述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8期间增减。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电路将上述第3及第4开关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期间这两个期间中总是开启。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4期间比上述第7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7期间;上述第6期间比上述第8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8期间。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控制电路;上述二次侧变换器电路具备包括二极管及与上述二极管并联地连接的开关的第1〜第8开关元件;上述第1及第5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5端子之间;上述第2及第6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4及第5端子之间;上述第3及第7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3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第4及第8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连接在上述第4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第1及第2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配置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上述第3及第4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地配置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上述第1及第3开关元件以各自的上述二极管的顺向相互为相反的方式,相互串联地配置连接在上述第5及第6端子之间;上述控制电路,以上述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第1极性的第1期间内,在第3期间中将上述第6开关元件开启,在比上述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3期间的第4期间中将上述第2开关元件开启;以上述第6端子的电压为基准,在第5端子的电压具有与上述第1极性相反的第2极性的第2期间内,在第5期间中将上述第5开关元件开启,在比上述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5期间的第6期间中将上述第1开关元件开启。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电路,对应于上述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4期间增减;对应于上述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6期间增减。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电路,在上述第1期间内,在比上述第3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3期间的第7期间中将上述第4开关元件关闭;在上述第2期间内,在比上述第5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5期间的第8期间中将上述第3开关元件关闭。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于上述第3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7期间增减;对应于上述第5期间的增减而使上述第8期间增减。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电路将上述第7及第8开关元件在上述第1及第2期间这两个期间中总是开启。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4期间比上述第7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7期间;上述第6期间比上述第8期间长且完全包含上述第8期间。16.如权利要求4或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8开关元件分别是具备体二极管的MOSFET。17.如权利要求4或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8开关元件分别是MOSFET及二极管的组合。18.如权利要求4或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当在与电流经由上述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流动的朝向相同的朝向上发生了电压下降时,以从上述直流电源向上述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模式动作;在上述第3及第4端子之间,当在与电流经由上述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流动的朝向相反的朝向上发生了电压下降时,以从上述商用电力系统或负载向上述直流电源再生电力的电力再生模式动作。

百度查询: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