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转矩传递装置、制动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_和歌山县;阿珂乐内燃株式会社_201680085986.4 

申请/专利权人:和歌山县;阿珂乐内燃株式会社

申请日:2016-07-15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公开(公告)号:CN109416088B

主分类号:F16D35/00(20060101)

分类号:F16D35/00(20060101)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03.31#授权;2019.03.26#实质审查的生效;2019.03.01#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转矩传递装置,不使用操作困难的膨胀性流体而使用通常的粘性流体来实现在低差动域中传递转矩足够小且在高差动域中传递转矩较大的转矩传递装置。外板形成为环形圆盘状且安装于壳体的内周面,另一方面,内板形成为大致圆弧状且被支承为能够以从传动轴的旋转中心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摆动。当壳体与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内板通过拉伸螺旋弹簧被保持在外板与内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壳体与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内板通过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外板侧转动,并保持在内板与外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

主权项:1.一种转矩传递装置,是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使与2轴的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向减小速度差的方向产生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形成收容上述粘性流体的工作室;传动轴,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壳体;多个第1板,其连结于上述壳体;以及多个第2板,其连结于上述传动轴,并与上述第1板在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上述第2板是能够在与上述传动轴的轴正交的面内摆动的可动板,上述第1板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且上述可动板被支承为能够以从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摆动,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上述可动板通过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可动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上述可动板利用通过相对旋转而在板间产生的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对抗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向上述第1板侧转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1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由此,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而对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之间产生的转矩的值进行控制。

全文数据:转矩传递装置、制动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使与2轴的相对旋转的速度以下,称为“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向使相对转速减小的方向产生的转矩传递装置、以及具备该转矩传递装置的制动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背景技术以往,公知有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产生与2轴间所产生的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的转矩传递装置。另外,还公知具备这样的流体式转矩传递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制动装置。作为具备流体式转矩传递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例子,可以举出在备用式四轮驱动汽车中,用于对主驱动轮前轮和副驱动轮后轮分配驱动力的粘性联轴器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对上述的粘性联轴器期望的性能,在稳态行驶时,为了避免急弯刹车而在相对转速较小的状态以下,称为“低差动域”下,优选向副驱动轮传递的传递转矩较小。另一方面,在不平整道路行驶时,在主驱动轮产生了滑移的情况下需要对副驱动轮传递较大的驱动力,因此在相对转速较大的状态以下,称为“高差动域”下,需要向副驱动轮传递的传递转矩较大。但是,利用以往的粘性联轴器,难以在低差动域中获得足够小的传递转矩且在高差动域中获得大的传递转矩,因此正在进行各种研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含粘性联轴器和膨胀性流体联轴器这两方的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膨胀性流体具有若剪切速率超越某值则抗剪阻力急剧增大的特性,若与粘性联轴器并联组合,则能够在低差动域中实现足够小的传递转矩并且在高差动域中实现较大的传递转矩。另外,具备流体式转矩传递装置的制动装置被专利文献2公开。该文献所公开的制动装置用于步行辅助车等,在低速时希望极轻地施加制动,并且在速度加快了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危险而希望可靠地施加制动。因此,与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同样,期望在低差动域中作用较小的传递转矩并且在高差动域中作用较大的传递转矩。为了实现上述的性能,在专利文献2中,外转子隔着第1空间包覆内转子,并且利用圆筒隔着封入第2空间的液体状的流体以密封状态包覆该外转子,从而在旋转轴的转速上升时,伸缩部件利用内转子的离心力进出而使外转子与内转子一体地旋转,使进行旋转的外转子的旋转力经由液体状的流体传递至静止状态的圆筒。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将膨胀性流体封入第2空间,伸缩部件通过内转子的离心力进出而使外转子与内转子一体旋转时,伴随着在圆筒与外转子之间产生的剪切速率的增加而使膨胀性流体的粘性上升,由此,动力被可靠地从外转子向圆筒传递。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平9-58287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13-148183号公报发明内容然而,对于膨胀性流体而言,需要将粒子均匀地分散到流体的技术、防止粒子沉降的技术等在制造上以及管理上的高等技术而难以使用于转矩传递装置。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使利用离心力从内转子进出的伸缩部件卡合于外转子而一体地旋转,并且利用外转子与圆筒之间的流体的粘性的技术中,若内转子的旋转速度不快,则离心力较小,伸缩部件无法进出。由此,难以用比较低的旋转速度使制动装置工作。另外,需要使外转子固定于车辆主体,并使内转子连接于车轮,相反地使外转子连结于车轮的情况下,由于离心力不作用于伸缩部件,所以不作为制动装置发挥功能。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目的在于不使用操作困难的膨胀性流体而使用通常的粘性流体来实现具有所希望的传递特性的转矩传递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转矩传递装置是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使与2轴的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向减小速度差的方向产生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形成收容上述粘性流体的工作室;传动轴,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壳体;多个第1板,其连结于上述壳体;以及多个第2板,其连结于上述传动轴,并与上述第1板在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上述第1板或者第2板是能够在与上述传动轴的轴正交的面内摆动的可动板,使利用弹性部件而保持在第1位置的该可动板利用通过相对旋转而作用于板间的所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对抗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移动到第2位置,由此,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来对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之间产生的转矩的值进行控制。在本发明涉及的第1转矩传递装置中,在上述第2板为可动板时,优选:上述第1板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且上述可动板被支承为能够以从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摆动,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可动板的咬合面积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上述第1板侧转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第1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另外,一对上述可动板被配置成相对于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成旋转对称,或者一对上述可动板被配置成相对于包含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的面成面对称。此外,优选使用拉伸螺旋弹簧或者扭转弹簧来作为上述弹性部件。此外,上述第1板为可动板时,优选:上述可动板被支承为能够以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摆动,且上述第2板安装于上述传动轴的外周面,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2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上述第2板侧转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2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本发明涉及的第2转矩传递装置是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使与2轴的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向减小速度差的方向产生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形成收容上述粘性流体的工作室;传动轴,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壳体;直径不同的多个环状的第1板,其以规定间距配置成同心圆状且连结于上述壳体;以及直径不同的多个环状的第2板,其以与上述第1板同样的间距配置成同心圆状且伴随着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并且沿该传动轴的轴向进行移动,上述第2板是能够沿上述传动轴的轴向移动的可动板,使利用弹性部件保持在第1位置的上述可动板利用通过相对旋转而产生的剪切力来对抗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移动到第2位置,由此,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来对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之间产生的转矩值进行控制。在本发明涉及的第2转矩传递装置中,优选上述可动板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通过上述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可动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上述第1板侧移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1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另外,本发明包括具备上述的任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制动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根据本发明,不使用操作困难的膨胀性流体而使用硅油等通常的流体就能够实现具有在低差动域中传递转矩足够小且在高差动域中传递转矩较大的特性的转矩传递装置。并且,本发明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具备放大基于相对转速的传递转矩的变化的特性,并能够使用一般的粘性流体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需要这样特性的制动装置或者动力传递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从轴的轴向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以图1中的A-A线进行切断后的剖视图。图3是从外壳抽出图1的第1以及第2板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通常模式下的第2板体的立体图。图5是高转矩模式下的第2板体的立体图。图6是从传动轴的轴向观察通常模式下的转矩传递装置的主视图。图7是从传动轴的轴向观察高转矩模式下的转矩传递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中,使相对转速变化时从轴传递到壳体的转矩的测量值的曲线图。图9是从传动轴的轴向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主视图。图10是壳体相对于传动轴沿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时的高转矩模式下的主视图。图11是壳体相对于传动轴沿逆时针方向相对旋转时的高转矩模式下的主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通常模式下的示意主视图。图13是该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在高转矩模式下的示意主视图。图14是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沿着传动轴的轴心进行了对半分割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传动轴和第2板体分解后的状态的局部缺口立体图。图16是通常模式下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17是高转矩模式下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进行说明。在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对本发明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转矩传递装置是在形成收容粘性流体的工作室的壳体中收容有传动轴以及多个外板和内板的装置。为了便于说明,将多个外板第1板的集合体称为第1板体,将多个内板第2板的集合体称为第2板体。由以规定间距排列的多个外板构成的第1板体连结于壳体。另一方面,由以与外板同样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内板构成的第2板体连结于传动轴。在使第1板体的外板与第2板体的内板隔开间隔交替咬合的状态下,使壳体和传动轴相对地旋转,则内板与外板沿面方向相对移动,两板受到与粘性流体的剪切速率相应的剪切力。通过该剪切力,在壳体与传动轴之间产生转矩,从而实现转矩传递。上述构成与以往的转矩传递装置相同,若相对转速增大,则粘性流体的剪切速率上升会使得两板所受的剪切力变大。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不能够超越粘性流体的粘度特性而使传递转矩大幅度变化。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内板或者外板中的任意一个设为可动式来改变两板从粘性流体受到剪切力的面积,从而超越粘性流体的粘度特性而使传递转矩大幅度变化。即、通过设为可动式的内板或者外板沿面方向进行位移,使可动板与保持固定于壳体或传动轴的状态的板的重叠面积隔着缝隙面对的面的面积以下称为“咬合面积”变化,从而增大板所受的剪切力的变化。可动板通过弹性部件对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施力,如果不产生对抗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使可动板向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位移的力,则能够将传递转矩维持为较小的状态。本发明中,进一步地,通过相对旋转而产生的剪切力作用于将可动板向第2位置施力的方向。即使是可动板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相对转速增加也会使得剪切力根据粘性流体的粘度特性而增加。在超越了利用剪切力作用于可动板的第2位置方向的作用力高于弹性部件所产生的第1位置方向的作用力的速度时,开始可动板向第2位置方向的位移。若位移开始,则咬合面积的增加使得剪切力进一步变大,可动板对抗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到达第2位置。在第2位置处,由于咬合面积较大,所以超越在第1位置处仅由于流体的剪切速率增加所起到的效果而能够实现较大的传递转矩。另一方面,若相对转速减小,则剪切力也变小,因此,可动板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向第1位置恢复。这样,本发明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具备放大基于相对转速的传递转矩的变化的特性,并能够使用一般的粘性流体以简单的结构而实现需要这样特性的制动装置或者动力传递装置。第1实施方式图1是从传动轴3的轴向以下,称为“轴向”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以图1中的A-A线进行切断而得的剖视图。在图1中,为了明确内部结构,示出取下了图2所示的盖22、O型圈23、套管72以及油封82后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1由壳体2、传动轴3、第1板体4、第2板体5以及拉伸螺旋弹簧6构成,另外,具备作为轴承的套管71、72以及作为密封部件的油封81、8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第2板体5的内板作为可动板。有底圆筒状的壳体2由圆筒状且具有底面的外壳21、和堵住外壳21的开口面的圆盘状的盖22构成,并具有作为内部空间的工作室20。在工作室20内收容有连结于壳体2的第1板体4和与传动轴3一体旋转的第2板体5,在工作室20内的空隙中封入有粘性流体。传动轴3经由套管71、72以能够与壳体2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并支承于设置于外壳21的底面的中心部以及盖22的中心部的孔。转矩的传递产生在经由封入工作室20内的粘性流体而相对旋转的传动轴3与壳体2之间。即、连结于壳体2的第1板体4的外板41与连结于传动轴3的第2板体5的内板51带有缝隙地咬合,在该缝隙中填充有粘性流体。通过相对旋转而在两板间产生相反方向的剪切力,与流体的粘性和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产生在传动轴3与壳体2这2轴之间,从而能够传递转矩。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在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时,内板51位移而与外板41的咬合面积增加。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咬合面积增加的状态称为高转矩模式。另一方面,若相对转速减小,传递转矩减小,则内板51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而向相反方向位移,咬合面积减小并返回到初始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咬合面积较小的初始的状态称为通常模式。本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1由于能够通过相对转速而实现通常模式与高转矩模式的双向转换,超越仅由于流体的剪切速率增减而引起的剪切力增减地实现剪切力增减,能够放大基于相对转速的传递转矩的增减的范围range。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由于并非利用离心力,所以驱动方无论是传动轴3还是壳体2都没有关系。在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作为车轮的制动装置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将壳体2固定于车体,将车轮固定于传动轴3,也能够相反地将传动轴3固定于车体,将壳体2直接作为车轮的轮体wheel。接下来,对各部件的构成和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板体4进行说明。在外壳21的圆筒壁的内面侧,具有以传动轴3的轴心上的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外形和孔的环形圆盘状的外板41在轴向上以规定间距设置有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4张外板41构成第1板体4,但能够配合所需的转矩特性而与构成后述的第2板体5的内板的张数一起适当地增减。图3是从外壳21抽出第1板体4和第2板体5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构成第1板体4的外板41的外缘部具备遍及整周地从外缘沿径向突出的板固定突起42。另一方面,在外壳21的圆筒壁内面,突出的凸部24与凹陷的凹部25交替地配置。凸部24的直径与外板41的外缘的直径大致一致,凹部25的直径与板固定突起42的外缘的直径大致一致。另外,凹部25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与板固定突起42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大致一致。因此,能够将具有板固定突起42的第1板体4以不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嵌插于具有凸部24和凹部25的外壳21。由此,在第1板体4与外壳21一体连结,外壳21与传动轴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与第2板体5的牵转而能够将从粘性流体受到的剪切力所产生的转矩传递至壳体2。并且,板固定突起42如图2所示那样,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比外板41的厚度厚的尺寸。关于4张外板41,板固定突起42彼此抵接,该4张外板41被外壳21的底面与设置于盖22的位置决定用的突起26夹持。因此,通过调整板固定突起42的厚度,能够以规定间隔对外板41进行位置决定。此外,4张外板41的间距为将外板41的厚度、与其咬合的内板51的厚度、以及填充有使两板间产生抗剪阻力的粘性流体的2个缝隙的厚度相加而得的值。接下来,参照前述的图1~图3以及新图4以及图5,对传动轴3以及在相对旋转时与传动轴3一体动作的第2板体5进行说明。图4是通常模式下的第2板体5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高转矩模式下的第2板体5的立体图。图中,考虑易懂性,以虚拟线表示上侧的第2板体5。如图4以及图5所示,传动轴3插通于设置在轴毂31的中心部的轴插通孔。另外,通过压入从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轴向中央部穿过传动轴3的轴心并贯通到轴毂31的相反侧的圆筒侧面的轴毂固定销32,轴毂31被固定于传动轴3。由此,即使在产生转矩的情况下,轴毂31也能够与传动轴3一体地旋转,或者维持停止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2个位置绕传动轴3的轴旋转了180度后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支承摆动轴34的一对臂33。在臂33上,在从传动轴3的轴心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与该轴心平行地形成有摆动轴支承孔,摆动轴34被插通固定于该孔。构成第2板体5的内板51从轴向观察具有大致半圆弧状的形状,在一方的端部开有供摆动轴34插通的孔。通过摆动轴34将该孔与轴毂31的摆动轴支承孔连通,第2板体5相对于轴毂31被支承为能够在与传动轴3正交的面内进行摆动。构成第2板体5的内板51如图2所示那样在轴向上以规定间距设置有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5张内板51通过连结部件52在内侧被一体连结而成的部件以2组被配置成相对于传动轴3的轴心成旋转对称。连结部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还作为限制第2板体5的第2位置侧的可动范围的限位器发挥作用。即,若在高转矩模式下第1板体4与第2板体5的咬合面积增加,则成为内板51的前端进入到2张相邻的外板41的缝隙中的形状,若外板41的前端与连结部件52抵接,第2板体5则不能够超越该位置而进行位移。因此,在高转矩模式下,外板41的前端与连结部件52进行滑动并且进行相对旋转。此外,虽然滑动摩擦由于粘性流体的润滑作用而不会变大,但也可以实施现有的磨损对策。另外,还可以在第2板体5与轴毂31之间另外设置限制摆动角的限位器,该情况下,能够避免第1板体4与第2板体5的滑动而防止磨损。对于内板51,大致半圆弧状的内侧曲面的半径与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半径几乎一致,如图4所示,内板51被配置成在通常模式下从通过摆动轴34而支承于轴毂31的端部朝向另一方的摆动轴,沿逆时针方向将轴毂31的圆筒侧面包入。在第2板体5的前端附近设置有挂钩53,在与另一方的摆动轴34之间安装有作为弹性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6,由此向传动轴3的轴心方向施力。因此,在通常模式下,内板51的内侧曲面与轴毂31的圆筒侧面抵接的状态被维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拉伸螺旋弹簧作为弹性部件,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对第2板体5向传动轴3的轴心方向施力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扭转弹簧以摆动轴34为中心使第2板体5与轴毂31之间产生作用力。如图1所示那样,在通常模式下,从轴向观察内板51的外侧曲面,除了前端部,该外侧曲面位于在传动轴3的轴心具有中心的圆上。即、内板51的外侧曲面除了前端部,是与内侧曲面同心的圆弧形状,所以在内侧曲面与同一直径的轴毂31的圆筒侧面抵接的通常模式下,外侧曲面的圆弧的中心位于传动轴3的轴心上。由此,在通常模式下,从轴向观察内板51的外侧曲面,除了前端部,该外侧曲面成为以传动轴3的轴心为中心的正圆状。此外,内板51的外侧曲面由于比外板41的内侧曲面的半径小,所以除了前端部,内板51与外板41不咬合,所以流体的剪切力较小。因此,能够减小通常模式下的传递转矩。内板51的前端部与其他部分相比呈沿径向突出的形状,即使在通常模式下,也为与外板41咬合的状态。由此,内板51在与外板41咬合的前端部受到基于差动的流体的剪切力,产生绕摆动轴34旋转的力矩,对内板51向径向外侧咬合面积增加的方向施力。这样,在通常模式下,通过仅以前端部使外板41与内板51咬合的构成,能够加长剪切力的作用线与摆动轴34的距离,易于产生使第2板体5绕摆动轴34向咬合面积增加的方向位移的力矩。另外,在前端部分以外,两板不咬合而不易产生剪切力,能够将传递转矩抑制得极小。因此,若将具备这样构成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制动装置使用于步行辅助车、轮椅等,则通常行驶时的负荷小,且能够在成为过大的速度时可靠地实施制动。另外,在通常模式下,也可以在第2板体内板51的前端部以外的部位与外板41咬合即可,该情况下,能够使用于即使在通常模式下也需要某种程度的传递转矩的动力传递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为能够通过以摆动轴为中心使可动板摆动来实现通常模式与高转矩模式的转换,所以能够将在模式转换时在可动板产生的滑动阻力的产生部位限定为摆动轴附近。另一方面,由于设为产生由剪切力使可动板向第2位置转动的力矩的构成,因此,相对于基于剪切力的力矩,能够减小滑动阻力的力矩,实现稳定的模式转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内板51设为可动板,能够将高转矩模式下的两板的咬合位置设为远离传动轴旋转轴的位置。在远离传动轴的位置处,两板的相对速度快,因此剪切力较大。另外,转矩是力与距离的乘积,因此剪切力的产生位置距旋转轴的距离越长则传递转矩越大。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能够以紧凑的尺寸增大高转矩模式下的传递转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板体5以2组绕轴心180度旋转对称的方式配置。但是,只要是能够实现通过相对旋转而在第2板体5产生的剪切力对抗拉伸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而使第2板体5向咬合面积增加的方向位移的形状即可,例如,可以是以3组配置成120度旋转对称。另外,也可以为配置4组以上的第2板体5的构成,相反地,即使相比于本实施方式取下1组而将第2板体5仅设为1组,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效果。本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1通过在工作室20中填充粘性流体而使用。由此,为了防止流体的漏出,如图2所示那样,在外壳21与盖22的接合面插入O型圈23,在盖22与传动轴3之间以及外壳21与传动轴3之间分别插入油封81和82。此外,对于外壳21与盖22的接合,能够使用螺栓等公知的紧固方式。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常模式、高转矩模式以及两模式间的转换的机制进行说明。图6以及图7分别是从轴向观察通常模式以及高转矩模式下的转矩传递装置1的图。与图1同样地示出取下了盖22、O型圈23、套管72以及油封82的状态。另外,图8是示出使用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在使相对转速变化时从传动轴3传递到壳体2的转矩的测量值的曲线图。测量中,使用了对内径71.2mm、轴向的尺寸20mm的工作室填充了信越化学工业制的硅油产品号KF96-10000CS的转矩传递装置1。而且以固定了传动轴3的状态使连接于壳体2的马达旋转,用安装于传动轴3的转矩传感器对转矩进行了测量。测量时,从停止状态起以每秒2.5rpm的加速度加速到105rpm后,以每秒-2.5rpm的加速度减速到停止状态。在图8中,粗线表示加速时的相对转速-传递转矩特性,细线表示减速时的相对转速-传递转矩特性。如图6所示,在相对转速较小的通常模式下,外板41与内板51的咬合面积S1以阴影线表示窄小,内板51从流体所受的剪切力以虚线的箭头表示较小。因此,通过剪切力作用于内板51的绕摆动轴34向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以黑的箭头表示较小。另一方面,内板5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6向传动轴3的轴心方向施力。通过该拉伸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对内板51作用绕摆动轴34向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在相对转速较小的通常模式下,由于基于剪切力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比基于拉伸螺旋弹簧6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小,所以内板41的内侧曲面以抵接于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状态进行相对旋转。因此,在相对转速较小的通常模式下,咬合面积较小的状态持续,能够减小传递转矩。如图8所示,此时的传递转矩为0.1Nm左右。在通常模式下,随着相对转速增加,板间的流体的剪切速率变大,根据流体的粘性特性,作用于内板51的剪切力变大。如此,剪切力所致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增大,不久超越拉伸螺旋弹簧6所致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其结果为,内板51产生向外侧的位移,向如图7所示的高转矩模式转换。如图7所示,在高转矩模式下,由于咬合面积S2以阴影线表示较大,因此较大的剪切力作用于外板41以及内板51。因此,在壳体2与传动轴3间产生的传递转矩成为较大的值,该较大的值超越了仅由流体的剪切速率增加所引起的传递转矩的增量。如图8的曲线图所示,从相对转速超越约35rpm的时刻起,根据内板51向外侧的位移而传递转矩从约0.2Nm急剧变化到约1.5Nm,之后,转换为在高转矩模式下的动作,随着相对转速增加而传递转矩增加。最终,传递转矩到达约2.7Nm。接下来,对从高转矩模式向通常模式的转换进行说明。在高转矩模式下,若相对转速减小,则流体的剪切速率减小,从而传递转矩减小并且使内板51向顺时针方向施力的剪切力减小。而且,拉伸螺旋弹簧6所致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超越了剪切力所致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时,内板51开始向传动轴3的轴心方向位移。若相对转速小的状态持续,则内板5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而恢复到图6所示的状态,即内侧曲面抵接于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状态。这样,若相对转速变小,则恢复到传递转矩较小的通常模式。如图8所示,在减速开始时,由于内板51位于第2位置,所以剪切力较大,即使比在加速时传递转矩急剧变化的相对转速低,内板51也保持在第2位置。但是,若进一步减速,则剪切力减小而导致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处于优势,所以在相对转速成为0之前恢复到第1位置而转换成通常模式。另外,在减速时,传递转矩缓慢地降低。在步行辅助车等制动装置中,优选在充分减速之前不解除制动。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适合于用作这样的步行辅助车等的制动装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板体5以2组设置在相对于传动轴3的轴成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任一板体5都能够在壳体2相对于传动轴3进行顺时针方向的差动正转的情况下进行向高转矩模式的转换。在产生了与顺时针方向相反方向的差动的情况下,剪切力与正转相反地作用,通过剪切力而在内板51产生的作用力与拉伸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为同一方向。由此,在反转的情况下,即使相对转速增加,也能够保持通常模式地维持传递转矩。因此,若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例如在备用式四轮驱动汽车中用作用于对主驱动轮前轮和副驱动轮后轮分配驱动力的粘性联轴器,则在后轮侧汽车传动轴成为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并用单向离合器地防止动力传递装置的损伤。即、在使用了以往的粘性联轴器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不能够在牵引移动时将前轮固定于牵引车。具体而言,在以往的粘性联轴器中,由于正转、反转时都传递与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所以在将前轮固定的牵引移动中,存在差动较大的状态长时间持续而动力传递装置破损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前轮滑移而成为高速旋转的情况下正转,能够转换至高转矩模式而传递高转矩。另一方面,在后轮成为高速旋转的情况反转下,由于保持低传递转矩,所以施加于动力传递装置的负荷小,能够降低损伤的可能性。第2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9~1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a进行说明。其中,图中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一功能的部件赋予同一附图标记或者对其附加了字母后的附图标记。以后也同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构成第2板体的内板采用可动式板,但其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图9是从轴向观察通常模式下的转矩传递装置1a的主视图。另外,图10是壳体2相对于传动轴3向顺时针方向正转进行相对旋转时的高转矩模式下的主视图,图11是向逆时针方向反转进行相对旋转时的高转矩模式下的主视图。其中,与图1同样地图示了取下盖22、O型圈23、套管72以及油封82的状态。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2组第2板体5被配置成相对于传动轴3的轴成旋转对称。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仅在正转的情况下能够向高转矩模式转换的构成。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2组内板51配置在相对于包含传动轴3的轴的平面图9中为水平面成面对称的位置,成为对于正反双方向的相对旋转,能够进行向高转矩模式的转换的构成。即、使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2个位置设置的摆动轴支承用的臂33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1个位置,在该臂33上,将正转下进行工作的第2板体5X的摆动轴34X与反转下进行工作的第2板体5Y的摆动轴34Y设置成相对于上述水平面成面对称。在图9所示的通常模式下第2板体5X被配置为从通过摆动轴34X而支承于轴毂31的端部起沿逆时针方向将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上侧包入。另一方面,同样在通常模式下,第2板体5Y被配置为从通过摆动轴34Y而支承于轴毂31的端部起沿顺时针方向将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下侧包入,相对于上述水平面成面对称。另外,在双方的内板51X、51Y的成面对称的位置设置挂钩53X以及53Y,在两挂钩53X、53Y间安装拉伸螺旋弹簧6a,对双方的第2板体5X、5Y都朝向传动轴3的轴心的方向施力。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通常模式和正转、反转这两种的高转矩模式以及两模式间的转换的机制进行说明。在壳体2相对于传动轴3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正转的情况下,在第2板体5X通过剪切力而产生顺时针方向的绕摆动轴34X旋转的力矩。但是,在相对转速较小的低差动域中,该顺时针方向的力矩较小,不能够对抗拉伸螺旋弹簧6a的作用力所致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而使内板51X位移。另外,在正转的情况下,对于作用于第2板体5Y的绕摆动轴34Y旋转的力矩,由于拉伸螺旋弹簧6a的作用力所致的力矩和剪切力所致的力矩均是以顺时针方向而向使内板51Y靠压于轴毂圆筒侧面的方向作用,所以在正转的情况下,内板体51Y不从通常模式的位置产生位移。因此,在低差动域中,由于内板51X、51Y这双方维持通常模式的位置,所以传递转矩较小。接下来,若正转方向的相对转速增加,则作用于内板51X的剪切力变大,因此剪切力所致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逐渐地变大,在超越了拉伸螺旋弹簧6a的作用力所致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时,内板51X产生向外侧的位移,并向如图10所示的高转矩模式转换。图中,空心的箭头表示壳体2的旋转方向。如图10所示那样,内板51Y不产生位移。如上述那样,在正转的情况下,作用于内板51Y的2个力矩均为向轴毂31的圆筒侧面靠压的方向。在正转的高转矩模式下,由于咬合面积S3以阴影线表示较大,因此,在外板41以及内板51X之间作用较大的剪切力。因此,在传动轴3与壳体2间产生的传递转矩成为较大的值,该较大的值超越了仅由于流体的剪切速率增加而引起的传递转矩的增量。接下来,对从高转矩模式向通常模式的转换进行说明。在正转的高转矩模式下,若相对转速减小,则流体的剪切速率减小,从而传递转矩减小,并且对内板51X向顺时针方向施力的剪切力减小。而且,拉伸螺旋弹簧6a所致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在超越了剪切力所致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时,内板51X开始向传动轴3的轴心方向位移。若相对转速较小的状态持续,则内板51X通过拉伸螺旋弹簧6a的作用力而恢复到内侧曲面抵接于轴毂31的圆筒侧面的状态。这样,若相对转速变小,则恢复到传递转矩较小的通常模式。另一方面,在壳体2相对于传动轴3向逆时针方向进行相对旋转的反转的情况下,与正转方向相反地,仅内板51Y位移而在通常模式图9与反转的高转矩模式图11之间进行转换,内板51X保持抵接于轴毂31圆筒侧面的状态而不位移。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2组第2板体5X、5Y配置成相对于包含传动轴3的轴的平面成面对称,所以在正转的情况下,第2板体5X位移而成为正转的高转矩模式,在反转的情况下,第2板体5Y位移而成为反转的高转矩模式。结果,能够以正转以及反转这两方向的相对旋转,实现较大的传递转矩,该较大的传递转矩超越了在高差动域中仅由于流体的剪切速率增加而引起的传递转矩的增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2个第2板体5X和5Y以180度间距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4个第2板体5以90度间距配置。该情况下,可以将正转用和反转用的第2板体5X、5Y交替地配置,也可以将正转用与反转用各2个地连续配置。第3实施方式使用图12以及图13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进行说明。图1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b的通常模式下的示意剖视图。同样地,图13是转矩传递装置1b的高转矩模式下的示意剖视图。与图1同样,为了使内部结构清楚,示出卸下盖22、O型圈23的状态。此外,在两图中设为传动轴3向空心箭头的方向相对旋转来进行说明。前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均是连结于传动轴3的第2板体5的内板51摆动,构成第1板体4的外板41固定于壳体2的构成。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相反地,采用了构成第2板体5的内板51b固定于传动轴3,连结于壳体2的构成第1板体4b的外板41b摆动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在外板41b与内板51b之间产生的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使传动轴3与壳体2之间产生传递转矩。如图12以及13所示,在差动室20b内,构成第2板体5b的圆盘状的内板51b与传动轴3的轴垂直地固定于传动轴3。由此,第2板体5b能够维持与传动轴3一体旋转或者静止状态。另一方面,摆动轴27与传动轴3的轴平行地设置于比工作室20b内的第2板体5b的外缘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第1板体4b的外板41b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形状,其端部设置有供摆动轴27插通的摆动轴插通孔。由外壳21的底面与盖22支承摆动轴27的两端,在其间与摆动轴插通孔连通,从而外板41b被支承为能够摆动。外板41b的大致圆弧状的外侧曲面的曲率半径与外壳21的圆筒壁内面的曲率半径几乎相等,在如图12所示的通常模式下,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扭转弹簧6b施力,以便两曲面抵接。扭转弹簧6b在设置于中心部的线圈部被摆动轴27插通。而且,一方的臂利用弹簧挂钩61固定于外板41b,另一方的臂利用弹簧挂钩62被固定于盖22参照图2。扭转弹簧6b在图12所示的设置状态下保持成比两臂开放的状态小的角度。由此,外板41b在通常模式下被扭转弹簧6b向第1位置方向施力。在通常模式下,外板41b在与摆动轴27相反侧的端部前端部处,与内板51b咬合,在与摆动轴27接近的其他部分,大致圆弧状的内侧曲面位于比内板51b的外缘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在从通常模式向高转矩模式转换时,利用咬合部S7图12中以阴影线表示而产生于外板41b的剪切力使用于向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位移的绕摆动轴27旋转的力矩有效地产生,并且能够减小通常模式下的剪切力而降低传递转矩。其原因在于,在外板41b与内板51b咬合的位置,对于内板51b,剪切力作用于以传动轴3的轴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若外板41b的接近摆动轴27的部分处于咬合状态,则在该部分,虽然剪切力所致的力矩成为向第1位置方向施力的方向,但通过不使该部位咬合,能够抑制向第1位置方向施力的剪切力的产生。接下来,对通常模式与高转矩模式间的转换进行说明。在如图12所示的通常模式下,若相对转速增加,则作用于外板41b的基于流体的粘性的剪切力变大,增大使外板41b向第2位置方向位移的绕摆动轴27旋转的力矩。在该力矩超越了扭转弹簧6b的作用力所致的力矩时,外板41b开始向第2位置方向位移。伴随着外板41b的位移,内板51b与外板41b的咬合面积S8增加而使得剪切力变大,使外板41b向第2位置方向施力的力矩也变大。因此,在外板41b开始位移后,位移在达到被限位器未图示限制的位置之前急剧进展,向图13所示的高转矩模式转换,传递转矩急剧增加。在高转矩模式下,若相对转速降低,则剪切力所致的向第2位置方向施力的力矩变小,结果,向第1位置方向施力的扭转弹簧6b的作用力所致的力矩处于优势,从而向通常模式恢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外板41b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能在通常模式下,极力减低传递转矩,在用作步行辅助车、轮椅等的制动装置的情况下,在通常行驶时,能够以较小的力行驶,在速度过大时能够可靠地实施制动。但是,在用作动力传递装置时,在通常模式下也需要某程度的传递转矩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采用这样的构成。即、在外板41b的摆动轴27侧和前端部这两处咬合的情况下,即使在摆动轴27侧产生的剪切力与在前端侧产生的剪切力为相同程度,也会由于前端侧与摆动轴27侧相比,剪切力的作用线与摆动轴27的距离更长,而使得绕摆动轴27旋转的力矩向第2位置方向位移的方向处于优势。由此,即使在外板41b的摆动轴27侧与内板51b咬合,向第2位置开始位移的相对转速也变大,能够通过相对转速的增加而实现向第2位置的位移。第4实施方式使用图14~图17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进行说明。在前述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以及第2板体,使用了多个外板或者内板以规定间距排列的板体。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以及第2板体,使用了直径不同的多个环状板以规定间距配置成同心圆状的板体。另外,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外板或者内板转动来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控制了在壳体与轴间产生的转矩。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板体相对于第1板体沿传动轴的轴向移动来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为此所采用的机构,具备将传动轴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第2板体的前进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图14是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c沿着传动轴3的轴心对半分割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15是将在侧面具备外螺纹的传动轴3c和具备能够与该外螺纹螺合的内螺纹的第2板体5c分解后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另外,图16以及图17分别是通常模式以及高转矩模式的包含传动轴3c的轴心的转矩传递装置1c的剖视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1c的壳体2c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地包括大致圆筒状且具有底面的外壳21c、和堵住外壳21c的开口面的圆盘状的盖22c,在内部具有工作室20c。壳体2c在工作室20c内将与壳体2c一体成形的第1板体4c和与传动轴3c一体相对旋转的第2板体5c收容在内,在工作室20c内的空隙中封入硅油等粘性流体。此外,关于外壳21c与盖22c的接合面的密封件和紧固机构省略说明。传动轴3c以能够借助滚珠轴承73以及74与壳体2c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在圆形的外壳21c的底面的中心部以及盖22c的中心部设置的轴承座。转矩的传递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在借助封入的粘性流体而进行相对旋转的传动轴3c与壳体2c之间产生。如图14所示,由于设为盖22c侧的传动轴3c的端部不贯通盖22c的构成,所以油封81仅设置于外壳21c侧即可。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的构成和功能进行说明。以传动轴3c的轴心为中心,多个环状板第1板44以规定间距配置成同心圆状的第1板体4c设置于盖22c的内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体4c与盖22c一体成形,但也可以为另外的部件,使环状板44设置为同心圆状后的圆盘不能够相对旋转地紧固于盖22c。接下来,对与传动轴3c一体地相对旋转的第2板体5c进行说明。具有能够与第1板体4c的环状板44咬合的厚度和间隔的多个环状板第2板55呈以传动轴3c的轴心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地通过从螺母部53的圆筒侧面放射状地突出的板连结肋56连结于第2板体5c参照图15。在传动轴3c和第2板体5c的螺母部54设置有将传动轴3c与第2板体的相对旋转运动变换为第2板体5c的轴向的前进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该运动变换机构以形成于传动轴3c的外周面的外螺纹36和形成于第2板体5c的螺母部54的内周面的内螺纹58构成。具体而言,形成于传动轴3c的外周面的外螺纹36与形成于螺母部54的内周面的内螺纹58螺合,且封入工作室20c的粘性流体作为润滑剂发挥作用,因此,若在传动轴3c与第2板体5c之间施加轴向的力,则第2板体5c一边进行相对旋转一边沿轴向滑动而进行前进运动。另外,相反地,若在传动轴3c与第2板体5c之间施加绕轴旋转的转矩,则第2板体5c一边沿轴向滑动一边进行相对旋转。第2板体5c在通常模式下,如图16所示那样,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6c以下仅称为“螺旋弹簧6c”向外壳21c的底面侧施力,保持为与用于限制第2板体5c的可动范围而与传动轴3c一体设置的限位器35抵接的状态。在螺旋弹簧6c与传动轴3c之间嵌插有具有凸缘的圆筒状的螺母侧弹簧引导件91与轴侧弹簧引导件92。螺母侧弹簧引导件91的内径具有能够与传动轴3c滑动的间隙,外径具有保持螺旋弹簧6c的姿势且不对螺旋弹簧6c的伸缩带来影响的间隙。另外,凸缘面与第2板体5c的螺母部54中的与旋转轴正交的面抵接,成为将螺旋弹簧6c的力传递至螺母部54的构成。轴侧弹簧引导件92与螺母侧弹簧引导件91为同一形状,但轴向的姿势为相反方向,凸缘面被固定于传动轴3c的定位环93向压缩螺旋弹簧6c的方向施力。因此,在通常模式下,通过螺旋弹簧6c对构成第2板体5c的环状板55向外壳21c的底面侧图16中为左侧施力,因此维持与构成第1板体4c的环状板44的重叠面积较小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壳体2c沿图15所示的黑箭头的方向进行了相对旋转的情况下,作用于第2板体5c的剪切力使得第2板体5c上也产生了与壳体2c的相对旋转相同的方向的转矩,通过传动轴3c与第2板体5c的运动变换机构,如图15中空心的箭头所示那样,第2板体5c上产生朝向盖22c的方向的轴向的力。在相对转速较小的低差动域中,该轴向的力比螺旋弹簧6c的作用力小,所以维持图16所示的通常模式。随着相对转速增加,上述传动轴向的力变大并超越了螺旋弹簧6c的作用力的情况下,向图17所示的高转矩模式转换。此时,前述的轴侧弹簧引导件92与螺母侧弹簧引导件91在圆筒端面彼此抵接,起到限制第2板体5c的第2位置侧的可动范围的限位器的功能。在高转矩模式下,如图17所示,第1板体4c的环状板44与第2板体5c的环状板55的咬合面积较大,两板从流体所受的剪切力变大,因此传动轴3c与壳体2c之间的传递转矩增大到超出通常模式下旋转速度的增加。另外,若将第2板体5c以及第1板体4c各自的环状板的剖面形状设为根部粗且前端细的锥状形状,除了板的重叠面积的增加以外,板间的流体的厚度变小所引起的粘性流体的速度斜率的增加成为剪切力更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该情况下,由于能够缩短从通常模式向高转矩模式的转换所需的第2板体5c的行程,因此有助于提高转换的响应性。在高转矩模式下,若相对转速减小而剪切力变小,螺旋弹簧6c的作用力超越由于剪切力而作用于第2板体5c的轴向的力,则第2板体5c向外壳21c的底面方向移动而恢复到通常模式。此外,在通常模式与高转矩模式转换时,如图15所示,流体能够经过相邻的板连结肋56之间的流通孔57而向与轴平行的方向移动,因此第2板体5c的轴向的动作能够顺畅地进行。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向高转矩模式转换的相对旋转方向仅为一个方向,在反转的情况下,即使在高差动域也不产生向高转矩模式的转换。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封入工作室内的粘性流体是具有粘性的液体即可,优选具有润滑性的油剂、特别是矿物油。即使不对传动轴、第1、第2板体的轴承部、滑动面、其他工作室内需要润滑的部位特别供给润滑剂,粘性流体也会作为润滑剂发挥功能。并且,若使用粘度不取决于温度而稳定的硅油,则即使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以及由于流体的摩擦而产生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稳定的转矩传递,由于这一点故优选。工作室内虽然优选填满粘性流体,但只要能够实现转矩的传递、可动板的工作即可,填充率也可以不是100%。粘性流体的粘度影响所传递的转矩的特性和向高转矩模式转换的相对转速以下称为“转换速度”。粘度低则传递转矩小、转换速度变快,粘度高则成为相反的趋势。但是,对传递转矩和转换速度带来影响的因素除了粘度以外,还可以举出第1以及第2板体的形状、间隔及咬合面积、以及弹性部件的物理性等设计要素。为了实现作为目标的转矩特性、转换速度,只要结合这些设计要素来选择粘性流体的粘度即可。例如,将转矩传递装置利用于步行辅助车、轮椅的速度限制用的制动装置的情况下,在通常模式下,优选传递转矩极小以便能够以较轻的力进行行驶。在使用粘度较低的流体的情况下,剪切力小且能够降低传递转矩,但转换速度上升。因此,在转换速度过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变更弹性部件的弹簧常量、设置长度而减小作用力来降低转换速度。另外,粘性流体的粘度在通常模式和高转矩模式这两种模式下对传递转矩带来的影响为相同的趋势。这里,在需要通常模式下为低传递转矩且在高转矩模式下为高传递转矩的情况下,例如,只要使用低粘度的粘性流体且以高转矩模式下的咬合面积变大的方式来决定两板的形状、尺寸即可。另外,若将第1板体以及或者第2板体的各板设为前端部薄且根部侧粗的锥状,则填充于两板间的粘性流体的厚度板间隔也与咬合面积一起变化,因此能够增大通常模式与高转矩模式下的转矩差。相反地,在欲将高转矩模式下的传递转矩抑制得较小的情况下,除了板的形状、尺寸以外,还可以利用限制可动板的第2位置的可动范围的限位器进行限制,以使咬合面积不变大。另外,在利用本发明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作为动力传递装置,且通常模式下也需要某程度的传递转矩的情况下,只要将第1位置处的咬合面积设定得稍大即可。另外,为了使两模式下的传递转矩向相同的方向增减,增减构成第1以及第2板体的板的张数即可,或者也可以变更供第1板体与第2板体之间的粘性流体填充的缝隙的尺寸。如以上详述的那样,本发明的转矩传递装置利用通过壳体与轴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的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使咬合面积变化,从而放大基于相对转速的传递转矩的变化。由此,具有与利用离心力获得同样的效果的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制动装置等不同的优点。即、能够取决于输入轴与输出轴的相对转速来实现在通常模式与高转矩模式之间的模式转换,对绝对旋转速度的依存性较小。因此,无论驱动侧为传动轴还是壳体都能够实现同样的相对转速下的模式转换。例如,在具备本发明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的车辆用的制动装置中,即使在使传动轴为固定侧、壳体为车轮侧或相反地使用了的情况下,也以同样的旋转速度作用制动力。另外,在将本发明涉及的转矩传递装置作为备用4WD汽车的粘性联轴器使用的情况下,由于不利用离心力,所以能够不取决于绝对旋转速度、即车速而基于因前轮的滑移而产生的相对转速来实现模式转换。附图标记说明1、1a、1b、1c:转矩传递装置2、2c:壳体3、3c:轴4、4b、4c:第1板体5、5b、5c、5X、5Y:第2板体6、6a:拉伸螺旋弹簧6b:扭转弹簧6c:螺旋弹簧20、20b、20c:工作室21、21b、21c:外壳22、22c:盖23:O型圈24:凸部25:凹部26:位置决定突起31:轴毂32:轴毂固定销33:臂34、34X、34Y、27:摆动轴36:外螺纹41、41a、41b:外板42:板固定突起44、55:环状板51、51b、51X、51Y:内板52:连结部件53、53X、53Y:弹簧挂钩54:螺母部56:板连结肋58:内螺纹71、72:套管73、74:轴承81、82:油封91、92:弹簧引导件

权利要求:1.一种转矩传递装置,是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使与2轴的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向减小速度差的方向产生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形成收容上述粘性流体的工作室;传动轴,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壳体;多个第1板,其连结于上述壳体;以及多个第2板,其连结于上述传动轴,并与上述第1板在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上述第1板或者第2板是能够在与上述传动轴的轴正交的面内摆动的可动板,使利用弹性部件而保持在第1位置的该可动板利用通过相对旋转而在板间产生的剪切力来对抗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移动到第2位置,由此,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而对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之间产生的转矩的值进行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板为可动板时,上述第1板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且上述可动板被支承为能够以从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摆动,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可动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上述第1板侧转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第1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上述可动板被配置为相对于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成旋转对称。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上述可动板被配置为相对于包含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轴的面成面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拉伸螺旋弹簧来作为上述弹性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板为可动板时,上述可动板被支承为能够以从上述壳体的内周面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摆动,且上述第2板安装于上述传动轴的外周面,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2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上述第2板侧转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2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扭转弹簧来作为上述弹性部件。8.一种转矩传递装置,是利用粘性流体的剪切力来使与2轴的相对转速相应的转矩向减小速度差的方向产生的转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形成收容上述粘性流体的工作室;传动轴,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壳体;直径不同的多个环状的第1板,其以规定间距配置成同心圆状,且连结于上述壳体;以及直径不同的多个环状的第2板,其以与上述第1板同样的间距配置成同心圆状,且伴随着上述传动轴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并且沿该传动轴的轴向进行移动,上述第2板是能够沿上述传动轴的轴向移动的可动板,使利用弹性部件保持在第1位置的上述可动板利用通过相对旋转而产生的剪切力来对抗上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而移动到第2位置,由此,切换板间的咬合面积来对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之间产生的转矩的值进行控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上述可动板在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较小时,通过上述弹性部件而保持在上述第1板与上述可动板的咬合面积较小的第1位置,若上述壳体与上述传动轴的相对转速超越规定值,则上述可动板通过上述粘性流体的剪切力而向上述第1板侧移动,并保持在上述可动板与上述第1板的咬合面积较大的第2位置。10.一种制动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

百度查询: 和歌山县;阿珂乐内燃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装置、制动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