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只认龙图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发明授权】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_法雷奥平华有限公司_201710399643.1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平华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7-05-31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公开(公告)号:CN107725764B

主分类号:F16H63/32(20060101)

分类号:F16H63/32(20060101)

优先权:["20160531 KR 10-2016-0067537"]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0.11.24#授权;2019.04.19#实质审查的生效;2018.02.23#公开

摘要:一种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使接合叉的支承构件变得轻便或将其缩小,减轻接合叉组装体的整体重量,改善车辆的燃料效率。所述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包括:形成于变速器壳体10的安装凸部12;与所述安装凸部12连接的支轴20;第一接合叉30,其具有被所述支轴20轴支承的第一铰接部32、从所述第一铰接部32朝一侧延伸的第一分离动作部34、以及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杆部36;第二接合叉40,其具有被所述支轴20轴支承的第二铰接部42、从所述第二铰接部42朝一侧延伸的第二分离动作部44、以及从所述第二铰接部42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杆部36。

主权项:1.一种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凸部;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的支轴;第一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一铰接部、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一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杆部;第二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二铰接部、从所述第二铰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二铰接部从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杆部,其中所述第一铰接部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及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分别由至少一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所述第二铰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一铰接部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二分离动作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二连杆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杆部的侧部,并且其中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输入轴的轴线交叉的轴线作为基准,一对所述第一铰接部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输入轴的轴线交叉的轴线作为基准,一对所述第二铰接部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铰接部及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支轴的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共有共同轴线,或者,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轴线的径向上被平行分开配置。

全文数据: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具体而言,适用于使用干式摩擦材料的自动变速器系统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背景技术[0002]通常,为了实现向奇数档齿轮列提供的输入轴动力和向偶数档齿轮列提供的输入轴动力的断续,双离合器变速器具备多个离合器,因此,为了控制这些离合器的动作,需要加装接合叉组装体。[0003]如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039377号所公开,现有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包括:第一离合器叉,在中央两侧朝向变速器壳体分别一体地形成有第一铰接突起,并且,一体形成有与驱动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部;第二离合器叉,与所述第一铰接突起对应地在中央两侧分别一体形成有第二铰接突起,并且,一体形成有与所述驱动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杆部,将所述第二离合器叉平行配置在所述第一离合器叉之间,使所述第二较接突起位于所述各第一铰接突起之间;安装架,其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侧,通过铰接轴与所述第一、第二离合器叉的各铰接突起实现铰接,依靠所述驱动构件的动作,使所述第一、第二离合器叉以所述铰接轴为中心在变速器壳体的内部旋转。[0004]该情况下,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侧的板部件、与所述第一铰接突起对应的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两侧分别突出形成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在所述各第一安装部之间与所述各第二铰接突起对应而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突出形成的第二安装部。[0005]这样,为了相对于变速器壳体可旋转地设置离合器叉,现有的双离合器用离合器叉组装体需要具有安装架,且这样的安装架包括安装于变速器壳体的板部件、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两侧为了形成较接部而突出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为了形成铰接部而突出的第二安装部,因此,变速器壳体的整个长度无必要地拉长,导致无法有效利用内部空间,尤其是,必须具有用于支承离合器叉的安装架,所以不仅无法实现部件的轻便,而且还会导致阻碍车辆燃料效率的问题。[0006]现有技术文献[0007]专利文献[0008]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2-0039377号发明内容[0009]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改变相对于变速器壳体的接合叉组装体设置构造,缩短变速器壳体的全长,提高内部空间的可利用性,使接合叉的支承构件变得轻便或将其缩小,从而减轻接合叉组装体的整体重量,改善车辆的燃料效率。[0010]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凸部;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的支轴;第一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一铰接部、从所述第一铰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一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较接部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杆部;第二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二铰接部、从所述第二铰接郃朝一恻延伸的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二铰接部从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杆部。[0011]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支轴具备用于与所述安装凸部接触的载置面、形成于所述载置面的贯通孔、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冲击衬套,所述安装凸部形成有用于与固定螺栓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栓通过所述冲击衬套插入所述贯通孔。[0012]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较接部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及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分别由至少一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所述第二铰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一铰接部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二分离动作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二连杆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杆部的侧部。[0013]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输入轴的轴线交叉的轴线作为基准,一对所述第一铰接部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输入轴的轴线交叉的轴线作为基准,一对所述第二铰接部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铰接部及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支轴的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共有共同轴线,或者,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轴线的径向上被平行分开配置。[0014]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轴线配置,所述支轴一体形成,或者,被分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支轴而分开配置。[0015]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为了防止所述第一接合叉及所述第二接合叉在轴向上脱离,所述支轴还包括朝所述第一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部插入的第一翻边衬套及第二翻边衬套,所述第一翻边衬套及所述第二翻边衬套被固定于所述支轴的止挡部件在轴向上受到约束,所述支轴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止挡部件的凹部。[0016]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还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合叉及所述第二接合叉分别提供操作力的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由与所述第一接合叉的第一连杆部连接的第一促动器和与所述第二接合叉的第二连杆部连接的第二促动器构成,所述第一促动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构成包含与所述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的位置对应地相互连接的第一动作部件及第二动作部件的一体式模块。[0017]本发明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适用于使用干式摩擦材料的自动变速器系统,接合叉借助直接安装于变速器壳体的支轴可旋转地设置,且能够通过作为驱动构件的离合器促动器进行动作,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缩短变速器壳体的全长,尤其,通过使多个接合叉进行动作的离合器促动器采用一体式模块构造,具有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的效果。[0018]并且,针对将接合叉可绕轴旋转地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作为支承构件的支轴,本发明能够使其变得轻便或缩短其长度,因此,可期待部件的整体重量减轻以及由此带来的燃料效率改善效果。附图说明[0019]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0020]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0021]图3是单独将图1和图2所示的接合叉组装体分开表示的立体图。[0022]图4是将图3所示的接合叉组装体分解表示的立体图。[0023]图5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的立体图。[0024]附图标记说明[0025]10变速器壳体12安装凸部[0026]20支轴22载置面[0027]24冲击衬套26固定螺栓[0028]28止挡部件[0029]3〇第一接合叉32第一铰接部[0030]34第一分离动作部36第一连杆部[0031]38第一翻边衬套[0032]40第二接合叉42第二铰接部[0033]44第二分离动作部46第二连杆部[0034]48第二翻边衬套[0035]50驱动构件52第一促动器[0036]54第二促动器具体实施方式[0037]下面,参照示例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0038]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的结构。[0039]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包括:与变速器壳体10连接的支轴2〇、被所述支轴20轴支承而可旋转设置的第一接合叉3〇及第二接合叉40、对所述第一接合叉3〇及第二接合叉40提供用于使离合器分离的操作力的驱动构件50〇[0040]所述变速器壳体10具备用于安装支轴20的多个安装凸部12及用于设置变速器输入轴的单个插入孔14而构成。该情况下,所述安装凸部12在与输入轴的轴线X相当于插入孔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形成,配置于隔着适当的间隔相互分开的位置。特别是,所述安装凸部12形成从所述变速器壳体10的内侧部位朝发动机的设置方向突出的构造。并且,所述安装凸部12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支轴20螺纹结合的固定孔12a。[0041]所述支轴20构成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0的安装凸部12直接结合而被支承的一体式构造,为此,所述支轴20在整个长度方向的多处部位形成有为了与所述安装凸部12稳定接触而加工成平面形状的载置面22,在所述载置面22形成用于与所述安装凸部12螺纹结合的贯通孔22a,另外向所述贯通孔22a插入用于与所述安装凸部12的固定孔12进行对中心的冲击衬套24。由此,所述支轴20被设置成通过经由贯通孔22a和冲击衬套24与所述安装凸部12的固定孔12a螺纹结合的固定螺栓26直接固定支承在所述变速器壳体10。[0042]所述第一接合叉30包括:被所述支轴20轴支承的至少一个以上左右一对第一铰接部32、从所述第一铰接部32朝一侧一体延伸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分离动作部糾、从所述第一铰接部32朝另一侧一体延伸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连杆部36。该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杆部36成为与所述驱动构件50连接而接受操作力的部位,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34成为施加离合器的分离所需的操作力的部位。并且,以与输入轴的轴线x交叉的方向上的轴线Y作为基准,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34和所述第一连杆部36形成非对称的构造。并且,所述第一较接部32配置在与输入轴的轴线X交叉的方向上的轴线Z上。[0043]所述第二接合叉40包括:被所述支轴2〇轴支承且配置于所述第一铰接部32的内侧之间的至少一个以上左右一对第二铰接部42、从所述第二铰接部42朝一侧一体延伸且配置于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34的内侧之间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分离动作部44、从所述第二铰接部42朝另一侧一体延伸且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杆部36的侧部的第二连杆部46。该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杆部46成为与所述驱动构件50连接而接受操作力的部位,所述第二分离动作部44成为施加离合器的分离所需的操作力的部位。并且,以与输入轴的轴线X交叉的方向上的轴线Y作为基准,所述第二分离动作部44和所述第二连杆部46形成非对称的构造。并且,所述第二铰接部42配置在与输入轴的轴线X交叉的方向上的轴线Z上。[0044]特别是,在所述第一接合叉30中,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1〇的输入轴的轴线X交叉的轴线Y作为基准,左右一对第一较接部32形成为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接合叉40中,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1〇的输入轴的轴线X交叉的轴线Y作为基准,左右一对第二较接部42形成为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而且,所述第一、第二铰接部32、42各自形成用于插入所述支轴20的第一、第二贯通孔32a、42a。[0045]该情况下,所述第一、第二贯通孔32a、42a的轴线Z共有共同轴线Z,或者各自具有不同的轴线Z’、Z”。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贯通孔42a与所述第一贯通孔3¾共有共同轴线Z,或者,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贯通孔42a具有在所述第一贯通孔32a的轴线Z”的径向上平行分开的不同的轴线Z’。即,根据所述第一、第二贯通孔32a、42a的轴线配置,所述支轴20或是一体形成,或是分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支轴20a、20b而相互分开配置。[0046]并且,为了防止所述第一、第二接合叉30、40在轴向上脱离,所述支轴2〇还包括朝所述第一、第二贯通孔32a、42a的内部各自分别插入的第一、第二翻边衬套38、48,所述第一、第二翻边衬套38、48被固定于所述支轴20的外周面的止挡部件28在轴向上受到约束。为此,所述支轴20在外周面形成用于固定所述止挡部件28的凹部28a。该情况下,所述止挡部件28为止动环之类的固定部件,其数量与所述第一、第二翻边衬套38、48的数量相同,所述凹部28a的数量也与所述止挡部件28的数量相同。[0047]所述驱动构件50是对所述第一、第二接合叉30、40分别提供用于解除离合器接合的操作力的离合器促动器,相当于可通过电动式或液压式等各种动力源工作的能量传递构件。[0048]尤其,所述驱动构件50由与所述第一接合叉30的第一连杆部36连接的第一促动器52和与所述第二接合叉40的第二连杆部46连接的第二促动器54构成,所述第一、第二促动器52、54构成包含与所述第一、第二连杆部36、46的位置对应地相互连接的第一、第二动作部件52a、54a的一体式模块构造。[0049]图5是本发明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是表示第一、第二接合叉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的立体图。[0050]参照图5,本发明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是针对第一、第二接合叉30、40的另一实施例,表示分离式构造的支轴。[0051]即,所述支轴2〇由将所述第一接合叉30的第一铰接部32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一支轴20a与将所述第二接合叉40的第二铰接部42可旋转地支承且与所述第一支轴20a分离的第二支轴30b构成。这样,与现有的支轴2〇的长度相比,使第一、第二支轴20a、2〇b的长度成为支承第一、第二铰接部32、42所需的最短程度,从而有利于减轻部件重量。[0052]该情况下,所述第二铰接部42的轴线Z’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部32的轴线Z”沿输入轴的轴线X方向平行分开的位置。并且,为了分离式构造的第一、第二支轴2〇a、20b的稳定设置,所述变速器壳体1〇的安装凸部12分别向对应的部位突出形成,在各自的安装凸部12分别设置有用于螺纹结合的固定孔12a。[0053]本发明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适用于使用干式摩擦材料的自动变速器系统,接合叉借助直接安装于变速器壳体的支轴可旋转地设置,且能够通过作为驱动构件的离合器促动器进行动作,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缩短变速器壳体的全长,尤其,通过使多个接合叉进行动作的离合器促动器采用一体式模块构造,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0054]并且,针对将接合叉可绕轴旋转地设置于变速器壳体的作为支承构件的支轴,本发明能够使其变得轻便或缩短其长度,因此,可期待部件的整体重量减轻以及由此带来的燃料效率改善效果。[0055]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在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形式的改进和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变速器壳体的安装凸部;与所述安装凸部连接的支轴;第一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一铰接部、从所述第一较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一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较接部朝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杆部;第二接合叉,其具有被所述支轴轴支承的第二铰接部、从所述第二铰接部朝一侧延伸的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从所述第二铰接部从另一侧延伸的第二连杆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轴具备用于与所述安装凸部接触的载置面、形成于所述载置面的贯通孔、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冲击衬套,所述安装凸部形成有用于与固定螺栓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栓通过所述冲击衬套插入所述贯通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部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及第二分离动作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分别由至少一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所述第二铰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一铰接部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二分离动作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分离动作部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二连杆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杆部的侧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输入轴的轴线交叉的轴线作为基准,一对所述第一铰接部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以与装配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输入轴的轴线交叉的轴线作为基准,一对所述第二铰接部在两侧以非对称构造配置于分别不同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铰接部及所述第二较接部分别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支轴的第一贯通孔及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共有共同轴线,或者,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轴线的径向上被平行分开配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轴线配置,所述支轴一体形成,或者,被分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支轴而分开配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所述第一接合叉及所述第二接合叉在轴向上脱离,所述支轴还包括朝所述第一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部插入的第一翻边衬套及第二翻边衬套,所述第一翻边衬套及所述第二翻边衬套被固定于所述支轴的止挡部件在轴向上受到约束。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轴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止挡部件的凹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合叉及所述第二接合叉分别提供操作力的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由与所述第一接合叉的第一连杆部连接的第一促动器和与所述第二接合叉的第二连杆部连接的第二促动器构成,所述第一促动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构成包含与所述第一连杆部及第二连杆部的位置对应地相互连接的第一动作部件及第二动作部件的一体式模块。

百度查询: 法雷奥平华有限公司 车辆双离合器用离合器接合叉组装体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